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20-2016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DBJ61/T 120-2016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120-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77.6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6480
VIP资源

DBJ61/T 120-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61/T 120-2016 石油类污染场地勘查与修复技术规范

采用物理、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或转化场地水体中的 染物,使其含量或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满足相应水质要求

2.1.9物理修复 physical remedial

QB/T 2172-2014 注塑拉链普助于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以降低污染物 浓度的方法。包括置换技术、土壤气相抽提技术、热脱附技术 土壤淋洗技术等。

2.1.10化学修复chemicalreme

利用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 被降解、毒性被去除或毒性降低的修复技术。包括溶剂萃取技 术、土壤原位氧化技术、土壤焚烧技术等。

1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tech

利用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 的代谢作用,降低土壤中有害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害物质的 修复技术。包括生物通风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生物堆肥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

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直接在场地发生污染的位 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

将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从场地发生污染的原有位置挖 或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异地进行修复,

采用2种或2种以上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或污染地下水场 地进行修复

C 浓度; Cs 固相浓度; C () 容水度; Cw 源汇项的浓度; D 水动力弥撒系数张量: h 水头; I 污染物源汇项; K 非饱和渗透系数; K 一 饱和渗透系数: m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 n 一孔隙度; Rd 滞留因子; S. 有效饱和度; Ss 弹性释水率; S. () 饱和度; V 地下水运动实际速度; W 源汇项; 0 体积含水量; 9 一 剩余含水量; s 一 饱和含水量; Pb 多孔介质的密度; 入、入s 分别为液相和固相的一级化学反应常数: 出 压力水头; PN 一 内梅罗污染指数: PI 平均单项污染指数: PImny 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3.0.1修复方案编制前应进行污染场地勘查,查明土壤或地下 水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 3. 0. 2 勘查工作应结合污染场地的污染特征,编制勘查大纲。 3.0.3 编制修复方案前,应确定场地土壤、地下水的修复标 准。

3.0.1修复方案编制前应进行污染场地勘查,查明土壤或地下 水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

3.0.5在场地勘查与修复过程中应符合环境

4.1.1污染场地勘查应在现场踏勘,充分收集工程地质与水文 地质资料、土地使用功能、周边环境条件等基础上,编制勘查 大纲。

4.1.3勘查点应结合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布置在有代

表性地段。勘查点数量应根据污染场地范围、污染土层厚月 变化及地下水体污染情况确定,

4.1.4水文地质测试孔的深度、孔径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

4.1.5勘查作业前应调查场地内各类管线、电缆、建(构) 物等分布情况

行应急勘查。应急勘查的基本要求见附录A。

4.2污染场地土壤勘查

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并进行下列工作: 1调查污染源、污染方式及污染发生的时间: 2查明场地及污染分布特征、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和污染

3收集、分析已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资料: 4查明污染场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情况等; 5查明污染场地地层结构、成因、岩性及埋藏条件。 4. 2. 2 查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与测绘: 2勘查方法可采用钻探、并探、槽探等,孔径及孔深应满 足取样、测试与试验要求: 3勘查过程中,应对土壤成因、岩性、颜色、稠度、气味 等进行描述,岩芯应按钻进顺序排放于岩芯箱内,用标签纸标 记岩芯所在钻孔的编号和深度,并用数码相机记录; 4土样采集的具体要求应符合第5章的要求: 5勘探结束后,应对钻孔、探井、探槽及时回填,回填方 法见附录B。 4.2.3勘查工作量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境地质调查与测绘的比例尺应采用1:500~1:1000: 2点状渗漏污染场地宜采用放射状布置勘探点,以污染源 为中心,以30°~60°为基准线布置勘探线,点间距宜为5m~ 15m; 3井场、站场、加油站渗漏污染宜采用方格网状布置勘探 点,点间距宜为10m~25m; 4输油管线等线状渗漏污染宜采用方格网和放射状综合布 置勘探点; 5每条勘探线上污染区域外勘探点不应少于2个; 6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未污染土层深度不小于2.0m;当遇 地下水位时应终孔: 7一般情况下勘查孔宜全部取样,当采用小间距勘查时可

