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451-2020 绝缘液体 未使用过的聚异丁烯.pdf

NB/T 10451-2020 绝缘液体 未使用过的聚异丁烯.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1045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70055
VIP资源

NB/T 10451-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10451-2020 绝缘液体 未使用过的聚异丁烯.pdf

NB/T104512020

倾点应按GB/T3535的规定测定。

GB/T 31481-2015 深冷容器用材料与气体的相容性判定导则酸值应按NB/SH/T0836的规定测定

水含量应按NB/T42140的规定测定。

9.1对于在40℃下运动黏度不大于350mm²/s

击穿电压应按GB/T507及下列的规定测定。 测定时先静置30min~60min,然后施加电压直至发生击穿,后续再次施加电压时应至少暂停5min 以保证在每次测定之前聚异丁烯中没有可见的气泡。

对于在40℃下运动黏度大于350mm²/s的聚异

击穿电压应按GB/T1408.1一2016中5.2.9和10.1及下列的规定测定。 采用Φ25mm圆柱电极系统,升压方式为快速升压,升压速率为2.0kV/s土0.2kV/s,电极距离2.5mm。 则定时试样经过80℃土2℃真空处理4h,降至室温后进行试验。然后施加电压直至发生击穿,后续再 次施加电压时应至少暂停5min,以保证在每次测定之前聚异丁烯中没有可见的气泡。

6.10介质损耗因数和体积电阻率

介质损耗因数和体积电阻率应按GB/T5654规定的方法在90℃下测定。

6.11在电场和电离作用下的稳定性(析气性)

在40℃下运动黏度不大于350mm²/s的聚异丁烯的析气性应按GB/T10065一2007中的方法A测定。

产品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为外观、酸值、水含量、击穿电压、介质损耗因数。 出厂检验应由生产厂的质量检验部门进行,并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或一定格式的质量证明书, 其内容包括产品名称、生产厂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本文件编号、检验员等。

型式检验项目为表1中规定的全部项目。 正常情况下,型式检验应每年进行一次。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或产品定型鉴定时; 6 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等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d) 设备变更或大修后; e) 停产1年后再生产; 监督抽查。

料和生产工艺不变的条件下,产品每生产一罐为

取样应按IEC60475的规定进行。以批为单位取样,采样量不少于1L。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塑料 瓶中,贴标签并注明: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批号、采样日期和采样人。一瓶用于检验,另一瓶保有 以备复查,保留期为3个月

出厂检验项目应按照表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满足表1的相应要求,可判定该批次 为合格产品。如其中有一项及以上性能不满足要求时DB61T 306.13-2003 布尔羊常见传染病防治方法,应重新自同批次产品两倍量的包装件中采样进行 复验,复检结果中若仍有一项及以上性能不符合本文件要求,也应判定该批次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每个包装的油桶和容器上应贴有标签,应注明: a) 生产企业名称和商标; b) 产品型号、名称、等级; c)净重; d)生产日期、生产批号; e)本文件编号; f)检验员印记。

聚异丁烯通常采用公路或铁路油罐车或油桶运输,因此这些容器应经过特别清洗以避免对产品造成 任何污染。 若采用油桶包装方式,应包装在清洁、干燥、密闭的镀锌铁桶中,每桶净重为170kg,或根据客户 要求采用约定方式包装。 每批出厂产品都应附有出厂检验报告及合格证。 每次聚异丁烯交货时还应附上一份供方提供的文件,至少注明:供应商名称、聚异丁烯类别和任何 已存在的添加剂的作用。

聚异丁烯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干燥的仓库内。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应隔绝火源,远离热 与强酸、强碱以及强氧化剂的直接接触。 聚异丁烯在符合本文件规定的运输、贮存条件下,自生产之日起贮存期为3个月。超过则 新进行全项目检测,检测结果满足表1要求则仍可使用

表A.1给出了本文件章条编号与IEC60963:1988的章条编号对照。

表A.1给出了本文件章条编号与IEC60963:1988的章条编号对照

附录A (资料性) 本文件章条编号与IEC60963:1988的章条编号对照

QX/T 79.2-2013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第2部分:观测方法1给出了本文件与IEC60963:1988的技术性差

附录B (资料性) 本文件与IEC60963:1988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