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29-293-2021 天津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pdf

DBT29-293-2021 天津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003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T29-293-2021 天津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pdf

灌注桩设计桩径: H一 桩基施工面至设计桩顶的距离,即桩顶埋深 2.2.2清孔 d 灌注导管内径: H。 气水混合器底部到孔内泥浆液面的深度: P. 气举反循环清孔送风压力; Ps 供气管道压力损失: Q 气举反循环清孔所需风量: V 导管内混合液上升速度; 2 泥浆相对密度。

2.2.3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αp 桩端注浆量经验系数: 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

G—注浆量,以水泥质量计; n 桩侧注浆断面数。

3.0.1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按有关规范、标准和设计文件要求编制 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编制前应熟悉施工图、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 资料,并应对施工现场及周边进行踏勘,充分广解场地条件和周边 环境。 3.0.2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工程资料准备工作: 1施工图纸及图纸会审资料等: 2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3建筑场地和近区域内的设施、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 物等理藏情况及施工现场上空架空管线的调查资料: 4定位测量的基准点位置、坐标及高程等: 5进场的钢筋、混凝土和水泥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和质量检验 报告; 6编制施工方案。 3.0.3施工前应完成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中应严格落实各工序的质 量控制,并及时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0.4当孔深小于60m时SN/T 5260-2020 涂料中四溴双酚A及磷酸三(1,3-二氯丙基)酯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可采用正循环成孔、清孔:孔深60m~80m 时,宜采用反循环成孔、泵吸反循环清孔;孔深大于80m时,宜 采用反循环成孔、气举反循环清孔。在有技术经验和措施可靠条件 下,也可采用止循环成孔、反循环清孔。 3.0.5采用旋挖工艺时,宜采用稳定液护壁的湿作业旋挖成扎。 3.0.6止式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进行超声 波成孔检测。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重要建筑物桩基、超长桩,应 按设计要求进行试成孔。

4.1.1成孔前应做好下列现场准备工

4.1.1成扎前应做好下列现场准备工作: 1桩位处地下障碍物的清除和施工作业区场地的平整: 2桩基施工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材料堆场、加工场地 和泥浆循环系统等设施: 3成桩机械现场调试合格,确保止常运转: 4防火、防雨、防风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安全防护用品; 5施工现场硬化: 6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规定和其他必要 的准备工作。 4.1.2成孔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做好定位测量、引 测和复核工作,依据设计图纸测放桩位,做好标识,经监理验收合 格后方可施工。群桩桩位放样允许偏差应不大于20mm,单桩桩位 放样允许偏差应不大于10mm。 4.1.3成孔工艺应根据工程特点、场地条件、设计要求、地质情况、 设备性能和桩顶理深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4.1.4钻头直径应根据设计桩径、地质条件和成孔工艺等合理选定 保证成孔直径必须达到设计桩径。开钻前应检查钻头直径。 4.1.5成孔前应在孔口理设护简。护简的制作和理设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护筒宜采用4mm~10mm钢板卷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护筒内径大于钻孔直径不宜小于200mm,上部应设1~2个溢浆孔,

并设有防护筒下窜措施: 2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并保持护筒垂 直偏差不大于1%: 3护简理设深度不应小于填土厚度,以护简底口进入较好土层 深度不宜小于0.2m,护筒上口宜高出地表0.2m~0.3m; 4护筒周围应采用黏性土分层、均匀回填并压实: 5水上灌注桩施工中,护筒底端理置深度不宜小于1.0~1.5倍 桩径,对于深水域、砂性土或存在较厚淤泥层时,应加大理置深度; 对于有冲刷影响的区域,护筒底端应进入冲刷线以下1.0~1.5倍桩 径;护简长度超过20m时,护筒直径和护简中心偏差可在本条第 1~2款的基础上适当加大; 6受水位涨落影响的水域,护简上口应固定牢靠,且应高出最 高水位1.5m~2.0m。 4.1.6成孔时钻机定位应准确、水平、稳固,确保成孔过程中不发 生倾斜或偏移,钻头中心与设计桩位中心偏差不应大于20mm。钻 机定位时,钻杆与钻头中心线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 4.1.7护壁泥浆可采用原土造浆。对不适用原土造浆的地层或工艺 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人工造浆。对软塑或流塑的淤泥质土、较厚 粉土粉砂等易塌地层,应提高泥浆相对密度;滨海新区冲填土和 古河道区,应根据试成孔结果调整钻头直径、钻进参数和泥浆指标。 泥浆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表4.1.7制备泥浆的性能指标

