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38-2019广东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pdf

DBJT 15-38-2019广东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6397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 15-38-2019广东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pdf

2.1.23建筑物纠偏buildingrectifiedade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Nk 桩顶荷载; Ppo一 桩顶压应力; 0一 桩间土的基底附加压应力 平均附加应力增量; Apk 基底压力增量; Pcz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00i 作用于软土面上的附加应力; 桩间土的基底附加压应力;复合土层顶面的附加压应力; P 复合土层底面的附加压力值; 4p一 历时t以前各级荷载的累加值: 桩顶压应力: P 作用在托板上的应力标准值: M一一作用在桩边缘处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夯锤质量; Q.°一一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标准值; 车辆荷载等道路、堆场、机场跑道、建筑场坪等的使用荷载 第i级荷载的加载速率; V一作用在托板上的最大冲剪力标准值; Z4p一一历时t以前各级荷载的累加值; △一预压荷载引起的该点的竖向附加应力。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桩端持力层的变形模量; 桩间土压缩模量; Ep一 柔性桩体的压缩模量; Epo 垫层变形模量; Ec 垫层变形模量; Ei一 第i层岩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增量:

SB/T 10753-2012 沙拉酱hco. h 1 垫层厚度;托板厚度; hli一 建筑物已有不均匀沉降的调整值; h2i 整体顶升量; h3i——地基土残余不均匀变形测算调整值; L一竖向排水体深度: LNi、LEi一一计算点i到建筑物基点南北及东西向的距离; 一基础底面长度、桩长、桩间距; li一一第i层岩土的厚度; R'一浆液有效扩散距离或扩散半径: Ri—掏孔半径; S一桩间距;柔性构筑物的沉降; 51 桩加固深度内土层压缩变形量; 桩加固深度以下土层压缩变形量: 托板以上垫层和填料的压缩变形量; Sa一瞬时沉降; Sf一最终竖向变形量; S 最终沉降; Ss1一一短桩与桩间土构成的复合土层压缩量; Ss2 短桩桩端以下土层的压缩变形量; Sp1 桩顶与基础间垫层的压缩变形: Sp2 桩身与桩端土层的变形量; 桩顶位置处基础在桩承载力特征值Ra下对应的沉降; 一天然地基在基础作用修正承载力特征值f时的沉降: Sp 加固区沉降: S2 加固区底以下土层的沉降; S, 最终竖向变形量; 建筑物实际水平变位值; SH 建筑物回倾量;建筑物纠偏时水平变位设计控制值; 桩的周长; Q总、Q单一一分别为总注浆量、每孔注浆量; V一搅拌头的下沉(或提升)速度; 被注浆的土体积; Wop 一最优含水量; N 基础底面下换填垫层的厚度;

3.0.1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前,应完成下

3.0.1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收集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对于软土的物 理力学指标没有经验时可参考附录D取值。 2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 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采用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 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 4调查邻近建(构)筑物、地下工程、周边道路和管线埋设等现状。 3.0.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 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3.0.3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习

变形计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 3建筑物及构筑物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或位于斜坡上时 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4处理后地基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 5刚度差异较大的整体大面积基础,地基处理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 共同作用,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 3.0.7处理后地基的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 1.30。散体加固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通过试验确定; 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 3.0.8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与使用的要求 3.0.9采用多种方法处理的地基承载力检验,宜采用将每一种方法都包含在内的 大尺寸承压板进行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3.0.10处理后地基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载荷试验 应分别按本规范附录A、附录B、附录C的规定执行。 3.0.11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需要进行地基 变形计算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经地基处理后,应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 定标准为止。

4 换填垫层与压实地基

4.1.1换填垫层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理。压实地基适用于 处理大面积填土地基。 4.1.2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土质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 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合分析后,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并选择施工方法。 4.1.3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垫层,应按所选用的施工机械、换填材料及场地的 土质条件进行现场试验,确定换填垫层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4.1.4换填垫层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厚 度宜为0.5m~3.0m。

