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512-2021 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pdf

NB/T 10512-2021 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5532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10512-2021 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pdf

根据边坡施工过程中的勘察资料,结合永久监测系统或临时监测系统反馈信 息进行边坡稳定性复核计算和修正原设计的设计方法

2.0.13风险分析riskanalysis

竖向布置在边坡潜在滑动体内,穿过滑面并深入滑床以下可靠长度GB/T 3836.3-2021 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提高边 坡稳定性的桩柱结构

岩质边坡内用钢筋混凝土将滑面上下盘岩体嵌固在一起,其方向可沿滑动面 走向、也可与滑动面走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起抗剪作用的洞塞结构。

2.0.17锚固洞retaining concreteplug

岩质边坡或滑坡内用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锚索将上下盘岩体嵌固在一起,其 方向与滑动方向水平投影基本平行的洞塞结构

3.0.1工程选址和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应将边坡稳定作为比选因素。 3.0.2水电工程边坡设计应在边坡地质勘察及试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水电 工程边坡地质勘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水电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勘察规程》NB/T10513、《水电工程水库区工程地质勘 察规程》NB/T10131的规定。 3.0.3水电工程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和边坡开挖体型 对边坡类别和边坡结构的划分、边坡变形与破坏型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边坡 稳定条件。水电工程边坡分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水电工程边坡结构分 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水电工程边坡变形破坏分类及滑坡类型分类宜符 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3.0.工程远 3.0.2水电工程边坡设计应在边坡地质勘察及试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水电 工程边坡地质勘察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水电工程边坡工程地质勘察规程》NB/T10513、《水电工程水库区工程地质勘 察规程》NB/T10131的规定。 3.0.3水电工程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和边坡开挖体型 对边坡类别和边坡结构的划分、边坡变形与破坏型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边坡 稳定条件。水电工程边坡分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水电工程边坡结构分 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水电工程边坡变形破坏分类及滑坡类型分类宜符 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3.0.4水电工程边坡设计应根据水电工程枢纽布置方案和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分 析边坡重要性、边坡失事风险和影响损失程度,确定边坡安全级别及设计安全系 数、边坡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分析边坡失稳破坏模式,选择适当的稳定分析方 法,对加固处理措施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择处理措施。 3.0.5边坡稳定分析的基本方法应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并采用单一安全系数 法进行评价。对于I级、II级的高边坡、特高边坡及超高边坡,宜采取2种或2 种以上的计算分析方法,宜采取包括有限元、离散元等数值分析方法进行稳定分 析,综合评价边坡变形与稳定安全性。对于特别重要或条件复杂的工程边坡,应 进行专门的数值分析,研究其变形机理、破坏类型和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边坡 抗滑稳定性的可靠度评价可采用本规范附录D规定的方法。 3.0.6边坡工程设计和施工应结合历史调查、地质预测预报、地质编录和监测分 析反馈资料,调整边坡稳定性分析参数,实现边坡工程全过程动态设计。 3.0.7永久边坡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所影响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相适应。边坡设 计应根据支护结构所处环境、施工技术及耐久性要求等,采用相应的材料、结构 及防护措施,并应提出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定期检查和维护的技术要求。 3.0.8边坡工程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施工安全等因素。 3.0.9危及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水库边坡和滑坡宜根据边坡、滑坡特性提出库水位 上升或下降的速率要求

析边坡重要性、边坡失事风险和影响损失程度,确定边坡安全级别及设计安 数、边坡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分析边坡失稳破坏模式,选择适当的稳定分 法,对加固处理措施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选择处理措施

3.0.5边坡稳定分析的基

4.0.1水电工程边坡类别和级别应按其所属枢纽工程等级、建筑物级别、边坡所 处位置、边坡重要性、失稳危害程度进行划分。水电工程边坡类别和级别划分应 符合表4.0.1的规定

表4.0.1水电工程边坡类别和级别划分

程度按本表进行分类分级。不在表中所述三类区

4.0.2枢纽工程区边坡失事仅对建筑物正常运行有影响,而不危害建筑物安全和 人身安全的,经论证,边坡级别可降低一级。 4.0.3通过安全监测可以预测、预报稳定性变化,并能采取措施对其失稳进行防 范的水库及下游河道蠕变边坡或潜在不稳定边坡,经论证,边坡级别可降低一级 或二级。 4.0.4面积范围大的边坡宜根据对建筑物影响程度,将边坡分段或分区划分级别 4.0.5水电工程边坡稳定分析应区分不同的荷载效应组合或运用状况,采用极限 平衡法的下限解法进行抗滑稳定计算时,边坡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应符合表 4.0.5的规定。

表4.0.5边坡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

主:本表边坡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对应于设计采用的岩体和结构面抗剪断强度指标和土体抗剪强度指标: 其强度指标均是以岩土体峰值强度小值平均值为基础进行取值

4.0.6针对具体边坡工程选用抗滑稳定设计安全系数时,应对边坡与建筑物关系 边坡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以及边坡稳定分析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进行分析 并从本规范表4.0.5中所给范围内选取。对于失稳风险大或稳定分析中不确定性 因素较多的边坡,设计安全系数宜取高值,反之宜取低值。 4.0.7特别重要、失事后危害巨大或有变形极限要求的边坡,经论证,设计安全 系数取值可高于本规范表4.0.5中的规定

