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ITST 0001—2020 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

JSITST 0001—2020 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6677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SITST 0001—2020 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pdf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在交通流量大(新建项目指“预测交通流量大”)的主干通道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的核心路网,开展智慧公路试点示范,通过全要素感知、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控、全数字运营、车路 协同等,实现安全提升、效率提升和服务提升,恶劣天气、复杂环境下的道路交通事故率下降20%以上, 关键节点及路段的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实现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与智 能化。

4. 1. 2 远期且标

在全路网范围内实现全要素感知、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控、全数字运营等,实现“人、车、路” 智能网联和高效协同,实现全智能化的高速公路业务管理,实现车辆编队及L3级以上自动驾驶GB 29945-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槐豆胶(刺槐豆胶),高速 公路基础设施服役能力大幅提升,道路交通事市 道路通行能力有效接近设计通行能力。

4.2.1智慧高速建设应以管理者和出行者的需求为导向,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安全性、先进性、经 济性、可扩展性”的原则。 4.2.2遵循系统性原则,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则,协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使系统 完整、平衡。 4.2.3遵循实用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因路制宜,结合公路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建设,确保发挥实 效。 4.2.4遵循安全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注重本质交通安全与信息安全,在建设过程中同步考虑安全 风险防控

济性、可扩展性”的原则。 4.2.2遵循系统性原则,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则,协调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使系统 完整、平衡。 4.2.3遵循实用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因路制宜,结合公路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建设,确保发挥实 效。 4.2.4遵循安全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注重本质交通安全与信息安全,在建设过程中同步考虑安全 风险防控

4.2.5遵循先进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处理好技术先进与好用管用的关系,确保技术服务于业务需 求。 4.2.6遵循经济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处理好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关系,达到整体最优目标。 4.2.7遵循可扩展性原则,智慧高速建设应紧扣高速公路未来发展方向,确保所采用的设备、技术, 系统等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总体架构可分为全要素感知、全方位服务、全业务管理、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 支撑及保障、新技术应用6部分内容,其中新技术应用主要服务于其它各项建设内容,各部分内容的组 成关系如下图。

图1智慧高速总体架构图

注1:全要素感知包含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和公路气象环境监测,主要是融合应用多种监 测设备实现人、车、路、环境的状态感知,为全方位服务、全业务管理、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提供数据支撑 注2:全方位服务包含车道级服务、全天候通行、自由流收费、在途信息发布和智慧服务区,主要面向驾乘人员, 实现出行即服务(Maas); 注3:全业务管理包含建设管理、运行监测、应急指挥、收费管理、养护管理、决策支持和云控平台,主要面向管 理人员,实现管理提质增效: 注4:支撑及保障包含设施供电、融合通信、服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确保各类数据有效传输和高效处理,为业务应 用提供支撑: 注5: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近期重点实现车路协同,支撑安全辅助驾驶,为全方位服务、全业务管理提供更便捷 的手段,远期支撑实现自动驾驶,提升高速公路整体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物联网、北斗、高分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全要素感知、全方位服务、全业务管理、支撑及保障中的融合 应用,支撑高速公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5.1.1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

主要包含基础设施状态监测(桥染状态监测 道状态监测、道路状态监测等)、交通工程及 施状态监测,此类数据主要为开展公路主 施的养护和运维提供数据支持,见图2。

5. 1. 2 交通运行状态监测

5.1.3公路气象环境监测

主要包含路面积水结冰监测、团雾监测以及温度湿度监测等,此类数据主要为恶劣天气预警、安全 信息提示等提供数据支持

5.2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

5. 2.1桥梁状态监测

图2全要素感知框架图

2.1.1桥梁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结构应力、变形、结构裂缝、环境腐蚀、交通荷载和结 等,其中变形可分为水平位移、线性下挠和基础沉降等