4.1.8成孔过程中,应保持孔内泥浆液面稳定。钻进过程中应根据 土层情况按表4.1.7的规定调整泥浆指标,松软和易塌土层泥浆 指标宜按表4.1.7规定值的上限取用。 4.1.9成孔至设计深度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成孔检测,符合要求 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符合要求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 应处理措施。 4.1.10成孔施工应一次不间断完成,不得无故停钻。成孔完毕至 灌注混凝士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小时;超过12小时,应重新进 行孔的质量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决定进行下道工序或采取措施 4.1.11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孔深充许偏差应符合表4.1.11的 规定。“单柱单桩”基础设计方案等对垂直度和桩位允许偏差有特 殊要求的灌注桩,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4.1.8成孔过程中,应保持孔内泥浆液面稳定。钻进过程中

表4.1.11灌注桩成孔施工充许偏差

4.1.12多台钻机同时施工时,相邻两钻机不宜距离太近,以免相 互于扰。混凝土灌注完成不足36小时的桩周4倍桩径范围内,不 应进行成孔作业。 4.1.13影响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土层及注意事项可按本规程附 录B执行。

4.2.1正循环钻进成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设备应具备足够的功率和扭矩: 2钻杆的性能和刚度、泥浆泵与管路的选择应与成孔要求相况 配。 4.2.2止循环泥浆系统的设置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泵送回灌式循环系统: 2泥浆循环系统应由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槽、泥浆泵、除渣 器等设施设备组成,并应设有排水、清洗、排渣等设施: 3循环槽截面应保证泥浆正常循环而不外溢: 4泥浆池宜设在地势较低处,且不应设在易渗漏新回填的土层 上,当不能避免时可采取铺设不透水布或其他防渗漏浆措施; 5泥浆循环槽、泥浆池和沉淀池应经常蔬通、清理,清理出的 尼渣应集中妥善处置。 4.2.3正循环钻进成孔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钻前,应先开泵在护简内灌满泥浆,然后开机钻进: 2开钻时,应先轻压慢转并控制泵量,逐渐加大转速和钻压 3加接钻杆或暂停钻进时,应先将钻具提离孔底0.2m~0.3m 特泥浆循环2~3分钟后,再拧卸接头加接钻杆: 4正常钻进时,应合理控制钻进参数,及时排渣:应掌握好起 重滑轮组钢丝绳和水龙带的松紧度,减少晃动;在易塌地层中钻 进时,应适当加大泥浆的相对密度和黏度; 5钻进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停机检查,查出原因,进行处理后 方可继续钻进。止循环成孔常见问题原因及处理方法可按本规程附 录C中表C.0.1执行。 4.2.4止循环成孔应根据泥浆补给及排渣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 尼和淤泥质土中钻进速度以0.6m/min~0.8m/min为宜,且不应大于 .0m/min;在黏性土及砂土层中钻进速度以钻机不发生跳动、钻孔 不产生偏斜为准,一般以0.4m/min~0.7m/min为宜。

4.2.1正循环钻进成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设备应具备足够的功率和扭矩; 2钻杆的性能和刚度、泥浆泵与管路的选择应与成孔要求相匹 配。 4.2.2正循环泥浆系统的设置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泵送回灌式循环系统; 2泥浆循环系统应由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槽、泥浆泵、除渣 器等设施设备组成,并应设有排水、清洗、排渣等设施: 3循环槽截面应保证泥浆正常循环而不外溢; 4泥浆池宜设在地势较低处,且不应设在易渗漏新回填的土层 上,当不能避免时可采取铺设不透水布或其他防渗漏浆措施: 5泥浆循环槽、泥浆池和沉淀池应经常蔬通、清理,清理出的 泥渣应集中妥善处置。