5边坡结构与失稳模式分析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建筑物布置等资料,应通过地质调查与勘测,研究边坡演 化历史、边坡目前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边坡的可能影响,并应在此基础上, 开展边坡开挖体型设计、边坡稳定分析和综合治理设计研究。 5.1.2水电工程边坡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分析和评价,结合建筑物布置对边坡进 行分区分段,并应确定边坡工程地质类型,判定边坡稳定基本条件和可能发生变 形、破坏的机理和模式,确定开展稳定分析和治理设计的边坡范围。 5.1.3地质条件复杂或对工程和环境影响较大的边坡,以及地下工程开挖、坝基 开挖等对边坡稳定有不利影响的边坡,宜结合地质勘察和地面、地下工程施工及 早建立安全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堂握边坡动态

5.2.1边坡应根据其成因类型、组成物质、边坡坡高、与建筑物的关系、存在时 间、稳定状态等进行分类

5.2.2岩质边坡结构模型的确定应符合下

1岩质边坡结构分类宜按本规范第B.0.1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2应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岩体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结构面组合情况;应采用 极射赤平投影法或其他方法,分析在边坡内可能存在的潜在不稳定岩体或块体,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有多个结构面组合的情况下,应首先分析由软弱结构面、软弱层带和 贯穿性结构面组合形成的确定性块体;其次分析软弱结构面、软弱层带 和贯穿性结构面与成组节理或层面裂隙组合构成的半确定性块体, 2)在无软弱结构面和贯穿性结构面的岩体内,应分析由成组结构面或层面 等裂隙构成的随机块体。 3层状结构的岩质边坡,应根据层面产状与边坡坡面的相对关系,划分层状 岩体边坡结构类型,判断其可能发生的变形与破坏型式,

2不同结构类型的土质边坡宜按下列滑动破坏型式进行分析: 1)均质黏性土滑动破坏按弧面型滑动。 2)均质砂性土滑动破坏按平面型滑动。 3)层状土可能沿层面或复合的层面滑动。 4)碎石土边坡可能沿弧面型发生滑动。 5)具有上土下岩结构的岩土混合边坡,可能发生土体沿基岩顶面的滑动 也可能有发生在土体或岩体内部的滑动。 3黄土、软土、膨胀土、冻土等特殊土质边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 变形分析,研究确定其失稳模式。

5.2.4边坡变形破坏分类及范围、边界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边坡变形破坏分类宜按本规范第C.0.1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2滑动破坏类型的变形体、松动体和变体等变形边坡,应根据地质资料 确定其分布范围、边界、内部切割面和潜在滑动面位置。 3非滑动破坏类型的崩塌、倾倒、溃屈、拉裂和流动等变形边坡,应根据地 质资料,确定其分布范围、内部结构分区和影响深度

5.2.5滑坡和失稳后边坡分类确定应符合

1滑坡类型分类宜按本规范第C.0.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2滑坡、塌滑体或失稳后堆积体边界面,应根据地质资料确定,包括底部滑 动面、后缘拉裂面和侧缘切割面,以及滑坡体内部的次级结构面

5.3边坡稳定性初步判别

5.4边坡破坏运动形式分析

5.4.1破坏型式对工程布置或治理方案有重要影响的边坡,应进行失稳破坏运动 形式与失稳后堆积形态的分析。 5.4.2边坡破坏运动形式分析应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划分边坡破坏类型,预测边 坡破坏过程,分析边坡破坏运动形式。 5.4.3具有多级滑动面的滑动破坏边坡应划分主滑面和次滑面,以极限平衡方法 计管敷个滑体和

形式与失稳后堆积形态的分析。 5.4.2边坡破坏运动形式分析应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划分边坡破坏类型,预测边 坡破坏过程,分析边坡破坏运动形式。 5.4.3具有多级滑动面的滑动破坏边坡应划分主滑面和次滑面,以极限平衡方法 计算整个滑体和局部滑体的边坡安全系数,据此预测解体滑动破坏的可能和各个 局部滑动的先后顺序、堆积方式,预测一次性最大滑动方量。 5.4.4非滑动破坏类型的倾倒、溃屈、崩塌等变形边坡应进行倾倒破坏、溃屈破 坏、崩塌破坏等的运动形式分析

5.4.5重要边坡或地质条件复杂边坡宜辅以有限单元法、离散元法、

分析法或其他块体运动分析法等,研究预测边坡破坏运动形式。特别复杂的、失 稳可能危及水工建筑物安全的边坡可开展物理力学模型试验,研究边坡破坏运动 形式。

5.4.6近坝库岸大中型滑坡体、潜在不稳定体,应分析预测滑体运动速度和运动

5.4.6近坝库岸大中型滑坡体、潜在不稳定体,应分析预测滑体运动

距离;可通过滑坡涌浪计算或涌浪模型试验,分析预测沿河道直至坝前可能形成 的涌浪高度,确定预警和防护方案

5.5边坡的代表性部面

5.5.1边坡代表性剖面应沿与边坡走向正交的方向绘制,并应详细标注边坡岩层 风化、卸荷、构造、地下水、潜在滑带或深部折断面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信息。 当边坡按照地质条件和稳定性状态被分成若干区段时,每个区段应至少有1条代 表性剖面。有条件时,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5.5.2潜在滑坡和可能失稳边坡应沿可能滑动位移方向绘制纵剖面图,作为平面 应变模型的代表性剖面,纵剖面不宜少于3条;其中主剖面应代表最危险的滑动 面或通过滑动面最深的位置。垂直滑动方向的横部面不宜少于2条。

