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2-2008 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DBJT 15-22-2008 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527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 15-22-2008 锤击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pdf

U 一桩身外周长; U. 管桩内孔圆周长。

U—桩身外周长; U.管桩内孔圆周长。

α一一标准贯入试验的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土的恢复系 数;管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亚一一成桩工艺系数; 入一抗拔摩阻力折减系数。

3管桩的规格、构造与质量3.0.1管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分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代号:PC)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代号:PHC)。PC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60.PHC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80。3.0.2管桩的规格和型号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桩按外径可分为300mm、400mm、500mm、600mm和700mm、800mm、1000mm、1200mm、1300mm、1400mm等规格,建筑中的常用管桩规格为300mm、400mm、500mm和600mm;2管桩按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应分为A型、AB型、B型和C型DB36T 1378-2020 塔架在线监测技术规程,其有效预压应力值应分别为4.0N/mm²、6.0N/mm²8.0N/mm和10.0N/mm²且其抗弯性能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的有关规定。常用管桩的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可查阅本规程表3.0.11。3.0.3管桩的基本尺寸应符合表3.0.3的规定。表3.0.3管桩的基本尺寸壁厚(mm)壁厚:(mm)外径d单节桩长外径d单节桩长型号(mm)型号(mm)L (m)PCPHCL (m)PCPHCAAABAB11030070≤11800≤50B130B

注:1根据供需双方协议,也可生产其他规格、型号、长度的管桩;

常用管桩可采用两端头钩吊的起吊方法。直径大于600mm的管桩,应按 设计要求采用多点吊的起吊方法。

设计要求采用多点吊的起吊方法。

管桩的预应力钢筋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其质量

3.0.4管桩的预应力钢筋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其质量

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CB/T5223·3中螺旋槽钢棒(代号HG)的规定。管桩预应力钢筋应沿其分布圆周均匀配置,最小配筋率为0.4%:且不得少于6根。常用管桩的预应力钢筋直径和数量不得低于表3.0.4的规定,直径大于600mm的管桩配筋可按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CB13476的有关规定执行。表3.0.4常用管桩的预应力钢筋配置表外径d壁厚单节桩长预应力钢筋根数钢筋分布圆直径最小配筋型号(mm)(mm)(m)和直径(n×)d, (mm)面积(mm²)6$7.1240AB69.038430070≤11230B89.0512c810.7720A749.0448≤12AB7$10.763040095308B1010.7900≤13c1310.71170≤14A11$9.0704AB11$10.7990100406≤15B1112.61375c1312.61625500≤14A12±9.0768AB12§10.71080125406≤15B1212.61500c1512. 618759

续表3.0.4外径d壁厚单节桩长预应力钢筋根数钢筋分布圆直径最小配筋型号(mm)(mm)(m)和直径(nx中)d, (mm)面积(mm²)A14§9.0896AB14Φ10.71260110≤15506B1412.61750c1712.62125600A16±9.01024AB16$10.71440130≤15506B1612.62000C20$12.62500注:1表中预应力钢筋的直径均用公称直径表示(详见本规程3.0.8条);2管桩单节长度不宜超过表中规定值,以便于用吊钩两端起吊。若超过表中规定值,应增添钢筋,并应进行结构验算和试验验证;3若管桩采用不同于表中规定的预应力钢筋直径时应进行等量代换,代换要求应符合本规程3.0.8条规定。3.0.5管桩用螺旋筋宜采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或混凝土制品用低碳冷拔钢丝,其质量应分别符合《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701或《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钢丝》JC/T540的有关规定。管桩端板性能应符合行业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用端板》TC/T947的规定,材质应采用Q235B,其厚度不得低于表3.0.5的规定。表3.0.5端板最小厚度t,预应力钢筋直径(mm)7.19.010. 712.6端板最小厚度(mm)1618202410

