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92-20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DBJ/T15-92-20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15-92-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0196
VIP资源

DBJ/T15-92-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15-92-20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transfer story

所在的楼层,包括水平结构构件及其以下竖向结 story with outriggers and/or belt members

.2.1材料力学性能和抗

C20 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²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Es 钢筋弹性模量: fekvfe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ik、f 分别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k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 JJy 分别为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 梁、柱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hvJrw 分别为剪力墙水平、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Kh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 K 结构第层的侧向刚度; Rk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 Ra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Ha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d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TCCFA 01012-2015 防透涤纶牵伸丝 HX∕T-51009-2015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vk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 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q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M 弯矩设计值; N 轴向力设计值; Sd 荷载效应或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SGk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Qk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SGEk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效应标准值; 事 Sk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标准值: V 剪力设计值; Wo 基本风压; W10 重现期为10年的风压; Wk 风荷载标准值; AFn 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u 楼层侧向位移; Au 楼层层间位移: i 结构第层的层间位移角; Ce 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 p 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刘览专用 (0i 结构第层的楼层相对扭转角

asva's 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 As、A's 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Ash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sv 梁、柱同一截面各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sw 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 建筑物总迎风面积;剪力墙截面面积; Aw T形、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 b 矩形截面宽度; bb、bevbw 分别为梁、柱、剪力墙截面宽度; B 建筑平面宽度、结构迎风面宽度; L 建筑物平面的长度; d 钢筋直径;桩身直径; e 偏心距; e0 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重心的距离; ei 考虑偶然偏心计算地震作用时,第层质心的偏移值; h 层高:截面高度:

ho 截面有效高度; H 房屋高度;水头高度; Hi 房屋第层距室外地面的高度; Hn 柱的净高; 1 截面抗弯刚度; la 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lab 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bE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E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1 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ln 梁的净跨; 第层楼层平面平行地震作用方向的回转半径: 筛筋间距

一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ivmax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1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水平向减震系数;墙肢计算长度系数; O β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2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Yo 结构重要性系数; Yi 振型的参与系数; Y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重力荷载的分项系数; YL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Yw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构件重要性系数;阻尼调整系数; p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剪跨比; 配箍特征值; A 楼层延性系数; AN 柱轴压比;墙肢轴压比 As 风荷载体型系数;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V 风荷载的脉动影响系数; S 风荷载的脉动增大系数;承载力利用系数; Sy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Pv 体积配箍率:

Psv 箍筋面积配筋率; Pw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PQ 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 Pw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其他 alim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 入 最小配箍特征值; EJa 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Di 第楼层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f 频率; T 结构自振周期;混凝土的出槽温度; Ti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TLI 结构横风向第一阶自振周期; 建设厅信息 T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特征周期。 C 阻尼比; Ca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 Seq 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专用 1 衰减指数。

表3.1.4建筑结构不规则类型

3.1.5当结构高度、平面及竖向不规则性和结构复杂性等多项控制指标超过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时,可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结构体系的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及具体的加强措施,进行详细的 计算分析及论证(必要时进行局部或整体结构模型试验),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3.1.6填充墙及隔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并与主体结构有可靠连接,

3.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注重结构的耐久性。 3.2.2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震设计时不宜低于C30 2抗震构造等级一级或特一级的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 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4转换梁、柱等转换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5。 5除转换层楼盖外,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 6竖向构件当采用C70及以上的高强混凝土时,应有改善其延性的有效措施:柱宜提高配筋率、配 箍率或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剪力墙宜设端柱,提高端柱或边缘构件 以及分布筋的配筋率、加强对竖向受力钢筋的约束,必要时可采用型钢、钢板或钢管混凝主剪力墙。 3.2.3钢筋宜优先采用HRB400级及HRB500级钢筋。 3.2.4结构用钢材宜采用Q355、Q345GJ、Q390、Q420、Q460等级的钢材。当构件、截面的尺寸为刚度 或稳定性控制时可采用Q235等级的钢材。 3.2.5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 定。按一、二、三级抗震构造等级设计的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 3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十 3.2.6按塑性设计以及预计罕遇地震作用下进入弹塑性的结构用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断后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2.1高层建筑混凝士结构宜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注重结构的耐久性。

3.3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3.3.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分为A级和B级。

3.3.1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分为A级和B级

中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结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结构带托墙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 3甲类建筑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

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结构带托墙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机

2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9度时应专门研究

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钢筛湿凝土高层建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规定

