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92-2014 建筑滑移隔震技术规范

DBJ61/T 92-2014 建筑滑移隔震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92-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6459
VIP资源

DBJ61/T 92-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61/T 92-2014 建筑滑移隔震技术规范

结构在地震作用过程中,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产生白 最大相对位移值。

2.1.10残余滑移量 final distance of sliding

l0残余滑移量finaldistanceof

经历一次地震后SB/T 10630-2011 豆制品现场加工管理技术规范,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存留的相对位 移值。

检验系统隔震效果的一种方法。

2. 1. 12 第一烈度 the first intensit

隔震结构起滑前以隔震层上部结构底部剪力确定的等效地 震烈度。

2.1. 13 第二烈度 the second intensity

2.1. 13 第二烈度 the second intd

隔震结构滑动以后可抵御的地震烈度,不低于本地区设阳 烈度。

2. 1. 14预留滑移量 reservation distance of sliding

隔震层允许的最大滑移量

2.2.1本规范所采用的主要符号如

第i个滑移件有效面积;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隔震层上部平面重心的偏心距: 分配到每个试推与复位点的水平力; 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集中于质点讠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一房屋的总高(从隔震层算起); :水平推力分配不均匀系数; 滑移件个数; 试推与复位点的数量: 隔震房屋上部结构的总层数: 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大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 即最大滑移量; 一 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终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 即残余滑移量; 一 经历多次地震后,最终滑移量累计值: 第层最大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 隔震层顶面最大水平剪力标准值: 第i个滑移件至中和轴的距离; 一摩擦系数值; 上部结构对隔震层产生的压应力

集中于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房屋的总高(从隔震层算起); 水平推力分配不均匀系数; 滑移件个数; 试推与复位点的数量: 隔震房屋上部结构的总层数: 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大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 即最大滑移量; 隔震层上、下部结构最终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 即残余滑移量; 经历多次地震后,最终滑移量累计值: 第i层最大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 隔震层顶面最大水平剪力标准值: 第i个滑移件至中和轴的距离; 摩擦系数值; 上部结构对隔震层产生的压应力

滑移隔震支座是由多层钢板叠置而成的隔震装置,其中工 层钢板下表面喷涂摩擦滑移材料,下层钢板上表面喷涂摩擦滑 移材料,中间层钢板双面喷涂摩擦滑移材料

(b)滑移隔震支座二

(c)滑移隔震支座 图3.1.1滑移隔震支座示意图

对应不同的使用要求,滑移隔震支座可有不同的叠层结构、 尺寸、制造工艺和配方设计,但应满足所需要的竖向承载力 竖向和水平刚度、水平变形能力等性能要求,并应满足不少于 50年的设计工作寿命。滑移隔震支座的结构设计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滑移隔震支座使用的钢板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Q235,符合 国家规范《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 912中的规定。钢板厚度不应小于8mm。

滑移隔震支座所使用的摩擦滑移材料应符合表3.3规定

表3.4滑移隔震支座外观质量

表3.5滑移隔震支座尺寸允许偏差

3.6滑移隔震支座性能要求

5滑移应无方向性。 6 应保证滑移面在长期高压应力作用下不发生冷焊、氧化 等现象。 7 应便于检查、检修和更换。 8 易进行密封,防止污染影响摩擦系数。 9 滑移隔震支座应满足建筑所在地环境温度的使用要求

4.1.1房屋的高度、高宽比宜满足表4.1.1的要求,当不

4.1.1房屋的高度、高宽比宜满足表4.1.1的要求,当不满尺 时,应进行建筑稳定性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4.1.1房屋的高度、高宽比宜满足表4.1.1的要求,

表 4. 1. 1 隔震房屋最大高度及高宽比限制

主:层间隔震总高度应从隔震层顶面算起,至结构顶部;基础隔震总高度应从地可 算起,至结构顶部。

4.1.2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基础顶部、地下室顶部、层间刚度 突变部位。当隔震层需要设置在层间刚度突变处时,应进行详 细的设计分析并采取可靠的措施

1滑移隔震支座下部支撑结构应具有约束侧向位移及扭转 的措施。 2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 板的刚度和承载力,现浇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 3滑移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 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

