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供冷供热输配技术规程.pdf

分布式供冷供热输配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914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分布式供冷供热输配技术规程.pdf

在分布式混连系统中,设置于用户泵房内旁通管后的循环水泵。 【条文说明】2.1.12用户混水泵承担旁通管后至用户内的循环动力

连接冷热源环路和冷热输配管网环路的管段。

【条文说明】2.1.13平衡管具有均衡流量和解耦的功能,使平衡管的供水端压力和 回水端压力相等

zero pressure difference point

平衡管处压差为零的点。 【条文说明】2.1.14在分布式输配系统中DB37T 3023.4-201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4部分:马拉硫磷 气相色谱法,零压差点的位置是决定系统总功耗大小 的关键。

2.1.15最佳零压差点

分布式输配系统中水泵总功耗最小的零压差点。 条文说明】2.1.15根据调研的分布式输配系统数据显示,分布式输配系统功耗 时零压差点的位置大约在全系统靠近冷热1/3处,此点就是系统的最佳零压差点。

2.1.16旁通管bypasspipe

在混连系统中,设置在用户供回水管之间的连通管段。 【条文说明】2.1.16旁通管的作用是将管网的供水工况通过混入部分用户回水流量 实现用户所需的供水工况

2.1.17 混水系数

统中,用户旁通管流量与管网流量的比值。

operation strategy

设定并控制冷热源泵及用户泵或用户泵组等设备或阀门的运行状态,以实现用月 冷热源实时流量动态平衡的方法

2.1.19四点温度控制

在平衡管前后的供回水管处分别设置的温度传感器,通过控制冷热源泵的运转频 率以保持平衡管前后供水温度及回水温度分别相同,实现变流量控制。

2.1.20变温差控制

2.1.21分布式输配系统的耗电量评价系数DEF

管道局部阻力损失与沿程阻力损失之比; 一负荷率; 摩擦阻力系数: 一分布式混连系统的混水系数; p一管道内流体密度:

3.0.1新建分布式输配系统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改建、扩建的分布式输配 系统,应根据既有区域或既有建筑的供冷供热条件、使用条件等进行方案设计。 【条文说明】3.0.1分布式输配系统一般具有市政公用事业属性,需占用能源、用地 道路等市政资源,且用户分布较为广泛、数量较多,因而有必要先进行可行性研究, 确定资源条件、供冷站供热站规模、供冷站供热站站址、管网路由等。改建、扩建的 分布式输配系统用户负荷特性及市政水、电、管网路由等条件已经确定,需结合既有 情况进行方案设计

当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分布式辑

1有动态流量调节需求的闭式水系统: 2供冷供热系统采用大温差运行: 3用户有多种工况需求: 4供冷供热系统分期实施时: 【条文说明】3.0.2我国供冷供热输配系统的特点是城市建筑物密度高,冷热负荷密 度相对集中,供冷供热输配系统作用半径相对较小,分布式输配系统的效率较高。 1暖通专业具体适用的工程类别有城市供冷供热一级管网系统;城市综合体 CBD、校园、工厂、住宅等小区二级管网;单体建筑输配系统等。同时闭式冷却水系 统和闭式第一循环生活热水系统当有变流量运行需求时与供冷供热系统是相同的,也 可采用分布式输配系统。 2分布式管网采用合理大温差运行不仅可以减少管网的输配流量,提高输配效 率,同时也可以包含用户的多种工况。 3供冷供热室内系统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同一个系统内用户有多种工况需求 通过采用多个输配系统的方式来满足使用要求,造成能量浪费,而分布式输配系统可 以采用不同用户工况同管网运行,这正是分布式输配系统的应用特点。 4分布式输配系统在冷热源处可以分别设置分期冷热源机组和分期冷热源泵, 分期冷热源机组和分期冷热源泵按分期负荷设置,在零压差点前分期冷热源机组和分 期冷热源泵是独立的循环系统,这样可以在项目分期建设时分期实施,分期用户可以

