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1/T 5020-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2261
VIP资源

DB61/T 5020-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5020-2022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隔震层中用于抵御上部结构倾覆作用引起支座竖向拉力白 装置,一般在隔震支座拉应力超出限值时采用。

限制隔震层位移超过合理设计范围的装

2. 1. 11 隔震支座 seismic isolatoi

隔震层用于承载上部结构,并具有隔震变形能力的支座, 括天然橡胶支座(LNR)、铅芯橡胶支座(LRB)、高阻尼橡胶支座 (HDR)弹性滑板隔震支座(ESB)摩擦摆隔震支座(FPS)等,

内部无竖向铅芯GB/T 37372-2019 交通数据广播通信技术要求,由多层天然橡胶和多层钢板或其他材料 替叠置结合而成的支座。

内部含有竖向铅芯,由多层天然橡胶和多层钢板或其他材料 交替叠置结合而成的支座。

2.1.14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

用复合橡胶制成的具有较高阻尼性能的支座

由橡胶支座部分(内部橡胶与内部钢板叠合整体硫化而成的 支座部分)、滑移材料、滑移面板及上下接板组成的隔震支座

2.1.17 底部剪力比 base shear

设防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隔震后与隔震前上部结构底部剪 力之比值。

2.1.18极罕遇地震 very rare earthquake

设备管线穿越隔震层或跨越隔震缝时,因流体或能量输送需 要而设置的补偿地震位移及热胀冷缩,满足隔震层相应水平位移 要求的柔性管线系统,通常包括弯头、管线结构件、法兰、固定支 吊架等。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质点或第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振型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分别为j振型i质点在αx方向、方向的水平相 对位移;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效应; 分别为第讠、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分别为x向、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分别为j振型i质点的αx方向、方向及转角方 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振型i层的相对扭转转角; 吉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质点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q 一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G、G;分别集中于第i、j质点(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c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o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c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 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 级有关的调整系数: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不考虑与抗震等 级有关的调整系数;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k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Veki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VRW 抗风装置的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Vik 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Aue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 层间位移; Aup 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 [。]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の,]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Uhi 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 Uhi ] 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 D 永久荷载; L 上部活荷载。

一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Kh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 };一—第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阻尼比; k;一—第j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 效刚度; 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ek——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K,天然橡胶隔震支座水平刚度设计值; G 橡胶剪切模量; G—铅芯剪切模量; K一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屈服后或摩擦摆隔震支座起 滑后的水平刚度设计值: 由铅芯部分提供的水平刚度; 隔震支座中铅芯剪切屈服应力; 铅芯橡胶支座水平屈服剪力调整系数; K。—铅芯橡胶支座屈服前水平刚度设计值; Q,——铅芯橡胶支座水平屈服力设计值; 一支座承受的竖向荷载:

一层的转动半径; h计算楼层层高; e 偏心距; H房屋第i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 A.——叠层橡胶横截面积(不含橡胶层中间开孔面 积); 橡胶层总厚度:

出服后隔震支座水平刚度调整系数; 隔震支座屈服前与屈服后水平刚度之比 滑移面摩擦系数。 隔震结构自振周期; 特征周期; 结构计算总层数; 近场系数; 标准隔震支座第一形状系数; 标准隔震支座第二形状系数

隔震结构自振周期; 待征周期; 结构计算总层数; 匠场系数; 示准隔震支座第一形状系数; 标准隔震支座第二形状系数。

3.0.1隔震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 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 准》GB 50223 的规定确定。

结构要求一致,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诈 证,并采取有效的抗倾覆措施。

3.0.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

3.0.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 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

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 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 标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性能目标对应的震后性能状况 见表3.0.4。 按本规程设计与施工的隔震建筑,除有特殊要求外,其抗震 生能目标应满足表3.0.4中的D级或E级要求。其中,位于高烈 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 老机构、儿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 等建筑应采用D级抗震性能自标,其他隔震建筑可选用D级或E 级抗震性能目标。 当需要采取比D级更高的抗震性能目标时,设计方法可参考 本规程附录A实施。

表3.0.4抗震性能且标

3.0.5隔震建筑的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使用功

能有专门要求时,除满足基本抗震设防自标外,尚应满足结构构 件、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专项设防要求。 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将本规程3.0.4条中抗震性能目标为D 级的建筑划分为1类建筑和Ⅱ类建筑,见表3.0.5,

