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HA504-2021 长输供热热水管网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T/CDHA504-2021 长输供热热水管网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1.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910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DHA504-2021 长输供热热水管网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自热源至主要厂站(中继泵站、中继能源站或隔压换热 长度超过20km的热水管道及其沿线的管路附件和附属构筑 总称,也称长输供热管线

2.0.2长输供热热水管网longdistanceheatinghotwaterpipe

包含长输供热热水管道、中继泵站、中继能源站或隔压 站等设施的总称DB13T 1440-2011 热管式余热回收器,简称长输供热管网。

将汽轮机抽汽(排汽)或锅炉蒸汽的热量传递给热网循 的热交换站。

热水管网上设置中继泵的设施

将热水管网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压力系统,实现传热不 的设施综合体

2.0.6中继能源站intermediate energy station

长输供热管网系统中,将其他能源补充到系统内,用于 热网回水温度和实现供热调峰作用的设施综合体。

一种提高热电联产机组采暖季供电出力调节能力的技术,通

过热泵和蓄热装置等将热电厂供热与供电协同,使得系统在保证 供热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供电出力大幅度的调节,

2.0.10无补偿敷设

直埋热水管道中,直管段不采用人为设置补偿措施的敷设 方式。

3.0.1长输供热管网项目应符合城镇供热规划,并应充分利用 热电厂的之汽余热和工业余热资源。 3.0.2长输供热管网的供热负荷应根据热源的最大供热能力和 城镇用热需求,经供热平衡确定。分期实施时,一期建设的长输 供热管网的设计供热能力不应小于远期总热负荷的50%。热负 荷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34 的有关规定。 3.0.3长输供热管网系统应降低回水温度,实现大温差供热。 3.0.4长输供热管网系统中应配置调峰热源,调峰热源宜具有 同时兼顾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功能。 3.0.5长输供热管网系统应进行可靠性分析,最低供热量保证 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34的有 关规定。 3.0.6热电厂作为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深度回收乏汽余热及烟气余热: 2热电厂余热利用宜采用多级串联、梯级加热方式,不宜 用汽轮机高参数抽汽直接加热温度较低的长输供热管网回水; 3应采用热电协同模式,热电厂参与电网深度调峰时,供 热能力不应受到影响。 3.0.7其他工业余热作为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其他工业余热宜作为长输供热管网系统的补充热源,并 应与热电厂或调峰热源等供应能力稳定的热源联合运行; 2当其他工业余热热源附近有热负荷时,应就近采用低温 热水供热; 3当其他工业余热热源距离热负荷较远且附近有热电厂时,

3.0.1长输供热管网项目应符合城镇供热规划,并应充分利用 热电厂的之汽余热和工业余热资源。 3.0.2长输供热管网的供热负荷应根据热源的最大供热能力和 城镇用热需求,经供热平衡确定。分期实施时,一期建设的长输 供热管网的设计供热能力不应小于远期总热负荷的50%。热负 荷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34 的有关规定

3.0.3长输供热管网系统应降低回水温度,实现大温差供

1应深度回收之汽余热及烟气余热: 2热电厂余热利用宜采用多级串联、梯级加热方式,不宜 用汽轮机高参数抽汽直接加热温度较低的长输供热管网回水; 3应采用热电协同模式,热电厂参与电网深度调峰时,供 热能力不应受到影响。 3.0.7其他工业余热作为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其他工业余热宜作为长输供热管网系统的补充热源,并 应与热由厂成调热源等供应能力移定的热源联合运行

3.0.7其他工业余热作为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其他工业余热宜作为长输供热管网系统的补充热源,并 应与热电厂或调峰热源等供应能力稳定的热源联合运行; 2当其他工业余热热源附近有热负荷时,应就近采用低温 热水供热; 3当其他工业余热热源距离热负荷较远且附近有热电厂时

