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施工方案汇总

沉井施工方案汇总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47.45 KB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沉井施工方案汇总

  遇厚薄不一的黄砂胶结层(姜结石),质地坚硬,用一般镐、锹开挖非常困难,使下沉十分缓慢。

  (1)排水下沉时,以人力用铁钎打入士中向上撬动、取出,或用铁镐、锄开挖,必要时打炮孔爆破成碎块。

  沉井采取井内排水时一级建造师 建设工程经济 王亮 专题精练 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管理与质量管理,井外的土、粉砂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入井内,边挖、边冒,无法挖深;常造成沉井出现突沉、偏斜、下沉过慢或不下沉等情况。

  (1)井内锅底开挖过深;井外松散土涌入井内。

  (2)井内表面排水后,井外地下水动水压力把土压入井内。

  (3)爆破处理障碍物时,井外土受振进入井内。

  (4)挖土深超过地下水位0.5m以上。

  (1)采用排水法下沉,水头宜控制在1.5~2.0m。

  (2)挖土避免在刃脚下掏挖,以防流砂大量涌入,中间挖土也不宜挖成锅底形。

  (3)穿过流砂层应快速,最好加荷,使沉井刃脚切入土层。

  (1)当出现流砂现象,可在刃脚堆石子压住水头,削弱水压力,或周围堆砂袋围住土体,或抛大块石,增加土的压重。

  (2)改用深井或喷射点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井内流淤。深井宜安设在沉井外,点井则可设置在井外或井内。

(3)改用不排水法下沉沉井,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水位,以避免流砂涌人。

  沉井周围地面塌陷,邻近建筑物局部下沉,出现裂缝或倾斜。

  (1)建筑物离沉井过近,基础未采取加固隔离措施。

  (2)沉井下沉降低地下水位,使邻近建(构)筑物地基土层局部压密产生下沉。

  (3)沉井下沉遇粉砂层或下沉挖土刃脚外掏空过多,向沉井内涌砂,造成周围地面下陷。

  (1)在建筑物基础靠沉井一侧用板桩或喷粉桩加固。

  (2)在沉井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回灌井,减少邻近建筑物地下水的流失。

  (3)遇粉砂层采用点井降水,使水头差不过大,避免引起流砂。

  (4)沉井挖土,避免在刃脚处向外掏空,尽量采取切土下沉方法。

  (5)在井壁外侧不断回填中砂,使靠近建筑物一侧土不被扰动。

  遇流砂或向井内涌泥引起建筑物下沉时,应改排水下沉为不排水下沉,或在井外部加设点井降水下沉。

  沉井下沉过程中,在沉井竖壁上出现纵向或水平方向裂缝,有的集中在隔墙上,或预留孔洞口两侧。

(1)沉井卜沉时被大孤石、漂石或其他障碍物搁住,使井壁产生过大拉应力而造成裂缝。

  (2)圆形沉井下沉过程中,由于过大的倾斜受侧向不均匀土压力作用或一侧突然下沉,常导致在井壁内侧或外侧产生竖向裂缝。

  (3)沉井下沉时,当刃脚踏面脱空,沉井被上部土体挤紧而悬挂在土层中,在井墙内可能出现较大的竖向拉力,而将井筒水平拉裂。

  (1)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深3m以内障碍物应在沉井制作、下沉前挖除,下沉时采取先钎探,挖除障碍物再挖土下沉。