5.5.3边坡代表性部面图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应为等比例尺,比例尺

6边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可能发生倾倒失稳的边坡应进行抗倾稳定分析,危 岩体和典型的岩块型倾倒边坡的抗倾稳定计算与分析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 定。

6.1.2溃屈破坏的边坡应以地质定性及半定量分析为基础,研究确定可能发生溃 屈的部位,再按发生溃屈后的滑动破坏面进行抗滑稳定分析。 6.1.3崩塌破坏的边坡应根据地质资料,划定危岩和不稳定岩体范围,采取定性 及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价其稳定状况。 6.1.4重要部位的边坡除应进行边坡自然状态、最终状态的稳定分析外,还应按 边坡的开挖和支护施工顺序,进行施工期间不同阶段的稳定分析。 6.1.5正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边坡,当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或监测信息异常时, 应及时进行稳定性复核

6.1.6边坡稳定分析宜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1工程地质平面图、部面图、平切面图以及边坡现场特征、地震动参数等工 程地质资料。 2地下水位等值线图、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各岩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资 料。 3岩土体的密度、孔隙率、天然含水量、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变形模量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的试验标准值和地质建议值;开展过的有控制性结构面抗剪 断试验的应力一位移曲线、岩体变形试验的加载一卸载变形曲线等岩土体物理力 学特性资料。 4天然状况、施工期和运行期库水的特征水位;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过 程资料;泄洪雾化范围、泄洪历时和雨强等有关资料。 5枢纽布置平面图、建筑物平面图及部面图等资料

6.2边坡上的作用及作用组合

1地下水位以上的岩土体自重应采用天然重度计算。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体 自重应根据计算方法分析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边界面上和计算的分条、分块面上以面力计算水压时应采用饱和重 度。 2)以体力法计算水压力时应采用浮重度。 3)降雨情况下的非饱和岩土体采用具有一定含水量的重度,可根据测试 或估算确定。 2坡体上的建筑物,包括加固治理结构物,应计入坡体自重。各种材料的重 度应采用平均值,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工建筑物荷载标准》GB/T51394的 规定。

6.2.2地下水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

1边坡各部位孔隙水、裂隙水或层间承压水的压力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和地 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或渗流分析成果确定。采用地下水最高水位作为持久状态水 立,以特大暴雨或久雨、或可能的泄流雾化雨发生的暂态高水位作为短暂状态水 位,持久与短暂状况水荷载估算方法可按本规范附录H的规定执行。 2具有地下水疏排的边坡应确定经疏排作用后的地下水位线。对排水失效和 施工期排水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应作为短暂状态水位处理, 3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岩体内的贯通性结构面和强卸荷裂隙带,可按地下水等 水位线图内插或外延,确定作用其面上的地下水压力。 4岩质边坡深部潜在不稳定体边界面并非完全贯通时,裂隙水压力可相应折 减。 5有地下水渗流的水下岩土体,当采用体力法以浮重度计算时,应考虑渗透 水压力作用,对于没有被河水完全淹没的滑体部分,其渗透水压力或动水压力值 P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w一一水的重度(kN/m3); V一一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水下体积(m3/m) J一一第i计算条块地下水渗透比降。

6水库蓄水后岸坡内地下水位宜根据实测值确定;当缺少实测值或水库尚未 蓄水时,可根据水库浸没计算确定。确定边坡上的作用时应研究施工和运行期间 河水、库水和地下水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岩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 7在对降雨或泄流雨雾引起地下水位短期雍高情况,以及水库水位骤降情况 进行边坡稳定分析时,渗透系数应采用小值平均值,地下水位宜按不稳定渗流估 算或采用非稳定渗流场分析的方法确定。降雨引起的短暂状况水荷载值可按本规 范附录H的规定方法计算。 8经受泄洪雨雾作用的边坡可根据数值分析、工程经验和工程类比确定泄洪 雨雾的影响范围和雨雾强度分布,可按本规范附录H的规定确定其短暂状况水荷 载值。

6.2.3将不稳定岩土体或潜在不稳定岩土体固定到稳定岩土体的加固力应按增

6.2.4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烈度为VI度时,可不进行抗震计算;设计烈度为VI度及以上时,应计 算地震作用力的影响。 2边坡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A类1级边坡应采用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5%的地震动参数进行地震设 防;其它边坡应采用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进行地震 设防。 2)对于B类1级近坝边坡,经论证可采用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5%的地震 动参数进行地震设防。 3)对于I级边坡失稳后会直接导致挡水建筑物损毁,造成严重灾害的 应进行专门研究。 3设计烈度为VI度及以上的I级、IⅡI级边坡,宜同时计入水平向和竖向地震 作用;竖向设计地震加速度的代表值可取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的2/3, 在近场地震时应取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 4边坡抗震稳定计算可采用拟静力法,同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时可取 0.5的遇合系数;对于特别重要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边坡,应进行基于动力 分析的专门研究

5采用拟静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沿边坡高度作用于质点i的水平向地 震惯性力代表值可按下式计算:

F=a,SG,a, / g

式中:F一一作用在质点i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代表值(kN); α一一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代表值(m/s2); 一一地震作用的效应折减系数,取=0.25; Gei一—集中在质点i的重力作用标准值(kN); α;一一质点的动态分布系数,可取αi=1,经论证后也可自边坡底部向上进行 放大; g重力加速度 (m/s2)。 6基于动力分析专门研究的边坡,宜采用非线性本构关系进行动力时程分析 分析中宜考虑地基辐射阻尼的影响,可采用动力强度折减法对边坡位移、残余位 移或变形、滑动面张开度等地震响应的综合分析,评价其变形及抗震稳定安全性。 6.2.5边坡设计作用组合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6.2.5边坡设计作用组合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表6.2.5边坡设计作用组合

6.2.6边坡工程应按下列三种设计状况进行设计:

6.2.6边坡工程应按下列三种设计状况进行设计:

1持久状况应为边坡正常运用工况,应采用基本组合设计。 2短暂状况应包括施工期缺少或部分缺少加固力;缺少排水设施或施工用水 形成地下水位增高;运行期暴雨或久雨、或可能的泄流雾化雨,以及地下或地表 排水短期失效形成的地下水位增高;水库水位骤降、骤升或水库紧急放空等情况, 短暂状况应采用基本组合设计。 3偶然状况应为校核洪水位、遭遇地震等情况,应采用偶然组合设计

6.3岩土体剪切强度取值分析

6.3.1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设计采用值应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建议 值选取。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可按本规范附录J的规定确定。 6.3.2在孔隙水压力可以确定的条件下,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宜采用有效应力法 使用有效应力抗剪强度参数。按总应力法分析时应采用总应力强度参数。 6.3.3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应采用有效应力法,软弱结构面原位剪切试验应以慢亨 速度进行,室内直剪试验应采用慢剪试验或明确孔隙水压力的快剪试验成果。 6.3.4边坡稳定分析使用有效应力法时,滑裂面上的抗剪强度应力应按下式矿 定:

Tr = Cmr + o tan Pm

武中:一破坏环面上总法向应力(kPa); Cm一一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凝聚力(kPa); βu一一土的不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 2在饱和黏性土上快速填方或开挖形成的边坡,滑裂面上的抗剪强度应力 可按下式确定:

T, = Ceu +o',tanPe 15

式中:6。 在荷载发生变化前破坏面上的有效应力(kPa); Ccu一一土的固结不排水剪凝聚力(kPa); 3由饱和黏性土组成的挡水边坡,在坡外水位骤降时,宜采用固结不排水剪 强度参数。

6.3.6现场原位试验在砂性土和饱和黏性土地基中应分别采用下列测i

1砂性土中宜使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等手段,相应的试验成果 应为土的有效摩擦角?。 2饱和黏性土中宜使用十字板剪切、静力触探和旁压试验等手段,相应的试 验成果应为地基土在不同深度测定的固结不排水剪的总强度Tf,可直接用来进行 总应力法稳定分析,即在地基不同深度赋以Ceu等于T和?c等于0的强度参数, 6.3.7变形边坡和已失稳边坡可反演其临界状态的滑动面力学参数,其采用的安 全系数应符合本规范第J.1.6条和第J.2.3条的规定。 6.3.8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力发电工程地 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规定

6.4边坡抗滑稳定分析

6.4.1经稳定性初步判别有可能发生滑动失稳的边坡以及初步判别难以确定稳 定性状的边坡,应进行抗滑稳定分析。 6.4.2边坡稳定分析基本方法应采用平面极限平衡下限解法,当有充分论证时, 也可采用上限解法,其设计安全系数应符合本规范表4.0.5的规定。当用多种方 法分析计算时,不同下限解法中应取其成果最高值,但不应超过上限解法中的最 低值;采用上限解时,为安全计条块侧面的强度指标宜取低值,不同上限解法中 应取其成果最低值。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6.4.3除本规范规定的基本方法外,I级、ⅡI级边坡可同时采用强度折减的数值 分析方法进行验算,综合确定边坡稳定性。 6.4.4边坡抗滑稳定分析可以平面二维应变分析为主,当三维效应明显时应在相

6.4.5在二维分析中,当同一滑坡或潜在不稳定岩体各段代表性部面用同一种计 算方法得出的安全系数不同时,可按各段岩体重量以加权平均法计算边坡整体安 全系数,或以实际变化区间值表示;当安全系数相差较大时,应研究其局部稳定 安全性。

6.4.6滑坡体抗滑稳定分析计算应符合下

6.4.7岩质边坡抗滑稳定分析计算应符合

1在完整岩体中新开挖形成的没有变形的人工边坡,或在天然条件下长期处 于稳定状态岩体完整的自然边坡,当做进一步稳定分析时可采用上限解法,宜采 用条块侧面倾斜的萨尔玛法(Sarma)、潘家铮分块极限平衡法和能量法(EMU)。 在计算中,侧面的倾角应根据岩体中相应结构面的产状确定。 2风化、卸荷的自然边坡,开挖中无预裂和保护措施的边坡,岩体结构已经 松动或发生变形迹象的边坡,宜采用下限解法做稳定分析。下限解法中宜采用摩 根斯坦一普莱斯法,也可采用传递系数法。 3边坡上潜在不稳定楔形体,宜采用楔形体稳定分析方法。 4岩质边坡内有多条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软弱结构面时,应针对各种可能的结 购面组合分别进行块体稳定性分析,评价边坡局部和整体稳定安全性。 5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和同倾角多滑面层状结构的岩质边坡,应采用试算法 推求最危险滑面和相应安全系数

