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25-3121-2016 混凝土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规程.pdf

DB62/T25-3121-2016 混凝土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444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2/T25-3121-2016 混凝土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规程.pdf

由多层薄钢板和橡胶相互叠置,经过专门硫化工艺粘合而成, 起隔震作用的厚橡胶制品。 2.1.10等效黏滞阻尼比effectivedampingratio 隔震结构往复运动时,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耗散的能量 相对应的有效阻尼与临界阻尼的比值。 2.1.11等效刚度effectivestiffness 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承受的荷载与相应位移的比值。其值

2.1.11等效刚度effectivestiffness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Vk 一楼层层间剪力标准值; Mik 楼层倾覆力矩标准值: Vuk 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结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W 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Wmax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最大水平位 移。

GB/T 21227-2021 交流损耗测量 多丝复合超导材料磁滞损耗的磁强计测量法d 隔震橡胶支座有效直径: T, 叠层橡胶支座橡胶层总厚度: t 叠层橡胶支座单层橡胶层的厚度; K 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 K 隔震橡胶支座的水平等效刚度: K 隔震铅芯橡胶支座的屈服后水平刚度: K。 隔震铅芯橡胶支座的屈服前水平刚度(初始刚度): 00 隔震橡胶支座在水平剪切应变为100%时的水平等 效刚度; 2 隔震铅芯橡胶支座的屈服力; 隔震层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隔震橡胶支座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α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隔震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β一一水平向减震系数。

3隔震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 宜采用隔震技术。 3.1.2采用基础隔震设计的建筑,当遭受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 问、设防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可按高于本规程第1.0.3条 的基本抗震设防自标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3.1.3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 需求,分别选定针对整个结构或部分构件的性能自标。抗震性能 设计可采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等效线性化方 法,进行构件承载力验算。 3.1.4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最大高度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的结构采用隔震 技术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建筑场地宜为I、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 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 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 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 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3.1.5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设计时,上部结构类型(体系)应符

3.1.1对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 宜采用隔震技术。

3.1.4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最大高度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的结构采用隔震 技术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建筑场地宜为I、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 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 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 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 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3.1.5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设计时,上部结构类型(体系)应符

3.1.5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设计时,上部结构类型

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当上部结构采用消能 减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减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3.1.6隔震设计时,隔震支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隔震支座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 2 隔震支座的设置部位,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 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3.1.7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上部结构设计时,在抗震设防烈度不高 于8度(0.2g)的地区,当计算得出的减震系数小于0.4时,设计实际 采用的减震系数不宜小于0.4。 3.1.8隔震支座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上部混凝土结构的设 计使用年限

3.2.1上部结构布置的规则性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非隔震结 构基本相同。

3.2.2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层由隔震支座组成。阻尼装置是隔震支座的组成部 分,即隔震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铅芯; 2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重合; 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中竖向受 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下的隔震支座可采用一个柱下布置一个支座的形式 荷载较大时也可采用一个柱下布置多个支座的形式 柱的竖向永久荷载合力点应与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合 力点重合; 2)不宜采用多个柱下布置一个支座的形式,当在防震缝 部位确需多个柱下布置一个支座时,柱的竖向永久荷

3.3隔震设计的流程及图文表达要求

3.3.1隔震结构设计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行隔震结构减 震计算分析和隔震层设计,并形成隔震设计分析报告,以确定水平 可减震系数、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罕遇地震下隔震 支座的最大水平位移等参数。第二部分,根据隔震设计分析报告 提供的有关参数进行上部结构设计和下部结构设计

隔震结构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

1上部结构初步设计:根据预期的隔震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最大值进行上部结构计算分析,初步确定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 2形成隔震设计分析报告:根据初步的结构布置和构件截 面,进行隔震层布置及设计。建立隔震结构计算模型,进行隔震结 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确定减震系数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最大水平位移,验算隔震层的有关设 计指标。大于预期值时可重复以上1步~2步; 3上部结构设计:根据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 行上部结构设计。如果结构布置、构件截面或荷载等进行调整,与 以上形成隔震设计分析报告时采用模型的重量和动力特性不同 则应重新进行以上第2步: 4下部结构设计:根据隔震后的设防或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 氏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力矩和位移等数据进行下部结构设计(包 括隔离构造设计)。 3.3.3隔震设计分析报告的有关图文表达要求应符合附录A.0.1 的规定

附录A.0.2的规定。

4.1.1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包括隔震结构减震计算分析、上部结 构计算分析以及下部结构计算分析。 4.1.2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确定,其中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采用隔震后的水平地 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4.1.3地震动力时程分析的有关要求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的规定。 4.1.4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输人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 响系数.5km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4.2.2隔震结构的减震计算分析模型(图4.2.2a),一舟

