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58页PPT可下载.ppt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58页PPT可下载.ppt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ppt
资源大小:4.8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58页PPT可下载.ppt

钢筋笼下插过程中的调直

水准仪控制钢筋笼顶施工标高

8、施工过程记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设专人监测并做好施工记录,记录要求准确、及时,每完成一条根桩需报现场监理工程师签字验收。监理工程师对整条桩的施工过程进行验收确认9、桩头清理成桩后,在不影响后续成桩的前提下,及时组织设备和人员清运打桩弃土,清土时需注意保护完成的桩体及钢筋笼,弃土应堆放至指定地点,确保施工连续进行。

10、成品保护1.施工前要确定钻机行走路线,钻机避免碾压成桩。2.施工时,钻孔弃土宜及时清运,避免影响施工进度和弃土中的水浸泡槽。桩间保护土层开挖、清运过程,应合理安排开挖、清运顺序。灌注桩施工配合进行,严禁设备碰撞灌注桩。土清运时应注意保护桩位放线点。3.桩顶保护长度不应小于0.3m,桩间土宜采用人工清运。11、施工中注意事项施工前应做成桩工艺试验,确定钻进速度、钻杆提升速度、混凝土坍落度、泵送速度、钢筋笼沉放工艺等工艺参数。试桩数量不宜少于3根。开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并填写《技术交底记录》与《安全交底记录》,并对设备进行安全可靠性检查,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中各工序应连续进行缩短间隔时间。如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地泵及管内混凝土应进行处理。成桩完成后,应及时清除钻杆及软管内残留的混凝土。长时间停置时,应用清水将钻杆、泵管、地泵清洗干净。当气温高于30℃时,可在混凝土输送泵管上覆盖两层湿草袋,每隔一段时间洒水湿润,降低混凝土输送泵管温度,防止管内混凝土失水离析,堵塞泵管。

5.1.4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T/CFA 02010202-2-2017 用于塑料管与球墨铸铁管连接的球墨铸铁连接器.pdf,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每浇柱50m2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2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5.1.5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2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5.1.6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检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作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对混凝土预制桩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经过核验的灌注桩,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5.1.7  对砂、石子、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5.1.8除本规范第5.1.5、5.1.6条规定的主控项目外,其他主控项目应全部检查,对一般项目,除已明确规定外,其他可按20%抽查,但混凝土灌注桩应全部检查。

串孔主要原因:桩间距过小,地层中存在饱和粉细沙和淤泥质软土,地下水压力大。解决办法:(1)跳打:即采用隔桩、隔排的跳打方式,待已打桩初凝后在施工另一根(排)相邻桩。(2)对有可能窜孔的被加固地基,尽量采取大桩距的设计方案。(3)在地层软弱部位停止提钻或降低提升速度,连续泵送混凝土料。对窜孔桩需通过低应变检测或静载试验确定桩身的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桩径不同主要原因:(1)地层软弱缩颈引起(局部的);(2)钻杆、钻头本身尺寸不够造成的(全桩)解决办法:(1)在软弱部位灌注混凝土时,钻具提升速度减慢,确保充足的混凝土灌注量。(2)发现钻杆、钻头磨损严重时,应及时沿螺旋叶片外缘补焊钢筋,并对钻头进行修补,确保钻杆、钻头直径尺寸满足要求。断桩主要原因: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水等物质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岩石之间被淤泥等杂质填充;由于在灌注混凝土时,钻提升高度过大,使得钻下出现杂质,而影响桩承载力。

3、桩身缩颈、夹泥主要原因:(1)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孔壁倒塌或内挤;(2)地质条件差、流沙、淤泥层厚;(3)下放钢筋笼之前,孔口周围泥土没清净。解决办法:(1)控制提钻速度,满足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灌注量;(2)灌注混凝土要充分做到万无一失,导管上拔时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3)缩短成孔时间、灌注时间、成孔与灌注间隔时间,下钢筋笼之前要将孔口周围泥土清干净。4、钢筋笼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主要原因: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导致桩身上部粗骨料过多,钢筋笼难以下去、再者由于混凝土灌注时间较长,已经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钢筋笼难以下去。解决办法: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为准确,垂直与桩身中央,增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合理控制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对于钢筋笼的下放要缓慢而垂直。

3.1检测方法和内容3.1.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3.1.2基桩检测方法应根据检测目的按表3.1.2选择。检测方法及检测目的表3.1.2

3.2.6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2、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3、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符合本条第2款规定外,尚不应少于表3.2.6规定的时间。3.2.7施工后,宜先进行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当基础埋深较大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3.2.9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应查找原因,重新检测。3.2.10当需要进行验证或扩大检测时,应得到有关各方的确认,并按本规范第3.4.1~3.4.7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3.3.3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验收抽样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施工工艺不同的桩;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3.3.4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当符合第3.3.3条第1~4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某地下式初雨调蓄池施工组织设计.docx,应适当增加抽检数量。

3.3.5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验收检测: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  2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建筑桩基;  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4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注:对上述第1~4款规定条件外的工程桩,当采用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承载力检测时,抽检数量宜按本条规定执行。

3.5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3.5.1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3.5.1的规定,并按本规范第7~10章分别规定的技术内容划分。桩身完整性分类表表3.5.1

3.5.2Ⅳ类桩应进行工程处理。3.5.3工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据此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3.5.4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3.5.5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2地质条件描述;3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4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5各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6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3.6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3.6.1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并具有基桩检测的资质。3.6.2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并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4.1适用范围4.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4.1.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4.1.4对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4.3现场检测4.3.1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4.3.2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标高一致。混凝土桩头加固可参照本规范附录B执行。附录B混凝土桩桩头处理B.0.1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B.0.2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合。B.0.3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B.0.4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桩顶应设置钢筋网片2~3层,间距60~100mm。B.0.5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且不得低于C30。

4.3.3对作为锚桩用的灌注桩和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检测前宜对其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4.3.4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该级增减量的10%。4.3.8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能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稳定标准。已达加载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量。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4.3.9检测数据宜按本规范附录C附表C.0.1的格式记录。

《聚苯模板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94:2006.pdf附录C静载试验记录表C.0.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附表C.0.1的格式记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记录表附表C.0.1

8.1适用范围8.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8.1.2本方法的有效检测桩长范围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8.3.1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桩身强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2.6条第1款的规定。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8.3.4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3个。检查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