4.2.3正循环钻进成孔操作应符合下

1开钻前,应先开泵在护简内灌满泥浆,然后开机钻进: 2开钻时,应先轻压慢转并控制泵量,逐渐加大转速和钻压: 3加接钻杆或暂停钻进时,应先将钻具提离孔底0.2m~0.3m, 待泥浆循环2~3分钟后,再拧卸接头加接钻杆: 4正常钻进时,应合理控制钻进参数,及时排渣;应掌握好起 重滑轮组钢丝绳和水龙带的松紧度,减少晃动;在易塌地层中钻 进时,应适当加大泥浆的相对密度和黏度; 5钻进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停机检查,查出原因,进行处理后 方可继续钻进。止循环成孔常见问题原因及处理方法可按本规程附 录C中表C.0.1执行。

4.2.4正循环成孔应根据泥浆补给及排渣情况控制钻进速度,在游

泥和淤泥质士中钻进速度以0.6m/min~0.8m/min为宜,且不应大于 .0m/min;在黏性土及砂土层中钻进速度以钻机不发生跳动、钻孔 不产生偏斜为准,一般以0.4m/min~0.7m/min为宜。

4.2.5潜水钻机的钻头上应有不小于3D长度的导向装置:利用钻 升加压的止循环回转钻机,在钻具中应加设扶止器 4.2.6如在钻进过程中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简周围冒浆、失稳等现 象时,应立即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钻进,

4.3.1反循环钻进成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设备应有足够的功率和提升力,回转钻机应具备足够的 扭矩; 2钻杆的性能应满足相应成孔孔径、孔深和不同地层中钻进工 艺的要求; 3砂石泵选型应根据设计桩径、地层、成孔工艺、钻进速度、 泵量大小等因素选择。

4.3.2反循环泥浆循环系统的设置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

1泥浆循环系统应由泥浆池、沉淀池、循环槽、砂石泵、除渣 器等设施设备组成,并应设有排水、清洗、排放废浆等设施: 2地面循环系统可根据现场条件、地层和设备情况选择自流回 灌式或泵送回灌式: 3泥浆池、沉淀池设置位置及构筑要求应符合本规程4.2.2条 中3~5款的规定。 4.3.3反循环钻进成孔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钻前,应对钻机、钻具和泵组等进行检查,确保吸水系统 连接严密、牢固和通顺; 2开钻时,应在蓄浆状态下开启砂石泵,待泵组启动并形成正 帛反循环后,才能钻进。开始时应先轻压慢钻,进人止常钻进后 可逐渐增大转速,调整钻压,以不造成钻头吸渣口堵塞为限;

3加接钻杆或暂停钻进时,在钻具停止回转后仍要维持反循环 2~3分钟,待吸到钻杆内的钻渣全部排出地表后再停泵和进行下一 步操作; 4正常钻进时,注意观察排渣的种类、形状、大小等,判断地 层情况和钻进动态,合理调整和控制钻进参数: 5钻进中若遇到故障或异常情况,应停机检查,分析查找原因, 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钻进。反循环成孔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处理方 法可按本规程附录C中表C.0.2执行。

4.3.4反循环钻进成孔过程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反循环回转钻机在蓟州山区等碎石风化岩层或含有结核体 土层中钻进时,渣块最大直径不宜超过钻头吸渣口的2/3: 2根据不同地层调整泥浆参数,钻进过程必须连续循环; 3在松散地层中,应根据泥浆冲洗及钻渣排除情况,调整钻压: 在硬层中钻进,必要时可配置加重块,提高钻压: 4反循环成孔孔内的水头压力大于地下水的水压力不宜少于 20kPa; 4.3.5反循环钻进成孔应通过钻压、钻头转速和泵量控制钻进速度 以 0.1m/min~0.4m/min 为宜。

4.4.1旋挖成孔宜用于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软岩 及风化岩等岩土层。古河道、厚层淤泥质土等特殊地质条件下,应 根据试成孔情况采取防止塌孔、缩径措施。

