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1445-2018 页岩气录井技术规程

DB43/T 1445-2018 页岩气录井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560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3/T 1445-2018 页岩气录井技术规程

股1月 斜面落入取样容器内。 6.1.3取样原则: 6.1.3.1岩屑录井井段和取样间距应符合钻井地质设计的要求。 6.1.3.2岩屑的捞取必须严格按照迟到时间连续进行,以确保岩屑的真实性,准确性。 6.1.4取样容器放置时间与取样时间: 6.1.4.1取样容器放置时间。钻至岩屑取样并段顶届时间或下钻到井底恢复钻进时间,加上该并深的 岩屑退到时间。 6.1.4.2取样时间。钻至岩屑采样井段底界的时间,加上该井深的岩屑迟到时间。 6.1.5岩屑采集方法: 6.1.5.1采集结束后,应立即更换采集容器。 6.1.5.2若砂样盆接满后未到取样时间,应垂直砂样盆将岩屑二等分后去掉一半,剩余部分则搅拌均 匀后摊平。当振动筛前砂样很少时,应更换筛布或在架空槽上取样,以不漏取和取准岩屑为原则。 6.1.5.3岩屑捞取数量按钻井地质设计要求或甲方要求,一般无挑样任务时,岩屑每包不少于500g 有挑样任务时,岩屑每包不少于1000g。 6.1.5.4起钻循环时,井深尾数大于0.2m的岩屑应捞出后与下次钻至取样点捞取的岩屑合为一包;若 遇特殊情况起钻造成井内岩屑未能全部返出时,则在下次循环钻并液时补取。 6.1.6岩屑清洗: 6.1.6.1捞取出的岩屑应用无油垢的清水进行清洗,并进行充分搅拌,水满时应慢慢倾倒,要防止悬 浮细砂和较轻的物质(炭质页岩等)被冲掉,直至清洗出岩屑本色。清洗时要注意观察盆面有无气显示, 6.1.6.2对盐膏层地层清洗时,应尽量避免反复冲洗,确保岩屑的真实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 泡和盐水清洗。 6.1.7岩屑干燥: 6.1.7.1采用自然晾晒法时,将清洁后放有并深标签的岩屑按深度顺序依次摊晒在砂样台上,且相邻 两个岩屑样品之间的晾晒距离应不小于5.0cm。 6.1.7.2采用烘烤法时,按一个烤盘装一包岩屑样品的原则,将清洁后放有井深标签的岩屑置于烤箱 内烘烤。烤箱温度应控制在100℃以下,防止烤焦岩屑。 6.1.7.3对用于含气试验的储集层岩屑和生气条件分析的岩屑均不得进行烘烤。 6.1.8真、假岩屑识别: 6.1.8.1新鲜岩屑。个体碎小,色调新鲜,棱角明显。 6.1.8.2残留岩屑。一般个体较大,色调较模糊,略带或明显有磨圆痕迹。残留岩屑分上部井段岩屑 和长久滞留的岩屑两种。 6.1.8.3掉块。掉块个体有大有小,色调往往较新鲜,也有带棱角的,有时与新鲜岩屑难于分辨。但 只要是从上到下系统地进行观察、鉴定,并熟悉已钻过地层岩性,一般都能排除。 6.1.8.4塌物。塌物多为集中突发性地出现,且与所钻地层的钻时、岩性明显不符,因而容易区 别排除。 6.1.8.5假岩屑。假岩屑包括水泥块、泥皮、铁锈片、某些钻井液处理剂以及其他杂质。岩屑混杂程度主 要取决于井深、裸眼长度、并径规则与否、钻井液性能好坏、钻井液泵工作状态以及停钻时间长短等因素。 6.1.9岩屑挑选方法:

6.1.8真、假岩屑识别

RB/T 036-2020 科研用试剂评价指南6.1.9岩盾挑选方法:

DB43/T14452018

损者,一般为滞后岩屑或掉块。 6.1.9.2岩屑中新成分逐渐增加。岩屑中新成分逐渐增加且连续出现时,即使开始数量很少,也是新 地层钻进的标志。 6.1.9.3利用钻时、气测等资料验证是否进入新地层。在砂泥岩剖面中钻进时,常常出现砂岩与泥岩 岩屑交互出现的情况,此时可根据钻时曲线判断是否钻入砂岩或泥岩,并据此鉴别真假岩屑。若钻入气 层,则气测曲线一般都有明显的显示。 6.1.10岩屑含气性观察: 6.1.10.1清洗岩屑时,应观察有无气泡,并记录显示井段和气泡数量级大小。 6.1.10.2清洁后的岩屑在晾晒或烘烤前,应逐包进行荧光湿照、滴照,并记录其显示并段和荧光颜色 6.1.10.3岩屑干燥后,观察记录含气岩屑颜色、产状和含气岩屑占同类岩性岩屑的百分比,并从每个 显示层中挑出约10g含气岩屑代表样(以井号、井深和岩性作为识别)装入样品袋保存。 6.1.11岩屑包装、整理: 6.1.11.1岩屑晾晒干后,有挑样任务的分装两袋,一袋供挑样用,一袋用来描述及保存,每袋应不小 于500g。装岩屑时,要把同时写好井号、井深、编号的标签放入袋内。 6.1.11.2将袋装岩屑按照并深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于岩屑盒中,并在盒外标明并号、盒 号、井段和包数。用于挑样的岩屑要分袋,挑样完毕后不必保存。 6.1.11.3供描述用的岩屑,描述完后,要按原顺序放好,并妥善保管,一口并完毕后作为原始资料入 库保存。

6.2.1描述前准备:

6.2.1.1器材准备:包括稀盐酸、放大镜、双目实测显微镜、试管、荧光灯、有机溶液(氯仿或四氯 化碳)、镊子、小刀及描述记录本等。 6.2.1.2资料收集:包括钻时、憨跳钻情况、取样间距、气测数据、槽面或盆面气显示情况、钻遇气 显示的层位、岩性、井段等。

6.2.2.1仔细认真、专人负责。描述前仔细认真观察分析每包岩屑。一口井的岩屑由专人描述,如中 途换人,二人应共同描述一段岩屑,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标准。 6.2.2.2大段摊开、宏观细找。岩屑描述要及时,应在岩屑未装袋前,在岩屑晾晒台上进行描述。若 岩屑已装袋,描述时应将岩屑大段摊开(不少于10包岩屑),系统观察分层。描述前必须检查岩屑顺序 准确。宏观细找是指把摊开的岩屑大致看一遍,观察岩屑的颜色、成分的变化情况,找出新成分出现的 位置,尤其是含量较少的新成分和呈散粒状的岩性更需仔细寻找。 6.2.2.3远看颜色、近查岩性。远看颜色,易于对比,区分颜色变化的界线。近查岩性是指对薄层、 松散岩层及含气岩屑、特殊岩性需要逐包仔细查找、落实,并把含气岩屑、特殊岩性及本层定名岩性挑 出,分包成小包,以备细描和挑样。 6.2.2.4干湿结合、跳分岩性。描述颜色时,以晒干后的岩屑颜色为准。但岩屑湿润时,颜色变化、 云理、特殊现象和一些微细结构比较清晰,容易观察区分。挑分岩性是指分别挑出每包岩屑中的不同岩 性,进行对比,帮助判断分层。 6.2.2.5参考钻时、分层定名。钻时变化虽然反映了地层的可钻性,但因钻时受钻压、钻头类型、钻 头新旧程度、钻井泵排量、转速等因素影响,所以不能以钻时变化为分层的唯一依据。应该根据岩屑新 成分的出现和百分含量的变化,参考钻时,上追顶界、下查底界的方法进行分层定名。 6.2.2.6含气岩性,重点描述。对百分含量较小或成散粒状的储层及用肉眼不易发现、区分气显示的

DB43/T14452018

储层,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寻找,并做含气的各项试验,不漏掉气显示层。 6.2.2.7特殊岩性,必须鉴定。不能漏掉厚度在0.5m以上的特殊岩性,并详细描述。特殊岩性以镜下 鉴定的定名为准。

6.2.3 分层原则:

6.2.3.1岩性相同而颜 大于0.5m的岩层,均需分层描述。 6.2.3.2根据新成分的出现和不同岩性百分含量的变化进行分层, 6.2.3.3同一包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新成分岩屑,是薄层或条带显示,应参考钻时进行分层。除定 名岩性外,对其他新成分的岩屑也应详细描述, 62.3.4特殊出性标准层 出属中含量较少或原度不足05m时。 必须单独分层描述

