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浙) 1045-2021 尖头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pdf

JJF(浙) 1045-2021 尖头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26425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JF(浙) 1045-2021 尖头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pdf

3.4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

固定测砧的测量面是平面的表面粗糙度不超过R0.05μm;固定测砧的测 量面是尖头或薄片的表面粗糙度不超过R.0.40m。

3.5固定测贴测量面的平面度

GB/T 26619-2011 斑节对虾固定测砧测量面是平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固定测砧测量面是薄片 的平面度应不大于3 μm。

径于分尺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表2

表2示值最大允许误差

3.9电子数显尖头外径于分尺的细分误差

交对用量杆的尺寸偏差应不超过表3中的规定。

表3校对用量杆的尺寸偏差

注:校准工作不判断合格与否,上述计量特性要求仅供参考

4.1环境条件 4.1.1测量尖头外径千分尺的实验室内温度和平衡温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表4 中的规定。 4.1.2实验室内相对湿度不大于70%RH。

表4室内温度和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

4.2校准项目和校准设备

尖头外径于分尺校准项目和校准设备见表

表5校准项目和校准设备

查外观,确定没有影响计量特性因素后再

调整量仪测力仪安装位置,确保量仪测力仪的平面测量面与尖头外径于分 尺测微螺杆尖头测量面的有效接触。在测量上限、测量下限两极限位置上,在 量仪测力仪上分别读取两个测力数值,取最大值作为测力值,两测力数值之差 作为测力变化。对于(0~25)mm的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下限在10mm处。 5.2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标尺标记面的距离 用0.40mm塞尺置于固定套管标尺标记表面上以比较法测量,微分简锥面的 棱边上边缘不应高于塞尺的表面,测量应在微分筒任意一周内不小于3个位置 上进行。也可以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见图4。

调整量仪测力仪安装位置,确保量仪测力仪的平面测量面与尖头外径于分 尺测微螺杆尖头测量面的有效接触。在测量上限、测量下限两极限位置上,在 量仪测力仪上分别读取两个测力数值,取最大值作为测力值,两测力数值之差 作为测力变化。对于(0~25)mm的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下限在10mm处。

用0.40mm塞尺置于固定套管标尺标记表面上以比较法测量,微分简锥面的 棱边上边缘不应高于塞尺的表面,测量应在微分筒任意一周内不小于3个位置 上进行。也可以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见图4。

图4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标尺标记面的距离示意图 5.3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标尺标记的相对位置

分简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标尺标记的

首先将尖实外径十分尺测量下限调整正确后,转动微分筒使其零标尺标记 与固定套管的纵标尺标记对准,观察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是否与固定套管毫米标 尺标记线石边缘相切。若不相切,转动微分筒使其相切,在微分筒上读出其零 标尺标记对固定套管纵标尺标记的偏移量,该偏移量即为离线或压线的数值, 见图5。

图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标尺标记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5.4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

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进行比较测量。在进行比较时,所用的表面粗糙度 比较样块和被测尺的测量面两者加工方法应该相同,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材 料、形状、表面色泽等也应尽可能与被测尺的测量面一致。以相应表面粗糙度 比较样块的标称值作为测量结果。

5.5固定测砧测量面的平面度

5.5.1对于尖头外径干分尺固定测砧测量面是平面的,用平面平晶以技术光波 法进行测量,将平面平晶的测量面与尖头外径千分尺固定测砧测量面的平面研

合,其形成的干涉环或干涉带的最小数目为平面度的测量结果。固定测砧测量 面是平面的,在距测量面边缘0.4mm范围内的平面度可忽略不计。 5.5.2对于尖头外径千分尺固定测砧测量面是薄片的,用刀口形直尺以光隙法 测量,将刀口形直尺的测量面与尖头外径千分尺固定测砧薄片测量面接触,根 据其间隙量来确定其平面度的测量结果 5.6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重复性

