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113-2019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GB/T 50113-2019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50113-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9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0050
VIP资源

GB/T 50113-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50113-2019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滑模干斤顶运动的轨道,又是滑模系统的承重支杆,施工中 骨模装置的自重、混凝土对模板的摩阻力及操作平台上的全部施 工荷载,均由千斤顶传至支承杆承担,其承载能力、直径、表面 粗糙度和材质均与千斤顶相适应

2.1.8围模合一大钢模

以300mm为模数,模板和围圈合一,其水平槽钢肋起围圈 的作用,模板水平肋与提升架直接相连的一种滑动模板组合 形式。

模板内充许有混凝土浇灌层处于无混凝王的状态,但施工中 有时需将模板提升高度加大,使模板内仅存有少量混凝土,甚或 处于空模状态

滑模干斤顶在工作时,上下卡头交替锁固于支承杆上,由 成作用,处于锁紧状态的卡头在支承杆上存在下滑趋势,会 斤顶的爬升行程损失SY 5854-2012 油田专用湿蒸汽发生器安全规范,该行程损失量通常称为回降量

结构的楼板、挑檐、阳台、洞口四周的混凝土边框及月 横向凸出混凝土表面的结构构件或装饰线

由内外两种不同性能的现浇混凝土组成的竖壁结构。 2.1.13混凝土出模强度 concrete strength of the construction

initial setting

结构混凝土从滑动模板下口露出时所具有的抗压强度。

网架、空间架、井字梁等大面积或天重量的支承结构采用 滑模施工时,在地面组装好,利用滑模施工的提升能力将其随滑 模施工托带到设计标高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

3.1.1 采用滑模工艺建造的工程,结构设计应符合滑模工艺的 技术特点。

内容、横向结构构件的施工程序以及节点构造,保证结构的整体 性和施工安全

上下构件沿模板滑动方向的投影重合,有碍模板滑动的局部凸出 部分应作设计处理

3.1.4当建筑结构平面面积较小且高度较高时,宜按滑模工艺 进行设计。

3.1.4当建筑结构平面面积较小且高度较高时,宜按滑模工艺

入段进 行设计,滑模分区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宜大于700m²,当区段分界 与结构变形缝不一致时,应对分界处作设计处理

工的区段按滑模施工要求进行设计,其他区段宜配合其他施工方 法设计。

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 2 圆形变截面筒体结构的筒壁厚度不应小于160mm; 轻骨料混凝土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 4 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00mm; 5 钢筋混凝土矩形柱短边不应小于400mm。 3.1.8 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60,并应符合下 AHE

3.1.8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60,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普通混凝土不应低于C20; 2 轻骨料混凝土不应低于LC15; 3同一个滑升区段内的承重构件,在同一标高范围应采用 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3.1.10沿模板滑动方向,结构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宜采取 变换混凝土强度等级或配筋量来满足结构承载力的要求。

3.1.10沿模板滑动方向,结构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宜采取

1各种长度、形状的钢筋,应能在提升架横梁以下的净空 内绑扎; 2对交汇于节点处的各种钢筋应作详细排列: 3预留与横向结构连接的连接筋,应采用HPB300,直径 不宜大于12mm,连接筋的外露部分不应设弯钩。当连接筋直径 大于12mm时,应采取专门措施, 3.1.12对兼作结构钢筋的支承杆,其设计强度宜降低10%~ 25%,并应根据支承杆的位置进行钢筋代换 3.1.13预埋件宜采用胀栓、植筋等后锚固装置替代。当需用预 埋件时,其位置宜沿垂直或水平方向有规律排列,应易于安装 固定,且应与构件表面持平。

3.1.14滑模工程设计中的结构分析、计算方法等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1.14滑模工程设计中的结构分析、计算方法等应符合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2.1规模较大的群体筒仓,宜设计成多个规模较小的

3.2.1规模较大的群体筒仓:宜设计成多个规模较小的组合仓。 3.2.2仓壁截面宜上下一致。当需改变壁厚时,宜在筒壁内侧 采取阶梯式变化处理 3.2.3筒仓底板以下的支承结构,当采用与上部筒壁同一套滑

