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7.19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工程

3.3.1电缆径路选择 4

3.3.2电缆沟开挖 4

JTG T 3660-202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3.3.3电缆敷设 4

3.3.4电缆余留 4

3.5.1电缆接续的流程 7

3.5.2电缆接续工艺 8

4风监测设备安装 15

4.2风速风向计的安装 16

4.2.1安装支架的固定 17

4.2.2风速风向计安装方法 19

4.3风监测子系统功能 20

4.3.1大风监测功能 20

4.3.2大风实时监测报警功能 20

4.3.3风速报警和解除报警 20

4.3.4其他功能 21

4.3.5大风报警、预警优化 21

4.3.6大风临时限速规定 21

5雨监测设备安装 22

5.2雨量计的安装 23

5.2.1雨量计选型 23

5.2.2雨量计安装方案 23

5.2.3雨监测子系统功能 23

5.2.4雨量计示范图片 24

6地震监测设备安装 26

6.1加速度计(摆)安装 26

6.2接线盒安装 32

6.2.1室外(摆房内)接线盒安装原则 32

6.2.2室内(防灾机房内)接线盒安装原则 32

6.3地震仪摆房罩子安装 33

6.4GPS天线安装 33

6.5EQA及EPU的安装 36

7现场监控单元安装 41

7.1施工工艺流程 41

7.2机柜安装基本要求 41

7.2.1机柜底座安装要求 41

7.2.2机柜设备装要求 41

7.2.3机柜内设备安装要求 42

7.2.4防灾机房室内走线槽安装要求 42

7.3监控单元机柜安装技术要求 42

7.3.1技术要求 43

7.3.2设备安装 44

7.4监控单元的配线 45

7.4.1监控单元对外连接示意图 45

7.4.2监控单元的配线要求 46

7.4.3设备配线 46

8公跨铁异物侵限监测设备 47

8.2.1组装作业车 47

8.2.2模板定位钻孔 47

8.2.3悬臂梁安装 49

8.2.4双电网传感器安装 50

8.2.6轨旁箱安装及接线 53

8.2.7接地安装 54

8.3.1基本要求 54

8.3.2配线要求 55

9室内设备安装布线 56

(1)为指导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的施工,统一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2)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客专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的施工。

(3)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应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行业技术标准,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施工,符合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保证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使用。

(4)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应积极推行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

(5)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应加强现场管理,规范现场布置,保持现场整洁,提高文明施工水平。

(6)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的,应根据文物保护行政部门批准和设计的保护措施进行施工。

(7)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应根据国家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等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编制并实施工程施工节能减排技术方案。

(8)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人员应经过必要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9)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应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做到系统、完整、真实、准确,并应按有关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10)工程竣工后,应按规定提交竣工文件、资料,并按铁道部现行的铁路竣工验收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验收移交。

(11)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设备主要包括:室外电缆敷设,风监测设备,雨量监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现场监控单元,公跨铁异物侵限监测设备,室内设备安装布线等。

(2)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工程室外设备的安装应满足客运专线建筑限界的要求,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同一防灾安全监控设备的安装支架严禁跨建筑物伸缩缝安装。

(4)特殊情况下须在桥梁梁体上钻孔安装防灾安全监控设备时,应与桥梁设计部门协商,并由桥梁设计部门提供允许钻孔范围、钻孔直径、钻孔深度等技术要求。桥墩上允许植入化学锚栓固定电缆爬架。

信号电缆敷设前应进行单盘测试,测试时首先确认电缆端别并在电缆盘上注明“外A”或“外B”字样,测试时记录相关测试数据。测试完成后签字保存,完成一批后马上复印交物资部进行电缆报验。电缆敷设完成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敷设后的测试。电缆接续前、后应进行电气测试,电缆工程结束后应进行综合测试,并应做好详细测试记录。

