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基开挖处理、灌浆平洞、帷幕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坝基开挖处理、灌浆平洞、帷幕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72.26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坝基开挖处理、灌浆平洞、帷幕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浓浆冲灌砂砾石充填估算量

本单位工程完成后,高80.2m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体高程达549.20m,与宽16m的开敞式溢洪道、高55.10m的岸边斜卧式取水塔及87.49km的引水隧洞、灌溉干支渠114.92km(其中支渠27.43km)、2座电站及1座水厂组成隘口水库枢纽。本单位工程计划施工至2008年12月,跨2007年度、2008年度2个汛期。

平江河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不足,雨量充沛,降雨集中,伏旱明显。按秀山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1317mm,降雨大于0.1mm的多年平均天数158天,多年平均气温16.5℃,低于5℃的多年平均天数28天,极端最低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9.6℃,多年平均日照数1231.4h,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191.1m,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465.6mm,多年平均风速1.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0m/s。

YB/T 4891.2-2021标准下载2.2.2水文基本资料

平江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内分配不均匀。坝址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848.1万m3,P=5%代表年径流量6510万m3,多年平均流量2.48m3/s。

平江河属典型的山区型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流域24小时暴雨最大值为215.9mm,降雨强度段多集中在6~12小时内。洪水多出现于6~9月,一次洪水过程一般持续1~3日,峰型多为单峰,洪水陡涨陡落,洪峰流量年际变化大,秀山水文站199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260m3/s,1994年仅为140m3/s。

坝址处设计洪水流量和洪水量成果见表2—1,防护区区间设计洪水见表2—2,洪水过程线推求成果见表2—3。

表2—1坝址设计洪水成果表单位:m3/s,万m3

表2—2坝址至芒洞桥(美沙上游)区间设计洪水成果表

表2—3隘口水库洪水过程线

P=0.1%校核洪水过程线

P=2%设计洪水过程线

按秀山水文站实测的洪水资料用比拟法推求坝址分期洪水,4月份雨季开始为主汛期过渡段,5~9月为主汛期,10~11月洪水较少、为汛后过渡段,12~3月为枯水期,分期洪水成果见表2—4。

表2—4分期洪水成果表单位:m3/s

2.3.1河谷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坝址位于隘口中学上游约150m。河谷形态呈“U”型,河谷底宽约110m。河床覆盖层厚度8~27m,最厚达38m,基岩面高程452~482m,坝轴线上游H25-H13-H23-H21-ZK2孔一线为深槽。岩层走向与河流流向夹角35~60°,为斜向谷。坝址及其枢纽建筑物涉及到的地层见表2—5。

坝址区位于钟灵复式背斜北西翼与平阳盖向斜南东翼接合部位,岩层倾向320~350°,倾角16~35°。

坝址比较大的断层有三条,为F2(隘口断层),F13及f4。

F2断层由角砾岩、碎裂岩组成,最宽一般5m,断续溶蚀宽0.7m,设计水位以上断层带发育小溶洞,设计水位以下断层带未见明显溶蚀且透水性小。

F13断层为角砾岩及碎裂岩,断层带宽1~5m,局部10m,地表多溶蚀成3~5cm宽缝或约1m左右的溶槽,沿断层带及上盘∈3m灰岩中发育直径1~2m小溶洞。对右岸坝肩的岩溶渗漏及坝肩的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f4断层倾向3°∠21°,断层带特征以花斑状的断层岩、碎裂岩为主,少量角砾岩。断层带厚一般5~10m。沿断层带地表溶蚀成小溶洞。

表2—5隘口水库坝址地层简表

河床砂砾卵石夹块石、漂石,一般有2~3层粘土总厚1.4~3.47m。坡积粘土夹碎块石,厚1~3m。

深灰色厚层结晶生物碎屑灰岩

深灰色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

上部4.15m结晶生物灰岩夹页岩,下部白云质页岩

深灰色厚层粗结晶含泥质条带灰岩

浅肉红色、灰色厚层灰岩与浅灰色微晶~致密白云岩互层,含燧石团块。灰岩占该层总厚的38%。

上下部为浅灰色致密白云岩,中部为白云岩与浅肉红色致密灰岩互层。灰岩占该层总厚的20%。

灰~深灰色微晶~致密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灰岩占该层总厚的60%。

顶底部浅灰~灰白色、中部灰~深灰色结晶白云岩

2.3.2坝址岩溶发育特征

坝址区主要岩溶形态有岩溶峡谷、溶蚀洼地、落水洞、暗河、岩溶泉。

坝址左岸有Kw1、Kw2及Kw3系统。右岸有Kw14、Kw12、Kw51系统。右岸凉桥河侧有神仙洞系统。右岸坝线下游有W103系统。

左岸的P1、P3硐,岩溶发育的主要特点一是沿卸荷带发育岩溶,另一个是沿Kw2系统岩溶发育。右岸P2硐,卸荷带宽36.60m,岩溶强烈发育,硐尾的K5溶洞,填厚>4.0m,充填软泥夹砂,成硐困难。高程512m的P4硐,揭露硐长全部在卸荷带中,不能自稳而整体坍塌。

