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港高速施工组织设计

疏港高速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825.58 KB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疏港高速施工组织设计

表中施工重点、难点、关键技术、工艺的具体施工方法见第8章。

第6章 施工测量、试验控制

6.1.1校核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

在施工准备阶段安排施工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会同监理工程师和有关部门,对工程的测量控制点和测量资料进行交接,并及时进行复测。上述测量标志和资料经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后,据此进行工程测量和施工放样。

三级公路改建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6.1.2建立测量控制体系

以业主给定的的三角点和水准点为依据,结合本工程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和工程的布置,在通视条件良好分、基础牢固的地方,补充必要的基线点,形成本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用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对整体工程进行全方位控制。

2. 测量控制点平面布置图

施工测量的精度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2)高程控制:路基施工的临时水准点,应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进行加密测量,采用钢尺配合高程传递。路基线路的高程控制点,靠近线路,并在施工干扰范围外布设。

3)根据现场施工需要,适当的加密测设导线点、水准点。施工中对路基线路的起点、终点和转角,包括曲线点终点都应埋设固定桩进行控制。

4)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进行现场施工测量和放样。施工测量的所有工作均以复测后、经监理工程师批准使用的水准点、导线点及加密的水准点和导线点为依据进行,并按要求的格式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工程放样和施工记录。

5)在工程施工期间,将施工中所有的标桩包括转角桩、中桩、路线的起讫点、控制点以及监理工程师认为对放样和检验有用的标桩等,进行定期复测,并建立易识别的防护设施,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给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

6.1.4测量资料的整理

对所有的施工测量工作进行记录并整理成资料,每项工程完成后的测量记录及成果资料均报送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并交监理工程师备案。留有的测量记录及成果将作为竣工归档资料。

6.1.5测量人员及仪器配备

参加本工程施工的测量人员,具有一定的施工实践和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并经过专门技术训练,具有有关管理部门颁发的测量上岗证。所有用于该工程的测量仪器,都经过国家质检局认可的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合格后使用。

测量工程师:1人 测量助理工程师:2人

6.2.1试验检测人员设置

主要试验检测人员设置一览表

6.2.2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资源

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均按工程需要而配置。按规定的周期进行专检或自检,取得计量合格证。所有的仪器、设备设有专人负责进行操作和保养,并且有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1)工地试验室检验项目: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天然稠度检验;CBR试验;颗粒大小分析试验;含水量试验;密度试验;相对密度试验;土的击实试验;土的承载比试验;有机质含量及易溶盐含量试验。

2)委托试验项目:地基承载力检验;土工格栅材料检验;路基、路面

弯沉值检验;排水管材检验和其它本合同要求的指定检验项目。

6.2.4试验管理制度

6.2.4.1岗位责任制

2)技术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3)质量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4)档案资料管理员岗位责任制。

5)设备管理、计量员岗位责任制。

6.2.4.2管理制度

1)样品收发、保管制度。

2)万能试验机操作规程。

3)压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4)养护室定期检测制度。

6)不合格材料报告及跟踪处理制度。

7)委托试验管理方法。

8)原始记录填写、试验报告审核及审批制度。

第7章 施工工艺总流程图

7.1施工工艺总流程图

第8章 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本工程路基里程桩号为K5+064—K7+246.52,路段采用双向八车道,路基宽度为42m,设计速度100km/h,共有平曲线1处,其平曲线半径1500m,路线最大纵坡2.75%,最小纵坡为0.165%,最小竖曲线半径:凹形为16790m,凸形为100000m3,路基边坡为1:1.75。本工程路基开挖149153m3。

路基开工前,校验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检查所有机械设备,将测量校验报告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使用。按《公路线路勘测规程》,进行导线复测、控制桩水准基点的复核和加固。

8.1.2.1导点与水准点复测

复测业主提供的导线点,并与相邻段导线闭和。如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则在此基础上加密导线点,加密后的导线点要形成一复合导线。

8.1.2.2原地表测量

8.1.2.2.1中线复测

1)复测路中线上各点,包括路线上的主要控制点,如转点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起讫点以及控制作业的百米桩和每个10m—20m的加桩。

2)路线的主要控制桩在施工中如有被挖掉的可能性, 视当地的情况采用有效的固定方法,优先采用交点法。

8.1.2.2.2横断面检查和补测

根据地貌情况一般以10m~20m一个断面,5m~10m一个点测量原地面高程,地形变化较大时,视具体情况加密测点。并绘制1:100的平面图及断面图。

8.1.2.3路基放样

在监理工程师核准测量成果后,根据路线中桩和设计图纸现场设置路基用地界桩和坡脚、护坡道、取土坑、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标明其轮廓,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批准。

