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42104.2-2016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 第2部分:干热气候条件

NB/T 42104.2-2016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 第2部分:干热气候条件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42104.2-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3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24873
VIP资源

NB/T 42104.2-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42104.2-2016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 第2部分:干热气候条件

果每个试验样品达到下列各项判据,则认为该组件设计通过了该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领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组件的最大输出功率在每个单项试验后和每组序列试验后变化均 过5%

NB/T42104.2—2016

b)在试验过程中,无组件呈现断路现象; c)无第9章中定义的任何严重外观缺陷: d)试验完成后满足绝缘试验要求; e)每组试验开始时和结束时GB/T 37420-2019 城市轨道交通能源消耗与排放指标评价方法,满足湿漏电流试验的要求; f)满足单个试验的特殊要求。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组件达不到上述判据,则该组件达不到该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要 求。如果一个组件未通过任一项试验,取另外两个满足第5章抽样要求的组件从初始进行相关试验程 序的全部试验。假如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组件都未通过试验,该设计被判定达不到鉴定要求。如果两个 组件都通过了试验,则该组件达到该气候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

对设计鉴定和定型,下列缺陷是严重的外观缺陷: a)破碎、开裂或外表面脱附,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 b)弯曲、不规整的外表面,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的不规整以至于影响到组件的安装 和/或运行; c)单体电池破损或开裂,造成该电池超过10%的区域失效; d)在组件的边缘和任何一部分电路之间形成连续的气泡或脱层通道; e)丧失机械完整性,导致组件的安装和/或工作都受到影响; f)在任何一层中,组件电路或单个电池超过10%的电路,发生失效或可见的腐蚀: g)任何部分短路; h)树脂材料表面变黏; i)带电部分裸露; j)密封材料、背板、表面、二极管或任何组件部分出现任何熔化或烧坏的痕迹; k)组件未按照第6章要求完成标识,或标识在任意试验后脱落或信息不可读

通过试验后,检测机构应按照GB/T27025给出正式的鉴定试验报告,该报告应包含被测的性能参 试验失败以及再次试验的详细情况。所有的证书或测试报告应至少包含下列信息: a)标题; b)试验室名称、地址以及试验进行地点; c)每份证书、报告及报告中的每一页都应有唯一的标示;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如适用); e)试验项目的说明和代号; f)试验项目的特征和条件; g)试验样品的收到日期及试验日期(如适用); h)所用试验方法的代号; i) 抽样程序参照的标准(如相关); j) 对试验方法的任何改动、添加或删除,以及其他的与特定试验相关的任何信息(例如环境 条件); k)用表格、曲线、图或照片等适当方式表述的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包括干热气候条件下的 功率,热斑耐久试验中观测到的被遮挡电池的最大温度,用于紫外线预处理试验的灯的光谱, 机械载荷试验的安装方式、表面和背面的压强,初始和最终电致发光试验图片,所有试验后的 功率变化,任何失败的发生均应在报告中记录:

NB/T42104.22016

1)试验结果误差估计的表述(如相关); m)对证书或报告内容负责的责任人的签名、头衔或等同的标识、签署日期; n)表述的试验结果仅适用于所测样品(如相关); 0)声明未经试验室的书面许可,证书或报告不允许被部分复制; p)试验室制造商应保存本报告的副本以备参考。

在组件的设计、材料、元器件或工艺作任何改变时,可能需要重新进行部分或全部计 试结论的有效性。

本试验同IEC61215:2005的10.1,无内容变更

状况,比对试验前后隐裂变化,结合试验结

将被测组件放置在暗室中,用直流电源的正极与光伏组件的正极连接,负极与负极连接,向光 伏组件分别通入不超过组件1倍和0.1倍Isc(短路电流)大小的反向电流,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组件 的照片。

12.3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性能

本试验同IEC61215:2005的10.6,无内容变更。

2.4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测量和绝缘耐压试验

12.4.1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测量

绝缘的不同电位带电体之间以及带电体和与可接触的金属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表1和表2的规定。

