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313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3.1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5.1.1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有关规定,并依据云南省室外气象参数,确定云南省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区划标准。各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3.1.1的 规定

JJG(浙) 94-2007 汽车行驶记录仪检定规程表3.1.1云南省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指标

3.1.2云南省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划分为四个一级区,即温 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其中温和地 区又分为南区、中区、北区三个二级区(见本标准附录A)。各 县(市)、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表3.1.2采用

表3.1.2云南省市、县建筑热工设计分区表

:括号中地名为原始气象资料中所使用的

3.2 建筑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3.2.1温和地区中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宜符合下列 规定: 1冬季利用太阳能采暖房间: 卧室、起居室设计温度16~18℃;计算换气次数0.5次/h。 2夏季自然通风房间: 换气次数不低于10次/h;卧室、起居室控制温度不高 于28℃。

3.2.3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节

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4.1.1温和地区南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热工设计,宜按夏 热冬暖地区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本标准另有规定者除外。 4.1.2温和地区北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热工设计,宜按夏 热冬冷地区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本标准另有规定老除处

4.2.1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物的平、立面设计,应有利于 组织夏季自然通风和设置建筑遮阳,同时,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 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物的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山地建筑的选址宜避开背阴的北坡地段。

4.2.2建筑各朝向的窗(包括

4.2.2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其中温和地区中区居住建筑热工性能的综合 判断按现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 执行。

民用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限值

注:1温和地区中区的公共建筑,其各个朝向的总窗墙面积比应 等于0.70,

注:1温和地区中区的公共建筑,其各个朝向的总窗墙面积 等于0.70

2公共建筑单一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小于0.40时,玻璃(或其他透明 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 3表中的“南”代表南偏东30°至偏西30°的范围,“北”代表北偏 东60°至偏西60°的范围,“东”、“西”代表东或西偏北30°(含30°)至偏 南60°(含60°)的范围。以下同。

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综 合判断,其中温和地区中区居住建筑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按现行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执行。

表4.2.3民用建筑天窗面积占屋顶总面积的百分比限

1居住建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 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8%或外窗面积的30%。 2公共建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 窗面积的40%。 3玻璃幕墙在每个独立开间应设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 换气装置。

4.3.1温和地区中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传热系数K、热 性指标D应符合表4.3.1的规定,其中,若K值符合限值而LD 值不符合要求,或D值符合要求,K值不符合限值,或D值小于 2.0时,应采取其他建筑节能措施,以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规范》GB50176第5.1.1条规定。 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应按现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4.3.1温和地区中区居住

表4.3.1温和地区中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 各部位传热系数K、热情性指标D限值

主:外墙的传热系数,外墙热情性指标均为考虑了热桥计算后得到的平 热系数和平均热情性指标

传热系数和平均热情性指标。

4.3.2温和地区中区居住建筑不同朝向、单一墙面不

注:气密性等级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等级及检测方法》 GB/T7106确定

:气密性等级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等级及检测方法》 T7106确定

4.3.3温和地区中区公共建筑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地面和 地下室外墙的热阻应符合表4.3.3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 定时,应按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 定进行权衡判断。

温和地区中区公共建筑部分围护结构

若屋面D值大于3,则可取K值不大于1.5 3屋顶与外墙连成弧形整体时,弧形各点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 5翻下部按外墙计算K值,小于45°的上部按屋顶计算K值。 4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 5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 34温和地区中区公共建筑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保温性能等级和综合遮阳系数应符合表4.3.4的规定。当不能满

4地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

34温和地区中区公共建筑单一朝向外窗(包活透明幕墙)

保温性能等级和综合遮阳系数应符合表4.3.4的规定。当不能满 本条文规定时,应按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前有关规定进行权衡判断。

表4.3.4温和地区中区公共建筑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和综合遮阳系数SC限值

注:1建筑物下部为裙房,上部有几栋外立面做法不同的塔楼时,其裙 房和每栋塔楼的窗墙面积比可分别计算。 2有外遮阳时,综合遮阳系数=窗的遮阳系数×外遮阳的遮阳系数 无外遮阳时,综合遮阳系数=窗的遮阳系数。 3东、西、南向外窗宜设置活动外遮阳,设置了展开或关闭时能完 全渡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视为满足综合遮阳系数要求。

4.3.5温和地区公共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以及透明幕

温和地区公共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以及透明幕墙气密性

温和地区公共建筑外窗气密性等

注:外窗气密性等级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分级及检测方 式》GB/T7106确定。

