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29-2019 薄膜太阳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pdf

TCSPSTC 29-2019 薄膜太阳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7073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SPSTC 29-2019 薄膜太阳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pdf

7.2.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与应用

2.1企业及时收集、识别适用于薄膜太阳能行业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包括 业政策、国家鼓励、限制、淘汰的生产工艺、用能设备等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适用的国家、行业、 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处于最新状态。 2.2企业可通过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政府网站、专业咨询机构、行业协会、节能专业机构等途径获

7.2.4能源相关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企业能源相关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包括: a)财政政策:企业在能源策划过程和制定能源管理方案过程中DG/TJ08 2251-2018 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标准,充分考虑国家的财政优惠政策; b)税收政策:企业充分辨识相关的能源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企业在采购和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的 工作; c)能源价格的相关政策

企业执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一般包括: a)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如GB30252—2013; b 用能单位能效标准,如GB/T36714一2018; c)节能设计标准,如GB50189—2015、GB51245—2017; d)计量器具配备标准,如GB17167、JF1356

企业相关的推荐性标准一般包括: a)基础性标准,如GB/T2589、GB/T15587、GB/T22336; b)节能设计标准; c)测试计量标准,如GB/T3484、GB/T13234、GB/T15316、JF1356 d)用能设备运行标准

企业相关的推荐性标准一般包括: a)基础性标准,如GB/T2589、GB/T15587、GB/T22336; b)节能设计标准; c)测试计量标准,如GB/T3484、GB/T13234、GB/T15316、JJF1356; d)用能设备运行标准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涉及的其他要求可包括: a)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如节能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等; b)行业内的外部组织的要求; c 企业上级集团、公司的要求; d) 节能自愿性协议; e) 与供应商或顾客的协议; f) 与能源供方的协议; g) 企业对公众的承诺等

7.3.1.1能源评审是企业实施能源管理策划的重要过程,企业对实施评审的人员、范围、方法工具、频 次、判定主要能源使用的准则等做出规定并形成文件。 .3.1.2能源评审重点评审影响主要能源使用的相关设施设备、系统过程、人员能力、生产组织检修维 泸、设计、采购、销售、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维护等相关变量。 7.3.1.3企业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能源评审;当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发生显著变化时,及时进行必 要的能源评审;已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能源评审的时机、方式和内容可结合企业实际,单独进行 或与其他相关工作结合进行。 7.3.1.4能源评审的结果保持记录

7.3.2.1企业能源评审按如下原则进行: 企业当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进行能源评审; 每次能源评审的范围可以是全面的、局部的或者某一专业领域的; 能源评审在企业确定的体系范围和边界内进行。能源评审的方式与深度宜与企业能源管理组 织设置和管理职责一致,可涵盖能源系统、能源使用和专业管理等方面; 能源系统评审涵盖设计、采购、能源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能源使用、余能回收等环节的 评审; 能源使用评审涵盖二级分厂、车间等用能单元的评审; 专业管理评审涵盖生产组织、设备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等与能源效率相关的专业评审。 7.3.2.2能源评审的对象包括与企业能源效率和能源成本相关的所有人员、设施和生产经营活动。根 居评审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相关领域的能源评审人员。例如,能源系统评审选择能源管理部门的专业技 术人员,能源使用评审宜选择评审对象所属的二级分厂、车间的能源管理人员、生产工艺人员、设备管理 人员、操作维护人员等,专业管理评审宜选择相关专业的技术专家。适宜时,可请外部专业人员参加能 源评审。根据评审对象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可由相关人员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能源评审。 7.3.2.3企业首次进行能源评审覆盖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确定的范围和边界内所有使用的能源、用能场 所和能源设施等。当企业的范围和边界、主要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等发生显著变化时,或适用的法律法 规和其他文件、相关节能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当针对这些变化过程或环节及时开展能源评审 7324能源评击主西 西发业工