应与热电厂之汽余热利用工艺相结合。长输供热管网低温回水应 首先进入工厂回收其他工业余热,再由热电厂加热。 3.0.8热电厂供热首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供热 首站设计规范》DL/T5537的有关规定。 3.0.9长输供热管网设计供回水温度应根据热源、长输供热管 网、一级网及二级网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后 确定。 3.0.10供热首站中热网循环水泵和补水泵的配置、补水定压点 及补水定压方式,应根据长输供热管网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水力工 况,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中继能源站的配置以及热电厂加热 流程阻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3.0.10供热首站中热网循环水泵和补水泵的配置、补水定压 及补水定压方式,应根据长输供热管网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水力 况,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中继能源站的配置以及热电厂加 流程阻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站循环水泵应与长输供热管网系统其他相关水泵联锁控制

4.1.1板式换热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板式热交换器第1 部分: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NB/T47004.1及下列规定: 1板式换热器宜采用宽流道设计; 2板式换热器传热计算时应考虑污垢修正系数; 3板式换热器应校核实际运行可能出现的非额定工况换热 效率; 4单张板片的有效换热面积不宜小于2.0m²,板片厚度不 应小于0.6mm,材质不应低于不锈钢S31603; 5板式换热器承压能力应综合考虑实际运行压力、介质温 度及事故水击的影响。 4.1.2吸收式换热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吸收式换热器》 GB/T39286及下列规定: 1吸收式换热器高温侧、低温侧的压降均应小于或等 于120kPa; 2吸收式换热器的承压能力应符合供热管网系统参数的 要求。 4.1.3循环水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回转动力泵水力性能 验收试验1级、2级和3级》GB/T3216或《离心泵技术条件 (I类)》GB/T16907及下列规定: 1循环水泵额定工况的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2循环水泵参数应与系统设计温度、压力匹配,水泵进出 口应按同一压力等级设计; 3循环水泵应具有并联运行后工作点附近较平缓的“流量 扬程”特性曲线,并联运行的水泵特性曲线应相同;

4循环水泵电机及冷却方式应适应变频调速控制及启动 试时低频运行的要求

4.1.4软水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自动控制钠离子交换器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GB/T19249及下列规定: 1软水器出水硬度应小于或等于0.6mmol/L; 2软水器应具有连续运行生产和全自动在线监控出水硬 的功能,

4.1.5除氧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4.1.5除氧器应符合下列规

1除氧器出水溶解氧应小于或等于0.1mg/L; 2除氧器应具有连续运行生产和全自动在线监控出水含 量的功能。 4.1.6 除污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污器应设置检修和清理人孔,并应具备在线排污功 2 除污器滤网材质不应低于不锈钢S31603; 3除污器滤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

4.2.1长输供热管道应采用电弧焊或高频焊焊接钢管。管道及 钢制管件材料和管道壁厚应符合表4.2.1的规定。钢管性能及尺 寸公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 钢管》GB/T9711和《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 的有关规定。管道钢材的性能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

表4.2.1管道及钢制管件材料和管

4.2.2 钢制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对焊管件类型与

数》GB/T12459和《钢制对焊管件技术规范》GB/T13401 有关规定,热制管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油气输送用钢制 应加热弯管》SY/T5257的有关规定。

4.2.6二通开孔处应进行补强,三通壁厚或补强圈壁厚应

1异径管应采用同心异径管; 2直埋敷设时管道变径规格不宜大于二个级别的管道公称 尺寸。

4.3.1球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供热用焊接球阀》 GB/T37827的有关规定。

蝶阀》GB/T37828的有关规定。 4.3.3直埋保温阀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供热预制直埋 保温阀门技术要求》GB/T35842的有关规定。 4.3.4安全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弹簧直接载荷式安全阀》 GB/T12243或《先导式安全阀》GB/T28778的有关规定。 4.3.5止回阀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及相关工业用 的钢制旋启式止回阀》GB/T12236或《对夹式止回阀》JB/T 8937的有关规定

4.4.1波纹管补偿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金属波纹管膨胀节 通用技术条件》GB/T12777、《压力管道用金属波纹管膨胀节》 GB/T35990和《城市供热管道用波纹管补偿器》CJ/T402的有 关规定。

4.4.2套筒补偿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道用焊

4.4.4旋转补偿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旋转补偿器》JB 12936的有关规定。

4.4.5管道支吊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道支吊架

分:技术规范》GB/T17116.1、《管道支吊架第2部分:管 连接部件》GB/T17116.2、《管道支吊架第3部分:中间连 件和建筑结构连接件》GB/T17116.3的有关规定