3.2.3筒仓底板以下的支承结构,当采用与上部筒壁同

模装置施工时,宜与上部筒壁的厚度一致。当厚度不一致时,宜 在筒壁的内侧变更尺寸。

代发 先采取常规支模现浇完成下部结构,后滑模施工上部简体。

漏斗设计成与筒壁分离式,分离部分宜采用二次常规支模浇筑。 3.2.6筒仓的顶板结构宜设计成装配式钢结构或整体现浇混凝 土结构。

3.2.7并塔类结构的筒壁,应设计成加肋壁板,壁板

竖向不变,也可变更混凝土强度等级;壁柱与壁板接合处宜 斜托。

3.2.8并塔塔身筒体结构宜采用滑模工艺进行结构设计。

1主梁与壁柱的二次连接应保持壁柱的结构功能完整,在 壁柱中预留槽口和预埋钢筋。 2塔壁与楼板二次浇筑的连接,宜在壁板内侧预留槽口, 其槽口深度可为20mm;当采取预留胡子筋时,其埋人部分不得 为直线单根钢筋。

3.2.10当电梯井道单独采用滑模施上时,并道平面的内部净空

工时,支承内衬的牛腿宜采用矩形,同时应深化牛腿白 措施。

3.2.12筒体结构的内外两层钢筋网片之间应配置拉结筋,

3.2.13筒体结构中的环向受力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方式

3.3.1采用滑模工艺建造的大型框架结构,其结构选型 成异形截面柱。

3.3.2框架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层梁的竖向投影应重合,宽度宜相等; 2 同一滑升区段内宜避免错层横梁: 3 柱宽宜比梁宽每边大50mm及以上; 4柱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当需改变时,边柱宜在 变动,中柱宜按轴线对称变动

1各层梁的竖向投影应重合,宽度宜相等; 2同一滑升区段内宜避免错层横梁; 3柱宽宜比梁宽每边大50mm及以上; 4柱的截面尺寸应减少变化,当需改变时,边柱宜在同 侧变动,中柱宜按轴线对称变动。 3.3.3楼层结构中次梁及楼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在主梁上预留次梁的槽口作二次浇筑施工时,设 计可按整体结构计算: 2二次浇筑的次梁与主梁的连接构造,应满足施工期及使 用期的受力要求。 3.3.4框架梁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楼板为二次施工时,在梁支座负弯矩区段,应满足承 受施工阶段负弯矩的要求。 2梁内不宜设弯起筋,宜根据计算加强箍筋。当有弯起筋 时,弯起筋的高度应小于提升架横梁下缘距模板上口的净空 尺寸。 3箍筋的间距应根据计算确定,可采用不等距排列。 4纵向筋端部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弯折,当需时可向 上弯折。 5当主梁上预留较大次梁槽口时,应对槽口截面采取加强 措施。

3.3.3楼层结构中次梁及楼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3.4框架梁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3.3.4框架梁的配筋应符合下

1当楼板为二次施工时,在梁支座负弯矩区段,应满足承 受施工阶段负弯矩的要求。 2梁内不宜设弯起筋,宜根据计算加强箍筋。当有弯起筋 时,弯起筋的高度应小于提升架横梁下缘距模板上口的净空 尺寸。 3箍筋的间距应根据计算确定,可采用不等距排列。 4纵向筋端部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弯折,当需时可向 上弯折。 5当主梁上预留较大次梁槽口时,应对槽口截面采取加强 措施。

3.3.5柱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

1在满足构造要求的前提下,纵向受力筋宜选配粗直径钢 筋,千斤顶底座及提升架横梁宽度所占据的竖向投影位置应避开 纵向受力筋。 2当各层柱的配筋量有变化时,在保持钢筋根数不变的情 况下,可调整钢筋直径。 3箍筋形式应便于从侧面套入柱内;当采用组合式箍筋时, 相邻两个箍筋的拼接点位置应交替错开。

3.4.1采用滑模工艺的剪力墙结构,宜减少主次梁设

滑升区段的平面面积不宜过大;面积较大时宜分隔滑升区段,按 错台式实施滑升,并对相邻区段的接合部作设计处理

1各楼层平面布置的竖向投影应重合; 2同一楼层的楼面标高应一致,不宜有错层; 3同一楼层的梁底标高及门窗洞口的高度和标高宜统

3.4.5剪力墙结构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体内的双排竖向主筋应成对排列,拉结筋配置应作设 计规定。竖向筋的接头位置宜设在楼板面处,同一连接区段竖向 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 2墙体中开设的大洞口,其梁的配筋应符合本标准第 3.3.4条的规定。 3剪力墙结构中的暗框架,其柱的配筋率宜取下限值,还 应符合本标准第3.3.5条的规定。 4各种洞口周边的加强钢筋配置,宜增加其竖向和水平钢 筋,替代在洞口角部设置的45斜钢筋。当各楼层门窗洞口位置 致时,其侧边的竖向加强钢筋宜连续配置。 5墙体竖向钢筋伸入楼板内的锚固段,其弯折长度不应超 出墙体厚度。当不能满足钢筋的锚固长度时,宜采用后锚固装置 接长。 6支承在墙体上的梁,其钢筋伸入墙体内的锚固段宜向上 弯。当梁为二次施工时,梁端钢筋的形式及尺寸应适应二次施工 的要求。