匹配的合理性、主要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附属系统的匹配性等。 7.3.2.5企业将能源评审的方法、流程和要求形成文件。文件至少包括能源评审的范围、职责、方法、工 具、主要能源使用的确定准则、能源绩效改进机会以及再次能源评审的要求。 7.3.2.6当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主要用能单元、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能源 评审。

7.3.3.1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选择、确定适宜的评审方法和工具。企业需确保选取评审的方法和 工具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出持续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 7.3.3.2常用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节能诊断、能源审计、能量需求分析、能量系统平衡测试、用能设 备经济运行分析、标杆对比等。 7.3.3.3常用的评审工具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流程图、能源平衡表、能源网络图、调查表、统计计算模 型等

能源评审的输入可以是以下信息: a)能源种类和来源; b)过去和现在能源使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水平; c)企业能源管理机构及相关管理制度; d)企业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 e)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 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状况; g)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对比情况; h)节能技术改进项目和保证节能量完成的各项措施和实施计划等; )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

7.3.5能源评审的步骤和内容

7.3.5.1能源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当前所使用的能源的种类(电、热、气)、来源和质量; b 过去能源的使用情况和消耗水平。 7.3.5.2 能源使用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a) 企业所处行业能源绩效水平和未来趋势; b) 与能源使用相关的设备、工艺流程、相关人员对能耗状况的影响,并记录其现行状况; c) 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的运行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生产管理对能耗的影响; e 利用现有节能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对能耗的影响, 7.3.5.3 主要能源使用情况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a) 识别对能源使用和消耗有重要影响的工艺环节、设备等; b 确定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设备、设施、系统、过程的能源绩效现状; c) 评估未来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7.3.5.4 识别改进机会,确定优先控制顺序,并采取有效措施。在评价和排序时考虑以下因素:

a)影响能源绩效的程度; 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 c) 技术成熟度、安全及环境影响等技术可行性; d) 相关方的要求。 7.3.5.5 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能源绩效水平: a) 改进设备、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 b) 改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加强员工培训和能源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节能意识

7.3.6能源评审的输出

能源评审的输出结果包括能源绩效参数、能源基准、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报告等

7.4.1.1企业需建立能源基准,并用于自身比较。能源基准的建立充分考虑公司实际能源管理水平和 产品生产的特点,考虑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的能源绩效现状;基准期的选择与企 业生产实际情况相适宜。通过与基准的对比分析及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变更控制方式和方法,从 而达到改进能源绩效的目的。 7.4.1.2基准的设立是能源管理的需要,能源基准宜与确立的能源绩效参数相协调,可对主要的能源指 标、关键的能源绩效参数建立能源基准。企业将能源基准的确定方法形成文件,规定统计计算准则、时 间范围、更新规定等

7.4.2能源基准的确定

7.4.2.1能源基准是用于比较能源绩效改进的起算基点,是能源绩效参数在某时间段内的参考值。企 业依据一定的边界条件和相关生产、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一定时期的能源消耗和能源绩效来确定能源 基准。能源基准可以是平均值、累计值或其他表述方式

7.4.2.2能源基准确定考虑!

a) 电源分布的变化,发电计划的变化; b) 电网结构的变化,系统中主要原件设备能效参数的变化; c) 负荷增长与用电构成的变化; d) 城农网改造、几件及技改工程投运的影响; e 清洁能源(新能源)接人及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影响; f) 用能系统的设备、种类、规模; g) 经济规模; h) 产品的品种、产量、产值; i) 能源品种; j) 生产工艺、流程; 管理水平和手段; 1) 生产用能的变化; m)地域和气候的差异:

n)其他服务社会能源减排可能引起系统运行方式或潮流分布出现较大的变化。

7.4.3能源基准的应用与调整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对能源基准进行调整: a1 能源管理体系的边界发生变化,如企业新增加了一个区域的生产线; b)用能过程、运行方式或用能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企业由原有的燃煤改为燃烧大然气等; C 生产工艺和主要设备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企业由原采购电改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与采购电 结合形式: d 其他预先规定的情况,例如达到了规定的调整周期或者技术变化(如计量手段的完善)或法规 要求,需要增加或改变能源基准。

