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607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4.5.3野外资料验收,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编制图件,编写报告,成果审批

4.5.3野外资料验收,室内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编制图件,编写报告,成果审报

1设计书应在详细了解集镇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野外踏勘基础上编写。 .2技术方法选择和工作量布置,应充分考虑勘查区复杂程度、以往研究程度、工作条件和现有报

5.1.2技术方法选择和工作量布置,应充分考虑勘查区复杂程度、以往研究程度、工作条件和现有技术

已开展过1:100000和1:50000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的集镇,进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未开展上述工作的集镇JJF 1688-2018 实时焦点测量仪校准规范,宜按照DZ/T0261一2014的要求开展调查工作。 6.1.1调查应依据前人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了解区域水文、河流和斜坡演化、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易滑地层、致灾斜坡结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了解历史性重大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诱 发因素。 6.1.2调查应分析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评估发生威胁集镇的山洪、地震、崩塌、滑坡、泥石 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致灾的可能性,并圈定影响区范围

.1位于大江大河沿岸的集镇,调查范围应包含干流上游、下游和对岸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链的景 围。

6.2.3调查宜采用航空影像调查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6.2.4 实地调查宜在充分分析和利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选线和选点的重点核查。 6.2.5 观测点和观测线路的布置应目的明确,且应具有控制性和代表性。 6.2.6 观测点和观测线路的密度不宜强求均匀分布,但应满足核查重点内容和分析评估的要求。 6.2.7 调查前宜实测区域代表性地质剖面。 6.2.8 测绘相关的具体内容可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7.1.1应在网格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测绘和勘探,查明集镇斜坡(含高切坡和高填方)的地质结构和影 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对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估和评价。 7.1.2集镇斜坡若存在失稳可能性,应查明可能致灾范围及潜在损失,比选推荐工程治理、搬迁避让 监测预警和不需治理等类别,进行初步投资估算,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7.2.1测绘范围应包括完整斜坡及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链的影响范围。 7.2.2测绘宜采用航空影像与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7.2.3集镇斜坡实地测绘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地貌形态、微地貌特征,(河谷或斜坡)地貌演化过程和发育阶段等; 地质灾害发育状况; 土体的密实程度和年代成因,不同时期的接触状况,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等; 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岩体的结构类型,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 闭合程度、平直程度及光滑度或起伏差、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以及组合关系、力学属 性、与临空面的关系、结构体的性质及其立体形式等;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泉水和湿地的分布位置、类型及补给来源、对坡体的软化和潜蚀等; 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情况、坡面植被和风化情况等; 岩浴发育情况; 矿产开采及采空区情况。 .2.4观测路线间距不宜大于图上的2cm,观测点数不宜少于10点/图上的100cm。 .2.5测绘最小填图单元尺寸和各种地质界线允许误差宜为图上的2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 下足2mm者,可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 2.6测绘应实测代表性专门工程地质面1条~3条,测绘主剖面宜与勘探主剖面重合,剖面比例尺 宜采用1:2000~1:500。剖面线宜沿斜坡坡向布置,起始点应包括地形最高点和最低点。

1集镇斜坡勘探应在测绘完成后开展。勘探方法以钻探为主,可结合物探和山地工程等。 2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存在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可布置多条勘探线,勘探线间距宜 m~1000m。对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斜坡,应至少布置一条代表性勘 对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无地质灾害隐惠的斜坡,可不布置勘探线

7.3.3每条勘探线应布置3个~5个勘探点,代表性勘探线的工程量和点位布设应满足主剖面图绘制、 试验及稳定性评价要求。 7.3.4斜坡勘探至少应有一个控制性钻孔,控制底部潜在滑动带(面),并穿过5m~8m。 7.3.5斜坡勘探一般性钻孔深度应穿过底部潜在滑动带(面)以下3m~5m。 7.3.6土体斜坡应对每一个主要土层或软弱夹层采取试样,每层试样不宜少于3个。