4.4.2旋挖成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旋挖成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配备用于施工的仪器仪表、器具,其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 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2应根据地质条件及桩型尺寸选择不同类型的钻机、钻具、钻 杆和加压方式: 3应设有钻头保护装置,钻具及各莲接部件应确保安全可靠。 4.4.3旋挖钻机成孔配制的稳定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应设置稳定液池,且容积不应小于单桩成孔体积2倍; 2现场应配备稳定液搅拌设备和稳定液测试仪器; 3应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配制稳定液,必要时应掺入分散剂、增 黏剂、堵漏剂和增重剂等处理剂: 4若采用其他钻孔桩泥浆作为稳定液时,应对泥浆性能进行改 良与测试,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4.4.4旋挖钻进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过程中应保持桩机稳定,钻杆垂直度符合要求: 2应根据地层变化及时调整钻进速度、钻进压力和旋转速度; 3应控制钻斗的升降速度,并应及时注入稳定液以维持孔内液 面稳定; 4应采用跳挖方式成孔,钻斗卸出的土距离孔口的距离不应小 于6m,并及时清除; 5达到设计深度,应清除孔内虚土。

5.1.1钻孔灌注桩清孔应分两次进行。一次清孔应在成孔完毕后立 即进行;二次清孔应在钢筋笼和灌注导管安装完成后、混凝土灌注 前进行。 5.1.2清孔方法应根据桩孔规格、设计要求、地质条件以及成孔工 艺匹配等因素合理选择。常用的清孔方法有正循环清孔和反循环清 孔。当止循环清孔泵量不足、泥浆上返速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 用反循环清孔。 5.1.3二次清孔时,用于置换孔内泥浆所采用的循环泥浆,其性能 指标应符合表5.1.3的规定。

5.1.1钻孔灌注桩清孔应分两次进行。一次清孔应在成孔完毕后立 即进行;二次清孔应在钢筋笼和灌注导管安装完成后、混凝土灌注 前进行。

表5.1.3循环泥浆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

5.1.4二次清孔结束后测定泥浆指标和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表 5.1.4的规定。

表5.1.4二次清孔后泥浆和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及检测方法

5.1.5二次清孔结束后,孔内应保持水头高度,并应在30分钟内 灌注混凝土。清孔结束超过30分钟未进行灌注的,应在灌注前重 新清孔。 5.1.6用于检测沉渣厚度的测锤,上部应设有系绳环扣,重量宜为 1.0kg~1.2kg,测锤长度宜为130mm,直径宜为40mm~50mm。 5.1.7钻孔达到设计深度时,应采用清孔钻头进行清孔,并满足本 规范第5章的相关要求。

5.2.1桩径不大于1200mm或孔深小于60m的钻孔灌注桩可 循环清孔工艺。

循环清孔工艺。 5.2.2正循环一次清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清孔前,宜先将钻头提离孔底0.2m~0.3m的距离,保持钻头 轻压慢转的同时输入循环泥浆: 2桩径小于800mm时,一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20分钟:桩径 大于等于800mm时,一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30分钟。 5.2.3正循环二次清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径小于800mm时,二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15分钟;桩径 大于等于800mm时,二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20分钟: 2当孔径大于800mm时,清孔中应上下、左右移动导管位置, 提高清孔效率

1清孔前,宜先将钻头提离孔底0.2m~0.3m的距离,保持钻头 轻压慢转的同时输入循环泥浆: 2桩径小于800mm时,一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20分钟:桩径 大于等于800mm时,一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30分钟。

5.2.3正循环二次清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径小于800mm时,二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15分钟:桩径 大于等于800mm时,二次清孔时间不宜小于20分钟: 2当孔径大于800mm时,清孔中应上下、左右移动导管位置 提高清孔效率。