坝址区河床及右岸溶洞平均直线率为12.78~10.84%,岩溶强烈发育;左岸溶洞直线率较低为5.59%,岩溶呈相对孤立的管道。

坝址区钻孔,遇见溶洞370个,累计溶洞高度460.09m,平均溶洞直线率10.25%;溶蚀裂隙499条,平均100m有11.11条。

设计对心墙堆石坝轴线及两岸防渗线进行物探,其成果:

钻孔声波测试完整岩体时Vp>5680m/s、较完整岩体Vp=4860~5680m/s。溶隙及小溶洞发育的岩体Vp值平均为2540~4860m/s。溶洞段Vp一般在1650m/s左右。

强岩溶层:∈3m、O1t1、O1t3、O1h;

弱岩溶层:∈3h,右坝肩及上游ZK7、H11孔附近受断层影响为强岩溶层;隔水层:O1d、O1t2。

对堆石坝坝基基岩面以下0~30m共42个钻孔中溶洞充填物统计,坝基基岩面以下0~30m溶洞物质填充率79.72%,坝轴线上溶洞物质填充率77%。

四、岩溶发育的方向及规模

左岸各岩溶系统主通道大致与岩层走向一致。河床基岩∈3m1岩溶发育的方向与河流流向近乎一致,右岸岩溶发育的方向既顺岩层、断层的走向,又顺岩层的倾向方向发育,

从坝址钻孔统计来看,>10m溶洞有4个,占溶洞总个数的1.1%;10~5m溶洞有16个,占溶洞总个数的4.3%;溶洞高度<3m的占绝大部分,约占溶洞总个数的91.9%,其中<0.5m的溶洞164个,占溶洞个数的44.5%。

五、岩溶发育程度的大致分区及岩溶发育深度

(一)左岸在H41孔一带溶洞底板高程低于500m。

(二)左岸公路上下溶洞底板高程480m~490m。

(三)坝基坐落在∈3m1层上,岩溶强烈发育,溶洞发育由于受层位控制,最低高程在380m以上。

(四)河床坝基及左岸坝肩深部为∈3h层,岩溶发育最低一般在330~370m,少数达到308.07m。

(五)王家坟洼地以东正常蓄水位以下∈3h和左岸及左河槽深部∈3h岩溶发育弱。

2.3.3坝址水文地质特征

经勘探证明两岸钻孔地下水位一般都高于河水位,坝址两岸有暗河及泉水,均为地下水补给河水。连通试验证实右岸地下水主要运动方向是由东向西补给。

坝址两岸及河床对设计蓄水位以下34个深孔基岩共进行646段压水试验。其中左岸共进行186段压水试验,反映坝址左岸岩体透水性中等,河床岩体透水性强烈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中∈3m层又比∈3h层岩体透水性强烈;右岸岩体透水性比河床更强烈。强透水下限高程与溶洞下限高程基本一致。深部∈3h少量小溶洞填泥透水性弱。

2.3.4物理地质现象

经地表测绘及平硐探测,左岸水平卸荷带深度20~39m。右岸强烈卸荷带水平深20m,弱卸荷带水平深37m。右岸隘口中学变形体位于右坝肩偏下游,体积约1×104m3。清除表层溶蚀填泥及松散岩块后,可作为坝基。左岸危岩体为向北东及南东两侧临空的山体。危岩体底部高程在326国道以上(即515~535m),最高点高程约620m。危岩体稳定主要由外倾结构面L4溶蚀裂隙控制,目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建议清除危岩体表面的松动岩体,施工期间对危岩体进行监测,如有变形扩大趋势,采取锚固等工程措施。

坝址区的软弱夹层主要见于平硐中,地表未见明显的软弱夹层面。部分风化填泥或溶蚀夹泥,甚至有溶洞发育。这些夹层对堆石坝方案影响较小。

2.3.6岩石(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建筑工程细部节点做法施工工艺(附图丰富)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2—6、表2—7。

表2—6隘口水库岩石岩体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单轴抗压强度(MPa)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