4.5保温、外护与防腐材料

1保温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供热保温材料技术 》GB/T39802的有关规定。 2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硬质聚氮酯

4.5.2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硬质聚氨酯

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理保温管》GB/T34611或《高密度聚乙 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理保温管及管件》GB/T 29047的有关规定。 4.5.3彩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 GB/T12754的有关规定。 4.5.4热镀锌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 镀层钢板及钢带》GB/T2518的有关规定。 4.5.5不锈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3280的有关规定。 4.5.6铝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 带材》GB/T3880.1~GB/T3880.3的有关规定。 4.5.7富锌底漆防腐涂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富锌底漆》 HG/T3668的有关规定。

4.6预制保温管道及保温管件

4.6.1直理敷设管道及管件应采用工作管、保温层及外护管三 位一体的结构,且应采用工厂预制的成品保温管道。 4.6.2预制直理保温管道及保温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硬 质聚氨酯喷涂聚乙烯缠绕预制直埋保温管》GB/T34611、《高密 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理保温管及管件》 GB/T29047和《高密度聚乙烯无缝外护管预制直理保温管件》 GB/T39246的有关规定

空和综合管廊预制热水保温管及管件》T/CDHA1的有关规定。

置和设计参数应根据系统水力计算、选址的可行性等经技术经济 分析后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泵站应优先采用回水加压方式; 2当系统高差较大、经水力计算管道压力超过2.5MPa或 与一级网压力等级难以匹配时,应设置隔压换热站; 3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长输供热管网可设置多座中 继泵站,并应减少大型隔压换热站的设置数量; 4当系统末端热力站设置吸收式换热机组不具备条件时, 可设置集中吸收式换热机组或中继能源站; 5当中继能源站附近有热负荷时,应建设由中继能源站直 接供热的低温二级网。 5.1.2长输供热管网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下列各项之和: 1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最高工作压力; 2地形高差形成的静水压力; 3事故工况分析和动态水力分析要求的安全裕量。 5.1.3长输供热管网设计回水温度宜小于或等于40℃,当采用 直理敷设时,设计供水温度不应大于130℃。 5.1.4长输供热管网管道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30年,建(构) 筑物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5.1.5长输供热管网、支撑结构及构筑物等设施应进行抗震设 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 设计规范》GB50032的有关规定,

示带和设置警示标志。警示标志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 供热系统标志标准》CJJ/T220的有关规定,并应在下列位置设 置警示标志: 1管道埋地起始及直管道间距每200m处; 2支墩、阀门井、直埋管件、转角处; 3穿跨越河流、水面两岸上下游处; 4穿跨越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处等。 5.1.7长输供热管网的水工保护设计应依据当地气候、水文、 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进行专项设计,并应结合当地的施工材料 和经验做法,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绿化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措施。

5.2水力计算及压力工况

5.2.1长输供热管网的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管道管径; 2确定中继泵站、中继能源站、隔压换热站的位置及热源 循环水泵、中继泵的流量和扬程,并确定补水泵扬程; 3分析长输供热管网系统额定负荷和非额定负荷运行的压 力工况,系统内任意一点不超压、不汽化、不倒空; 4结合热源循环水泵、中继泵站、隔压换热站及中继能源 站两侧水泵事故工况、管道泄漏、管道阀门误操作等工况进行动 态水力分析。 5.2.2动态水力分析后,应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下列相应的安全 保护措施: 1设置氮气定压罐; 2设置静压分区阀; 3在管道关键位置设置实时监控的压力检测点,设置超压 保护和紧急泄水阀; 4延长主阀关闭时间及增设旁通阀,并延时关闭; 5热源循环水泵、中继水泵、隔压换热站两侧水泵、中继 能源站两侧水泵、长输管道分段阀联锁控制:

6提高管道和设备的承压等级; 7 增加事故补水能力; 8 热源整体旁通,并设置止回阀; 9 全系统泵组均设置变频器,并通过自控设备统一控制; 101 设置多级中继泵,降低管道运行压力; 11并联泵组进出口母管之间设置旁通,并设置具备快速开 启、缓慢关闭功能的止回阀; 12 隔压换热站或中继能源站整体旁通,并设置止回阀; 13其他措施。 5.2.3长输供热管网宜对管道内壁采取减阻措施,并应采用经过 测定的当量粗糙度值进行水力计算。管道比摩阻可取20Pa/m~ 50Pa/m。 阳五损生可按美524值