1现场接线端子之间可接受的最小爬电距离

NB/T42104.22016

部带电体与可接触点之间可接受的最小电气间

这些要求不适用于组件内部带电部件之间的距离,组件内部带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应满足部件相关 要求。这些要求也不适用于固体绝缘材料,材料的绝缘特性可以利用局部放电试验进行验证。 现场组件接线端子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用组件的开路电压(V)来判定。如果在端子排上有未 标识的接线端子,或有专门标识的接地端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将根据最大系统电压来判定。 注1:光伏组件中的封装材料也会吸湿,封装过程也不保证会形成完全密封。因此,规定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 基于条件:污染度2级、材料等级IⅢla和IⅢIb、应用等级A、脉冲电压8kV。小数尾数采用进位法以得到偏 于安全的数值。 注2:如果产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符合表1和表2中要求,须根据对应使用环境、系统电压和海拔补充绝缘耐 压试验和脉冲电压试验。 现场接线端子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在有导线连接和没有导线连接两种情况下测量。导线应按 实际应用时的方式进行连接。如果端子能适配,产品也没有标注使用限制,所用导线的线规应比要求 的大一号,否则,导线用要求的线规。 在决定爬电距离时,不大于0.4mm的间隙的表面之间被认为是相互接触的

12.4.2绝缘耐压试验

验同IEC61215:2005的10.15,无内容变更。

12.6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性能

在干热气候条件(1100W/m²,75℃电池温度,GB/T6495.3的标准太阳光谱辐照分布)下 荷变化的电性能。

IB/T42104.2—2016

f)测量测试样品和标准器件电压的仪器,准确度为读数土0.2%。

12.7旁路二极管热性能试验

同IEC61215:2005的10.18。其中,10.18.3试验步骤e)和f)中“标准试验条件下的短路电 流”变更为“标准试验条件下的短路电流的1.1倍”

确定组件承受热斑加热效应的能力, 焊接熔化或封装退化。电氵 文、内部连接失效、局部被遮光或弄月 种缺陷。虽然本试验中绝对温度和相又 不标准的,但是可利用最严峻的热斑发 品设计的安全性。

图2A类电池的热斑效应

NB/T42104.22016

比,图4表示一个B类电池在完全遮光时的最大功率消耗。应该注意,此时消耗的功率 总有效功率的一部分。

12.8.3电池内部连接的分类

图4B类电池的热斑效应

光伏组件中的太阳电池可以以下列方式之一进行连接: 串联方式(CaseS):S个电池呈单串串联连接(图2); 并联一串联连接方式(CasePS):一个串联电路有S个串联区域,每一个区域包含P片电池并联 (图5);

图5并联一串联连接方式

NB/T42104.22016

串联一并联连接方式(CaseSP):一个并联电路有P个并联区域,每一个区域包含S片电池串联 (图6)。

图6串联并联连接方式

如果有旁路二极管,由于限制了其所连接电池的反向电压,因此也算做被试验电路的一部分。每 种结构需要一种特殊的热斑试验程序。组件短路时其内部功率消耗最大。 注:当保护电路元件二极管被短路时,其内部消耗的功率最大,此时通常伴随整个组件被短路。如果组件无旁路 二极管,则应检查制造商的指南,在安装旁路二极管前是否推荐有可串联使用的最大组件数量。如果推荐的可 审联使用的最大组件数量大于1,则本部分后续试验应该采用推荐的串联组件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曝晒 过程中,应将提供功率电流设定在Im

NB/T42104.22016

于组件中电池片为串联一并联情况,如果当选取电池片被完全遮挡情况下,旁路二极管没有导通,则最 热斑条件就是完全遮挡该电池片。如果当选取电池片被完全遮挡情况下,旁路二极管导通,使用上述第 第三种方法确定最坏遮挡条件。 取步骤c)中的电池片。当全部遮挡该电池片时,使用红外热像仪确定电池片中最热的

NB/T42104.22016

置。按照步骤f)的方法确定该电池片的最坏避挡条件。将组件短路,确保电池片最热的位置 处于辐照区域内。 h)在1100W/m²±10%辐照度下曝晒组件,使组件温度保持在50℃±10℃范围内。 i) 保持完全曝晒状态持续1h。 j 针对在d)中选取的另外两片电池,重复步骤f)至步骤i)。 k)对于步骤e)中选取的电池片,重复步骤f)至步骤i)。 注:在该实验条件下保持辐照曝晒1h,如果在1h之后被遮挡电池的温度继续升高,则继续在该辐照度下曝晒组件 直到总曝晒时间达到5h。

重复试验12.1~12.3和12.15。

应满足下列要求: 无第9章中规定的严重外观缺陷;特别应注意检查有无焊料融化,外壳开裂,分层,灼烧等 现象。如果电池片外观出现缺陷,但未达到严重外观缺陷的程度,.则应在另外两个电池片上 重复试验。如果这两个电池片在试验后没有出现外观缺陷,则认定该组件通过热斑试验。 最大输出功率的变化应不超过试验前测试值的5%。 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湿漏电流试验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12.9紫外线预处理试验