6.4.8土质边坡抗滑稳定分析计算应符合

1砂、碎石或砾石堆积物的边坡宜按平面滑动计算。 2黏性土、混合土和均质堆积物的边坡宜按圆弧滑面计算,宜采用下限解法 做稳定分析,宜采用简化毕肖普法求解最危险滑面和相应安全系数。

3沿土或堆积物底面或其内部特定软弱面发生滑动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下限 解法按复合型滑面计算,宜采用摩根斯坦一普莱斯法,也可采用传递系数法。 4紧密土体或密实堆积物内部滑动破坏的边坡,可采用上限解法做稳定分析 宜采用能量法求解其最危险滑面和相应安全系数。 5均质土边坡或多层结构的土边坡,应采用试算法得出最危险滑面和相应安 全系数。

6.5边坡抗倾稳定分析

6.5.1经稳定性初步判别有可能发生倾倒失稳的边坡以及边坡存在倾倒稳定问 题的危岩体,应进行抗倾稳定分析。 6.5.2边坡倾倒破坏类型应根据边坡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对结构面作详细统计和 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边坡倾倒稳定计算分析的结构模型。计算成果应与边坡地 质及实际变形情况相符

6.5.3存在倾倒稳定问题的危岩体倾倒稳定计算可采用本规范第G.1节规定

6.5.4边坡倾倒稳定计算分析宜符合下列要求:

6.6边坡应力变形分析

6.6.1重要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可假设为连续介质或非连续介质,宜采用 数值方法计算分析边坡的变形、稳定和运动形式。 6.6.2边坡应力变形分析范围应涵盖所研究边坡自重应力受到影响的高度和深 度。根据需要,应研究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6.6.3数值分析网格划分应满足对边坡岩层,控制性结构面,抗滑结构体,排水 洞、并等的模拟要求,应满足应力与变形计算的精度要求。

6.6.4边坡岩土体可根据其特性概化为各向同性、各向异性等连续单元,岩体中 的软弱面或控制性结构面可概化为不连续的界面单元。按照岩土体试验提供的应 力应变关系,可选择弹塑性等非线性本构关系。

6.6.4边坡若土体可根据其特性概化为各向向性、各向异性等连续单元,若体 的软弱面或控制性结构面可概化为不连续的界面单元。按照岩土体试验提供的应 力应变关系,可选择弹塑性等非线性本构关系。 6.6.5边坡岩土和加固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特定岩层、结构面和抗滑结构体应选取符合相应标准的物理力学参数值。 有多层分带的断层宜进行厚度、模量、强度等均化等效处理。 2抗滑桩、抗剪洞等被动抗滑结构应采用经过结构安全储备系数折减的抗剪 强度参数。预应力锚索应采用设计吨位的锚固力。 6.6.6边坡应力场可按自重应力场计算。在有残余构造应力时,宜以地应力测试 回归得出的地应力作用于计算边界。 6.6.7加载或卸载应按照施工开挖、加固和运行过程中荷载的变化进行模拟。 6.6.8数值分析中整体安全系数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时,可按边坡特征点位移突 变、塑性区贯通程度、计算不收敛等方法综合确定安全系数及安全性态。 6.6.9数值分析计算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边坡在天然条件下形成的初始位移场为零位移场。分析成果应是边坡环境 条件变化后的应力场和变形场。 2成果中宜包括应力矢量图和等值线图、变形场的矢量图和等值线图以及点 安全度分布图、朔性区、拉应力区,烈缝和超党变形分布范围

6.6.5边坡岩土和加固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边坡在天然条件下形成的初始位移场为零位移场。分析成果应是边坡环境 条件变化后的应力场和变形场 2成果中宜包括应力矢量图和等值线图、变形场的矢量图和等值线图以及点 安全度分布图,塑性区、拉应力区、裂缝和超常变形分布范围

7.1.1边坡工程治理包括边坡开挖、地表及地下排水、边坡加固与支护等,应符 合下列要求: 1边坡工程治理应对可能失稳范围、破坏方式、失稳后堆积形态和可能造成 的损失进行评估。 2边坡工程治理应结合稳定分析进行减载、加固、排水等措施及其组合措施 的治理方案比较,从施工、费用及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 3采取避让方案或降低边坡级别进行治理的边坡,应加强监测预报与预警措 施。 4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治理的边坡,应论证技术可行 性和经济合理性。 7.1.2需要治理的边坡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建筑物布置、施工条件,明确治理 目标和治理标准,并应据此作出治理的统一规划和基本方案。 7.1.3当边坡的稳定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优先考虑地质体自身的增稳 措施。增稳措施宜采用地面防水、地下排水等降低地下水压力措施和削头压脚等 改变坡形措施;当仍不能满足设计标准时,可考虑采用工程加固等措施。稳定分 析和变形分析应结合以上措施的实施步骤分阶段进行。 7.1.4边坡工程治理设计应对边坡上部工程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当需 要在潜在不稳定边坡上部进行高压灌浆或高压压水试验等工作时,应采取可靠的 监测和预防边坡失稳的措施。 7.1.5边坡需要的抗滑力应根据稳定分析计算成果和边坡设计安全系数确定。以 条分法分析时,应计算各条块达到设计安全系数所需平衡的剩余下滑力,结合地 质条件和施工条件选择不同抗滑结构并确定其平面位置和深度,按力的合成原理 计算不同抗滑结构应提供的抗滑力。 7.1.6当采用数值方法对边坡进行稳定分析时,数值方法应考虑对加固结构的模 拟及分析。