3.0.6管桩的构造要求应个

3.0.6管桩的构造要求应符合国家标《先张法预应力混凝 管桩》GB13476的规定。管桩构造图见本规程附录A。常用管 桩的构造要求应符合表3.0.6的规定。

.0.6常用管桩的构造要求mm

注:1结构尺寸符号含义见本规程附录A; 2桩套箍材质的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的 规定; 3桩套燈与端板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法,也可采用机械挤压嵌人法(详见本 规程附录A:桩端部大样)。当采用焊接法连接时,焊接应连续施焊,不 得采用点焊,焊渣应全部清除。

3.0.7管桩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内外保护层应符合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除Φ300管桩的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5mm外,其余规格管桩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不得小于40mm。用于腐蚀环境下的管桩,应根据设计要求 采取增加保护层厚度等措施。

3.0.8预应力钢筋代换应符合下列

代换钢筋的总公称截面面积,常用管桩不得小于本规程

表3.0.4列出的最小配筋面积;直径大于600mm的管桩不得小 于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中有关最小 配筋面积的规定; 2预应力钢筋的儿何特征、理论重量和充许最小重量应符 合表3.0.8的规定。

表3.0.8预应力钢筋的几何特征、理论重量和充许最小重量

应力钢筋的几何特征、理论重量

注:1公称直径:设计采用的直径,按有效面积换算成圆形光面钢筋的直径; 2基本直径:钢筋的外接圆直径; 3充许偏差:钢筋外接圆直径的偏差; 4公称截面面积:按公称直径计算的截面面积

3.0.9管桩各部位的尺寸允许偏差与检查方法应符合表3.0.9 的规定。

表3.0.9管桩的尺寸允许偏差与检查方法

注:表内尺寸以管桩设计图纸为基准。

3.0.10管桩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0.10的规定。

表3.0.10管桩的外观质量序号目外观质量要求局部粘皮和麻面累计面积不应大于柱总外表面积的1粘皮和麻面0.5%;每处粘皮和麻面的深度不应大于5mm,且应修补漏浆深度不应大于5mm,每处漏浆长度不应大于2桩身合缝漏浆300mm,累计长度不应大于管桩长度的10%,或对称浆的搭接长度不应大于100mm,且应修补局部碴损深度不应大于5mm,每处面积不得大于3局部碴损50cm²,且应修补4内外表面露筋不允许不得出现环向和织向裂缝,但龟裂、水纹和内壁浮浆5表面裂缝层中的收缩裂纹不在此限6桩端面平整度管桩端面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镦头不得高出端板平面1断筋、脱头不允许8桩套箍凹陷凹陷深度不应大于10mm9内表面混凝土塌落不允许接头、桩套漏浆深度不应大于5mm,浆长度不应大于周长的漏浆10箍与桩身1/6,且应修补结合面空洞和蜂窝不允许注:用于设计等级为甲级管桩基础工程或腐蚀性环境下的管柱不允许桩身合缝处、桩套箍与桩身结合面处出现漏浆。3.0.11管桩的抗弯性能指标(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的有关规定。常用管桩桩身抗裂弯矩及极限弯矩的规定值可查阅表3.0.11。14

表3.0.11常用管桩的抗裂管矩及极限弯矩

0.12管桩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可按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 混凝土管桩》GB13476有关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也可按下列 验公式估算:

3.0.12管桩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可按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 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有关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也可按下列 经验公式估算:

3.0.12管桩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可按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 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有关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也可按下列 经验公式估算:

4.0.1管桩基础的岩土工程勘探点,其平面布设、深度以及勘 探深度范围内每一主要土层的取样和测试要求,除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或《高层建筑岩土工程 勘察规程》JGJ72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布点间距宜取12~24㎡且每项工程或大型项目的 每个单位工程的勘探布点不宜少于5个,其中控制性勘探点的数 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得少于2个。当地质条件复杂 时,应适当加密探点; 2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深入预估桩端持力层以下3~5m; 控制性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和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4.0.2设计拟选用管桩作建筑物的基础时,岩土工程勘察应适 当增加标准贯入或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试验:初步勘察资料中标 准贯入等原位测试试验数据不足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补充勘探。 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附近已有岩王工程资料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4.0.3标准贯入试验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 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性勘探孔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土层和全风化、强风化 岩层,均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其中遇中密一密实砂层、硬塑一 坚硬黏性土层、残积土层及全风化岩层时,约每2m测试一次; 拟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岩)层约每1m测试一次; 2一般性勘探孔宜在拟作桩端持力层中约每1m测试一次; 3在拟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岩)层中作标准贯入试验时, 当锤击数已达100击而贯入深度不足30cm时,可终止试验,并 应记录100击时的实际贯入深度,但钻孔深度仍应符合本规程

4.0.1条的有关规定。 4.0.4本规程中凡选用管桩桩侧摩阻力特征值和端阻力特征值 时所涉及的按标贯入试验击数来分类的岩土状态,均应按触探 杆长度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来界定。修正后的标准贯人击数N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0.1条的有关规定。

表4.0.4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

4.0.5花岗岩的强风化、全风化岩类,可采用实测标准贯入击 数N来划分N≥50为强风化岩:50>N≥30为全风化岩: N"<30为残积土。其他岩石的强风化、全风化岩类的划分可参 照执行。估算打桩深度时则应采用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N。锤 击式预应力管桩可打入N≥50的强风化岩层。 4.0.6岩土工程勘察中应对工程场地中的水和土对管桩的腐蚀 性进行评价。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水或土对 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做腐蚀性指标的测试。否则, 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水试样和土试样的取样方法、水 和土腐蚀性指标的测试以及腐蚀性评价应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执行。

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并宜详列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场地位置、地形及地貌的描述; 2对建筑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如孤石、坚硬夹层、岩溶、 土洞、构造断裂的分布及成因、岩面坡度对桩端稳定性的影响 等,有明确的判断结论; 3地下水类型、稳定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4场地地下水和地基土对管桩腐蚀性评价的结论; .5抗震设防区按地震烈度提供的可液化地层分布和判定资 料; 6 标准贯人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试验成果; 7 提出选择桩端持力层、沉桩可行性的建议; 8提出符合锤击式管桩基础的侧摩阻力特征值和端阻力特 征值;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及其变形特征; 9评价打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0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 图、强风化岩面等高线图等必要图表及岩芯彩色照片等。

5.1.1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 地基和建筑物体型的复杂性以及由于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 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管桩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按 表5.1.1确定。

表 5. 1. 1 管桩基础设计等级

5.1.2管桩基础设计应具备下列基本资料:

1符合本规程第4章规定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建筑场地与环境条件,包括地上及地下管线、地下构筑 物的分布,可能受打桩影响的临近建(构)筑物的地基及基础 请况,施工机械进退场及现场运行条件,防振、防噪声要求;

3建筑物上部结构类型及形式,荷载大小、分布及性质, 生产工艺和对基础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要求; 4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图、建筑物地下室或首层结构平面图; 5抗震设防的有关资料; 6可选用的管桩规格和型号、单节桩长、接头形式及供应 条件; 7打桩设备性能及其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5.1.3管桩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及相应 的抗力与变形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 应按相当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 力应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当计算桩基变形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 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 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桩基变形允许值; 3在计算管桩基础承台内力、确定承台高度、配筋和验算 管桩桩身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和相应的基底反 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 项系数。相应的抗力应采用承载力设计值。当需要验算承台和桩 身变形、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 组合。

5.1.4.在进行基础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计算或验算

计算时组合值系数取1(即不考虑活荷载折减),取

S=1.25Sk S≤R

式中R一基础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kN),按有关建 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 S一一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kN)。 5.1.5管基础设计应根据承载能力和变形控制的要求进行下 列计算或验算: 1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性进行桩基的竖向(抗压 或抗拨)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 2桩身强度验算; 3计算承台内力并验算其承载力; 4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作下卧层承载力 验算; 5对于桩中心距小于或等于4倍桩径的群桩基础,可视作 假想实体深基础进行基础下地基承载力验算和沉降计算; 6当建筑物对桩基的沉降或水平位移要求严格时,尚应作 沉降或水平变位验算; 7当使用条件要求限制混凝土裂缝时,尚应作抗裂或裂缝 宽度验算