表3.0.5设防地震时正常使用建筑分类

注:医院主要建筑指二、三级医院具有门诊、医技、手术功能的用房,具有外科手术室或 急诊科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医院附属用房指维持医院主要建筑正常使用要 求的直接保障类用房,如独立建造的病房楼、药品库房、动力保障中心等。对于同 一栋医院建筑,其低楼层为门诊、医技、手术用房,中高楼层为病房时,则低楼层应 满足I类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中高楼层应满足Ⅱ类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 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1类建 筑,除满足本规程第4章结构层间位移角相关规定外,设防地震 乍用下,楼面水平加速度不宜大于0.25g,罕遇地震作用下,楼面 水平加速度不宜大于0.45g。当楼面加速度不满足上述要求时 应对建筑结构构件、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和仪器设备采取专门措 施,并根据《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进行抗震韧性 评价,抗震韧性不低于三星水平。 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Ⅱ类建 筑,除满足本规程第4章结构层间位移角相关规定外,设防地震 作用下,楼面水平加速度不宜大于0.45g。当楼面加速度不满足 上述要求时,应对建筑非结构构件、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和仪器设

备采取专门措施,并根据《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 进行抗震韧性评价.抗震韧性不低于二星水平,

日 进行抗震韧性评价,抗震韧性不低干二星水平。 3.0.6D级抗震性能目标的隔震建筑,应按设防地震、罕遇地震进 行设计。除本规程特别规定外,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的 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及隔震支座的 变形验算,并对隔震支座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对特殊设防类建筑,在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变形验算。 设防地震作用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宜采用等效弹性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也可采用时程分析法: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 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3.0.7E级抗震性能目标的隔震建筑,应按多遇地震、设防地震 和罕遇地震三水准进行设计。除本规程特别规定外,在多遇地震 作用下,应进行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 进行结构以及隔震支座的变形验算,并对隔震支座的承载力进行 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宜采用等效弹性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也可采用时程分析法:罕遇地震承载力和变形验 算时,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行设计。除本规程特别规定外,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白 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及隔震支座白 变形验算,并对隔震支座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对特殊设防类建筑,者 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应进行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变形验算。 设防地震作用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宜采用等效弹性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也可采用时程分析法: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月 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3.0.7E级抗震性能目标的隔震建筑,应按多遇地震、设险

和罕遇地震三水准进行设计。除本规程特别规定外,在多遇地震 作用下,应进行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进行结构以及隔震支座的变形验算,并对隔震支座的承载力进 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宜采用等效弹性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也可采用时程分析法;罕遇地震承载力和变形驼 算时,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3.0.8既有建筑改造类项目采用隔震技术后,应满足《建筑抗

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规定

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规定。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选择危险地段。当场地为 IV类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有效措施。隔震建筑的 地基应稳定可靠。

标应满足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按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的要求 E级抗震性能目标应满足本地区多遇地震烈度按隔震结构地震

用计算的要求。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满足与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相应的抗震措施要求。 对重点设防类建筑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等级 确定;对特殊设防类建筑的地基抗液化措施应进行专门研究,且不 应低于重点设防类建筑的相应要求,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3.0.11对特殊设防类建筑、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建筑 可采用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隔震方案进行补充验证 3.0.12对较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建筑,应设置地震反应观 测系统。 3.0.13隔震建筑设计文件中应注明隔震装置的性能要求和检 测要求。 3.0.14隔震层包含无自复位性能的隔震支座时,应进行自复位 验算。

3.0.15当隔震建筑遭受不低于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地

隔震支座进行检查和维护,必要时应进行更换,

4.1.1隔震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普特征周期等参数,应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 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或地震动参数。按照国家规定开展了地震 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包含区域性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等,也 可按相关成果进行参数取值。

1.2隔震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 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 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 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对平面不规则建筑,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影响;其他情况,可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8度时的大跨度或长悬臂结 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承载力验算时,应计算竖向地 震作用。 4.1.3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选取的分析模型应能合理反映结构中构件的实际受力 状况。

1 所选取的分析模型应能合理反映结构中构件的实际受 状况。 2隔震层上部和下部结构可选多质点系、空间杆系、空间 14

一墙板元(壳元)、莲续体及其它组合有限元等计算模型。 3隔震层的隔震支座和阻尼器应选择能正确反映其特性的 计算模型。

4.1.4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

1底部剪力法:高度不超过24m、上部结构以剪切变形为 主、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隔震建筑,可采用底部剪 力法。平面、竖向布置规则的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 切体建筑的隔震设计也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分析。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宜采用振型 分解反应谱法。 3时程分析法:对于高度大于60m的隔震建筑,体型不规则 的建筑或隔震层隔震支座、阻尼装置及其他装置的组合比较复杂 的隔震建筑,尚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1.5当隔震结构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其地震作月

虑近场影响,乘以增大系数,5km及以内宜取1.25,5km以外可耳 不小于1. 15

4.2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动输入

4.2.1隔震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

4.2.1隔震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 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最大值应按表4.2.1采用;场地特征周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执行,计算罕遇地震和极 空遇地震作用时场地特征周期应分别增加0.05s和0.10s。

