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71-2014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271-2014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271-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7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2973
VIP资源

DZ/T 0271-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271-2014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5.3.2.2信息服务状况调查

信息服务状况调查采用走访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水管理部门及水用户对地下水位、 成果表达方式的需求。

5.3.3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评价

5.3.3.1 主要对监测点(水井和泉)受损、淤堵、保护、监测层位及监测数据完好状况等方面的评价。 5.3.3.2 监测点(水井和泉)受损状况分为完好、轻微损坏与严重损坏三种情况: a) 完好:监测井未遭到损坏; b) 轻微损坏:监测井遭轻微损坏QXSB 0007S-2015 香格里拉市圣宝食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配制酒,尚能进行监测; c) 严重损坏:监测并遭严重损坏,不能进行监测。 5.3.3.3 监测井淤堵状况分为未淤堵、轻微淤堵、中等淤堵与严重淤堵四种情况: a) 未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小于5%; b) 轻微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介于5%~30%之间; c) 中等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介于30%~60%之间; d) 严重淤堵:监测井滤水管淤堵长度大于60%。 5.3.3.4 监测井保护状况分为井房保护、井口保护、简易保护与无保护四种情况: a) 并房保护:有专门性并房进行保护;

b)井口保护:安装专门性井口保护装置; 简易保护:仅有简易井口保护; d) 无保护:井口无任何保护措施。 5.3.3.5 监测层位状况分为清楚及不清楚两种情况: a) 清楚:滤水管放置深度及监测层位明确; b) 不清楚:滤水管放置深度及监测层位不明确。 5.3.3.6 监测数据完好状况分为数据完整、数据较完整及数据不完整三种情况: a) 数据完整:数据间断时间段小于监测序列长度的10%; 数据较完整:数据间断时间段占监测序列长度的10%~30%; c) 数据不完整,数据间断时间段大于监测序列长度的30%

5.3.4监测网现状评价

根据已有监测并调查和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评价结果,对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点(水并和泉)的 受损程度、淤堵状况、保护措施、监测层位清楚与否、监测数据完好状况及监测数据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 行评价

按照附录A中A.3和A.4的要求,编制监测点(水井和泉)现状分布图和监测点(水井和泉)运行状 况评价分布图。

6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

根据监测区水文地质调查程度,选择相应比例尺的专业图件: a)在初步查明含水层特征、分布规律和水质类型,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规律,并进行过地 下水资源前期论证的地区,比例尺宜采用1:500000。 6) 在基本查明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地下水化学特征,掌握不少于半年的地下水 动态观测资料,并进行过地下水资源初步勘察的地区,比例尺宜采用1:200000。 在查明含水层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掌握一年以上系统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并对地下水资源进 行了详细勘察研究的地区,比例尺宜采用1:100000

.2在一般条件下,采用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法进行监测网设计。在已有监测网密度较高自 ,可在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法进行监测网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对监测网 进一步优化调整。 3地下水动杰综合分区图法

6.2.3.1编制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

综合分析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的因素,绘制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非饱和带影响分区图、地下水补给 响分区图及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等单因素分区图,将单因素分区图进行矢量叠加,编制地下水 态综合分区图(编图流程参见图1): 8) 根据水文地质盆地(平原)的边界、地下水系统、地貌单元及含水层系统等因素,编制水文地质 单元分区图: 1)水文地质盆地(平原)划分到次级地下水系统: 2) 地貌单元按成因类型进行分区; 3) 含水层系统按含水层组结构特征分区。 b) 根据地下水埋深和非饱和带岩性等因素,编制非饱和带分区图: 1)地下水埋深分区:根据监测区地下水位埋深特点和范围,将监测区划分为水位埋深大、中 和小区; 2)非饱和带岩性分区:根据非饱和带岩性结构进行合理分区; 3) 将地下水理深分区和非饱和带岩性分区进行矢量叠加形成非饱和带分区图, c) 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人渗系数编制地下水补给分区图: 1)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考虑降雨、灌溉问渗等面状补给; 2)入渗系数主要考虑土地利用状况和地表岩性。可将监测区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补给区。 d) 根据影响地下水水流的地质构造带、地表水体、水源地保护区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泉排泄 区等因素编制地下水局部影响单因素分区图。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矢量叠加功能对上述四种因素图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综合分 C 区图。

