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27-2018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T/CAGHP-027-2018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2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3.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6989
VIP资源

T/CAGHP-02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027-2018坡面防护工程设计规范(试行).pdf

工程监测monitoring 对坡体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及其上建(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 製缝等变化情况进行的周期性或实时测量工作

3.2.1作用和作用效应

一侧向岩土压力水平分力。 E主动岩土压力合力。 Eh侧向主动岩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 E侧向岩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修正值。 G—四边形滑裂体自重;挡土墙每延米自重;滑体单位宽度自重;期望成活株数。 H一一锚杆水平拉力标准值。 Na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 一地表均布荷载标准值。

NB/T 51009-2013 煤炭地质工程监理规范Q—滑体单位宽度水平荷载;条块或 力;发芽障凝修止系数。 U—一滑面单位宽度总水压力。 《——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

3.2.2材料性能和抗力性能

C一岩土体的黏聚力;滑移面的黏聚力。 f一一滑动面摩擦系数。 fb——锚杆(索)杆体与锚固砂浆间的黏结强度设计值 frbk岩土层与锚固体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 f,一一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一水的重度。 挡土墙底与地基岩土体的摩擦系数。 岩土体内摩擦角

3. 2. 3几何参数

F,一边坡稳定系数;挡土墙抗滑移稳定系数。 F.一一挡土墙抗倾覆稳定系数。 Fs一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K一锚杆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锚杆超张拉锁定值与设计值的比例系数。 K一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 喷锚锚固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 山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4.1.1坡面防护工程设计应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保护环境,并兼顾美化环境,与城 镇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相结合。 4.1.2坡面防护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本规范未列入 的坡面防护工程形式可参照其他现行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4.1.3湿陷性黄土、冻土、膨胀土和其他特殊性岩土,以及侵蚀性环境的坡面防护工程应按相应规 范进行设计。 4.1.4坡面防护工程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地理及人文环境、边坡高度 邻近或边坡上建(构)筑物、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4.1.5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5m的高边坡,以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坡面 防护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采取有效、可靠的加强措施。 4.1.6使用年限在2年以内的坡面防护工程,可按临时性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大于2年的坡面防护 工程,应按永久性工程设计。坡面防护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被保护对象的使用年限。 4.1.7坡面防护工程勘查应查明坡体的地质环境条件、岩土体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类 型、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坡体稳定性及失稳的危害性等。 4.1.8坡面防护工程勘查应根据坡体的岩土体特征,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试验,提供坡体各岩土层 的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及抗剪强度参数,各软弱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及抗剪强度参数,并结合当地的经 验参数,进行反演和工程地质类比分析,提出合理的设计参数。 4.1.91 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 a 边坡地质勘查资料,包括坡体岩土体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坡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特征、坡体变形情况及稳定性; b) 坡体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相邻建构筑物的结构及基础图等; c) 边坡环境资料,包括边坡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网等; d) 施工技术、设备性能、施工经验和施工条件等。 4.1.10 坡面防护工程宜采用轻质结构,不宜在坡面增加较大荷载,坡顶附近不得加载。 4.1.11 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坡面防护需要确定坡面防护范围和边界,应与周边未治理区相衔 接,侧边应设封边梁,坡脚设护脚结构,坡顶设压顶梁及截水沟。 4.1.12坡面防护工程设计应提交详细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设计计算方法、引用的规 范标准、设计所采用的计算公式、计算剖面、计算工况、计算参数、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等。 4.1.13: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应根据水文地质、气象条件进行截水和排水工程设计。 4.1.14高陡边坡坡面防护工程的施工脚手架应进行专项设计,并按规定要求进行专家评审。设计 时应考虑设备自重及施工动荷载,进行脚手架荷载验算,根据验算结果设置合理的杆件间距及布设 加强件,并应符合JGJ130的要求。 4.1.15设计单位应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变化,根据施工过程中地质情况变化进行相应 的设计变更。

4.2坡面防护形式及安全等级

1坡面防护结构形式应考虑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坡体结构特征及结构

发育情况、边坡高度、边坡侧压力的大小和 边坡坡面的破坏特征及坡面防护形式见表

表1边坡坡面的破坏特征及坡面防护形式

4.2.2坡面防护工程结构选型应考虑各种作用因素,可采用单一坡面防护形式,也可采用不同坡面 防护结构组合形式。 4.2.3根据其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程度,将坡面防护工程安全等级划分为3级, 见表2

表2坡面防护工程安全等级

4.2.4下列坡面防护工程的设计应进行专门论证:

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高度大于15m b)由外倾软弱结构面控制; c)边坡临近重要建(构)筑物、破坏后果很严重; d)采用新结构和新技术的一、二级坡面防护工程