3.0.3分布式输配系统应根据建筑功能、负荷特点、建设需求等,通过采用高效设备, 优化设备配置、冷热水输配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等手段,实现冷热源、输配管网、用 户全系统高能效的且标。输配系统耗电应符合表3.0.3的规定

表3.0.3 系统耗电值

【条文说明】3.0.3分布式输配系统是全系统调节运行的输配系统,冷热源、管网、 用户全系统运行具有负荷波动、相互耦合和动态阻力平衡的运行特性,冷热源和管网 是根据用户需求调节运行的, 编制组调研了国内外不同类型冷热源及不同形式的分布式输配系统,对各案例运 亍数据进行分析,取相同形式的冷热源系统,对其输配系统输送的冷热量与耗电量比 值取加权平均值作为评价高效分布式输配系统的基准值

3.0.4分布式输配系统的水力平衡度应大于或等于0.90。

3.0.4分布式输配系统的水力平衡度应大于或等于0.90。 【条文说明】3.0.4分布式输配系统系统稳定性、平衡性应实现任一用户自身调节时 不应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并应保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经查阅学术文献,调研工 程,得出集中式输配系统水力平衡度一般在0.85以下,考虑到分布式输配系统受自 控影响较大,实际常见于0.9以上,因此规定此值

3.0.5分布式输配系统碳排放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3.0.5分布式输配系统冷热源碳排放的计算参见现行《建筑碳排放计算 标准》GB/T51366的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的有关规定。分布式输配系统建 筑碳排放应按装机电量、运行电量的减少折算成的碳排放的减少量计算 分布式输配系统是适时、动态、变流量的精准设计,相同规模下比集中式输配系统的 装机电量、运行电量及系统补水量都要低,降低的电耗和水耗可以折算成碳排放量, 从而真正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分布式输配系统是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 利好因素

4.1.1在分布式输配系统设计前,应明确设计目标和要求,并编制分布式输配系统设 计方案。 【条文说明】4.1.1在分布式输配系统设计工作开展前,需掌握相关设计前期资料 对于新建建筑,相关专业设计图纸主要包括总图、建筑专业图纸等;对于改建、扩建 工程,主要包括总图、建筑、结构、暖通竣工图纸资料等。当采用BIM技术建立建 筑信息模型时,应评估与全年逐时动态负荷计算软件的兼容性,避免负荷计算建设要 求主要包括建筑功能、分期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等要求。方案编制内容一般包括总体 概述、设计依据、方案、主要技术措施、投资概算、经济效益分析、进度计划、质量 安全保证措施等内容 供冷供热输配系统应根据能源条件、初投资、用户需求、系统调节方式等因素 进行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系统形式,

4.1.2分布式输配系统应按下列流程进行设计:

系统总冷热负荷计算: 2确定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 3与分布式输配相关的冷热源设备选型; 4输配系统设计; 5冷热源泵、用户泵和用户泵组选型: 6确定控制策略; 7方案评价: 8编制分布式输配系统报告。 【条文说明】4.1.2分布式输配系统性能化设计应包含性能验证,并同时由控制 策略和方案评价,其流程见图1:

分布式输配系统设计流程

分布式输配系统冷热负荷计算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和《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规定执行,不另做附加。 2)冷热源设计 令热源机组在系统运行时可调范围较大:合理确定冷热源机组的运行台数,与冷热源 变频泵相匹配;合理确定冷热源的供回水温差,尽量采用大温差、小流量的设计和运 行方式。

根据末端用户工况相同或不同确定采用直连系统还是混连系统;确定零压差点的 置,使输配系统功耗最小;确定自控方式,选择合理的控制策略

系统根据一级网供水温度确定二级网的供水温度,根据用户网的最低回水温度确定 级管网的回水温度,包含建筑单体用户的所有工况;用户管网系统根据二级网供水温 度确定用户网的供水温度,根据用户的最低回水温度确定用户管网的回水温度,包含 用户的所有工况。