5.3.1桩径大于1200mm或孔深60m~80m的钻孔灌注桩可采用泵 吸反循环清孔;桩径大于1200mm或孔深大于80m的钻孔灌注 可采用气举反循环清孔。

5.3.2泵吸反循环清孔时,应符合下

1泵吸反循环的一次清孔,应将钻头提离孔底0.5m~0.8m,利 用钻具空转,输入循环泥浆进行清孔,一次清孔时间不宜少于30 分钟; 2泵吸反循环的二次清孔,可利用混凝土灌注导管进行。当孔 径大于800mm时,清孔中应上下、左右移动导管位置,提高清孔 效率。 3砂石泵的排量应根据孔径、地层情况及泥浆输入量综合确定 5.3.3气举反循环清孔的主要机具设备包括空压机、储气罐、灌注 导管、送风管和气水混合器等,其中储气罐容积不应小于2m3。 5.3.4气举反循环清孔的风压可按式5.3.4进行估算。

式中:P 气举反循环清孔送风压力(MPa); ' 泥浆相对密度,可取1.15; H。一气水混合器底部到孔内泥浆液面的深度(m); Ps供气管道压力损失,取0.05MPa~0.1MPa。 5.3.5气举反循环清孔的送风量可按式5.3.5进行估算,且不应小 于6m/min。

式中:Q 一气举反循环清孔所需送风量(m/min); d一灌注导管内径(m);

V 导管内混合液上升速度(m/s),可取1.5m/s~2.0m/s

1导管下放深度以导管底距沉渣面30mm~40mm为宜,气水混 合器的安置深度宜为孔深的0.55~0.65倍: 2送风前应先向孔内送浆,清孔过程中,应及时向孔内补充泥 浆并维持液面稳定,防止塌孔; 3在空压机气压稳定后方可向孔内送气,送气量应由小到大, 输送气压应稍大于孔底水头压力。当孔底沉渣较厚、块体较大或沉 淀板结时,可加大送风量,并摇动导管,以利排渣; 4随着钻渣的排出,孔底沉渣厚度减小,导管应同步跟进,并 满足本条第1款的相关规定。

6.1.1钢筋的材质、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6.1.2钢筋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GB/T 1499的有关规定,钢筋进场时必须提供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 告书。 6.1.3进场钢筋应按批次、家、牌号、炉批号和规格进行检查与 验收,并在监理单位的见证下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GB/T1499的有关规定取样送检复试,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6.1.4钢筋进场后应按批次、规格分类堆放,标识清楚,并采取防 潮防锈措施,妥善保管。 6.1.5分段制作的钢筋笼,主筋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 6.1.6钢筋焊接所用焊条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按规定保管 与存放,并应采取防止锈蚀、受潮变质的措施 6.1.7从事钢筋笼焊接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并在现场条件下 进行焊接工艺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止式焊接作业。 6.1.8钢筋的机械连接所用的套简应有产品合格证。合格证应清晰 注明套简类型、生产单位、生产日期以及可道溯产品原材力学性能 和加工质量的生产批号。 6.1.9钢筋加工区应具备排水、防潮等措施,钢筋笼加工平台应平 稳、牢靠。

6.2.1钢筋笼制作前应认真阅读设计图纸,并与设计单位沟通,明 确钢筋笼参数,并对钢筋加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6.2.2钢筋笼制作前,应清除钢筋表面污垢与铁锈,并将主筋调直。 不得使用有损伤、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 6.2.3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分段长度应根据成笼的整体刚度、吊装 能力、单筋长度、钢筋笼总长和布筋特点等综合确定。钢筋笼分段 最大长度宜符合表6.2.3的规定,

表6.2.3钢筋笼的分段最大长度

6.2.4钢筋笼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现场制作钢筋笼宜先制作加劲箍,加劲箍尺寸要准确 形状要规范; 2加劲箍宜设置在主筋外侧,当因施工工艺有特殊要求时也可 置于内侧; 3设置第一道加劲箍时应确保预留的锚固筋长度符合设计要 求; 4钢筋笼相邻主筋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钢筋笼成型后应纵向顺直、外观规整,材质、尺寸应符合设 计要求,制作偏差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表6.2.4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6.2.5加劲箍与主筋的连接应采用焊接,螺旋箍筋与主筋应具有可 靠的连接措施

