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20年征求意见稿).pdf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20年征求意见稿).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692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20年征求意见稿).pdf

4.1.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C30,其中梁、柱不宣低于C40。 4.1.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纵向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钢筋,箍筋宜采 用HRB400、HRB500钢筋,也可采用HPB300钢筋。 4.1.3混凝土及普通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

4.2.1制作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或《多丝大直径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GB/T31314的规定,其主要力学性能指 标应符合表4.2.1的规定,弹性模量E,及在张拉适用期内的摩擦系数也可采用实测值

表4.2.1钢绞线主要规格和性能指标

4.2.2缓粘结预应力筋外包护套材料宜采用聚乙烯树脂DB33T 999-2016 公路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

》GB/T11115的规定,其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4.2.2规定

(PE)树脂》GB/T11115的规定,其主要力学性能应符合表4.2.2规定。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聚乙烯护套主要力学性能指

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Q/CABR***或《湿气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 Q/CABR***的规定

结钢绞线的主要规格及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4规定

表4.2.4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主要规格和性能指标

4.2.5常用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标准张拉适用期、 标准固化期、粘结特征强度标准固化期应 分别符合现行企业标准《热固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T/CABRXXX或《湿气型缓 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T/CABRXXX的规定。

4.3.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的锚具、连接器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 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和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错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IGL85的规定

n, ≥0.95 8m≥2.0%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YoSaSR 地震设计状况 S,≤R,/YRE

式中:一 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执行; S一一承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GB50009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执行; Ra一一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式中:S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C一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裂缝宽度、变形等的限值,应按本规程第3.1.8 条和第3.1.9条采用。 5.1.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式中:M、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1正弯矩:每个方向分别划分为板边区域和跨中区域三个配筋范围(图5.1.4),均按 1/4板短跨尺寸分界;板边区域的弯矩控制值可取相应方向最大正弯矩值的1/2,跨中区域 的弯矩控制值可取相应方向最大正弯矩值。 2负弯矩:均可取相应方向负弯矩的最大值,

5.1.7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pe及相应阶段预应力筋的应力pe,宜根据各阶段的 预应力损失并考虑次内力影响,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 5.1.8预加力N,及其作用点的偏心距epn,宜根据各阶段有效预应力值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 非预应力钢绞线应力的影响,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 5.1.9施工阶段预拉区允许出现拉应力的构件,或预压时全截面受压的构件,在预加力、自重 及施工荷载作用下,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宜符合下列规定

Oa≤Jk 0≤0.8f

简支构件的端部区段截面预拉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拉应力可大于,但不应大于1.2J。 截面边缘的混凝士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A为构件截面面积。预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14mm,并应沿构件预拉区外边缘 均匀配置。

值小于80N/mm²时,应取80N/mm²。

值小于80N/mm²时,应取80N/mm²。

表5.1.11预应力损失值(N/mm²)

5.1.12直线型缓粘结钢绞线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N/mm 可近似按下列公式计算

可近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a一 一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mm),可按表5.1.12采用; 一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E,—缓粘结钢绞线弹性模量(N/mm²)。

E,——缓粘结钢绞线弹性模量(N/mm²)。

表5.1.12错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值a(mm)

注:1表中的错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值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其他类型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值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5.1.13曲线或折线型缓粘结钢绞线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n,应根据曲线或折线缓粘结钢绞线与护套之间反向摩擦长度l范围内的缓粘结钢绞线变形值 等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绞线内缩值的条件确定,反向摩擦系数可按本规程表5.1.14中数值取 用。 常用束形预应力钢绞线在反向摩擦影响长度1范围内的预应力损失值,计算可按现行国家 示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5.1.14当采用超张拉持荷方式消除缓粘结钢绞线与护套之间的粘滞力时,缓粘结钢绞线与护

5.1.14当采用超张拉持荷方式消除缓粘结钢绞线与护套之间的粘滞力时,缓粘结钢

当Kx+μO不大于0.3时,Giz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表5.1.18各阶段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

5.2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5.2.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施工阶段和缓凝粘合剂达到粘结特征强度之前需要进行承载 力计算时,预应力筋设计强度Fpy应取预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opu,Opu可按本规程第5.2.2条确定。 5.2.2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及受压区位于翼缘高度内的T形、1形截面受弯构件,在进行正截面承 载力计算时,缓凝粘合剂固化前缓粘结钢绞线筋的应力设计值Gpu宜按下列公式计算:(无粘结 规程)

A,=(2403355,(0.45+5.5 1 5,=p4,+4 f.bh.