5.2.4长输供热管道局部阻力损失,可按表5.2.4

表5.2.4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

1供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质的汽化压力, 并应留有30kPa~50kPa的富裕压力; 2回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3循环水泵、中继泵等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 力,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长输供热管网系统应充满水; 2)不应使管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kPa~50kPa 的富裕压力; 3)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允许压力。 5.2.6长输供执管网系统定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定压点应设置在便于管理且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 并宜设置在热源处; 2全系统应仅有一个定压点起作用,但可多点补水; 3长输供热管网系统的定压方式应根据静态和动态水力分 析结果确定; 4定压点压力应综合考虑热网循环水泵全部停止运行时的 静态压力、运行调节过程中和事故状态下的动态压力。 5.2.7长输供热管网设计时,应绘制所有节点的静态水压图和 动态压力包络线图。

注:1当管道的埋设深度大于建(构)筑物基础深度时,最小水平净距应按土壤内 摩擦角计算确定:

2管道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时,电缆处的土壤温度与月平均土壤自然温度比 较,全年任何时候对于电压10kV的电缆不高出10℃、对于电压35kV~ 110kV的电缆不高出5℃时,可减小表中所列距离; 3在不同深度并列敷设各种管道时,各种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其深 度差; 4管道检查室、方形补偿器壁与燃气管道最小水平净距亦应符合表中 规定; 5在条件不允许时,可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可以减小表中规定的距离,或采 用埋深较大的非开挖法施工。

5.3.4当采用低支架敷设时,管道保温结构下表面至地面的净 距不应小于0.3m。 5.3.5长输供热管道采用直埋、管沟和供热隧道敷设时,坡度 不宜小于0.002。地上架空敷设的管道可不设坡度。 5.3.6长输供热管道采用直理敷设时,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 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无补偿敷设时,应对整个管系进行应力分析。直 理热水管道预热设计和安装应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执行。 2当采用有补偿敷设时,应采用预制保温补偿器。补偿器 的选择和设置应按本标准第5.7.7条的规定执行。 5.3.7长输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时,管道小角度折角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可视为直管段的最大折角应符合表5.3.7的规定; 2当管道折角大于表5.3.7的规定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城镇供热直理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T81的有关规定或有限 元分析,对折角进行专项设计。

表 5. 3. 7 可视为直管段的最大折角(

5.3.8地上敷设管道与地下敷设管道的连接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上敷设管道与直埋敷设管道连接时,预制直理保温管 顶部应高出地面0.5m,并应对直埋保温管地上部分的外护管进 行防护,直埋保温管端部应采取防水密封措施; 2地上敷设管道与管沟敷设管道连接时,管沟构筑物顶部 应高出地面0.3m,并应采取防止水进入管沟的措施。

5.3.9供热管沟或供热隧道应采取防止有害气体进入的措施,

5.3.91 供热管沟或供热隧道应采取防止有害气体进入的措施。

燃气管道不得穿过供热管沟或供热隧道,当供热管沟或供热隧道 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0.3m时,应采取防止燃气泄漏 进入的措施。

5.4.1长输供热管道穿跨越铁路、公路、河流和既有管 应对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当利用现有公路桥梁和涵洞 时,应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

1跨越通航河流时,航道的净宽与净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的有关规定; 2跨越不通航河流时,管道保温结构或跨越设施的下表面 与50年一遇的最高水位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 3穿越河流时,管位应选择在较深的稳定河段,且远离浅 滩、锚地,埋设深度不应妨碍通航和河道整治,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穿越I级~V级航道河流,管道(管沟)的覆土深度 应在航道底设计标高2.0m以下; 2)穿越其他河流时,管道(管沟)的覆土深度应在稳定 河底2.0m以下; 3)应进行抗浮计算和抗冲刷设计。 4穿越沟渠时,管道(管沟)的覆土深度应在沟渠基础底 设计标高1.0m以下。 5.4.3长输供热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时,应设 置钢筋混凝土套管或混凝土箱涵。套管或混凝土箱涵的内壁与保 温管道外护管表面的净距应大于0.8m。管道应采用预制保温管, 穿越处应留有抽管检修场地。

