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pdf

DB42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6782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2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pdf

5.2方法有效性试验和分析

5.2.1方法有效性试验

5.2.1.1技术设计前或开工初期应安排必要的技术试验,以确定最佳技术方案。技术试验剖面应符合 以下条件:

5.2.1.1技术设计前或开工初期应安排必要的技术试验,以确定最佳技术方案。技术试验剖面应符合 以下条件: a) 技术试验剖面应选择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有代表性的地段: b 试验点应选择在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区域。在条件许可时,宜在已知地质剖面上 的钻孔位置进行。 5.2.1.2技术试验内容包括: a 观测台阵:依据工作目的要求,一般应选择多个台阵进行观测结果对比试验,确定最优台阵 形式。有条件时可进行微动源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微动源方向尚不能完全肯定的测区,台阵 试验顺序宜为三角形台阵(图1)、十字形台阵(图2)、圆形台阵(图3)、L形台阵(图4)、 线形台阵(图5)和非规则异形台阵

GB 1886.2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5-羟乙基-4-甲基噻唑5.2.1.2技术试验内容包括

0000 (注:·检波器)

DB42/T 17952021

观测半径和探测深度:探测深度估算公式D=(3~5)*Rmax,即探测深度为最大观测半径的3 5倍。探测深度小于或等于100m时,最大观测半径不宜小于最大探测深度的1/10;探测深度 大于100m时,最大观测半径宜为探测深度的1/3~1/5。应根据勘探深度要求进行试验,据 实测面波频散曲线的反演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观测时长:应根据探测深度选择观测时间。通过观测时间长度的试验,分析频散谱和频散曲 线情况,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长度。

5.2.2探测有效性分析

5.2.2.1应根据具体地质任务的要求,结合方法有效性试验的成果,详细分析与评价测区微动勘探的 有效勘探深度、最小和最大分辨率,综合判定方法应用的有效性。 5.2.2.2应根据探测目标体的特点,在方法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合理的观测台阵、观测半 径、观测时长等技术参数。

3.1工作精度应根据勘查任务、地形条件、干扰条件、探测深度及其他因素进行设计 3.2工作精度分两个档次,对面波速度采用均方相对误差来进行衡量: a)在地形条件简单、无规则震动干扰的地区, 面波速度均方相对误差不大于7%。

5.3.1工作精度应根据勘查任务

DB42/T17952021

5.4.1设计书的编写应根据工作目的任务和测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野外施工的测网、观测台阵、观测 半径、仪器频带、观测时长以及工作精度。 5.4.2观测技术参数选择应根据方法有效性试验分析确定。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可根据面波频散谱利 频散曲线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经、仪器频带、观测时长以及工作精度。 4.2观测技术参数选择应根据方法有效性试验分析确定。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可根据面波频散谱和 散曲线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4.3测网选择应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性质、勘查对象和地形地貌合理选择,点线距根据比例尺的要 选定,应能良好反映目标地质体的尺度: a)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于探测主要地质目标体的走向; 测线尽可能与已知地质、物探、钻探勘查剖面重合; 测线、测点号编排采用相同规律,点线号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的顺序编排。 .4 设计书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编写,应涵盖以下内容: a 序言: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概况,测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概况; b) 任务与目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比例尺、勘查目标物、实物工作量等; 以往工作成果和评价:简述与工作任务相关地质、物探、钻探工作成果,以及对这些工作的 评价; 执行的技术标准; e 测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简述测区地质特点,包括地层、构造、矿产及水文地质等;测区 地球物理特征;应描述前期的方法有效性试验和探测有效性分析的成果,论证项目开展微动 勘探工作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 f 方法技术、仪器设备、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阐述要解决具体地质问题,分析其合理性和有 效性。阐述技术试验的结论或试验方法的选择。阐述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的选择,包括测网的 选择、测线测点的布置,对仪器的性能及使用等要求;观测技术与质量;速度参数测定的要 求等; g 工作部署:工作各阶段的安排、时间分配及主要时间节点; h 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阐述资料整理、数据预处理方法及要求,资料处理、解译的方法及成 果资料质量的保证措施; 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阐述人员安排、仪器设备,保证野外工作质量、工作安全、提高工 作效率的技术措施; 提交成果的内容及时间; 经费预算; 相关附图和附表

5.5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设计书应由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组织批准或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因客观条件的变化,无法按照设计书执行时,经过管理部门或相关单位组织批准或审批,可 标情况对设计书进行调整