  (2)考虑沉井受侧向不均匀土压力作用,按实测内摩擦角,加减5o~8o计算井壁强度,提高受不均匀荷载强度的能力。下沉过程中注意避免过大的倾斜和突然下沉。

  (3)考虑沉井脱空情况,验算竖向钢筋,一般按自重的25%一65%计算其最大拉断力,或按最不利情况(在墙高度分节接头处即施工缝位置)计算最大拉断力。

  参见 “井筒裂缝”的治理方法。

  沉井下沉完毕后,刃脚平均标高大大超过或低于设计要求深度,相应沉井壁上的预埋件及预留孔洞位置的标高,也大大超过规范允许的偏差范围。

  (1)沉井下沉至最后阶段,未进行标高控制和测量观测。

  (2)下沉接近设计深度,未放慢挖土和下沉速度。

  (3)遏软土层或流砂,下沉失去控制。

  (4)在软弱土层预留自沉深度太小,或未及时封底;或沉井下沉尚未稳定就封底,常造成超沉;在砂土层或坚硬土层预留自沉深度太大,或沉井下沉尚未稳定就封底,常发生欠沉。

  (5)沉井测量基准点碰动,标高测量错误。

  (1)沉至接近设计标高,应加强测量观测和校核分析工作。

  (2)在井壁底梁交接处,设砖砌承台,在其上面铺方木,使梁底压在方木上,以防过大下沉。

  (3)沉井下沉至距设计标高0.1m时,停止挖土和井内抽水,使其完全靠自重下沉至设计或接近设计标高。

  (4)采取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和使动水压力向下的措施,以避免流砂现象发生。

  (5)沉井下沉趋于稳定(8h的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时),方可进行封底。

  (6)采取措施保护测量基准点,加强复测,防止出现测量错误。

  如超沉过多,可将沉井上部接高处理;欠沉一般作抬高设计标高处理。

  沉井下沉到设计深度后遇倾斜岩石,造成封底困难。

  地质构造不均,使沉井刃脚部分落在基岩上,部分落在较软的土层上,封底后易造成沉井不均匀下沉,产生倾斜。

  (1)井底岩层的倾斜面,适当作成台阶。

  (2)当沉井部分落在岩层上,部分落在较软的土层上时,在沉井落在软土层上的两角及中间挖井浇筑混凝土或砌块石支墩直至硬土层,以支承沉井,使封底后下沉均匀;亦可将沉井支承在岩层的部分凿去50cm深,再回填土砂混合物作软性褥垫处理。

  遇倾斜岩层应使沉井大部分落在岩层上,其余末到岩层部分,如土层稳定不向内崩坍,可进行封底工作;若井外土易向内崩坍,则可不排水,由潜水工一面挖土,一面以装有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麻袋包堵塞缺口,堵完后再清除浮渣,进行封底。

  沉井封底后,沉井继续下沉或不均匀下沉,造成上部标高出现水平差,沉井出现偏

  (1)井底土质松软,封底前未进行处理。

  (2)井底土质软硬不均,未经处理就封底,造成各部分下沉不均。

  (3)封底混凝土未分格、对称、均匀浇筑,使各部分沉陷不均。

  (1)封底前,对井底松软土层和软硬不均土层,进行换填加固处理;井底积水淤泥要清除干净,使有足够的承载力,以支承沉井上部荷载,防止不均匀沉陷。

  (2)封底混凝土采取均匀、对称分格、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浇筑,并宜先沿刃脚填筑一宽约70cm同心圆带,厚度根据刃脚斜面高度确定,而后再逐步向锅底中心推进。混凝土应分层浇捣,每层厚50cm,在软土中采取分格逐段对称封底。

  沉井均匀下沉,可将沉井接高处理;不均匀下沉,可采取在井口上端偏心压载等措施纠正。

  封底后,沉井上浮一定高度,沉井底脱空或被稀泥填塞,或造成沉井倾斜。

  (1)在含水地层沉井封底,井底未做滤水层,封底时未设集水井继续抽水,封底后停止抽水,地下水对沉井的上浮力大于沉井及上部附加重量而将沉井浮起。

  (2)施工次序安排不当,沉井内部结构和上部结构未施工,沉井四周末回填就封底,在地下、地面水作用下,沉井重量不能克服水对沉井的上浮力而导致沉井上浮。

  (1)在含水地层上的沉井封底,井底应先按设计铺设垫层,一般设置厚约40~50cm的碎石或砂砾石倒滤层,其中碎石和砂砾石部分应分层夯实,并在沉井底部设2~3个集水并不断抽水,待封底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停止抽水,将集水井一个一个封堵,方法是将集水中水抽干,在套管内迅速用干硬性混凝土堵塞,然后用带胶圈法兰盖严,用螺栓拧紧或用钢盖板封焊,最后在盖板上浇筑混凝土抹平。

  (2)沉井封底后,整个沉井受到被排除地下水的向上浮力作用,应对沉井进行封底后的抗浮稳定性验算:沉井外未回填土,不计抗浮的井壁与侧面土反摩擦阻力的作用,按下式验算: K=G/F≥1.1

  沉井外已回填土,考虑井壁与侧面土的反摩阻力的作用,按下式验算:

K=G+f/F≥1.25

式中 K——抗浮稳定系数;

G——沉井自重力;

F——地下水的向上浮力:

f——井壁与侧面土反摩阻力。

  如抗浮稳定系数K分别小于1.1和1.25,应采取将回填十、内隔墙、上部结构等先施工的措施,再封堵集水井。

  (3)合理安排施上次序,需要沉井四周回填土和上部结构施上完,才能满足抗浮要求时,应先回填土和施工上部结构,才封底。

  (1)沉并不均匀下沉,可采取在井口上端偏心压载等措施纠正。

  (2)在含水地层井筒内涌水量很大无法抽干时,或井底严重涌水、冒砂时,可采取向井内灌水,用不排水方法封底。如沉并已上浮,可在井内灌水或继续施工上部结构加载;同时在外部采取降水措施使恢复下沉。

