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756-2021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工作指南.pdf

GB/T 40756-2021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工作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678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40756-2021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下融合工作指南.pdf

整体性原则包括: a 统筹服务资源:形成以业务为核心、数据为纽带、应用为载体、技术为支撑的*上*下融合的政 务服务体系; b) 联通服务节点:以业务交互、信息共享、应用集成为衔接手段,形成具有一体化互通能力的政务 服务网络; C 集成技术单元:按照系统集成的途径,把所有的服务单元都集成为一个具有一体化互通能力的 网络化有机整体,形成*上*下融合的技术架构; d 提供整体服务方案:围绕用户需求,调动各层次服务要素、服务单元和服务平台,支撑不同层级 服务的融合和运营,包括:单一事项服务、多事项服务、跨域事项服务,鼓励各级创新。

均等性原则包括: a)均等使用服务:所有服务对象都可以使用服务,包括残疾人或其他受法律保护的特殊人群,以 及不具备上网条件或技能的人; b 均等获取服务:所有服务对象都可以获取服务,避免渠道的差异性、地区差异性、不同人群的差 异性;

降低服务的复杂性:充分运用数据共享、服务共享能力,使同一服务**上*下具有同样的 理解性和操作便捷性,使服务对象*只需最少帮助和最少操作的情况下,完成业务的办理:

QGBY 0002S-2015 瑞丽市干邦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玛咖片(压片糖果)GB/T 407562021

b)增强服务的适用性:建立简单、直观、易懂的服务,并进行测试,以确保服务符合服务对象需求; c)持续提升服务体验:通过服务对象行为分析来改善*上*下融合服务的设计,持续优化服务 体验。

政务服务*上*下融合的总体架构宜基于统一标准,通过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四个层面融合,建 立一体化政务服务融合体系,帮助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能,保障服务的整 本性、均等性、简化性,并通过*上*下融合,为并联服务、串联服务、集成服务提出具体的场景及实施要 求。政务服务*上*下融合总体架构见图2。

图2*上*下融合总体架构图

*上*下融合总体架构的内容包括*上*下融合服务目标、架构原则、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 构、技术架构、评估规范和实施治理共八个部分: a) 融合目标:包括服务对象效益最大化、服务运行更高效、服务供给更多元、服务获取成本更低, 以此保证*上*下融合的实现成效; b) 架构原则:主要描述*上*下融合应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均等性原则和简 化性原则 c)业务架构:应包括需求分析框架、服务设计框架、业务模型,对*上*下融合的业务具体实现提 出了完整性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示例; d) 数据架构:包括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共享模式、共享模型和服务、数据治理、数据工具等五部分, 从数据如何*融合的环境下宜给出具体的融合共享实例; e 应用架构:应包括融合能力共享、公共支撑组件、应用集成模式、融合应用参考流程、融合应用 方案、应用市场六个方面的内容,并针对各类场景提供具体的应用说明; f 技术架构:从用户交互层、服务编排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存储层四个层次对技术实现提出融合 要求;

GB/T 407562021

g)实施治理:对*上*下融合 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系构建三个方面

*上*下业务融合,宜开展以构建服务为核心的各项活动,设计视角由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组织工 作由分散转向集中,服务供给由单一职能转向流程协作,数据流转由静态转向实时动态,实现运行更高 效、服务供给更多元、获取成本更低的融合业务架构

7.2.1促进业务**化

业务**化是实现*上*下融合的基础要求。*推动业务**化的过程中,各政务服务 施机构应参与信息化建设,并能够依托互联网或者电子政务外网开展各类业务活动,确保信息 务需求适配。业务专家、技术专家应围绕共同目标,组成协作团队开展工作,

7.2.2保持业务可靠性

*上*下融合的关键是业务的持续运行,宜考虑业务系统*使用中的可靠性,不论系统是 业务应保持运行。*上*下的服务渠道应能够互为备份,保证业务功能*一体化平台的支撑 替代的服务交付机制,不因硬件故障、自然灾害以及数据损坏而造成业务活动中断或终止。