4.0.3滑模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施工部署和施工进度计划: 2 滑模连续滑升程序与滑升速度; 3材料、半成品、预埋件、施工机具和设备等连续保障 计划; 4 施工总平面布置及滑模操作平台布置; 5 滑模施工技术及特殊部位的施工措施; 6 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7高温、寒潮、雷雨、大风、冬期等特殊气候条件的滑模 施工专项技术措施; 8 出模混凝土表面修饰与硬化混凝土成品保护措施: 绿色施工技术与措施: 10 滑模装置安全使用和拆除技术措施: 11 应急预案。 4.0.4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减少施工用地和缩短地面水平运 输距离。 2在施工建筑物的周围应设置危险警戒区。警戒线至建筑 物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高度的1/10,且不应小于10m。对于烟 类变截面结构,警戒线距离应增天至其高度的1/5,且不应小 于25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1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减少施工用地和缩短地面水平运 输距离。 2在施工建筑物的周围应设置危险警戒区。警戒线至建筑 物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高度的1/10,且不应小于10m。对于烟 卤类变截面结构,警戒线距离应增大至其高度的1/5,且不应小 于25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3临时建筑物及材料堆放场地等应设在警戒区以外,当需 在警戒区内堆放材料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通过警戒区的人 行道或运输通道,均应搭设安全防护棚。 4材料堆放场地应靠近垂直运输机械,堆放数量应满足施 工速度的要求。 5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混凝土供应方式,当设置自备 搅拌站时,宜靠近施工地点,其供应量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灌的 用量。 6现场运输、布料设备的数量应满足滑升进度的要求。 7供水、供电应满足滑模连续施工的要求。当施工工期较 长,且有断电可能时,应有双路供电或自备电源。操作平台的供 水系统,应设加压水泵,满足最高点的施工要求。 8测量施工工程垂直度和标高的观测站、点不应遭损坏 不应受振动及观测干扰。 9操作平台上的提升架、干斤顶、液压控制台、固定施工 设施等平面布置应合理,附设的安全设施应齐全。 10应确定操作平台与地面管理点、混凝土等材料供应点以 及垂直运输设备操纵室之间的通信联络方式和设备,并应有多重 系统保障

1针对不同的结构类型,综合确定适宜的滑模施工方法; 2滑模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组装及拆除; 3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定浇灌顺序、浇灌速度、入 模时限,混凝土的连续供应能力应满足单位时间所需混凝王量的 (1.3~1.5)倍; 4进行早龄期混凝土强度贯入阻力试验,绘制混凝王贯入 阻力曲线; 5绘制所有预留孔洞及预理件在结构物上的位置和标高的 展开图; 6确定停滑、空滑、部分空滑的部位和相关技术措施:

7确定与滑升速度相匹配的垂直与水平运输设备,当烟图、 水塔、竖井等采用柔性滑道、吊笼等装置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 进行安全及防坠落设计; 8确定施工精度的控制方案,选配监测仪器及设置可靠的 观测点; 9制定滑模施工过程中结构物和施工操作平台稳定及纠偏 纠扭等技术措施; 10制定施工人员上下疏散通道和安全措施

5.1.1作用于滑模装置上的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 永久荷载应包括滑模装置自重、作用在其上的其他荷载等,可变 可载应包括滑模装置上的施工荷载、风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等。 5.1.2滑模装置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 脚手板自重标准值可取0.35kN/m²; 作业层的栏杆与挡脚板自重标准值可取0.17kN/m; 安全网的自重标准值应按实际情况采用,密自式立网自重标 准值不应小于0.01kN/m。 2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的自重标准值应根据设计图纸 计算确定。 3千斤顶、液压控制台、随升并架等位置固定的设备应按 实际重量取值。 4浇筑混凝土时的模板侧压力标准值,对于浇筑高度约 300mm,侧压力合力可取5.0kN/m~6.0kN/m,合力的作用点 在新浇混凝土与模板接触高度的2/5处