能源绩效参数与监控对象(如用能设备、用能系统)的能源绩效水平密切相关。企业通过对能: 参数的监视和测量,可及时掌握监控对象的能源绩效水平,采取控制措施,确保能源目标和能源 实现。

7.5.2能源绩效参数的识别

能源绩效参数可以是直接测量的也可以是通过计算模型获得的,能源绩效参数的设置包括管理层 面和运行层面: a)管理层面包括与能源使用控制有关的参数,如用电量、燃气量、用水量; b)运行层面包括辅助生产系统对能源绩效有影响的运行参数,如:功率因数、变压器负载率 电压; c)按管理层次分别建立主要能源绩效参数: 内部统计和考核

7.5.3能源绩效参数的应用

企业规定能源绩效参数确定和更新的方法,形成文件并定期评审。文件中规定能源绩效参数确定 的方法、监测的方法和周期、异常情况的判定和处理、能源绩效参数的分析和改进、能源绩效参数的评审 更新等。当发现能源绩效参数不能有效反映相关的能源绩效时,予以更新或完善。

7.6.1能源且标和能源指标

7.6.1.1能源指标是为实现能源目标而在企业不同层级分解的具体可量化的能源绩效改进要求。在能 原管理的不同层级和设备/工艺层面都可以制定能源指标。能源指标具体,可量化,可测量,可参考。 7.6.1.2企业建立和评审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时,考虑以下方面: a 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 b) 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企业降低能源成本的需求; d)能源方针中确定的要求; )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7.6.2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7.6.2.1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是指在识别能源绩效改进机会后,经过评审后确定可行的改进能源绩效的 方法、技术和措施,如:节能项目、技术攻关、新技术研发、管理改进等; 7.6.2.2为实现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企业制定能源管理实施方案。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内容可包括: a) 责任部门及其职责; 针对主要能源使用制定的措施和预计实现的节能效果; ) 采用的技术方法、施工方法和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d) 确定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实施过程的时间进度安排; f 对节能效果进行验证的方法或标准 7.6.2.3 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活动的进行,作业条件、设备状况等会发生变化。企业定期对能源管理方案 进行评审,并视情况对方案进行修订。

8.1.1企业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可使用策划阶段产生的各项结果,具体包括: 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的识别和落实情况; b) 确定的能源方针、能源基准、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 总体和分层次的能源绩效参数的实绩情况; d 主要能源使用: e) 经过排序的能源绩效改进机会;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3.1.2 实施与运行阶段以能源策划阶段产生的结果为重点,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过程中,需考虑企 业能源绩效改善的要求,协同一致促进企业能源绩效的改善

8.2 能力、培训与意识

8.2.1人员能力的确认

员,使其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可行时,对特别重要的能源岗位要求资格认可

8.2.2能力、培训与意识的策划

3.2.2.1企业应采取措施识别培训需求,使得所有影响企业能源绩效的员工都受到和他们各自工作岗 应相关的能源管理角色和职责的培训,确保员工具有基于本岗位相应能源管理教育、培训、技能或经验 所具备的能力,从而实现全员能源管理的目的 8.2.2.2企业与能源消耗有关的主要人员包括最高管理者、工厂设施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 制造。 8.2.2.3企业从能源管理的角度进行分类,进行不同岗位员工能源管理需求和能力的分析,按不同的培 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企业可按以下程序开展能源管理能力、意识的培训。 8.2.2.4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方面考察、聘用和培训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与主要能源使用 相关的人员,使其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8.2.2.5对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 8.2.2.6组织通过强化为其或代表其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来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适 宜性