电缆单盘测试及配盘:电缆敷设前,根据电缆实际到达长度和使用长度进行电缆的单盘测试和配盘。配盘工作包括实测电缆径路,检查电缆长度,建立电缆使用台帐。

电缆在接续前进行电气测试,电缆工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测试。综合扭绞电缆、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应答器电缆主要电气特性应符合下表要求。测试人员做电缆电气测试时应做详细记录并签字确认。

导体直流电阻20℃时(芯线直径Φ1.0mm)

绝缘电阻(芯线间,芯线对屏蔽层及金属护套间)

导体直流电阻20℃时(芯线直径Φ1.0mm)

工作线对导体电阻不平衡20℃时

绝缘电阻(芯线间,芯线对屏蔽层及金属护套间)

工作电容(0.8KHz~1.0KHz)

电缆单盘测试用主要仪表

VC6243电容电感表

屏蔽四芯组工作线对的电容

根据电缆芯线直流电阻测试值,计算工作线对导体电1阻不平衡值。

单盘测试完成后,应在电缆盘外边缘明显位置处做好下列标记:

自编盘号、电缆长度、芯数、电缆外端端别。

为了保证电缆质量,电缆测试结束之后,要立即对测试后的电缆端头进行密封处理,避免因电缆进水受潮而影响其电气特性。电缆封端采用热缩单帽法,方法如下:

用钢锯将电缆测试端整齐锯断,去掉已开剥的部分;

用清洁布将电缆端头擦净,然后用砂布条对电缆端头外护套100mm部分进行打磨;

选择与电缆外径相适合的热缩帽套在电缆端头上;

点燃喷灯,待喷灯火苗正常后用喷灯对热缩帽均匀加热,当热缩帽均匀的包裹在电缆上且热溶胶流出后停止加热。如图1所示:

图1电缆封端方法示意图

注意:用喷灯加热时要随时管擦热缩端帽的变化,避免因过度加热而影响封端质量。同时要注意人身安全,避免烫伤。

待热缩帽冷却后,用尼龙扎带或铁丝等将电缆端头绑扎固定在电缆盘上。

3.3.1电缆径路选择

沿线干线电缆均放置在预制好的电缆槽内,桥梁地段中继站电缆下桥后选择最佳径路进入中继站;路基地段中继站或车站电缆从预留的护坡管道下穿后选择最佳径路进入中继站或车站。站场内支线电缆应尽量沿电缆槽敷设,特殊情况下走路基的必须对外露部分采用钢管进行防护。

中继站的电缆下桥或下护坡后,应开挖电缆沟对信号电缆进行直埋和防护,沟深不得小于1.2m,如需单独引入贯通地线时,先将贯通地线敷设于底层,回填80~100mm的细土后再敷设电缆,电缆均采用电缆槽防护,穿越公路的地段应采用钢管防护。

为减少电磁干扰、减少线路电容:电缆应统一A、B端方向,按A、B端依次顺序相接。一般情况下:引入室内侧为B端,室外设备侧为A端。电缆配盘时注意区分:隧道地段和引入车站信号楼的电缆均采用低卤无烟阻燃电缆,严禁调换敷设。

室外设备处电缆余留量不得小于2m,50m以下的分支电缆可不做余留。室外电缆进入室内的余留量不得小于5m,电缆过桥、隧道时每端余留不得小于2m。

电缆接续时,采用免维护地下电缆接续盒,接续点每端电缆的余留量应留足一次接续的余量,即每端余留不小于1m,即每处接续处预留2m,可集中放置在接续的一端。接续时注意填写地下电缆接续记录表。

室外电缆余留应成“∽”形布放,室内电缆余留应成“Ω”或“U”形布放,放置在电缆井或电缆间内。

桥梁、隧道、路基地段:通信和信号电缆合槽。余留的电缆可在电缆槽内走“∽”形余留。如图2所示:

图2槽道内电缆预留示意图

隧道综合洞室内电缆余留方法:隧道综合洞室内靠轨道侧底部设有电缆余留腔(通号、电力分别设置),并满足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1m的要求。隧道内电缆余留量可在洞室内余长腔内盘成“Ω”形余留。如图3所示:

图3隧道内电缆余留示意图

引入机械室的电缆余留:车站在信号楼附近设带水泥盖板的电缆余留手孔,引入机械室的电缆可余留在专用手孔中内,盘成“Ω”形。如图4所示:

图4电缆井内电缆余留示意图

在信号楼设有电缆间的车站,引入机械室的电缆也可以余留在特制的A型电缆架上,盘成“U”形。如图5所示:

图5电缆间电缆余留示意图

信号电缆在跨越电力电缆时应进行防护。当路基表面铺有防水层时,方向电缆盒至信号设备之间的分支电缆应采用钢管防护。

引出电缆槽的外露电缆及路基地段电缆槽至方向盒的电缆,应增加与方向盒防护管一体的防护套管,防护套管应自然弯曲以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综合扭绞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铝护套内屏蔽数字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的20倍),在支线钢管内应预敷铁线以便于支线电缆抽换,电缆穿越管道时的管口必须进行打磨、掰成喇叭口和防护,以免放电缆时划伤电缆皮等损伤电缆。

电缆上下桥固定与防护应符合规定:沿桥墩上下桥的电缆采用钢槽防护,钢槽在地面以下部分埋深不得小于500mm,地面以上的电缆槽外部应采用砖砌围桩防护,围桩高度不得小于2000mm。箱梁上固定的电缆槽与桥墩上固定的电缆槽应留有5~10mm的间隙。箱梁与桥墩电缆槽应平缓连接,其弯曲半径应满足电缆最小弯曲半径的要求。

电缆在槽道内敷设时的防护措施。

信号电缆在槽道内敷设时应有自然弯曲度,排列整齐、平顺,其最小弯曲半径应满足相关要求。

电缆敷设完毕应及时将槽道盖板封盖。

电缆引入室内时的防护措施:

在室内引入口处应采用防火、防鼠材料封堵严密,防火、防鼠堵料及其施工应符合国家消防的有关标准;

电缆引入室内时,电缆的金属防护套应进行屏蔽接地,电缆上挂电缆铭牌标明电缆的芯数、去向。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还应做成端防护。

中继站电缆标桩的埋设:中继站电缆下桥或护坡后直埋地段应埋设电缆标桩,直线段每50m埋设一个电缆标桩,拐弯或分支处必须埋设一个电缆标。电缆标面向线路侧“电缆”字样,线路外侧“埋深1.2米”字样,侧面有铁路路徽的标志。标顶有规定的走向箭头。电缆标涂有白色油漆,字体及其它标志均为黑色油漆。

3.5.1电缆接续的流程

3.5.2电缆接续工艺

1)为确认电缆敷设后的符合性,在电缆接续前,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电缆相应技术指标及测试程序进行电缆型号、来去向、外端别的复核及电气性能测试;复核合格方可进行电缆接续工作。

2)复核程序:根据电缆铭牌(标识)及施工设计图确认电缆来、去向→开剥电缆确认电缆型号及外端别→依据电缆电气性能测试程序进行测试→比照规定的电缆电气性能指标复核其符合性→锯掉开剥的电缆头,准备接续。

3)电缆接续必须符合A、B端对接的原则。

4)以上经测试、复核后,全部合格方可进行接续工作。

(2)接续配件加工及组装

1)加工辅助套管:首先用钢尺量出所接续电缆外径尺寸,然后比照辅助套管上的标线(标线为辅助套管内径尺寸)将辅助套管尾部小于外径的部分切除。

2)选择变径环组:根据电缆外径尺寸,去掉内径小于电缆外径的部分。

3)加工密封胶圈:将选择好的变径环组平放在密封胶圈上,二者外圆对齐;然后沿变径环组内孔壁用专用切割刀将密封胶圈中心部分切除成圆孔,加工后的密封胶圈中心孔的直径应与电缆外径同。