4.2.1换填垫层的厚度z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 并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 b一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 [一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m);

基础自重及基础面回填土重)(kPa); 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kPa); z一一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m); 9一垫层(材料)压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 表 4.2.1 采用。

2当0.25

3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其压力扩散角宜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4.2.2垫层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

b'≥b+2ztg0

式中b一垫层底面的宽度; 一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可按表4.2.1取值;当z/b<0.25时,按表4.2.1 中z/b=0.25取值。 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缘不应小于300mm,且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 基坑开挖期间保持边坡稳定的经验放坡确定。 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

4.2.3垫层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透水性强、无腐蚀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其他工业废渣材料,但应经过现场试验证 明其经济技术效果良好且施工措施完善后方可使用。 5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所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及填料,应根据 工程特性和地基土质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50290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 抗拉强度较高、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带、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 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宜用砂石、角砾、砾砂、粗砂、中砂等材料 且不宜含氯化钙、碳酸钠、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当工程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时 垫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筑物稳 定并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 4.2.4素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 4.2.5换填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或边 长不应少于垫层厚度的1/3,且不应少于0.7m。对设计等级为三级的建筑物及不 太重要的小型、轻型或对沉降要求不严格的工程,当无试验资料时,换填垫层的 承载力可按表4.2.5选用。对于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还应进行下卧层 承载力的验算。垫层的压实标准也可按表4.2.5选用。

垫层的承载力及压实标准

注:1压实系数2e为土的实际干密度pa与最大干密度pinax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

4.2.6当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地基变形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考虑邻近基础对软弱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的影响。 2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换填垫层满足本规范 第4.2.1条、第4.2.2条、第4.2.5条时,垫层的变形可仅考虑其下卧层的变形。 垫层厚且对地基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计算垫层自身的变形。 3垫层下卧层变形量可按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4.2.7加筋土垫层所选用的土工合成材料尚应进行材料强度验算:

式中 Ta一土工合成材料在允许延伸率下的抗拉强度(kN/m); Tp——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单位宽度的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大拉力 (kN/m)

4.2.8加筋土垫层的加筋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层加筋时,可设置在垫层的中部; 2多层加筋时,首层筋材距垫层顶面的距离宜取30%垫层厚度,筋材层间距 宜取30%~50%的垫层厚度,且不应小于200mm; 3加筋线密度宜为0.15~0.35。无经验时,单层加筋宜取高值,多层加筋宜 取低值。垫层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4.2.9压实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位以上填土,可采用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非黏性或黏粒含量少 透水性较好的松散填土地基宜采用振动压实法, 2压实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体型、结构与荷载特点 场地土层条件、变形要求及填料等因素确定。对大型、重要或场地地层条件复杂 的工程,在正式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地基处理效果。 3以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时,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填料性能和现 场条件等,对拟压实的填土提出质量要求。未经检验,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 填土,不得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 4对大面积填土的设计和施工,应验算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面积填土自身 稳定性、填土下原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应评估对邻近建 筑物及重要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的变形和稳定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对大面 积填土和邻近建筑物、重要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进行变形监测。

4.2.10压实填土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压实填土的填料可选用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 土,以及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工业废料等,并满足 下列要求: 1)以碎石土作填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00mm; 2)以粉质黏土、粉土作填料时,其含水量宜为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试 检确定; 3)不得使用淤泥、耕土、膨胀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或易溶盐含量超过

填士每层铺填厚度及压实遍数

注:1①为最优含水量

5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当无试验 资料时,最大干密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Pdmax 分层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t/m"); n—经验系数,粉质黏土取0.96,粉土取0.97; pw—水的密度(t/m"); ds一土粒相对密度(比重)(t/m"); のop一—填料的最优含水量(%)。 当填料为碎石或卵石时,其最大干密度可取2.0t/m3~2.2t/m3。 6设置在斜坡上的压实填土,应验算其稳定性。当天然地面坡度大于20% 时,应采取防止压实填土可能沿坡面滑动的措施,并应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应 根据地形修筑雨水截水沟,或设置其他排水设施。设置在压实填土区的上、下水