5)管网零压差点的选择

零压差点位置的设置直接影响系统的设备初投资和管网的运行费用,应根据初投资和 管网运行费用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零压差点的位置。 级网系统应根据系统功耗最小确定零压差点位置;二级网系统宜根据系统功耗最小 确定零压差点位置,也可将零压差点设于主机房内;用户网系统宜将零压差点设于机 房内。 系统定压方式的选择有3种:旁通管定压、高位水箱定压、落地膨胀水箱定压。首选旁通管定 压方式。 4.1.3对分布式输配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应根据系统形式结合调节方式的全系 统全工况输配系统进行能耗计算。 【条文说明】4.1.3供冷供热输配系统是一种结合冷热源的质量并调的系统,因此输 配系统能耗计算需要进行冷热源源侧工况和用户侧工况分析,分析条件常见的有4种 分别为25%、50%、75%、100%负荷率。 4.1.4冷热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民用单体建筑用户冷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计算; 2工业单体建筑用户冷热负荷(含工艺冷热负荷)应按工艺要求或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规定计算; 3供冷站设计典型日逐时负荷,应取全年逐时冷负荷中最大日负荷对应的逐时 值,并以其中最大值为设计小时负荷; 4供热站热负荷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J34的规定计 算; 5总冷热负荷应通过负荷模拟软件进行全年负荷模拟分析; 6冷热源总冷热负荷不应考虑负荷放大系数。 4.1.5分布式输配系统应根据负荷计算、水力计算结果确定管网流量、管径、冷热源

零压差点位置的设置直接影响系统的设备初投资和管网的运行费用,应根据初投资和 管网运行费用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零压差点的位置。 级网系统应根据系统功耗最小确定零压差点位置;二级网系统宜根据系统功耗最小 确定零压差点位置,也可将零压差点设于主机房内;用户网系统宜将零压差点设于机 房内。 系统定压方式的选择有3种:旁通管定压、高位水箱定压、落地膨胀水箱定压。首选旁通管定 压方式。

1民用单体建筑用户冷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计算; 2工业单体建筑用户冷热负荷(含工艺冷热负荷)应按工艺要求或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规定计算; 3供冷站设计典型日逐时负荷,应取全年逐时冷负荷中最大日负荷对应的逐时 值,并以其中最大值为设计小时负荷; 4供热站热负荷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J34的规定计 算; 5总冷热负荷应通过负荷模拟软件进行全年负荷模拟分析; 6冷热源总冷热负荷不应考虑负荷放大系数,

泵以及用户泵或用户泵组的流量与扬程

泵以及用户泵或用户泵组的流量与扬程。

【条文说明】4.1.5分布式输配系统的水力平衡是有源式水力平衡,是通过分布式输 配管网的所有变频水泵的变速改变管网的流通率,从而改变管网阻力来完成的分布式 俞配系统中管网水由用户泵或用户泵组的抽力运输,是管网的阻力由用户泵或用户泵 组根据管网阻力的变化实时克服

4.1.6分布式输配系统零压差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应进行全系统水泵的功耗计算,确定零压差点位置,保证全系统功耗趋于最 小。 3当系统负荷偏小或作用半径较小时,零压点应靠近冷热源侧,或设于冷热源 机房内。 4平衡管管径应与供回水总管同径。 【条文说明】4.1.6经过全系统功耗计算分析可知,分布式输配系统功耗最小时零压 差点的位置大概在全系统靠近冷热源侧的黄金分割点上,也就是在输配系统靠近冷热 源1/3处附近,此点就是系统的最佳零压差点。当全系统功耗最小时,零压差点前是 集中式输配系统,零压差点后是分布式输配系统;当零压差点设于输配系统靠近冷热 源的黄金分割点上时 统完美结合

4.1.7分布式混连式输配系统供回水温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冷最小温差应大于8℃,最大温差应小于16℃; 2供热一级网、二级网系统最小温差应大于25℃,一级网系统最大温差应小于 75℃,二级网系统最大温差应小于40℃; 3用户管网系统温差应按用户供回水温差1.2~1.5倍计; 4空调系统应分别按供冷和供热工况选用。 4.1.8分布式直连式输配系统供回水温差应按用户侧供回水温差确定。 4.1.9设计冷热源机房时,应根据建筑物用电负荷等级,制定冷热源机房应急供电措施 对供冷供热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应设置应急供冷供热措施