4.3坡面防护设计原则

4.3.1坡面防护工程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方案比较,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和工程措施。在确保安 全的前提下,采用最优方案,减少投资,缩短工期。 4.3.2应先勘查后设计,依据勘查确定的坡面防护范围、坡体基本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坡体变形情 况、危害对象等因素确定坡面防护工程的范围。 4.3.3坡面防护工程设计应包括坡面防护结构的选型、平面及立面布置、力学计算、结构构造等,并 对施工、监测及质量验收标准提出要求。

4.3.4坡面防护工程结构承载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满足:

a 坡面防护结构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局部变形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的设计要求; b) 坡面防护结构和边坡或邻近建(构)筑物的变形或耐久性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 要求。 3.5地震区坡面防护工程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a) 坡面防护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且不低 于受保护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b 抗震设防的坡面防护工程,其地震作用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抗震设防烈度为 V度的地区,坡面防护工程结构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设防 烈度大于И度的地区,坡面防护工程结构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临时性边坡不作抗震计算。 c 坡面防护结构和锚杆外锚头等,应按抗震设防烈度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d) 抗震设防区的坡面防护结构或构件承载能力应按地震工况进行验算。 3.6 坡面防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下列计算和验算: a) 坡面防护结构及其基础的抗压、抗弯、抗剪、局部抗压承载力的计算,坡面防护结构基础的 地基承载力计算; b) 锚杆锚固体的抗拔力和挡土墙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坡面防护结构整体或局部稳定性验算; d 对变形有较高要求的坡面防护工程应结合当地经验进行变形验算。 3.7 应采取动态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结合预测预报、施工地质和监测数据反馈的资料,补充和修 坡面防护设计。

a 坡面防护结构及其基础的抗压、抗弯、抗剪、局部抗压承载力的计算,坡面防护结构基础的 地基承载力计算; b 锚杆锚固体的抗拔力和挡土墙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 坡面防护结构整体或局部稳定性验算; 对变形有较高要求的坡面防护工程应结合当地经验进行变形验算。 .3.7 应采取动态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结合预测预报、施工地质和监测数据反馈的资料,补充和修 改坡面防护设计,

5.1.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岩土工程条件,采用定性 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2边坡稳定性评价应根据坡体类型和岩土特征选用相应的方法。 5.1.3、岩质边坡应根据岩体强度、边坡结构类型、岩层产状及结构面发育情况等,确定边坡岩体破 裂角,对岩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 5.1.4存在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应对软弱结构面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 5.1.5稳定性计算应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土质边坡按水土合算计算时,地 下水位以下宜采用土的饱和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按水土分算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宜采用土 的有效抗剪强度指标。 5.1.6当无试验资料和缺少当地经验时,天然状态或饱和状态岩体内摩擦角可根据天然状态或饱 和状态岩块的内摩擦角结合边坡岩体完整程度进行折减。 5.1.7稳定性计算应考虑如下荷载

坡体上建(构)筑物附加荷载; )地下水压力,包括静水压力、渗透压力等

d)动荷载,如汽车荷载等; e) 库(江)水体作用; f) 地震荷载。 5.1.8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的荷载组合应采用如下工况进行设计和校核: a) 天然工况:为设计工况,应考虑坡体自重、附加荷载、天然状态地下水压力、动荷载等; b) 暴雨工况:为校核工况,应考虑坡体自重、附加荷载、暴雨状态地下水压力、动荷载等; c) 地震工况:为校核工况,应考虑坡体自重、附加荷载、动荷载、地震荷载等。 5.1.9稳定性计算时对基本烈度为VI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边坡应进行地震工况稳定性校核

d)动荷载,如汽车荷载等; e)库(江)水体作用; l)地震荷截。

5.2.1边坡稳定性计算时,应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对边坡的变形失稳方式及范围等做 并应同时考虑受岩土体强度和受结构面控制的失稳。 5.2.2稳定性计算宜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结构面发育的岩质边坡,可结合采用极射赤平投影 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当边坡变形机理复杂时,可采用数值极限分析法或数值模拟法。 5.2.3计算沿结构面变形的稳定性时,应根据结构面形态采用平面或折线形滑面。计算土质边坡 极软岩边坡、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时,可采用圆弧形滑面。 5.2.4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稳定性时,可根据滑面形态按本规范附录B选择稳定性计算 方法。 5.2.5地震作用可简化为作用于坡体、条块或单元重心处,指向坡外(滑动方向)的水平静力,其值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αwG Q..=αwG

Q、Qei——坡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地震力(kN/m); G、G;一一坡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自重,含坡面建(构)筑物荷载(kN/m); 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由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按表3确定,