压实填土的边坡坡度允许值

注:当压实填土厚度H大于15m时,可设计成台阶或者采用土工格栅加筋等措施,验算满足稳定性要

4.3.1换填垫层施工时,基坑开挖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180mm~ 22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填垫层前再由人工挖至设计标高。严禁扰动垫 下的软弱土层,应防止垫层被扰动。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厚度为 150mm300mm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并应防止基坑边坡塌土混入垫层 中。除砂垫层宜采用水撼法施工外,其余垫层均不得受水浸泡,应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地下水位

4.3.2垫层施工应根据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宜采用平碾, 振动碾或羊足碾,以及蛙式夯、柴油夯。砂石垫层等宜采用振动碾。 4.3.3垫层材料应分层铺填,逐层压实。分层铺填厚度及压实遍数,宜通过现场 试验确定。分层铺填厚度宜取200mm~300mm。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部应 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铺填厚度。压实过程中应控制机械碾压 速度。 4.3.4施工垫层的土料最优含水量op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选取 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のop2%的范围内。 粉煤灰垫层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op士4%的范围内。 4.3.5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时,应根据建筑物对不 均匀沉降的控制要求予以处理,经验算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4.3.6垫层底部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在暗涌、暗沟、暗塘或斜坡段的垫层,应将 基坑底土面挖成阶梯型或斜坡搭接,由深到浅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4.3.7采用重锤夯实时,夯锤重量宜为1.5t~3.0t,落距2.5m~4.5m,锤底直径 1.0m~1.5m,锤底对地静压力宜控制在15kPa20kPa。重锤实施工前应进行 式夯,以确定夯锤落距、最小夯击遍数、总下沉量、最后两遍平均下沉量及有效 夯实深度等。最后两遍平均夯沉量,黏性土宜取10mm~20mm,砂土宜取10mm 4.3.8粉质黏土及水泥土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粉质黏土及水泥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 缝。 2垫层上下两层的接缝不得小于500mm,且接缝处应夯压密实, 3水泥土的土料不得含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粒径不得大于15mm。水 泥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应当日及时铺好夯实,水泥土铺设厚度,宜 取200mm~300mm。夯实后的水泥土,3d内不得受水浸泡。雨天施工时,应采 取防雨及排水措施。 4垫层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4.3.9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筋材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宜采用搭接法、缝接法或 胶接法,接缝强度不得低于原材料设计抗拉强度,且其叠合长度不应小于150mm 端部应采用有效方法固定,防止筋材拉出。 2筋材要求幅宽尽量大,长度要能满足大于垫层顶宽加上回折长度且无接缝 3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土层表面严禁有碎石、块石等坚硬凸出物,在 距土工合成材料层100mm以内的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 4施工时,筋材应垂直于基础轴线方向铺设,铺设顺序应先纵向后横向:

5筋材的铺设不得有褶皱,应用人工拉紧,必要时可采用插钉等措施固定筋 材于填土层表面。 6筋材铺好后应及时填筑填料,避免受到阳光过长时间的暴晒,暴晒时间不 应大于8h。填筑填料间隔时间不应超过48h。 7填土前应检查有无损伤如孔洞、撕裂等情况,如有损伤应及时修补。 8填料应分层摊铺,分层碾压。筋材上的第一层填土摊铺宜采用轻型推土机 或前置式装载机。一切车辆、施工机械只容许沿基础的轴线方向行驶。 9对于软土地基,应采用后卸式自卸车沿筋材两侧边缘倾卸填料,并将筋材 张紧。填料不得直接卸在筋材上面,必须卸在已摊铺的填料上面,卸料高度不宜 大于1m。避免造成局部承载能力不足。卸料后应立即摊铺,避免出现局部下陷 两侧填好后,再由两侧向中心平行轴线对称填筑,宜保持填料施工呈U"形 10对于非软土地基,填料的摊铺与填筑可从中线位置开始,对称地向两侧 填土。 11对紫外线敏感易老化的筋材必须室内存放,且应在生产厂家提供的质保 书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4.3.10压实填土地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