等调节阻力的阀门以及两通阀、三通阀等分流阀, 【条文说明】4.2.1分布式输配系统是以泵代阀的输配系统,在每一个用户处均设置 水泵或泵组来进行末端调节,不需要设置两通阀、三通阀来分流;分布式输配系统的 水力平衡是有源式水力平衡,也就是通过分布式输配管网的所有变频水泵变速改变管 冈的流通率来平衡的,而静态平衡阀、动态流量平衡阀、自力式压差平衡阀等调节阀 是通过节流改变管网阻力来平衡的。 .2.2冷热源侧与用户侧采用相同供回水温度时,应采用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冷热源 则与用户侧采用不同供回水温度时,应采用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应在用户处的供水管或回水管上安装用户泵; 2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应采用下列形式: 1)在用户处,管网供水管安装沿程泵,用户供水管安装用户混水泵; 2)在用户处,管网回水管安装沿程泵,用户供水管安装用户混水泵; 3)在用户处,管网供水管安装沿程泵,用户回水管安装用户混水泵; 4)在用户处,管网回水管安装沿程泵,用户回水管安装用户混水泵。 【条文说明】4.2.2采用分布式输配系统应根据一级管网用户、二级管网用户、用户 管网用户的使用条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最佳的分布式输配系统形式。 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图见图2。

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图见图3:

图2分布式输配直连式系统图

1分布式输配系统冷热源侧设计工况应包含用户的多种运行工况,区域内用户 的工况应与管网运行工况相同; 2接冷热源的输配管网供、回水温度应与冷热源供、回水温度相同; 3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供、回水温度应与用户供、回水温度相同; 4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供冷时输配管网供水温度应低于用户的供水温度,供热 时输配管网供水温度应高于用户的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应与用户回水温度相同。 【条文说明】4.2.3系统采用大温差、小流量的设计和运行,减少了输配管网的管径 节省了管材、阀门等的一次投资。 分布式输配供冷工况示意图见图4。

图4分布式输配供冷工况示意图

分布式输配供热工况示意图见图5。

图5分布式输配供热工况示意图

4.2.4供冷供热输配系统作用半径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2.5既有集中式输配系统改造为分布式输配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热源侧不变,管网侧改造时:管网重新设计,冷热源泵、用户泵流量按原 况计;扬程按改造后管径进行水力计算。 2管网侧不变,冷热源侧改造时:冷热源宜采用大温差工况,冷热源泵流量按大 温差工况计,扬程按原设计管径在低流量时进行水力计算;用户泵组流量、扬程按用 户工况进行水力计算。 3冷热源侧和管网侧同时改造时:冷热源宜采用大温差工况,管网重新设计, 冷热源泵、用户泵组流量按大温差工况进行水力计算;扬程按改造后管径比摩阻进行 水力计算。 4用户泵或用户泵组宜设于以下位置: 1)一级网用户泵或用户泵组设于供冷站或供热站内等: 2)二级网用户泵或用户泵组设于供冷供热计量间内、楼梯间下、室外检查井 内、地下库房、夹层内等,严寒地区供热系统不应设于室外检查井内; 3)用户网用户泵或用户泵组设于分层管路的供冷供热机房内、分层管路的供 冷供热管井内、竖向分区管路的供冷供热机房内、竖向分区管路的供冷供热管井内、 分环管路的吊顶内等。

1冷热源应根据扩建后的总供冷供热面积确定总负荷,扩建冷热源主机应尽 原冷热源主机设备同规格。

2冷热源泵应按扩建后重新确定;用户泵、用户泵组位置扩建后重新核定。扩 建后用户按新设计。用户泵或用户泵组流量和扬程按用户工况计。 3应复核系统定压的安全性。 【条文说明】4.2.6按工程经验,扩建面积不大于20%时,应核对管网管径,管网按 原设计管径可保持不变:扩建面积大于20%时,管网应重新设计