1)剥除外护套:在距电缆端头190mm处用电工刀环切电缆外护套一周,并向端头方向纵向切割将其剥除。

2)折弯钢带:距外护套切口15mm处用克丝钳将钢带(双层)折弯、展平,与缆身呈90度。

3)铝护套表面附层绝缘:剥除钢带折弯处向电缆端头方向50mm范围内的铝护套表面绝缘层,并将铝护套擦净。

4)切除铝护套:距电缆外护套50mm处,用钢锯环锯铝护套一周,当锯深为铝护套厚度的1/2~2/3时,轻轻折断铝护套并将其抽出。

1)将双层钢带的正反面打磨处理。

2)松开固定环上的螺栓,将钢带夹在固定环中间,用螺栓紧固牢靠;保留钢带固定环外侧的钢带5mm,将多余部分剪去,再将固定环外的钢带折弯后整平。

3)将铝护套屏蔽网一端套在距电缆外护套切口30mm的铝护套上,用喉箍将其与铝护套紧固牢靠,然后将屏蔽网全部推向固定侧,路出电缆芯线。

(5)芯线接续:非屏蔽芯线组芯线接续除不进行屏蔽连接外其他部分与内屏蔽线组芯线接续相同

1)距铝护套切口50~70mm处剪断屏蔽组的屏蔽层,留芯线长度185mm,如图6所示。

2)除去屏蔽层端口30mm范围的绝缘层,再剥开屏蔽层纵缝,将内衬管套入芯线,将其放置在芯线与屏蔽层间。如图7所示。

3)将屏蔽压接管放置在屏蔽层外端。

4)将小屏蔽网穿入屏蔽线组的一端。

图6内屏蔽四线组开剥尺寸示意图

2)先将一个方向的全部芯线端子压接,然后用“芯线压接钳”压接,见图8所示。

3)芯线一端压接完成后,再用同样方法将对应的另一侧电缆芯线压接。全部芯线压接完成后,检查核对压接的线组线对,确保芯线接续正确。

1)在芯线压接过程中始终保证电缆芯线在压接端子筒内的位置正确。

2)压线钳与压接端子筒及芯线呈垂直状,压接时压接钳不得晃动。

3)压线应一次压紧,压线钳压紧后,能自动松开,表明压接成功,严禁对压接后的端子进行再次压接。

4)压线钳与压线筒及芯线的位置必须如图9所示,不得颠倒。

图9芯线与压接钳位置图

1)将小屏蔽套沿接续完的芯线恢复成直线状,小屏蔽套的两端分别于屏蔽层搭接15mm。

2)将内衬管移到屏蔽层切断口处,使屏蔽层覆盖内衬管。内衬管的端口探出屏蔽层切断口1mm,以防止压接时屏蔽层切断口与芯线接触。

3)先将屏蔽压接管套入小屏蔽套,再将屏蔽压接管移到与内衬管规定的位置,用“屏蔽层专用压接钳”在屏蔽压接管处压接,使电缆两侧屏蔽四线组的屏蔽层连接,如图10所示。

图10屏蔽层压接示意图

4)注意:屏蔽连接时应注意特别注意屏蔽层切口的处理,确保屏蔽层与芯线间的电气特性良好。

(8)铝护套、钢带连接

1)全部芯线接续完毕后,将接续后的电缆芯线恢复直线状态。

2)用干燥的棉纱,将铝护套与电缆缆芯之间的缝隙填塞,防止灌胶时胶液沿铝护套与电缆芯之间的缝隙渗漏。

3)将铝护套屏蔽网沿电缆芯线拉至另一侧电缆的铝护套处,用喉箍将屏蔽网与铝护套固定连接。

4)将固定拉杆安装在固定环凹槽内,如图11所示。

图11钢带、铝护套连接示意图

按现行有关标准,一般在电缆接续处不做接地。特殊情况下,电缆接续处需要接地时,应将屏蔽四线组的屏蔽层接地线复连后与铝护套屏蔽网连接在一起,再与密封挡环上的接地端子连接,最后接到地线体。如图11所示。