7.2.3注重平台能力可复用性

业务架构的规划和实施应遵守所有相关法规、政策和各种标准。应遵守与数据收集、保存和管理相 关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7.2.5避免收集无关个人信息

规定收集的个人信息只用于本次融合业务的办理,使用数据时应取得个人同意,加强信息可道溯管 理,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需求分析框架见图3。本框架是为确定服务相关方及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要既包括组织内部,也要 包含组织外部,既而描述服务相关方的业务需求,并把需求转换为目标,对所设计服务目标进行优先顺 序排列,分段实现服务内容。

GB/T 407562021

创建服务场景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服务场景宜列出涉及的所有服务环节,形成办成一件事的服务路*图,以帮助政务服务实施机 构从整体上规划设计; 服务场景宜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为技术人员提供需求分析支持,便于厘清业务、数据、技术与服 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C 由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服务规划设计部门,进行服务场景的统一管理和运营维护,保 障服务场景一致性和持续改进

7.4.3.2服务场景设计方法

服务场景设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确定服务场景范围: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确定场景范围,而不宜根据服务实施机构职能进行 确定; 分解服务场景:根据服务范围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实施机构及其需求,分解服务场景中涉及的 环节和协作流程,帮助服务对象实现服务目标; C 确定服务事项:确定服务场景中涉及的所有服务事项,包括事项各要素和操作要求; d 确定共享能力和共享数据:为避免服务对象重复提供相同的信息,应分析各服务事项所需的其 享能力和数据,并确定提供方和使用方,以及能力和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实时性要求

服务设计过程中应明确各服务相关方的职责和协作要求

7.4.5.2命名服务

根据政务服务事项或场景进行命名,命名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上搜索或者*下**时,宜便于发现该服务,服务对象能从导航很容易获得相应的服务; b)便于服务对象通过服务名称与其他相关服务进行区分; 使用服务对象可理解的语言,帮助服务对象快速了解服务内容; 应保持政策和术语的稳定性; e 不宜包含政府部门或机构名称; 设定指标判断效果,评估服务对象能否通过服务名称理解服务的用途,为评价服务名称的具体 使用效果,应建立评价指标

7.4.5.3办理条件和引导

画像,判断服务对象的办理资格,动 服务指南和办理条件,告知服务对象所需 提供的证 照材料和信息

GB/T40756—2021

7.4.5.4服务必要信息

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时宜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完整性:申请应包含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申请事由、资质资格等信息; D 简化性:表单设计模式宜遵循简单化原则,根据必要的条件和情形,应明确服务的必要信息,避 免服务对象重复提供信息,减少服务过程复杂程度; C 易理解:向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表单应精确表达,易于理解

7.4.5.5归集服务

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性服务体验,宜组合多个事项构建集成化的解决方案,通过一个流程办理完 相关事项.避免多个事项重复操作和提交材料

推动政务服务大厅与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融合。服务对象有权自主选择政务服务办理渠道, 关不应限定办理渠道 服务实施机构宜建立便利、畅通的渠道,受理有关政务服务的投诉、举报。 *上*下各渠道宜采用一套服务标准、全流程业务标准一致

核心资源是指让政务服务有效运转所必需的重要因素。核心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实体资产、技术 圣源、数据资源、金融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

服务相关方依托“服务协作技术社区”,可有效开展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等技术协作: a)帮助服务相关方解决协作问题,包括政策、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和运营等; b)共同分析服务对象的整体需求,而不仅限于对单一实施机构的需求; c)统一协调服务实施机构所拥有的*上*下服务能力和资源; d)*政务外网环境下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搭建

7.4.8.2人员构成

“服务协作技术社区”宜由以下部门或领域的人员组成: a)政策、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和运营领域的相关部门; b)具体实施部门或机构