.1.6管桩的选用应遵照下列原则:

5.1.6管的选用应遵照下列原

1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区的管桩基础工程,宜选用AR 型或B型、C型管桩,且所选桩型的各项力学指标应满足管桩基 础的实际受力情况: 2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的管桩基础工程宜选用AB型或B 型、C型管桩; 3设计等级为甲级的管桩基础工程,宜选用AB型或B型、 C型管桩,不得选用桩身合缝和端头有漏浆的管桩,不得选用 地300管桩:

4在地下水或地基土对混凝土、钢筋和钢零部件有腐蚀的 环境下应用的管桩基础工程,应选用AB型或B型、C型且桩身 合缝和端头不得有漏浆的管桩,不得选用$300管桩,同时应按 本规程5.3.6条规定根据不同的腐蚀性等级采用相应的防腐蚀措 施; 5抗拔桩宜选用AB型或B型、C型管桩,不得选用Φ300 管,同时应按本规程5.3.5条的规定选择合适的管桩接头形 式。

5.1.7管桩的平面布置可按下列原则进行:

表 5. 1. 7 1 相邻桩中心距的要求

注:1相邻柱中心距指两根相邻桩截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当采用减少挤土效应的措施时,相邻桩的中心距可适当漫少,但不得小 于3.0d

·2采用多桩或群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其上构件 竖向长期荷载作用的合力中心相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 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3同一结构单元宜避免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以及同时 采用浅基础和管桩基础。当受条件限制不得不采用时,则应估计 其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必要时应有相应的加 强措施。

5.1.8管桩用作摩擦型桩时,其长径比不宜大于100:用作端承 型时,其长径比不宜天宇60。当管桩穿越厚度较天的淤泥等 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时,应考感桩身的稳定性及对承载力的影 响。 5.1.9桩端持力层应按本规程1.0.5条的规定进行选择。桩端 进人持力层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砂土、全风化岩等,不宜 小于2d;对卵石、碎石土、强风化岩等,不宜小于1.5d。 5.1.10同一承台的桩数不多于2根时,应加强承台间的拉结。 单桩承台应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联系梁:双桩承台应至少在 短轴方向设置基础联系梁。 5.1.11在满足相邻桩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单个承台下多桩及 群桩基础总的承载力特征值可视为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之和。 5.1.12基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承台和基础联系 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 5.1.13管桩基础承台设计应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

5.2.1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较小的高天建筑物且桩径相 同的多桩或群桩基础中,单桩桩顶作用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F+Gk MkyiMa 送 = n Z Zx?

(5.2. 1 3)

式中F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桩基承台 顶面的竖向力(kN); 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kN); ·Q 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轴心竖向力作用 下任一根桩所承受的竖向力(kN); 同一桩基承台中的桩数; Q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偏心竖向力作用 下任一根桩所承受的竖向力(kN); Mk、M,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 面、通过桩群形心x、y轴的弯矩(kN·m); 第i根桩至桩群形心的y、轴线的距离(m) X;y H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 的水平力(kN); H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根桩 桩项的水平力:(kN)。 单桩竖向抗压承裁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设计表达式:

5.2.2单桃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设计表达式

心坚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

偏心坚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

Qam,≤1.2R.