4.1.4隔震层的设计工作寿命不应低于上部结构的工作寿命

1. 4下 隔震层的设计工作寿命不应低于上部结构的工作寿命, 立不小于50年。

4.1.5在隔震设计中,应有试推、检测和更换隔震装置的构造 措施。

4.1.5在隔震设计中,应有试推、检测和更换隔震装置的构造

地段;当无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选用危险地段作为隔 震结构的场地。

.2.2隔震结构的地基应稳定可靠

2.2隔震结构的地基应稳定可

4.3隔震检验和观测要求

4.3.1滑移隔震建筑宜进行整体试推试验,以下情况必须进行 整体试推试验: 1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类的滑移隔震建筑。 2平面特别复杂的滑移隔震建筑 3地质情况复杂的滑移隔震建筑 4修建较大面积或幢数较多的滑移隔震建筑时,必须进行 抽样检验。 4.3.2滑移隔震建筑应设置地基沉降观测点,定期观测地基沉 悠出源

4.3.2滑移隔震建筑应设置地基沉降观测点,定期观氵 降状况。

震时的滑移状态。当无条件安装强震观测系统时,应设置简易 的滑移量观测点,注明该点建筑充许的最大滑移量值,用以确 定地震后该建筑是否需要立即复位。

5..本草适用于米用消隔宸支座(以下间称隔辰支座)隔 震的各类房屋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的隔震方案,宜符合下列 要求: 1隔震房屋的最大高宽比应符合表4.1.1的规定,当不满 足时,应按5.2.5.3条进行建筑稳定性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 2体型基本规则。 3建筑场地宜为I、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 础类型,隔震房屋的地基变形倾斜度不应大于3%o。 4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 平力,不应超过结构总重力的0.7μ倍(μ为摩擦系数),且不 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5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 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 5.1.2隔震设计时,隔震支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支座的摩擦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2隔震支座的设置部位应便于检查和替换。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 本规范的规定进行检测,确保性能符合要求。

5.1.3砌体结构滑移隔震设计地震动加速度的取值见表5.

表5.1.3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

5.1.4滑移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选用的地震波应满足 下列要求: 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 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 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 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 统计意义上相符,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5.1.4采用 且采用不少于七组的时程曲线。 多遇地震时滑移隔震结构抗震状态对应的分析模型在弹性 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 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 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 系数,5km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程分析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

5.2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5.2.1本规范中采用双烈度计算方法进行结构设计。第

5.2.1本规范中采用双烈度计算方法进行结构设计。第一烈度 为隔震结构起滑前以隔震层上部结构底部剪力确定的等效地震 烈度,不高于本地设防烈度,且第一烈度相对于设防烈度值的 降低值不应超过一度。第二烈度为隔震结构滑动以后达到的地 震烈度,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且第二烈度相对于设防烈度 值的提高值不宜超过一度。 5.2.2滑移隔震结构在多组罕遇地震时程曲线下计算所得的最 A

大滑移量的包络值Smx必须小于表5.2.2的要求。隔震支座预留 滑移量不小于1.5倍的Sm与表5.2.2中隔震层设计滑移量值的 较大值。

表5.2.2隔震层设计滑移量(mm)

5.2.3滑移隔震计算模型

致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在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建筑存在两个状态,即当隔震层 水平剪力小于隔震层的摩擦力时,建筑处于抗震状态,当隔震 层水平剪力大于隔震层摩擦力时,建筑处于滑动状态,其计算 模型如图 5.2.3 所示

5.2.4砌体结构设计方法

图5.2.3滑移隔震计算模型

据: 1隔震结构遭受设防烈度地震时,各层最大水平剪力标准 值V;。 2隔震结构遭受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隔震层上、下部 结构最大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以下简称最大滑移量)Smax 3隔震结构遭受罕遇地震影响后,隔震层上下最终相对滑 移量的绝对值(以下简称残余滑移量)S。。 5.2.4.2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砌体隔震房屋,可采用

值V;。 2隔震结构遭受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隔震层上、下部 结构最大相对滑移量的绝对值(以下简称最大滑移量)Smax 3隔震结构遭受罕遇地震影响后,隔震层上下最终相对滑 移量的绝对值(以下简称残余滑移量)S。。 5.2.4.2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砌体隔震房屋,可采用 5.2.4.3条的简化计算方法,否则应通过时程分析计算地震反 应。 1 隔震结构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2交 建筑场地:1、Ⅱ、血类。 3上部结构体型比较规则,无明显的刚度突变情况。 4 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或地下室顶部

5.2.4.2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砌体隔震房屋,

5.2.4.3条的简化计算方法,否则应通过时程分析计算地盒 应

隔震结构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2 建筑场地:I、Ⅱ、Ⅲ类。 3 上部结构体型比较规则,无明显的刚度突变情况 4 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或地下室顶部

