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EPI 39-2021 石油化工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pdf

T/CAEPI 39-2021 石油化工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EPI 39-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72364
VIP资源

T/CAEPI 39-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EPI 39-2021 石油化工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pdf

5.5.6在产企业场地调查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应根据在产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功能区划、地面和地下构筑物分布情况,结合废物处置、泄漏 事故发生等情况,初步确定采样布点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 b)存在地下构筑物的重点区域调查,应根据地面环境、地下管网、储罐等初步踏勘情况,结合地 球物理勘探技术,初步确定地下储罐、管道、废物处置场分布,是否存在泄漏,初步判别地层和地下水 污染的可能性;宜利用钻探等技术,对疑似泄漏位置进行采样调查,验证地面踏勘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的调查结果;通过资料收集、地面环境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等调查分析技术,确定重点区域地层 介质类型、结构与岩性特征,划定地下水重点污染区段、范围和程度; c)一般区域调查主要针对泄漏风险区域,通过资料收集、地面环境调查,采用随机布点方式布设 采样点,利用钻探方式,调查一般泄漏风险区地层介质性质、地下水污染状况

GB/T 38772-2020 煤液化沥青5.6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

5.6.1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步骤包括

a)根据初步调查资料,分析泄漏风险源; b)初步筛查和确定污染场地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及其风险级别; c)判定为低风险等级的在产企业场地地下水,应实施预防和监测;判定为中、高风险等级的在产 企业场地地下水,应参照HJ25.1开展详细场地调查,并参照HJ25.3进行污染风险评估 d)已完成关闭搬迁的企业场地,均应参照HJ25.3开展污染风险评估。

5.6.2在产企业场地风险分级方法和步骤包括

式中: S—场地风险分级总分; S 场地土壤得分; Sow 场地地下水得分,

式中: S 场地风险分级总分; Ss 场地土壤得分; Sw 场地地下水得分。

1在产企业场地风险分

6在产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预防

产企业场地地下水污染升

6. 1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

6.2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要求

6.2.1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周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防渗工程所在装置区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 程度,分析不同防渗技术的适用性与经济性,确定适宜的防渗技术,按照GB/T50934、GB18597、GB 18598、GB18599规定要求开展装置区防渗工程设计。 6.2.2应结合场地调查结果,对在产企业场地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提出不同功能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6.2.3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等级划分及相应的防渗技术要求基于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天然包气带防污 性能及污染物类型确定,见表2。具体防渗工程设计要求参见《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技术指南(试行)》

表2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

6.2.4防渗材料及施工工艺应符合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其中污染防治区内的装置区宜采用刚性 防渗结构或复合防渗结构,抗渗混凝土表层的抗渗涂层宜采用无机防渗涂层材料。针对刚性防渗层接缝 处等污染物易泄漏的薄弱环节,应采取有效防渗处理。 6.2.5防渗工程结束后,应检测防渗效果。可参照表3选择适合的渗漏检测方法对装置区开展渗漏量 检测,若渗漏量检测结果满足要求,则认为防渗工程满足要求,

表3装置区渗漏点检测技术汇总表

6.3场地地下水污染预防监测

6.3.1监测并布设原则包括

a)可根据重点区域内部重点设施的分布情况进行布设; b)应布设在重点设施周边并尽量接近重点设施,尽量接近重点区域内污染隐患较大的重点设施: 具体参照《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的要求执行; c)对防渗工程的效果进行监测,监测井的布设参照《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技术指南(试行)》的要 求执行; d)应遵循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且不造成安全隐惠与二次污染的原则; e)企业周边地下水的监测点位布设,参照HJ819一2017的要求进行;

6.3. 2监测指标包括:

6.3.3监测频次为:

a)在产企业的自行监测原则上不低于1次/年 b)防渗工程施工完毕后1个水文年内,应每月监测1次;判定防渗工程达到防渗效果后2个 内,宜每年监测3次,即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各一次:后续按HJ164一2020要求开展常规

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工作程序如图2所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特征、修复和风险管控目标等条件,确定修复和管控目标: b)通过优化污染场地概念模型,进一步确认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要求,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c)工作程序包括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筛选、技术方案制定、设计施工、运行监测、效果评 估五个环节; d)利用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和模拟分析等方法,筛选和确定适宜的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评估 比选,确定最优技术方案,开展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监测及长期监测 e)开展地下水修复、风险管控工程效果评估,确认是否达到修复、风险管控目标: f)制度控制包括限制地块使用方式、限制地下水利用方式、通知和公告地块潜在风险、制定限制 进入或使用条例等措施,多种制度控制措施可同时使用