对于跨数不小于3跨的连续梁、连续单向板及连续双向板,△o,取值不应小于50N/mm²。 缓凝粘合剂固化前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设计值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式中:Ope——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缓粘结钢绞线中的有效预应力(N/mm²); Aop一—缓粘结钢绞线中的应力增量(N/mm²);简化计算时,也可取为100MPa; 5,一一综合配筋特征值,不宜大于0.4;对于连续梁、板,取各跨内支座和跨中截面 综合配筋特征值的平均值; lo一受弯构件计算跨度: h一受弯构件截面高度; hp—一缓粘结钢绞线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l一一连续缓粘结钢绞线两个锚固端间的总长度: l2———与l相关的由施工荷载或活荷载最不利布置图确定的荷载跨长度之和。 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I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受压区高度大于翼缘高度时,综合配筋特征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h—T形、I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高度;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主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2.9矩形、T形和1形截面的预应力受弯构件,当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时,均可不进行斜截面 的受剪承载力计算,而仅需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

V≤α.j.bh +0.05N.

式中:aev一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对于一般受弯构件取0.7;对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 作用有多种荷载,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 入+1 为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或节点边缘的距离:当<1.5时,取2=1.5,当入>3时 取入=3。 5.2.10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计算规程》JGJ92的规定。当板柱节点附近板有开洞时,应考虑洞口的影响; 板柱结构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当考虑板柱节点临界截面上的剪应力传递不平衡弯矩的 影响时,集中反力设计值应取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5.2.1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正截面受压、正截面受拉、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以及 承受疲劳荷载的疲劳验算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主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执行。

5.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2二级裂缝控制等级构件,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3 三级裂缝控制等级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可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 计算。最大裂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环境类别为二a类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尚反 符合下列规定:

5.3.2在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受弯构件中 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wmax(m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中:α。——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对受弯、偏心受压构件取1.5;轴心受拉构件取2.2; V——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当≤0.2时,取=0.2;当>1.0时及 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1.0; 力,按本规程第5.3.3条计算; C,一一最外层纵向受拉非预应力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20时,取 c,=20; 当c,≥65,取c,=65;

所求得的挠度计算值不应超过本规程第3.1.9条规定的限值。在等截面构件中,可假定各同号弯 矩区段内的刚度相等,并取用该区段内最大弯矩处的刚度。当计算跨度内的支座截面刚度不大于 跨中截面刚度的2倍或不小于跨中截面刚度的1/2时,该跨也可按等刚度构件进行计算,其构件 刚度可取跨中最大弯矩截面的刚度。 5.3.6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的 刚度B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k一—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取计算区段内的最大弯矩值; M。一—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取计算区段内的最大弯矩值 0一一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取2.0 B,一一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按本规程第5.3.7条的公式计 算。 5.3.7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B,可按下列公 式计算:

2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0.85E./。 M.r αEP Mer = (ope + yfu)Wo bh.

式中:I。一换算截面惯性矩; αε——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取(αp4,+4,)/bho,缓凝粘合剂固化前取α,=0.3,固化后取

式中:I。—换算截面惯性矩; αs——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V 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取(α,4+4,)/bh,缓凝粘合剂固化前取α,=0.3,固化后取

P 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取(α4,+4)/bhs,缓凝粘合剂固化前取α,=0.3,固化后取

α=1.0; M。一一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丫——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应按先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规定计算; b、h,一一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 ker——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弯矩M与弯矩Mk的比值,当 ke >1.0, 取k.,=1.0 pc——扣除全部损失后,由预加力在抗裂验算边缘产生的混凝土预压应力(N/mm²)。 注:对预压时预拉区出现裂缝的构件,Bs应降低10% 5.3.8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使用阶段的预加力反拱值,可用结构力学方法按刚度 E。。进行计算,并应考虑预压应力长期作用的影响,简化计算时可将计算求得的预加力反拱值 以增大系数2.0;在计算中,缓粘结钢绞线的应力应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对重要的或特殊的 页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长期反拱值,可根据专门的试验分析确定或采用合理的收缩、徐变计算 方法经分析确定;当考虑反拱后构件挠度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采用施工起拱等方式控制挠度 对恒载较小的构件,应考虑反拱过大对使用的不利影响,