5.3.1除校核工况外,边坡稳定性状态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4种状态,可根据边坡 稳定系数按表4确定。

6.2.2土质边坡削方坡率允许值根据稳定性计算确定,也可根据工程经验,按工程类比并结合已有 稳定边坡的坡率值分析确定。当无经验且土质均匀良好、地下水贫乏、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 条件简单时,边坡坡率允许值可按附录C确定。 6.2.3岩质边坡削方坡率允许值根据稳定性计算确定,也可根据工程经验,按工程类比并结合已有 稳定边坡的坡率值分析确定。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削方坡率可按附录C确定。 6.2.4填土边坡的稳定坡率受填土的高度和厚度、填土颗粒级配及压实度等控制,应根据边坡稳定 性计算结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

稳定边坡的坡率值分析确定。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前方坡率可按附录C确定。 6.2.4填土边坡的稳定坡率受填土的高度和厚度、填土颗粒级配及压实度等控制,应根据边坡稳定 性计算结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 6.2.5下列坡体的削方坡率允许值应通过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a)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b)土质较软的边坡; c)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附加荷载; d)土质边坡坡高超过10m、岩质边坡坡高超过25m。 6.2.6分级削方时,每级高度及坡比应根据坡体岩土性质及稳定性确定,宜采取同坡比的直线坡: 坡高较大采用不同坡比时,宜采取上缓下陡的坡比。 6.2.7削方分级处应设置马道,马道宽度宜为1.5m~3.0m。在削方边坡坡脚及马道内侧宜设置 护脚墙及排水沟。 6.2.8削方区坡顶及侧边界应与稳定的坡体相衔接,不得形成陡坎,边侧坡体应保持稳定。 6.2.9削方弃土不得随意就近堆放,应堆放在专门弃渣堆放地。弃渣堆放地应不占用耕地和堵塞 河道,不影响当地地表水排泄;削方弃土优先考虑再利用,用于回填反压及填筑建设土地用地,弃土 边坡必须保持稳定。 6.2.10削方影响范围内存在建(构)筑物时,应设置拦挡安全防护,如消能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 被动防护网等。 6.2.11岩质边坡削方需要采用爆破作业时,施工单位应进行专项爆破设计,并制订专项施工方案、 安全方案及应急预案。

6.3.1填坡应按先低处后高处顺序进行,分层压实厚度宜为30cm,压实度不应小于92%。 6.3.2坡面回填时,填坡土料宜采用碎石土,碎石含量30%~80%,块径不宜超过30cm,碎石土最 优含水量应通过现场击实试验取得,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偏差控制在2%之内。 6.3.3填坡的坡面及坡体应有较好的排水功能,填坡体应能顺利排水,否则应设置人工排水层。 6.3.4填坡土料渗透性差时宜分层设置排水层,排水层为级配碎石,外倾5°,厚度30cm~50cm,排 水层垂直间距5m~8m 6.3.5填坡区坡比较陡、坡高较大时,宜采用加筋土形式。 6.3.6当填坡区为单斜坡面且坡比大于1:5时,应将坡面松软土清除,将基底开挖成台阶。坡面 若有地下水渗出,应设置盲沟将地下水引出填坡区外。 6.3.7坡面应平整密实,回填土压实度应进行检测并满足要求。

7.1.1格构锚固适用于防止坡面及浅表变形,保持坡面岩土层稳定,防止坡面冲刷剥蚀

7.1.1格构锚固适用于防止坡面及浅表变形,保持坡面岩土层稳定,防止坡面

T/CAGHP0272018

7.1.2格构锚固由锚杆、格构梁等组成,格构为钢筋混凝土梁,锚杆设置在格构梁节点处。 7.1.3格构锚固前应对坡面削方整形,坡面应大致平顺,不应有凹坑、凹槽。 7.1.4格构锚固区应与周边的稳定坡体相衔接,并保证坡面的排水畅通。 7.1.5格构锚杆有受力锚杆和构造锚杆两种类型,构造锚杆用于固定格构,不承受坡体下滑作 用力。 7.1.6采用格构锚固进行坡面防护时,锚杆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人稳定的岩土体一定深度,并与岩 体结构面成一定的交角。

有机质土; 液限W,>50%的土; c) 松散的砂土或碎石土; d) 膨胀性岩土。 7.1.9 下列情况下应进行锚杆抗拉基本试验: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或新技术的锚杆; b) 无锚固工程经验的岩土层锚杆; c) 一级坡面防护工程的锚杆。 7.1.10 高陡边坡宜采用肋柱梁锚固,肋柱之间可采用喷锚支护,也可设置钢筋混凝土板。 7.1.11 格构前缘可设置支墩,支墩宜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也可支撑在挡土墙等坡面防护结构上, 格构与支墩或挡土墙应相接。 7.1.12 格构锚固治理区的顶、底及侧边应设封边梁,封边梁与格构梁采用相同结构。 7.1.13 采用预制格构梁时,宜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制作成型后现场安装并施加锚拉预应力 锁定。