定名要概括和综合岩石的基本特征,包括颜色、特殊含有物、特殊矿物、结构、构造化石和岩性。 6.2.5岩屑描述内容: 6.2.5.1分层深度:岩屑分层深度以钻具并深为准。连续录并描述第一层时,在分层深度栏写出该层 顶界深度和底界深度,以后只写各层底界深度。 6.2.5.2岩性定名:参照GB/T17412.1、GB/T17412.2和GB/T17412.3的规范执行。 6.2.5.3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及含有物、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等,可 参照岩心描述中各类岩性描述内容的规定执行。 6.2.5.4岩性复查:中途测井或完井测井后,发现岩性、电性不符合处,需及时复查岩屑。复查前需 进行剖面校正,找出测井深度与钻具深度的误差,在相应深度的前后复查岩屑,寻找与电性相符的岩性 并在描述中复查结果栏进行更正。若复查结果与原描述相同,则注明已复查,表示原描述无误。

6.3.1井深小于1000.0m,实测不成功时可采用SY/T5251中理论计算法求取迟到时间。 6.3.2非气体钻井条件下使用颜色醒目的指示物实测迟到时间;气体钻井条件下可采用注气法在钻头 到底时实测迟到时间(必要时,可采用理论计算)。 6.3.3指示物的密度应与岩屑接近,且大小适中。 6.3.4换用不同直径的钻头钻进时,应重新测量迟到时间。 6.3.5测量间距通常为200.0m500.0m测量一次。

6.4.1岩屑录井草图参照附录C格式绘制图框。 6.4.2填写数据:将所有与岩屑有关的数据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数据必须与原始记录相一致。 6.4.3深度比例尺为1:500,深度记号每10.0m标一次,逢100.0m标全井深度。 6.4.4绘制钻时曲线:若有气测录井,则还应绘制气测曲线。 6.4.5对颜色、岩性按井深用规定的图例、符号逐层绘制。 6.4.6化石及含有物、气显示用图例绘在相应地层的中部, 6.4.7有钻井取心、并壁取心时,应将取心数据对应取心井段绘在相应的栏上。 6.4.8有地球化学录井数据时,应将地球化学录井的数据画在相应的深度上。 6.4.9完钻后,将测井曲线(一般为自然电位曲线或自然伽马曲线和电阻率曲线)画在岩屑草图上: 以便于复查岩性。

6.4.1岩屑录井草图参照附录C格式绘制图框。 6.4.2填写数据:将所有与岩屑有关的数据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数据必须与原始记录相一致。 6.4.3深度比例尺为1:500,深度记号每10.0m标一次,逢100.0m标全井深度。 6.4.4绘制钻时曲线:若有气测录井,则还应绘制气测曲线。 6.4.5对颜色、岩性按井深用规定的图例、符号逐层绘制。 6.4.6化石及含有物、气显示用图例绘在相应地层的中部, 6.4.7有钻井取心、并壁取心时,应将取心数据对应取心井段绘在相应的栏上。 6.4.8有地球化学录井数据时,应将地球化学录井的数据画在相应的深度上。 6.4.9完钻后,将测井曲线(一般为自然电位曲线或自然伽马曲线和电阻率曲线)画在岩屑草图 以便于复查岩性。

DB43/T 14452018

DB43/T 14452018

1有关的工程情况也应简略写出,或用符号表示。

7.2.1按仪器操作规范规定的标准进行标定。 7.2.2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响应相关系数应大于0.98

7.2.1按仪器操作规范规定的标准进行标定。

7.3.1.1钻遇目的层储层,应按岩屑井的间距进行取样。 7.3.1.2钻遇非目的层储层,应按两个岩屑录井间距进行取样。 7.3.1.3钻遇非储层,单层厚度小于10.0cm时至少取一个样品;单层厚度大于10.0cm时,按录井设 计间隔取样。 7.3.1.4应结合钻时、岩屑、气测等录井资料选取有代表性且未经烘烤、晾晒的样品。 7.3.1.5若岩屑样品代表性差,应选取混合岩屑样品,

7.4.1把滴照挑出来的荧光显示岩屑一粒或数粒放在备好的滤纸上,用有机溶剂清洗过的 .4.2悬空滤纸,在碾碎的岩样上滴1~2滴有机溶剂。待有机溶剂挥发后,在专用荧光灯 为岩心,可先在岩心的荧光显示部位滴1~2滴有机溶剂,停留片刻,用备好的滤纸在显示音 再在专用荧光灯下观察。