从儿际亿 测量,将刀口形直尺的测量面与尖头外径千分尺固定测砧薄片测量面接触,根 据其间隙量来确定其平面度的测量结果 5.6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重复性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五次分别读数,示值重复性以最大读数与最小 读数的差值确定

5.6电子数显尖头外径于分尺的示值重复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五次分别读数,示值重复性以最大读数与最小 读数的差值确定。

7电子数显尖头外径于分尺任意位置时数

在测量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锁紧测微螺杆,观察1h内显示值的变化不超过规 定值。

尖头外径十分尺示值误差用5等专用量块进行测量。尖头外径十分尺的校 准点应均匀分布在测量范围内的5点上,如表6中所示。读取各校准点的尖头 外径千分尺指示值或显示值与各相应量块实际尺寸的差值作为该点示值误差, 取各校准点中绝对值最大值的示值误差作为该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示 值误差均不应超过表2中的规定。 测量上限大于100mm的尖头外径千分尺,将专用量块依次研合在相当于尖 头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下限的5等量块上依次进行测量。示值误差均不应超过 表2中的规定。 尖头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e可由下式计算:

: L,一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20℃条件下),mm; L.一量块的实际值(20℃条件下),mm。

表6示值误差校准点的量块尺寸

5.9电子数显尖头外径于分尺的细分误差

在测量范围任一位置上,沿测量方向转动微分筒,每间隔0.04mm测量一次, 共测量12点,如表7所示,分别读出各测量点数显装置上的显示值与微分筒读 数值之差。其最大差值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对于没有微分简的电子数显尖头外 径千分尺,可用量块测量。

细分误差校准点的量!

注:表中A为测量下限值

5. 10 校对用量杆

校对用量杆尺寸偏差在光学计或测长机上采用4等量块以比较法进行测 量。对于平测量面的校对用量杆应采用球面测帽在图6所示的5点上进行测量 各点尺寸偏差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

经校准的尖头外径千分尺发给校准证书。 校准证书及内页格式见附录C。

图6测量校对用量杆尺寸偏差示意图

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失头外径 十分尺的使用情况、使用者、失买 外径千分尺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一年。

尖头外径于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依据本规范,测量范围小于100mm时,测量温度为(20土5)℃,测量范围 大于100mm时,测量温度为(20土3)℃,分度值为0.01mm尖头外径千分尺示 直误差的测量是在规定条件下用5等量块进行的。下面仅对(0~25)mm、(75~ 100)mm、(125~150)mm尖头外径千分尺的测量上限点的示值误差,进行测量 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尖头外径于分尺的示值误差e

式中:Lm一一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20℃条件下); L,一一量块的长度值(20℃条件下); α和α一一分别是尖头外径千分尺和量块的线胀系数; △tm和△t,一一分别是尖头外径千分尺和量块偏离参考温度20℃的

A.3方差和灵敏度系数

代入公式(A.1)后,经整理得:

依据不确定度传播律公式,输出量e估计值的方差为: u=ue)=c·u+cu+c·u+c·u

定度传播律公式,输出量e估计值的方差为 u=(e)=cu+c·u+cu+c2

A.4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A.4.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i; A.4.2、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uz; A.4.3、尖头外径千分尺与量块的线胀系数差引入的不确定度us; A. 4. 4、尖头外径于分尺和量块的温度差引入不确定度 u 。

A.5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1不确定度概算汇总表

表A.2不确定度概算汇总表

表A.3不确定度概算汇总表

以25.00mm示值为例,尖头外径千分尺用5等量块进行测量,重复测量10 次,由贝塞尔公式得实验标准差

u,=s=0. 50 μm

A.6.2由对零位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和校准点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分