7.2.1根据边坡岩土体作用力在格构节点设置锚杆。锚杆应采用$25~$40的HRB400级及以上 钢筋,并与格构梁钢筋绑扎连接、锚锭板焊接。 7.2.2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及锚杆抗拔力计算应考虑边坡卸荷裂隙、软弱外倾结构面、强风化 破碎带等软弱控制面。 7.2.3岩质边坡按破裂角设计锚杆时,锚杆的锚固段应穿过破裂角进人稳定坡体中,锚杆的抗拔力 应计算沿破裂角产生的下滑力。 7.2.4锚杆锚固力根据刚体极限平衡法,按附录B选取相应公式计算锚杆承受水平拉力值。 7.2.5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Nak——锚杆所受轴向拉力标准值(kN); Hk——锚杆水平拉力标准值(kN);

7.2.6锚杆(索)钢筋截面面积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普通钢筋锚杆:A,≥ K,Nak

A。一锚杆钢筋或预应力锚索截面面积(m); Kb一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对永久性锚杆,一级边坡取2.2,二级边坡取2.0,三级边坡 取1.8; fy,fpy——普通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7.2.7锚杆(索)锚固体与岩土层的锚固长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KNak 元·D·fk

L.≥KNA n元df

式中: l。一一锚筋与砂浆间的锚固长度(m); d锚杆钢筋直径(m); n一一钢筋根数(根); f一一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黏结强度设计值(kPa)。 2.9锚杆抗震验算时,其安全系数应按0.8折减。 2.10锚杆在坡面防护剖面可等长布置,也可根据坡体作用力特点采取长短锚相间布置,相邻锚 长度差不宜超过1倍。 2.11锚杆总长度应为锚固段、自由段和外锚头的长度之和,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锚杆自由段长度按外锚头到潜在滑裂面的长度计算,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应不小于 5.0m,且应超过潜在滑移面1.5m。 b 锚杆锚固段长度应按式(5)、式(6)进行计算,并取其中大值。同时,土层锚杆的锚固段长度 不应小于4.0m,且不宜大于10.0m;岩石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3.0m,且不宜大于 45D和6.5m,预应力锚索不宜大于55D和8.0m。 当计算锚固段长度超过构造要求长度时,应采取改善锚固段岩土体质量、压力灌浆、扩大锚 固段直径等技术措施,提高锚杆承载能力。 2.12杆体应采用HRB400及以上钢筋,宜采用单根粗钢筋,若采用多根钢筋成束时,钢筋数不应 过3根。 2.13锚杆杆体连接宜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也可焊接,焊接长度不应小于10d。锚杆端头应与 均泌钢等相培拨培加与格均主解及筛相于扰可高部调整主筋及筛筋间距

T/CAGHP0272018

7.2.22预应力锚杆张拉及锁定应符合下列

b) 锚杆张拉控制应力不宜超过0.65倍的钢筋或钢绞线的强度标准值。 C) 宜进行锚杆设计预应力值1.05倍~1.10倍的超张拉,预应力保留值应满足设计要求;对地 层及被锚固结构的位移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预应力锚杆的锁定值宜为锚杆轴向拉力设计 值;对容许地层及被锚固结构产生一定变形的工程,预应力锚杆的锁定值宜为锚杆设计预 应力值的0.75~0.90倍。

7.3.1格构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十字交叉型式,格构梁设计应符合GB5

1格构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十字交叉型式,格构梁设计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

T/CAGHP027—201

7.3.2钢筋混凝土格构型式可分为(图1):

3.2钢筋混凝土格构型式可分为(图1): a)方型:沿边坡倾向和边坡走向设置的方格状钢筋混凝土梁,格构间距不大于5.0m。 b 菱型:沿边坡斜向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梁,格构间距不大于5.0m。 C 弧型:沿边坡倾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梁之间设置弧型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水平间距不大于 4.5m。 d)人字型:沿边坡倾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梁之间设置人字型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水平间距不 大于4.5m。 e)其他型式:斜方格型、满铺实体护面墙型(其中又分为等截面型、变截面型)、窗户型等。

a)方型:沿边坡倾向和边坡走向设置的方格状钢筋混凝土梁,格构间距不大于5.0m。 菱型:沿边坡斜向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梁,格构间距不大于5.0m。 C 弧型:沿边坡倾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梁之间设置弧型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水平间距不大于 4.5m。 d)人字型:沿边坡倾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梁之间设置人字型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水平间距不 大于4.5m。 e)其他型式:斜方格型、满铺实体护面墙型(其中又分为等截面型、变截面型)、窗户型等。