DB42/T17952021

5.1.1使用的仪器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检波器、记录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波器宜采用垂直分量、速度型传感器或加速度型传感器,也可选用三分量检波器;浅层探 测的自然频率不宜大于4Hz,中深层的自然频率不宜大于2Hz;电压输出灵敏度不应小于2V· cm/s; 6 检波器应具有水平调平功能; C 记录仪模/数转换不宜低于24位,采样间隔不应大于10mS,动态范围不宜小于128dB;具有 实时时间校正和多台传感器同步、连续记录功能;宜自带内置卫星导航定位信号接收装置; d 采用低通滤波功能的多通道放大器,其通道幅值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1%,通道相位一致性偏 差不应大于最小采样间隔的一半,折合输入端的噪声水平应低于1μV,电压增益应大于80dB; 台阵申各数据采集系统应具有振幅一致性和相位一致性,采集与记录装置宜采用多通道数字 采集和存储系统; 记录应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且具备低功耗性能; 开展微动谱比法时,应采用三分量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5.1.2场地条件复杂且探测深度较大时,宜采用无缆连接,节点式采集站,数据在采集站本地存储。 道间距较大时,无缆连接的授时应满足相应要求。 5.1.3现场勘探时,仪器设备应有防风砂、防雨雪、防雷电等保护措施。 .1.4仪器设备运输和存放时,应有防高温、防潮湿、防震、防尘、防腐蚀、防挤压等措施

6.1.3现场勘探时,仪器设备应有防风砂、防雨雪、防雷电等保护措施。

6. 2 处理软件

? 采集参数的检查与改正、采集文件的组合拼接、成批显示及记录中分辨坏道和处理等基本功 能; b) 具有滤波功能; ) 具有分辨识别与利用基阶面波成分的功能; 正反演功能; e 在波速递增及近水平层状地层条件下,应能准确反演地层速度和层厚。 6.2.4对于多测点勘探剖面成图,软件应具有速度成像功能,以便直观分析地层速度结构。在有条件 的情况下,软件宜具有自动拾取速 值线和图例填充等功能,使勘探成果成图自动化

7.1.1现场试验工作前,应对仪器设备作性能测试以及一致性试验工作。仪器性能检验和一致性测试 应选择测区典型的位置,按仪器说明书进行,一致性测试时应将全部仪器放置到同一测点处。 7.1.2检波器道一致性检查,要求各道之间的振幅误差不大于10%,相位误差不大于1ms。 7.1.3试验工作可在工作设计5.2.1的基础上,开展施工前的必要的方法技术和工作参数试验。 7.1.4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的工区,试验工作量宜控制在设计工作量的3%以上。

DB42/T17952021

7.2测线(测网)、测点布设及测量工作

7.2. 1 测量工作

1.1现场测线、测点、检波器布设应采用测量仪器进行。测线的端点及转折点应进行控制测量 合DZ/T0153和GB/T18314的要求, .2对于建筑工程场地内的勘查任务,测线端点内的测点可采用钢尺或测绳量距,钢尺和测绳 有效期内,并符合C.JI/T7的要求,

7.2.2测线、测点布设

7.2.3测线应按照设计书要求布置,应尽可能垂直构造或目标物走向。 7.2.4测点的间距依据地质任务要求、构造复杂程度和目标层稳定程度综合确定,应小于被勘探对象 的水平尺寸;发现异常应在异常点布置垂直测线。微动勘探常用比例尺和测网线距表见下列表2。 7.2.5测点遇地形或障碍物可适当偏移,应满足DZ/T0170要求和DZ/T0153的规定。 7.2.6测点发现异常时,应根据异常的大小加密测点,增加的观测点应沿面布设

测点观测百阵的合位波器直任 。地形东件复东,位波器高左技 资料进行研究和评估高差对观测台阵的影响。 7.2.7.2检波器埋置的位置应准确,符合DZ/T0170的规定。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埋置在原设计点位时, 应研究和评估检波器埋置移动对观测台阵的影响。 7.2.7.3检波器应与地面水平接触良好,安置牢固,埋置密实地层,埋置条件力求一致: 检波器位于虚土、干沙、砂石层时,检波器安置应挖坑并压实; b 检波器在水泥或沥青路面安置时,应用橡皮泥、黄油或熟石膏等将检波器牢固粘于地面或采 用铁靴装置安置。每个铁靴的重量应保证检波器与大地耦合良好: C 检波器埋置在稻田、沼泽、浅滩时,应防止漏电; d 风力过大时,检波器应挖坑深埋; e 开展微动谱比法时,检波器需要调平,水平角应小于2°