5.2.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管桩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且地质条件较复杂时,或当 地使用管桩的历史较短、设计经验不足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特征值应在设计阶段通过打静载试验桩确定。选择静载试验桩的 位置应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代表性和基础部位的重要性,静载试 验桩数不得少于3根。有条件的工地,打试验桩时宜用高应变动 测法配合测试。静载试验桩的竖向静载荷试验方法应按广东省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一60—2008执行。但静载 试验的开始时间,根据管桩基础的特点,除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 的风化岩(如泥岩等)的基桩外,应在打桩收锤7d后;持力层 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的基桩,应在打桩收锤25d后: 2当工程处于应用管桩多年且设计经验较丰富的地区,单 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可利用工程桩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打桩 并配合高应变动测法确定。同一个管桩工地的试打桩数量。不宜 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5根根据管桩基础的特点和广 东省的经验,置以试打桩完成24h后复打的高应变动测值作为单 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3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R, =U,Esqil, +$,qnA

:1本表数值仅适用于直径≤600mm的管机

注:1本表数值仪适用于直径≤600mm的管桩基础; 2选取5.和,时,应综合考虑桩长、土(岩)的标贯值N、持力层岩土的 性质、桩端进人持力层深度、锤重及收锤标准等因素; 3 当桩长≥60d时,5,宜取中低值:当桩长≤20d且桩端进人N>50的非遇 水易软化的强风化岩层,,可取高值,或通过试打桩试验确定。

注:1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土类,不计算其侧摩阻力; 2N为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

2N为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

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土类,不计算其

1N为修正后的标准贯人击数。N愈大,9取值愈大; 2黏性土、砂土及碎石类土中桩的端阻力特征值取值,应综合考虑土的密 实度、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径比h/d(b为桩端进人持力层的深度,d 为管桩外径),土愈密实、hg/d愈大,9取值愈高; 3当桩长≤20d且桩端进人N>50的非遇水易软化的强风化岩层,9可取 高值。

生:1N为修正后的标准贯入击数。N愈大,9取值愈大; 2黏性土、砂土及碎石类土中桩的端阻力特征值取值,应综合考虑土的密 实度、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径比h/d(码为桩端进人持力层的深度,d 为管桩外径),土愈密实、h/d愈大,9取值愈高; 3当桩长≤20d且桩端进人N>50的非遇水易软化的强风化岩层,9可取 高值。

5.2.4高应变动测法试桩结果用于确定管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2.5除按地基岩土条件确定管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外

5.2.5除按地基岩土条件确定管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

5.2.5除按地基岩 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外,桩 自温辉店

5.2.5除按地基岩土条件确定管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外,桩 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抗压承载力设计要求。对于轴向受压的 管桩,当不考虑桩身构造配筋的作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拍型何软双应型本组 (kN); Rp——管桩桩身结构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kN),应按 本规程5.2.6条的公式确定。 管桩桩身结构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管桩桩身结构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kN), 本规程5.2.6条的公式确定

本规程5.2.6条的公式确定。 5.2.6管桩桩身结构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5.2.6管桩桩身结构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计

R, =4。f.·A

式中R 管桩桩身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N); 0.75: f 管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 C80混凝土,取f.=35.9N/mm:C60混凝土,取 f,=27.5N/mm²; A一一管桩截面面积(mm)。 5.2.7承受竖向拔力的管桩基础,应按下式验算单桩的抗拔承 裁力

5.2.7承受竖向拔力的管桩基础,应按下式验算单桩的抗扰

式中Q—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单桩桩顶的 竖向拔力(kN);

5.2.8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单桩竖向抗拨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现场竖向抗拨静载荷 试验确定。选择试验桩的位置应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代表性和基 础受力部位的重要性,试验桩数量不得少于3根。单桩竖向抗拔 静载荷试验应按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I

TY/T 2003.9-2021 运动面层性能测试方法 第9部分:合成材料拉伸性能Fu=U,EA,5g io.,+0.9G

5.2.8抗拨拔摩阻力折减系数入,

注:桩的长径比小于20时,入,取较小值。

5.2.9管桩基础的单桩竖向抗拨承载力除应符合本规程5.2.7 条规定外DB37T 4022-2020 改性洁净煤,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Q.一—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拔力设计值 (kN);

5.2.10承受水平力的管桩基础,其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应符合下 列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