7.4.8.3工作内容

牵头部门宜协调各部门开展以下工作: a 确定“服务协作技术社区”的共同目标; b 确定沟通方式和频度; c)确定共享信息和资源的方式; d)建立创新设计交流机制,拓展服务场景; e)建立跨机构协作机制,包括但不仅限于定期召开会议、组织研讨等

7.4.8.4服务协作管理平台

GB/T 407562021

开发服务协作管理平台,确保社区成员间充分互通信息,保障负责服务实施的成员都能够获得充分 的信息,使服务进程免受系统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的影响。 协同服务平台宜优先满足窗口工作人员对*上*下业务融合的功能需求, a 服务对象信息查*、检索、核验、下载功能; b 协同办公功能; 辅助决策功能; d)知识库功能; e **预审功能; 通过协同服务平台互通的信息,包括:电子证照、图片、文字、视频文件、音频文件以及其他类型 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协同服务平台互通的信息宜得到要善保管,宜采取必要的防纂改、防抵赖措施,可打印、复制或使 用介质保存以满足建档立卷需求,支持错误修正事由、修正过程等相关记录。 利用协同服务平台建立待办事项表,确立整个服务团队优先事项,并跟踪工作进度

7.4.8.5 统一专业术语

为避免专业术语的解释不一 宜统一专业术语。如“创业社区”应统

7.4.9服务效果和收益

服务收益来源于成功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价值主张,宜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和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感 受和诉求,接受社会监督,有针对性地改进政务服务,提升政府工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确保每个政务服务事项均可评价,每个政务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平台和人员宜接受评价,每个办事 企业和群众都能自愿自主真实评价,每个真实差评都宜得到整改,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 接,企业和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评价、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政务服务质量持 续提升。

对需求的道切性及投入产出进行评估,宜从以下儿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 a)受益性: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用处、价值; b)危害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危害; c)紧迫性:需求应*多长时间之内得到满足; d)耦合度:某个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多大程度上缓解或增强另一个需求

复、改进服务、提高服务的适应性达成共识,宜构建“业务模 型”,全面展现当前服务的使用情况,如**和离*情况、政务服务平台发挥的作用,以及*上*下衔接 的程度,从而发现存*的问题 图5展示的是通用的业务模型,包括串联服务业务模型、并联服务业务模型、集成服务业务模型

GB/T40756—2021

7.5.2串联服务业务模型

串联服务业务模型见图6。

GB/T 407562021

7.5.2.2串联服务流程图

图6串联服务业务模型图

GB/T40756—2021

a)服务对象宜通过*上渠道或*下大厅发起服务申请; b 服务对象进行身份核验,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包括:**核验、自助端核验、*下 厅、窗口**身份核验; 服务对象或*下大厅受理人员分别发起多个事项受理申请,宜填写相应表单、电子材料、证照 向对应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派发服务办理申请,实施机构完成服务办理,并通过服务协同平 以多种共享模式,向后续服务提供共享信息:

a)服务对象宜通过*上渠道或*下大厅发起服务申请; b 服务对象进行身份核验,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包括:**核验、自助端核验、*下大 厅、窗口**身份核验; 服务对象或*下大厅受理人员分别发起多个事项受理申请,宜填写相应表单、电子材料、证照; 向对应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派发服务办理申请,实施机构完成服务办理,并通过服务协同平台 以多种共享模式,向后续服务提供共享信息:

GB/T 407562021

e)服务对象宜通过*上 f)受理后续服务,宜通过服务协同平台获取前序服务已经记录的表单信息、证照信息,以及前序 服务制证、批文信息等; g)宜向服务对象统一递送多个事项办结的证照材料