1)将两侧外护套切口150mm范围的电缆外护套用砂布打毛。

2)将主管移至电缆接续的中间部位。

3)将两端的密封挡环推入主套管,外挡环与主管套端面在同一平面上,调整主套管注胶孔的位置,使接头盒落地后注胶孔与地面垂直向上。

4)用扳手按对角、轮换的顺序,紧固密封挡环的螺丝,使密封胶片受挤压后径向膨胀;一端完成后再用同样方法安装另一端密封挡环。紧固密封挡环的螺丝时,必须按对角轮换的要求均匀拧紧,不可盲目用力,避免用力过大损坏密封部件。

5)将辅助套管与主套管对接,用专用扳手拧紧,辅助套管注胶孔应与主套管上的注胶孔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角度不大于±15°。

6)在辅助套管小口径端与电缆之间用密封胶带缠包做临时封堵,防止灌膨胀胶时胶液渗漏。

将接头盒水平放入电缆接头坑底部,保持主套管注胶孔与地面垂直;两端电缆储备量呈“Ω”状(或“S”、“∽”状)盘放整齐。

将胶袋的中间卡条取出用后,使A、B胶液混合,然后用手反复揉搓胶袋使A、B胶液充分混合均匀。

将胶袋的一角撕开,沿芯线侧方灌注胶液,随即将芯线松动几下使冷封胶更充分进入线间,胶面要求平整且高于金属内屏蔽层20mm以上。冷封胶灌注完成后,灌封头在8小时内严禁挤压、震动等外力破坏。、

1)电缆接续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应的接续证书方能上岗接续。

2)膨胀胶的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反应款,温度低时反应慢。当操作环境温度较低时,应按胶体混合要求增加混合时间;膨胀胶在调胶后应迅速灌注,防止胶液在胶袋内膨胀。

3)安装注胶孔盖时应将套有“O”型密封圈的注胶孔盖拧紧在主套管上,并用六角扳手拧紧至密封圈压平即可,避免用力过大造成膨胀注胶孔或扭断注胶孔盖。

4)电缆的钢带和铝护套是采用单端接地方式,单端接地的长度不大于3千米,所以电缆接续时注意大于3千米的应留一处用箱盒接续或者接续时电缆的钢带和铝护套不得接通。

5)电缆地下接续处应有“电缆接续”字样及接头编号、电缆型号、里程等的标识。路基地段的接续标应写在电缆槽盖板上,桥梁及隧道地段应标写在防护墙上及隧道壁上。

若在图纸地段接续电缆的,需在接续部位安装接头防护槽,线埋填200mm的松土,然后将接头坑全部填满。

(13)电缆接续工具及材料有接头盒、棉纱、钢锯、锯条、壁纸刀、克丝钳、偏口钳、剥线钳、剪刀、压线钳、呆扳手、螺丝刀、棘轮扳手、切胶刀、专用扳手、内屏蔽专用压接钳。

(14)详细记录接头坐标,做好标记,填写电缆接续质量表,并经监理确认。

在安装风监测设备之前,必须对安装环境进行检查,具备设计要求,方可施工。

(2)风监测设备的配置方式、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及验标规范。

(3)各种风速风向计安装不得侵入客运专线建筑限界,并满足路基,桥梁及隧道地段的特殊安装要求。

4.2风速风向计的安装

依据设计提供的《施工图》风速风向计设置于线路的迎风侧,风速风向计的安装高度为距轨面4±0.1m处,风速风向计及其配套的安装装置的质量总和不大于30kg,安装装置和现场控制箱(含数据采集单元)采用304型不锈钢制作;现场控制箱(含数据采集单元)设在接触网杆上,采用抱箍安装的形式,具有防水、防尘等功能。所有现场设备不侵入线路限界。安装示意图如下:

风速风向计接触网杆安装示意图

风速风向计与设备箱安装示意图

4.2.1安装支架的固定

安装支架与接触网杆固定时固定螺杆从铁路内侧往护栏侧方向穿,接触网两边都有胶垫。从铁路内侧往护栏侧看为:螺杆、弹垫、平垫、角铁、角铁胶垫、接触网杆、支架固定面板胶垫、支架固定面板、平垫、弹垫、双螺母(注意:平垫、弹垫的顺序)。

监测传感器线缆预处理:

1)线缆连接端去除外部塑料保护袖套约100mm。

2)去除加蔽线塑料皮线,与外部保护袖套齐平。

3)保留完整的屏蔽线,用OT端子压接后接至数据采集单元接地柱上。

4)在连接端5mm处去除金属导线外面的胶线,露出大概5mm长度金属线,并压接针形线鼻子(粉红、灰色线为预留线,不用剥线)。

T型支架穿线时,T型支架下引线缆防护如下图所示:

1)T型支架下引线缆用高强度波纹管防护将高强度波纹管PVC接头与T型支架用螺纹连接。

2)支架与接触网杆固定前需加10mm的减震胶垫,固定支架的螺栓不能接触到接触网杆体。

3)支架固定传感器的桅杆穿线孔处需加垫圈用来保护传感器下引线。

4.2.2风速风向计安装方法

安装使用的工具:指南针,水平仪。

按下图所示进行安装,利用指南针调节风速风向计指北,注意图中所示小箭头(指北点),旋转底部托架指向北方。

风速风向计指北时需记录“北”方与临近线路侧“火车前进方向”的夹角。

利用水平仪调节风速风向计水平。

风速风向计指北调节好后顺时针拧传感器上的两个固定螺母、交叉拧,确保U型螺杆两边受力均匀,待传感器不能活动后将U型螺杆上的两个螺母分别再拧3圈即可。

4.3风监测子系统功能

4.3.1大风监测功能

风监测子系统具有大风实时监测报警功能和大风实时监测预警二项功能。

4.3.2大风实时监测报警功能

系统开通初期,大风监测报警时限可按风速达到报警阈值不大于10秒钟报警设定;解除报警时限可按大风降级后不大于10分钟设定。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工程沿线的大风特征及时调整报警时限和解除报警时限。

4.3.3风速报警和解除报警

大风报警与解除报警是风速子系统的重点功能,其设计主要考虑不能频繁的报警与解除报警。目前大风报警与解除报警的依据都根据部暂行规定执行,即大风报警为连续10s的风速值都超过报警阈值,大风解除报警为连续10分钟低于报警阈值。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累积足够的数据后,结合当地风速特征对于报警与解除报警算法进行优化。

风监测子系统具备风速计工作状态的监测报警功能。

4.3.5大风报警、预警优化

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行效率DBJ/T15-144-2018标准下载,大风报警、预警参数需要在防灾系统开通运营后进行长期优化调整。

4.3.6大风临时限速规定

大风报警门限及其对应的限速值按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执行。目前报警阈值在普通列车运行区间(未设置挡风墙)暂时遵循以下标准:

(1)风速≤15m/s,正常运行;

(2)15m/s<风速≤20m/s,限速300Km/h;

(3)20m/s<风速≤25m/s,限速200Km/h;

(4)25m/s<风速≤30m/s沥青路面施工方案4,限速120Km/h;

(5)风速>30m/s,禁止进入该区域或停车。

动车组列车通过站台时,风速不大于15m/s情况下,速度不得超过80km/h;当风速超过15m/s时,动车组运行速度不得超过45km/h。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