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2/T 1122-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76900
VIP资源

DB12/T 1122-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2/T 1122-2022 桥梁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DB12/T11222022

4检测开始时间应满足拟用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强度(或龄期)和地基土休正期的规定: a 当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或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且不应低于 15MPa,龄期不应少于7d; 6 对混凝主灌注桩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或钻孔取芯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应达到28d以 上,或受检桩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C 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达到本条b)款规定的桩身混凝土强度要求外,其休止时间尚应 符合表2的规定。采用泥浆护壁的钻孔灌注桩应根据情况适当延长休止期; 对端承桩,应根据桩端持力层的土性来选用休止期;对于摩擦桩,休止期的确定应取决于桩 侧土的性质,桩侧若是性质相差悬殊的层状土,则一般宜按休止较长的那种土层及其影响权 重大小来综合考虑。对于摩擦端承桩和端承摩擦桩,其休止期遵从类似原则确定。

4.5.1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JTGF80/1的相关规定。当检测结果不满足标准规定时, 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经处理后进行重复检测,直至符合要求。 4.5.2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证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5.3桩身浅部缺陷可采用开挖验证。 4.5.4桩身或接头存在裂隙的预制桩可采用高应变、静载试验等方法验证,空心预制桩也可采用孔内 摄像的方式验证。 4.5.5单孔钻芯检测发现桩身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时,宜在同一基桩增加钻孔验证,并根据前、后钻 芯结果对受检桩重新评价。同时,也可采用孔内摄像的方式验证。 4.5.6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或超声波法检测中不能明确桩身完整性类别的桩或IⅢ类桩,可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钻芯法、静载法、高应变法、开挖等方法进行验证检测。 4.5.7当单桩承载力或钻芯法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扩大检测。 4.5.8当钢筋笼长度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扩大检测。 4.5.9验证检测或扩大检测采用的方法和检测数量应得到工程建设有关方的确认

6.1桩身完整性评价GB/T 3776.2-1983 农药乳化剂氢离子浓度测定方法,应给出每根被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3的规 按本标准第7章~第10章的相关技术要求划分,

表3桩完整性类别划分

DB12/T 11222022

4.6.2单桩承载力的评价,应给出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评价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6.3成孔质量的评价,应给出受检桩成孔的孔径、孔深、倾斜度及沉淀厚度,并评价其是否满足规 范或设计要求。

4.7.1检测报告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数据可靠、结论明确。

7.1检测报告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数据可靠、结论明确。 7.2检测报告宜包含以下内容:

a) 检测人员、报告编写人员及审核审批人员的签字以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勘察等责任 主体的全称; b) 前言或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基础类型、总工程桩数、检测内容、数量及检测时间; 检测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 C 地质条件描述; d) 检测依据的规范,检测方法(原理)、检测过程叙述; e 受检桩(孔)的桩(孔)号、桩(孔)位; 检测结果:受检桩的检测数据(表格)和汇总结果; g 检测结论: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得到的结论; h 附图附表:包括桩(孔)位平面布置图、实测(计算分析)曲线等

5超声波法成孔质量检测

5.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灌注桩成孔的孔径、孔深及倾斜度。 5.1.2被检测孔径不应小于0.6m,不宜大于5.0m。 5.1.3泥浆性能应满足表4的要求,

5.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灌注桩成孔的孔径、孔深及倾斜度。

5.2.1超声波法检测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下列

通道应至少二通道; 记录方式为模拟式或数字式; 一具有自校功能。

DB12/T11222022

5.3.1超声波法成孔检测,应在清孔完毕,孔中泥浆内气泡基本消散后进行。 5.3.2检测前,应利用护筒直径作为标准距离标定仪器系统,标定至少进行2次。标定完成后,在该 孔的检测过程中不得变动相关参数。 5.3.3仪器探头宜对准护筒中心,检测自孔口至孔底或自孔底至孔口连续进行。 5.3.4检测中探头升降速度不宜大于12m/min。 5.3.5检测时应正交4个方向进行,且标明检测剖面正交4个方向与实际方位的关系;试成孔、静载 荷试桩孔、变直径桩孔及直径大于4.0m的桩孔宜增加检测方向。 5.3.6现场检测的图像应清晰、准确;当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5.3.7在孔径检测可疑测点周围,应加密测点进行复测,进一步确定孔径变化位置及范围