6.2.5加劲箍与主筋的连接应采用焊接,螺旋箍筋与主筋应具有可 靠的连接措施

6.2.6钢筋笼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连接技术规程》JGJ107有关规定抽样检验与结果评定; 3同一截面内同规格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数量占主筋总根数的 比例,级接头不应大于50%,1级接头不受限制。铺固筋、连接 筋的要求应符合6.2.6条的规定; 4直螺纹钢筋丝头的加工长度应为止公差,保证上下段钢筋丝 头在套筒内可相互顶紧,以减小残余变形; 5机械接头在连接安装时可采用扭力扳手紧。直螺纹扭矩值 应符合表6.2.7的规定; 6连接质量及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 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

6.2.8成型的钢筋笼应平卧堆放在平整洁净的地面或平台上,堆放 会数不宜超过2层。不同种类及分段制作的上下节钢筋笼,应分区 堆放或作出明确标识,并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 6.2.9对有声透管或测斜管等预理构件的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 中设置的声透管和测斜管等预理构件,应在钢筋笼制作时同步加工 并满足相应使用要求;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制作还应满足 8.2节的要求。

6.3.1制作完成的钢筋笼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入孔。 6.3.2钢筋笼吊运宜采用两点或多点起吊,吊点位置应经计算并布 置在可靠部位,在吊运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笼体变形和焊点开焊 6.3.3钢筋笼运至孔口,应放置在便于起吊的平整场地处,避免碰

6.3.3钢筋笼运至孔口,应放置在便于起吊的平整场地处,避免碰

6.3.3钢筋笼运至孔口,应放置在便于起吊的平整场地处,避免碰

撞,并保持钢筋笼整洁。 6.3.4钢筋笼起吊、安装可由桩机设备或吊车完成,吊点依据钢筋 宠的直径、长度、重量等因素设置单点或多点,单点起吊吊点宜设 置在距钢筋笼顶端约1/3处。 6.3.5钢筋笼起吊竖直下放过程中,应有人工配合扶止。安装入孔 时,应保持钢筋笼竖直状态,对准孔位徐徐轻放,以免撞击护筒、 腔

6.3.5钢筋笼起吊竖直下放过程中,应有人工配合扶正。安装入孔 时,应保持钢筋笼竖直状态,对准孔位徐徐轻放,以免撞击护筒、 孔壁。

1采用焊接时,上下段钢筋笼主筋应平行搭插、相互紧靠,且 须保证上下段均为竖直状态,连接时应对称进行,以防扭曲,宜采 用单面焊接: 2采用机械连接时,宜于正式搭接前进行预拼装,以检验搭接 效果; 3每段钢筋笼接完成后应补足连接部位的箍筋,并经验收合 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段钢筋笼的安装或下一道工序。 6.3.7钢筋笼上应设保护层垫块,其厚度应满足设计对保护层厚度 的要求且不得小于50mm;垫块每隔4.0m设置1组,每组不得少 于3块且应均匀分布在同一截面上:桩径大于800mm时每组不应 少于4块。垫块与钢筋笼应具备可靠固定措施 6.3.8钢筋笼应居中安装,使用吊筋将钢筋笼位置进行固定,笼顶 标高允许偏差应为0mm~100mm;吊筋的直径和数量应根据钢筋笼 总重量计算确定,且单根直径不得小于8mm。 6.3.9钢筋宠吊放过程中如发生困难,严禁强行下放,应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行安装。钢筋笼施工常见问题原因及处理方法口 按本规程附录C中表C.0.3执行

7.1.3混凝土试件制作、养护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件所用混凝土应取自其所代表批次桩实际灌注使用的混 疑土,同组试件应取自同车混凝土: 2直径大于1000mm或单桩混凝土理论方量超过25m²的桩,每

式中:mfcu 同司一检验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 (N/mm²) ; f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²); feu,min 同一检验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最小值, (N/mm²) ; Sfou一 同一检验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 (N/mm²) ; 入1、12 合格判定系数,按表7.1.3取用; n 检验期内的样本容量。