6.2.3.2监测井布设

在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基础上,对综合分区适度归并,结合监测网密度设计原则和每个综合分区 中主要开采含水层至少布设一个监测井的原则,设计监测网密度(图1),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a) 在垂直地质构造带、有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河流两侧布设监测井; b) 在地下水源保护区或地下水降落漏斗区,适当增加监测井; c) 在面积较大的分区适当增加监测井; d) 在多层含水层分布区布设分层监测井; c) 监测井布局适度考虑形成区域的纵、横水文地质监测剖面; 充分利用现有的专门监测并

注:+表示图件的失量登加,=表示生成图件

6.2.4克里金插值法

图1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编制流程

6.2.4.1应用克里金插值法进一步优化监测点(水并和泉)的位置与个数。克里金捕值法的步骤包括: a) 整理现有监测井信息及监测数据,包括监测井编号、坐标及水位等; b) 绘制地下水位等值线图,拟合地下水位的变差函数,生成插值误差标准差等值线图; 将插值误差标准差等值线图与设定的临界值对比,在插值误差标准差高于临界值的区域增加 新的监测井,在插值误差标准差低于临界值的区域去除原有监测并; d) 重复步骤b)和c),直至计算的插值误差标准差逼近临界值,得到最优化的监测网; e)设计流程参见图2

6.2.4.2克里金播值法原理参见附录F

6.2.4.2克里金插值法原理参见附录F。

图2克里金插值法优化设计流程图

7.1.1成果包括报告、图件、表格及其他野外调查资料等。

7.1.1成果包括报告、图件、表格及其他野外调查资料等。 7.1.2所有成果应同时提交纸介质材料和电子文档。 7.1.3纸介质材料的报告、图件和表格均应单独装订成册。 7.1.4所有成果的电子文档均应刻录成数据光盘,并附文档说明。 7.1.5图件数据应同时提供栅格文件和矢量文件两种。矢量文件应包括工程文件、各要素文件、图例、 比例尺及投影方式等,各要素文件应以单要素内容表示,每一要素为一个独立图层。以地理信息系统软 件格式提供的量文件,应提供字库和图库文件。 7.1.6图件的工程文件应置于以图名命名的相应文件夹下,不同图件不能共用文件夹

G的要求编制《XXX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

7.3.1图件应包括:

a) 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埋深分区图; b) 地下水位监测点现状分布图; c) 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 d) 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 e) 非饱和带分区图; f) 地下水补给分区图; g) 地下水局部影响单因素分区图; h) 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 i)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 7.3.2 图件的具体编制要求见附录A,编图宜采用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与工程建设方达成 致,确定所用软件工具。

a) 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埋深分区图; b) 地下水位监测点现状分布图; c) 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 d) 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 e) 非饱和带分区图; f) 地下水补给分区图; g) 地下水局部影响单因素分区图; h) 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图; i)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 7.3.2 图件的具体编制要求见附录A,编图宜采用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与工程建设方达成 致,确定所用软件工具。

表格编制要求见附录C,具体包括: 地下水位监测井现状调查基本信息表; b)地下水位监测现状调查位置和成果表

表格编制要求见附录C,具体包括: 地下水位监测井现状调查基本信息表; 地下水位监测井现状调查位置和成果表

表格编制要求见附录C,具体包括: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附图要求

A.1.2成果图件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表示方法合理、层次清楚,清晰直观,图式、图例、注记齐全,读图 方便。 A.1.3图名与比例尺、图廊的间距和字体、字号按相关规定执行,但可根据图面情况整饰,体现美观协 调为宜

A.1.4工作底图采用最新地理底图、地质图或水文地质图

1.4工作底图采用最新地理底图、地质图或水文

地理要素编绘方法应执行DZ/T0157的规定。 A.1.5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数字化成图,图形文件命名清晰并与工程文件一起存储。 A.1.6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A.1.7附图接合表(分多幅时):对一张图分两幅以上的图件,为表明其相互关系时,应在每幅图的图廓 外左上角绘制其相邻幅的接合标识框,在框内标明图幅编号,确认为该图幅时框内用斜影线表示

图件有一套图式图例,其大小尺寸按规范规定的标准绘制,其中的花纹注记符号与图面相一致,便 于阅读识别。 按照面、线、点的顺序排列。常用图例参照GB/T14538,其他图例参照GB/T958