5.2.1.2结构应力监测方面,应变测量精度≤5,量程应覆盖监测量计算值范围2倍以上,具有自动温 度补偿或温度测试功能。 5.2.1.3变形监测方面,垂直位移的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1.0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0.5mm;水平位移的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6.0mm。 5.2.1.4结构裂缝监测方面,裂缝宽度识别精度≤0.05mm。 5.2.1.5环境腐蚀监测方面,腐蚀速率检测精度≤0.01mm/a。 5.2.1.6交通荷载监测方面,监测量程应根据桥梁车辆限载重以及预估车辆荷载重综合确定,单轴监 测量程不宜小于限载车辆轴重的200%,称重误差不超过±10%,轴数检测精度≥99%。 5.2.1.7结构温度监测方面,温度测量精度不宜低于±0.5℃,分辨率不宜低于0.1℃ 5.2.1.8宜在交通运输部规定的“三特”(特大、特殊结构、特别重要)桥梁上进行桥梁状态监测。其 中公路上的特大桥是指多孔跨径总长大于1000m或单孔跨径大于150m的公路桥梁;公路上的特殊结 构桥梁是指刚架拱、双曲拱、系杆拱、钢管砼拱、板拱、肋拱、箱形拱、斜拉桥、T形刚构、连续刚构 等结构桥梁;公路上的特别重要桥梁是指跨越铁路桥、跨越大江大河桥、跨海桥梁、跨越管道桥等桥梁。 5.2.1.9除采用物联网传感器进行桥梁状态监测外,宜通过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无人驾驶梁底检查 车等无人巡检装备,实现对桥面裂缝、渗水以及桥梁结构损伤等信息的智能化采集,

5.2.1.2结构应力监测方面,应变测量精度≤5,量程应覆盖监测量计算值范围2倍以上,具有自动温 度补偿或温度测试功能。 5.2.1.3变形监测方面,垂直位移的变形监测点的高程中误差≤1.0mm,相邻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0.5mm;水平位移的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6.0mm。 5.2.1.4结构裂缝监测方面,裂缝宽度识别精度≤0.05mm。 5.2.1.5环境腐蚀监测方面,腐蚀速率检测精度≤0.01mm/a。 5.2.1.6交通荷载监测方面,监测量程应根据桥梁车辆限载重以及预估车辆荷载重综合确定,单轴监 测量程不宜小于限载车辆轴重的200%,称重误差不超过±10%,轴数检测精度≥99%。 5.2.1.7结构温度监测方面,温度测量精度不宜低于±0.5℃,分辨率不宜低于0.1℃ 5.2.1.8宜在交通运输部规定的“三特”(特大、特殊结构、特别重要)桥梁上进行桥梁状态监测。其 中公路上的特大桥是指多孔跨径总长大于1000m或单孔跨径大于150m的公路桥梁;公路上的特殊结 构桥梁是指刚架拱、双曲拱、系杆拱、钢管砼拱、板拱、肋拱、箱形拱、斜拉桥、T形刚构、连续刚构 等结构桥梁;公路上的特别重要桥梁是指跨越铁路桥、跨越大江大河桥、跨海桥梁、跨越管道桥等桥梁。 5.2.1.9除采用物联网传感器进行桥梁状态监测外,宜通过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无人驾驶梁底检查 车等无人巡检装备,实现对桥面裂缝、渗水以及桥梁结构损伤等信息的智能化采集。

5.2.2隧道状态监测

5.2.2.3CO浓度检测测量范围为0~250cm3/m3,误差不超过±2cm3/m3。 5.2.2.4风速风向检测测量范围为0~30m/s,误差不超过±0.2m/s。 5.2.2.5洞外型亮度检测器测量范围为1~7000cd/m²,误差≤±5%;洞内型亮度检测器测量范围为1~ 500cd/m2.误差不超过±5%

5.2. 2. 6火灾检测器响应时间<60s

2.2.7隧道结构安全监测应根据隧道类型确定,水下隧道主要监测渗漏、轴向拉压变形、竖向 形、水平错台变形、重点断面结构应力等;山岭隧道主要监测渗漏、水平收敛、沉降变形、特殊 重点断面结构应力等

5. 2. 3道路状态监测

2.3.1道路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路面动荷载、路面病害和路基异常等,其中路面病害包 裂缝、坑槽、车辙、拥包等,路基异常包含边坡塌、路基沉降等。

5.2.3.2路面动荷载监测设备主要布设在重载交通流量大的路段,

面病害监测精度和路基沉降监测精度宜达到厘米

5.2.3.4路面病害监测可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综合运用无人机、巡检车等装备实现快检+精检”。 5.2.3.5边坡塌监测设备主要布设在路基挖方高边坡和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处,

5.2.4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状态监测

2.4.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状态监测的主要指标项为交通安全设施状态、服务设施与管理设施 电设备运行状态,其中机电设备运行状态主要包含设备供电状态、通信状态、防雷器状态、机箱 态、箱内温湿度等。