表7.1.3混凝士强度统计系数入1、入2取值表

按冬期施工和设计要求进行控制。

7.2.1桩身混凝土灌注应采用

1导管宜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内径小于等于250mm的导管壁 厚不宜小于5mm,内径250mm~300mm的导管壁厚不宜小于6mm。 导管截面应规整,长度方向顺直,不得有明显的挠曲和局部凹陷 应保证隔水塞顺利通过: 2导管内径应与桩径相匹配,并应符合表7.2.1的规定; 3导管标准节长宜为2.5m~3.0m,并根据需要配置长度为 0.5m~2.0m的短节导管。最底节导管长度不宜小于4m; 4导管使用前应清除接头周边杂物,保证导管接头连接紧密、 顺直可靠、密封良好: 5导管使用前应做闭水试验; 6导管应定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整修或更换,每次灌 注后应对导管进行清洗

表7.2.1 不同桩径时的导管内径

7.2.2混凝土灌注前应设置隔水塞,隔水塞应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 并保证能够顺利排出。 7.2.3桩身混凝土灌注时应在导管顶部设置集料斗,集料斗宜采用 4mm~6mm钢板制作,形状宜为漏斗状,并在下部设置有与导管连 接的接头。 7.2.4灌注时,导管在孔中位置应居中,初灌时导管下口距离孔底 300mm~500mm。灌注期间,混凝土应连续供给,并保证导管内饱

满灌注;首次连续灌注混凝土总量应不小于初灌量要求。 7.2.5混凝土的初灌量应能保证混凝土初灌后导管理入混凝土面 的深度不小于1.0m,并使导管内混凝土柱和导管外泥浆柱保持压 强平衡,初灌量应按式7.2.5进行计算。

图7.2.5混凝土初灌量计算示意图 注:1一集料斗:2一孔壁:3一导管:4一孔内泥浆:5一混凝土

V = (kD2h2 + dt*h1)

8.1.1后注浆灌注桩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性土、砾卵石层及风 化岩层。 8.1.2应按设计要求采用桩端后注浆、桩侧后注浆及桩端、桩侧复 式注浆。 8.1.3灌注桩后注浆参数应通过试注浆试验确定。 8.1.4后注浆施工应提供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 注浆记录、设计参数、后注浆施工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资料。

8.2.1后注浆施工主要设备包括注浆泵、监控压力表、液浆搅拌机 及输浆管,其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泵采用高压注浆泵,功率应不小于10kW,且额定压力 不小于7MPa; 2监控压力表应选用量程不小于16MPa抗震压力表: 3浆液搅拌机应与注浆泵相匹配,容积不宜小于0.35m²,功率 不宜小于4kW; 4水泥浆液的输浆管采用高压流体泵送软管,额定压力不小于 8MPa

8.2.2后注浆装置由注浆导管、注浆阀、注浆管、侧环管和相应的 连接配件组成,其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桩端注浆导管和注浆管应采用钢管,内径不宜小于25mm, 壁厚不宜小于3.25mm: 2桩侧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内径不宜小于20mm,壁厚不宜 小于2.75mm,侧环管宜采用PVC加筋管; 3注浆阀应具备逆止功能,应能承受大于1.0MPa的静水压力: 4桩端注浆管的环向面呈梅花状均匀分布出浆孔,出浆孔孔径 不应大于8mm;桩侧侧环管外侧环向面呈梅花状均匀分布出浆孔, 出浆孔孔径不应大于6mm;下孔时出浆孔应采用胶布或橡胶包裹; 5连接接头应采用管箍连接或套管焊接 8.2.3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端注浆导管:对于直径不大于1200mm的桩,应沿钢筋笼 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直径大于1200mm的桩,应均匀设置3 根;并用接头连接桩端注浆阀和注浆管; 2桩侧注浆导管:对于直径不大于800mm的桩,应在每个设 计注浆位置设置1根:对于直径大于800mm的桩,应在每个设计 注浆位置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用连接接头连接注浆阀和侧 环管; 3桩端注浆管长度不宜小于300mm,桩侧注浆阀加侧坏管的厚 度不宜小于保护层厚度 8.2.4当桩长超过35m且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时,宜采用端桩侧 复式注浆。 1桩侧注浆导管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和承载力增幅 要求等因素确定; 2桩侧注浆点可设置在离桩端10m~15m以上、桩15m以下; 当桩侧为黏性土时,每隔15m~20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点:当桩侧