表4.2.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续表4.2.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4.2.2隔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2.2)的阻尼调整和开 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隔震结构的阻尼比为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尺 调整系数应按1.0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6.0s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图4.2.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一地震影响系数;αmax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一阻尼调整系数; 一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T一特征周期;T一结构自振周期 2当隔震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其水平地震影响系 数曲线应按图4.2.2确定:但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列 规定调整: 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阻尼比,取隔震结构振型阻尼比。 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一—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4.2.3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应根据不 司地震烈度作用时的隔震层水平位移值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对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并仅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建筑隔 震结构,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作用时可取支座橡胶厚度的100% 罕遇地震作用时可取支座橡胶总厚度的250%,极罕遇地震时口 取支座橡胶总厚度的400%。 2除1款以外的建筑隔震结构,可按对应不同地震烈度作 用时的设计反应谱进行选代确定,也可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确 定。其中多遇地震烈度作用可按设防地震烈度作用时的迭代结 果取值。

4.2.4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时,地震动加速度时禾

曲线的选择合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实际强震记录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根据地震烈度 没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进行归类,并依据相似原则进行选择 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满足设计反应谱的基本要 求,其中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设计地震 加速度峰值应按表4.2.4采用。 2一般情况下,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 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 符。实际强震记录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在对应于隔震结构主

要振型对应周期点附近时,每条实际强震记录对应的反应谱与设 计反应谱的谱值最大偏差不应超过20%;所合成的人工模拟加速 度时程曲线对应的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在对应于隔震结构各周 期点的偏差平均值不宜大于5%,最大偏差不宜大于10%。在人 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合成时,宜考虑不同阻尼比对反应谱的影响 和大然相位信息的非平稳特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 3每条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 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 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 80%。 4地震波的持时不宜小于隔震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 15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

4.2.4设计地震加速度峰值(cm/s²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4.3.1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 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Fek = α, Geq

式中:FEk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2条计算确定:其中 计算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时其刚度可取隔震层等 效刚度,阻尼比可取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Geg—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N)。 2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一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G;集中于第i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G.一集中于第i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T:1 人 G;集中于第i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G;集中于第j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4.3.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对下部结构、隔震层与上部 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其中隔震层的非线性可按等效线性化的迭代 方式考虑,且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隔震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其地震作用效应: 1)结构i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确 定:

4.3.2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应对下部结构、隔震层与

F,=αyiX,G,(i=1,2,...,n;j=1,2,...,m)

Sek = /Z(1 +t))S)

Fyi——j振型i质点的y方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F——j振型i质点的转角方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 X;——j振型i质点在x方向水平相对位移(mm); Yi——j振型i质点在y方向水平相对位移(mm); r;——i质点的转动半径,取i质点绕质心转动惯量除该 质点质量的商的正二次方根; —计人扭转的i振型的参与系数。 2)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SEk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组合效应(N): S,、Sh——分别为j、k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 jiv、一一分别为j、振型的阻尼比; 入Tk振型与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可按下式中的较大值确定:

Sek = /S +(0.85S)3 Sek = /S + (0.85S)2

4.3.3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计算模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系特性进行分析。在罕遇或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建筑上部和 下部结构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模型 3隔震支座单元应能够合理模拟隔震支座水平非线性和竖 可非线性特性,计算分析时,应按实际荷载工况顺序依次加载。

速度时程曲线和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输入。宜 选取不少于2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和不少于5组实际强 震记录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作用取7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 结果的峰值平均值。

果应取时程分析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包络值

4.3.7大跨度和长悬臂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

设防烈度7度(0.15g)、8度(0.20g)、8度(0.30g)时,多遇地盒 作用下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10%、15% 设防地震作用下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2% 30% 45%

4.3.8大跨度、长悬挑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尚可

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 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 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的65%采用,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式中:一 结构重要性系数,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 于1.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S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应符合本规程第4.4.2 4.4.6条的规定; R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RE一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4.4.2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

S=cSck+LQQSQk+wwSwk

式中:S 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 Y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Y 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Yw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工作年限为100年时取 1.1;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N); 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N);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N); 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 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 0.6或0.7和1.0。

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与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 0.7的场合应取为0.9。 4.4.3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

4.4.3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 系数应按表4.4.3 采用:

DB41T 1959-2020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规范表4.4.3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

4.4.4隔震结构构件根据性能要求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向 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普通水平构件。对于承受压力的钢构件 除应按本规程4.4.5条验算强度外,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YRE 一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Sc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N); c——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 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山—调整系数,一般橡胶支座取0.85;隔震装置带有阻尼 24

器时取0.80; 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SEk一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 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Y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规定; 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 作用的建筑应采用0.2。

ScE + SEhk +0. 4SEvk ≤R ScE +0. 4Sehk + SEvk ≤R

ScE + SEhk +0. 4SEvk ≤Rk

式中:R*一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钢筋 的超强系数1.25。 4.4.6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结构设计时,地震动 加速度记录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设计值,可根据构件类型选取主导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QYZT 0003S-2014 楚雄运泽通绿色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核桃仁, 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钢筋 的超强系数1.25

4.4.6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结构设计时,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