2.4.3可采用智能机箱对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应具备实时监测、远程监测、故障定位 、智能运维等功能,智能机箱可与路侧机电设备共同布设,共杆的机电设备宜采用同一个智能机

5.3交通运行状态监测

5. 3. 1交通参数监测

5.3.1.1交通参数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交通量、速度、占有率、车辆类型、车辆长度等,支持按车 道统计交通参数信息。 5.3.1.2断面交通量检测精度≥95%。 5.3.1.3平均速度检测精度≥95%。 5.3.1.4时间/空间占有率检测精度≥90%。 5.3.1.5车辆类型检测精度≥90%。 5.3.1.6车辆长度检测精度≥90%。 5.3.1.7交通参数监测设备宜在交通流量大、事故发生率高的重要路段,以及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 服务区和停车区等关键节点加密布设,

5.3.2全景视频监控

5.3.2.1至少可实现180度大范围全景视频监控。 5.3.2.2宜支持监测范围内的多目标跟踪。 5.3.2.3宜具备透雾功能,满足低能见度下的应用需求。 5.3.2.4全景视频宜在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收费广场、服务区和停车区等关键节点设置

5.3.4车辆运行监测

5.3.4.1车辆运行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车辆身份信息、实时定位信息、运行状态信息、行驶轨迹信 息等。 5.3.4.2车辆身份信息、实时定位信息、运行状态信息、行驶轨迹信息等数据上传时间间隔宜<5s 5.3.4.3可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专用短程通信、北斗等技术实现车辆运行监测。 5.3.4.4针对两客一危车辆、公路巡检车辆、清扫车辆等,宜实现连续的行驶轨迹监测。 5.3.4.5宜在服务区出入口设置车牌识别设备, 5.3.4.6宜在区间测速路段上下游设置车牌识别设备。 5.3.4.7宜在枢纽互通之间设置ETC门架设备。

5.4.1公路气象环境监测的主要指标项包含能见度、路面温度、路面状态(干燥、潮湿、积水、结冰、 积雪)、风速、风向等。

4.2特殊地形地物、大型桥梁结构物、恶劣气象条件频发路段等位置宜布设具有针对性传感器 监测设备,在易发生团雾的路段宜布设能见度监测设备,在冬季易发生积水结冰的路段宜布设路口 度监测设备。

5.4.3在路网相对密集地区应对区域路网沿线的气象监测设备进行统筹建设与综合利用。

6. 1. 1车道级服务

主要包含用于解决特殊时段主线和匝道拥堵严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问题,实现车辆运行效 大化,提高关键路段和节点的通行能力与安全性,见图3

6. 1. 2 全天候通行

三要用于保障车辆在恶劣天气、不良光线下以及复杂路段中的安全行驶,提升车辆行驶安全

主要用于对原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进行技术革新,提高收费便捷性

6.1.4出行信息发布

主要用于实现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的全出行链服务,提升公众获得感。

图3全方位服务框架图

6.2.1.1主线控制可根据主线交通流量或突发情况,实现含应急车道在内的单个或多个车道开启/关闭 功能,以及分车道可变限速信息发布功能,其中突发情况包括突发交通事故、路面积雪湿滑、道路施工 等。 6.2.1.2主线控制由外场交通数据采集设施、交通信息发布设施、违法自动记录设施、主线控制器, 以及中心控制系统组成。 6.2.1.3外场交通数据采集设施应具备按车道监测交通量、平均速度和占有率等交通参数的功能。 6.2.1.4宜在隧道或交通流量大(服务水平三级及以下)或事故发生率高的路段布设。 6.2.1.5宜具备本地独立控制、执行中心控制系统指令功能,并能将控制状态反馈至中心控制系统。 6.2.1.6中心控制系统应能实时处理、分析交通数据并存储,判断交通运行状态、选择合适的主线控 制策略,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外场的主线控制器,远程监控主线控制器等外场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 与相关系统的信息共享。 6.2.1.7外场交通信息发布设施宜采用门架式情报板发布信息,应具备接受并执行本地及中心控制系 宏华全的动能

6.2.1.8外场违法自动记录设施用于保障车辆按主线控制器状态行驶,应具备违法折拍、拍照识别的 功能,具备联网数据传输或现场数据下载功能。 6.2.1.9交通数据采集的相对误差<5%,中心对主线控制器的控制指令传输时延≤3s,中心控制系统 发布指令到交通信息发布设施的传输时延<3s。