再在专用荧光灯下观察。 7.4.3若滤纸上无荧光显示,则为矿物发光。 7.4.4观察荧光的亮度和产状,按表1划分滴照级别,若为二级或二级以上,则参加定名。

7.4.4观察荧光的亮度和产状,按表1划分滴照级别,若为二级或二级以上,则参加定名

7.4.4观察荧光的亮度和产状,按表1划分滴照级别,若为二级或二级以上,

填写“荧光录井样品分析记录”(格式见附录D)

DB43/T14452018

8.1.1取心前应收集好邻井、邻区的地层、构造、含气情况及地层压力等资料,在综合分析各项资料 后,根据地质设计的要求,作好取心井目的层地质预告图。 8.1.2丈量取心工具和专用接头,确保钻具、井深准确无误。分段取心时,对取心钻具与普通钻具的 替换,或连续取心时倒换用的岩心筒长度,都应分别做好记录。要准确计算到底方入,并记录清楚,为 判断真假岩心提供依据。 3.1.3在钻达预定取心层位前,应根据邻井实钻资料及时对比本井实钻剖面,抓准岩性标准层或标志 层、电性标准层或标志层,卡准取心层位。若该井无岩性标准层或标志层,或者地层变化较大,则必须 进行对比测并,根据测并对比结果,决定取心层位

8.2.1新区第一批探井应采用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将取心任务集中到少数井上,或者用分并、 分段取心的方法。或按见气显取心原则,利用少数并取心资料获得全区地层、构造、含气性、储气物性 岩电关系等资料。 8.2.2针对地质任务的要求,安排专项取心。如开发阶段,要检查注水效果,部署注水检查井取心; 为了解断层、接触关系、标准层、地质界面而布置专项任务取心。 3.2.3发生气侵、水侵、井涌(必要时,可包括中途测试)时,应采集气、水分分析样

8.3 出简、整理与定名

8.3.1岩心出筒及清洗

8.3.1.1岩心筒起出井口后,要防止岩心滑落。 3.3.1.2岩心出筒前应丈量岩心内筒的顶空、底空,顶空是岩心筒内上部无岩心的空间距离,底空是 岩心筒内下部(包括钻头)无岩心的空间距离。 8.3.1.3用机械出心法出筒时,岩心筒内的胶皮塞长度应不小于岩心筒内径的1.5倍,胶皮塞直径等 于内筒内径。 8.3.1.4用水泥车、手压泵出心时,必须使用本并取心钻进时所用的钻井液,严禁用清水或其他液体 顶心。 3.3.1.5取心要特别注意顺序,先出筒的为下部岩心,后出筒的为上部岩心,应依次排列在出心台 不能排乱顺序。 8.3.1.6岩心全部出完要进行清洗。对油基钻井液取出的岩心,应用无水柴油清洗;对密闭取出的岩 心,用三角刮刀刮净或用棉纱擦净即可。 3.3.1.7将岩心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合理摆放在丈量台上(严重破碎岩心装袋后放置在相应位置)。 8.3.1.8用红色记号笔在岩心上画出方向线,每个自然断块至少画一个箭头,箭头指向岩心底部

8.3.2 岩心整理:

8.3.2.1将丈量好的岩心按井深顺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放岩心时,如有斜口面 磨损面、冲刷面和层面都要对好,排列整齐。若岩心是松散砂或是破碎状,可用塑料袋或塑料筒装好, 放在相应位置。 8.3.2.2每筒岩心都应做好5.0cm或10.0cm以上长度记号,对岩心盒内的岩心应进行编号,岩心编号 可用代分数表示。 8.3.2.3岩心编号方法是在岩心柱面上涂一小块长方形白漆,待白漆干后,用墨笔将岩心编号写在长 方形白漆上,岩心编号密度一般以20.0~30.0cm为宜,在本筒范围内,按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涂漆 编号,或用卡片填写后贴在该块岩心之上。 8.3.2.4盒内两次取心接触处用挡板隔开,挡板两面分别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上下两次取心的筒次

8.3.2.4盒内两次取心接触处用挡板隔开,挡板两面分别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上下

