GBT 36747-2018 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

GBT 36747-2018 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3674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5737
VIP资源

GBT 3674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36747-2018 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加固设计规范

5.1.1砌(夯)补部分应与原土遗址紧密连接。 5.1.2砌(夯)补应采用和原遗址土一致或近似的材料,强度不低于未风化遗址土,易溶盐含量应小于 0.5%,夯补部分的密度不小于未风化遗址土的密度 5.1.3砌筑浆液宜采用水性材料,黏度和初凝时间适中,结石体强度应略高于未风化遗址土,结石体的 额色应和原遗址土保持一致。 5.1.4砌(夯)补部分需要时可加筋,配筋材料宜首先考经科学论证的传统材料,配筋一般可按照层 间距20cm~50cm、筋间距10cm~20cm设计,特殊情况根据实际可增减。 5.1.5砌()补部分应基础牢靠,基础处理可按GB50007的要求执行,稳定性可按GB50003的要求 执行。 5.1.6砌(夯)补部分可采用锚杆和原遗址体连接,锚杆可采用木质或有机纤维材料,锚杆设置可参照 5.4要求执行。 5.1.7砌(夯)补部分宜预埋灌浆管,待砌筑体沉降稳定后进行灌浆。 5.1.8高度较大砌(夯)补部分应分层、分段施工。 5.1.9砌(夯)补部分宜做适当表面处理.使之与本体协调

2.2表层防护加固材料宜优先选择水性无机类材料,并且适合以下原则: a)无毒,黏度小,流动性强且可调,润湿性好,渗透性强,初凝时间适中,与土体的兼容性好。 ) 加固后土体颜色基本不改变,表面无炫光,耐水性、耐候性、抗风蚀能力明显加强,并且有很好 的透气性,材料老化后不影响土遗址的再处理性 2可m

5.2.4表层防护加固可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综合措施。 5.2.5表层防护加固应进行效果评价

5.3.1裂隙灌浆适用于影响土遗址安全的裂隙。 5.3.2结石体的强度应比遗址未风化土体的强度略高,透气、透水性可比遗址未风化土体略小。 5.3.3灌浆材料的选用应兼顾强度与遗址土适宜性、施工可操作性,并有较好的耐候性。 5.3.4灌浆材料可选用收缩性小的有机、无机或复合材料。 5.3.5裂隙宽度较大时可适当充填与原遗址土类似填料。 5.3.6浆液初凝时间宜为45min~60min。 5.3.7灌浆管布置可根据类似工程经验设计,并应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调整。 5.3.8灌浆压力的选择应首先考虑保证遗址安全,可根据类似工程经验设计,并应通过现场灌 调整

5.4.1锚固适用于影响遗址结构安全、开裂和变形,且灌浆不能解决的遗址部分。 5.4.2锚固可按文物保护工程隐蔽工程的相关要求设计。 5.4.3锚固可采用锚杆、土钉,筋材可采用木质、纤维类等材料,筋材材质的选择应与环境匹配。 5.4.4锚杆宜选用全长粘结性锚杆。 5.4.5不应采用击人型土钉。 5.4.6锚杆施工前应进行锚杆基本试验,见附录A。 5.4.7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不小于2.2,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不小于1.8。 5.4.8 锚孔成孔应采用振动小的旋转成孔工艺,不应采用液体排渣。 5.4.9注浆前应将孔内岩粉或土屑尽量清除干净。 5.4.10 对有腐蚀可能性的锚杆,使用前应进行防腐处理, 5.4.11 锚固注浆材料选用应符合5.3中的相关规定。 5.4.12 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并在初凝前用完,严防杂物混入浆液。 5.4.13 向锚孔内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向下倾斜的锚孔内注浆时DB22T 2134-2014 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服务规范,浆液自下而上连续灌注,且确保从孔内顺利排气; b) 向上倾斜的锚孔内注浆时,应在孔口设置密封装置,将排气管端口设于孔底,注浆管应设在离 密封装置不远处; c) 当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可停止注浆。 5.4.14 浆体强度检验用的试块每30根锚杆不应少于一组,每组不应少于6个试块。 5.4.15 锚固完成后,应及时对锚具和承压板进行工级防腐保护,并应做旧处理,