6.2.2.1匝道控制主要可根据主线及匝道的交通流量或突发情况,实现匝道关闭/调节功能,其中突发 情况包括突发交通事故、路面积雪湿滑、道路施工等。 6.2.2.2支持定时匝道调节、动态匝道调节、单匝道控制、多匝道协调控制等功能。 6.2.2.3匝道控制由外场交通数据采集设施、匝道控制器、匝道控制信号灯、以及中心控制系统组成 6.2.2.4宜在主线交通流量大(服务水平三级及以下)或事故发生率高的路段布设,由于突发情况影 响交通汇入时,宜启用匝道控制。 6.2.2.5宜具备本地独立控制、执行中心控制系统指令功能,并能将控制状态反馈至中心控制系统。 6.2.2.6外场交通数据采集设施应具备按车道监测交通流量、平均速度和占有率等交通参数的功能 6.2.2.7中心控制系统应能实时处理、分析交通数据并存储,判断交通运行状态、选择合适的匝道控 制策略,生成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外场的匝道控制器,远程监控匝道控制器等外场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 与相关系统的信息共享。 6.2.2.8匝道控制信号灯应具备接受并执行本地及中心控制系统指令的功能,宜布设在匝道合流处停 止线下游15m40m处。 6.2.2.9交通参数采集的相对误差<5%,中心控制系统对匝道控制器发布指令的传输时延≤3s

6.2.2.1匝道控制主要可根据主线及匝道的交通流量或突发情况,实现匝道关闭/调节功能,其中突发 情况包括突发交通事故、路面积雪湿滑、道路施工等。 6.2.2.2支持定时匝道调节、动态匝道调节、单匝道控制、多匝道协调控制等功能。 6.2.2.3匝道控制由外场交通数据采集设施、匝道控制器、匝道控制信号灯、以及中心控制系统组成 6.2.2.4宜在主线交通流量大(服务水平三级及以下)或事故发生率高的路段布设,由于突发情况影 响交通汇入时,宜启用匝道控制。

6.2.3匝道分合流服务

6.2.3.1匝道分合流服务由诱导装置、交通数据采集设施组成,诱导装置含发光显示组件,交通数据 采集设施可集成至诱导装置中。 6.2.3.2匝道分合流服务可分为分流诱导、合流警示两部分,应具有道路轮廓强化显示模式和行车主 动诱导模式。 6.2.3.3道路轮廓强化显示模式下,诱导装置的黄色诱导灯能够显示常亮状态。 6.2.3.4行车主动诱导模式下,诱导装置的黄色诱导灯能够按照特定频率进行同步闪烁,用于合流警 示时,闪烁频率宜与主线和匝道的车辆速度正相关,速度越快,闪烁频率越高。 6.2.3.5发光显示组件的闪烁策略分为常亮、30次/min、60次/min、120次/min四种,闪烁的占空比 为1:2~1:4。

2.3.1匝道分合流服务由诱导装置、交通数据采集设施组成,诱导装置含发光显示组件,交通 集设施可集成至诱导装置中。 2.3.2匝道分合流服务可分为分流诱导、合流警示两部分,应具有道路轮廓强化显示模式和行 透导模式。

6.2.3.6诱导装置应能够检测出车辆的通

6.2.3.8诱导装置布设在车辆汇流频繁的匝道分流区域及合流区域,布设间距宜与分、合流区域的标 线施划间距保持一致,

6.3. 1 雾天行车诱导

6.3.1.1雾天行车诱导由诱导装置、交通数据采集设施、能见度监测设备组成,诱导装置含发光显示 组件,交通数据采集设施可集成至诱导装置中。 6.3.1.2布设在易发生团雾且道路线型较差的路段,诱导装置应安装于公路两侧护栏上,交通流量较 大时可安装于车道线上。 6.3.1.3雾天行车诱导应具有公路轮廓或车道线强化显示模式、行车主动诱导模式和防止追尾警示模 式。 6.3.1.4公路轮廊或车道线强化模式下,诱导装置的黄色诱导灯能够显示常亮状态。 6.3.1.5行车主动诱导模式下,诱导装置的黄色诱导灯能够按照特定频率进行同步闪烁。 6.3.1.6防止追尾警示模式下,诱导装置的发光显示组件能够通过工作状态变化来提示前后车辆安全 间距,当车辆通过诱导装置时,可触发上游诱导装置的红色警示灯点亮,形成红色尾迹来提示后方车辆, 红色尾迹与车辆同步前移。 6.3.1.7发光显示组件亮度控制等级不少于八档,最小亮度应不小于500cd/m²,最大亮度宜 7000adm2宣库擦制温兰200/