DB43/T14452018

井段、进尺、岩心长度、收获率和块数。岩心盒外进行涂漆编号。 8.3.2.5在岩心整理过程中,应对岩心的出气及其他含气情况进行观察,在出气的地方用彩色铅笔加 以圈定,并做好文字记录。对大块段页岩地层的岩心,还应及时作浸水含气试验。 8.3.2.6整理工作完成以后,对于用于分析含饱和度的岩块,应及时采样、封蜡,以避免气体逸散 8.3.2.7对于保存完整有意义的化石或构造特征应妥善加以保护,以避免弄碎或丢失。 8.3.3岩心丈量: 8.3.3.1剔除假岩心。假岩心松软,像泥饼,手指可插入,剖开后成分混杂,与上下岩心不连续,多 出现在岩心顶部。凡超出该筒岩心收获率的岩心,只有查明井深后,才能确定是否为上筒余心的套心。 3.3.3.2岩心丈量。岩心清洗干净后,对好岩心茬口,磨光面和破碎岩心要堆放合理,用铅笔或白漆 自上而下划一条丈量线,箭头指向钻头的方向,标出0.5m和整m记号。用钢卷尺从本筒岩心顶端沿岩 心方向线一次性丈量岩心长度(精确到cm)。 8.3.3.3按公式(1)、公式(2)分别计算单筒和累计岩心收获率,数值修约到一位小数,

LD ×100% ... (1) M,

式中:Y为累计岩心收获率,%; ZLDi为累计岩心长度,m;ZMD:为累计取心进尺,m。

中:Y为累计岩心收获率,%;ZLD:为累计岩心长度,m;ZMD:为累计取心进尺,m。

8.3.3.4连续进行钻井取心时,若上筒在井底留有余心,则本筒岩心长度(应不超过

.3.4连续进行钻井取心时,若上筒在井底留有余心,则本筒岩心长度(应不超过本筒取心进, 简余心长度之和)大于取心进尺的部分作为套心处理。

8.3.4岩石定名及描述

8.4.1.1采样要求:

a)一般岩心1~2块/m,气显段及缝洞发育段5块/m。 b)样品长度一般为8.010.0cm,松散岩心取300g。 8.4.1.2采样前应检查岩心顺序,核对岩心长度。 8.4.1.3采样时应将岩心依次对好,沿同一轴面劈开,用同一侧岩心取样,另一侧保存。 3.4.1.4样品必须统一编号,从第一筒岩心到最后一筒岩心顺序排列,不能一筒岩心编一次号。 8.4.1.5采样完毕,应填写送样清单一式三份(两份上交,一份自存),并随样品送分析化验单位 8.4.2岩心保管: 3.4.2.1岩心装箱后,应按先后顺序存放在岩心房,严防日晒、雨淋、倒乱、人为损坏和丢失。 8.4.2.2每取一井段的岩心后,应及时要求管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将岩心送岩心库统一保管

DB43/T14452018

3.4.2.3入库时要求填写详细的入库清单,包括井号、取心井段、取心次数、心长、进尺、收获率、 地层层位、岩心箱数等。

9.2.1仪器校验标定方法和要求,按SY/T6679.2的规定执行。 9.2.2仪器重复性检查,每次起下钻,进1%、10%的甲烷和混合样,检查仪器最小检测浓度和重复性 误差符合要求。每揭遇一个新地层,需作一次仪器校正。 9.2.3非目的层段,总烃与烃组分录井无显示时,每天从室内进样分析一次,确认色谱仪的工作状态 正常(进样浓度混合样0.1%)。 9.2.4目的层段,总烃与烃组分无显示,每班应从脱气器和室内各进样分析一次,确认气路管线和色 谱仪的工作状态正常(进样浓度混合样0.1%和甲烷样1%)

9.3仪器设置及色谱标注

9.3.1零位设置的基本要求: 9.3.1.1记录仪电零位应与机械零位重合。 9.3.1.2总烃基线位于记录纸5.0mm处。 9.3.1.3烃组份基线位于0.0mm处。 9.3.1.4非烃组份基线位于5.0mm处。 9.3.2烃组份曲线用两支笔记录,一支笔记录C1曲线,另一支笔记录C2~C5曲线,两支笔的衰减比 例一般为1:10。 9.3.3记录笔各道颜色,一旦选定要严格遵守。 9.3.4记录仪走纸速度一般为20.0cm/h;校验仪器或高异常井段,亦可选用60.0cm/h。 9.3.5交接班时,应仔细填写交接班内容:交班人、接班人、交接班日期与时间、交接班井深、仪器 工作条件等。 9.3.6原始记录纸上,每1.0m或0.5m标注一次井深。 9.3.7气测异常时,应在原始记录纸上标注起止井深、时间和百分含量等。 9.3.8每次起下钻标注起下钻井深及符号。 9.3.9每钻进一个单根标注加单根井深及符号。