7.1.1边坡工程治理包括边坡开挖、地表及地下排水、边坡加固与支护等,应符 合下列要求: 1边坡工程治理应对可能失稳范围、破坏方式、失稳后堆积形态和可能造成 的损失进行评估。 2边坡工程治理应结合稳定分析进行减载、加固、排水等措施及其组合措施 的治理方案比较,从施工、费用及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 3采取避让方案或降低边坡级别进行治理的边坡,应加强监测预报与预警措 施。 4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治理的边坡,应论证技术可行 性和经济合理性。

7.1.4边坡工程治理设计应对边坡上部工程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当需 要在潜在不稳定边坡上部进行高压灌浆或高压压水试验等工作时,应采取可靠的 监测和预防边坡失稳的措施,

7.1.5边坡需要的抗滑力应根据稳定分析计算成果和边坡设计安全系

条分法分析时,应计算各条块达到设计安全系数所需平衡的剩余下滑力,结合地 质条件和施工条件选择不同抗滑结构并确定其平面位置和深度,按力的合成原理 计算不同抗滑结构应提供的抗滑力。 7.1.6当采用数值方法对边坡进行稳定分析时,数值方法应考虑对加固结构的模 拟及分析,

7.1.6当采用数值方法对边坡进行稳定分析时,数值方法应考虑对加固结构的模 拟及分析。

7.1.7作为加固边坡浅表层岩石块体的系统或局部锚固结构,其锚固温

力,应根据实际位置、可动块体深度、岩体风化、卸荷深度或弱面埋藏深度和结

力,应根据实际位置、可动块体深度、岩体风化、卸荷深度或弱面埋

构面强度,按经验判断和估算确定,必要时进行块体稳定分析。 7.1.8在对工程区边坡进行稳定分析和处理的同时,边坡工程治理应对工程区附 近特别是建筑物开挖边坡以外的自然边坡进行调查,对其中的危岩体和潜在不稳 定体应研究采取清除、防护或加固等处理措施。 7.1.9边坡开挖应及时支护,减少开挖卸荷后边坡松弛变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7.1.10倾倒边坡处理可通过开挖减载、控制风险的削坡处理、加固等工程措施 提高边坡抗倾稳定性。对未形成倾倒拉裂面的倾倒边坡,当开挖施工难度和风险 大时,可在对其失稳后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危及对象能够采取可靠 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在评估期内可不对该倾倒边坡进行开挖处理,但应进行持续 变形监测。 7.1.11规模大、处理难度大的边坡以及泄洪雨雾影响的边坡,当通过安全监测 能预测、预报其稳定性变化,并采取措施能及时对其失稳进行控制时,可采取总 体规划、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7.1.12在施工期及运行期,地表及地下截、排水系统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发 现损毁应及时修复。 7.1.13边坡加固结构中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参数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的规定。 7.1.14边坡加固结构中锚杆、锚索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参数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DL/T5176的规定。

7.1.8在对工程区边坡进行稳定分析和处理的同时,边坡工程治理应对工程区附 近特别是建筑物开挖边坡以外的自然边坡进行调查,对其中的危岩体和潜在不稳 定体应研究采取清除、防护或加固等处理措施。 7.1.9边坡开挖应及时支护,减少开挖卸荷后边坡松弛变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7.1.10倾倒边坡处理可通过开挖减载、控制风险的削坡处理、加固等工程措施 提高边坡抗倾稳定性。对未形成倾倒拉裂面的倾倒边坡,当开挖施工难度和风险 大时,可在对其失稳后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对危及对象能够采取可靠 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在评估期内可不对该倾倒边坡进行开挖处理,但应进行持续 变形监测。

7.1.11规模大、处理难度大的边坡以及泄洪雨雾影响的边坡,当通过安全监测 能预测、预报其稳定性变化,并采取措施能及时对其失稳进行控制时,可采取总 体规划、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7.1.12在施工期及运行期,地表及地下截、排水系统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发 现损毁应及时修复。 7.1.13边坡加固结构中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参数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的规定。 7.1.14边坡加固结构中锚杆、锚索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参数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水电工程预应力错固设计规范》DL/T5176的规定

7.2.1在选择枢纽布置方案和建筑物设计时,宜避免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枢纽布 置无法避免高陡边坡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岩土特性,研究开挖边坡的稳定性, 按照经验判断或稳定分析确定边坡坡形、坡度。

置无法避免高陡边坡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岩土特性,研究开挖边坡的稳定性, 按照经验判断或稳定分析确定边坡坡形、坡度。 7.2.2开挖边坡宜避开深厚堆积体、较大断层和顺坡向软弱层发育地段。在高地 应力地区应研究边坡走向与地应力关系,采取措施避免或预防开挖引起的强卸荷 现象,