5.1.3滑模装置的施工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操作平台上可移动的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工具和临时 维放的材料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其均布施工荷载标准值不应 小于2.5kN/m; 2吊架的施工荷载标准值应按实际情况计算,且不应小于 2.0kN/m2;

3当在操作平台上采用布料机浇筑混凝土时, 载标准值不应小于4.0kN/m²

5.1.4滑模装置的其他可变

1当采用料斗向平台上直接卸混凝土时,对平台卸料点产 生的集中荷载应按实际情况确定,且不应小于按下式计算的标 准值:

Wk = l(hm +h)A, +B

式中:Wk 卸混凝土时对平台产生的集中荷载标准值(kN) Y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3): hm 料斗内混凝土上表面至料斗口的最大高度(m): h 卸料时料斗口至平台卸料点的最大高度(m); Ar 卸料口的面积(m); B 卸料口下方可能堆存的最大混凝土量(m3)。 2 随升起重设备刹车制动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W=L(Va/g)+1JQ=KaQ

式中:W 刹车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N); Va 刹车时的制动减速度(m/s); g 重力加速度(9.8m/s2); Q一料罐总重(N); K—动荷载系数,取1.1~2.0。 3当采用溜槽、串筒或小于0.2m3的运输工具向模板内倾 到混凝士时,作用于模板侧面的水平集中荷载标准值可 取2.0kN。 4操作平台上垂直运输设备的起重量及柔性滑道的张紧力 等应按实际荷载计算。 5模板滑动时混凝土与模板间的摩阻力标准值,钢模板应 取1.5kN/m~3.0kN/m;当采用滑框倒模施工时,模板与滑 轨间的摩阻力标准值应按模板面积计取1.0kN/m~~1.5kN/m 6纠偏纠扭产生的附加荷载,应按实际情况计算。

式中:Wk 风荷载标准值(kN/m²); Wo 基本风压值(kN/m²),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可取重现期 n=10对应的风荷载,但不宜小于0.3kN/m²; 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 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但不宜低于1.0。

5.1.6滑模装置的荷载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计算滑模装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强度、稳定性时, 应采用荷载设计值;荷载设计值应采用荷载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 系数,其中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对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 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 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 时,一般情况应取1;对结构的倾覆验算,应取0.9。 2)对可变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风荷载 的分项系数应取1.4:对标准值大于4kN/m的施工 荷载应取1.3。 2当计算滑模装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时,荷载设计 值应采用荷载标准值,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 取1.0。 3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应符合表5.1.6的规定

表5.1.6荷载分项系数

5.1.7滑模装置设计的荷载组合,应根据不同施工工况下可能 司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 并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5.1.8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计算荷载 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荷载、施工荷载、风荷载应取荷载设计值;当可变 可载对抗倾覆有利时,荷载组合计算可不计入施工荷载。 2一般施工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取0.7;风荷载的组合值 系数应取0.6。 3滑模装置承载能力计算的基本组合宜按表5.1.8的规定 采用。

5.1.7滑模装置设计的荷载组合,应根据不同施工工况下可能 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 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5.1.8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计算荷载 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1.8滑模装置承载能力计算的基本组合

5.1.9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计算荷载组

5.1.9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计算荷载组

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荷载、施工荷载、风荷载应取荷载标准值: 2滑模装置挠度计算的基本组合宜按表5.1.9的规定采用

表5.1.9滑模装置挠度计算的标准组合

注:表中的“十”仅表示各项荷载参与组合,不代表代数相加。

1模板系统包括模板、围圈、提升架、滑轨及倾斜度调节 装置等; 2操作平台系统包括操作平台、料台、吊架、安全设施 随升垂直运输设施的支承结构等: 3提升系统包括液压控制台、油路、干厅顶、支承杆或电 动提升机、手动提升器等: 4施工精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轴线、标高、结构垂直度 等的观测与控制设施,以及千斤顶的同步控制、平台偏扭控 制等; 5水电配套系统包括双路供电、随升施工管线、高压水泵、 广播及通信监控设施以及平台上的防雷接地、消防设施等。 5.2.2滑模装置的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绘制滑模初滑结构平面图及中间结构变化平面图;