5.4.3长输供热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时,

5.4.5长输供热管道同河流、铁路、公路等交叉时应垂直相交

5.4.5长输供热管道同河流、铁路、公路等交叉时应垂直相交

当遇特殊情况时,管道与铁路交叉角度不应小于60°,管道与河 流或公路交叉角度不应小于45°。

当遇特殊情况时,管道与铁路交叉角度不应小于60°,管道与河 流或公路交叉角度不应小于45。 5.4.6管道敷设在供热隧道内时,隧道断面应设置检修车通道,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热隧道的通风系统应满足隧道内环境温度不高于40℃; 2隧道内的消防系统、供电系统和照明系统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70/2的有关规定; 3隧道内的监控与报警系统、排水系统和标识系统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和《城 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T51274的有关 规定。

5.5.1管道应力验算应采用应力分类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由内压、自重和持续外载引起的一次应力验算应采 用弹性分析; 2管道由热胀冷缩及其他位移受约束产生的二次应力应采 用安定性分析; 3管件上的峰值应力应采用满足必要疲劳次数的许用应力 范围进行验算。 5.5.2管道在进行应力验算与受力计算时,供热介质参数和安 装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压力应采用管道设计压力; 2管道工作循环最高温度应采用长输供热管道的设计供水 温度; 3管道工作循环最低温度,对于全年运行的管道,地下敷 设时应取30℃,地上敷设时应取15℃;对于只在供暖期运行的 管道,地下敷设时应取10℃,地上敷设时应取5℃; 4计算安装温度应取安装时当地的最低温度;

5计算应力变化范围时,计算温差应采用工作循环最高温 度与工作循环最低温度之差; 6计算作用力时,计算温差应采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与计 算安装温度之差。 5.5.3长输供热管道及管道附件、支撑固定件和支撑结构件等, 应根据管道结构形式、所处环境和运行条件,按下列可能同时出 现的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的组合后确定设计荷载: 1永久荷载应包括管道内压、管道内介质重量、管道及其 附件(保温层、结构附件)的重量、横向和竖向的土压力、管道 内介质静压力和水浮力、温度作用荷载以及流体由于受热膨胀而 增加的应力、连接构件相对位移而产生的作用力; 2可变荷载应包括试压时的水重量、架空管道上的冰荷载 和雪荷载、内部高落差或外部(风、浪、水流等)因素产生的冲 击力、车辆及行人等地面荷载、检修荷载、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作 用力; 3偶然荷载应包括地震荷载、振动和共振所引起的应力、 冻土或膨胀土中的膨胀压力、地基沉降附加在管道上的荷载。 5.5.4钢材的许用应力应根据钢材有关特性按下式计算。

式中: L可一 钢材的许用应力(MPa); b—一钢材的抗拉强度最小值(MPa); s——钢材的屈服极限最小值(MPa)。 5.5.5工作管内压作用下的最小壁厚应按下式计算

s—钢材的屈服极限最小值(MPa)。 5.5.5工作管内压作用下的最小壁厚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8m 工作管内压作用下的最小壁厚(m); P&——管道计算压力(MPa); D。—工作管外径(m);

P. X D. 2[] X n+2Y × Pa

钢管壁厚负偏差附加值可按下式计算:

表5.5.7管道壁厚负偏差系数

2壁厚负偏差附加值不应小于0.5mm。 8弯管或弯头内压作用下的公称壁厚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5.8弯管或弯头内压作用下的公称壁厚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R/D。)+1 4(R/ D.)+2

式中: 弯管或弯头壁厚修正系数,侧壁弯曲中性线 取1.0; w一一弯管或弯头内压作用下的公称壁厚(m); Pa一一管道计算压力(MPa); D。一一弯管或弯头外径(m); R一 一 弯管或弯头弯曲半径(m); [] 钢材的许用应力(MPa); 许用应力修正系数,无缝钢管取1.0,螺旋焊缝钢 管取0.9; Y一温度修正系数,取0.4。 5.5.9当管道采用架空、管沟、隧道、顶管、暗挖和盾构的敷 设方式时,管道热伸长量计算、应力验算和固定点作用力计算等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34的有关规 定执行。 5.5.10直埋敷设管道的热伸长量计算、应力验算、径向稳定性