7.2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目标确定

7.2.1目标污染物、目标值和范围确定

图2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工作程序

亏染物、且标值和范围。

7.2.2污染含水层体积估算

7.2.2.1污染含水层面积估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a)污染含水层面积可采用水平投影面积确定: b)对于单一污染物,以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基础,以修复与风险管控目标值为基准,并适当外扩作 为估算污染范围; c)对于复合型污染,应将每种目标污染物范围进行叠加,以估算污染范围; d)可采用专业软件估算总污染含水层面积。 7.2.2.2污染含水层体积估算应考虑以下情况: 单层含水层及单一污染单元的场地,可按式(2)进行估算;多层含水层或多个污染单元的场地 可按式(3)进行估筒

单层含水层及单一污染单元的场地,可按式(2)进行估算;多层含水层或多个污染单元的场 按式(3)进行估算。

式中: V—污染含水层体积(m3); S污染含水层面积(m²); H—污染含水层平均厚度(m); S一第i个污染含水层单元面积(m²); H,一第j个个污染单元的含水层厚度(m); m——污染单元的数量; 一污染含水层的层数。

式中: Vw—污染地下水体积(m²); ne——污染含水层有效孔隙度; V—污染潜水含水层体积(m3)。

式中: Vw——污染承压含水层可抽出地下水体积(m3); u*—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 S—污染承压含水层面积(m²); H—承压含水层压力水头高度(m); ne——污染含水层有效孔隙度;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7. 2. 3 工期计算

式中: Vw—污染承压含水层可抽出地下水体积(m3); u*—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 S一污染承压含水层面积(m²); H—承压含水层压力水头高度(m); ne—污染含水层有效孔隙度;

7. 2. 3 工期计算

7.2.3.1工期应包括设计前准备阶段的工期、设计工期、招标工期、施工前准备工期、工程施工和设 备安装周期、工程物资采购工期、修复期等。 7.2.3.2应考虑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场地准备、设备设施安装调试、修复施工、运行监测、效果评 估及可能的长期监测等,兼顾政策法规、开发需求、应急管控、地下水污染的复杂条件、采用的修复技 术、经费投入等因素,综合计算确定项目各阶段、各部分工期。 7.2.3.3应结合具体修复工艺的设计参数确定工期,包括污染物抽出速率、药剂注入速率、原位化学 反应速度或时间、生物降解速度等因素,并考虑保守系数。 7.2.3.4通常采用横道图进度计划、工程网格进度计划等方法编制进度计划,计算工期

7.3技术筛选与可行性评估

地下水污染与埋藏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详见表4,划分原则应考虑以下内容: a)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层渗透系数、岩性、颗粒粒径、孔隙度、水力坡度、地下水水位 地层透镜体、给水度或弹性释水系数、持水度、扩散系数、弥散度等; b)污染物物化性质:包括熔沸点、饱和蒸汽压、分子结构、水土分配系数、特征污染物吸附系数 降解速率等: c)污染物吸附性特征:根据迟滞系数确定污染物类型是可移动溶解相或强吸附溶解相,当迟滞系 数小于10%时,可判定为强吸附溶解相; d)地下水中NAPLs的存在性:当地下水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大于其有效溶解度的1%时,判定为 可能存在NAPLS。

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洗

表5含水层NAPLs治理技术筛选矩阵

地下水污染与埋藏条件复杂程度分级的编号,均含NAPLs纯相,2~5分别表示由低至高的复杂程度; V适用,※可能适用,×不适用。

7.3.2.2地下水污染修复联合技术应用应遵循!

根据场地有机污染物类型、存在形态与分布,可采用2种以上联合技术修复地下水污染。例如,针 对地下水轻质非水相(LNAPLs)污染,可采用多相抽提、表面活性剂淋洗等联合技术;针对较低浓度 污染地下水,可采用抽出处理、化学氧化、微生物等联合技术。

b)满足技术可行性评估、修复目标可达性、工艺参数确定、修复成本和周期估算等要求。

a)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介质和地下水样品开展实验室小试试验,每个试验应重复2~3次 b)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类型、浓度、深度、含水层介质等地段开展现场中试试验; c)试验过程完整,具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 3.4.4实验室小试或现场中试试验周期应满足以下要求:

日协等因系定试验间期: b)若试验周期内难以确定可行的技术与工艺参数,需延长试验周期,或调整修复或风险管控技术 方案。 7.3.4.5利用地下水数值模型,评估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的有效性、效果和周期等,具体参考 HJ610一2016中的"附录D.2地下水数值模型”

7. 4. 1 工程设计

7.4.1.2施工图设计应满足编制工程预算、工程施工招标、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编制施 工组织计划、工程施工的条件

程预算书、需要补充的估价表等。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参照HJ2050一2015中的“8工程预 算文件内容及编制要求”执行。

.4.2.1工程施工阶段应包括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环境管理等内容,具体参照HJ25.6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及施工”执行。

7.4.2.1工程施工阶段应包括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环境管理等内容,具体参照HJ25.6一2019中的"8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及施工”执行。 7.4.2.2施工过程应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羽的扩散、越流污染、施工过程泥浆与废弃物等的二次污染、