7.3.3每条勘探线应布置3个, 试验及稳定性评价要求。 7.3.4斜坡勘探至少应有一个控制性钻孔,控制底部潜在滑动带(面),并穿过5m~8m。 7.3.5斜坡勘探一般性钻孔深度应穿过底部潜在滑动带(面)以下3m~5m。 7.3.6土体斜坡应对每一个主要土层或软弱夹层采取试样,每层试样不宜少于3个。 7.3.7岩质斜坡应对每一个软弱夹层(可能滑动带)采取试样,每层试样不宜少于3个。

8.1.1在区域调查和斜坡勘查的基础上,定性评价为欠稳定(不稳定)且危害程度较大的已有(潜在)地 质灾害隐惠,应进行重点勘查或测绘。 8.1.2查明集镇范围内重点隐患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地下水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影响 和诱发因素、形成机制和变形破坏机理等;进行原位试验或室内试验;初步评价或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的 稳定性和危害性 8.1.3查明集镇重点隐患可能致灾范围内的主要人口和实物指标,进行防治措施分类,比选确定工程 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不需治理等类别,进行初步投资估算,提出防治方案建议。 8.1.4测绘应采用全面查勘法。宜采用航空影像和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8.1.5测绘最小填图单元尺寸和各种地质界线允许误差宜为图上的2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 不足2mm者,可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实际数据。 8.1.6观测点的间距宜为图面上的2cm。

8.1.7隐惠勘查的主勘探线可与集镇斜坡主勘探线重合,二者勘探点可相互利用。

8.2.1勘查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及其邻区,后部包括滑坡后壁以上一定范围的稳定斜坡或汇水注地,前 部应包括剪出口以下的稳定地段,两侧应达到滑体以外的影响范围或邻近沟谷,涉水滑坡尚应达到河 (库)主流线(沟心)或对岸,一般控制在滑坡边界外50m100m。且应包含可能造成地质灾害链的影 响范围。

8.2.2滑坡测绘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 地质结构及特征; 水文地质条件; 变形破坏特征; 诱发因素(如库水位变动、降雨、冲蚀、人工作用等);: 预测(地质灾害链)致灾范围和影响范围,涉水滑坡应重视涌浪及对航道的危害; 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危害对象的特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8.2.3滑坡勘探方法应以钻探、井探、槽探为主,大型以上滑坡可结合洞探和物探等方法。 8.2.4滑坡勘探工作量布置,宜采用一纵一横2条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宜布置3个~5个勘探点。 8.2.5钻孔深度应穿过底部滑带深人稳定地层3m~5m,且应满足滑坡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单体滑 坡的潜在滑带和滑体试样分别不宜少于6组,滑带试样宜在探井或探槽中采取原状试样。

8.3崩塌(危岩)勘查

8.3.1测绘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及其影响地段。纵向向上应至少达到坡顶卸荷带之外50m~ 100m,

0Om,横向可向两侧延伸至影响范围, 8.3.2危岩体勘查宜以专门工程地质测绘和剖面测绘相结合。对通过专门工程地质测绘判断为稳定 的崩塌体,可不进行勘探

地质条件、结构及特征; 水文地质条件; 变形破坏特征; 影响或诱发因素; 可能的运移路径,评估高速远程运动可能与危害; (地质灾害链)致灾范围及危害预测; 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危害对象的特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8.3.5崩塌体勘探宜以物探、井探、槽探为主,大型以上崩塌可结合钻探等。 8.3.6崩塌体勘探线宜采用一纵一横2条勘探线,每条勘探线宜布置2个~3个勘探点。钻孔深度和 试样同8.2.5的规定。

8.4.1测绘范围应包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流域和可能的地质灾害链影响范围。 8.4.2测绘之前应了解历史上山洪泥石流的发生时间、次数、持续过程、性质特点、成因及防治现状;了 解发生山洪泥石流前的降雨时间、雨量大小和暴雨强度、地震、水体溃决、冰雪融化等诱发因素;了解每 饮灾害危害的对象,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情况