隔孔取样,采用大间距时,宜全部孔取样;取样间距宜为0.5m ~1. 0m;

4.3污染场地地下水勘查

4.3.1勘查工作应查明石油类污染源种类、水文地质条件、地 下水水质及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预测污染物扩散趋势,并进 行下列工作: 1收集、分析已有的地形、地貌、地层、水文气象、水文 地质资料等; 2调查污染场地内及周边已有井位置、类型、管井结构 地下水开采方式、用途和开采量,分析水质变化情况; 3调查污染场地及周边地表水类型和分布、规模、水质现 状,以及与地下水的关系,必要时采样进行分析; 4查明含水层岩性、厚度、渗透性,地下水的类型,地下 水的补给、泾流、排泄条件、变化幅度及地下水流向、流速; 5测试、试验孔完成后,应加强现场监管与保护。 4.3.2勘查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1调查与测绘的范围应满足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需要; 2水文地质勘查应根据场地地层结构、施工条件、取样 测试与试验要求选择适宜成孔方法; 3采集样品前应进行洗井,取样与洗井的间隔时间不应小 于3大。采样的具体要求按第5章规定执行。 4布设地下水污染勘探孔和监(检)测井时,应充分利用 已有农灌井、工业井、饮水井、泉等; 5钻孔设计深度要穿透多层含水层时,应对上部含水层采 取隔水措施;

6钻孔应量测地下水位、观察地下水的颜色、气味和污染 物等,记录其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岩芯应按钻进顺序排放于岩 芯箱内,用标签纸标记岩芯所在钻孔的编号和深度,并用数码 相机记录。 7钻探采样、试验、测试结束后,必须对钻孔进行封填 封填方法应满足附录B的要求。

4.3.3勘查工作量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的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 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宜选用较大比例尺。 2以污染源为中心,沿地下水流向呈扇形布置勘探线,勘 探线不宜小于3条,其间距宜为50m~100m;勘探点间距宜为 50m~80m。在地下水污染与未污染的边缘区,应逐次加密勘探 点; 3勘探孔深度应进入地下水相对隔水层一定深度,其中粉 层(含黄土)不宜小于10m,粉质黏土层不宜小于5m,黏土 (含胶泥)层不宜小于2m; 4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地下水的流场特征确定,应满 足修复建模计算的要求,且不宜少于2个;

4.3.4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参数测试应按工程要求进行选择,领

4.3.4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参数测试应按工程要求进不

试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5土壤、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5.1.2采样器及采样瓶的洗涤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采样器及采样瓶的洗涤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专用洗涤剂清洗一次,再用自来水清洗二次; 2用1+3HNO3荡洗一次,自来水清洗三次; 3用蒸馏水清洗,晾干备用; 4当在不同点位进行土样采集时,应按上述要求重新洗 涤。 5.1.3表层土样的采样宜采用挖掘方式进行,深层土样的采集 宜采用钻孔取样为主,也可采用槽探的方式进行采样。 5.1.4样品宜单独放入1000mL广口棕色玻璃瓶内,采集的土 样应充满容器整个空间,且每个点位所采集土样的量不应少于 1kg。

1用专用洗涤剂清洗一次,再用自来水清洗二次: 2用1+3HNO3荡洗一次,自来水清洗三次; 3用蒸馏水清洗,晾十备用; 4当在不同点位进行样采集时,应按上述要求重亲 涤。

5.1.3表层土样的采样宜采用挖掘方式进行,深层土租

5.1.4样品宜单独放人1000mL广口棕色玻璃瓶内,采集的土

5.1.5采样过程应符合下列规

1采样过程中应减少土壤扰动,防止二次污染: 2样品标签应由专人填写,并做好采样记录;标签应注明 工程名称、地点、坐标、识别号、采样时间、样品名称、采样 深度等,并黏贴于样品瓶上; 3采样记录内容、贞码、编号应齐全便于核查,修改时应 注明修改人及修改时间: 4采样结束,应检查采样记录、样品瓶标签和土样,并在