图1钢筋混凝土格构平面布置型式图

7.3.3格构梁内力根据典型剖面承受的土压力和锚 多跨连续梁法进行计算。 7.3.4格构梁与坡面岩土体的接触压应力,应小于坡面地基承载力。 7.3.5格构梁应能承受锚杆作用产生的弯矩及剪力,并能承受预应力锚杆的张拉荷载。钢筋混凝 土格构梁配筋应符合GB50010的有关规定。 7.3.6钢筋混凝土格构断面与配筋参见图2。

3.6钢筋混凝土格构断面与配筋参见图2。 a)钢筋混凝土格构截面应采用矩形,截面尺寸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设计,并按照强度和 抗裂验算确定。断面高×宽不宜小于30cm×25cm。 b) 纵向钢筋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4、强度等级不低于HRB400级的热轧钢筋,箍筋应采用$8 以上的钢筋。若配筋率过小,可按少筋梁结构配筋。 c 格构梁主筋不少于4根,截面高度超过50cm不少于6根。 d)格构梁槽底地基应密实,槽基应铺设素混凝土垫层。

图2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断面示意图

7.3.7现浇混凝土格构边坡坡面应平整,格构宜嵌人坡体1/3~2/3截面高度,且不少于10cm。应 根据坡面岩土体特性确定格构梁的合理间距,梁间距宜为2m~4m。 7.3.8格构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宜采用C30;对预应力锚杆,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予以提高。 7.3.9格构锚固边坡坡度不宜大于70°。坡度大于50°时,宜采用肋梁柱,肋梁嵌固于坡体内不少于 10cm,按单向受力梁进行结构设计。逆作法施工时肋柱梁应有可靠的临时支撑措施。 7.3.10格构变形缝间距宜为15m~20m,且在边坡转折处、地质条件变化处应设变形缝,缝宽 20mm~30mm,内填沥青亚麻。 7.3.11格构的前缘可支撑在支撑墩上,支撑墩材料宜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断面尺寸应根据地基 承载力及墩体内力计算确定,墩的边长不宜小于0.8m,埋深不宜小于1.0m。 7.3.12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宜采用高强预应力结构,应在工厂或专用的场地加工预制。 7.3.13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宜采用十字型,十字梁宜为中厚边薄的鱼腹形式,按悬臂梁结构配筋。 7.3.14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与预应力锚杆(索)结合使用,梁就位后施加预应力张拉锁定梁体。 7.3.15格构间可采用砌体护面,也可喷播植草,草种应根据气候区进行选型,要求有优良的抗逆 性,并采用两种以上的草种进行混播

8.1.1砌体坡面防护是采用浆砌或干砌方法,在坡面砌筑块石、片石或预制块,分为浆砌石、干础 石、浆砌格构、干砌格构、砌块防护等类型。 8.1.2砌体坡面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性满足要求的坡面防护,防止坡面冲刷、风化、剥落等。 8.1.3砌体坡面防护前应先进行削坡整形,坡面应平顺,基层应密实,松散浮土应清理并夯实。 3.1.4 浆砌石坡面防护的适用条件: a 边坡坡比宜缓于1:1.5的土质边坡; b) 易风化的岩质边坡; 适用于水流速度较大(4m/s5m/s)、波浪作用较强,以及可能有流冰、漂浮物等冲击作用 的城

6) 易风化的岩质边坡; 适用于水流速度较大(4m/s~5m/s)、波浪作用较强,以及可能有流冰、漂浮物等冲击作 的岸坡。

8.1.5干砌石坡面防护的适用条件

a)边坡受雨水冲刷及冲蚀,或有严重剥落的软质岩层边坡,或受河(湖)水冲蚀的边坡; b)边坡坡比缓于1:1.5; c)涉水边坡; d)不宜用于水流速度大于3m/s、波浪作用较强、有漂浮物冲击的岸坡。 8.1.6混凝土预制砌块坡面防护适用于块、片石材料缺乏的地区。混凝土预制砌块可选用实心混 凝土预制块、空心混凝土预制块,形状可选用正方形或六边形,混凝土砌块强度不宜低于C20。 B.1.7水下砌体坡面防护的砌体面层与斜坡坡面之间应设置反滤层,反滤层采用直径5mm 15mm的碎石,厚度10cm~20cm。反滤层应按SL274要求进行设计。 3.1.8砌体坡面防护在坡脚应设置护脚墙,墙基础埋深为1.5倍砌体坡面防护厚度且不小于 30cm,护脚墙宽度宜为30cm~50cm。受冲刷的基础应埋置在冲刷线以下0.5m~1.0m。护脚墙 设置不应或少扰动坡脚。