4.3.1冷热源机组选型和台数确定应符合

4冷热源机组宜选用同规格产品。 5不宜设置备用机组; 4.3.2冷热同源输配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热同源系统应根据冷热资源条件、用户特性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 2冷热同源的设备应分别校核供冷工况、供热工况出力,保证满足全年负荷供 应需求。 3冷热同源系统应核对冬夏季负荷,如果冬夏季负荷差别较大,用户处冬夏季 应分别设置用户泵或用户泵组。 【条文说明】4.3.2在满足主机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机组的匹配台数,以提高 水泵并联效率

4.3.3冷热源循环泵选择应符合下列

1冷热源泵的流量应根据冷热源设备的额定流量确定。 2冷热源泵的扬程不应小于下列各项之和: 1)冷热源机组设备的压力降; 2)冷热源机房内其经过他设备的压力降; 3)从冷热源到平衡管前管道环路的压力降。 3一级管网冷热源循环水泵宜与冷热源主机设备一一对应设置; 4二级管网、用户网冷热源循环水泵当冷热源主机台数小于三台时宜对应冷热 源主机设备台数;当冷热源主机设备台数超过四台以上时,宜采用母管连接; 5供冷供热输配系统分期建设或负荷变动较大时,冷热源尚应设置低载冷热源 泵,低载冷热源泵流量应根据首期所需负荷或低载运行负荷确定;低载冷热源泵扬程 应根据低载流量在设计管网中的比摩阻确定 6冷热源泵的特性曲线宜为陡降型,并联水泵特性曲线应相同或相近; 7冷热源泵供热时的承压、耐温性能应满足输配系统设计参数的要求

4.3.4补给水泵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补给水泵总流量应根据水系统正常补给水量和事故补给水量确定,并宜为正 常补给水量的4倍~5倍; 2补给水泵扬程不应小于补水点压力加50kPa~80kPa的富余量; 3补给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备用水泵应自动投入运行; 4应选用变频水泵。 4.3.5水系统恒压点设在循环水泵进口端时,补水点位置宜设在冷热源泵进口侧。 4.3.6冷热源机房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 规定。 【条文说明】4.3.6机房噪声控制在现行相关国家标准中已有详细的规定,严格执行 即可

4.3.4补给水泵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补给水泵总流量应根据水系统正常补给水量和事故补给水量确定,并宜为正 常补给水量的4倍5倍; 2补给水泵扬程不应小于补水点压力加50kPa~80kPa的富余量; 3补给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备用水泵应自动投入运行; 4应选用变频水泵。 4.3.5水系统恒压点设在循环水泵进口端时,补水点位置宜设在冷热源泵进口侧。 4.3.6冷热源机房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 规定。 【条文说明】4.3.6机房噪声控制在现行相关国家标准中已有详细的规定,严格执行 即可。

4.4.1用户测输配系统的冷热媒温度、资用压差和压力值等参数与冷热源相匹配时, 应采用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用户侧输配系统的热媒温度、资用压差和压力值等参数 与冷热源不匹配时,应采用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

应采用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用户侧输配系统的热媒温度、资用压差和压力值等参数 与冷热源不匹配时,应采用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 4.4.2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用户侧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户泵安装在用户侧的主供水管或主回水管上。 2用户泵的流量应根据用户供回水设计温差、用户冷热负荷等因素确定。 3用户泵的扬程不应小于下列各项之和: 1)从冷热源平衡管后至用户侧的主管道环路的压力降; 2)用户侧内部管道、设备的压力降。 4.4.3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用户侧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户处设置旁通管,旁通管前为管网循环,旁通管后为用户循环。 2沿程泵安装在旁通管前管网侧供水管或主回水管上,用户泵安装在用户侧的 主供水管或主回水管上。 3沿程泵的流量应根据管网供回水设计温差、用户冷热负荷等因素确定;用户 泵的流量应根据用户供回水设计温差、用户冷热负荷等因素确定。 4旁通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旁通管安装在用户处供回水管之间,旁通管上不应设置阀门; 2)旁通管管径应根据混水系数计算确定: 5沿程泵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时,应在用户处管网上安装沿程泵。 2)沿程泵安装在用户处管网侧的主供水管或主回水管上。 3)沿程泵的流量应根据管网进出水设计温差、用户冷热负荷和管网损失等因素 确定。 4)沿程泵的扬程为从冷热源平衡管后至用户侧的主管道环路的压力降。 6用户泵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时,应在用户处安装用户泵。 2)用户泵安装在用户侧的主供水管或主回水管上。 3)用户泵的流量应根据用户进出水设计温差、用户冷热负荷和管网损失等因素