震波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 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 总数的2/3; 2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 符。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各自主要振型的 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3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有效持续时间应为隔震结构等效 基本周期的5倍~10倍。一般可从首次送到该时程曲线最大峰值 的10%的时间点算起,到最后一点达到最大峰值的10%为止: 4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应符 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5当取3组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取时程法的 包络值:当取不少于7组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取时 程法的平均值。地震波的数量不宜少于7组。 4.2.4水平向减震系数β和隔震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Xm放I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应按下式计算:

αmx =βαa../

水平剪力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荷载一位移关系可采用 模型。

4.3上部结构计算分析

5.1.1 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

K,=ZK, S=ZK5,/K

式中:人h 隔晨层水平等效刚度; e一一隔震层等效黏滞阻尼比; 一一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黏滞阻尼比; K一j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效刚度。 5.1.2隔震橡胶支座的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震橡胶支座由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时,竖向荷载应保持设 计压应力限值; 2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时,应取剪切变形 100%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对罕遇地震验算,宜采用剪 切变形25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当隔震支座直径 较天时可采用剪切变形10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3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和进行罕遇地震验 算时,应以试验所得滞回曲线作为计算依据。 5.1.3根据试验所得滞回曲线计算橡胶支座的等效刚度和等效 黏滞阻尼比,以及屈服力、屈服前刚度、屈服后刚度时,应符合《橡 胶支座第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GB20688.1和《建筑 隔震橡胶支座》JG118的有关规定。

隔震橡胶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 的规定。隔震支座有效直径不应小于400mm。

5.2.1橡胶隔震支座竖向压应力限

注:1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应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组合 计算; 2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 于5.0时应降低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小于4时降低20%,小于4 不小于3时降低40%

2.2隔震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 应力不应大于1MPa,压应力不应大于2倍竖向压应力限值。 2.3隔震橡胶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剪力的最大水平位 符合下列要求:

拉应力不应大于1MPa,压应力不应大于2倍竖向压应力限值。

u,≤[u] u.=nu

中:一 罕遇地震作用下,第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 移; [u]一一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 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 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 u。一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m:一一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应取考虑扭转和不 考虑扭转时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构 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心

式中:u 罕遇地震作用下,第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 移; [u]——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 不应超时过该支质有剂 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

时,边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 层应按下式进行抗风验算:

式中:Qa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的水平屈服力; 一风荷载分项系数,采用1.4; Vk一一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5.2.5隔震橡胶支座的弹性恢复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KioT ≥1.40Q.

外露的预理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

5.3隔震支座的性能要又

5.3.1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主要包括天然隔震橡胶支座(LNR)、铅 芯隔震橡胶支座(LRB)。支座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宜优先选用 圆形。

5.3.3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形状系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值的±20%;徐变量不超过支座内部橡胶 总厚度的5%。 5.3.6隔震支座的产品性能必须经过型式检验合格,每项工程采 用的隔震支座的产品性能必须经过出厂检验合格。检验的方法和 数量等要求应符合《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 20688.3的规定

6.1.1隔震后上部结构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对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 定。 6.1.2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0.4 时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天于0.4时, 可适当降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对非隔震建筑的要 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 造措施(墙、柱的轴压比)不应降低。抗震设防类别为内类和乙类 的建筑,隔震后上部结构抗震措施所对应烈度与减震系数之间的 关系应符合表6.1.2的规定。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的建筑,其抗震 措施不应降低

6.1.3隔震后上部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 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对非隔震结构的规定。

6.2.1隔震层顶部应设置现浇梁板式或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 合下列要求: 1隔震层顶部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隔震层顶部楼板不 设缝而上部结构设缝形成大底板时(图3.2.4b),楼板厚度不应小 于180mm。楼板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2隔震层顶部框架梁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上部楼层框架 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框架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跨度的1/10,截面宽 度不宜小于350mm。 6.2.2隔震检修层、地下室或上部结构长度超过《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中伸缩缝最大间距限值时,应采取设置施工后 浇带、加强养护等措施,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隔震层顶部梁板的 后浇带间距不宜大于40m,楼板钢筋在后浇带内宜断开并采用搭 接接头。

7.4.1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和地基处理仍

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甲、乙类建筑的抗液化措施应按提高一个液化 等级确定,直至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范》CB50011规定的地基和基础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时 房屋的地基和基础也可不进行验算。