8.1.9砌体坡面防护应设置顶、底及两侧边的封边梁,封边梁宜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梁。

8.2.1石料应为未风化的坚硬块石、片石,无尖角及薄边,上下两面基本平行且大致平整;石料重度 不应小于24kN/m,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8.2.2石料可选用块石、片石、条石、料石等,短边尺寸不宜小于20cm,水下防护时块石块径和砌石 厚度等应符合SL274的要求,

8.2.3浆砌石格构可分为下列型式

a)方型:沿边坡倾向走向设置的方块状浆砌石,格构间距不大于3.0m; b)菱型:沿边坡坡面斜向设置的浆砌石,格构间距不大于3.0m; c) 弧型:沿边坡倾向设置浆砌石条带,条带之间设置弧型浆砌石拱,格构横向间距不大于 3.0m; d)人字型:沿边坡倾向设置浆砌石条带,条带之间设置人字型浆砌石拱,格构横向间距不大于 3.0m。 8.2.4浆砌石格构设计采用类比法或经验法,格构间距宜为2m~3m。 8.2.5浆砌石格构边坡坡面应平整,坡比不宜大于1:1.5,格构嵌入坡体10cm~30cm。 8.2.6、浆砌石厚度宜为25cm35cm,用于河流冲刷坡面防护时,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5cm。 8.2.7浆砌块石坡面防护间隔20m25m,应设置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填塞沥青麻筋等材料 在坡面土质有变化处宜设置沉降缝,宜将伸缩缝与沉降缝合并设置。 8.2.8浆砌石坡面防护应设泄水孔,泄水孔材料宜为直径不小于100mm的圆形PVC管,泄水孔 孔眼段及底部应采取反滤措施。 8.2.9泄水孔伸人至坡面岩土层内不宜小于30cm,伸人岩土层内泄水孔管头应设置反滤层和土工 布。泄水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和排距宜为2m~3m,外倾5%。最下一排的泄水孔布置在坡 脚以上0.8m~1.2m处, 8.2.10干砌石厚度单层宜为25cm~35cm;双层的上层宜为25cm~35cm,下层宜为15cm 25cm。 8.2.11 1干砌石应错缝锁结铺砌,砌缝宽度不应大于20mm,不得出现通缝、叠砌和浮塞。砌石应整 齐牢固,砌石边缘应顺直。

a)方型:沿边坡倾向走向设置的方块状浆砌右,格构间距不大于3.0m; b)菱型:沿边坡坡面斜向设置的浆砌石,格构间距不大于3.0m; c) 弧型:沿边坡倾向设置浆砌石条带,条带之间设置弧型浆砌石拱,格构横向间距不大于 3.0m; d)人字型:沿边坡倾向设置浆砌石条带,条带之间设置人字型浆砌石拱,格构横向间距不大于 3.0m。 8.2.4浆砌石格构设计采用类比法或经验法,格构间距宜为2m3m。 8.2.5浆砌石格构边坡坡面应平整,坡比不宜大于1:1.5,格构嵌人坡体10cm~30cm。 8.2.6、浆砌石厚度宜为25cm~35cm,用于河流冲刷坡面防护时,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5cm。 8.2.7浆砌块石坡面防护间隔20m~25m,应设置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填塞沥青麻筋等材料。 在坡面土质有变化处宜设置沉降缝,宜将伸缩缝与沉降缝合并设置。 8.2.8浆砌石坡面防护应设泄水孔,泄水孔材料宜为直径不小于100mm的圆形PVC管,泄水孔 孔眼段及底部应采取反滤措施。 8.2.9泄水孔伸人至坡面岩土层内不宜小于30cm,伸人岩土层内泄水孔管头应设置反滤层和土工 布。泄水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和排距宜为2m~3m,外倾5%。最下一排的泄水孔布置在坡 脚以上0.8m~1.2m处。 8.2.10干砌石厚度单层宜为25cm~35cm;双层的上层宜为25cm~35cm,下层宜为15cm~ 25cm。 8.2.11 1干砌石应错缝锁结铺砌,砌缝宽度不应大于20mm,不得出现通缝、叠砌和浮塞。砌石应整 齐牢固,砌石边缘应顺直。