为粉土、砂土时,每隔10m~12m设置一道桩侧注浆点; 3当有粗粒土时,宜将注浆点设置于粗粒土层下部。 8.2.5对于非通长配筋桩的桩端注浆QLJCX 0001S-2015 柳江县呈祥米粉加工厂 玉米淀粉调制干米粉,下部应有不少于2根与注浆 导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

8.3.1注浆导管替代主筋使用时,材质规格应满足设计要求,且注 浆导管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桩侧注浆导管可根据桩 侧喷浆点位置绑扎于螺旋箍外侧,绑扎间距2m~3m。 8.3.2当采用多节钢筋笼时,应做好上下钢筋笼的注浆导管连接 下节钢筋笼的注浆套管口应朝上便于上节钢筋笼注浆导管插入焊 接。 8.3.3孔深严禁超钻。后注浆钢筋笼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笼在搬运过程,应注意保护好注浆导管上下端和三通管 件丝扣,确保管路通畅: 2钢筋笼安装过程中应注意检查注浆阀、注浆管和侧环管的安 装质量,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3钢筋宠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 4注浆导管顶端应高出地面至少200mm以上,管口应用管帽 或丝扣封闭。 5混凝土灌注后应做好地表注浆导管的保护,禁止碰撞、碾压 注浆前发现地表注浆导管损坏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8.3.4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浆液制备应满足: 1)配置浆液的水泥强度等级应不低于32.5级:

2)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 和粉土、粉砂,水灰比宜为0.45~0.65:对于饱和黏性土,水灰比 宜为0.70~0.90;对于非饱和松散碎石土、砂砾,水灰比宜为0.50~ 0.60;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 3)配制好的浆液应过滤,滤网网眼应不大于40um。 2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非饱 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3MPa~8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 宜为1.5MPa~4.0MPa,软土宜取低值,密实土层宜取高值: 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4单桩注浆量的设计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 单桩承载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可按式8.3.4估算:

Gc=αpD+αsnD

式中:G一注浆量,以水泥质量计(t); αs=0.6~1.0;对于厚层粉土、砂土及粗颗粒土取较高值;对试桩、 独立单桩、桩距大于6D的群桩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1.2的 系数; n一桩侧注浆断面数; D一灌注桩设计直径(m)。 8.3.5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作业宜选择成桩后2~30大进行; 2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3桩端与桩侧复式注浆时,在饱和土中宜先桩侧后桩端,在非 饱和土中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莲续注浆: 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4小时; 4对于群桩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5对于桩径小于等于700mm的桩端注浆,可单管注浆,另一 管备用:对于桩径大于700mm的桩端注浆,注浆时应对同一根桩

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8.3.6注浆终止条件按注浆量与注浆压力双控原则,以注浆量为主, 注浆压力控制为辅。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80%,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且在 提高浆液水灰比后注浆压力仍超过设计值。 8.3.7当注浆量、注浆压力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时,应采取如 下措施: 1注浆量达到水泥设计用量,但注浆压力低于设计值,可间隔 30分钟~60分钟并降低浆液水灰比继续注浆,达到设计要求的注 浆压力时终止; 2注浆量未达到水泥设计用量,注浆压力大于设计值,可提高 浆液水灰比继续注浆,水泥用量达到设计值的80%方可停止注浆; 3当泵压连续大于等于8MPa仍无法打开注浆阀,应停泵更换 注浆导管注浆;如所有注浆阀均未打开,可在离桩侧200mm~ 300mm位置钻孔埋设注浆管,进行补注浆,水泥用量应不小于设 计值的1.2倍; 4当出现地面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应调小浆液水灰比,改用 旬歇注浆,水泥用量应不小于设计值的80%。 8.3.8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承载力检验应在 注浆完成20天后进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用于注浆完成15 天后进行。 8.3.9后注浆钻孔灌注施工应做好后注浆施工记录,桩端后注浆 施工记录表可按本规程附录D进行填写。 8.3.10后注浆施工常见问题原因及处理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C中 表C.0.6执行。

NB/T 25043.8-2016 核电厂常规岛及辅助配套设施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8部分:保温及油漆9.1.4检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