4.3.1U压头填工地的 付规定: 1应根据使用要求、邻近结构类型和地质条件允许加载量和范围,并按设计 要求均衡分步施加,避免大量快速集中填土。 2填料前,应清除填土层底面以下的耕土、植被或软弱土层等。 3压实填土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防止填料(粉质黏土、粉 土)受雨水淋湿或冻结。 4基槽内压实时,应先压实基槽两边,再压实中间。 5冲击碾压法施工的冲击碾压宽度不宜小于6m,工作面较窄时,需设置转 弯车道,冲压最短直线距离不宜少于100m,冲压边角及转弯区域应采取其他措 施压实;施工时,地下水位应降低到碾压面以下1.5m。 6性质不同的填料,应采取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并分层压实。同一分层 应采取同一填料,不得混合填筑;填方分段施工时,接头部位如不能交错填筑 宜按不大于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能交错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错搭接,搭接 长度不小于2m;压实填土的施工缝,各层应错开搭接,在施工缝的搭接处,应 适当增加压实遍数;边角及转弯区域应采取其他措施压实。 7压实地基施工场地附近有对振动和噪声环境控制要求时,应合理安排施 工工序和时间,采取挖减振沟等措施,并进行振动和噪声监测。 8压实填土施工结束检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

4.4.1换填垫层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

4.4.1换填垫层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垫层质量的检验应分层进行。每夯填一层,应检验该层的平均压实系数, 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设上一层。 2对粉质黏土、灰土和砂石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环刀法、贯入仪、静 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砂石垫层也可用重型动力触探检验 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认设计要求的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作为控制标准检验 垫层的施工质量。压实系数也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检验。 3检验点的数量,对大基坑每50m²100m2不应少于1个点;对基槽每10m~ 20m不应少于1个点,每个独立柱基不应少于1个点。采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质 量时,取样点应位于每层厚度的2/3深度处;采用贯入仪或动力触探检验垫层的 施工质量时,每分层检验点的间距应小于4m。 4峻工验收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时,每个单位工程不宜少于3个点 对于大型工程应按单位工程的数量和工程的面积确定检验点数。 5加筋土施工前应对筋材进行力学性能检验。在施工过程中宜监测筋材的内 拉应力、加筋土的水平位移及竖向沉降等。

4.4.2压实填土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对变形控制 要求不严的表层软土地基的处理。对于原状的松散砂土、饱和的软黏土等地基采 用强夯法,应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其适用性。 5.1.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5.1.3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试验区 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检验强夯设计参数。试验区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场 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5.1.4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构)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 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减振措施,

5.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确定,在初步设计缺少试验资料或 经验时,可按表5.2.1预估加固深度。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5.2.2强夯的单位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性质、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 基础型式和要求处理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试夯确定。对于粗颗粒土可取 1000kN.m/m²~3000kN.m/m²:细颗粒±可取 1500kN.m/m²~4000kN.m/m²。

(II)强夯置换地基

5.3.1强分施工前,应将测量基准点设在受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分点定位允许偏 差不大于±50mm,且夯点应有明显标记和编号。 5.3.2强夯法施工机具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锤重可取10t~60t,常用20t~30t;锤重40t以上的,宜用铸钢锤。 2锤底面形状宜采用圆形,直径宜取2.0m~3.0m,常用2.2m~2.5m。 3锤体上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可取200mm~400mm。 4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宜为25kPa~60kPa。对于细颗粒土宜取较小值

