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67-2021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pdf

DB37/T 4367-2021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5177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7/T 4367-2021 农村新型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共建通用要求.pdf

6.3产业融合发展要求

6.3.1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以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为重点,推动资本、技术及资源要 素跨界集约化配置,发展特色经济、合作经济、资源经济、服务经济等类型。 6.3.2培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电商”“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 +康养”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宜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6.3.3产业园区建设应突出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统筹建设。 6.3.4通过美丽经济开发、资金资源盘活、产业发展引领等多种方式,将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参与到园 区建设发展,增加社区集体经济和农民资产性收入

应根据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建设基础、产业配套、村庄特点类型等因素,结合村庄发展需求和趋 势,对生活社区建设科学判断、准确定位。

7.2.1房屋建设整体特色风格,布局科学合理,与环境统一协调。 7.2.2道路实现“户户通”,道路建设符合DB37/T5112的要求。可根据当地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硬 化,方便居民出行。 7.2.3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且应符合GB19379的要求,设施运行良好,实现有效管护。 7.2.4无危房,空置宅基地有效治理。注重保护乡村风情风貌、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村。 7.2.5应配置符合要求的给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社区无污水乱排、洪涝 现象。宜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 7.2.6供电设施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无安全隐患。社区内道路和公共场所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7.2.7通讯设施、安全设施齐全,宜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条件的社区宜集中供暖

.3.1应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便利高效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 农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 .3.2应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新风普及、文化传承等相关活动,培养乡村文 化队伍,培育乡村文化作品,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3.3应建设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室,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优质的卫生服务。 .3.4宜实行医养结合,建设具备机构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3.5宜实行社区公共服务外包,引导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社区开展服务。 .3.6宜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

7.4.1利用道德讲堂等思想教育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法制教育、国家政策、 科普宣传等教育活动。 7.4.2应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开展移风易俗,建有规范的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倡导 婚事新办、厚养薄葬、文明丧葬,杜绝封建迷信活动。

DB37/T43672021

7.4.3应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开展文明个人、文明家庭、文明组织等评选活动,营造家风正、 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 7.4.4应培养农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 和良好风气。

8.1.1应坚持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8.1.2应按照景区化理念和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园区、村居民宿,体现当地风貌、田园风光、历史 文化。

8.3.1应最大限度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真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3.2应保护并修复基本农田、林地、山体,不得随意占用或改变其性质,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改 善土壤环境总体质量。 8.3.3河道、湖泊、坑塘等水域应及时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并治理,保持环境卫生。 8.3.4应防治大气污染源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各类废气排放、各类扬尘污染、各类露天楚烧。 8.3.5噪声污染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8.4.1山区退耕还果还林,实施“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治理,对现有防护林实施封育保护,宜 打造还果还林三产融合项目。 8.4.2在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等地区宜发展有机农业。 8.4.3开展森林村居建设DL/T 1215.3-2013 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 第3部分控制保护监测系统,宜建设郊野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生态教育等类型的“生态+” 产业。 8.4.4宜引进优质的旅游品牌和专业的管理策划团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打 造生态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4.5宜建设生态林带,科学选择生态防护林型、经济林型、苗木花卉型等模式,构建生态廊道,促 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

9.2.1应建立健全社区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相关制度,落实政策、资金、人才等保障措施,明确 责任主体、实施主体。 9.2.2综合运用检查、考核、奖惩等方式,对三区共建运行情况实施动态监督与管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