8.1.2.4场地清理

1)在施工前,确定现场工作界线,并保护所有规定保留和监理工程师指定要保留的植物及构造物。

2)用推土机、装载机等机械对施工用地区域内的杂物、腐植土和斩除的树根等进行清理,不可使用的土石和杂物清出现场并运到业主指定的弃土场。

土方开挖按设计图纸尺寸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开挖深度至基槽设计标高高出50cm,为强夯留出预留沉降量。开挖过程中多次进行中桩恢复工作,控制挖方断面,不超挖乱挖;开挖采用推土机推土,挖掘机配合汽车装运,边坡预留20cm采用人工进行修整,确保安全及不超挖。

8.1.4.1基本要求

路基的路床标高、宽度、线形及边坡坡度应符合图纸要求;临时排水设施与现有的排水沟渠连通,挖出的废方按指定的地点整齐堆放。

8.1.4.2检查项目及标准

8.1.4.3外观鉴定

1)路基表面平整、密实,曲线圆滑,边线顺直。

2)边坡坡面平顺稳定。

3)边沟整齐,沟底无阻水或积水现象。

8.2.1 工程概况

本段路基强夯面积为110038.00m2,设计要求路床以下深度范围内应达到的容许承载力:

0.0~1.0m,强度要求≥250KPa;

1.0~2.0m,强度要求≥220KPa;

2.0~3.0m,强度要求≥180KPa;

3.0~4.0m,强度要求≥150KPa;

加固后的道路地基回弹模量应大于30MPa。

8.2.2施工工艺流程

8.2.3.1技术准备

1)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结合场内的具体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

4)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8.2.3.2劳动力准备

起重司机1名、起重工1名、测量工1名、辅助工1名(单机单班考虑)。

8.2.3.3主要机具

1)夯锤:用钢材制作,锤重20t,其底面形式为圆形,锤底直径1.5m。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2)起重机械:选用起重能力100T的履带式起重机2台,但必须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8.2.3.4作业条件

1)场地已整平,机械设备进出场道路已修好。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2)现场积水已排除,满足机械行走作业。场地清理后进行强夯, 强夯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试夯,先点夯,后满夯,通过试夯确定夯击能及夯点布置及每点夯击次数。

施工前需进行试夯,选择一个试夯区,具体试夯范围及试夯方法详见试夯方案。先点夯,后满夯。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标高;

5)将夯锤起吊到计算高度h=J/200(J代表夯击能,单位:KN•m),开启脱钩标志,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若发现因坑底倾斜面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控制最后两击夯沉量≤5cm,即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第二批点夯击、第三批点夯击,最后再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2.4.1点夯施工参数:

1)点夯分三批,第一批点夯击能为2000 KN•m,第二批点夯击能为2500 KN•m,第三批点夯击能为2500 KN•m。

2)点夯夯击均应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等条件。

3)夯点布置:边长4.5m等边三角形布置。

4)点夯夯击方式:三遍点夯,采用隔行不隔点方式。两遍间隔时间根据实测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确定。

8.2.4.2满夯施工参数:

1)满夯夯击能1000KN.M。

2)满夯夯击次数:每点三击。

3)满夯夯击方式:对场地进行全面积满夯,夯印搭接不小于锤底面积的1/4。

满夯完成后,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并将试夯和检验结果整理报送监理工程师,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单位,确定实际施工的夯击能、夯点布置、夯击遍数。正常施工同试夯施工方法。

8.2.5施工操作要点

1)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荷载,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

2)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起重机臂杆在突然卸重时发生后倾和减少臂杆的振动。安全装置一般采用在臂杆的顶部用两根钢丝绳锚系到起重机前方的推土机。不进行强夯施工时,推土机可作平整场地用。

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夯击深度应用水准仪测量控制。

3)每夯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实,施工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强夯时,首先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若有偏心时,应采取在锤边焊钢板或增减混混凝土等办法使其平衡,防止夯坑倾斜。

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若错位或坑底倾斜度过大,应及时用砂土将夯坑整平,予以补夯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强夯,通常采用开挖排水盲沟(盲沟的开挖深度、间距、方向等技术参数应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或在夯坑内回填粗骨料,进行置换强夯。

6)强夯时,会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振动,夯击点宜距现有建筑物15m以上,如间距不足,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带,其沟深要超过建筑物的基础深度,并有足够的长度,或把强夯场地包围起来。

8.2.6雨季强夯施工措施

1)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在雨季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2)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明沟,以确保施工质量。

3)对强夯的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

4)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

5)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虚土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吊,将夯锤吊离地面1m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正式强夯。

1)做好现场测量控制桩、控制网的保护工作。

2)做好现场夯击位置布点的保护工作。

3)做好现场排水设施的保护工作。

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和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2)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非烧结砖砌体现场检测技术规程 JGJT371-2016》.pdf,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

3)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

4)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每个地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

8.3.1施工工艺流程图

8.3.2主要施工方法

8.3.2.1施工前准备

路基开工前DB64/T 1692-2020标准下载,校验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检查所有机械设备,将测量校验报告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使用。按《公路线路勘测规程》,进行导线复测、控制桩水准基点的复核和加固。

8.3.2.2导点与水准点复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