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至安庆铁路一工区过渡段试验段施工方案

南京至安庆铁路一工区过渡段试验段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88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南京至安庆铁路一工区过渡段试验段施工方案

1试验段选择、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1

2工程简介及施工安排 2

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3施工组织机构及机械配备 4

3.2试验段施工主要管理人员统计表 4

3.3施工人员及分工 5

3.4施工机械配备 5

4过渡段试验段施工方法 6

4.1内、外业准备 6

4.6.2填料生产运输 16

4.6.3基底处理 16

4.6.4基坑砼回填 16

4.6.5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及锥体填料 16

4.6.6基床表层过渡段水泥级配碎石 17

4.7过渡段沉降观测 18

5.1过渡段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范围 24

5.2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压实标准 24

5.3基床底层厚度、顶面宽度、顶面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 24

5.4质量保证措施 24

6.安全保证措施 27

6.2安全保证措施 28

6.2.1工程管理方面的措施 28

6.2.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29

7.环保、水保措施 29

7.1.环保、水保目标 29

7.2.环保、水保工作重点 29

7.2.1水环境保护 29

7.2.2生态环境保护 29

7.2.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29

1试验段选择、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1.NASZ—5标招投标文件和《施工合同》及有关协议和补充文件;

2.国家及铁道部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现行的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规范、技术规程及质量验收评定标准等;

3.《关于公布<上海铁路局建设工程工艺试验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宁安工法【2011】52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临近营业线施工机械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工函[2009]260号):

5.《路基工程设计与参考图集》宁安图集施(路);

7.《上海铁路局营业线施工、检修作业驻站安全防护办法上铁师发》(2010【438号】号);

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9.《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为加强施工管理,便于协调指挥,方便施工,保质、保量、保工期,按合同要求完成施工任务,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以确定机械设备组合、施工工艺、摊铺厚度、压实遍数、级配碎石配合比,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施工参数及试验检测的方法,以及工后沉降量,科学指导路基施工,确保路基施工达到相关的质量及验收标准。

我项目分部经详细的现场踏勘及研究,决定选择DK82+097涵洞大、小里程方向的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作为本工程的试验段,该填方段地处于合芜宣桥的南侧。

适用于中国路桥宁安铁路工程(DK80+500~DK87+240、WDK0+000~WDK01+849)管段内及芜湖站内的路桥、隧路和涵路过渡段填筑施工。

本桥路过渡段试验段起讫里程DK82+072~DK82+124,为填方路段,长度为52m,底宽20.19m,基床表层以下路堤共填高2.84m,基床表层填高0.4m。本段地形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居民区,其余为菜地,水塘,本段地质为硬塑粉质黏土,局部软塑。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不发育,地下水、地表水无侵蚀性。取料场位置:在DK81+250拌合站,填料规格及各项试验指标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本试验段计划在2012年10月7日,2012年10月13日结束。

3施工组织机构及机械配备

为加强施工安全防护、确保工程建设周期、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根据本段路基施工的特点,按架子队管理模式组织施工。主要人员上岗之前,全部经过上海铁路局施工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安全员、防护员、领工人员、工班长配备齐全。主要管理人员表如下:

3.2试验段施工主要管理人员统计表

施工队长1人,负责全面工作(包括施工进度、安全、质量);

技术人员1人,负责现场施工技术、质量、填写施工记录;

质检员1人,负责质量管理及质量资料;

安全员1人,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防护;

工人3人,负责协助机械操作人员施工;

电工、钳工、修理工各一人。

根据施工安排及进度计划,施工机械按施工的先后顺序依次安排进场。所用机械提前编制计划,上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按计划组织进场。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见下表。

试验段主要施工机械一览表

4过渡段试验段施工方法

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等相关内容。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要充分准备好技术工作。试验人员完成路基过渡段填料的试验工作,包括路基填料天然含水量,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相关技术参数。技术主管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就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试验检测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确定现场技术的分工合作,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4.1.1过渡段填筑前应对桩帽板进行验收,在装帽板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开始施工。

4.1.2准备施工所需的级配碎石+3%、+5%水泥等原材料。

本工程地段共分5种过渡段类型,试验段选用DK82+097涵洞,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为试验段。