8.2.3节能意识、培训的内容

8.2.3.1通过强化员工的节能意识来确保能源 提高员工节能意识和能力: a 加强宣传教育,内容可包括节能形势、节能政策、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节约能源所 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 b 开展节能活动,内容可包括:节能技术交流、节能知识竞赛、节能小组组建、合理化建议征集、节 能先进评选等; 完善规章制度。内容可包括:节能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及继续教育制度等, 8.2.3.2 2企业识别不同工作岗位的能源管理角色和能力要求,全体员工能源管理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a 企业的能源方针; b 本岗位的能源管理的作用、职责和权限,自身活动对能源使用和消耗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 其活动和行为对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的贡献,以及偏离规定程序的潜在后果; 本岗位相关的能源目标和指标; d)本岗位相关的能源绩效参数; e)本岗位相关的能源绩效改进机会; 本岗位相关的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途径、期限、责任者等 8.2.3.3 对于与主要能源使用和能源绩效改进相关的岗位,可选择以下内容进行培训: a) 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文件; b) 企业能源计量和统计; 企业能源评审的原则、频次和方法; ? d)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 e)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体系文件; f) 效率监控与经济运行; 专用节能技术知识,如能量平衡与预防性维护需求分析、管道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 h 节能监测方法,定期评价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人员的能力,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不符合要求 的岗位人员采取措施,以确保其具备所需能力。当能源设备、设施、过程、系统或工艺技术、节

能技术、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发生变更或更新时,识别培训需求并实施; i)相关方要求。

企业根据其自身和相关方的需求建立、实施并保持就能源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的 内、外部交流,并明确交流方式、内容、对象和时机。

8.3.1内部信息交流

8.3.1.1企业在其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建立与自身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沟通程序文件和机制,鼓励员工 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对能源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a) 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 b) 主要能源使用和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 ) 能源基准及能源绩效参数; d) 能源目标、指标及实现情况; 节能技术或管理经验; 对影响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的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结果; g)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及实施情况和效果; h) 不符合及纠正、预防措施; 为其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为能源管理体系改进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等。 8.3.1.3 内部信息交流可采取会议、公告栏、论坛、简报、意见箱、网络等方式。 8.3.1.4 内部信息交流时在不同部门和层次间进行的,沟通的范围涉及整个企业。内部沟通的方向可 认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或者多向的,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接口信息传递的正确性和及时 生,以便促进活动开展的效率和过程输出的实现, 8.3.1.5如适宜,企业积极引入能源数据管理中心监控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或数据采集系统整合,通过 言息化的手段,实现能源目标、指标、能源绩效参数实绩的分析和评价,实现能源数据的在线采集和实时 监控。 8.3.1.6多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交流,企业应鼓励员工或为企业工作的人员对能源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 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8.3.2外部信息交流

8.3.2.4企业注重收集节能技术、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等外部信息,进而用于改进企业能源管理绩效。

4.2,建立相应的程序,对文件的编制、标识、审查 放、使用、更改、作废和评审等过程作出明确规定并执行

为实现能源目标,企业策划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运行和维护活动,使之与能源方针、能源目标 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一致。 企业主要能源使用的运行和维护过程包括:污水处理等工厂设施运行系统、生产系统

企业在新、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时,对能源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考虑能源绩效 改进的机会和运行控制,进行能源相关的设计、能源评估和后评价工作,企业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部门的 职责和权限,以满足企业经营活动各过程能源管理的要求。能源绩效评价的结果纳人项目的规划、设计 和采购活动中

在实施新、改、扩建项目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设计时,建立程序来分析工艺流程、用能设备等的 对生产过程能源使用的影响,包括以下能源相关输入: a)薄膜太阳能行业相关能源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标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行业节能设计规

及其他文件; D 能源种类(包括新能源的使用)、需求量、质量、经济性、可获得性、运输供应便捷性、环境影响、 政策支持等因素; C 设计与本身或已有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相互匹配; d) 组件生产工艺流程的先进性; e) 主、辅机等设备选型,优先选用能耗低的设备,合理配置设备,避免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 产品; 薄膜太阳能电池引人等可用节能技术和实践经验; g)余热、余压、可燃性放散气体、废弃物等的回收利用

实施新、改、扩建项目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设计中除了已有的质量、功能要求输出外,增加以下的 能源相关输出: a)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的能源消耗总量、种类、能源使用要求及理由; b) 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相关的能源绩效参数和能源指标; C)所采用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d)工艺流程、设备选择的原因,宜提供相关的能耗指标