建筑物布置和施工条件,考虑监测、维护及检修需要以及拟采用的施工方法等研 究确定。马道宽度不宜小于2m,梯段高度岩质边坡不宜大于30m,土质边坡不

宜大于15m。对于开挖边坡,每2级~4级马道可设置1级宽马道。高地震烈度 区的边坡开挖宜采用较缓的坡比或设置较宽的马道,坡面宜避免形成单薄的尖角 7.2.4开挖边坡的开挖坡度在考虑排水条件下应能达到自稳条件。局部存在地质 缺陷的边坡,也应保证在临时喷锚支护条件下达到自稳。对层状同向结构边坡和 顺向边坡,开挖坡度应考虑层面和结构面的倾角,宜避免切脚开挖。 7.2.5开挖边坡设计应根据岩土体特性、风化、卸荷、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按 照坡面自稳要求,确定边坡坡度,自上而下分层形成开挖坡面。 7.2.6开挖边坡应要求采用控制爆破施工工艺,对于有不利结构面组合,易于发 生强烈卸荷开裂,进而可能引起滑动、倾倒或溃屈部位,边坡开挖线附近以及边 坡洞口段的锁口部位,应采取超前锚杆、先加固后开挖或边开挖边加固的施工顺 序。 7.2.7边坡在开挖过程中或开挖完成后出现拉裂、局部滑动甚至失稳破坏情况时 应公坛甘百国包好盗工国事的影响坦山加用治用址询

7.3.1边坡综合治理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边坡地表截水和排水 系统设计,必要时可提前实施排水措施

7.3.1边坡综合治理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边坡地表截水和排水

7.3.2边坡地表截、排水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边坡开挖或治理边界以外的截、排水沟。 2边坡开挖或治理边界以内的截、排水沟。 3边坡防水措施,如跨缝构造、填缝夯实等。 7.3.3地表截、排水沟的排水流量设计标准,应根据边坡的重要性,工程区降雨 特点、集水面积大小、地表水下渗对边坡稳定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可 按照5年一遇~20年一遇降雨强度计算排水流量,经论证对受降雨影响较大的重 要工程可提高设计标准。受泄洪雾化影响的边坡,对截、排水沟排水流量设计标 准应进行专门研究。 7.3.4截、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和底坡应根据水力计算成果并结合地形条件分析确 定

7.3.4截、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和底坡应根据水力计算成果并结合地形条件分析确

7.3.5开挖减载时,减载平台坡比不宜小于1%,减载平台的截、排水沟可结合 开挖后地形进行布置。 7.3.6边坡布置截、排水沟时,宜将地表水引至附近的冲沟或河流中,并避免形 成冲刷,必要时设置消能防冲设施, 7.3.7边坡截、排水沟宜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衬护,砂 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7.5,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7.3.8当边坡表面存在渗水的断层、节理、裂隙(缝)时,宜采用黏土、砂浆、 混凝土、沥青等填缝夯实,截、排水沟应设跨缝结构措施。 7.3.9储水、供水设施宜设在稳定边坡并具有良好排水条件的地段上并做好防漏 措施。储水、供水设施应有排水沟与边坡排水系统相连接,防止漏水或溢水进入 边坡内。

7.3.10边坡地下排水应根据边坡所处位置、边坡与建筑物关系、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截、排水系统的整体布置设计方案。 7.3.11边坡地下截、排水工程措施宜主要包括截水渗沟、排水孔、排水井、排 水洞。 7.3.12重要的边坡宜设多层排水洞形成立体地下排水系统。必要时,在各层排 水洞之间以排水孔形成排水幕,各层排水洞高差不宜超过50m。 7.3.13边坡表层的喷锚支护、格构、挡墙等均应配套有系统布置的排水孔,必 要时,应设置反滤措施。岩质边坡表层系统排水孔孔径不应小于50mm,深度不 宜小于4m,钻孔上仰角度不宜小于5°。 7.3.14岩质边坡、堆积层边坡和滑坡体内地下水可采用排水洞排出。排水洞的 布置应考虑到隔水软弱层带、滑面或滑带上盘的上层滞水和下盘承压水的排泄通 道。土质边坡或滑坡内可用排水井降低地下水位。 7.3.15排水洞洞径尺寸宽×高不宜小于1.5m×2m,应设有巡视检查通道,每条 排水洞宜设置2个出口。排水洞洞底坡度不宜小于1%,洞内一侧应设排水沟, 有条件时应使地下水自流排出坡外,

置支洞穿过隔水软弱层带或滑带。当岩体渗透性弱,排水效果不良时,排水 和洞壁应设辐射状排水孔,孔径不应小于50mm,排水孔应作反滤保护

7.3.17排水洞通过破碎岩体和软弱层带时,应作必要的衬砌保护,排水孔应作 反滤保护。 7.3.18当排水洞低于地表排泄通道时,应在洞内布置有足够容量的集水井,用 水泵将集水排出洞外。 7.3.19土质边坡或滑坡周边可采用渗沟截、排浅层地下水。渗沟深度不宜大于 3m,沟内回填透水砂砾石,表部可采用0.3m厚度的黏性土封填密实。 7.3.20高地震烈度区的边坡,应更重视坡体内部排水,排水孔穿越软弱岩土层 段宜采用具有反滤作用的排水管材