5.5.1监测适用于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对文物和人员有安全隐患的遗址部位。 5.5.2监测布置原则应遵循必要、适度原则。 5.5.3监测内容包括遗址变形、环境以及施工中文物与人员安全监测。 5.5.4遗址变形监测宜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结合。 5.5.5遗址环境监测可包括空气质量、风(风向、风速、换沙量)、降水(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历程)、温 度(气温以及土体内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与强度、植被、地下水等因素

5.5.1监测适用于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对文物和人员有安全隐患的遗址部位。 5.5.2监测布置原则应遵循必要、适度原则。 5.5.3监测内容包括遗址变形、环境以及施工中文物与人员安全监测。 5.5.4遗址变形监测宜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结合。 5.5.5遗址环境监测可包括空气质量、风(风向、风速、换沙量)、降水(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历程)、温 度(气温以及土体内的温度)、湿度、日照时间与强度、植被、地下水等因素

6.1载体加固范围主要针对影响人和文物安全的部位。 6.2载体加固应有别于本体加固,可按照GB50330、GB50007等相关要求执行。 6.3载体加固应尽量保持原状

WS/T 500.51-2016 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 第51部分:住院病程记录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6.1载体加固范围主要针对影响人和文物安全的部位。

7.1.1方案设计文件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说明、方案设计图纸、概算书及

7.1.1方案设计文件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说明、方案设计图纸、概算书及附件 计图纸和预算书。

2.1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说明的内容如下: a) 简况:介绍工程名称、地理区位、保护单位级别、工程性质、设计范围等; b) 设计依据:初步勘察报告、设计委托书、设计合同、文物保护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 范等; c) 赋存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与遗址保护加固有关的地质环境、气象环境、空气质量等,与设计有 关岩土体工程参数等; d) 价值评估:闸明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价值评估,确定保 护重点; e) 主要病害及评估:根据初步勘察报告,分析病害成因,进行综合评估,预测病害的发展趋势; f) 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阐明设计所采用的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 g) 保护措施:针对病害,通过多种方案论证和比选,提出保护加固的技术措施; h) 分期计划及工程量; i) 施工及管理的建议要求。 2.2) 施工设计阶段设计说明的内容如下: a) 简况:说明工程名称、地理区位、保护单位级别、工程性质、设计范围等; b) 设计依据:已批准的方案设计文件、批复意见、详细勘察报告等; c) 施工技术措施; d) 保护加固材料说明; e) 工程设计计算书; f) 施工过程中的遗址保护注意事项

7.3.1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图纸的内容如下: a)遗址总平面图:标明保护加固对象、分布位置等,图纸比例可选择1:2000、1:1000、1:500; b 保护措施图:标明反映技术措施所需要的平、立、剖面图、局部详图等,标注相关外围尺寸、详细 尺寸、剖切位置、详图索引关系等,列出工程数量表;图纸比例可选择1:200、1:100、1:50; 局部详图比例1:20以上; c) 如有必要,增加效果图。 7.3.2施工设计阶段设计图纸的内容如下:

a 遗址总平面图:标明保护加固对象、分布位置等,图纸比例可选择1:2000、1:1000、1:500、 1:200; b) 保护措施图:标明所有保护工程措施位置、工程数量的平、立、剖面图,图纸比例可选择 1:100、1:50; c)工程结构图:标注详细尺寸的平、立、剖面图,图纸比例1:20以上; d)重要部位的节点大样图:标注详细尺寸、剖切位置、详图索引关系等:图纸比例1:20以上。

a) 遗址总平面图:标明保护加固对象、分布位置等,图纸比例可选择1:2000、1:1000、1:500、 1 :200; b) 保护措施图:标明所有保护工程措施位置、工程数量的平、立、面图,图纸比例可选择 1 : 100、1 : 50; c)工程结构图:标注详细尺寸的平、立、剖面图GB/T 3903.42-2019 鞋类 帮面、衬里和内垫试验方法 颜色迁移性,图纸比例1:20以上; d) 重要部位的节点大样图:标注详细尺寸、剖切位置、详图索引关系等;图纸比例1:20以上。

方案设计概算书的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说明、总概算表、单位工程概算书、其他工程费用概算 书、单项工程综合概算书和主要材料表等。 施工设计预算书的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说明、单位工程预算书、其他工程费用预算书、单项工 程综合预算书、单价分析表、总预算表和主要材料表等

附件内容应包含4.1设计基础资料所含内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