α,=1.0; M。—一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丫——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应按先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规定计算; b、h,一一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 kr>1.0, 取k=1.0; °pc——扣除全部损失后,由预加力在抗裂验算边缘产生的混凝土预压应力(N/mm)。 主:对预压时预拉区出现裂缝的构件,B,应降低10%。 5.3.8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使用阶段的预加力反拱值,可用结构力学方法按刚度 。。进行计算,并应考虑预压应力长期作用的影响,简化计算时可将计算求得的预加力反拱值 以增大系数2.0;在计算中,缓粘结钢绞线的应力应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对重要的或特殊的 页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长期反拱值,可根据专门的试验分析确定或采用合理的收缩、徐变计算 法经分析确定;当考虑反拱后构件挠度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采用施工起拱等方式控制挠度 寸恒载较小的构件,应考虑反拱过大对使用的不利影响

M。—一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Y——受拉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应按先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规定计算; br、h, 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 kr—一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弯矩M。与弯矩Mk的比值,当 10

5.4.1一般民用建筑采用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其跨高比可按表5.4.1的规定采用,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挑的悬臂板,其跨高比不宜大于15: 2周边支撑双向板的跨高比,应按柱网的短向跨度计;板柱结构双向板的跨高比,应按柱 网的长向跨度计; 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用于工业建筑(含仓库)或荷载较大的梁板时,表中所列跨高比宜 按益裁情况适当减小

.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的跨高比选用范围

注:括号内数字适合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

5.4.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除应按本规程第5.4.1条规定并考虑结构荷载、 建筑净高等条件外,还应考虑预应力束布置间距和保护层厚度等影响因素。 5.4.3单根缓粘结钢绞线在构件端面上的水平和竖向排列最小间距不宜小于80mm。构件端部尺 寸应考虑错锚具位置、张拉设备的尺寸和局部受压的要求,必要时应适当加大。 5.4.4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端部锚固区可采用配置螺旋筋或钢筋网片等间接钢筋的方式 是高锚具下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当锚具密集布置时,置采用整体钢筋网片。采用螺旋筋或网 片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带肋钢筋,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 2螺旋筋的圈内径宜大于锚垫板对角线长度或直径,且螺旋筋的圈内径所围面积与锚垫板端 面轮廓所围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25,螺旋筋应与锚具对中,螺旋筋的首圈钢筋距锚垫板的距离不 宜大于25mm 3网片筋的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首片网片筋至锚垫板的距离不宜大于25mm,网片 筋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5.4.5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混凝土总截面面积上建立的平均 预压应力不宜小于1.0N/mm²,也不宜大于3.5N/mm²

5.4.6梁中受拉区配置的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截面面积A应符合下列规定

A.≥0.003bh

非预应力钢绞线直径不宜小于14mm,且宜均匀分布在梁的受拉边缘。 5.4.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吊车梁等构件靠近支座的斜向主拉应力较大部位,宜将一 部分预应力钢绞线弯起配置。 5.4.8缓粘结钢绞线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当构件端部与下部支承构件焊接时,应 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宜在构件端部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设置纵

(a)边跨框架梁锚固 (b)边跨次梁锚固 图5.4.11两端错固长度 1—错具:2——承压板

锚固 (b) 图5.4.11两端错固长度 锚具:2——承压板

5.4.1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曲线预应力束的曲率半径rp宜按下列公式确定,但不宜 小于4m,曲线预应力钢绞线的端头,应有与之相切的直线段,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m。

式中:P——预应力束的合力设计值,可按本规范第5.4.9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 "一预应力束的曲率半径(m); dp一一缓粘结预应力束等效孔道外径,取Vnd,其中n为单束钢绞线的根数,d为单根缓 粘结钢绞线包括外包护套公称直径,公称直径15.20mm的钢绞线包括外包护套后公 称直径取20.0mm —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验算张拉阶段曲率半径时,可取与施工阶段混 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eu对应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对于折线配筋的构件,预应力束弯折处的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并宜采用圆弧过渡。当曲率 半径rp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在预应力束弯折处内侧设置钢筋网片或螺旋筋。 5.4.13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当沿构件凹面布置曲线缓粘结预应力束时(图5.4.13), 应进行防崩裂设计。当曲率半径r,满足下列公式要求时,可仅配置构造U形插筋。

当不满足时,每单肢U形插筋的截面面积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P J.(0.5d,+c,)