附图图签(详见表A.1),应绘制统一的标准图签。内容包括:提交报告单位、图名、拟编、清绘、审 核、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图号、顺序号、比例尺、制图日期、资料来源等项。多幅拼接附图可绘制简 易图签,内容为图名、图号、顺序号。最后一幅绘制标准图鉴。其图签位置均绘制在本图件的右下角,便 于折叠查阅,

图签长90mm,宽15mm。第1列和第3列项目栏长20mm;第2列和第4列项目栏长为25mr 行图名行宽8mm;第2行行宽7mm。有关图签与简易图签的使用作以说明:凡为独立图件的 应标绘图签,其位置设在图面的右下方,使于折叠露出查找;如某一图件为两拼幅以上的附图,以 幅标绘图签为原则,其他各幅均标绘简易图签,其位置设在图边外右下角,同时各接合图幅在邻

位置标绘接合图式,以表明相互关系。

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

A.2.1图名:XXX监测区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

图名描述时,还应明确该图所反映的地下水类型、所采用的数据时间。 A.2.2地理底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比例尺大小。内容主要包括: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 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重要的供水水源地等。 A.2.3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主要地质构造及性质、控制性水点(如井、泉)、地下水溢出带等。图件 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A.2.4工作区范围:即监测区范围。 A.2.5等水位线及埋深等值线绘制:采用插值方法或手工绘制。 A.2.6等水位线的粗细按照各图比例尺适当给定,原则上要在图中清晰看出等水位线分布情况。埋深 分区根据实际埋深情况按照从浅到深的排列在色谱表中选取合适的颜色填充。

A.3地下水位监测井(点)现状分布图

XXX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点)现状分布图。

测区范围为边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实际需要

A.3.3反映的主要要素

下水位监测点类型:采用不同符号和颜色组合表示不同类型(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的地 水位监测井(点)

地下水位监测点类型:采用不同符号和颜 表尔不同类型(孔原水、石浴水和装原水)日 下水位监测井(点)

监测深度:标示监测深度的范围,以m为单位。

监测频率:标示每年监测次数。

A.4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

A.4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井运行状况评价分布图

A.5水文地质单元分区图

A.5.3水文地质单元分区

按照地下水系统十含水层结构十地貌单元十其他进行命

XXX监测区非饱和带岩性分区图。

采用明显的黑色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

A.6.3非饱和带分区图分区要素

非饱和带的岩性分类包括:粉土/黏土,页岩,灰岩,砂岩,层状的灰岩、砂岩、页岩,含较多粉粒利 的砂砾石,变质岩,火成岩,砂砾石,玄武岩,岩溶发育灰岩。

A.7地下水补给分区图

XXX监测区地下水补给分区

A.7.3地下水补给影响分区图分区要素

银据叠加结果将监测区划分为强补给区、中等补给区和弱补给区,

A.8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

A.8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

A.8.3地下水局部影响因素分区图

按照非饱和带岩性十地下水位埋深进行命名、排序。 根据附录C地下水局部影响分区图编图要求,图面反映内容主要有地质构造带、地表水体、水源地 保护区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泉排泄区等。

A.9地下水位动态综合分区图

A.9地下水位动态综合分区图

XXX监测区地下水位动态综合分区图

A.9.2 工作区范围

采用明显的线元标示出监测区边界。

A.9.3地下水动态综合分区要素

按照水文地质单元十包气带岩性十补给影响分区+局部影响分区进行命名

专题要系图例直前。按照面、线、点的 素综合分区,大致反映出分区总体变化趋势,突出各分区边界

A.10监测区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图

A.10.2工作区范围

示例3:地下水类型 第四系潜水(无红色篇头指示点) 第四系承压水(数字表示监测层位) 第四系混合水 基岩裂隙水 岩溶水

k5120左侧表示孔号,右侧表示孔深(m)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表 为规范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推荐按照表B.1~表B.7给出的调查内容开展不同类型区的水文地质 调查。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表