8.2.12十砌石的明缝均用小 8.2.13干砌石应垫稳填实,与周边砌石靠紧,严禁架空。干砌石坡面应平顺美观,不得有凹陷凸肚 现象。砌体外露面的坡顶和侧边应选用较整齐的块石砌筑平整。 8.2.14干砌石护脚应砌筑块石基础,基础较深时宜设计为石垛、浆砌石或混凝十基础

8.3.1砌块可采用混凝土预制块及砖砌块两类。混凝土砌块强度不低于C20,砖砌 MU10。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8.3.2混凝土预制块类型

a)实心混凝土预制块:边长不应小于20cm,厚度不应小于12cm,宜为正方形或六边形,可配 置构造钢筋; b) 空心混凝土预制块:边长不应小于30cm,厚度不应小于15cm,宜为正方形或六边形,可配 置构造钢筋; c) 拼花形及异形混凝土块:可组合成多种形式。 8.3.3 铺砌前应检查混凝土预制块尺寸及外观,不得有蜂窝麻面、露石、脱皮、裂缝等,不合格的预 制块予以剔除。 8.3.4 砌块之下应铺筑10cm~20cm砂石混合料找平垫层,砂料宜采用粗砂,不得含有杂物,级配 良好。 8.3.5 砂石混合料找平垫层进行人工夯实前,应适当洒水,其含水率控制在8%~10%为宜。 8.3.6 砌块铺设前必须严格控制砂石垫层施工质量,垫层应密实。铺砌时应从坡下向上人字型 铺筑。 8.3.7石 砌块铺设接缝应严密,浆砌块体间的接缝采用砂浆勾缝。 8.3.8浆砌块坡面防护每间隔15m~20m应设置伸缩缝,缝宽2cm,用沥青亚麻充填。 8.3.9浆砌块坡面应设泄水孔,泄水孔的孔径宜为10cm×10cm的矩形或直径为10cm的圆形,泄 水孔宜在预制块制作过程中预置在砌块上。泄水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其间距和排距宜为2m~3m。 带泄水孔预制块内面应贴土工布进行反滤。土工布不应小于3层,面积不应小于50cm×50cm。砌 块、泄水孔大样参见附录F。 8.3.10异形砌块拼接方式采用铰接式和连锁式,铰接式砌块采取开孔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 8.3.11、砖砌块的尺寸允许偏差、外观缺陷、力学性能、吸水率、耐磨性、抗渗率、抗冻性等应满足坡 面防护要求和砌块产品相关标准,砖砌块的软化系数应不小于0.85。

9.1.1喷锚坡面防护适用于岩质边坡;土质边坡使用时,其土质宜为硬塑及坚硬状的黏性土类。 9.1.2锚杆的设计应根据工程要求、岩石性质、锚杆承载力、锚杆材料和长度、现场条件、施工工艺 等综合确定。 9.1.3I类岩质边坡可采用混凝土喷射支护;Ⅱ类岩质边坡宜采用钢筋网混凝土锚喷支护;Ⅲ类岩

坡应采用钢筋网混凝土锚喷支护,且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5m

质边坡应采用钢筋网混凝土锚喷支护,且边坡高度不宜大于15m

9.1.4锚杆设计时,应确保锚杆和坡体在承受使用荷载作用时安全系数符合本规范第5.3节规定, 且不应产生影响结构正常使用的变形。 9.1.5浅表变形的不稳定斜坡应根据其破坏模式和潜在变形面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计算确定所 需的锚固力和锚固深度。 9.1.6岩质边坡整体用系统锚杆支护稳定后,对局部不稳定块体尚应采用锚杆加强支护。 9.1.7膨胀性岩质边坡和具有严重腐蚀性的边坡不应采用喷锚支护。有深层外倾滑动面、岩体破 碎卸荷强烈或坡体渗水明显的岩质边坡不宜采用喷锚支护。

b)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稳定性差; c) 失稳破坏造成后果很严重; d) 土质边坡; e) 有特殊使用要求。 9.1.9 对特殊条件下为专门目的而采用的锚杆,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试验基础上进行 设计。

9.2.1岩质边坡的侧向岩土压力合力可按下式计算:

eh—侧向岩土压力水平分力修正值(kN/m); H一岩质边坡高度(m)。

9.2.3锚杆轴向拉力可按下式计算

SZDBZ 254-2017 饮食业油烟排放控制规范N=eh'SxiSy/cos

N——锚杆所受轴向拉力(kN); SxivSy——锚杆的水平、垂直间距(m); α一一锚杆倾角(°)。

式中: A一滑移面面积(m²); c一一滑移面的黏聚力(kPa); f一滑移面上的摩擦系数; G.、G一一分别为不稳定块体自重在平行和垂直于滑面方向的分力(kN); Naki、Nakni—单根锚杆轴向拉力在抗滑方向和垂直于滑动面方向上的分力(kN); K一一锚杆杆体抗拉安全系数,按本规范第7.2.6条规定取值。 9.2.6采用喷锚坡面防护设计时,除锚杆抗拉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验算锚固结构体系的整 本稳定性。