4.4.2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用户侧应符合下列规定

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用户侧应符合下列

4.4.3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用户侧应符合

确定。 4)用户泵的扬程为用户侧内部管道、设备的压力降。 4.4.4 用户泵或用户泵组宜设于以下位置:一级网用户泵或用户泵组宜设于供冷站 或供热站内等;二级网用户泵或用户泵组设于供冷供热计量间内;用户网用户泵或用 户泵组宜设于分层供冷供热机房内、分层供冷供热管井内、竖向分区供冷供热机房内 坚向分区供冷供热管井内等

4.5.1管网水力计算应按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J34白 关规定。 4.5.2钢制管道沿程阻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 0.1 (K) d.

式中:△P 一管道沿程阻力,Pa。 di——管道内径,mm; 入一摩擦阻力系数; G——管网设计流量,t/h; p——输配介质密度,kg/m3; L——管道长度,m。 K一一管道当量粗糙度,按表4.5.2选取

表4.5.2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

4.5.3钢制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 隹》CJJ/T34的规定选取 4.5.4塑料管道单位长度沿程阻力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R = 105K, × Cl.8 × Df.87 × G8 54

Ga 一管道设计流量(m3/s)

表4.5.4水温修正系数

4.5.5塑料管道局部阻力损失可按管网沿程阻力损失的12%~18%计算。

4.5.6零压差点计算

1零压差点位置应经过系统功耗计算确定: 2一级管网应根据系统最小功耗来计算确定零压差点位置: 3二级管网规模较大时宜根据系统功耗最小来计算确定零压差点位置,规模较 小时零压差点宜设于主机房内。 4用户管网零压差点位置应设于主机房内。 【条文说明】4.5.6零压差点的位置不同,系统的设备初投资和管网的运行费用也不 司,原则上应该经过初投资和管网运行费用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零压差点的位置。 4.5.7分布式直连输配系统用户泵的流量应为该用户的流量;扬程应为克服零压差点 之后管网供回水管到用户前和用户内的管段阻力之和。并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h1—用户沿管网供水管的阻力(kPa);

图6计算用分布式输配直连式系统图

4.5.8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的用户混水泵流量应为该用户的流量,扬程应为克服用户 内的管段阻力之和;沿程泵扬程应为克服零压差点之后管网供回水管到用户前的管段 阻力之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 Hw——混连式系统沿程泵的扬程(kPa); a——管段阻力附加系数,一般取值1.05; hi—一用户沿管网供水管的阻力(kPa); h2—一用户沿管网回水管的阻力(kPa); 3用户混水泵流量的确定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Gy——用户流量(m3/h); tyg——用户供水温度(℃); tyh——用户回水温度(℃); 4用户混水泵扬程的确定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Hyh——用户混水泵扬程(kPa); a——管段阻力附加系数,一般取值1.05; Hi—一用户资用压力(kPa); 5旁通管流量的确定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Gp—旁通管流量(m3/h)。 6混水系数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条文说明】:4.5.8分布式混连输配系统计算图见图8、图9