5.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5.4.1超声波在泥浆介质中传播速度可按下式

式中:c一一超声波在泥浆介质中传播的速度(m/s); do一一护筒直径(m); d'一一两方向相反换能器的发射(接收)面之间的距离(m); ta、t一一对称探头的实测声时(s)。 4.2孔径可按下式计算: a)探头中心与4个方向桩孔壁的距离(图1),应按下式计算:

5.4.2孔径可按下式计算:

探头中心与4个方向桩孔壁的距离(图1),应

图1超声波法孔径计算示意

武中:L,一一第i=(1,2,3,4)方向探头中心与桩孔壁的距离(m):

ti一一第i=(1,2,3,4)方向上孔壁反射信号的声时值(s)。 成孔孔径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一一测点位置的孔径检测值(m)。 5.4.3成孔偏心距、倾斜度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DB12/T11222022

式中:En一一成孔在第n测点处的偏心距(m); li.o一一孔口探头中心距离i方向桩孔壁的距离(m); li,n一一第n测点探头中心距离i方向孔壁的距离(m); Kn一一桩孔在第n测点处的倾斜度(%);

5.4.4现场检测记录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一孔口位置桩孔中心:2一探头中心:3一测点n位置桩孔中心

图2超声波法倾斜度计算示意图

5.4.4现场检测记录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 有明显的刻度标记,能准确显示任何深度截面的孔径及孔壁的形状; 一标记检测时间、设计孔径、检测方向及孔底深度; 一记录图纵横比例尺,应根据设计孔径及孔深合理设定,并应满足分析精度需要。 5.4.5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4.7条规定外,宜包括下列内容: a)按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评判成孔质量; b)附图附表:包括孔位平面布置图、每桩孔的测试记录图和典型地质柱状图

4.5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4.7条规定外,宜包括下列内容: a)按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评判成孔质量; b)附图附表:包括孔位平面布置图、每桩孔的测试记录图和典型地质柱状图

接触式仪器组合法成孔质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灌注桩成孔的孔径、孔深、倾斜度及沉淀厚度

DB12/T 11222022

6.2.3伞形孔径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6.2.5沉淀测定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6. 3. 1孔径检测

6.3.1.1接触式仪器组合法检测灌注桩成孔孔径,应在清孔完毕后进行。 6.3.1.2伞形孔径仪进入现场检测前应进行标定,标定应按照附录A.1.1的要求进行。标定完毕后恒 定电流源电流和量程,仪器常数及起始孔径在检测过程中不得变动。 6.3.1.3检测前应检查自动记录仪与孔口滑轮的同步关系。 6.3.1.4检测前宜将深度起算面与钻孔钻进深度起算面对齐,以此计算孔深。 6.3.1.5孔径检测应自孔底向孔口连续进行。 6.3.1.6检测中探头应匀速上提,提升速度应不大于10m/min。孔径变化较大处,应降低探头提升速 度。 6.3.1.7检测结束时,应根据孔口护筒直径的检测结果,再次标定仪器的测量误差,必要时应重新标 定后再次检测。 6.3.1.8在孔径检测可疑点周围或桩径变化较大处,宜加密测点进行复测,进一步确定桩径变化位置 及范围。

6. 3. 2 倾斜度检测

DB12/T11222022

6.3.2.1接触式仪器组合法检测灌注桩成孔倾斜度宜采用顶角测量方法。 6.3.2.2专用测斜仪进入现场检测前应进行标定,标定应按照附录A.1.2的要求进行。 6.3.2.3钻孔内直接测斜应外加扶正器,宜在孔径检测完成后进行。 6.3.2.4应根据孔径检测结果合理选择不同直径的扶正器。 6.3.2.5桩孔倾斜度检测应避开明显扩径段

6.3.2.6检测前应进行孔口校零

6.3.2.7应自孔口向下分段检测,测点距不宜大于5m,在顶角变化较大处加密检测点数。若桩孔倾斜 度检测超标,为保证检测精度,应该重复检测,二次检测结果误差应小于1%,否则应查明原因,再次 检测,可以取其中二次误差小于1%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三次检测结果误差均大于 1%,仪器设备应重新标定。

6.3.3沉淀厚度检测

6.3.3.6静力触探法检测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1成孔的孔深检测,可以与前述孔径或倾斜度检测并行测量,也可采用测绳

3.4.1成孔的孔深检测,可以与前述孔径或倾斜度检测并行测量,也可采用测绳法单独测量。

DB12/T11222022

6.3.4.2检测前应将深度起算面与钻孔钻进深度起算面对齐,以此计算孔深。

3.4.2检测前应将深度起算面与钻孔钻进深度起算面对齐,以此计算孔深。 3.4.3采用专用测绳进行孔深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测绳距孔壁100~200mm,垂绳应缓慢沉入孔内,接触孔底时,轻轻拉起垂球并放下,判 底位置; 孔深测量每孔沿孔壁间隔布置不应少于3个测点,取其最小值为测量孔深