1绘制滑模初滑结构平面图及中间结构变化平面图: 2确定模板、围圈、提升架及操作平台的布置,进行各类 部件和节点设计;当采用滑框倒模时,进行模板与滑轨的构造专 项设计; 3确定液压千斤顶、油路及液压控制台的布置或电动等提

升设备的布置; 4制定施工精度控制措施; 5滑模装置的模板收分、关联的运输装置、最后拆除等特 殊部位处理及特殊设施布置与设计; 6 采用清水混凝士模板的专项设计; 7 绘制滑模装置的组装图,提出材料、设备、构件一览表 5.2.3 液压提升系统所需干斤顶和支承杆的最小数量可按下式 确定:

确定: n=N/Po (5.2. 3) 式中:n一所需千斤顶和支承杆的最小数量; N一总垂直荷载(kN),取本标准永久荷载与施工荷载 中所有竖向荷载的基本组合; P。一一单个千斤顶或支承杆的充许承载力(kN),千斤顶 的充许承载力为干斤顶额定提升能力的1/2;支承 杆的充许承载力按本标准附录A的简化方法确定 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数值分析法按空间结构 计算确定:取其较小值。 5.2.4千斤顶的布置应使千斤顶受力均衡,布置方式应符合下 列规定: 1筒体结构宜沿筒壁均匀布置或成组等间距布置; 2框架结构宜集中布置在柱子上,当成串布置千斤顶或在梁 上布置干斤顶时,应对其支承杆进行加固;当选用天吨位千斤顶 时,支承杆也可布置在柱或梁的体外,但应对支承杆进行加固; 3剪力墙结构宜沿墙体布置,并应避开门窗洞口:当洞口 部位需布置千斤顶时,应对支承杆进行加固: 4平台上设有固定的较大荷载时应按实际荷载增加千斤顶 数量; 5在适当位置应增设一定数量的双顶。 5.2.5采用电动提升设备应进行专门设计和布置。

1筒体结构宜沿筒壁均匀布置或成组等间距布置; 2框架结构宜集中布置在柱子上,当成串布置千斤顶或在梁 上布置干斤顶时,应对其支承杆进行加固;当选用大吨位千斤顶 时,支承杆也可布置在柱或梁的体外,但应对支承杆进行加固: 3剪力墙结构宜沿墙体布置,并应避开门窗洞口:当洞口 部位需布置千斤顶时,应对支承杆进行加固; 4平台上设有固定的较大荷载时应按实际荷载增加千斤顶 数量; 5在适当位置应增设一定数量的双顶。

结构部位的实际情况、千斤顶和支承杆允许承载能力以及 围圈的刚度确定。

围圈的刚度确定。 5.2.7操作平台结构应保证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结构布置 宜采用下列形式: 1连续变截面筒体结构可采用辐射梁、内外环梁以及下拉 环和拉杆(或随升井架和斜撑)等组成的操作平台: 2等截面筒体结构可采用桁架(平行或井字形布置)、梁和 支撑等组成操作平台,或采用挑三脚架、中心环、拉杆及支撑等 组成的环形操作平台;也可只用挑三脚架组成的内外悬挑环形 平台; 3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桁架、梁和支撑组成的固定式 操作平台,或采用桁架和带边框的活动平台板组成可拆装的围梁 式活动操作平台; 4柱或排架结构可将若干个结构柱的围圈、柱间架组成 整体式操作平台。

5.3.1滑动模板应保证强度和刚度,宜制作成定型模板,接触 昆凝土的模板表面应平整、耐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板高度宜采用900mm~1200mm,对筒体结构宜采用 200mm~1500mm;滑框倒模的滑轨高度宜为1200mm~ 1500mm,单块模板宽度宜为30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宜采用围模合一大钢模,标准模板宽 度宜为900mm~2400mm;筒体结构宜采用带肋定型模板,模板 宽度宜为100mm~500mm; 3转角模板、收分模板、抽拔模板等异形模板,应根据结 勾截面的形状和施工要求设计; 4围模合一大钢模的板面厚度不应小于4mm,边框扁钢厚 度不应小于5mm,竖肋扁钢厚度不应小于4mm,水平加强肋槽 钢不宜小于「8,应直接与提升架相连,模板连接孔宜为

p18mm,其间距不应大于300mm;小型组合钢模板的面板厚度 不宜小于2.5mm;角钢肋条不宜小于L40×4,也可采用定型小 钢模板; 5模板制作应板面平整,无卷边、翘曲、孔洞及毛刺等, 阴阳角模的单面倾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滑框倒模施工所使用的模板宜选用组合钢模板;当混凝 土外表面为直面时,组合钢模板应横向组装,当为弧面时,宜选 用长300mm~600mm的模板竖向组装; 7清水混凝土模板应单独设计制作