7.3.1应根据勘探要求、野外实际条件、试验工作结果选择观测台阵和观测半径,并依据本文件5.2. 的要求执行。 7.3.2圆形观测台阵或组合的圆形台阵应至少在圆心及其内接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布设观测点,三角形 顶点上的测点可沿圆周整体平移。

DB42/T17952021

7.3.3微动L形台阵、线形台阵与微动源的位置关系要求波前正交,应进行相位校正。在微动源方向 尚不能确定的测区,宜采用三角圆形台阵和十字形台阵;未经试验确认,不宜采用L形台阵、线形台阵 这两种观测台阵方式。 7.3.4面法应沿部面布设观测点,通过各观测点的测深实现剖面探测。 7.3.5关于微动观测时间,应依据勘探深度要求进行选择。一般深度越大,所需观测时间越长。当最 大观测半径Rmax≥800m时,一般观测时间不少于2.5小时。 7.3.6检波器按要求水平布设,连接好仪器。仪器观测采集指示灯正常采集数据后,留专人看守。所 有采集站都布设到相应位置后,以最后一个采集站布设的时间开始采集计时。采集过程中不可触碰采集 站及检波器等。 7.3.7观测时要及时做野外观测现场的测点班报记录,格式可参考本文件的附录A。除按规定填写工 作记录和测点布置等信息外,还应记录观测点附近的地质现象、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要求字迹清晰, 不应出现涂改。 7.3.8开展微动台阵法时,现场采集软件宜实时监测采集的波形、频散曲线和频散谱,确认原始数据 是否满足勘探设计的深度和精度 7.3.9开展微动谱比法时,现场采集软件宜实时监测采集的波形和谱比曲线。 7.3.10对于城市工程的微动勘探工作应符合CJJ/T7的要求。

7.4.1施工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各项性能和工作状态正常才能投入使用。 7.4.2测量原始数据和计算成果应有专人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应及时补充修正。 ,4.3每个测点采集记录后,宜在采集显示屏上对记录进行显示,以实时监视野外记录质量,对于出 见异常的单道记录,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4.4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室内组应及时将原始记录表进行整理。发现采集记录的频散谱异常或频 散曲线未达到勘探深度和勘探分辨率要求,应及时通知野外组采取改进或补救措施。 7.4.5在条件允许时,应在每条测线施工结束后,对该测线剖面进行处理,以监控数据采集整体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4.6应有项目人员及时对采集的原始资料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5.1应对测区的测点、测线和下覆的地层开展速度参数测定工作。 7.5.2宜采用地面或井(孔)中方法测定地层的纵波、横波、面波速度: a 面波参数测定法可采用多道瞬态面波法,执行JGJ/T143的规定 井(孔)中纵波、横波的测试,执行GB/T50269的规定。 7.5.3 速度参数测定以下列对象为研究重点: a) 探测的目标物; b) 测线上出露的地层; c测线下覆盖的地层应选择测区范围内或周边地质 背景相同区域出露的地层进行对比测试

7.6野外资料质量检查、评价与验收

.6.1原始资料的整理

DB42/T17952021

7.6.1.1班报记录的整理应按工区测线及施工排列的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并在每册的封面注明单位名 称、工区、测线号及施工排列的起始号和终止号、工作时间等。 7.6.1.2记录数据的固体储存介质上应粘贴标签,编写序列号、测线号和日期、记录格式、记录长度、 采样率等。确保与班报对应无误。 7.6.1.3监视记录应按工区测线统一编录,装订成册

7.6.2野外资料质量检查

7.6.2.1测区的观测质量以“系统检查观测”来评价。系统检查观测点一般应为测区总工作量的3%~ 5%,且不少于1个测点。在测区内和时间上随机选择,且大体均匀分布。在异常区段,对推断解释有意 义的测点应重点检查。 7.6.2.2系统检查观测应在原始观测完成之后,采取相同或不同仪器对于不同日期、相同测点进行重 新布置并观测, 7.6.2.3检查点的检查观测和原始观测,主要对比测点波形(幅值、相位)、频散谱和频散曲线特性。 两次观测采用相同反演参数得出的频点的面波速度的均方相对误差满足工作精度的要求。检查的频点数 应根据探测的深度采用算术平均来确定,勘查目标区域可加密频点。项目质量检查对检查点的误差计算 结果应编制检查点误差统计计算表,格式见本文件的附录B。 7.6.2.4采用微动台阵法时,应采用测点的频散曲线均方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设检查观测并参与 统计的频点数为n,m;为第i个频点的面波速度值(V)相对误差,均方相对误差M按下列公式(1)计算。