6.3.1.1雾天行车诱导由诱导装置、交通数据采集设施、能见度监测设备组成,诱导装置含发光显示 组件,交通数据采集设施可集成至诱导装置中。 6.3.1.2布设在易发生团雾且道路线型较差的路段,诱导装置应安装于公路两侧护栏上,交通流量较 大时可安装于车道线上。

6.3. 2智能消冰除雪

6.3.2.1智能消冰除雪根据气象监测数据、路面温湿度监测数据自动开启工作模式,实现路面冰雪快 速融化。 6.3.2.2可通过路侧端喷酒装置(路侧式)或埋入发热电缆装置(埋入式)达到智能消冰除雪的功能, 6.3.2.3路侧式消冰除雪主要由喷洒控制器、喷嘴、工作站、储液罐、气象检测器、路面传感器等组 成,单个工作站应至少控制1.5km范围内的喷洒控制器,储液罐中融雪剂保质期不小于2年。 6.3.2.4埋入式消冰除雪宜采用恒温控制,加热时间可根据气象情况进行远程设置,当消冰除雪完成 后可自动停止电缆加热。 6.3.2.5布设在冬季易积雪结冰且引发交通事故的路段,采用路侧式消冰除雪方式时,喷嘴之间的布 设间距满足喷洒面积覆盖路面的要求,

6.4.2采用ETC技术时,自由流收费系统由收费管理与计算平台、收费站车道系统、ETC门架系统等 组成。 6.4.3ETC门架系统应设置在省界及交通流发生变化(如入/出口匝道、互通立交)之前的路段区间。 6.4.4在省界设置ETC门架时,相邻两省均应分别设置上下行ETC门架系统,应位于省界分界线与 距离分界线最近的互通立交之间。 6.4.5设置在省界的ETC门架系统,上下行方向各设置两个门架,每个门架宜具备关键设备(RSU、 车牌图像识别设备等)穴余设置,当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应立即启用工作,同向两个门架同时 工作,互为穴余备份,当其中一个门架发生故障或日常维护时,另一个门架可承担所有收费工作。为 免门架间信号相互干扰,同向设置的门架间距应大于500m。 6.4.6设置在非省界的路段ETC门架系统,上下行方向各设置一个门架,每个门架应具备关键设备 (RSU、车牌图像识别设备等)余设置,当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可立即启用工作。 6.4.7ETC门架应布设在直线段,门架前方直线距离应保证50米以上。 6.4.8ETC门架应与其它交通设施互无遮挡。 6.4.9ETC门架布设应避开5.8GHz相近频点干扰源, 6.4.10在满足ETC门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布设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供电、安装、通信的造价 优选综合造价合理的方案。

6.4.2采用ETC技术时,自由流收费系统由收费管理与计算平台、收费站车道系统、ETC门架系统等 组成。 6.4.3ETC门架系统应设置在省界及交通流发生变化(如入/出口匝道、互通立交)之前的路段区间。 6.4.4在省界设置ETC门架时,相邻两省均应分别设置上下行ETC门架系统,应位于省界分界线与 距离分界线最近的互通立交之间, 6.4.5设置在省界的ETC门架系统,上下行方向各设置两个门架,每个门架宜具备关键设备(RSU、 车牌图像识别设备等)穴余设置,当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应立即启用工作,同向两个门架同时

6.4.6设置在非省界的路段ETC门架系统,上下行方向各设置一个门架,每个门架应具备关键设备 (RSU、车牌图像识别设备等)余设置,当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可立即启用工作。 6.4.7ETC门架应布设在直线段,门架前方直线距离应保证50米以上。 6.4.8ETC门架应与其它交通设施互无遮挡。 6.4.9ETC门架布设应避开5.8GHz相近频点干扰源, 6.4.10在满足ETC门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布设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供电、安装、通信的造价 优选综合造价合理的方案。