6.3.4.2检测前应将深度起算面与钻孔钻进深度起算面对齐,以此计算孔深。 6.3.4.3采用专用测绳进行孔深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6.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6.4.1孔径记录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6.4.1孔径记录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有明显孔径及深度的刻度标记,能准确显示任何深度截面的孔径; 一一有设计孔径基准线、基准零线及同步记录深度标记; 一记录图纵横比例尺,应根据设计孔径及孔深合理设定,并应满足分析精度需要。 6.4.2孔径D可按下式计算:

5.4.2孔径D可按下式计

6.4.3桩孔倾斜度可按下式计算

D = Do + k AV /I .

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程度及位置。桩的有效检测桩长范 过现场试验确定。 1.2对桩身截面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灌注桩,应采用其他方法辅助验证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

DB12/T 11222022

效性。 7.1.3被检桩的反射信号应能有效识别,当无法有效识别时,应采用其他方法检测

7.1.3被检桩的反射信号应能有效识别,当无法有效识别时,应采用其他方法检测。

7.2.1检测系统包括信号采集及处理权、传感器、激振设备和专用附件。 7.2.2检测仪器应具有信号采集、显示、存储、滤波放大和信号分析功能,应具备增益高、噪声低、 频带宽的特点。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不低于JG/T518中规定的2级标准要求。信号采集及处理仪应 符合下列规定: 数据采集和处理器模/数(A/D)转换器的位数不宜低于16bit; 一 采样间隔宜为5us~50uS; 一单通道采样点不少于1024点; 一一放大器增益宜大于60dB,可调,线性度良好,其频响范围应满足10Hz~5kHz。 7.2.3传感器可选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或磁电式速度传感器,频响曲线的有效范围应覆盖整个测试 信号的频率范围; 7.2.4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够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棒、力锤和锤垫

7.3.1检测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振设备和传感器,检查测试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否连接良好, 确认整个测试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桩头应凿除浮浆至新鲜坚硬混凝土,桩顶面平整、密室,宜用打磨机将测试点和激振点磨平; 一应测量并记录桩顶截面尺寸; 一预制桩的检测应在相邻桩施工完成后进行。 7.3.2测试参数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缓不少于5mS,频域信号分析的频率上限应不小 于2000Hz; 设定桩长应为被检桩桩顶至桩底的实际施工桩长: 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一采样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 少于1024点。 7.3.3传感器的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安装传感器部位的混凝土应平整,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 的粘结强度; 激振设备宜通过现场对比试验选定。短桩或浅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窄脉冲低能量激振;长 桩、大直径桩或深部缺陷桩的检测宜采用宽脉冲高能量激振,也可采用不同的锤垫来调整激 振脉冲宽度; 一 采用力棒激振时,应自由下落;采用力锤敲击时,应使其作用力方向与桩顶面垂直。 7.3.4信号的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对混凝土灌注桩,激振点宜选在桩中心,传感器宜安装在距桩中心2/3半径处,且距离桩的 主筋不宜小于50mm。当桩径小于1000m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桩径大于等于1000mm时应 设置3~4个测点,测点宜以桩心为中心对称布置; 一一对混凝土预制桩,当边长或桩径小于600mm时不宜少于2个测点,当边长或桩径大于等于600ml 时不宜少于3个测点:

DB12/T11222022

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激振点、检测点和桩中心连线形成的夹角宜为90。,且不应少于2个 测点。当法兰盘与桩身混凝土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以不进行处理。若有损裂现象,则需用电 锯或电砂轮将其截除磨平,将传感器安置于管壁中间部位进行检测; 各测点的重复检测次数不应少于3次,且检测波形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当干扰较大时,可采用信号增强技术进行重复激振,提高信噪比。当信号一致性差时,应分 析原因,排除人为和检测仪器等干扰因素,重新检测 对存在缺陷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重复检测,相互验证,

7.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7.4.1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曲线为主,辅以频域分析,并结合岩主工程勘察资料、桩型、施工记 录和波形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判。 7.4.2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桩长已知、桩端反射信号明显时,选取相同条件下不少于5根I类桩的桩身波速按下式计 算其平均值:

2LX1000 Ci = 2L· △f

式中:Cm一一桩身波速平均值(m/s); Ci一一第i根桩的桩身波速计算值(m/s); L一一测点以下桩长(m); AT一一时域信号第一峰与桩端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Af一一幅频曲线桩端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计算时不宜取第一与第二峰; n一一参加波速平均值计算的基桩数量(n≥5)。 b 当桩身波速平均值无法按上款确定时,可根据本地区相同桩型及施工工艺的其他桩基工程的 测试结果,并结合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实践经验综合确定。 3 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申:x一一测点至桩身缺陷之间的距离(m) △tx一一时域信号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Afx一一幅频曲线所对应缺陷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tx一一时域信号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Af一一幅频曲线所对应缺陷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C一一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用cm值替代。 4.4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基条件 工情况,按表5所列时域信号特征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庄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性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基条件 ,按表5所列时域信号特征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表5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DB12/T11222022

7.4.5桩身完整性的分析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结合其他检测方法综合评判: 超过有效检测长度的超长桩,其测试信号不能明确反映桩身下部和桩端情况; 因地层和施工工艺原因引起的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混凝土灌注桩: 一当桩长的推算值与实际桩长明显不符,且又缺乏相关资料加以解释或验证; 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或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桩身完整性分析和 评价; 一一对于预制桩,时域曲线在接头处有明显同相反射,无法对其判定是断裂错位还是接桩不良。 7.4.6对于嵌岩桩,当桩端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锤击脉冲信号同相时,应结合桩底基岩的属性, 成桩工艺综合分析其原因,必要时采取钻芯法、静载试验或高应变法核验桩端嵌岩情况。 7.4.7预制桩在正常的桩底反射前出现与入射波同相异常反射时,应分析是否存在接桩部位;当无法 对其进行准确评判时,应结合其他检测方法综合评判桩身完整性。 7.4.8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4.7条规定外,宜包括下列内容 桩身波速取值; b)桩身完整性描述,包括缺陷位置、桩身完整性类别; c)时域曲线图,并注明桩底及桩身缺陷反射位置,

8.1.1超声波法包括跨孔声波透射法和单孔声波折射法。 8.1.2跨孔声波透射法适用于检测直径不小于800mm的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评判桩身缺陷的 位置、范围和程度;单孔声波折射法适用于辅助评判缺陷位置、范围和程度。 8.1.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采用本方法对整桩的桩身完整性进行评定: 一声测管未沿桩身通长配置; 一声测管堵塞导致检测数据不全; 一声测管埋设数量不符合本规程第8.3.1条的规定。 8.1.4超声波检测管堵管的处理办法: 对于声测管堵管应采取措施通管后,再进行检测

DB12/T11222022

对于只有一根检测管无法通管的特殊墩台桩基,可在堵塞的检测管周围15cm范围内钻芯并利 用钻芯孔进行复测评定;对于两根及以上检测管无法通管的,宜采用钻芯法检测评定; 对于无法通管的基桩,由检测单位采用适合方法综合评定。

8.2.1检测系统应由径向换能器、声波发射、接受放大、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显示及存储 8.2.2检测仪应具有波形实时显示和声参量自动判读功能。当采用单孔声波折射法检测时 发双收功能。

验测系统应由径向换能器、声波发射、接受放大、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显示及存储部分组成。 验测仪应具有波形实时显示和声参量自动判读功能。当采用单孔声波折射法检测时,应具有 能。 波发射应采用高压阶跃脉冲或矩形脉冲,其电压值宜为250V1000V,且分档可调。 亲收放大与数据采集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8.2.2检测仪应具有波形实时显示和声参量自动判读功能。当采用单孔声波折射法检测时

3.2.3声波发射应采用高压阶跃脉冲或矩形脉冲,其电压值宜为250V~1000V,且分档可调。

接收放大器的频带宽度为5kHz~200kHz,增益分辨率不应小于0.1dB,放大器的噪声有效值 不大于10μV;仪器动态范围不小于100dB,测量误差小于1dB; 声时测量范围大于2000μs,分辨率优于1us,测量误差不应大于2%; 采集器模一数转换精度不低于8bit,采样频率不小于10MHz,最大采样长度不应小于8kB。 .2.5 径向振动换能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径向水平面应无指向性; 谐振频率宜大于25kHz; 在1MPa水压下能正常工作; 收、发换能器的导线均应有长度标注,其标注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0mm; 接收换能器宜带有前置放大器,频带宽度宜为5kHz~60kHz; 单孔检测采用一发双收一体型换能器,其中发射换能器至接收换能器的最近距离不应小于 300mm,两接收换能器的间距宜为200mm。