图8计算用分布式输配混连式系统图

图9分布式输配混连式系统局部水压图

4.6.1冷热源机房及用户泵房应符合下列

4.6.1冷热源机房及用户泵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热源机房宜设在冷热负荷中心: 2冷热源机房及用户泵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冷热源机房应设置机械通 风,并应设置事故通风;值班室或控制室的室内设计参数应满足工作要求; 3冷热源机房应预留设备安装孔、洞及运输通道; 4冷热源机房及用户泵房内的地面和设备机座应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层:机房内应 设置给水与排水设施,满足水系统冲洗与排污要求; 5冷热源机房应设置值班室或控制室,根据要求可设置维修间及工具间; 6冷热源机房设备布置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标准》GB50041 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条文说明】4.6.1此条为对冷热源机房及用户泵房的规定,主要有下面因素决定: 1冷热源机房位置设置应综合考虑能源输入条件、供冷供热管网布置、设备材 料运输、输配电方案及分期建设条件等因素; 2冷热源机房的位置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尽可能设置在负荷的中 心,主要目的是减少输送距离,降低输送能耗, 3大型机房内设备运行噪声较大,按照办公环境的要求设置值班室或控制室除 了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外,也是机房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环境的需要。机房内的噪声 不应影响附近房间使用。 4由于冷热源机房内设备的尺寸都比较大,因此需要在设计初始详细考虑大型 设备的位置及运输通道,地下室防止建筑结构完成后设备的就位困难,

4.6.2水泵的布置应符合表4.6.3的规定

表4.6.2水泵布置间距表

注:1水泵侧面有管道时,外轮廊面计至管道外壁面。

4.6.3水泵基础高出地面的高度应便于水泵安装,不应小于0.10m;机房内管道管外 表面底距地面或管沟底面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DN150时,不应小于0.20m; 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DN200时,不应小于0.25m。

1应选用低噪声冷热源机组及水泵; 2水泵的基础应设置减振装置: 3 管道支架、吊架和管道穿墙、楼板处,应采取防止固体传声措施; 4必要时,采用隔音门窗,墙壁和天花应采取隔音吸音措施。

5.1.1冷热源机组、水泵、未端装置等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其额定 工作压力。 【条文说明】5.1.1保证设备在实际运行时的工作压力不超过额定安全压力,是系统 安全运行的必须要求。 5.1.2分布式输配系统设备的选择应采取下列节能和环保措施: 1应使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材料; 2冷热源侧循环泵及用户泵组应设置自动控制系统; 3应采取污染物和噪声达标排放的有效措施。 【条文说明】5.1.2此条为分布式输配系统设备节能和环保措施: 1为确保工程质量,需使用合格的设备和材料,不合格的设备和材料不仅降低 工程质量,还会给项目的运行维护造成巨大隐患,并且极有可能造成能源的浪费,所 以确保产品质量尤为重要。 2供热、供冷工程不可避免要产生噪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如达不到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就要进行处理,避免对周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对 于临时排放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要收集并集中处理。 民用建筑内应减少噪声干扰,应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等措施使建筑声环 竞满足其功能要求。

5.1.3设备选型应满足系统最小负荷时高效运行,配套设备选型时应结合负荷变化选 取。

5.1.3设备选型应满足系统最小负荷时高效运行,配套设备选型时应结合负荷变化选

5.2.1水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离心泵技术条件(I类)》GB/T16907、《离心泵 技术条件(II类)》GB/T5656、《离心泵效率》GBT13007的规定;根据装置的布 置、地形条件、水位条件、运转条件,确定选择卧式、立式和其它型式的泵。 【条文说明】5.2.1现行国家标准《回转动力泵水力性能验收试验1级、2级和3级》 GB/T3216和《离心泵技术条件(I类)》GB/T16907对水泵的制造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这里对一级管网中循环水泵特性,主要针对能效、承压、耐温等技术指标提出的 要求。 水泵有可能是并联运行的,在管路系统的阻力特征曲线定型的前提下,并联运行 时,对于单台水泵特征曲线比较陡的水泵,多台并联组成的水泵组的特征曲线就会变 得平缓,如果单台水泵的曲线比较平缓,那么多台水泵并联时,水泵流量的损失非常