6.5.1.1在传统可变情报板的基础上,智慧情报板需支持文字、图形、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发布形 式。 6.5.1.2可根据实时交通状态、气象信息等,同时结合高速公路管控情况以及历史交通运行状态进行 深入分析,自动生成相应的诱导策略。 6.5.1.3应具有诱导屏内容智能化管理和发布功能,可定时从诱导屏获取当前的发布内容,当发布内 容变化时,可根据配置自动或者手动确认发布。 6.5.1.4应支持预约时间发布内容,具备离线播放预案。 6.5.1.5宜采用全彩屏,支持手动、自动模式亮度调节。 6.5.1.6应支持国产密码加密标准。 6.5.1.7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口前、收费站外广场前、服务区入口前宜设置智慧情报板, 6.5.1.8 易拥堵路段、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恶劣气象易发路段、长大桥梁或隧道入口前等特殊路段 应结合主线控制、匝道控制、雾天行车诱导、智能消冰除雪等设置智慧情报板,

6. 5. 2 互联网信息发布

6.6.1智慧服务区的主要内容包含智慧停车、集约型灯杆、智慧餐厅、智慧厕所、新能源充电、综合 信息发布、综管平台等,可根据服务区规模、客流量选配。

6.6.1智慧服务区的主要内容包含智慧停车、集约型灯杆、智慧餐厅、智慧厕所、新能源充电、综合 信息发布、综管平台等,可根据服务区规模、客流量选配。 6.6.2智慧停车主要功能包含驶入/驶出车流量监测、车位占用情况监测、停车诱导等。 6.6.3集约型灯杆可集成安防监控、信息发布、环境监测、广播、无级调光、WIFI/4G/5G通信终端等 设备。 6.6.4智 智慧餐厅主要功能包含线上线下点餐、机器人送餐、自动结算、人脸支付等。 6.6.5智慧厕所主要功能包含厕位监测、厕位引导、人流统计等。 6.6.6新能源充电应能提供有线充电方式,可提供无线充电方式。 6.6.7 综合信息发布的主要设备包含信息发布屏、一体化查询机等,

全业务管理应能面向公路全寿命周期实现建设管理、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养护管理、收费管理、 决策支持等主要功能,相关功能可集成至云控平台,便于管理人员基于同一平台实现“可视、可测、可 控、可服务”,见图4。

图4全业务管理框架图

图4全业务管理框架图

7.2.1应具备施工现场人员管理功能,可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RFID等技术,实现人员身份鉴定、 位置信息管理等。 7.2.2应具备施工设备管理功能,可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RFID等技术,实现施工现场车辆进出 管理和特种设备管理,宜实现对各类施工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 7.2.3应具备施工物料管理功能,可基于智能称重、机器视觉等技术,对物料进行审核,识别物料种 类和数量,满足出入库清点需求。 7.2.4应具备施工质量管理功能,可通过物联网、智能管控等技术,实现路基施工管控、路面施工管 控、桥涵结构物施工管控、隧道施工管控等,提升关键节点的施工质量。 7.2.5应具备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功能,应通过工地扬尘监测、工地环境噪声监测、水质监测、尾气排 放监测等,及时采取管控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7.2.6应具备施工安全管理功能,应通过智慧用电、安全抓拍、风险源管控、高支模监测、深基坑监 则等,确保重点施工地段、关键施工部位、重点施工工序、事故易发区域、三场临建区域、临水临边区 域等的施工安全。 7.2.7应具备建设进度管理功能,可基于人工智能、高分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对工程进度、突 发重黛进行理

7.2.8宜采用BIM技术,实现建设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7.2.8宜采用BIM技术,实现建设过程的数学化、可视化管理。

7.3.1应具备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监测管理功能,可通过数字化实现高速公路设施资产管理,主要包 含公路主体及附属设施属性数据、空间数据、运行状态等的监测管理,可对设施运行异常、基础设施病 害等进行预警、记录和处理。

7.3.3应具备公路气象环境监测管理功能。

3.4应具备视频轮巡和视频云联网功能,能通过云服务实现高速公路沿线视频监测设备资源汇 网应用,可以提供视频调用、控制服务

7.3.6应具备车路协同外场设备运行监测、信息采集分析、信息处理下发、日常运行维护、大数据挖 掘等功能。 7.3.7宜基于三维GIS、BIM、倾斜摄影、高精度地图等技术,实现重点路段的三维建模,并在此基 础上综合显示运行监测信息。