同IEC61215:2005的10.10.1,无内容变更。

同IEC61215:2005的10.10.2,无内容变更。

a)使用已校准的辐射仪,测量组件的试验平面上的辐照度,确保波长在280nm~400nm的辐照度不 超过250W/m²(约等于5倍的自然光水平),且在整个测量平面上的辐照度均匀性不超过土15%。 b)将组件与负载连接,使组件能够保持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工作。将组件安装至在步骤a)中测量平 面上所选择的符合要求的区域,与紫外光线相垂直。保证组件温度在试验期间为80℃土2℃。 使组件累积经受波长范围在280nm~400nm的紫外线辐射总量为15kWh/m²,其中波长为 280nm320nm的紫外线辐射量为总辐射量的3%~10%,在试验过程中将组件温度维持在前 面规定的范围内

复试验12.112.3和1

重复试验12.1~12.3和12.15

无第9章中规定的严重外观缺陷;

无第9章中规定的严重外观缺陷; 最大输出功率的变化应不超过试验前测试值的5%; 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湿漏电流试验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12.10.1试验目的

同IEC61215:2005的10.11.1,无内容变更

12.10.2试验仪器

12.10.3试验步骤

NB/T42104.22016

a)在室温下将组件装入气候室。如组件的边框导电不好,则将其安装在一金属框架上来模拟散开 式支承架。 b)将温度传感器接到温度监测仪上,将组件的正极引出端接到提供电流的仪器的正极,负极连接 到其负极。在400次热循环试验中,在组件温度超过25℃时,保持对组件施加等于STC最大 功率点电流土2%大小的电流,其他时候电流应降至不超过1%·Imp。对于100次的热循环试 验,仅施加电流不超过1%·Imp。 c)关闭气候室,一般气候条件下的热循环试验按图9的轮廓,使组件的温度为一40℃土2℃和 十90℃土2℃之间循环。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温度变化的速率不超过100℃/h,并且组件温 度在每个极端温度下应保持稳定至少30min。除非组件的热容量很大需要更长的循环时间 外,一次循环时间不超过6h,循环的次数见图1相应的方框。

干热气候条件热循环试

开监测通过组件的电流。 注:有并联电路的组件,如果其中一路断开,会引起电压或电流的不连续,但不会导致其为零。

12.10.4最后测试

在恢复至少 1h 之后,重复试验 12.1~12.3 和 12.15

12.10.5试验要求

应满足下列要求: 在试验过程中无电流中断现象; 无第9章中规定的严重外观缺陷; 最大输出功率的变化应不超过试验前测试值的5%; 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湿漏电流试验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12.11.1试验目的

同IEC61215:2005的10.12.1,无内容变更

12.11.2试验仪器

同IEC61215:2005的10.12.2,无内容变

12.11.3试验步骤

a)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组件中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在室温下将组件装入气候室。 )将温度传感器接到温度监测仪上,将组件的正极引出端接到提供电流的仪器的正极,负极连接 到其负极。在湿冻试验期间,对组件施加连续电流,且不大于0.5%lmp d)关闭气候室,使组件完成如图10所示的10次循环。最高和最低温度应在所设定值的土2℃以 内。温度高于室温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所设定值的土5%以内。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记录组件的温度,并监测通过组件的电流。

12.11.4最后测试

在2h~4h的恢复时间后,重复试验12.1~12.3和12.15。

图10热气候条件湿冻循环

[12.11.5试验要求

应满足下列要求: 在试验过程中无电流中断现象; 无第9章中规定的严重外观缺陷; 最大输出功率的变化不应超过试验前测试值的5%; 绝缘电阻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湿漏电流试验应满足初始试验的相同要求,

12.12机械载荷试验

SH/T 3174-2013 石油化工在线分析仪系统设计规范NB/T42104.2—2016

同IEC61215:2005的10.16。其中,10.16.3试验步骤e)中循环次数由3次变更为4次。 注:若试验组件需具有承受冰和雪重压的能力,则在本试验中,每次循环加于组件前表面的负荷增至54

12.13接地连续性试验

12.14.1试验步骤

同EC61701:2011的第4章。

GB/T 19216.2-2021 在火焰条件下电缆或光缆的线路完整性试验 第2部分:火焰温度不低于830 ℃的供火并施加冲击振动,额定电压0.61kV及以下外径不超过20mm电缆的试验方法12.14.2试验要求

同IEC61701:2011的第10章。

本试验同GB/T2423.372006的6.2,无内容变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