8.4.3泥石流测绘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根据地形特征和堆积物的分布位置,划分山洪泥石流的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全流域气象、水文、植被、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不良岩质地质体、松散 固体物质、水文地质、人类活动、冰川活动等; 流域内的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分布及影响,泥石流历史侵蚀的部位、方式、范围和强度,淤埋 的部位、规模、范围和速率,淤堵主河的原因、部位、断流和溃决情况,以及出现堰塞湖对上游的 淹没情况、溃决洪水对下游的水毁灾害等; 物源区的水源类型、汇水区面积、流量及搬运能力等,岩体风化破碎、斜坡地质结构及坡角、性 质和稳定性等,泥石流固体物质(潜在)来源的滑坡、崩塌、岩堆、弃渣等松散堆积层的分布、体 积、重量、性质和稳定性等; 流通区的沟谷的纵横坡度及其变化点、沟床变迁及冲淤变化、跌水及急湾等地形特征,两侧斜 坡坡度、松散物质分布、坡体稳定状况及已向泥石流供给固体物质的滑塌范围和变化状况等 泥石流流动痕迹、已有的泥石流残体特征、过流断面规模等; 堆积区堆积扇的分布、形态、厚度、规模、坡度、物质组成、新老扇的组合及与主河的关系,堆积 物的性质、组成成分和堆积旋回的结构、次数、厚度,一般粒径和最大粒径的分布规律、堆积历 史,溢出的地下水水质和流量、地面沟道位置和变迁、冲淤情况,估算泥石流前峰端与前方建筑 物的距离等; 泥石流可能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和主要实物指标、危害对象的特性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4.4泥石流物源区和流通区测绘宜采用1:10000~1:2000,堆积区宜采用1:2000~1:500;纵

9.1.1集镇地质灾害勘查宜采用遥感、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和试验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相结合 的方式。 9.1.2鼓励多种形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如无人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风险评价和管理等。 9.1.3技术方法等具体内容宜参照DZ/T0218—2006和DZ/T0220—2006的相关规定执行

9.2.1集镇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和工程建设勘察资料。

9.3.2集镇斜坡和重大隐患勘查遥感信息源可采用无人机航摄数据,区域核查可采用高分辨 航空数据。

集镇斜坡和重大隐患勘查遥感信息源可采用无人机航摄数据,区域核查可采用高分辨率卫星 数据。

9.4.1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剖面测量、勘探点及重要地质点测量。测量范围应略大于测绘 范围,比例尺与测绘精度一致。 9.4.2测绘应充分利用勘查区已有、能满足精度的地形图。 9.4.3测绘宜采用统一格式记录和素描,观测点布置应满足最佳测绘效果,对于重要地质现象应有足 够的观测点控制

9.4.1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剖面测量、勘探点及重要地质点测量。测量范围应略 范围,比例尺与测绘精度一致。 9.4.2测绘应充分利用勘查区已有、能满足精度的地形图。 9.4.3测绘宜采用统一格式记录和素描,观测点布置应满足最佳测绘效果,对于重要地质现需 够的观测点控制

9.5.1物探应结合测绘成果在实施勘探前进行。 9.5.2物探探测深度应大于地质灾害体厚度、裂缝深度、控制性软弱夹层深度和钻孔深度等

9.5.1物探应结合测绘成果在实施勘探前进行。

9.6.1探井和探槽宜布置在滑坡崩塌厚度较薄的部位。 9.6.2探槽深度不应超过3m。探井深度应穿过底层滑带且不宜超过15m。

9.7.1在钻探之前应编制钻孔设计书。 9.7.2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宜进行封孔处理。野外验收前,宜保留各孔岩芯。