7.4.1边坡坡面受损影响工程安全的边坡,应进行坡面保护设计;对受泄洪雾化 影响的边坡,应加强边坡坡面保护设计。 7.4.2边坡坡面保护应结合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选择保护措 施;可采用喷混凝土、贴坡混凝土、模袋混凝土、钢筋笼、砌石、压脚填方、土 工织物和植被覆盖等措施。 7.4.3堆积体或土质边坡可采取钢筋笼、砌石、土工织物、模袋混凝土等措施进 行保护,所有表层保护结构均应保证自身在坡面上的稳定性。 7.4.4表面易风化、完整性差的岩质边坡,可采取喷混凝土并结合表层锚固等措 施进行保护。 7.4.5稳定性较好但表层有零星危岩或松动块石的高陡边坡,可采取局部清除

7.4.1边坡坡面受损影响工程安全的边坡,应进行坡面保护设计;对受泄洪雾化 影响的边坡,应加强边坡坡面保护设计。 7.4.2边坡坡面保护应结合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要求,选择保护措 施;可采用喷混凝土、贴坡混凝土、模袋混凝土、钢筋笼、砌石、压脚填方、土 工织物和植被覆盖等措施

7.4.3堆积体或土质边坡可采取钢筋笼、砌石、土工织物、模袋混凝土等措施进 行保护,所有表层保护结构均应保证自身在坡面上的稳定性。 7.4.4表面易风化、完整性差的岩质边坡,可采取喷混凝土并结合表层锚固等措 施进行保护。

7.4.6压脚填方土体应保证坡脚地下水的排泄顺畅,宜以大块石、碎石或砂砾石 料作透水层。各层回填料应分层碾压密实并作必要的截、排水措施和坡面保护。

7.5.1当边坡浅表层岩体存在不利的层理 裂隙和断层等结构面, 组合成较普遍分布的不稳定块体和形体,容易发生滑动、倾倒或溃屈等破坏时, 应对边坡浅表层岩体进行稳定分析和系统加固处理。

7.5.2边坡浅表层加固应根据岩土体力学特性、边坡结构、边坡变形与破坏机制, 因地制宜选择加固措施,可采用锚杆、挂金属网、喷混凝土、贴坡混凝土、混凝 土格构等措施。

7.5.2边坡浅表层加固应根据岩土体力学特性、边坡结构、边坡变形与破坏机制

7.5.2边坡浅表层加固应根据岩土体力学特性、边坡结构、边坡变形与

7.5.3边坡浅表层岩体完整程度较好时,可采用系统锚杆或随机锚杆加固。岩体 表层强烈风化破碎时,应采用锚杆、挂金属网、喷混凝土,或锚杆、贴坡混凝土, 或锚杆、混凝土格构等组合加固型式。

7.5.4浅表层锚杆加固的深度可根据不稳定块体的埋藏深度、岩体风1

荷松动深度等确定。宜将锚杆布置为拉剪锚杆,应根据不稳定块体的滑动方向和 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锚固方向和锚固角

7.5.6当贴坡混凝土、混凝土格构参与抗滑作用时,应对其断面进行抗弯、抗剪 计算。 7.5.7贴坡混凝土、混凝土格构应能在边坡表面上保持其自身稳定HG/T 4334.1-2012 碱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1部分氢氧化钠,并与所布置 的系统锚杆相连接。

7.5.8高地震烈度区的边坡应加强浅表层力

7.6.1当边坡滑动面以下为稳定的基岩或密实的主层,能提供可靠的加固力时, 可采用抗滑桩加固边坡。抗滑桩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K的规定。 7.6.2根据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下滑推力大小,可选用悬臂桩、椅式桩墙、门型 钢架桩、排架桩、锚杆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洞联合体和桩板墙等措施。 7.6.3抗滑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7.6.3抗滑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滑桩宜设在边坡前缘阻滑区或主滑段的前部。 2抗滑桩成排布置方向应与边坡主滑动方向相垂直。 3桩间距和断面尺寸应根据计算成果,结合施工条件、岩土体特性、桩体结 构等因素确定,间距宜为5m~10m。 7.6.4抗滑桩截面形状可为矩形,其短边与滑动方向垂直。当滑坡的滑动方向多 变或不确定时,也可采用圆形截面

构等因素确定,间距宜为5m10m。 7.6.4抗滑桩截面形状可为矩形,其短边与滑动方向垂直。当滑坡的滑动方向多 变或不确定时,也可采用圆形截面

7.6.5抗滑桩桩长应根据边坡加固需要计算确定,并不宜超过50m。抗滑桩在滑 面以下嵌固段长度应根据岩土强度与变形特性分析确定,可为桩长的1/3~2/5, 在坚硬岩石中嵌固深度宜为1/4桩长。 7.6.6抗滑桩的截面面积、混凝土强度等级、桩体配筋应根据抗滑桩所受的剪力 和弯矩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计算确定。 7.6.7当边坡地下水有侵蚀性时,桩体混凝土应采取抗侵蚀措施并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的规定。 7.6.8当抗滑桩作为建筑物桩基使用时CCGF 119.1-2008 方便面,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进行桩基竖向承载力、桩基沉降、水平位移和挠度验算,并应考虑地面附 加荷载对桩的应力和稳定的影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