  封底出现泥浆夹层

  封底混凝土中,出现大量的泥浆夹层,破坏了整体性,降低了强度,造成渗漏水。

  (1)在软土地基,沉井施工采用不排水封底,井底浮泥未清理干净,混入混凝土内。

  (2)导管下口距基底面高度过大,首批混凝土量不够,使导管未埋入混凝土堆内。

  (3)浇筑时,导管埋人混凝土深度不够,提升速度太快,泥浆水进入导管内,混凝土与泥浆水未完全隔离。

  (4)导管接缝不严或断裂,严重漏水,使泥浆水与混凝土混在一起。

  (5)导管布置间距大于导管扩散影响半径,使混凝土堆间搭接不良,出现泥夹层。

  (6)混凝土和易性差,流动度过小,不能顺利摊开使之密实,而使泥浆水混入。

  (1)基底为软土地基时,应将井底浮泥清除干净并铺碎石垫层。

  (2)导管下口距基底保持40cm为宜;首批灌注导管混凝土应通过计算确定,使混凝土能顺利从导管内排出扩散并与水隔离。

  (3)浇筑前导管中应设置球、塞等隔水,灌注导管应埋入混凝土堆中不小于1.5m。多根导管同时灌注时,混凝土面应平均升高,上升速度不应小于O.25m/h,坡度不应大于1:5。

  (4)导管接头应用橡胶圈密封,避免漏水;导管焊缝应有足够的强度,防止破裂。

  (5)导管间距应控制在有效影响半径范围以内,一般取3~4m,使各导管的浇筑面积相互覆盖,导管直径宜为250~300mm。

  (6)混凝土配合比要适当,保持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度,坍落度宜为18~20cm,搅拌要均匀,浇筑应从最低处开始,由下而上分层浇筑,搭接严密,不使泥浆水混入。

  封底混凝土存在泥浆夹层时,可采取压浆处理;或在上部加设适当厚度配筋面层加固。

  封底混凝土不密实

  封底混凝土不密实,存在蜂窝、孔洞。

  (1)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不当,初凝时间太短,坍落度过小,和易性差,混凝土不能很好扩散。

  (2)混凝土未连续浇筑,间隔时间过长,使混凝土失去流动性,扩散不开,不能自流密实。

  (1)封底混凝土配合比要适当,水泥用量一般为350~400kg/m3;砂应用中、粗砂;砂率一般为45%~50%;骨料粒径以5~40mm为宜;初凝时间应大于3h,水灰比不大于0.6;坍落度应为18~20cm。为节省水泥,宜掺加适量木钙减水剂,使能较好地扩散,依靠重力和流态达到密实;或掺加水泥用量0.5%~3.0%的絮凝剂,使混凝土拌合物遇水不离析,水泥不流失,可进行水中自落浇筑,落到水底混凝土可自流平,自密实。

  (2)混凝土保持在沉井全面积上连续浇筑,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30min。

  个别蜂窝孔洞可凿去松散颗粒,冲洗干净后,重新浇筑混凝土;大面积蜂窝孔洞,不密实,应采取压浆加固处理。

  在封底混凝土浇筑中,出现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内拔不出来的现象。

  (1)导管制作尺寸和垂直度偏差大,外直径不一,并出现弯曲。

  (2)导管埋入混凝土堆过深,提动次数太少。

  (3)混凝土未连续浇筑,间隔时间过久,混凝土已经凝固,将导管粘牢。

  (4)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初凝时间太短,和易性差,贮料时间过久,混凝土浇筑后,很快凝固,与导管粘牢,摩阻力加大。

  (1)导管应精心加工制作,保持上下外直径一致,弯曲度不大于0.5%。接头应用粗丝扣套接,最下一节导管长度应大于2m,下端应不带法兰盘。

  (2)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应视封底厚度确定,宜控制在1.2~3.0m,不应过深。对导管外面混凝土面标高,每隔20min应测量一次,及时提升导管,不使埋入过深。在浇筑过程中,每隔20~30min应提动一次导管。

  (3)混凝土应连续浇筑,间隔时间一般控制在15min内智能化弱电集成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最全).doc (581.5KB),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30min。

  (4)适当选用混凝土配合比,初凝时间不应少于3h,混凝土坍落度应为18~20cm,贮料时间不应超过1.5h。

  导管拔不出,可在管根部凿去部分封底混凝土,将露出的导管割断,在管内及上部浇筑混凝土堵塞,捣实并整平。

沉井浇筑混凝土脱模后,外壁表面粗糙、不光滑,尺寸不准,出现鼓胀,增大与土的摩阻力,影响顺利下沉。

(1)模板不平整,表面粗糙或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脱模时,混凝土表层被粘脱落。

(2)采用木模板,浇筑混凝土前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水分被吸去,致使混凝土失水过多,疏松脱落形成粗糙面。

(3)采用钢模板支模某车库施工组织设计,未刷或局部漏刷隔离剂,拆模时,表皮被钢模板粘结脱落。

(4)模板接缝、拼缝不严密,使混凝土中水泥浆流失,而使表面粗糙;或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部分气泡留在模板表面,混凝土形成粗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