8.6.4设计的能源评估

企业对新、改、扩建项目设施、设备、系统和过程设计开展能源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宜有节 方面的评估内容,要进行合理用能评审,评审结果记录予以保持,评估的内容包括: a)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标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及其他 文件。 b) 是否有能耗指标分析内容,项目运行的能耗是否达到清洁生产和先进水平。 用能总量及用能种类是否合理。 d 选择工艺时是否考虑能源绩效。在满足其他条件的前提下开展节能型设计,优化配置用能设 施。例如,辅助设备装机容量与主机配套,避免容量选择过大而造成能源浪费。 e) 是否采用先进、高能效设备。 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 是否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可燃性放散气体、废弃物等

服务、产品、设备和能源

企业对影响能源绩效有重大影响的能源、设备和产品、能源服务的采购进行控制: a)能源采购: 1)企业制定并执行能源采购制度,选择能源供方并采购能源; 2)采购合同明确能源质量的要求; 3)能源人库时进行能源质量检验和计量。 b)主要用能设备采购:设备更新时优先选择节能型设备设施 C 产品的采购:企业识别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及质量参数,明确相关采购要 求,并进行进货检验或验证。 d)能源服务的采购:能源服务采购包括能源系统和主要耗能设备设施的清洗、检测、维修维护、合

司能源管理、能源测试、能源诊断、能源规划等

9.1监视、测量与分析

T/CSPSTC292019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决定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测量和分析,及 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企业监视、测量与分析的重点内容宜包括: a 主要能源使用和能源评审的输出,如外购能源的数量和质量、能源的使用、产生、消耗情况等; b 能源加工、余能的回收和利用情况; C) 能源系统运行情况; d)主要用能设施、设备、过程、系统的能源效率; e 能源绩效参数、影响主要能源使用相关变量的控制情况;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进度及其效果; g 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的完成情况; h)能源实际消耗与预期的对比评价等

9.2.1企业合规性评价可针对多项或单项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或其他要求进行。企业充分识别和考 虑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或其他要求的强制性、引导性和推荐性来准确进行合规性评价。企业根据其规 模、类型和复杂程度,并充分考虑以往的合规性评价情况、涉及具体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或其他要求发 生变化等因素,规定适当的评价方法和频次。评价的方法可包括:设备设施能效评估、文件和记录审查、 能耗数据统计分析、现场检查等。企业可将合规性评价与其他评价活动(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能源审 计等)相结合。

9.2.2合规性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a)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的符合性: b)与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要求(适用时)的符合性; c)与相关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有关地方标准的符合性; d)能源测量设备的配置和管理与GB17167的符合性

9.3能源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9.3.1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参见GB/T29456一2012中4.6.3。 9.3.2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管理体系审核的一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协调 致,可结合其他管理体系共同实施。 9.3.3重点内容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能效水平、能源绩效参数的 改进等

9.4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1为使能源管理持续有效,组织以系统的方式确定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 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未规定或未实施,或未达到能源管理绩效要求时,即被视为不符合。不符合的 可包括: a)未建立或未达到能源目标、指标;

b)未规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职责; C)未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d)未对重点用能设备或系统按规定要求进行监测; e)未按计划维护用能设备,未达到运行效率指标; f)未执行管理和运行标准等。 9.4.2对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其内容包括:识 别和纠正不符合、确定不符合产生的原因、评价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处置不符合采取的纠正、纠正措施和 须防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重复发生和潜在不符合的发生。 9.4.3组织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及适宜性,并确保评审人员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组织保存实施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记录。 9.4.4当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涉及程序文件等的修改时,按照文件管理的要求对涉及的相关文 件进行修改

9.5.1组织建立记录的有效控制程序,对记录的标识、存放、检索、保存期限、保护和处置等进行明确的 规定。记录的形式适合组织的运行方式,可以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进行保存,所有记录均字迹清晰、标 识明确,易于识别和检索,并具有可追溯性