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表3.3.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表3.4.3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表3.4.11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3.5.1建筑体型沿竖向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天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天上小,逐渐均 匀变化。 3.5.2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80%。 注: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角之比。 3.5.3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 受剪承载力的65%。 注:1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

注: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角之比, 3.5.3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不应小于其 受剪承载力的65%。 注:1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

剪承载力之和。2加强层、带斜腹杆桁架的楼层及转换层不在此限。3.5.4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3.5.5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0.75倍(图3.5.5a、图3.5.5b);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出挑后的水平尺寸B1不宜大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1.1倍(图3.5.5c、图3.5.5d)。(a)(b)(c)(d)图3.5.5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3.5.6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3.5.7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和3.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3.5.8突出屋面的建筑或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的空旷房间,应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3.6楼盖结构3.6.1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或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一般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顶层的板厚不应小于120mm。地下室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板厚不宜小于150mm。II类竖向构件不连续的梁式转换层板厚不宜小于180mm;箱式或桁架转换层顶板及底板的板厚不宜小于150mm;I类竖向构件不连续时转换层楼盖板厚不应小于120mm。3.6.2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3.6.3一般现浇楼板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首层、顶层、转换层的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3.6.4转换层楼盖不宜开大洞口。转换梁不宜做成反梁。3.7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3.7.1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正常使用要求。3.7.2结构的水平位移应按本规程第4章规定的风荷载、地震作用和第5章规定的弹性方法计算。3.7.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与结构总高度之比Utop/H不宜大于1/600;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180。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当存在地震反应最大的最不利方向时,还应补充该方向的计算。13

3.7.4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3.7.4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

式中:一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9,]一一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9.6采用; h一层高。 3.7.6高层建筑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在现行国家或地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 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7.6的限值。结构顶 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可按现行国家或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计算,也 可通过风洞试验结果确定,计算时阻尼比宜取0.010.02

表3.7.6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

表3.7.7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3.8.1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3.8构件承载力设计

式中:10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 构构件不应小于1.0; Sd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5.6.1~5.6.3条的规定; Rd一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3.8.2 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校核按本规程3.9节的相关规定进行

3.9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3.9.1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并根据既定的性能目标对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论证。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 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四个等级,结构抗震性能 分为1、2、3、4、5五个水准(表3.9.1),每个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抗震性 能水准相对应。

表3.9.1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3.9.2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3.9.2进行宏观判别

表3.9.2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 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普通竖向构件"是指“关键 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耗能构件”包括框架梁、剪力墙连梁等。

表3.9.3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

3.9.4甲类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应按表3.9.3提高一个等级。高烈度区(8度及以上)甲、乙类建筑 宜采用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3.9.5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 承载力校核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受剪截面验算按下列规定进行: 1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在设防烈度 震作用下,全部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Rk 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标准值; S 承载力利用系数,压、剪取0.6;弯、拉取0.69; Sk 竖向荷载效应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标准值; SGEK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效应标准值; S'Ehk 水平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S'Evk 竖向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构件重要性系数,关键构件可取n=1.05~1.15,一般竖[

S =Sc +nc(S +0.4Se+)≤ER

可取n=0.5~0.7

地震力折减系数,取c=1.0

k + nc(S + 0.4S)≤ER

Vak + ncVe≤sfa bh

目标结构的层间弹塑性极限位移角宜符合表3.9.6

表3.9.6各性能目标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4静力弹塑性分析宜采用倒三角形水平力分布模式,也可采用振型分解法CQC组合的水平力分布 模式。 3.9.8结构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结果应结合工程概念和经验进行判读,确认其合理、可信之后才可供 设计参考。计算分析所需的地震动记录可从附录H中选取,

3.10.1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当建筑场地 为I类时,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构造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允 午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10.2当建筑场地为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宜采取比对应抗震构造等级 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10.3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烈度采用不同的抗震构造等级,并应符合 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等级应按表3.10.3确定。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构造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表3.10.3丙类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等级

注:1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满足B级及以上时,抗震构造等级可降低一级。

2本规程抗震构造等级最高为特一级。当抗震构造等级要求提高一级时,已为特一级者可不再提高, 3.10.4高层建筑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构造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构造等级 可遂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相关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构造 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3.10.5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3.10.6甲、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3.10.1条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构造等级时,如果房屋高度超过提高一度后 对应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则应采取比对应抗震构造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11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1特一级抗震构造等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所有设计要求外,尚 本节的有关规定。