①路堤(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如下图所示:

②桥路过渡段如下图所示:

③隧路过渡段如下图所示:

④本试验段以路堤(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为试验段:

⑤本试验段以路堤(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为试验段: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填筑试验段→确定工艺→结构物基坑混凝土回填→原地面整平压实→测量放样→混合料拌和→运输→填筑→摊铺平整→碾压→检验验收

两侧对称同时分层填筑压实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5%水泥摊铺压实

基床底层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同时碾压成型,并逐层调整纵横坡度,在路基基床底层部分填筑完毕前调整出与基床表层顶面设计坡度相符的纵坡及4%横坡。过渡段分层接头部位与相邻每层预留阶段进行搭接,在进行接头施工时翻松后与后施工的过渡段部位共同碾压成型。

级配碎石+3%水泥、+5%水泥的最佳含水量是控制过渡段填筑质量的关键。如级配碎石的天然含水量过大,事先进行适度的晾晒降低含水量效果较好。现场摊铺后混合料的颜色应均一。

4.6.2填料生产运输

级配碎石+3%水泥、+5%水泥由拌合站集中拌制,采用大吨位自卸车运输。拌合好的混合料应尽快运送到铺筑现场。混合料在运送过程中应覆盖,减少水分损失。装车时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并保证足够的运输车辆,确保摊铺作业时能够不间断的连续摊铺。

过渡段基底处理按设计要求与桥台、相邻路堤的基底处理同时进行。

4.6.5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及锥体填料

过渡段级配碎石+3%水泥与基床及锥体按整体同时施工。自卸汽车运输,采用推土机粗平,人工进行精平,重型压路机碾压,填筑层厚及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通过填筑工艺试验确定,分别满足基床底层和基床以下路基填筑压实质量要求及设计要求。

4.6.6基床表层过渡段水泥级配碎石

与路基基床表层同步施工。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压实质量满足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压实要求及设计要求。

1).过渡段填筑采用横断面全宽一次分层填筑、纵向水平分层压实方法。

2).根据松铺厚度计算每车混合料的摊铺面积,确定摊铺密度。在填筑场地按照每车数量及摊铺厚度,用白灰点控制自卸车倒土密度,同时埋桩挂线,标示松铺厚度;混合料摊铺完后,先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和整形,然后再用人工进行精细平整,再用压路机缓慢碾压1遍。对于出现局部的坑洼应采用平地机进行二次平整。分层填筑压实厚度根据压实机具和试验段确定的方法进行。

填筑时确定三种松铺厚度(30cm,25cm,20cm)分别填筑碾压试验,选择满足要求的压路机,分别记录压路机每一厚度的碾压遍数,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MPa/m)≥150、动态变形模量EVd(MPa)≥40、松铺度、含水率。为大面积开工提供依据,提高工作效率。

静压、微振、强振、静压的碾压工艺,按先远后近先慢后快的原则进行碾压的原则,靠近结构物2m内无法采用大型机械碾压施工时,采用小型碾压机械进行碾压。各区段交接处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m,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各种压路机的行走速度不宜超过4km/h。碾压过程中如发现有凹凸不平现象,采用人工配合及时补平,使碾压好的路面平整度符合要求。

过渡段碾压完成后,如不能连续施工应采用塑料膜或土工布养生,使级配碎石+3%水泥、+5%水泥保湿养生不少于7d。养生期间勿使级配碎石+3%水泥、+5%水泥过干,更不能忽干忽湿,应控制好交通,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当级配碎石+3%水泥、+5%水泥分层施工时,下层检验如压实度、平整度等指标合格后,上层填料能连续施工时可不进行专门的养生期。

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监测测试项目:主要有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

(1)基底监测:过渡段必设。

(2)路基面沉降:于路基中心设沉降观测板,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桥涵路过渡段必须设置,预压地段每断面与预压土顶面两侧路肩各增加一个检测桩。

⑵路基变形观测仪器应符合下列标准

⑶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⑷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观测基桩应按设计要求设于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并定期进行复核校正。观测装置及观测桩应埋设稳定、牢固,施工中应保护好观测基桩、观测装置和观测桩。