9.5.2能源管理体系的记录可包括:

a)能源使用和主要能源使用识别与评价记录; b)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与合规性评价记录; C 能源绩效参数、能源基准和标杆的建立、评审与更新记录; 证实能源目标和指标实现的记录; e)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果评价和变更记录; f) 人员专业能力需求与评价记录; 设备设施计量与监测装置的相关记录; h) 培训记录; i) 信息交流记录; j) 文件控制的相关记录; k)产品和过程设计的相关记录; 1) 设备设施的采购、维护和更新,以及重点设备设施操作人员资质鉴定的相关记录; m)能源采购、检验、贮存记录; n) 能量消耗及能源指标相关报表; 0) 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实施、验证记录; P 能源绩效参数监控记录; q)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 能源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记录。 除上述记录外,还可包括: a)能源审计与节能监测报告; b)综合能耗与节能量的分析报告; c)节能新技术应用效果; d)节能项目实施结果;

FZ/T 75002-2014 涂层织物 光加速老化试验方法 氙弧法e)能源管理绩效评价结果: f)能源评估与审查报告; g)其他记录。

T/CSPSTC292019

10.1.1管理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和组织的能源绩效,作出适当调整,确保持续改 进。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主持管理评审,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以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过程的承诺至关重要,是管理过程的核心要素。组 织可自行决定参加管理评审的人员,通常包括管理者代表、能源管理人员、对能源消耗和能源管理体系 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部门负责人。 10.1.2管理评审通常每12个月进行一次,一般在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后进行。管理评审过程要记 录,结果要形成评审报告。管理评审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a 制定计划,明确开展管理评审的时间、目的、内容、参加人员、输人信息等要求; 6 实施管理评审,记录评审过程; C) 编制评审报告,内容包括: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改进措施等; d 对提出的改进措施及时实施,并进行效果验证; e) 当发生以下重大变化时可临时追加管理评审: 1)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2)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发生变化 3)组织机构、能源结构等情况发生变化。 10.1.3组织保持管理评审记录,可包括:会议议程、参会人员名单、发言稿或会议资料复印件,对管理 者决定的归档材料、报告、会议纪要、跟踪制度等,

评审输人是指为管理评审提供的信息,充分、准确的信息是管理评审有效实施的前提。评审输入 包括: a 审核的结果,包括内部审核、第二方审核、第三方审核以及国家、地方或组织开展的能源审计的 结果,以评价组织能源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 相关方(包括政府、行业、顾客等)的反馈,以分析和明确外部对组织能效方面的最新要求,为组 织调整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相应的能源标杆提供依据。 C 能源管理的承诺与绩效,包括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d) 组织在评审时提供各方面绩效的实际指标,以确定组织能源管理承诺和绩效实现的真实性,并 与组织的预期目标、能源标杆相比较,确定改进能源管理绩效的机会。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包括与能源标杆的比较、能源成本的变化等,以确认能源管理体系运 行的效果。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以评价组织是否形成了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以 达到保持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8 以往管理评审所确定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以进一步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 完善运行机制的能力

h)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包括: 1)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的变化; 2) 对新设备、新工艺和新开发项目的能源绩效的变化; 使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 4 相关方的观点; 5) 节能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6) 能源及原材料的变化等。 i) 有关组织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和体系改进的建议

评审输出是管理评审活动的结果,是最高管理者对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战略性决策的重要依据。 审输出包括: a)对组织能源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b)决定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持续改进的措施,包括提高能源管理绩效、重点用能设备改造 重大节能技术引进、工艺流程改进等; 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变更JB/T 8468-2014 锻钢件磁粉检测,以及支持实现能源管理 方案变更的重大决策; d)支持管理评审输出活动的资源需求

评审输出是管理评审活动的结果,是最高管理者对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战略性决策的重要依据。 评审输出包括: a)对组织能源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D 决定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持续改进的措施,包括提高能源管理绩效、重点用能设备改造、 重大节能技术引进、工艺流程改进等; 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变更,以及支持实现能源管理 方案变更的重大决策; d)支持管理评审输出活动的资源需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