3.11.2特一级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钢管混凝主柱、型钢混凝土柱或内置圆钢管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2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入应按本规程表6.4.7规定的数值增加0.02采用;全部纵 向钢筋构造配筋率,中、边柱不应小于1.4%,角柱不应小于1.6%。 3.11.3特一级框架梁的梁端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应比一级框架梁增大10%。

3.11.4特一级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3.11.4特一级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钢管混凝主柱、型钢混凝土柱或内置圆钢管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2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入应按本规程表6.4.7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 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构造配筋率不应小于1.6%。 3.11.5特一级剪力墙、筒体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钢管混凝土剪力墙,也可采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2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 筋率不小于0.4%。 3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构造配筋率不应小于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 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 4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宜采用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或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 型钢宜向上、下各延伸一层。 5连梁按一级要求。

3.12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3.12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3.12.1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满足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要求。 3.12.2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过必要的结构连接措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2主体结构宜采用余度较高的多跨、规则的超静定结构。 3结构构件应具有适宜的延性,避免剪切破坏、压溃破坏、锚固破坏、节点先于构件破坏 4结构构件宜具有一定的反向承载能力。 5转换结构应具有整体多重传递重力荷载的途径。 6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宜刚接,梁板顶、底钢筋在支座处宜按受拉要求妥善锚固,或连续 钢结构框架梁柱宜刚接。 8独立基础之间宜采用拉梁连结。

3.13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3.13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3.13.1本章未作规定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主建筑技术标准》GB 51231及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执行。 3.13.2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宜形状规则,少数不规则构件可采用现浇。 3.13.3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宜模数化、标准化设计,并应考虑运输及施工现场的吊装能力。 3.13.4结构竖向构件宜采用现浇。

4.1.1高层建筑结构的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或厂东省标准《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的有关规定采用。当业主有特别要求时,可按业主的使用要求采用,但不应小于荷载 规范的规定值。 4.1.2首层楼面施工荷载不宜小于10kN/m²。构件承载力验算时,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1.0。业主或 施工单位对施工荷载有特别要求时,可按其要求采用。 4.1.3擦窗机、旋转餐厅等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 4.1.4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验算所采用的附墙式、外爬式塔吊等起重机械及其他施工设施对结构的影响。 4.1.5屋 屋面直升飞机机坪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可取5kN/m²。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按表4.1.5取 值。

表4.1.5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

1计算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建筑物表面的! 只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Wk=Bzllsllzwo

式中:Wk 风荷载标准值(kN/m2); Wo 基本风压(kN/m2),应按本规程第4.2.2条的规定采用;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3~4.2.4条的规定采用; s——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5条的规定采用; βz一一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6条的规定采用。 4.2.2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 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4.2.3位于平坦或稍有起伏地形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4.2.3确定 地面粗糙度应分为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 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 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式中:Wk 风荷载标准值(kN/m²): Wo 基本风压(kN/m2),应按本规程第4.2.2条的规定采用; u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3~4.2.4条的规定采用; 、 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5条的规定采用; Bz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应按本规程第4.2.6条的规定采用。

表4.2.3风压高度变化系类

5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B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 定。 4.2.6高层建筑结构的顺风向风荷载可按公式(4.2.1)计算,风振系数Bz可按下式计算:

β. =1+2gl.B, V1+ R

式中:g 峰值因子,可取2.5; 10 为10m高名义流强度,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度,可分别取0.12、0.14、0.23 和0.39; 一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Bz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GB/T 21985-2008 主要农作物高温危害温度指标V65: (1++ ) 30 f L. ,x >5 kwwo

式中:f 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 kw一—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A、B、C类和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1.28、1.0、0.54和0.26; 1一一结构阻尼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0.05,混合结构可取0.03~0.04,其他结构可根据工 程经验确定。 2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当结构的体型和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时,可按下式计算:

B, = kH pxPz g (z) μ, (z)

3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竖直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中:H一一建筑总高度(m);对A类、B类、C类和D类地面粗糙度,H的取值分别不应大于300 350m、450m和550m 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B为结构迎风面宽度(m)QLJY 0001S-2016 四川来金燕食品有限公司 调味食用菌,B<2H

1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 2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 3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 4.2.10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向上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us不宜小于2.0, 计算局部向下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us不宜小于1.0。 4.2.11设计建筑幕墙时,风荷载应控 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或广东省标准《建

4.3.1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