注:幕墙气密性等级按《建筑幕墙》CB/T21086确定

4.4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4.4.1被动式太阳能光热利用应符合下列要立

1总图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当地冬至日太阳运行轨 迹,应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规律,结合地形、地貌合理 控制建筑间距和相对位置,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南向,建筑长轴 为东西向,以充分利用冬季太阳能资源, 2建筑单体平面设计时,南向宜开敬,南向墙体宜有良好 的外表面吸热性能和墙体蓄热性。卧室、病房、办公室、教室等 使用率较高的房间宜布置在南向或接近南向,并宜设置太阳能采 暖房,直接利用太阳能采暖

4.4.2自然通风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冬、夏两季的主导风向,利用地形地貌和周

应根据冬、夏两李的主导风可,利用地形地貌和周边建 筑群体,合理布局建筑及其周边的景观绿化,使区域内夏季有良

菊自然通风井阻碍冬李寒风。 2居任建筑的设计应进行夏李通风的气流分析、组织和优 ,采用可开启的外窗作为通风的进风口和排风口。 3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应与暖通设计配合,合理有效地组 纸自然通风: 1)建筑单体应结合使用功能,充分利用门、窗和幕墙可开 部位作为自然通风的气流通道,并优化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 禁通风效率; 2)大体量、天空间建筑和建筑中庭,应合理设置进、排风 口,充分利用室外风压和室内热压作用形成持续的自然通风气流 血以合理组织; 3)进、排风口面积应计算确定,月进风口面积不应小于排 #口面积。 4地下室宜设置通风采光洞口或竖井:平地下室应设采光 通风高窗。

44.3建筑遮阳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西向墙体宜利用花格构件和相邻建筑、地形、树木 成遮阳系统,遮挡夏李西晒。 2居住建筑东、西、南向外窗宜设置可调内或外遮阳。 3公共建筑东,西、南向外窗宜配合立面设计,设置可调 活动内或外外遮阳。 4 透明幕墙宜设置“双层幕墙”结构形式,并宜在“双层 喜墙” 的空气层内采用中间遮阳,起到内、外遮阳的效果。 5 透明顶宜设置可调节的顶棚遮阳帘。 遮阳设施的设置不应妨碍自然通风。 4.4.4 温和地区南区、中区屋顶及东西向外墙宜采用下列节能 精施: 1 浅色饰面。 屋项遮阳或通区风屋顶 3 平屋顶有十或无土种植绿化

4.4.5建筑设计与暖通、给排水、电气等专业的配合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居住建筑和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建筑设计应为太阳 能热水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建筑条件。 2空调建筑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通风、空调风机机房、竖 并的位置,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风系统的输送距离:独立建筑物内 空调水系统的单程输送距离不宜超过250m,风系统的服务半径不 宜超过60m 3建筑变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位置:低压配电室宜靠近电 气竖井。 4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多联分体式机组时,在建筑平面 设计和立面设计中均应合理安排室外机的位置,既不影响立面景 观,又有利于夏季排热和冬季吸热,同时防止对室内产生热污 染,并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机的布置应符合以下原则: 1)室外机宜安装在南、北向的外墙或屋面上; 2)室外机安装位置应避免室外换热器气流短路,不应将室 外机从下到上逐层依次布置在建筑的竖向凹槽内; 3)室外机换热器进出风口位置应保障气流畅通

4.4.6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设计应纳入总体规划和建 计的范围。

5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能设计

三11温和地区中区、北区居住建筑设置采暖、通风和空调设 对,其设计宜按现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34执行。 三12温和地区南区居住建筑设置通风和空调设施时,其设计 宣装现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执行。 五13温和地区采暖、通风和空调设计的室外气象参数,宜按 本标准附录C选取。 514采暖、空调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应以对每一一采暖空调房 闻或区域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值,作为选择冷热 设备、输配设备、空调末端设备、白控和调节阀门等的计算 君。 51.5公共建筑的热负荷计算应扣除采暖房间内部的得热量, 包括室内设备散热量、人员密集场所的人体散热量等,同时采用 新风量需求控制。

52.1游泳池、更衣室等场所或住宅中设置采暖系统时,宜采 用低温热水辐射采暖方式,并优先采用地板辐射采暖。 52.2学校、医疗机构、办公等建筑设置采暖系统时,宜采用 新风供暖方式。

3.1应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谷种被动式通风技不强化 通风,并优化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减少机械

然通风,并优化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减少机

风和空调系统的设置范围和使用时间。机械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 置不应妨碍建筑的自然通风。

5.3.2通风设计应符合以下节能原则

1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排除室内的余热、散湿量或其它污 染物。 2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空间的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 置机械通风系统或自然与机械的联合通风系统。 3空调建筑应尽量利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余湿,缩短空调 冷源系统的使用时间:单层空调建筑或顶层空调房间宜采用通风 吊顶。 4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 用局部排风,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 5.3.3建筑中庭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5.3.4地下停车库的机械进风系统宜采用无风管诱导系统。 5.3.5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时,其通风量应由计算确定,不具备 准确计算条件时,通风换气次数可按表5.3.5选取