采样示意图上标明采样地点名称及坐标,并做好记录

5.1.6土样的保存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样在常温下应在24h内测定; 2土样在实验室低温、避光,4℃条件下保存期为7d 3土样运输前应将容器盖密封,同一采样点的样品瓶应装 在同一箱中。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隔离,并应标有“切勿倒置 标志; 4土样交实验室时,应填写交接记录

1样品制备间应清洁、无污染,样品制备过程中应远离有 机蒸汽,使用的器具应按规定清洗; 2每分析一批样品不应少于2个空白实验,空白值不应高 于方法检出限值: 3测油仪应定期检定且在检定周期内; 4每次样品分析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检验,符合要求后 进行样品的测定; 5每批样品应随机抽取10%~20%样品做平行双样检查 当样品量少于10个时,平行样不应少于1个。样品浓度在三倍 验出限以内的相对偏差应≤66.6%,样品浓度在三倍检出限以 上的相对偏差应≤50%。 6每批样品应随机抽取10%~20%做加标回收实验。实际 样品加标回收率一般应控制在70%~120%之间

5.3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5.3.1采样器具应选用直立式采水器和棕色玻璃采样瓶。 5.3.2采样器及采样瓶的洗涤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月 用专用洗涤剂清洗一次,再用自来水清洗二次; 2用1+3HNO3荡洗一次,再自来水清洗三次; 3用蒸馏水清洗。 4当在不同点位进行水样采集时,应按上述要求重新洗 涤。 5.3.3采取水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1000mL棕色玻璃瓶; 2采样前先打碎可能存在地下水面的油膜; 3垂直放人水面下30cm处,打开瓶塞,边采水边向上提 在到达水面时剩余适当空间连同表层水一并采集。 4地下水采样量不应少于1000mL。 5.3.4采样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样应单独采集,采样前应按5.3.2要求对采样瓶进行 清洗; 2水样标签应由专人填写,并做好采样记录;标签应注明 工程名称、地点、坐标、识别号、采样时间、样品名称、采样 深度等,并粘贴于采样瓶上; 3采样记录内容、页码、编号应齐全,便于核查,修改时 应注明修改人及修改时间; 4在采样过程中出现水体不均匀无法采到代表性水样等异 常情况时,应立即记录并保留现场相关影像记录; 5采样结束,应检查采样记录、样品瓶标签,在采样示意

图上标明采样地点名称及坐标,并做好记录

1水样在常温下24h内测定; 2水样加盐酸酸化至pH≤2,并于2~5℃下冷藏保存,保 存期为7d; 3水样运输前应将容器盖密封,同一采样点的样品瓶应装 在同一箱中。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隔离,并应标有“切勿倒置 标志; 4水样交实验室时,应填写交接记录

5.4地下水样品的测试

5.4.1样品分析方法应符合《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要求。 5.4.2样品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集的水样应全部用于分析,不得分取水样: 2水样分析间应清洁、无污染,样品制备过程中应远离有 机蒸汽,使用的器具应按规定清洗: 3每批样品不应少于1个空白实验,空白值应低于检出限 值; 4测油仪应定期检定且在检定周期内; 5每次样品分析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检验,符合要求后 进行样品的测定; 6当地下水受石油类污染严重,出现萃取液中总油浓度大 于方法的测定上限时,应在硅酸镁吸附前稀释总油萃取液。

5.4.2样品测试应符合下列要

1土壤监测范围包括污染场地土壤及污染边界外一定范围 内的未污染土壤: 2土壤的监测深度应根据修复工程的需要确定: 3每个监测点垂直方向应均匀布点,土层交界面应布置监 测点,每层土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 4土壤监测因子为石油类指标,其他因子可根据修复工程 的技术要求确定; 5土壤监测点位置应避开地下电缆、管线、沟、槽等地下 障碍物

