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490-2018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DB32/T 3490-2018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3490-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6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0557
VIP资源

DB32/T 3490-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3490-2018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研发经费支出(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 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支出。

5.1.2.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QGSG 0002S-2011 腌腊肉制品年末发明专利数(件)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年末发明专利数是年末一个地区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发明专利总数。年末常住人口是年末 地区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

.1.3.1水资源产出率

5.1.3.2建设用地产出率

建设用地面积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不含农村道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冰川和永久积 雪,均属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面积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不含农村道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冰川和永久积 雪,均属于非建设用地。

5. 1.4 循环利用

5.1.4.1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 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的往年工业固体 废物累计贮存量)。

5. 1.4.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DB32/T34902018

综合利用秸秆量(吨) ×100% 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吨)

农作物综合利用包括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如秸秆气化、秸秆饲料、 秸秆还田、秸秆编织、秸秆燃料等,

5.1.4.3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综合利用的备禽粪便量(吨)

备信粪便产生总量(吨

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指行政区内畜禽养殖场通过还田、沼气、堆肥、培养料等方式,综合利 粪便量占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的比例

5.1.4.4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吨) ×100% 城市污水处理量(吨)

城市再生水利用量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处理 再生水水质标准和水量要求,并用于农业、绿地浇灌和城市杂用等方面的水量。

5. 1.5 碳汇建设

5. 1.5. 1 林木覆盖率

林木覆盖面积(平方公里) ×100%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林木覆盖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 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土地面积中扣除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水面及重盐碱地等面积。

5.1.5.2活立木单位面积蓄积量

计算公式为: 活立木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是指报告期末一定范围土 盏积和四旁树蓄积。

活立木蓄积量是指报告期末一定范围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 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5.1.5.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DB32/T34902018

成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公项) ×100% 建成区总面积(公顷)

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绿地面积 指报告期末用作园林和绿化的各种绿地面积,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 地的面积。

5.2.1.1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当年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上一年度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100%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地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当年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1)× 100% (上一年度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

5.2.1.2煤炭消费量增长率

5. 2. 2能源结构

5.2.2.1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5.2.2.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5. 2. 3能源节约

5.2.3.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准)

5.2.3.2公共机构人均能源消耗

计算公式为: 用能人数(人)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5. 3. 1 绿色建筑

5.3.1.1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DB32/T34902018

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X100%

城镇新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按照绿色建筑相 关标准设计、施工并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峻工验收标准,可正式 移交使用的各栋民用建筑面积的总和, 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指报告期内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按照相关标准设计、施 工并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峻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 民用建筑面积的总和。

5.3.1.2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

5.3.2.1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

城镇新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万人次)+县城公共交通客运量(万人次)

5. 3. 2. 2万人拥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万人拥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计算公式为 万人拥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辆)=塑

5.3.2.3共享单车使用率频次

共享单车使用次数是指报告期内共享单车使用的总次数。共享单车投入量是指报告期内已登记 单车保有数量。

高效节能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 高效节能家电产品指依据强制性国家 以上的家电产品。

DB32/T34902018

效节能家电产品销售量(合) ×100% 电产品市场锁集总

高效节能家电产品指依据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实施规则,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能效2 上的家电产品。

5.4.1.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化学需 量。

需氧量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

5.4.1.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氨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氨氮排放量(吨/亿元) 氨氮排放量(吨) 氮氮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氨氮排放总量。

5.4.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吨/亿元) 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城镇生活

5.4.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氮氧化物排放量

异公式寸: 氮氧排放量(吨) 氮氧化物排放量是指报告期当年工业、城镇生活、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氮氧

5. 4. 2 大气环增

5.4.3.1地表水优于IⅢI类水体比例

地表水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地表水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DB32/T34902018

地表水优于IⅢ类水体比例是指根据国控和省控河流型断面和湖库型断面水质状况,计算得出的断面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

水优于IⅢI类水体比例是指根据国控和省控河流型断面和湖库型断面水质状况,计算得出的断面 于Ⅲ类水质比例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水质评价达标的水功能区数(个) ×100% 参与考核的水功能区数(个)

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 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范围并执行相应 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 用和节探护的需求,据求资源自然余件和开发利用现恢,按 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范围并执行相应 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4.4.1单位耕地面积化