表5.3.5房间通风量计算参数

54.1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

54.1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 显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调风系统应采用全空气系统

1对一般公共建筑,整个建筑所有全空气定风量系统可达 到的最大总新风比,应不低于50%。 2人员密集的大空间内,所有全空气定风量系统可达到的 最大总新风比,应不低于70%。 3排风系统应与新风量的调节相适应 4使用时间、温湿度基数和允许波动范围等要求不同,或

5.4.3采用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方式的空调系统,宜具

5.4.3采用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方式的空调系统,宜具备可在 各季节采用不同新风量的条件。 5.4.4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节能规定:

5.4.8空调风管宜采用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风管

5.5空调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5.5.1空调和集中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可 根据资源条件、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及用户对采暖、空调费用的 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确定。有条件时,应 优先利用余热、废热,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区划分和建筑功能特点,按下列原则确定

1温和地区中区和南区的商场类入员密集场所应以热负荷 选型,不足冷量可由水冷式冷水机组提供; 2当冬季运行性能系数低于1.8或具有集中热源、气源时 不宜采用。

553对存在一定量卫生热水需求的空调建筑,经技

三5.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 (C1 应大于等于表 5.5.4 的规定值

三54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

综合性能系数【IPLV(C】限定

表5.5.5空调器能效限定值

表5.5.5空调器能效限定值

55.6水泵选型时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各类

水泵选型时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各类空调 银的扬程,并确保水泵设计工作点处于高效区内。

55.6水泵选型时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

6.1.1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原则:

1充分利用市政自来水的供水压力。 2在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提升能耗,合理 定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并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 准》GB50555的规定选取用水定额,合理确定提升流量。

1充分利用市政自来水的供水压力。 2在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提升能耗,合理码 定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并按《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村 准》GB50555的规定选取用水定额,合理确定提升流量。 6.1.2加压泵站的布置和加压供水方式的选用应根据用水系维 特点,结合场地和建筑物的条件等因素,按下列要求确定: 1区域集中布置的供水泵站,宜设在供水范围内居中或 近用水大户的位置。 2市政条件充许且当地供水主管部门许可的地区,宜优 采用管网叠压变频供水的给水方式。 3供水范围较小且有条件设置高位水箱时,宜采用工频 组和高位水箱联合供水的给水方式。 4供水范围较大,采用水池+变频调速泵组供水时,变步 调速系统宜采用恒压变量供水系统。 6.1.3应根据管网水力计算选择和配置给水泵,保证水泵工? 在高效段内运行。 6.1.4雨水及空内排水应中重力直挖排入空外管网

6.1.4雨水及室内排水应由重力直接排人室外管网

.2.1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的热源应优先采用工业余热、废 冷凝热、太阳能、地热能等;温和地区中区、南区可采用空 热泵制取生活热水。

除厨房、洗衣、高温消毒等必须采用蒸汽的热负荷外

应采用燃油或燃气锅炉制备蒸汽再进行热交换后供应生活热水 供然方式。 3集中生活热水加热的供水温度应不高于60℃。 工4每天60℃热水用量小于1m的、局部使用热水的小供热 点自采用局部加热装置。

7.1.1由两路高压电源供电的系统,有条件时宜采用两路电源 同时运行的方式。 7.1.2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设置,低压供电半径不宜大 于200m。

同时运行的方式。 7.1.2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设置,低压供电半径不宜大 于200m。 7.1.3变压器的长期运行负载率不宜大于80%。季节性负荷变 化较大或集中负荷较大的建筑宜设置二台及以上变压器。 7.1.4当采用三相电源供电时,单相负荷应均匀分配在三相上 负荷电流的不平衡度不宜超过±15%。 7.1.5未级配电箱应设在区域负荷中心,并靠近电源侧,分支 线路供电半径不宜超过50m。 7.1.6谐波治理宜采用谐波抑制滤波器,滤波器的选型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当供电系统中的非线性负载长期稳定运行时,宜选无源 滤波器。 2当供电系统中的非线性负载断续工作、变化较大时,宜 选有源滤波器。 3当供电系统中有以上两种非线性负载时,宜选有源、无 源组合型滤波器。

7.1.3变压器的长期运行负载率不宜大于80%。季节性负

7.1.6谐波治理宜采用谐波抑制滤波器,滤波器的选型应

1、当供电系统中的非线性负载长期稳定运行时,宜选无源 滤波器。 2当供电系统中的非线性负载断续工作、变化较大时,宜 选有源滤波器。 3当供电系统中有以上两种非线性负载时,宜选有源、无 源组合型滤波器。