6.1.4地下水的监测应符合下及

.1.4地下水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水的监测范围为污染场地内的地下水及下游汇集区 的地下水; 2监测点的布设宜按地下水的流向、修复设计采用的工 艺、修复实施情况等综合确定; 3监测因子主要为石油类指标,其他因子可根据修复工程 的技术要求确定

6.2.1污染场地修复监测应在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

定各项修复技术措施的修复效果,并根据监测结果对修复工作 进行调整和完善。

6.2.2采取原位修复工艺时,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的步

次和点位可根据修复工程的需要确定,但在修复工程实施周其 内监测频次每3个月不应少于一次,监测点位应选取能体现修 复工程实施效果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趋势

6.2.3每个土壤样品代表的体积不应超过500m²

后对清挖界面进行,监测点位布设可参照本规范修复工程验 监测要求,监测结果也可作为验收结果的组成部分。对于清挖 后未能达到修复标准的区域应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挖的运 界,二次清挖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达到要求。

6.2.5抽出修复处理的地下水应对水质进行监测,监测频率可

根据修复工程的需要确定,但不应少于每月一次;监测应同的 包括进入处理设施前的水样和处理后排放的水样或回注前的才 样

案及实施期限,并在每次监测完成后及时制定下一次的监测方 案及实施期限。

6.2.7修复监测可根据修复工程的进展和程度分区域实施或分

6.2.8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

6.3.1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应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完成 后实施,以考核和评价场地是否达到工程设计的修复目标及相 关要求。

6.3.2监测范围应包括修复工程设计中所确定的场地修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壤监测点宜采用系统布点采样法,将场地分成面积相 等的若干小区,在每个小区的中心位置或网格的交叉点布设 个采样点; 2每个小区的面积不应超过1600m²,且监测点不宜少于5 个。场地污染程度严重的区域应增加布点采样; 3土壤监测点布点位置可参照场地勘查点位布设; 4土壤监测点取样深度从污染源以下3m以内间隔宜为 0.5m,3m~6m间隔宜为1m,6m至地下水间隔宜为2m,具体 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异位修复应对污染土壤清挖后四周侧壁和坑底的原位土 进行布点采样;侧壁宜采用等距离布点法,每段最大长度不应 超过25m,目总监测点数不应小于5个。当修复深度大于1m 时,侧壁还应进行垂向分层布点; 6原地异位修复应对处理后回填土壤进行监测,布点数量 应根据修复效果、土壤的均匀性等实际情况确定,每个样品代 表的土壤体积不应大于500m;

7地下水监测点的布设应沿地下水的流向布设,并综合考 虑水力坡降、含水层渗透性、理深和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及污 染源、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因素; 8监测点布设应以污染源为中心,采用网格法或辐射法布 设,污染严重区域应加密布点,监测点不宜少于7个; 9在地下水流的上、下游应分别设置对照监测点和消减监 测点。

7污染场地污染程度划分

7.0.1场地土壤类别可根据土地使用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划分 为四类。 I类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 源地及其他保护区; Ⅱ类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果园、茶园、牧(畜) 场、自然林地等; 血类适用于居住、公园/娱乐、商业和暴露状况下的人群 聚集区; IV类适用于工(矿)企业、场站、管线及道路。 7.0.2土壤污染评价指标限值可按表7.0.2采用

表7.0.2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污染评价指标限值

7.0.3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限值可按场地背景值采用, 7.0.4污染场地污染程度划分,宜按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内 梅罗污染指数按公式7.0.4计算:

式中:PN内梅罗污染指数; PI—平均单项污染指数; PImax—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注:单项污染指数=污染物实测值/评价指标限值