⑸沉降变形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校核。

每次观测前应对所有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参与观测的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观测应固定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固定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检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

沉降水准测量的重复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重复精度不低于±4mm/30m。路基沉降观测频率应符合表9.1.8的规定,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加密观测频次。

堆载预压或路基填筑完成

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设施和观测资料应与工程同时移交给工程接收单位。

⑺、观测装置设置及保护

变形观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布置测点,每个观测段落至少应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符合或闭合水准线路。

⑻、观测边桩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边桩埋置深度一般地区不应小于1.4m,桩漏出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0cm。埋设桩的周围应回填密实,桩周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确保边桩埋设稳定,边桩应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边桩坐标及桩顶高度作为初始读数。

沉降观测桩应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埋设,桩周用水泥砂浆浇注固定。沉降观测桩应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高程作为初始读数。

沉降板埋设位置采用全站仪定位,埋设处宜垫砂找平,埋设时保证测杆与水平面垂直。沉降板应按二等水准测量沉降板高程变化。

剖面沉降管应采用开槽埋设,在槽内敷设沉降管,其上夯填中粗砂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在挡土墙或其他结构物处时,应预留孔洞,并做好管口保护和排水工作。剖面沉降管应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检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沉降变形观测应加强观测标志、观测元器件、平面基点和水准基点的保护工作,保证沉降观测数据可靠有效。

⑼、观测装置的恢复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面基点、水准基点、观测标识和观测元器件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破坏或扰动时,应及时恢复并进行补充测量,做好记录。

平面基点、水准基点的恢复测量等级不低于初测得等级,恢复平面基点、水准基点的点位精度不低于初测得点位精度。

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扰动引起观测数据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后处理。

沉降观测单位应按变形观测技术及时组织观测作业。观测数据按统一格式填写,按月份进行管理,及时以书面及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将观测数据、沉降变形曲线同时报送变形评估单位和设计单位。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记录可采用手工记录和电子记录两种方式,并应符合下列固定;

手工记录应采用观测手薄,其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采用铅笔记录,任何原始记录不应涂擦修改。

电子数据记录成果应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形成硬拷贝作为检查核备资料。

观测数据应真实准确,数据格式符合评估要求。

建立沉降变形数据库,统一归档管理沉降变形观测数据。沉降变形观测数据测量单位的观测数据应经监理签认后纳入数据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路基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级配、地基和压实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观测资料;过渡段区域的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沉降变形观测单位的自检、自评报告。

路基段采用预压措施时,应进行卸载评估。

⑿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6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做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3~6个月的两次预测偏差不应大于8mm。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以后总沉降和预测时的沉降应满足下式规定:

S(t)/S(t=∞)≥75%

1、路基堆载预压前测量基床底层顶面是否达到设计填筑高程,检测各项压实指标是否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

2、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基床底层埋设沉降监测桩;

3、于路基基床底层顶面铺设一层土工布,土工布幅宽不小于2.0m,并考虑0.2m的搭接,铺设宽度应大于堆载范围每侧不小于1.5m,预压土碾压后平均重度应不小于18KN/m3;

4、预压土填筑过程中第一层填筑碾压,应采用轻型机械摊铺后压实,压实度不小于80%,防止压破土工布,污染基床底层顶面;

5、预压堆载期间及堆载完成后,应加强沉降观测,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并进行分析预测工作,为确定预压土卸载时间提供依据;

6、堆载预压时间为6个月,具体卸载时间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确定;

8、预压土卸除后,有平地机及人工对原基床底层顶面进行平整T/CECS 603-2019 水性橡胶高分子复合防水材料应用技术规程,必要时补充填料,然后由压路机碾压进行碾压,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基床表层级配碎石。

5.1过渡段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范围

过渡段级配碎石粒径碎石填料、规格、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级配碎石粒径、级配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碎石颗粒中针状和片状碎石含量不应大于20%,质软和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应大于10%。

②过渡段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范围

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

DL/T 5369-2021(代替DL/T 5369-2016) 电力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 火力发电工程.pdf③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范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