验算、局部稳定性验算、竖向稳定性验算和固定点作用力计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 的有关规定执行。

算、封头厚度计算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压力管道规范 动力 道》GB/T32270的有关规定执行。

5.6.1管道支吊架结构荷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厂动力管 道设计规范》GB50764的有关规定。支座应能承受管道和相关 设备在各种工况下所施加的静荷载和动荷载。

5.6.2 管道支吊架的间距应满足管道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的 要求。

5.6.3水平直管支吊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强度条件确定的支吊架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6.3水平直管支吊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6.3管道横向焊缝系数

GB 10395.20-2010 农林机械 安全 捡拾打捆机2按刚度条件确定的支吊架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Lma2 按刚度条件管道支架的最大充许间距(m);

1管道活动支座应采用滑动支座或刚性吊架,当管道敷设 高支架、悬臂支架或管沟、供热隧道内时,宜采用滚动支座或 用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其擦系数可按表5.6.5取值:

表 5. 6.5摩擦系数

5管道采用球形补偿器、铰链型波纹管补偿器或旋转补偿 器,当补偿管段较长时,应采取减小管道摩擦力的措施,并应设 置导向支座; 6管道支座与支架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应保证管道在初 始位置、工作状态下,管道支座与支架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在极端不利状态下不应从支架上脱落或卡死

5.7.1阀门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应设置分段阀门,分段阀门的间距宜为4000m~ 5000m; 2管道阀门应采用具有双向密封性能的钢制阀门; 3直埋敷设管道阀门应采用能承受轴向荷载的钢制焊接球 阀或蝶阀; 4管道分段阀门应设置旁通及旁通阀门,旁通阀门应采用 球阀,直径可取主阀直径的1/4; 5管道关断阀门及旁通阀门应同时具备电动驱动和手动操 作,并应具备现场和远程电动操作需要的通信接口; 6室外架空敷设管道上安装的电动阀门,其驱动装置和电 气部分的防护等级应满足环境条件,并应具有防止无关人员操作 的安全措施; 7安全阀应具有先导式功能; 8管道的放气阀和泄水阀应采用球阀。 5.7.2经动态水力计算JJG(测绘) 3401-2016 数字航摄仪,长输供热管道的分段阀门需延长关闭 时间时,宜采用主阀与旁通阀并联的方式。主阀和旁通阀应按顺 序操作,主阀应在旁通阀开启状态能进行关闭操作,旁通阀应在 主阀关闭后才可关闭。 5.7.3由监控系统远程操作的阀门,旁通阀应与主阀联锁控制 其操作顺序应符合本标准管5.7.2条的规定

高点)应设置放气装置

5.7.5长输供热管道的放水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应安装放水装置; 2管线应在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后设置放 水装置; 3放水装置的设置应考虑管道故障时的补水和泄水时间, 泄水时间不应大于5h; 4直理管道放水装置应分别设置操作阀门井和泄水井。 5.7.6架空敷设管道检修平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高支架敷设的管道,安装阀门、泄水、放气、热量 计(流量计)处应设置操作平台: 2在跨越河流、峡谷等地段时,宜沿架空管道设置检修 便桥; 3中、高支架操作平台的尺寸应保证维修人员操作方便, 检修便桥宽度不应小于0.6m,平台或便桥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 操作平台应具有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的安全防护措施, 5.7.7补偿器选择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补偿器的设计压力不得低于管道设计压力; 2管道系统设计时应考虑补偿器安装时的冷紧: 3当采用套筒补偿器时,补偿器应留有不小于50mm的补 偿余量; 4直理预热敷设使用的一次性补偿器,内外套筒的焊接接 头应按等强度原则设计,焊接焊缝强度应能满足直理热水管道锚 固状态所承受的轴向力; 5直理敷设使用的轴向补偿器,应具有防水性能; 6穿跨越铁路和道路的管段上不应设置球形补偿器、波纹 管补偿器和旋转补偿器; 7波纹管补偿器的选择和布置应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