9.3.10加单根时应进行空气调零,并标

DB43/T 14452018

(开)泵、循环钻井液、处理钻井液、仪器故障、停电、电源干扰、倒发电机、取心钻进、人工取样、换 干燥剂、电测井、下套管、固井等。 9.3.12因关井循环,无法收集到的资料,应在原始记录纸及当班日志中予以标注和记录

9.4.1钻并液样,使用500ml盐水瓶或细口瓶在泥浆槽中取样。 9.4.2气样使用500ml盐水瓶采用饱和盐水,瓶内留50ml~100ml做封隔液,样品瓶密封倒置。 9.4.3一般情况下,当首次出现气体显示值时,应及时取VMS全脱分析)样品进行钻井液真实气体含 量分析。 9.4.4当气测显示值高于背景值2倍时,应及时取VMS样品进行钻井液真实气体含量分析;以判断显 示类型。 9.4.5显示地层厚度大于3.0m,VMS取样应不少于3个。 9.4.6填写取样标笺,写明井号、井深、层位、采样人和采样日期,正贴于样品瓶上,副笺保留以 备查验。 9.4.7样品采集后,应及时填写送样清单,并及时送实验室分析

9.5后效、槽面和地质循环检测

9.5.1后效检测。在短起下钻、换钻头、接单根后都要进行气测后效检测,检测记录的内容为:显示 井深、时间、气测值、异常值、组份、气泡的含量及其延续时间和变化情况等;并推算气体上窜速度, 9.5.2槽面检测。钻井液槽面见气显示(气泡、溢流、气涌出)时要加密检测,检测记录内容为:显示 时间、层位、井段、全烃、组份分析值;取VMS样品进行钻井液真实气体含量分析;气泡,喷、涌物 喷、涌势;取样点火试验等。 9.5.3地质循环检测。密切观察各种参数及岩性的变化情况;在进行井底循环时,根据迟到时间和气 体含量变化情况要适当增加20%~50%的循环时间

9.5.4气体上窜速度的计算

9.6 硫化氢监测与报警

9.6.1仪器安装位置: 9.6.1.1平面上应选择在缓冲罐(振动筛)、井口、循环池内拐角处和泵房、录井房和司钻 9.6.1.2垂直方向上应采用立体安装,在喇叭口和缓冲罐口附近及距地面较近的位置。 9.6.2仪器检测。参照SY/T5788.2的相关条款执行。

9.6.1仪器安装位置

9.6.1仪器安装位置:

9.6.3报警级别。参照GB16297的相关条款执行

9.6.3报警级别。参照GB16297的相关条款执行。

DB43/T14452018

10.1.1应准确记录测点井深的钻井循环介质性能资料,如钻井循环介质类型、密度、粘度、失水量、 泥饼、切力、PH值、含砂量等。 10.1.2处理钻井循环介质时,应记录时间、井深、处理剂名称及用量,更换钻井循环介质时注明类型。 10.1.3当钻井循环介质中出现气显示时,应记录井深、层位、气显示特征等。 10.1.4发生井涌或井漏时,应记录井深、层位、钻头位置、工作状态、并涌或漏起止时间、涌或漏失 量等。如采取处理,则应对其措施记录在案,

10.2.1正常钻进时,通常情况下每1.0m记录1点所测资料,特殊情况加密记录;全烃为连续记录曲线, 每m选一最高数记录到原始记录表上;无异常时,组分分析每4h至少进行1次,如发现异常或钻时明 显变低时,必须连续分析。

10.2.1正常钻进时,通常情况下每1.0m记录1点所测资料,特殊情况加密记录;全烃为连续记录曲线, 每m选一最高数记录到原始记录表上;无异常时,组分分析每4h至少进行1次,如发现异常或钻时明 显变低时,必须连续分析。 10.2.2气测大班要及时整理所测资料,绘制随钻气测曲线图,对异常井段应及时做出初步解释。 10.2.3钻井液岗位人员每隔1h测量1次钻井液的进、出口相对密度和粘度;钻井液录井连续监测和 记录钻井液的进、出口密度、温度和电导率。 10.2.4钻井液性能资料:钻井液类型,测点井深、相对密度、黏度、失水、泥饼、切力、pH值、含 沙量。 10.2.5 钻井液处理资料:时间、井深、处理剂的名称、用量及其对荧光录井背景值的影响。 10.2.6槽面气、水显示及气测异常的监测 10.2.6.1连续检测钻井液性能及气测值的变化。 10.2.6.2记录显示时间及相应井深。 10.2.6.3观察记录显示的产状及随时间的变化: 气泡的大小及分布特点。 b) 显示占槽面面积的百分比。 c) 硫化氢味的大小。 槽面上涨情况,外溢情况及外溢量。 钻井液性能的相应变化。