水泵泵型参数应与系统运行工况下的流量、温度、压力匹配。 水泵电机及冷却方式应适应变频调速控制及启动调试时低频运行的需要。

5.3.1下列部位应设除污器:

1冷热源机组前应设置除污器、排气装置: 2各种换热设备之前: 3循环水泵吸入口处。 【条文说明】5.3.1除污器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来清除和过滤管路中的杂质和 污垢,以保证系统内水:质的洁净,减少阻力和阻止堵塞调压板孔板、管路和锅炉。 是在除污器的顶部安装自动排气阀,排出管内的空气,保证管网循环水泵和锅炉设备 的安全运行。故应在以上地点装设除污器, 5.3.2除污器(或过滤器)的型号应按接管管径确定。 5.3.3 除污器(或过滤器)横断面中水的流速宜取0.05m/s。 5.3.4 清洗除污装置应根据循环水量、系统工作压力等参数来确定。 5.3.5排气除污装置应保证系统循环3小时(流速为1m/s)后,可去除循环水中98% 以上的杂质,

【条文说明】5.3.5除污器主要用来清除和过滤管路中的杂质和污垢,以保证系统水 质的干净,减少阻力和防止堵塞设备和管路。当安装地点有困难时,宜采用体积小, 不占用使用面积的管道式过滤器。 5.3.6除污装置宜采用螺旋结构铜制滤芯或不锈钢菱网滤芯,筒体为碳钢材质,顶部 排气阀宜为黄铜材质。 【条文说明】5.3.6为保证阀门使用寿命,增加相关设备敏度,故建议采用以上材质 5.3.7除污器(或过滤器)最小去除的气泡宜为10um;最小去除杂质颗粒宜为5um。 【条文说明】5.3.7为保证除污器的实际使用效果做以上规定。

5.4.1平衡管与旁通管的材质均与冷热源供、回水总管一致

【条文说明】5.4.1为施工便捷,接口处耐久性好,平衡管与旁通管的材质同冷热源 供、回水总管

GB 9822-1988 谷物不溶性膳食纤维测定法5.4.2平衡管上不应设置阀门

【条文说明】5.4.3输配系统中在最高点有可能集聚空气的部位设置自动排气装置 输配系统中在最低点有可能积水的部位设置排污泄水装置。 5.4.4平衡管与旁通管的安装位置应保证前后有足够的直管段,平衡管前直管段长度 不应小于7倍管径,平衡管后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3倍管径。 【条文说明】5.4.4平衡管与旁通管的安装位置应保证前后有足够的直管段。 45平衡管与案通管上不应设置金直查头

5.4.6旁通管上应设置关断阀门,在运行时应处于全关状态,仅为调试和检修时使用

5.5.1管道及设备的充许工作压力应大于系统运行压力 【条文说明】5.5.1当热力网水泵因故停止运转时,应保持必要的静压力,以保证管 网和管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不汽化、不倒空、且不超过用户允许压力,以使管网随 时可以恢复正常运行。

5.5.2钢制管道及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5.5.4阀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6.1站内、室内保温材料与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热管道保温结构的表面温度不应超过40°C:供冷管道保温结构的表面不应

内、室内保温材料与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

结露; 2输配管道宜采用镀锌钢板、不锈钢板等作保护层; 3应采用不燃或难燃的保温材料; 【条文说明】5.6.1从节能角度看,供热介质温度大于40°C即有设置保温层的价值 实际上大于50℃C的供热介质是大量的,所以本条规定供热管道及设备都应保温。另列 从安全和卫生的角度考虑,也应低于40°℃。 二级管网是相对封闭的空间DB33 768.5-2013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第5部分 公共供水场所,为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其内部使用的材料应是不 燃或难燃材料。根据《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的规定,不燃材料燃 烧性能等级为A级,难燃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为B2级。目前大多数工程都使用柔性泡 沫橡塑保温材料,符合标准《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GB/T17794或《绝热用玻璃棉 及其制品》GB/T13350的要求 5.6.2管道保温层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