7.5.2.3串联服务时序图

.5.3并联服务业务模型

7.5.3.1并联服务业务模型图

并联服务业务模型见图9

联服务业务模型见图9

GB/T40756—2021

7.5.3.2并联服务流程图

并联服务流程见图10

并联服务流程见图10

图9并联服务业务模型图

图10并联服务流程图

a)服务对象可同时申请办理多个事项; b)统一进行身份核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包括:**核验、自助端核验、*下大厅、窗口 **身份核验; 服务对象或*下大厅受理人,宜填写相应表单、递交电子或纸质材料、证照; d)如需*下收件和核审,**下大厅综合窗口统一收件、核审、出具受理通知书; e) 分别向对应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派发服务办理申请,各实施机构通过服务协同平台共享信息 证照、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信息共享模式; 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分别完成办理后,通过协同服务平台汇总办结结果; g) 向服务对象统一递送多个事项的办结证照材料

a)服务对象可同时申请办理多个事项; b)统一进行身份核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包括:**核验、自助端核验、*下大厅、窗口 **身份核验; 服务对象或*下大厅受理人,宜填写相应表单、递交电子或纸质材料、证照; 如需*下收件和核审,**下大厅综合窗口统一收件、核审、出具受理通知书; e 分别向对应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派发服务办理申请,各实施机构通过服务协同平台共享信息 证照、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信息共享模式; 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分别完成办理后,通过协同服务平台汇总办结结果; g)向服务对象统一递送多个事项的办结证照材料

GB/T40756—2021

h)服务对象对服务进行评价。

7.5.3.3并联服务时序图

并联服务时序见图11

7.5.4集成服务业务模型

7.5.4.1集成服务业务模型图

集成服务业务模型见图12

成服务业务模型见图12。

图11并联服务时序图

GB/T 407562021

7.5.4.2集成服务流程图

集成服务流程见图13

图12集成服务业务模型图

GB/T40756—2021

GB/T40756—2021

图13集成服务流程图

a)由决策者及政策制定者协调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设计并配置集成事项,归集表单信息、材料 证照信息、服务流程等; b)服务对象通过线上渠道或线下天厅综合窗口发起集成服务申请; c)服务对象进行身份核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包括:在线核验、自助端核验、线下大厅 窗口在线身份核验; d)服务对象或线下大厅受理人员分别发集成事项受理申请,统一填写相应表单、电子材料、证照; e)根据集成服务流程设置要求,向对应的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派发服务办理申请;

1 各政务实施机构服务办理过程中,可通过服务协同平台以多种共享模式共享信息; g)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分别完成办理后,通过协同服务平台汇总办结结果; h)向服务对象统一递送多个事项的办结证照材料; i)服务对象对服务进行评价。

7.5.4.3集成服务时序图

JJF 1516-2015 非铁磁金属电导率样(标)块校准规范集成服务时序见图14

图14集成式服务时序图

GB/T40756—2021

通过数据资产管理、共享模式、共享模型和服务、数据治理和数据工具五个功能域实现数据融合: a)数据资产管理:用于统一建立数据访问视图,展现政务服务平台和各业务系统的数据; D 数据共享模式:根据各省业务系统现状和技术能力,提供多种数据共享模式访问分布在各业务 系统的数据; C) 共享模型和服务:统一定义数据和服务概念模型,用于沉淀公共的数据和服务能力; 数据治理:实现数据标准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溯源 e 数据工具:为数据开发、数据分析挖掘、数据洞察和数据可视化提供操作工具。 数据架构见图15

GB/T 407562021

据交付; c 提升数据共享数据一致性和时效性:基于服务场景按需分发共享数据LY/T 2386-2014 室内木质门用纤维板,保证数据一致性和时 效性; d)促进数据的应用创新: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拓展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领域融合。

数据融合原则如下: a)数据可发现:向授权用户展现分布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系统等各平台的数据; b)数据可理解:统一定义数据的语义描述,形成准确、一致的解释,便于使用者理解业务信息; 数据可获取:允许使用者在遵循法律、政策和安全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多种的共享模式访问授 权数据和信息; d 数据可信任:确保数据真实且来源可靠,从来源上控制数据源的可靠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保 证数据不被篡改; e 数据可互用:在不迁移和汇聚数据的前提下,能够跨系统和平台使用数据

8.4.1数据资产管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