10.2.6.4按下列规定确定显示类别

a)气泡。钻井液中小气泡面积占槽面小于30%,全烃及组份值上升,有时岩屑有荧光显示,钻井 液性能变化不明显,有时集气可点燃。 b)气侵。气泡占槽面30%~50%,全烃及组份值高,钻井液出口相对密度下降,粘度上升,集气 可点燃。 c)井涌。出口钻井液流量时大时小,混入钻井液中的气间歇涌出喇叭口或涌出转盘面1m以内, 气泡占槽面50%以上。 10.2.6.5确定显示井段、层位和岩性。 10.2.6.6取样。槽面见气水显示,均必须及时取样进行分析。 10.2.7井漏、井涌资料收集:

10.2.7.1并漏时应观察记录:

a)并漏并深、层位、岩性。

DB43/T 14452018

b)漏失情况:漏失时间、漏失量、漏速、累计漏失量及漏失前后的泵压、排量和钻井液性能、体 积的变化。 c) 井口返出情况:返出量,有无气、水显示。 d) 井漏处理情况:堵漏的时间,堵漏材料、用量、堵漏时钻井液的性能、泵入量及返出情况,堵 漏效果。 10.2.7.2涌时应收集: a)井涌的井深、层位、岩性,井涌的涌势、涌高、涌出物。 b): 大钩负荷变化情况。 c) 井涌前及井涌过程中含气、水情况和气体组份的变化情况,泵压和钻井液性能的变化情况。 d) 井涌时如有可能应连续取样分析。 e) 井涌处理情况及原因分析,如地层异常压力的出现、放空井涌、起钻抽等

10.2.7.2并涌时应收集

[11.1录并参数及要求

11.1.2计算(次生)测量参数,见表

DB43/T14452018

1.1.3参数的测量范围和准确度要求,见表4

表4参数测量范围及准确度要求

11.1.4工程参数录取内容:根据录井合同及该井的地质设计书要求进行录取。 11.1.5由工程参数所反应的钻井动态在实时打印图上要做到及时标识,以达到全过程记录反映整口井 的作业状况。 11.1.6各项工程录井参数的数据异常按SY/T6205的规定执行。 11.1.7任何参数异常显示及汇报情况、 处理情况等都要在实时打印图上有明确的标识。

11.2传感器的调试与校验

11.2.1在新井录井前及录并期间必须进行调试与校验。 11.2.2按SY/T6679.1、SY/T6679.2、SY/T6679.3规程调试校验标定工程参数传感器。 11.2.3传感器校验的误差,达不到技术指标的不准使用

DB43/T 14452018

DB43/T 14452018

DB43/T 14452018

1.2.4校验后应填写附录A的内容并予以保存。

11.3.1钻时必须连续测量,记录每钻进1.0m或0.5m(目的层)所需的纯钻进时间。 11.3.2钻时除受地层因素影响外,还受钻压、转速、排量、泵压、钻井液相对密度等参数的改变及钻 头新旧程度的影响,应同时记录这些参数。 11.3.3钻时突然变快或放空时应立即停钻进行地质循环,观察记录: 11.3.3.1突然变快或放空的时间、井段、厚度、层位、岩性及次生矿物。 11.3.3.2突然变快或放空井段的钻时、泵冲、泵压、排量、大钩负荷、钻压、转盘转速、扭矩及钻井 夜体积变化。 11.3.3.3出口钻井液密度、粘度、电导率、温度变化和气显示情况。 11.3.3.4全烃、组份值的变化。 11.3.4发生气、水侵和井涌(喷)时,应按SY/T6294的规定采集气、水分析样