5.2.4.3简化计算

底最大水平剪力标准值按下式计

V, = G.(1 + C)μ

: V一隔震层顶面最大水平剪力标准值; G。上部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 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μ一摩擦系数值; C,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按表5.2.4取值。

表5.2.4竖向地震作用系数C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的地区。

2各层最大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G,H μ·(1+C)G ZGH =1

5.2.4.4隔震结构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地震反应计算。

1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选用的地震波应满足第5.1.4条的

2时程分析法计算采用层间剪切模型。 3采用时程分析法算出的最大水平地震剪力应当考虑竖向 地震的作用系数C、。 4应计算滑移隔震结构在多条罕遇地震时程曲线下计算所 得的最大滑移量的包络值Smax,Smx满足第5.2.2条规定。

5.2.5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

使用双烈度法进行隔震设计时,在第一烈度下采用传统抗 震设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及配筋;在第二烈 度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与罕遇 地震下的结构反应,通过罕遇地震下的计算并参考表5.2.2确 定最大滑移量,同时对结构截面承载力及层间位移角进行验算

5.2.5.2滑移隔震计算流程

滑移隔震计算流程如图5.2.5所示。 1隔震层位置应选用基础底部或地下室顶,亦可选用刚度 突变处。 2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选用的地震波应满足5.1.4条的规 定。 3计算隔震结构模型在第二烈度多条罕遇时程分析下最大 滑移量的包络值Smax,Smax满足第5.2.2条规定。 4结构应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验 算,结构构件截面验算应采用下式:

YRE—承载力调整系数; R一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图5.2.5滑移隔震计算流程图

5结构应分别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及室遇地盒

结构应分别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及室遇地震作用下

结构应分别进行第二烈度对应的多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 为变形验算 1)结构在第二烈度对应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内最大层间 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结构在第二烈度对应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内最大层间 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Au。

Aue 第二烈度对应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 【。]一一层间位移角限值; h 楼层高度。

Au,

6结构性能化验算应进行结构各柱底力大小差值以及上部 结构各层最大位移点不同的计算,通过分析以上差值与不同宜 对结构或部分构件进行调整,进而对结构进行优化, 7当第二烈度验算不满足时应调整结构重新进行计算,结 构调整包括结构布局调整和结构截面调整

1隔震房屋的高宽比超过表4.1.1的相应规定时,应进行 抗倾覆验算。 2隔震房屋抗倾覆验算包括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和隔震支 座承载力验算。 3进行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时,应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倾 力矩,并按上部结构重力代表值计算抗倾覆力矩。抗倾覆安 全系数应不小于1.2。 4上部结构传递到隔震支座的重力代表值应考虑倾覆力矩

5.2.5.4宜验算竖向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支座的承载能力和变 形。

5.2.5.4宜验算竖向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支座的承载能力和变

5.3.1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和限位装置组成。限位装置与隔震 支座可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 2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重合。 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中竖向受 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位 置上,必要时也可布置在不同的标高位置上。 4同一房屋选用同一类型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尽量 发挥每个隔震支座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5同一支承处放置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 应大于安装和更换时所需的空间尺寸。 6墙下隔震支座的间距应根据竖向承载力计算确定,且隔 震支座间距不宜大于2.0m,墙端部、墙相交处应设置隔震支 座。

5.3.2隔震层连接部件(如隔震支座或抗风装置的上、下连接

限位机构由多个限位器组成。 2 限位器应设置在隔震支座预留滑移量处。

1)增设的限位器,直分散设置,开应尽可能对称布置。 2)限位器可以采用:弹簧,阻尼器,橡胶,U型带片,变 截面单悬臂等。 5.3. 4 隔震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与隔震支座连接的梁、柱、墩等应考虑水平受剪和竖向 局部承压,并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如加密箍筋或配置网状钢 筋。 2隔震支座和限位装置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支座和限位装置应安装在便于维护的部位。 2)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应能传 递第二设防烈度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和弯矩。 3)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预理件的锚固钢筋 应与钢板牢固连接,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 锚固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0mm。 3隔震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第二设防烈度下发生大 变形的下列措施: 1)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竖向隔离缝,缝宽不宜小于隔震 层在第二设防烈度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且不 小于200mm。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 移值之和的1.2倍,且不小于400mm。 2)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通的水平隔离 缝,缝高不小于20mm,并用柔性材料填充 3)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车道等部位,应防止 可能的碰撞。 4利用构件钢筋作避雷线时,应采用柔性导线连通上部与 下部结构的钢筋。