为规范水文地质调查内容,推荐按照表B.1~表B.7给出的调查内容开展不同类型区的水文地

表B.1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

表B.2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

表B.3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

B.6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

表B.7丘陵山地地区水文地质背景调查内容

类型区 调查内容 1.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水文地质 测绘为主,调查泉水类型、分布、水质、水 量和泉水动态特征.选择代表性沟谷或小 流域进行枯水期测流获取地下水排泄量 资料。 2.调查山地和丘陵的成因、形态特征、规模 和分布,河流阶地、坳沟等的成因、形态、 结构、规模、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地表 丘陵山地地区 水文网的分布、水流特性及与地下水的补 给或排泄关系。 3.调查含水层(组)的地层时代、产状、分布 和水文地质条件,风化裂隙水、断裂构造 带脉状水、火成岩和变质岩裂水的分布 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山间河谷平原、山 间盆地、山前冲洪积扇及沟谷第四纪松散 堆积层的时代、岩性特征、厚度,含水层的 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4.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力学性质、活 动性、胶结和充填程度;裙皱构造的类型、 形态、规模和分布;调查不同构造的水理 性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储水构造的分布

调查内容 1.白流盆地或自流斜地的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2.侏罗纪至第三纪陆相沉积盆地地层、岩性、岩相特 征,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单井出水能 力,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在横向和垂向上的分带 规律 1.花岗岩和片麻岩类风化裂隙带的厚度及分布范围, 围岩蚀变带的类型、宽度、裂隙发育和破碎程度,地 下水赋存条件、水质、水量, 2.玄武岩的喷发方式,柱状节理和气孔结构等特征与 地下水赋存的关系。中心喷发台地要注意火山的 调套,由火山口向周围观察玄武岩岩性、岩相变化 规律与地下水位、水质及单井出水能力的关系,并 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多期玄武岩喷发 地区,应注意调查各次喷发熔岩流接触带的性质及 单井出水能力。侵人其他地层中的安山玄武岩.应 注意调食其柱状节理的发育程度、风化带厚度、围 岩蚀变类型、蚀变带宽度及侵人接触带裂隙发育程 度与地下水的关系

顺序分别编成4位顺序号。 示例:如统一编号3701020202的监测井,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所辖第0202号地下水位监测井。 C.1.2.2监测井原编号:监测井的钻孔编号。 C.1.2.31 监测井原编号所属报告名称:监测井原编号的出处,指钻探报告或其他工程报告的名称。 C.1.2.4 监测井坐标:以北京1954坐标为基础的监测井井口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标和投影坐标,其中, T、y精确到米,以米(m)为单位;纬度、经度按"DD:MM:SS.S”格式填写,精确到0.1s。 C.1.2.5 监测并位置:监测井所在位置的详细地址,并具体细化描述监测井的地物指向, C.1.2.6 监测井地面高程和监测井井口高程:按五等水准测量标准获得的监测并地面高程和监测井井 口高程数值,单位为米(m),精确到0.001m。 C.1.2.71 监测井级别: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企业级划分的监测井级别。 C.1.2.8 监测井类别:按监测井属性划分的类别,分为专门监测井、生产井(机井、民井、大口井)、泉 点等。 C.1.2.9 地下水类型:按地下水储存介质条件或者理藏条件划分的类型。按含水介质为孔隙水、裂隙 水、岩溶水,其中孔隙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裂隙水按照储存介质条件分为红层孔隙裂隙 水和基岩裂隙水。选择其中最贴切的条件填写类型。 C.1.2.10 现状孔深:调查时实际测量的监测井钻孔深度,单位为米(m),精确到0.01m。 C.1.2.11 终孔孔深:监测井建成时钻井成孔时的深度,单位为米(m),精确到0.01m。 C2临测预目监测共的测科目分为下科

项序分别编成4位顺序号

C.2.2.6近两年的地下水位变化曲线图:以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水位,绘制近两年的地下水位变化 曲线。 C.2.2.7地下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图:以横轴为时间(根据水位数据量确定时间单位),纵轴为水位,绘制 地下水位历时变化曲线。

D.1区域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密度

表D.1给出了区域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密度要求

TCATCM 001.2-2019 中药品牌评价 第2部分 中药材表D.1给出了区域地下水监测点布设密度要求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密度

表D.1区域地下水监测网设计密度参照表 单位为点数每100平方千

单位为点数每100平方千米

D.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JJG 112-2013 金属洛氏硬度计(A,B,C,D,E,F,G,H,K,N,T标尺)检定规程表D.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表D.3给出了地下水开采程度分级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