12.1仪器的标定及要求

12.1.1必须使用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的岩石热解标样物质,必须使用3种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标准 物质对设备进行标定。 12.1.2设备的标定必须由同一操作者,在相同的仪器工作状态和参数下,使用与分析样品相同的分析 周期的情况下完成。 12.1.3地化录井仪器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标定: 12.1.3.1首次投入使用的设备。 12.1.3.2设备经过修理,更换了主要零部件 12.1.3.3更改了设备的工作参数等。

DB43/T14452018

12.1.3.4设备连续工作每12h应使用同一标准物质对设备进行检查,若检测的S2或者Tmax值与标样 物质的标准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时。 12.1.4地化设备的技术要求: 12.1.4.1地化工作间的摆放、供电电源质量应符合要求。 12.1.4.2地化设备使用气源的纯度、压力、流量以及使用化学试剂和材料的纯度等参数符合要求。 12.1.4.3正式作业前,对设备进行至少2次以上空白分析。 12.1.4.4准确称量同一种标样物质,至少进行2次平行的标样分析,分析仪器的S2值和Tmax的精度 和重复性达到要求

12.2岩样挑选和预处理

12.2.1岩样挑选见SY/T6294中的3.1,3.3和4.5。 12.2.2采集的密度按地质设计的要求执行,遇到气显等异常井段时,应增加取样密度直至同岩屑观察 样的取样间距。 12.2.3轻烃类在大气环境下易挥发,要求样品在第一时间进行分析,并记录取样与分析时间,不能及 时分析的样品,应用盛水的小密封瓶保存。禁止使用烘干的样品。 12.2.4烃源岩样品要自然干燥,并粉碎成直径0.07mm~0.15mm颗粒,然后进行分析。 12.2.5储集岩样品应清除钻井液,用滤纸吸去水分后,样品破碎成直径2mm~3mm颗粒进行分析。 12.2.6分析样品应使用精度达0.1mg的电子天平准确称量,分析样品的代表性不能低于85%。

12.3.1分析步骤及要求: 12.3.1.1开机。打开气源,启动电源。 12.3.1.2空白分析。待仪器稳定后,启动仪器进行不少于2次的空白运行,且S2空白相对双差小于 5%。 12.3.1.3标样分析: 5和表6的规定。其

12.3.1.3标样分析:

a)准确称量同一标准物质,进行不少于2次的平行分析,分析结果应符合表5和表6的规定。其 中,相对双差和偏差分别按式(6)和式(7)计算

表 6 T.值指标

DB43/T14452018

DB43/T14452018

式中:为偏差,℃;C,为试样前次分析温度值,℃;C,为试样后次分析温度值,℃。 b)每开机分析时间超过24h应重新测量一次标准物质,其测定值应符合上一个标样的双差范围 12.3.1.4岩样分析: a)准确称量待测样品100×(1±5%)mg进行分析。 b)烃源岩S2,Trmax的平行分析结果应分别符合表5和表6的规定。 12.3.1.5关机。切断电源,关闭气源。 12.3.1.6记录填写与处理按SY/T5778的规定执行。 12.3.2录取参数:

GB/T 41831-2022 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能力评价要求12.3.2.1烃源岩录取参数见表7

温度控制要求:S。90℃恒温2mir 升温速率50℃/min,600℃恒温3min。 12.3.2.2储集岩录取参数: a)三峰录取参数见表 8。

b)五峰录取参数见表9

DB43/T14452018

12.4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录

12.4热蒸发烃气相色谱录井

12.4.1操作程序: 12.4.1.1将适量的样品直接置于仪器热解炉中进行分析。 12.4.1.2氮气做载气、流速41.5ml/min,氢气做燃气、流速40.0ml/min,空气做助燃气和动力气、 流速300.0ml/min,分流比1:60,尾气吹氮气、流速25.0ml/min。 12.4.1.3进样口温度340℃,FID(氢火焰检测器)温度310℃,初始柱温度100℃GB/T 28908-2012 高纯金属铬,以10℃/min程序 升温至300℃、恒温25min,运行结束。 12.4.2组分的定性: 12.4.2.1应用此分析方法可得到C~C37左右的正构烷烃、姥鲛烷及植烷色谱峰及各组分的相对百分 含量。 12.4.2.2姥鲛烃(Pr)、植烷(Ph)分别与正碳十七烷、正碳十八烷比邻其后,以类异戊二烯烃中姥 鲛烷(Pr)、植烷(Ph)为标志峰,定性判别各组分名称(参照附录E)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