PP + PPm PN : 2

7.0.5场地污染等级及污染程度划分标准见表7.0.5

染等级及污染程度划分标准见表

7.0.5场地污染等级及污染程度划

8.1.1污染场地修复可根据处理污染的位置是否改变分为原位 修复和异位修复。 8.1.2原位修复适用于污染面积较大,土壤不易搬迁,轻度 中度污染的场地,

8.1.3异位修复适用于重度污染,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场 地。

8.1.3异位修复适用于重度污染,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场

济的处理工艺进行后续处理,并应满足国家关于危险废物处理 处置的相关规定。

1.5根据场地环境条件建立污染土壤或污染地下水修复模 型,并进行修复效果预测。

型,并进行修复效果预测

8.2.1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应根据污染场地的范围、深度、 污染程度等,选用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 术、植物修复技术和复合修复技术等。

8.2.2置换技术适用于各种污染程度的土壤修复,并应符合

1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且污染厚度不大于5m的土壤; 2置换土壤应采用未污染的土壤或其他符合环境要求的固

体材料; 3置换深度应按照土地利用要求确定,置换厚度不宜小手 0.6m

8.2.3土壤气相抽提技术适用于挥发性的石油类土壤污染场

4淋洗可采用注射式、灌溉式、喷淋式等方式,并在隔水 层上设置淋出液收集、处理系统。 8.2.6溶剂萃取技术适用于重度污染场地的处理,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土壤黏粒含量小于15%,含水量小于20%的土壤; 2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或毒性时,萃取设备应在密闭环境 下作业; 3萃取剂宜选取乙酸乙酯、丙酮、甲苯、三氯乙烯、乙 醇、甲醇等; 4萃取液和有机溶剂应按照危险废弃物处置要求进行处 理。 8.2.7土壤焚烧技术适用于重度污染场地的修复,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5mm; 2焚烧温度宜控制在800℃~1200℃之间; 3焚烧炉应配备气体回收装置,对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 物质进行收集处理。 8.2.8土壤耕作技术适用于轻度、中度污染场地的修复,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石油类含量不超过5000mg/kg; 2污染深度小于1.0m; 3污染深度大于1.0m宜进行土壤异位耕作: 8.2.9生物堆肥技术适用于轻度、中度污染场地的修复,并符 合下列要求: 1石油类含量不超过5000mg/kg; 2采用的微生物种属,应选择经过驯化适应当地条件的微 生物种类;

3应在生物堆下安装防渗及液体回收设施,并应对其进行 处理。

3应在生物堆下安装防渗及液体回收设施,开应对其进行 处理。 8.2.10生物反应器技术适用于环境质量要求高,用其他生物 方法不易处理的受污染严重的黏性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浆态床生物反应器主要通过机械或气力混合悬浮液,土 襄与溶液固液比宜为0.1~0.3; 2将土壤中的较大胶结物粉碎至2mm以下,并将其中的 碎石颗粒过筛剔除: 3为了提高反应器的效率,接种的微生物需经过驯化培养 并寻求最适宜的活性工艺条件。 8.2.11植物修复技术适用于轻度、中度污染场地,并符合下 列要求: 1石油类含量不超过5000mg/kg的浅层土: 2植物可选用紫花首猎、披碱草、黑麦草、高羊茅等适应 当地生长环境、对石油耐受性强,且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 虫害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3当污染土壤中石油类超过5000mg/kg时,采用植物修复 技术前宜进行预处理

1石油类含量不超过5000mg/kg的浅层土壤: 2植物可选用紫花首猎、披碱草、黑麦草、高羊茅等适应 当地生长环境、对石油耐受性强,且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 虫害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3当污染土壤中石油类超过5000mg/kg时,采用植物修复 技术前宜进行预处理

8.3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

8.3.1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 染范围、污染程度等,可采用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和原位处理技 术。原位处理技术包括原位曝气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渗 透反应墙技术等。

8.3.2抽出处理修复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8.4.1污染土壤或污染地下水采用单一修复技术效果不明显 时,宜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修复技术进行复合修复。 8.4.2当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之间存在迁移,引起二次相互 污染时,应采用土壤一地下水复合修复技术。 8.4.3对于重度污染区域,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预处 理,降低污染浓度后,采用生物修复。 8.4.4当原位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与生物修复技术联合使用