3.2围圈的构造应符合下列

1围圈截面尺寸应根据计算确定,上下围圈的间距宜为 450mm~750mm,围圈距模板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250mm: 2当提升架间距大于2.5m或操作平台的承重骨架直接支 承在围圈上时,围圈应采用架式: 3围圈在转角处应设计成刚性节点; 4固定式围圈接头应采用等刚度型钢连接,连接螺栓每边 不应少于2个; 5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两个提升架之间围圈的垂直与水平 方向的变形不应大于跨度的1/500; 6连续变截面筒体结构的围圈宜采用分段伸缩式: 7当设计滑框倒模的围圈时,应在围圈内挂竖向滑轨,滑 轨的断面尺寸及安放间距应与模板的刚度相适应: 8当高箕烟图筒壁结构上下直径变化较天时,应配置多套 不同曲率的围圈。 5.3.3提升架应按实际的受力荷载进行强度、刚度计算,宜设

5.3.4提升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4提升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

1提升架应用型钢制作,可采用单横梁Ⅱ形架,双横梁的 开形架或单立柱的I形架,横梁与立柱应刚性连接,两者的轴

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在施工荷载作用下,立柱下端的侧向变形不 应大于2mm; 2模板上口至提升架横梁底部的净高度:采用Φ48.3×3.5 钢管支承杆时宜为500mm~900mm,采用?25圆钢支承杆时宜 为400mm~500mm; 3应具有调整内外模板间距和倾斜度的装置: 4当采用工具式支承杆设在结构体内时,应在提升架横梁 下设置内径比支承杆直径大2mm~5mm的套管,其长度应延伸 到模板下缘; 5当采用工具式支承杆设在结构体外时,提升架横梁相应 加长,支承杆中心线距模板距离应大于50mm。 5.3.5操作平台、料台和吊架的结构形式应按施工工程的结构 类型和受力确定,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操作平台宜由架或梁、三角架及铺板等主要构件组成 应与提升架或围圈连成整体。当桁架的跨度较大时,桁架间应设 置水平和垂直支撑,当利用操作平台作为模板或模板支承结构 时,应根据实际荷载对操作平台进行验算和加固,并应采取与提 升架脱离的措施。 2当操作平台的桁架或梁支承于围圈上时,应在支承处设 置支托或支架。 3操作平台的外侧应设安全防护栏杆及安全网,其外挑宽 度不宜大于900mm。 4吊架铺板的宽度宜为500mm~~800mm,钢吊杆的直径不 应小于16mm,吊杆螺栓应采用双螺帽。吊架外侧应设安全防护 栏杆及挡脚板,并应满挂安全网。 5桁架梁或辐射梁的度不应大于其跨度的1/400。 536滑模装置各种构件的制作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

5.3.6滑模装置各种构件的制作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GB/T50214的规定,其充许偏差应符合表5.3.6的规定。其构件 表面,除支承杆及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外,均应刷防锈涂料

表5.3.6构件制作的允许偏差

5.3.7液压控制台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5.3.7液压控制台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液压控制台内,油泵的额定压力不应小于12MPa,其流 量可根据所带动的于厅顶数量、每只于斤顶油缸内容积及一次给 油时间确定,大面积滑模施工可多个控制台并联使用: 2液压控制台的换向阀和溢流阀的流量及额定压力均应大 于或等于油泵的流量和液压系统最大工作压力,阀的公称内径不 应小于10mm,宜采用通流能力大、动作速度快、密封性能好、 工作性能稳定的换向阀 3液压控制台的油箱应易散热、排污,并应有油液过滤的

装置,油箱的有效容量应为油泵排油量的2倍及以上; 4液压控制台供电方式应采用三相五线制,电气控制系统 应保证电动机、换向阀等按滑模干斤顶爬升的要求正常工作: 5液压控制台应设有油压表、漏电保护装置、电压及电流 表、工作信号灯和控制加压、回油、停滑报警、滑升次数时间继 电器等