7.2.1 电气照明应选用高光效光源,并采用合适的照明方式。 7.2.2 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高效率灯具 7.2.3 照明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同区域、不同使用自的、不同使用时间、不同自然采

无客件的照明,应能分别控制。 2工作区与通道区划分明确的大空间照明设计,应采用分 欧三制方式。 多于大开间的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宜 生开差灯列与侧窗平行的方式分组控制。 4道路、广场、室外停车场、景区、庭院和草坪等照明 宝采用光控、时控、程控或间隔分组的控制方式。 5建筑物景观照明应集中控制,并设置深夜减光控制方案 具平时、一般节日、重大节日开灯控制模式,同时根据季节变 轮行时间和光电自动控制。 除高层住宅(公寓)的电梯厅和火灾应急照明外,住宅 修寓)公共部分照明应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

1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宜采用空载低速运行或无人 自动停运的控制方式,共用电梯厅的多部电梯应采用群控方式。 2间款运行的空调、通风设备,宜采用可节能运行的自动 制方式。 33异步电动机在满足机械负载要求时,可采取调压节电措 砸,并使电动机工作在经济运行范围。 34无特殊要求时,负荷波动较大的电动机宜采用变频调速 制

二1电能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于电业收费的电能计量装置,应满足电业部门的要求 2 用手内部节能考核的电能计量装置,精度等级不应低于 10级,且不应与电业收费的计量装置串接。 3 除有特别要求外,可只计量有功电能。 42公共建筑中的大型用电设备、如电梯、水泵、风机以及

42公共建筑中的大型用电设备、如电梯、水泵、

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的制冷机组和热水生产设备,应分类设置专月 电能计量装置。

电力为主要能源的制冷机组和热水生产设备,应分类设置专 电能计量装置。 4.3公共照明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时,宜设有与楼宇自控管 来统联网的接口。

7.4.4建筑设有楼宇设备自控管理系统时,应

弟、水泵、风机、电气照明和其他用电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程 空制,以实现最优化运行。

重、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有用能需求时,应优先考 完用大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并至少选用一种可再生能 重技不类型。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选用一种以上可 生能原应用技术类型。 高层建筑应选用可再生能源联合应用技术。 L4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选用,应综合考虑各种条件的限 用一远择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类型。 健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应纳入建筑工程设 一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

21 太阳能光热应用 1 太阳能热水系统。 2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 3 太阳能和浅层地能联合供热、采暖及制冷系统, 4 被动式太阳房。 L2 太阳能光伏应用 1 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 2 太阳能和风能互补的电源系统。 3 地热能源应用 1 浅层地热能供热、采暖及制冷系统。 2 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及污水源供热、采暖及制

太阳能导光(诱光)系统

8.3.1民用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最大限度满足 物的生活热水需求。

8.3.2锅炉房宜采用太阳能预热锅炉给水。

8.3.4建筑中地下室等难以自然采光的场所GB/T 6113.201-201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2-1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传导骚扰测量,宜选用太阳

8.3.4建筑中地下室等难以自然采光的场所,宜选用太阳能导 光系统。

8. 4 地热能应用

8.4.1需要设置空调或采暖系统的建筑,当有适合水源热泵运 行条件的水资源且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宜采用水源热泵系 统。水源热泵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条件的场合宜优先采用地表水地源热泵。 2建筑同时存在空调冷负荷与空调热负荷或生活热水供热 负荷时,宜选用有热回收功能的水源热泵,并利用其热回收功能 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其他方式补充。 3设备选配、管路设计与运行控制模式应能适应水源热泵 机组的转换与空调冷(热)负荷及生活热水供热负荷的变化:系 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动态调节并尽量减少 地下水或地表水的用量。 4夏季空调设计工况地表水换热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差不应 低于5℃,地表水换热系统输送能效比(ER)应不大于0.0241。 8.4.2需要设置供热系统的建筑,当有合适的浅层地热能资源 且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宜优先采用地埋管地热源热泵系

8.4.2需要设置供热系统的建筑,当有合适的浅层地热能资源

8.4.2需要设置供热系统的建筑,当有合适的浅层地热能资源

且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宜优先采用地埋管地热源热泵系 统。地埋管地热源热泵系统的节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地埋管

志量立满系统最大吸(释)热量的要求;当两者相差较大 旺可通过增加辅助热源或增加冷却塔辅助散热的调峰方式。 工理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以充分降低系统运 3地理管地热源热泵系统在供冷、供热的同时,宜利用地 量泵系统的热回收功能提供(或预热)生活热水,不足部分由

SN/T 5379-2021 墨西哥假齿小蠹检疫鉴定方法图A云南省建筑热工设计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