5.3.3强置换锤宜采用圆柱形铸钢锤,直径宜取1.0m~1.5m,锤重可取20t~30t, 夯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宜大于80kPa。 5.3.4强夯施工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起重 能力宜大于锤重1.5~2.0倍。应采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5.3.5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铺填一定厚 度透水性良好的松散材料,采用人工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低于夯 坑底面以下2.0m。坑内或场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5.3.6强施工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将起重机就位,使锤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 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填平后再进行 夯击。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每一遍夯击完成后,将场地整平,同时测量整平后的标高。 9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进行下一遍分击,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务击通 数,最后宜用夯击能量为500kN.m~2000kN.m的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满夯 的夯印搭接部分不应小于锤底面积的1/5~1/3,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10柱下基础范围加强夯单点击能宜为2000kN.m~3000kN.m,满夯,锤印 搭接。 11当满分完成后地坪标高低于峻工要求地坪标高时,可铺设垫层,并分层 碾压密实。 5.3.7雨季施工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夯坑和场地内积水,并应采取降低地 下水位的措施。对细颗粒土,宜采取晾晒等措施降低含水量。 5.3.8在夯击过程中,当发现地质条件与设计要求不符时,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 研究处理。 5.3.9强夯施工过程中应在现场及时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记录

5.4.1当强夯施工影响范围内有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时,应设置监测点进行 变形、振动及噪音监测。当影响达到限值时,应暂停施工,采取处理措施。

5.4.2强夯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下列检查与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应 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均 沉量和总夯沉量、夯点施工起止时间。 5.4.3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 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5.4.4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 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d~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 可取14d~28d。当有孔隙水压力测试时,可按孔隙水压力消散80%以上时间作 为间隔时间。 5.4.5强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静载荷试验、其他原位测 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综合确定。 5.4.6静载荷试验可采用现场大尺寸压板载荷试验,其他原位测试可采用标准贯 入试验或动力触探等方法。强夯置换后的地基峻工验收,除应采用单墩静载荷试 验进行承载力检验外,尚应采用钻孔动力触探、地质雷达等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 及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5.4.7强务地基加固效果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人试验、静力触探 试验等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检验点的数量,可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 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400m²应不少于1个检测点 且不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2应不少于1个检测点 且不少于3点。强夯置换地基,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检查 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3% 且不少于3点。 5.4.8填石地基承载力质量检验难以采用动力触探方法时,可采用瑞雷波法。当 采用瑞雷波法时,宜按每300m2不少于1个检测点,且每个处理单元不少于6 个点。 5.4.9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 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单位工程地基的原位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 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并应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点数 不应少于3点。强夯置换载荷试验和置换墩着底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 1%,且不少于3个点。

6.1.1预压地基按处理工艺可分为堆载预压、具空预压和动力排水固结。堆载预 压和真空预压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软黏土地基。而动力排 水固结仪适用于淤泥厚度小于5m且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并有类似工程经验参 考。 6.1.2预压地基应预先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地基土层的种类、性质及其在水 平方同和竖直方向的分布和变化,查明透水层的位置、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补给 情况等;应通过土工试验测定土层先期固结压力、水平向和竖直向的渗透系数、 固结系数、孔隙比和固结压力关系曲线、三轴抗剪强度和原位十字板抗剪强度等 指标。 6.1.3重要工程应在现场选择试验区进行预压试验。在预压过程中应进行地基竖 向变形、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等项目的监测并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 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应根据试验区获得的监测资料确定加载速率控制指标、推 算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度及最终竖向变形等,对原设计进行修正。 6.1.4在整个场地地基处理过程中,应进行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 项自的动态监测。根据现场获得的观测资料,分析地基的加固效果,并与原设计 预估值进行比较,及时修正设计参数,指导全场的设计与施工。 6.1.5对堆载预压工程,预压荷载应分级逐渐施加,确保每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 性;对于真空预压工程,可一次连续抽真空至最大负压力;而对于动力排水固结 工程,在施加强夯动荷载以前,应在软土中设置良好的水平和垂直向排水系统, 并应在软土表面堆填3.0m~4.0m厚填土作为垫层。 6.1.6当沉降速率和固结度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卸载。 6.1.7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应考虑施工对相邻建筑物、地下设施等产生附加沉 降的影响。真空预加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地基加固区边线与相邻建筑物、地 下设施等的距离不宜小于20m,施工时应加强变形观测;当距离较近时,应对相 邻受影响的建筑物、地下设施采取保护措施。 6.1.8当受预压工期的限制,工后沉降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 件下可采用超载预压。