时,应避免氧化剂对微生物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1.5复合修复技术应进行小范

9.1.1修复方案的编制应在全面收集和汇总资料的基础上

合污染场地特点和要求以及相关的工程经验进行。 9.1.2依据的资料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完整,图表齐全 计算正确、分析合理、结论明确。

9.1.5修复方案应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其方案的可靠性

9.2修复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9.2.1修复方案的编制应根据污染场地的修复标准和要习

9.2.2修复方案应包括正文、图表和附件。正文部分应结构严 谨、概念清晰,用词准确,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图表应清晰、直观,图文相符。 9.2.3修复方案编制大纲宜包括场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场地 污染特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监测维护及相应图表等, 可会照附录E

9.2.2修复方案应包括止文、图表和附件。止文部分应结木 谨、概念清晰,用词准确,术语符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符合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图表应清晰、直观,图文相符

9.2.4污染场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宜包括下列内容:

杨地的地理位置、地貌单元、地

2岩土分布、产状、岩性等; 3地下水的类型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分布 及变化规律; 4污染十壤及污染地下水的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数据; 5场地及周围对工程影响的不良因素。 9.2.5场地污染特征宜包括下列内容: 1污染场地面积、土壤与土地利用类型等生态环境条件: 2污染物的来源、种类、迁移特征、污染持续时间、是否 进行过处理等: 3污染场地污染程度划分; 4污染的平面和空间范围; 5污染指标的检测结果。 9.2.6 修复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宜包括下列内容: 修复技术现状; 2 修复方案可行性评估: 3 同类工程案例分析和效果。 9.2.7 修复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提出修复思路和评估修复技术; 2 技术工艺及参数可行性分析; 3 修复方案的能源消耗与投资概算: 4 修复工期及效益分析: 5对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作出预测分析; 6根据修复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提出二次污染防

修复方案宜附下列图表: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剖面图等; 土壤、地下水污染范围平面图: 污染指标监测结果; 现场试验成果图表; 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场地条件的影象资料等

附录A石油类污染场地应急勘查基本要求

A.0.1对于突发石油污染事故,勘查工作应在起动应急预案白 基础上进行,主要任务是查明“渗漏源、截断污染源、控制汀 染扩散”,为应急阶段防止或减小污染扩散提供依据,

1收集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资料: 2了解污染区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别是污染场地附近 含水层、相对隔水层深度及分布; 3了解主要含水层岩性、渗透性,含水层地下水位理藏深 度,年变化幅度及地下水流场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DB22T 2229-2014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规程,地 下水受污染情况: 4鉴别土壤气味、颜色,初步判定土壤污染平面范围: 5初步分析污染物运移扩散的动态变化,确定可能受污染 范围。采用抽出法控制地下水污染扩散时,应提供相应水文地 质参数经验值。 A.0.3应急勘查主要是进行现场环境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采 用简易勘探手段获得相关资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环境地质调查与测绘应在收集、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 上进行,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1000~1:2000,当地质条件复 杂,污染源不易查明时,可选择重点区域放大比例尺; 2利用洛阳铲等简单钻探工具,以初步确定的污染源为中 心,以辐射状布置探查孔,通过鉴别土壤颜色、气味等初步判 断土壤在垂直与水平方向污染范围; 3通过对污染场地已有井(孔)、泉进行调查取样,初步

判断水体是否污染,初步确定污染范围: 4提供应急阶段防止污染扩散所需水文地质资料,以指导应 急阶段工作。

A.0.4当采用抽出法控制防止污染扩散时,对抽出地

附录 B钻孔、探井、探槽回填材料及

附录 B钻孔、探井、探槽回填材料及方法

钻孔、探井、探槽回填材料及方氵

注1:钻孔、探井、探槽宜采用原土回填GB/T 32331-2015 织物芯输送带 带总厚度和各层厚度 试验方法,并应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密实度宜大 于天然土层; 注2:对有套管护壁的钻孔应边起拔套管边回填 注3:对隔水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水泥浆或4:1水泥、膨润土浆液通过泥浆 泵由孔底向上灌注回填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