3.7宜基于三维GIS、BIM、倾斜摄影、高精度地图等技术,实现重点路段的三维建模,并在 上综合显示运行监测信息。

7.4.6应具备处置流程记录功能,

.5.2宜具备智慧化日常养护作业功能,基于高精度地图自动生成适应不同养护作业类型的现场设施 布置方案,实现图上作业;宜采用车载自动化设备,实现作业区设施快速收放;宜采用可穿戴设备、占 道预警设备等进行异常预警,保障作业区人员安全;可自动生成养护信息提示信息,及时发布至智慧情 报板、互联网平台等。

7.6.1应具备自由流收费管理功能,可对收费车辆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检索、费率计算等

7.6.2应具备收费稽核管理功能,可实现车辆路径查询、审核管理、黑名单管理、信用管理、内部稽 核等,可对一车多卡、恶意屏蔽信号、绿优车出入口重量不一致等异常数据进行筛查,筛查准确率≥96%。 7.6.3应对特情车辆以及需要加强监管的特殊车辆进行跟踪记录,可接收ETC状态名单、稽查逃费黑 (灰)名单、大件运输车辆名单、优免车辆名单、“两客一危车辆名单,支持接收和下发黑名单及逃费 数据信息(逃费交易记录及相关证据)查询、通行费补交等功能。

7.6.4宜探索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ETC收费结算网络DB61 309-2003 金丝蜜枣,具备更加安全、开放、灵活的结算账务处 理能力。

7.7.1应具备各类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结合全要素感知数据和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关键指标和统计 图表等的综合展示,包含建设专题、运行专题、应急专题、养护专题、收费专题等,实现建管养运各阶 段数据的智能抽取与综合分析。

.7.6应具备收费管理决策支持功能,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缺失路径还原、收费稽核 分析、多义路径收费分析等。

7.8.1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应集成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养护管理、收费管理、决策支持各项功能,实 现“可视、可测、可控、可服务”。

7.8.3云控平台可基于权限分配实现路段级、路网级的协同管控。 7.8.4云控平台应支持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及城市路网等的衔接,以及与交警、路政、消防、医疗等 的衔接,支撑实现“一张网”、“一平台"的协同管控。

1.1智慧高速近期重点实现车路协同,支撑安全辅助驾驶NY 2801-2015 机动脱粒机 安全操作规程,主要场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3大类 场景:

a)安全类: 盲区预警/变道辅助:可避免车辆变道时,与相邻车道上的车辆发生侧向碰撞,提升变道 安全,数据更新频率应≤10Hz,系统延迟应≤100mS,定位精度应≤1.5m; 2) 紧急制动预警:可辅助驾驶员避免或减轻车辆追尾碰撞,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数据更新频 率应≤10Hz,系统延迟应≤100mS,定位精度应≤1.5m; 3 异常车辆预警(车辆停止、逆行、超速、低速、连续变道等):基于通信终端及时对外厂 播,便于周边车辆迅速采取避让措施,避免由于车辆失控导致与周边车辆碰撞事故发生, 数据更新频率应≤10Hz,系统延迟应≤100mS,定位精度应≤5m; 4) 车辆失控预警:将道路危险状况及时通知周围车辆,数据更新频率应≤5Hz,系统延迟应 ≤100ms,定位精度应≤5m; 5)道路危险状况提示(含交通事故、路段施工、恶劣天气、路面异常等):

a安全类: 1)盲区预警/变道辅助:可避免车辆变道时,与相邻车道上的车辆发生侧向碰撞,提升变道 安全,数据更新频率应≤10Hz,系统延迟应≤100mS,定位精度应≤1.5m; 2) 紧急制动预警:可辅助驾驶员避免或减轻车辆追尾碰撞,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数据更新频 率应≤10Hz,系统延迟应≤100mS,定位精度应≤1.5m; 异常车辆预警(车辆停止、逆行、超速、低速、连续变道等):基于通信终端及时对外厂 播,便于周边车辆迅速采取避让措施,避免由于车辆失控导致与周边车辆碰撞事故发生, 数据更新频率应≤10Hz,系统延迟应≤100mS,定位精度应≤5m; 4) 车辆失控预警:将道路危险状况及时通知周围车辆,数据更新频率应≤5Hz,系统延迟应 ≤100ms,定位精度应≤5m; 5)道路危险状况提示(含交通事故、路段施工、恶劣天气、路面异常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