5穿过隔震层的竖向管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直径较小的柔性管线在隔震层处应预留伸展长度,其值不 应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1.2倍。 2)直径较大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宜采用柔性材料或柔性接头。 3)重要管道、可能泄漏有害介质或易燃介质的管道,在隔 震层处应采用柔性接头。 6隔震层设置在有耐火要求的使用空间中时,隔震支座和 其他部件应根据使用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7隔震层所形成的缝隙可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采用柔性材 料封堵、填塞。 8隔震层宜留有便于观测和更换隔震支座的空间。 5.3.5复位与试推机构 1当遭受多遇地震时,视观察点的标记,确定是否需要立 即复位。 2复位点与试推点宜合并。 3复位点与试推点的构造不能影响滑移隔震建筑的正常滑移。 4复位点与试推点的布置应当分散、均匀、尽可能地对称。 5每个复位点与试推点的推力以不超过300kN为宜,最大 不应超过500kN。 6复位力与试推力施加位置需进行强度与抗裂验算,确保 节点安全。 1)试推与复位点的数量nk按下式计算

5穿过隔震层的竖向管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直径较小的柔性管线在隔震层处应预留伸展长度,其值不 应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1.2倍。 2)直径较大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宜采用柔性材料或柔性接头。 3)重要管道、可能泄漏有害介质或易燃介质的管道,在隔 震层处应采用柔性接头。 6 隔震层设置在有耐火要求的使用空间中时,隔震支座和 他部件应根据使用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7隔震层所形成的缝隙可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采用柔性材 斗封堵、填塞。 8隔震层宜留有便于观测和更换隔震支座的空间

5.3.5复位与试推机构

1当遭受多遇地震时,视观察点的标记,确定是否需要立 即复位。 2复位点与试推点宜合并。 3复位点与试推点的构造不能影响滑移隔震建筑的正常滑移 4复位点与试推点的布置应当分散、均匀、尽可能地对称, 5每个复位点与试推点的推力以不超过300kN为宜,最大 不应超过500kN。 6复位力与试推力施加位置需进行强度与抗裂验算,确保 节点安全。 1)试推与复位点的数量n按下式计算

1上部结构为框架、框架-抗震墙和抗震墙结构时,隔震 层顶部的纵、横梁和楼板体系应作为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 算。 2上部结构为砌体结构时,隔震层顶部各纵、横梁可按受 匀布荷载的单跨简支或多跨连续托墙梁计算;当按连续梁计算 的正弯矩小于按单跨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0.8倍时,应按 .8倍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取值。当计算出现负弯矩时,应进行 仅向配筋。对托墙梁顶砌体应进行局部承压验算,并在构造上 长取适当加强措施。 3计算托墙梁的地震组合弯矩时,由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 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当上部砖墙不超过4层时,墙体自重及其承担的重力全 部计人。 2)当上部砖墙超过4层且在跨中1/2区段的墙体仅有一个 洞口时,墙体自重及其承担的重力可仅取4层计人。 3)9度时,上部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进行抗震验算。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

9度可分别取上部结构总重力代表值的20%和40%。 4对砌体结构,在墙体截面抗震验算时,其砌体抗震抗剪 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可按减去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后的平均压 应力取值。

应力取值。 5.4.2当房屋内放置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而需限制楼层绝对 加速度反应时JT/T 1282-2019 钢制排泥管,楼层加速度不应大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楼层的 容许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时,楼层加速度不应大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楼层的 容许加速度。

5.4.3上部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对框架、抗震墙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和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验算;砌体房屋可不进行层间位移 验算。 2在第一烈度对应的地震等级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角限 直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执 行。

1上部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按设防烈度下《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降低一度采用。 2上部结构的首层楼面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十楼板,楼板 享度不宜小于160mm。当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时,现浇 面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且应双向配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隔震支座上部的纵横梁应采用现 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楼面梁板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 般楼面的刚度和承载力。 3隔震层上部结构为砌体结构时,首层楼板的纵横梁构造 均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底部框架砖房的 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构造要求。

4砌体结构的构造措施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承重墙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和圈梁的配筋GB/T 31855-2015 废硫化氢处理处置规范,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按设防烈度的有关 规定。

5.5下部结构和地基基础设计

5.5.1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支墩,柱子,墙体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