均方相对误差; 检查观测并参与统计的频点数

M = ± 1 2n 台 mi

3采用微动谱比法时,应采用当前测点的谱比值均方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设时窗个数为n )为第i个时窗的频率f时的谱比值,μ为所有时窗频率f时的谱比平均值,fO为中心频率, 对误差M按下列公式(2)计算

式中: M 均方相对误差; fo—中心频率; 时窗个数: X:——为第i个时窗的谱比值; f——第i个时窗的频率; H 时窗频率f时的谱比平均值。

式中: M 均方相对误差; fo—中心频率; 一时窗个数; Xi—为第i个时窗的谱比值 f——第i个时窗的频率; ——时窗频率f时的谱比平均值

7.6.4野外资料质量评价

7.6.4.1野外测点数据质量根据测点反演的面波频散谱和频散曲线特性进行评价, 7.6.4.2测点数据的质量评价分为三个等级

DB42/T17952021

a)I级(优良):面波频散谱能量明显集中、连续性好;特征曲线数据点圆滑连续、深度超过 勘查深度要求。 b) II级(合格):面波频散谱能量基本集中、基本连续;特征曲线数据点连续、深度满足勘查 深度要求。 IⅡI级(不合格):面波频散谱能量分散、凌乱;特征曲线数据点分散、深度未达到勘查深度 要求。 6.4.3野外测点数据的I级测点数量占比不低于70%,II级测点数量不高于30%,无IⅡI级测点。项目 作人员应对野外测点观测数据开展频散曲线质量评价工作,评价表格式见本文件的附录C。

7.6.5野外资料质量验收

6.5.1验收原始资料包括: a) 仪器标定、一致性试验记录(含电子文档) b) 野外观测班报记录; c) 各测点记录数据(U盘或硬盘等); d) 测量数据(含电子文档); e) 质量检查点数据; f) 验收相关文件。 6.5.2 验收基础资料包括: a) 实际材料图; b) 各测点面波频散谱和频散曲线图册; c) 各测线的视横波速度断面图; d) 质量检查点误差统计表; e) 速度参数测定记录及统计表; f) 野外工作小结,

.6. 5.2验收基础资料

8.1.1.1数据预处理应包含下列相关功能 a) 创建项目数据管理:按照日期、根据相应的数据源目录创建项目数据目录; b) 创建测点归档信息:根据测点开始采集时间及结束采集时间来截取时间段,编辑各采集站坐 标点位信息,输入各信息进行归档; C 可将归档后的测点数据转换成通用地震数据文件格式, 8.1.1.2 应对野外数据逐点进行预处理检查,有下列情况者需要做进一步核实和处理: a) 记录中有不工作道; b) 记录中有较强持续的规则干扰波; c)记录中各道波形幅值和相位有较大异常。

8.1.2频散曲线提取

DB42/T17952021

8.1.3谱比曲线提取

8.1.3.1微动信号中提取谱比曲线前需要进行从微动信号中提出强干扰信号,长周期微动信号应拆分 为多个时窗分别计算窗口谱比曲线,再计算最终谱比曲线。 8.1.3.2采用合适的参数计算,生成测点的谱比曲线。 8.1.3.3谱比曲线可由各时窗内计算的谱比值按均值法、中值法等计算获得,

8. 1. 4 定量反演

8.1.4.1数据提取面波频散曲线后,可采用模型反演计算获得横波速度。没有测并数据或其他数据预 先创建速度结构时,可采用经验公式法。应注意经验公式法计算的视横波速度存在一定误差,可进行速 度一深度地层结构的定性分析,同时应在成果报告中加以说明。 8.1.4.2采用模型反演计算的方法时,宜采用测井数据或其他数据预先创建速度结构,创建初始模型 并设置反演参数,反演过程主要反演地层厚度、地层横波速度两种参数,其它地层参数宜采用与横波速 度关联方式进行更新,反演结果为横波速度一深度地层模型。 8.1.4.3微动台阵剖面法基于频散曲线的面波相速度与频率关系,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视横波速度Vx, 再通过对面上各点的Vx的内插形成视横波速度。其中,经验公式可采用下列公式(3)