1声测管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桩径小于1000mm时,应埋设不少于2根管;当桩径大于或等于1000mm且小于或等于1600ml 时,应埋设不少于3根管,按等边三角形均匀布置;当桩径大于1600mm且小于2500mm时, 应埋设不少于4根管,按正方形均匀布置;当桩径大于或等于2500mm时,应增加声测管的娄 量; 声测管宜采用金属管,其内径应比换能器外径至少大15mm,壁厚不宜小于2mm,保证足够的 径向刚度;当对换能器加设定位器时,检测管内径可比换能器外径大20mm;管的连接宜采用 螺纹连接或套管焊接等工艺,光滑过渡且不渗漏; 声测管应牢固焊接或绑扎在钢筋笼的内侧,且互相平行、定位准确,并通长理设至桩底,管 口宜高出桩顶面100mm以上; 声测管管底应封闭,管口应加盖或者堵头,管身不得有破损,管壁不得有油污,管内无异物; 声测管在钢筋笼上有效固定,声测管呈对称形状布置,宜以路线前进行方向的顶点为起始点,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编号,每两根编为一个部面(图3)

巨测管的埋设应符合下列

DB12/T 11222022

金测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

声测管内应灌满清水,且保证畅通; 标定超声波检测仪发射至接收的系统延迟时间to; 准确量测声测管管径和壁厚,测量精度为土0.1mm,测量桩头处声测管外壁相互之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为±1mm; 利用钻芯法孔道进行检测时,取芯孔的垂直度误差不应大于0.5%,检测前应进行孔内清洗。 在检测开始前或检测过程中,应避免如强电流、磁场或与检测信号频率相当的其他振动干扰 8.3.3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将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按照深度标记分别置放于待测检测剖面的两个声测管中;当被检 有三根及三根以上声测管时,应将每两根声测管编为一个检测部面,分别进行检测; 一平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持相同深度:斜测时,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始终保 持固定高差(图4):

8.3.3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4平测、斜测示意图

测点间距宜为100mm,发射与接收换能器应以相同标高同步升降,其累计相对高差不应大于 20mm,并随时校正。提升过程中应保持缓慢提升,确保测试波形的稳定性,提升速度不宜超过 0.4m/s; 检测中,应实时显示和记录接受信号声参量,同时应存储各测点包含首波的波形或波列; 一在同一根桩各检测剖面的平测和斜测过程中,发射与接收声波换能器之间的距离和中点连线 的水平夹角、声波发射电压和仪器设置参数应保持不变 3.4对桩身质量可疑部位,应采用加密测点、交叉斜测、扇形扫测、CT影像技术等方式进行复测和 密测试,进一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空间分布范围

8.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4.1声时的修正值应按下式计算

DB12/T11222022

Vt一一声测管壁厚度方向声速值(km/s),对钢质声测管,波速一般可取6000m/s; Vw一一水的声速值(km/s),20℃时水的声速可取1480m/s。 8.4.2声时、声速和声速平均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t一一声时值(μus); ti一一超声波第i测点声时值(μs); to一一声波检测系统延迟时间(μs); t'一一声时修正值(μs)); Vi一一第i个测点声速值(km/s); l一一两根检测管外壁间的距离(mm),当采用斜测时,[取声波发射换能器中点对应的声测 管外壁处与声波接受换能器中点对应的声测管外壁处之间的净距离,由桩顶处两声测 管的外壁间净距离和发射接收换能器的高差计算而得:

单孔折射法的数据应按下列方式计算、处理:

声时差、声速值应按式(16)、式(17)计算

HG/T 4586-2014 化工用缠绕成型钢丝网骨架聚乙烯复合管DB12/T11222022

++....++++ . .7.

8.4.5.3对逐一去掉V;序列中k个最小数值和k个最大数值后余下的数据运

4.5.3对逐一去掉V.序列中k个最小数值和k个最大数值后余下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DB12/T11222022

8.4.5.5剖面各测点的声速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按下列方法确定

4.5.5剖面各测点的声速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按下列方法确定

GB 13648-92 化学试剂 氨基酸测定通则Vo1 k'+1V02

式中:Vo一一部面各测点声速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 6剖面的声速临界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根据预留同条件混凝土试件或钻芯法获取的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与声速对比试验,结合 经验,分别确定桩身混凝土声速的低限值V和平均值Vp; b)当ui,< Uo < v,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