化肥使用量指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化肥品种数量。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 。化肥使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 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报告期年末耕地面积等于上年结转的耕地面积,减去去年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及生 态退耕面积,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土地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增加的耕地面积。

化肥使用量指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化肥品种数量。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 爬。化肥使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 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报告期年末耕地面积等于上年结转的耕地面积,减去去年各项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及生 态退耕面积,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土地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增加的耕地面积。

5.4.4.2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

农药使用量(折百量)(千克) 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千克/公顷) 耕地面积(公颂) 农药使用量指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数量。农药使用量要求按折百量计算数量。折百量 是指农药成品药液含有效成分(原药)的含量

使用量指报告期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数量。农药使用量要求按折百量计算数量。折首量 成品药液含有效成分(原药)的含量

5. 5. 1 发展目标

5.5.1.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5.5.1.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建立低碳发展工作的专

5. 5. 2. 2 考核机制

5.5.3.1发展规划

5. 5.3. 2 统计与核算体系

DB32/T34902018

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 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掌握与管理,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5.5.3.3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

地方政府应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对的碳排放量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并将所有数据和监测情况 排放报告,并由第三方机构核查对企业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

5.3.4碳排放管理平

地方政府应对城市、区县、企业、项目等层面开展碳排放管理及核查,建立可信赖的温室气体排放 言息及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的可监测、可核查和可报告。开展低碳建设的城市宜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 全面掌握各地区的碳排放概况,提出温室气体的减排改进要求,促进企业采取节能减碳措施,实现减排 且标。

5.5.4.1低碳技术

5.5.4.2示范试点

应积极探索开展低碳园区、景区、社区、学校、

5. 5. 4. 3碳普惠

地方政府应为市民和小微企业节能减碳行为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公众自愿践行低碳,对资源占 为低碳社会创建做出贡献的公众和企业予以激励

5. 5. 5 交流合作

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国内外低碳发展领域的项目合作和交流活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加大技术引 进力度,提升低碳发展水平。

5. 5. 6 宣传引导

5.5.6.1公众知晓度

地方政府应普及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等低碳发展及应对气候变 化知识。

5.5.6.2公众满意度

政府应应每年抽样调查居民对本地区低碳城市建

DB32/T34902018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或基础数据来源于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统计年鉴、部门资料、问卷调查 及其他相关指标体系。 为体现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先进性和引领性,本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数据如暂不可获取,可在 遵循同质可比的原则下,去除相应指标,

抽取10%左右的指标,按照数据采集过程重新查找、测算数据,并与原指标数据对比、验证, 数据全部一致(数据差异度在1%以内),则可表示指标体系数据是可信的;如指标数据部分或 一致(数据差异度在1%以上),则表明指标体系数据不可信,需要按照数据采集方法重新查找

6.4. 1无量纲处理

正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见公式为:

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见公式

Y, = × 100

式中:Y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即该指标的得分(个体指数);X为现状值:X为基准值。

6. 4. 2 基准值确定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对指标进行权重设定。 如需设定权重,其方法如下:人!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用1一9标度法逐层对各个指标打分,确定指标间两 两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指标大类间相对重要性的 权数、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指标大类相对重要性的权数,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对两级指标权 数进行加权,进而得出各个指标的权数,

6.4.4低碳城市指数计算

6. 4. 4. 1 分类指数

GB/T 34047-2017 制造过程物联信息集成中间件平台参考体系Em, W(Y) = Zm,W

(j=1、2..5)

式中:F,为第个分类指数,Y,为指标X,的个体指数,W,为指标X,的权数,m,为第i个分类中第 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号,n;为第个分类中最后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

6.4.4.2城市低碳发展指数

DB32/T34902018

对5个分类指数进行加权,得出低碳发展指数。计算公式为: Q = Zj=1 Fjx W 式中YD/T 2314-2011 对在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网络上传送的以太网帧的封装方法的技术要求,O为低碳发展指数,F;为第i个分类指数,W,为第个分类指数的权重

标体系可用于不同地区间横向比较或者不同年度间纵向比较,衡量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客观反 展进程、发现存在薄弱环节,为推进城市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指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