式中: Vx 视横波速度; Vr——面波的相速度 t——时间。

式中: Vx视横波速度; VR面波的相速度; t一时间。 8.1.4.4微动谱比法提取谱比曲线后,采用反演计算的方法获得视横波速度。 3.1.4.5测点提取了频散 可采用联合反演法获得横波速度

8.2.1.1实际工作申,频散曲线拾取和速度剖面反演、资料解译需要交义或反复进行,使资料解译工 作逐渐深化。 8.2.1.2建立横波速度一深度地层模型和标志,对测区频散曲线类型进行分析、对比,总结相同类型 曲线分布特征,了解测区速度平面分布规律。 8.2.1.3利用测区内实测的物性参数、已有地质勘探控制的地层结构作为约束条件和控制信息,了解 则线速度垂直分布规律。建立测线的反演初始模型,再逐步认识、分析,确定速度分层结构, 8.2.1.4利用定量反演的结果,绘制视横波速度(Vx)一深度断面图,描述地下视横波速度空间分布。

DB42/T17952021

8.2.2综合地质解释

9.1.1报告的原始和基础性资料,应在外业数据和资料验收合格后使用。 9.1.2报告的文字应叙述准确、完整、真实,图表清晰,结论与建议明确、合理。 2.1.3报告编写应依据下列资料:

2.1.1报告的原始和基础性资料,应在外业数据和资料验收合格后使用。

项目任务书: b) 项目任务书变更和工作调整批复意见书; 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 d)野外验收意见书:

DB42/T17952021

e)其它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f)野外实测数据、资料处理解释及综合研究成果。 9.1.4 报告编写要求及程序应包含下列内容: a) 全面完成了任务书的工作任务,并通过了野外验收后方可编写成果报告; b 为了满足异常定性、定量解释需要,进行速度参数测定后,方可进行报告编写; 报告编写前对数据应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软件应是经过行业认可的软件; d 报告附图的制图软件应采用成果资料汇交指定的制图软件; e 报告编写要收集、采用最新的地质成果资料,并对其质量可靠性进行认真评估,确认其是 合格,不合格的资料不能用于成果报告的编写。 f 报告中的技术符号应符合GB/T14499的要求: 名 报告编写应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 h 成果报告应根据各专业要求的格式进行编写。

简述项目的来源、项目的性质和工作任务:测区的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9.2.2地质任务及完成情况

工作的具体任务;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野外施工过程;野外工作起始时间;完成的野外 作量等。

9.2.3工区位置、概况、前人工作程度及主要研究成果

测区场地范围、测网位置、剖面方位、障碍物或干扰情况;测区以往的地质及物探工作程 对这些工作的评价:总结本次勘查工作的主要研究成果。

9.2.4工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应详细描述 区的密度和速度特征;结合工区 的反肤 建立推断解释的正演模型。

9.2.5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质量评价

科的可靠性与精度。描述野外工作质量措施,说明质量检查方法、检查工作量、分布等,并根据检查结 仑及其他资料说明野外观测的完整性、可靠性、精确性等工作情况

9.2.6资料处理方法

始资料整理、数据预处理方法、反演方法和图件

9. 2. 7解释推断

描述资料解释发现的速度异常,说明其特征;综合地质解释、分析速度异常,阐明引起异常的地 或原因,编绘成果图:讨论解释推断结果的可靠程度以及定量解释结果的精确程度。

9.2. 8 结论与建议

DB42/T1795202

论述取得的各项结论和成果,说明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本区下阶段地质工作、物探工作、异 常查证的建议,说明这些工作的意义、具体任务、方法手段、工作范围及应注意的问题。

9.3图件、附件及附表

报告主要图件、附件及附表包括: a)勘查实际材料图; b) 仪器设备一致性检查资料; c) 综合解释推断剖面图; d 探测点实测特征曲线图; 测线视横波速度剖面: f) 物性资料收集和测定说明; g) 质量检查点误差统计计算表; h) 其他附件。

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后,对其进行修改

DB42/T17952021

附录A (资料性) 微动勘探测点班报表

GB/T 1186-2016 压缩空气用织物增强橡胶软管 规范附录A (资料性) 微动勘探测点班报表

附录A (资料性) 微动勘探测点班报表

DB42/T17952021

附录B (规范性) 微动勘探质量检查点误差统计计算表

DB42/T17952021

附录C (规范性) 微动勘探频散曲线质量评价表

GB/T 19520.19-2020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 mm(19 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 第3-107部分:小型化插箱和插件的尺寸DB42/T17952021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