9.3.1系统锚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a 锚杆倾角宜为10°20°,也可与坡面垂直。 b) 锚杆布置宜采用网格状或梅花形。 c 锚杆间距和长度根据边坡岩土条件及其坡体稳定性确定;锚杆间距宜为1.2m3.0m,且 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1/2;对I、Ⅱ类岩质边坡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m,对Ⅱ、IV类岩质边 坡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0m。 d) 采用全黏结锚杆。 锚杆杆体材料不宜采用镀锌钢材。 9.3.2 锚喷支护用于岩质边坡整体支护时,其喷射混凝土面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a) I类岩质边坡面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Ⅱ、Ⅲ类岩质边坡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 b) 钢筋网宜采用单层双向钢筋网,钢筋网置于面板中部,钢筋直径宜为6mm~8mm,钢筋间 距宜为150mm~250mm。 c 钢筋网亦可采用工厂加工成型的钢丝网片,网片搭接应满足产品安装的要求。 d) 单层钢筋网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00mm,双层钢筋网面板厚度不应小于150mm;钢筋保护 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e) 锚杆钢筋与面板应有可靠的连接构造措施。喷锚支护大样参见附录G。 9.3.3钢筋网与锚杆应设锚头拉筋,并进行焊接或扎丝绑接,拉筋可采用$12~$16钢筋。 9.3.4岩石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3m,且不宜大于8m;采用预应力锚杆时,可根据现场试验 和地区经验确定最大锚固长度。锚杆可等长布置,也可长短锚间隔布置。 9.3.5锚杆杆体与喷射混凝土层及锚头拉筋宜采用弯折连接,弯折长度不宜小于15d,杆体与拉筋 应绑扎或焊接。 9.3.6锚杆注浆固结体嵌人混凝土面层不宜少于30mm,并做好防腐处理。锚杆防腐蚀要求同本 规范第7.2.20条规定。 9.3.7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永久性边坡不应低于C25,对防水要求高的边坡不应低于C30;对临 时性边坡不应低于C20。喷射混凝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5MPa。 9.3.8喷射混凝十的物理力学参数可按表6采用

表6喷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低于0.40MPa。喷射混凝土与岩面黏结力试验应遵守GB50086的规定。 9.3.10喷射混凝土面板应沿边坡走向间隔20m~25m分段设置竖向伸缩缝,缝宽2cmNY/T 2752-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非洲凤仙,用沥青亚 麻充填。 9.3.11应设置外倾泄水孔,孔径宜为75mm,孔间距宜为2m~4m,呈横密纵疏布置。截排水沟 等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10柔性防护网坡面防护

通以 护网的作用抑制局部岩土体移动或在发生局部位移破坏后将其裹缚于原位附近,从而达到主动防护 功能。 10.1.2被动防护网适用于崩塌滚落石和飞石的防护,布置在高陡边坡下的缓冲地带,将崩落滚石, 飞石、雪崩拦截在建构筑物之外,拦截滚飞石避免对建(构)筑物造成毁坏。 10.1.3编网、支撑绳及拉锚系统所用钢丝绳应符合GB/T8918的规定,其钢丝强度不应低于1770 MPa,热镀锌等级不低于AB级。 10.1.4格栅编织用钢丝应符合GB/T343的规定,热镀锌等级不低于AB级,其中高强度钢丝格栅 亦可采用重量不低于150g/m的锌铝合金镀层处理。 10.1.5、环形网用钢丝应符合GB/T343的规定,其钢丝强度不应低于1770MPa,热镀锌等级不低 于AB级,或采用重量不低于150g/m²的锌铝合金镀层处理。 10.1.6钢柱构件钢材应符合GB/T700的规定,并应进行防腐处理。热轧工字钢应符合GB/T 00和GB/T706的规定。 0.1.7 钢丝绳网技术要求: a) 编网用钢丝绳交叉结点处的固定件采用钢质卡扣,其厚度不小于2mm,并经电镀锌处理 镀锌层厚度不小于8um; b 编网用铝质接头套管长度不小于50mm,外径不大于30mm,壁厚不小于3mm,其连接能 力不低于所连接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 ) 交叉结点处均用卡扣固定,接头处用铝质接头套管闭合压接,卡扣和套管表面不应有破裂 和明显损伤; d 钢丝绳交叉结点处的抗错动拉力不应小于5kN,错动后钢丝绳残余抗破断拉力不应小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