9.7.1在钻探之前应编制钻孔设计书。

9.8.1滑体土、滑带土测试宜提供满足稳定性评价的物理和力学参数。 9.8.2危岩、崩塌及其母岩、基座,宜采样作物理性质、抗压强度及变形试验等 9.8.3泥石流宜进行固体物质含量、颗粒分析、泥石流体稠度等现场试验。

9.8.1滑体土、滑带土测试宜提供满足稳定性评价的物理和力学参数。 9.8.2危岩、崩塌及其母岩、基座,宜采样作物理性质、抗压强度及变形试验等 9.8.3泥石流宜进行固体物质含量、颗粒分析、泥石流体稠度等现场试验。

9.8.1滑体土、滑带土测试宜提供满足稳定性评价的物理和力学参数。

10. 1 一般规定

DZ/T 02622014

5.1评价流域内固体物质的稳定性及动储量。评估泥石流可能威胁范围。 5.2评估可能诱发泥石流的水动力类型,包括暴雨特征、冰雪融化特征、堤坝或水库的分布及可 快的水体体积等。 5.3评估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堵塞情况及对堵塞溃决后扩大的威胁范围。

10.5.4评估泥石流发生的频率。 10.5.5评估已有的泥石流防治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0.6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

10.6.1对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沟谷型集镇,应评价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链可能性。 10.6.2对于沟源山坡存在区域性断裂、岩体软硬相间的集镇,应评估滑坡、崩塌(危岩)失稳后转化为 高速远程碎屑流的可能性。 10.6.3当沟源山坡存在大型潜在滑坡、崩塌,且坡角大于60°时,应判定为存在高速远程碎屑流可 能性。 10.6.4对于沟源和沟谷存在大量松散体的集镇,应进行泥石流机理的研究,评估极端暴雨条件下由于 斜坡滑坡失稳堵塞沟谷形 量的可能性

10.7单体灾害危害程度

每一个可能造成风险的地质灾害隐惠应调查其威胁对象,评估其易损性和危害程度。危害程度 级可按表2确定。

表2危害程度评价分级表

注:威胁人数或威胁财产二者只需其一达到标准即可判定相应的级别

10.8.1集镇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的内容 验评估与区划。 10.8.2集镇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可采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质量检查宜包括下述内容: 对测绘原始资料或成果等进行不少于30%的随机抽样检查和现场检查; 对隐患勘探实物工作量原始资料或成果等进行重点检查和现场检查; 对资料检查存在疑问应进行现场检查; 自检、互检、抽检等质量检查记录和质量总结等

12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制

2.1.1资料整理包括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和最终成果资料整理。 1.2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中和结束后进行,应全面整理客项野外实际资料QB/T 4246-2011 甲基柏木醚,检查 完备程度和质量,整理誉清野外工作手图和编制各种综合分析图表,编写工作小结等。 .1.3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DZ/T02622014

集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背景图,图面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分布与规模 镇的泥石 流、集镇斜坡和地质灾害隐惠)、地层(特别是第四系和易滑地层)、地质构造(主要是断裂)、新 构造(特别是现今活动构造与断裂)与地震、岩溶水文、矿山(特别是采空区)等;该图由平面图、 剖面图、柱状图、说明表和图例、必要的镶图等组成; 集镇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图,图面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分布、风险评估及分区、防治方法或措施、 应急方案及措施等,该图由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说明表和图例、必要的镶图等组成,集镇地 质实害易发性区划图和危险性区划图可做为镶图

1应按任务书要求和设计书 果报告及附件 2成果报告评审通过后应在规定 向相应项目管理单位正式提交成果并进行成果登记。

2.3.1应按任务书要求和设

GB/T 50980-2014 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工程设计规范L17 GB50021一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 GB/T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3] GB50287一2006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4] 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5]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6]DZ0238—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 GB/T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3] GB50287一2006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4] 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5]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6]DZ0238—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T02622014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