Asv1≥ Ps 2rfaw

可按Asvi/k取值。其中,k取l/15d和IJ200中的较小者,且k不大于1.0,d为插筋直径。当有平行的几束缓粘结钢绞线,且中心距不大于2d,时,缓粘结钢绞线的合力设计值应按相邻全部预应力束的缓粘结钢绞线确定Co+0(a)抗崩裂U形插筋布置(b)1——1剖面图5.4.13抗前裂U形插筋构造示意1——预应力束:2———沿曲线预应力束均匀布置的U形插筋5.4.14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缓粘结钢绞线应分束布置,每束钢绞线根数不宜多于7根2混凝土梁中预应力束的竖向净间距不应小于缓粘结预应力束的等效外径dp的1.2倍,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缓粘结预应力束的等效外径d,的1.2倍,且不应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使用插入式震动器捣实混凝土时,水平净距不宜小于80mm;3裂缝控制等级为一、二级的梁,预应力束外边缘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梁,梁底、梁侧分别不宜小于60mm和50mm;4凡制作时需要预先起拱的构件,预应力束曲线宜随构件同时起拱:5成束布置的缓粘结钢绞线在端部宜分散开并单根错固,分散距离应满足本规程第5.4.3条规定。5.4.15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0.4倍,孔洞偏心宜偏向受拉区;开洞较大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梁上洞口周边应配置附加纵向钢筋和箍筋。预应力钢绞线通过洞口截面时宜布置在截面受拉区(图5.4.15a),当洞口位于弯矩较小的区段时,预应力钢绞线也可从洞口上、下分别通过,并保持预应力合力线的平滑过渡(图5.4.15b),预应力钢绞线距洞口的距离宜满足本规程第5.4.14条的规定。33

QMSD 0003S-2015 济南名士多茶业有限公司 茉莉花茶(a)预应力钢绞线在裁载面受拉E

5.4.16缓粘结预应力混凝主单向板应符合下列

5.4.19板柱结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其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最小截面面积及其分

5.4.19板柱结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其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最小截面面

此时,上部钢筋不应少于暗梁宽度范围内柱上板带所需非预应力纵向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16mm,下部钢筋直径也不应小于16mm3)当采用互相垂直并通过柱子截面的型钢剪力架时(图5.4.21c),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规定。(b)(c)图5.4.21节点形式及构造a)局部加厚板:(b)暗架:(c)型钢剪力架1一局部加厚板:2一柱:3—抗剪箍筋:4—工字钢或槽钢3非抗震设计时,平托板底部宜布置构造钢筋;抗震设计时,托板底部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抗震锚固要求。计算柱上板带的支座钢筋时,可考虑托板厚度的有利影响。4对柱支承空心楼盖结构,在板柱节点周围应做成实心板,其宽度不应小于冲切破坏锥体的宽度;当采用箍筋、锚栓、弯起钢筋或剪力架加强节点的受冲切承载能力时,其宽度不应小于加强件的延伸长度。5.4.2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双向板可在局部开洞,但应验算开洞后承载力及刚度。当未作专门分析而在板的不同部位开单个洞时,所有洞边均应设置补强钢筋,开单个洞的大小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两个方向的柱上板带公共区域内,所开洞的长边尺寸b不应大于相应方向柱宽b的1/4,且不应大于板厚的1/2;2在一方向的跨中板带和另一方向的柱上板带公共区域内,所开洞的边长α不应大于相应跨中板带宽度A2的1/4,边长b不应大于相应柱上板带宽度B,的1/4(图5.4.22洞2);3在两个方向的跨中板带公共区域内,所开洞的边长α不应大于相应跨中板带宽度A2的1/4,边长b不应大于相应跨中板带宽度B2的1/4(图5.4.22洞3);36

4若在同一部位开多个洞时,则在同一截面上各个洞宽之和不应大于该部位单个洞的允许宽度。图5.4.22板柱体系楼板开洞示意1一柱上板带:2一跨中板带5.4.23按5.4.22条规定开洞时,板内被孔洞阻断的缓粘结钢绞线可分两侧绕过洞口铺设,其离洞口的距离a不宜小于150mm,b不宜小于300mm,水平偏移的曲率半径R不宜小于4m(图5.4.23);偏移斜率cd不宜大于1:6,当c:d>1:6时,宜配置U形钢筋。图5.4.23洞口缓粘结钢绞线布置要求5.4.24当楼盖因楼梯、电梯间等开洞较大,且在板边需截断缓粘结钢绞线时,应沿洞口周边设置边梁或加强带,并应补足被洞口削弱的板的承载力和截面刚度。37

6.1.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王结构可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区,当9度区采用缓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应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 5.1.2按本标准进行抗震设计的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房屋最大高度不应超过表 5.1.2所规定的限值。对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跨度较大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 适当降低;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GB/T 9833.8-2013 紧压茶 第8部分:米砖茶, 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表6.1.2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 2表中框架,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