6.2.1堆载预压加固软土地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塑料排水板或砂井等竖向排水体,确定其断面尺寸、间距、深度、排 列方式和布置范围。 2确定水平排水垫层的构造、厚度、砂料及其级配分布;必要时在垫层的底 面铺一层土工布或土工格栅等。 3确定排水盲沟和集水井的布置。 4确定分级预压荷载、总荷载和加荷速率。 5确定预压要求的固结度和预压持续时间。 6估算预压应消除的沉降量。 7计算地基土强度的增长值、地基整体滑动稳定性与变形。 8进行现场监测,观测地基土预压过程中强度与变形的变化,指导现场施工, 分析地基加固效果,预测地基最终沉降量。 6.2.2竖向排水体的平面布置形式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水体有效排水 直径de与间距/的关系为:

等边三角形排列时 de=1.05 正方形排列时 d. =1.13/

de=1.054 d。 =1.13/

6.2.3竖向排水体的布置应符合“细而密”的原则,其直径和间距应根据地基土的 固结特性和预定时间内所要求达到的固结度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普通砂井直径dw可取300mm~500mm,间距可按井径比n(砂并有效排 水直径de与砂井直径dw之比,即n=de/dw)值为6~8选用。 2袋装砂井直径dw可取70mm~120mm,间距可按井径比n值为15~22选 用。 3塑料排水板的当量换算直径dw可按下式计算:

d. =12(b+8)

式中 b一塑料排水板宽度(mm); s一塑料排水板厚度(mm); I换算系数,取值范围0.751.0,一般采用1.0; 塑料排水板的间距可按井径比n值为15~22选用。 6.2.4竖向排水体的深度应根据土层分布和建(构)筑物对地基的稳定性、变形要 求和工期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b—塑料排水板宽度(mm);

6.2.7预压荷载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文

1对于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采用超载预压法处理,并宜使预压荷载下 受压土层各点的有效竖向应力大于建筑物荷载引起的相应点的附加应力。 2预压荷载顶面的范围应等于或大于建筑物基础外缘所包围的范围。 3加载速率应根据地基土的强度增长确定。当大然地基土的强度满足预压荷 载下地基的稳定性要求时,可一次性加载,否则应分级逐渐加载,待前期预压荷 载下地基土的强度增长满足下一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加载。 5.2.8竖向排水体穿过全部软主层时地基的平均固结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对瞬时加载仅考虑径向排水,当固结时间为t时,理想井排水条件下,对

6.2.8竖向排水体穿过全部软土层时地基的平均固结度NB/T 41009-2017 定制电力技术导则,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对瞬时加载仅考虑径向排水,当固结时间为t时,理想井排水 应总荷载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可按下式计算:

中 U. 理想井排水条件下加载t时向竖向排水体地基径向排水的平均 固结度; Ch 土的径向排水固结系数(cm2/s); 2m21

2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载条件下,当固结时间为t时,对应总荷载的地基平均 固结度可按下式计算:

一t时间地基的平均固结度; 第i级荷载的加载速率(kPa/d)

注:表中为不考虑井阻和涂抹对固结影响的情况

U.地基竖向排水平均固结度(%)

土的竖向排水固结系数(cm/s); H一固结土层竖向排水距离,单向排水时,H取土层厚度;双向排水时,H取两排水面间土层厚度 的一半(cm)。 6.2.9竖向排水体未穿透软土层时QX/T 18-2020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mm高炮检测规范,可按下式计算地基平均固结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