量uz组成不确定度u,的评定

A.6.2.1由对零位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为分量u2 5等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50μm+5×10~L.),k=2.7。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L=25mm时: 被测量尖头外径千分尺下限为零,不用对零量块,则: u21 =0. 00 μ m; 尖头外径十分尺测量上限100mm时: 以75mm量块对零,不确定度为0.875μm, u21 =0.875 μm/2. 7=0.32 μm;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L=150mm时: 以125mm量块对零,不确定度为1.125μm, u2i =1. 125 μm/2. 7=0. 42 μ m; A.6.2.2校准点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为分量u22 5等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50μm+5×10°L.),k=2.7。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25mm时: u22=(0.50+5×25×10×10)μm/2.7=0.23μm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100mm时: u=(0.50+5×100×10*×10)μm/2.7=0.37μm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150mm时: u2=(0.50+5×150×10×10*)μm/2.7=0.46μm L=25mm时: uz= /u2i + u2 = /0.002 + 0.232 =0. 23 μm L=100mm时: u,= /uz + u2 = /0.32? + 0.372 =0. 49 μm L=150mm时: uz = /u2i + u2 = /0.422 + 0.462 =0. 62 μm A.6.3尖头外径千分尺与量块间线胀系数差引入的不确定度u

为分里u2 5等量块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50μm+5×10L),k=2.7。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L=25mm时: 被测量尖头外径千分尺下限为零,不用对零量块,则:

ua, =0. 00 μm;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100mm时

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150mm时

u,=1×10℃//3=0.58×10℃

u.=0. 2℃/ /3 =0. 173℃

A.7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尖头外径千分尺L=100mm=0.10×10°μm日

尖头外径轮千分尺: L=25mm 时: Uku.=2×0.51μm~1.0μl L=100mm时: U=k×u.=2×0.78μm~1.6μ L=150mm时: U=k×u.=2×0.89μm~1.8μ

L=25mm时: U=k×u.=2×0.51μm~1.0μm L=100mm时: U=k×u.=2×0.78μm~1.6μm L=150mm时: U=k×u。=2×0.89μm~1.8μm

经分析,校准尖头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与其最大允许误差 的绝对值之比基本满足三分之一关系,可以开展校准。

求上 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0.001mm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的测量是在规定条件下用5等量块 进行的。下面仅对(0~25)mm、(75~100)mm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的测 量范围上限点的示值误差,进行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e:

式中:L,一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的示值(20℃条件下); L,一量块的长度(20℃条件下); αm和α一分别是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和量块的线胀系数; △tm和△t,一分别是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和量块偏离参考温度20℃ 的数值。

B.3方差和灵敏度系数

(B.1)中:为简化运算,舍去微小量,转化木

代入公式(B.1)后,经整理得:

依据不确定度传播律公式,输出量e的估计值方差为 u? =u?(e)=c? ·u? +c? ·u? +c ·u +c ·u =u?+u?+(L.t)?.u+(Lα)?u

依据不确定度传播律公式,输出量e的估计值方差为: u.=u"(e)=c?.u?+c2?+cu?+cu =u?+u?+(L·t)?.u+(Lα)?u

B.4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B.4.2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u2; B.4.3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与量块的线胀系数差引入的不确定度u3; B.4.4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和量块的温度差引入不确定度u4

B.5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表B.1不确定度概算汇总表

表B.2不确定度概算汇总表

GB/T 40473.1-2021 银行业应用系统 非功能需求 第1部分:描述框架B.6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B.6.1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以25.00.mm示值为例,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用5等量块进行测量,重 复测量10次,由贝塞尔公式得实验标准差

u,=s=0. 30 μm

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分辨力为0.001mm,等概率分布在区间半宽0.5

um内GB/T 34756-2017 猪轮状病毒病 病毒RT-PCR检测方法,则由电子数显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0.5 μm =0. 29 μm /3

由此可见,电子数显尖头外径千分尺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小于电子 数显尖头外径干分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因此电子数显尖头外径 千分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作为u。 B.6.2由对零位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和校准点量块引入的不确定度分 量u,组成不确定度u,的评定。

+,=1×10℃//3=0.58×1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