7.4.2.2施工过程应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羽的扩散、越流污染、施工过程泥浆与废弃物等的二次污染、 超标尾水与尾气排放、污染物挥发、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因素等造成的二次污染,

7.5修复与风险管控过程监测

7.5.1应定期检查运行维护台账。运行维护台账应做到分类归档、内容完整、修订及时、管理规范; 过程监测记录应包括设备运行记录、设备检修记录、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药剂和材料的质检记录等内容 具体参照HJ25.6一2019中的“9.1.2运行维护内容"执行。 蓝指标

测频次、趋势预测、运行状况分析等内容,具体参照HJ25.6一2019中的"9.2运行监测"执行。 7.5.3二次污染防控监测点位应设置于场界、环境敏感点、排放点、泄漏风险点等位置,对施工和运 行过程中在地下水、土壤、地表水、环境空气中产生的二次污染进行监测。 7.5.4风险管控工程运行监测的频次取决于风险管控措施的类型,具体参照HJ25.6一2019中的9.2.3 监测频次”热行。

7.6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的效果评估

7.6.1评估内容包括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地下水风险管控效

6.1评估内容包括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地下水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6.2监测井位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及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区域、风险管控薄弱位置和周边受体位置设置;布点数量与位置参照HJ25.6 2019执行: b)可充分利用场地环境调查、修复和污染预防监测实施阶段设置的监测井,现有监测井应符合污 染预防监测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2019执行: b)可充分利用场地环境调查、修复和污染预防监测实施阶段设置的监测井,现有监测井应符合污 染预防监测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7.6.3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应至少采集8个批次的样品,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 司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采样持续时间至少为1 年,具体参照HJ25.6—2019执热行。

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采样持续时间至少为 年,具体参照HJ25.6一2019执热行

a)用于场地地形恢复的填充材料,应满足场地修复后的标准,不含放射性废物或固体废物; b)填充的材料应有质量合格报告(包含采样分析报告); c)场地清挖产生的未被污染的土壤,修复施工结束后应回填到原来位置或场地其他位置。 8.1.3 应进行工程量复测,基于坐标拐点复核场地污染边界,对修复工程进行最终评估,并撰写修复 报告。

a)用于场地地形恢复的填充材料,应满足场地修复后的标准,不含放射性废物或固体废物; b 填充的材料应有质量合格报告(包含采样分析报告); c)场地清挖产生的未被污染的土壤,修复施工结束后应回填到原来位置或场地其他位置。 8.1.3 应进行工程量复测,基于坐标拐点复核场地污染边界,对修复工程进行最终评估,并撰写修复 报告。

据项目修复或管控工期,制定封场拆除进度计划

表A.1给出了地下水风险管控技术的适用性

给出了地下水风险管控技术的适用性,

附 录 A (资料性) 市油化工企业场地地下水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表A.1污染地块阻隔工程技术适用性

多指标决策排序法技术筛选过程如图B.1所示。

附录B (资料性) 多指标决策排序法筛选流程

图B.1多指标决策排序法技术筛选

基于多指标决策排序法技术筛选规则,按式(B.1)计算各技术指标专家评分,按式(B.2)计 专家评分的决策矩阵A

式中: Xm一一 数位专家对m个技术在n个指标上评分的加权平均值; A 将专家打分计算后的决策矩阵,

) +x(2) +...+ x(k k [ Xi2Xm A= !! XnXn2"..X.m

表B.1各技术评分结果(矩阵A)

表B.2评价指标赋值表

按式(B.3)将专家打分计算标准化,将所有指标值转化到[0,1]区间,表征判断矩阵Y

yi 指标评分xi标准化后,专家对第j个技术的指标i评分; i—第k位专家为第j个技术的指标i评分的加权平均值; ym——指标评分标准化后,专家对第m个技术的指标n评分;

B.2.3确定指标的重要性顺序

将归一化后Y矩阵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由上及下排列指标位置,重新调整各行位置,得到V矩 车。例如,若时间指标重要性排第一位,按式(B.5)计算,将归一化后矩阵Y的时间指标对应的由二 行移动至第一行,表征V矩阵。

Vi Vi2 *..Vim : Vn 'n2**.'um

式中: Vm一 将指标ynm按重要程度排序后QYAS 0001S-2015 云南褚马氏科技有限公司 速冻鲜花饼,形成的新排序指标,表征专家对第m个技术的指标n评分 将指标按重要程度排序后,计算的判断矩阵

表B.3按照评估指标重要程度排列(V矩阵)

.2.4多指标决策排序

(B.6)(B.7)计算S矩阵,用于多指标决策排月

式中: Sk—第k位专家SC/T 3402-2012 褐藻酸钠印染助剂,对第j个技术的指标i评分的平均值; Smm—数位专家对第m个技术的指标 n 评分:

S—表征最终专家评分判断矩阵。

表 B. 4S 矩阵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