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

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1/T 128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45865
VIP资源

DB61/T 1287-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

DB61/T12872019

天1长 期、在线监测 5.1.3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可建立地表和深部位移相结合的监测网,定期监测。 5.1.4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对主要敏感指标可建立简易监测点,定期监测。 5.1.5 一级和有条件的二级边坡应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监测内容和频率随受力和变形的发展进行动 态调整。 5.1.6有条件时,应建立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为各种复杂的工程及时有效提供 决策预警信息

5.2.4简易测量法具体要求如下!

)监测方式主要有设桩法和设标尺法: 1 设桩法:在边坡变形隆起或大裂缝两侧跟据其走向和长度设不少于2组观测桩,定期测量 每对桩的距离和高差。短期观测时观测桩可采用木桩或钢钎,长期观测时可采用素混凝土 或钢筋混凝土墩NY/T 2854-2015 沼气工程发酵装置,并在墩顶面设置观测中心点。当隆起(裂缝)的变形较小时,可采用钢 尺、游标卡尺等工具进行人工量测; 2 设标尺法:与设桩观测相似,将做好的标尺固定在观测桩上,定期观测标尺上的水平和垂 直数据。 简易测量法的观测周期应根据隆起(裂缝)变化速率确定,变形初期可每10d观测一次,基本 稳定后每30d观测一次。

设备选用和工作要求应符合GB12898、GB50026、DZ/T0221的相应规定

DB61/T12872019

a)GPS接收机应选择双频及以上,标称精度≤(3mm+DX10"),其基本技术要求和操作应符合CH/T 2009的要求; 运营公路边(滑)坡现场监测时,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应设立永久性固定参考站,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并建立实时监控中心; 固定参考站应设立在变形区之外,或受变形影响较小的地势较高区域,上部天空应开阔, 无高度角超过10°的障碍物; 3) 观测站的接收天线应永久设置在监测体的变形观测点上,并采取保护措施。接收天线的周 围应无高度角超过10°的障碍物。变形观测点的数目应根据监测项目和监测体结构布设, 优先采用现场解算; 4 固定参考站和观测站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大功率无线电通信工具; 6) 固定参考站和观测站应与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进行连通,并应保证数据实时传 输,

5.2.7TDR监测法具体要求如下:

a TDR监测法是一种新型的地表和深部位移定性监测方法,每条测线长度建议不超过150m; b) TDR监测仪器进场安装及监测作业时应做好防雷工作; C TDR用于滑坡监测时,将同轴电缆水平(监测地表错位位移)或者竖向(监测深部位移)埋入 监测钻孔内,利用同轴电缆中发射的脉冲信号推算出该位置所处地层的形变位移量; d TDR用于滑坡监测前,应针对不同规格的同轴电缆进行试验,建立测试指标与变形量的关系。 5.2.8 OTDR监测法具体要求如下: a OTDR边坡监测告警系统是在边坡体上预先埋置多路分布式光纤,每一路设置多规格光纤对应 不同的变形等级; OTDR用于滑坡监测前,应针对不同规格的光纤进行试验,建立每组光纤断裂与变形量的关系。

5.3.1主要监测深部水平位移,可采用滑动测斜仪或固定式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也可用于仅安装在 坡度较陡,无法安装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边(滑)坡表面。

5.3.3滑动测斜仪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测斜仪宜采用能连续进行多点测量的滑动式仪器; 监测点钻孔位置应布设在边坡滑动区关键部位,并可对局部滑动和可能具有的多层滑动面进行 观测,其测斜管埋设深度应在潜在滑动面下5m~10m; C 埋测斜管时应采用地质钻机成孔,将分段测斜管连接放入孔内,将测斜管吊入孔内时应使十字 形槽口对准观测的水平位移方向。管底端应装底盖、测斜管连接部分及底盖处应密封处理; d 测斜管埋好后应停留一周时间,使测斜管与边坡岩土体固结为整体。 5.3.4 固定式测斜仪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a 首先采用钻具定位开孔,成孔偏斜度小于1°,必要时可以采用套管成孔; 首根导管底部采用塑料板封死,用芯模将两管槽对准,涂抹粘结剂后,将导管理至预定深度, 校正导向槽的方向后,在导管与钻孔壁之间用水泥砂浆填充; C 测斜管理设完成之后对测斜管进行检查。

a)使用垂直活动测斜仪探头,控制电缆,滑轮装置和读数仪来观测测斜管的变形:

DB61/T 12872019

b)第一次观测建立测斜管位移的初始断面后线 侧向偏移的变化量,显示出地层所发 生的运动位移 c)绘制偏移的变化量得到断面位移 深度,方向和速率。

5.4支挡结构位移监测

4.1支挡结构位移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结构主体倾斜和水平位移。 4.2位移观测应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施测要求做好观测方案的设计和技术准备工作。 4.31 位移观测的标志应根据不同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标志应牢固、适用、美观,便于保护。 4.4主体倾斜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a 结构主体倾斜监测应测定结构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固定点观测点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 速率。结构的整体倾斜,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差异沉降来间接确定; b 倾斜测站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从结构外部观测时,测站点的点位应选在与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1.5 倍~2.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 2) 对于整体倾斜,观测点及底部固定点应沿着对应测站点的结构主体竖直线,在顶部和底部 上下对应布设;对于分层倾斜,应按分层部位上下对应布设: 3) 按前方交会法布设的测站点,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测距或长度丈量的要求。按方向线水 平角法布设的测站点,应设置好定向点。 c)倾斜观测点位的标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顶部和墙体上的观测点标志可采用埋入式照准标志。当有特殊要求时,应专门设计; 不便理设标志的结构,可以照准视线所切同高边缘确定的位置或用高度角控制的位置作为 观测点位; 3 位于地面的测站点和定向点,可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使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 混凝土标石; 4 对于一次性倾斜观测项目,观测点标志可采用标记形式或直接利用符合位置与照准要求的 结构特征部位,测站点可采用小标石或临时性标志。 d)主体倾斜观测的周期可视倾斜速度每1个月~3个月观测一次。当导致倾斜速度加快时,应及 时增加观测次数。倾斜观测应避开强日照和风荷载影响大的时间段; 倾斜观测应提交倾斜观测点位布置图、倾斜观测成果表、主体倾斜曲线图等监测成果。 4.5结构水平位移观测具体要求如下: a 结构水平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应选在结构物上及裂缝两边等处。标志具体形式及其理设应根据点 位条件和观测要求确定; 6 当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时,可使用视准线、激光准直、测边角等常规测量方法; c) 水平位移观测应提交水平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图、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水平位移曲线图等监测 成果。

5.5.1地下水水位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a) 地下水水位宜钻孔通过水位管监测,水位管安装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导管段应顺直,内壁应光滑无阻,接头应采用外箍接头; 2) 监测孔孔底应设置沉淀管,观测孔完成后应进行洗孔; 3)观测孔内水位应与地层水位保持一致,且连通性较好。 b)地下水位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下水水位宜钻孔通过水位管监测,水位管安装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导管段应顺直,内壁应光滑无阻,接头应采用外箍接头; 2 监测孔孔底应设置沉淀管,观测孔完成后应进行洗孔; 3)观测孔内水位应与地层水位保持一致,且连通性较好。 b)地下水位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DB61/T 12872019

1)监测次数,每次测量两次,取两次测量平均值; 2 采用测绳法人工观测水位宜每10d观测一次,对于承压含水层可每月观测1次; 3) 安装有自动水位监测仪的观测孔,宜每日观测4次; 4)当遇有中雨以上降雨时,潜水层中的观测点应从降雨开始加密观测次数至雨后5d。 C 地下水水位监测尚应满足DZ/T0133和SL183的相关要求。 2 孔隙水压力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a 孔隙水压力监测采用钻孔法理设孔隙水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 后封口。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mm~20mm的干燥膨润土球。在进行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应 量测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 b) 孔隙水压力监测应满足DZ/T0133和SL183的要求

5.5.2孔隙水压力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降雨量人工监测宜选用雨量器进行,并符合下列规定: 宜选择翻斗式雨量器。安装高度选定后不得随意变动,以保持历年降水量观测高度的一致性和 降水记录的可比性; 降雨器安装完毕后,应用水平尺复核检查承水器口是否水平; C)降雨量监测应满足D7/T0133和SL21的要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边(滑)坡监测项目选择

A.1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内容

DB61/T12872019

HG/T 21521-2014 垂直吊盖带颈对焊法兰人孔表A.1边(滑)坡按体积分类

表A.2边(滑)坡危害程度分级

DB61/T 12872019

表A.3边(滑)坡工程安全等级

表A.4公路边(滑)坡监测项目选择表

DB61/T1287201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变形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YD/T 2504.2-2013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增强型高速分组接入(HSPA+) Uu接口物理层技术要求 第2部分: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表B.1变形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