7.4.3隔震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

1高层建筑,宜采用筏形基础或带桩基的筏形基础。当地质 条件好时,也可采用交叉梁式基础: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满足设 计要求时,可采用桩基或复合地基; 2多层建筑,当地质条件好时,可采用单独基础:当地质条件 较差时,宜采用交叉梁式基础、筏形基础或桩基础: 3独立基础和独立桩基承台应设置刚度较大的双向基础系 梁

8.1.1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 的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水平变形不受周边地面、设施和隔震检修 层墙体的阻碍。 8.1.2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离缝(图8.1.2),缝宽不宜小 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小于 200mm。相邻建筑防震缝的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3.2.4条的规定。 8.1.3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缝 (图8.1.2),缝高不应小于20mm;当在隔震沟盖板部位设置水平隔 离缝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垫层。 8.1.4无使用功能的隔震检修层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室内设置检修人孔出入口和爬梯: 2隔震层地面应采用混凝土地面,并设置一定数量的集水坑 和潜水泵; 3隔震层应设置照明设施,照明开关宜设置在检修人孔附 近; 4隔震层梁下净高不宜小于1.0m,不应小于0.8m,板下净高 不宜小于1.8m。 8.1.5具有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隔震检修层,橡胶隔震支座周边应 设置防火隔离措施,其耐火极限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按框架 柱采用,确定隔震支座上、下支墩尺寸时,应考虑防火隔离材料与 隔震支座之间留有空隙

8.1.6上部结构周边的水平、竖向隔离缝应采取防水措施,避免 雨水进入隔震检修层。水平隔离缝内可填充柔性材料。

8.2.1隔震支座底面低于室外地坪时,上部结构周边竖向隔离缝 可采用隔震沟形式(图8.1.2),且应与散水、室外台阶、坡道等配合 设计。 隔震沟高度较小时侧壁可采用砖砌体,高度较大时侧壁及底 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隔震沟侧壁应按挡土结构进行设计。 在隔震沟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隔震沟底板也可采用从基 础系梁或条形基础外挑的做法

8.2.2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墙体、车道等部位,应防正

8.2.3穿过隔震层的设备

备相应的工程施工资质。 9.1.2工程施工前,隔震工程设计单位(包括隔震设计咨询单位 应按审查批准的设计文件,向施工单位进行专项隔震施工技术交 底:施工单位应编制隔震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经审 查批准并报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需变更设计时,应按 照相应程序报审,经相关单位签证后实施。 9.1.3工程所采购的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参数应与设计文件 致,当不一致时,应由原设计单位复核。 9.1.4隔震支座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需要进行深化设计时,必须经 设计人员认可。 9.1.5除本规程的要求外,隔震建筑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应符合

9.2.1隔震支座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发货前应提供 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报告。 9.2.2隔震支座产品的标志和标签除应符合《橡胶支座第3部 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CB20688.3的规定外,尚宜包含支座水平 出服力、水平屈服后刚度、竖向刚度、形状系数、单层内部钢板厚 度、单层内部橡胶厚度和橡胶层总厚度。

GB/T 33669-2017 极端降水监测指标9.2.3隔震支座应根据《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橡胶支座》 GB20688和《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360的要求进行 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和见证检验

9.3.1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隔震支座上部结构时,应对隔震 支座进行临时固定,避免上部施工荷载对隔震支座产生水平位 移。

移。 9.3.2在工程施工阶段,隔震层后浇带两侧悬挑区域支撑架应在 后浇带封团后方可拆除,同时悬挑区域梁板上严禁堆载。 9.3.3应对隔震层顶部梁板采取专门的养护措施,减小混凝土收 缩变形对隔震支座的影响。 9.3.4隔震支座连接板和外露连接螺栓应采取防锈保护播施。 9.3.5在隔震支座安装阶段,应对支墩(或柱)顶面、隔震支座顶 面的水平度、隔震支座中心的平面位置和标高进行观测并记录。 9.3.6在工程施工阶段,对隔震支座宜有临时覆盖保护措施。 9.3.7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对隔震支座的竖向和水平变形做观测 并记录。

9.3.5在隔震支座安装阶段,应对支墩(或柱)顶面、隔震支座顶 面的水平度、隔震支座中心的平面位置和标高进行观测并记录。 9.3.6在工程施工阶段,对隔震支座宜有临时覆盖保护措施。 9.3.7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对隔震支座的竖向和水平变形做观测 并记录。

9.3.8设备管线在穿越隔震层时应采用适应罕遇地震水平变形

部结构周边设置的竖向隔离缝(隔震沟)的位置和宽度GB/T 33617-2017 聚酰亚胺短纤维,应符合设 计图纸。设计图纸无要求时,应由设计单位进行确认。

隔震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按 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进行。 建筑隔震工程上部结构验收和竣工验收时,均应对隔离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