5.3.8油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油管应采用高压耐油胶管或金属管,其耐压力不应低 于25MPa。主油管内径不应小于16mm,二级分油管内径宜为 10mm~16mm,连接千斤顶的油管内径宜为6mm10mm; 2油管接头、针形阀的耐压力和通径应与输油管相适应: 3液压油应定期进行更换,并应有良好的润滑性和稳定性 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3.9滑模千斤顶应逐个编号经过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千斤顶空载起动压力不应高于0.3MPa; 2当千斤顶最大工作油压为额定压力1.25倍时,卡头应锁 固牢靠、放松灵活、升降过程应连续平稳; 3当干斤顶的试验压力为额定油压的1.5倍时应保压 5min,名 各密封处应无渗漏; 4当出厂前千斤顶在额定压力提升荷载时,下卡头锁固时 的回降量对滚珠式干斤顶不应大于5mm,对楔块式或滚楔混合 式干斤顶不应大于3mm: 5同一批组装的千斤顶应调整其行程,其行程差不应大 于1mm。 5.3.10支承杆的选用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承杆的制作材料宜选用Q235B焊接钢管,对热轧退火 的钢管,其表面不应有冷硬加工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 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 T3091中的规定

5.3.9滑模千斤顶应逐个编号经过检验,并应符合

5.3.10支承杆的选用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承杆的制作材料宜选用Q235B焊接钢管,对热轧退火 的钢管,其表面不应有冷硬加工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 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 T3091中的规定。 2支承杆直径应与千斤顶的要求相适应,长度宜为3m~

5.3.11精度控制仪器、设备的选配应符合下列规定:

5 通信联络设施的声光信号应准确、统一、清楚,不扰民: 6 电视监控应能覆盖全面、局部以及关键部位; 7向操作平台上供水的水泵和管路,其扬程和供水量应能 满足滑模施工高度、施工用水及施工消防的需要

6.1.1滑模装置组装前,应弹出组装线,完成各组装部 号、操作平台的水平标记、钢筋保护层垫块及预埋件等工

号、操作平台的水平标记、钢筋保护层垫块及预理件等工作。 6.1.2滑模装置的组装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1安装提升架,使所有提升架的标高满足操作平台水平度 的要求,对带有辐射梁或辐射桁架的操作平台,同时安装辐射梁 或辐射桁架及其环梁; 2安装内外围圈,调整其位置,使其满足模板倾斜度的 要求; 3绑扎竖向钢筋和提升架横梁以下钢筋,安设预理件及预 留孔洞的胎模,对体内工具式支承杆套管下端进行包扎: 4当采用滑框倒模工艺时,安装框架式滑轨,并调整倾 斜度; 5 安装模板,宜先安装角模后再安装其他模板; 6 安装操作平台的桁架、支撑和平台铺板: 7安装外操作平台的支架、铺板和安全栏杆等; 8安装液压提升系统DB3303T 63-2017 家用电器售后服务规范,垂直运输系统及水、电、通信、信 号精度控制和观测装置,并分别进行编号、检查和试验: 9在液压系统试验合格后,插入支承杆; 10在地面或横向结构面上组装滑模装置时,待模板滑至适 当高度后,再安装内外吊架,挂安全网。 6.1.3模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固定的模板截面尺寸应上口小、下口大,单面倾斜 度宜为模板高度的0.1%~0.3%,对带坡度的筒体结构其模板 倾斜度应根据结构坡度情况适当调整;

6.1.3模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固定的模板截面尺寸应上口小、下口大,单面低 宜为模板高度的0.1%~0.3%,对带坡度的筒体结构其模 斜度应根据结构坡度情况适当调整;

2模板上口以下2/3模板高度处的净间距应与结构设计截 面等宽; 3圆形连续变截面结构的收分模板应沿圆周对称布置,每 对模板的收分方向应相反,收分模板的搭接处不应漏浆, 5.1.4滑模装置组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1.4的规定

6.1.5液压系统组装完毕,应在插入支承杆前进行试验和检查,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千斤顶应逐一进行排气,并应排气彻底; 2液压系统在试验油压下应保压5min,不应渗油和漏油: 3空载、保压、往复次数、排气等整体试验应达到指标要 求DB11T 1303-2015 花卉产品等级 马蹄莲,记录应准确。 6.1.6 液压系统试验合格后方可插入支承杆,支承杆轴线应与 工民项轴线持一致甘重古库益许偏关宫为2%

6.1.5液压系统组装完毕,应在插入支承杆前进行试

千斤顶轴线保持一致,其垂直度允许偏差宜为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