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循环回旋钻施工方案内容

反循环回旋钻施工方案内容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47.15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反循环回旋钻施工方案内容

曾大河特大桥桥梁桩基施工方案

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划分为潜江至江陵段(以下简称本项目)与石首长江大桥及南北两岸接线工程两段。本项目共设一项目部五个分部,本分部为第三分部,起讫里程K20+641.5~K32+255.04,线路全长11.6135km,起于张金镇区以西跨四湖总干渠,于杨家垸附近进入江陵境内,后向南布线,与六合垸以西跨六合渠,在壮台以东设江陵服务区,经郑家台、李店村,止于赤岸村。

MH 5029-2014标准下载二、反循环回旋钻施工准备及施工工艺

本项目桥梁地区地质情况主要为流塑状淤泥和软塑一流塑状淤泥质土,具有含水量高、高孔隙性、低渗透性、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较显著的触变性和蠕变性等不良特点。拟采用反循环钻孔桩施工。特殊情况,如打孔遇卵石层则需采用冲击钻钻孔。

(一)、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框图

2.1.1钻孔桩施工前,安排人员对陆地钻孔施工现场进行“三通一平”工作,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场地,做好空中电线、地下电缆、水管等障碍物的调查工作,如与桩位冲突,及时找相关单位协助解决。

2.1.2桩位放样,测定桩位和地面标高。桩位放样时,桩的纵横允许偏差不大于5cm,并在桩的前后左右距中心2m处分别设置护桩,以供随时检测桩中心和标高。

根据桩位点设置护筒,护筒用8mm厚钢板制成,内径比设计直径大20cm。护筒顶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还应满足孔内泥浆面的高度要求,在旱地或筑岛时还应高出施工地面0.5m。护筒位置应埋设正确稳定,护筒中心和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倾斜度偏差不大于1%,护筒与坑壁之间应填粘土并夯实。循环钻施工时采用挖坑埋设法,埋置护筒要求准确、稳固,护筒周围用粘土或石灰土分层夯实。护筒的埋设深度:旱地施工时,黏性土应不小于1m,砂类土应不小于2m。当表层土松软,宜将护筒埋置到较坚硬密实的土层中至少0.5m。埋设护筒,应在护筒四周回填黏土并分层夯实。可用锤击、加压、振动等方法下沉护筒。护筒应加箍处理,防止其变形扭曲。

泥浆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如下:

失水率(ml/30min)

泥皮厚(mm/30min)

泥浆比重1.06~1.10;粘度18~28Pa°s;含砂率小于8~4%;胶体率≥95%;失水率≤15(ml/30min);泥皮厚≤2(mm/30min);静切力2~2.5Pa;酸碱度(PH)8~10。

泥浆配合比为膨润土0.6%~10%,纯碱(Na2CO3)0.3%~0.5%,羧甲基纤维素纳盐(CMC)0.005%~0.01%.

3.1钻机就位前,应对钻孔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就位,钻机安装后的底座和顶端应平稳,保证在钻进过程中不产生位移或沉陷。钻机应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电气部分无安全隐患,电机外壳应接地。

3.2在埋设好护筒和备足护壁泥浆后,利用一台25T吊车配合人工将钻机就位,立好钻架,拉好缆风绳,并调整好起吊系统后,将钻头徐徐放进护筒内,然后安装转盘、钻杆、水龙头等。

3.3钻机就位后,调平机座,认真量测检查钻头中心与护筒中心是否在一条铅垂线上,与孔位中心的偏差是否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确认无误后,最后再次检查钻杆的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及钻杆、钻头等部位连接是否牢固、运转是否良好、钻头直径和设计桩径是否相同,校核钻具的长度,同时检测泥浆的各项指标,一切就绪后就可开始施钻。

3.4开钻:将钻头提高距离孔底20~30cm,真空泵加足清水(不得使用脏水),关闭控制阀使管路封闭,打开真空管路使气水畅通,然后启动真空泵产生负压,待泥浆泵充满水时关闭真空泵,立即启动泥浆泵。当泥浆泵出口真空压力达到0.2Mpa以上时,打开出水控制阀,把管路中的泥水混合物排到沉淀室,形成反循环,启动钻机慢速开始钻进。

3.5开钻时先在孔内灌注泥浆,不进尺,只空载转动,使泥浆充分进入孔壁。泥浆比重等指标根据地质情况而定,一般控制在1.2~1.4左右。

3.6开孔时钻机轻压慢转,随着深度增加而适当增加压力和速度,在土质松散层时采用比较浓的泥浆护壁,且放慢钻进速度和转速,轻钻慢进以控制塌孔。待导向部位或钻头全部进入地层后,方可加速钻进。

3.7采用减压钻进,即钻机的主吊钩始终要承受钻具的重力,而孔底承受的钻压应不超过钻具之和(考虑浮力)的80%。

成孔结束后,为保证钢筋骨架顺利安放,进行第一次清孔。安放导管后,为确保清孔质量,采用反循环工艺进行第二次清孔。清孔后泥浆各项指标应符合要求。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清孔完毕后,必须在30分钟内灌注混凝土,否则,要再次清孔至符合要求。

(四).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安装

5.1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

钢筋加工采用钢筋加工场集中加工,分节预制。根据具体施工实际情况将主钢筋(钢筋笼)分成18m左右一段并编号。由于切断待焊的箍筋、主筋、箍筋、圈筋的规格尺寸不尽相同,应注意分别摆放,钢筋笼主筋用车丝机车丝,采用套筒挤压连接。

直螺纹套筒采用的标准型:

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施工工艺

套筒、钢筋镦粗套丝部位检查、矫正——→钢筋端部标记——→钢筋插入套筒——→旋紧——→检查验收

5.1.1项目工程中采用的套筒原材料宜采用牌号为45号圆钢、结构用无缝钢管,其外观及力学性能应满足相应的技术规定,套筒生产企业应提供产品规格、形式、尺寸及偏差、质量控制方法、检验项目和质保书。

5.1.2钢筋丝头加工工人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后上岗。钢筋镦粗过程中宜采用水溶性润滑剂,经镦粗后截面面积不应小于钢筋原截面面积以保证钢筋接头强度。螺纹牙型应饱满。

5.1.3质量保证和检验

在接头的材料、形式、等级、规格、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500个接头为一批的检测,不足此数时也按一批考虑,螺纹接头还需经行扭矩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如下:1)套筒外表面可为加工表面或无缝钢管、圆钢的自然表面。2)应无肉眼可见裂纹或其他缺陷,螺纹牙型应饱满。3)套筒表面允许有锈斑或浮锈,不应有锈皮。4)套筒外圆及内径有倒角。5)用专用的螺纹塞规检验,其塞通规应能顺利旋入,塞止规旋入长度不得超过3P(螺纹螺距,mm)。螺纹检验参见《滚轧直螺纹钢筋连接接头》(JG163—2004)附录C。6)其他相应技术标准参照下表:

f0mst≥断于钢筋或

f0mst≥1.10fstk断于接头

f0mst≥1.25fyk

注1:接头试件破坏形态分4种,钢筋母材拉断、套筒破坏、钢筋与连接套筒拉脱、断于外露丝扣或镦粗过渡段。

注2:套筒破坏、钢筋与连接套筒拉脱、断于外露丝扣或镦粗过渡段均应判定为破坏于钢筋接头。

注3:接头试件拉断于钢筋母材且试件抗拉强度不小于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或试件断于钢筋接头但试件抗拉强度已大于或等于1.1倍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均应判定为符号I级接头抗拉强度的规定。

5.2钢筋焊接前,要确保钢筋顺直,无局部弯折,I级钢筋要采用冷拉法调直,冷拉率不宜大于2%;受力钢筋(主筋)优先采用套筒挤压连接。同一截面套筒连接不超过50%。

5.3在钢筋圈制作台上制作加强筋,并按要求焊接。

5.4将支架按2~3m的间距摆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直线上,然后将配好定长的主筋平直地摆放在上面。

5.5按设计要求将加强箍筋套入主筋(或将主筋套入加强箍筋内),进行点焊或绑扎。

5.6在骨架外侧设置控制保护层厚度的预制混凝土垫块(直径为14cm,厚度为3cm,中心带φ10mm圆孔),施工时将混凝土垫块用φ8mm钢筋穿起来点焊在钢筋笼上,其竖向间距为2m,横向圆周不得少于4处。骨架顶端应设置吊环。吊环采用I级钢筋,不得采用螺纹钢。

5.7将作好的钢筋笼稳固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防止变形,并仔细检查制作质量。

钢筋笼在钢筋加工场分节制好,由拖车运至施工现场。为保证骨架不变形,起吊骨架宜用二点法。第一点设在骨架上部,第二点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至底端的三分点处。骨架较长时,可在其间再加设一吊点。起点时先提第一点,刚离地面时再起吊第二点,同时放松第二点,使钢筋笼竖直;若有三个吊点时,三点宜同时起吊,然后逐渐放下第二吊点和第三吊点。当骨架进入孔口前,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不可碰撞孔壁,当第一吊点接近孔口时,在其中横穿一钢钎,使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以便进行骨架接长。接笼处主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类型采用剥肋滚扎直螺纹钢筋接头,圈筋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不小于5d。主筋接头应相互错开,并保证同一截面接头不超过50%。保证两根被连接的钢筋轴线一致。接好后,将吊钩移至骨架上部并起吊,解除临时支承,将骨架继续下沉。若还需加长再设立临时支承点。如此循环,直至整个骨架降至设计标高处,将骨架牢绑在钻架底盘上或设于井口的十字架上,最后松开吊点。

安入骨架完毕,检测钢筋笼的标高是否与设计标高相符。

6.1被检桩的混凝土龄期应有7d或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0%,且不少于15MPa。

6.2检测管采用无缝钢管,规格φ57×3㎜,套管规格φ70×6㎜,管底用钢板严格封闭,钢板规格φ76×10㎜。各管节之间用套管连接,在混凝土灌注前先灌满清水,管口加盖,管口及管节连接部位应密封且不漏水。

6.3检测管每根桩基按桩径周长平均布置3或4根,牢固的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内侧,并且互相平行,管口超出桩顶面100㎝,每根管口高度保持一致。

7.1成孔质量检查合格后,开始灌注工作。灌注前,对孔底沉淀层的厚度进行再次测定。

7.2水下混凝土采用内径为30cm的导管进行灌注,根据灌注桩的长度,确定导管的拼装长度,吊装时导管应位于桩孔中央,并在灌注前进行升降实验。在使用前,我部对导管进行必要的密水承压和接头抗拉等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钻孔桩的施工。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内压力P的1.3倍,P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导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内压力(kPa);

——混凝土拌和物的重度(取24kN/m³);

——导管内混凝土柱最大高度(m),以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

——井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m³);

——井孔内水或泥浆的深度(m)。

根据公式计算,导管水密试验最大压力值为1259.5kPa。

首批砼用剪球法泄放,保证首批初灌砼将导管埋深不小于1m。

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即≥1.0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下列公式:

V=лD2(H1+H2)/4+лd2h1/4

γW—井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m3);

γC—混凝土拌合物的重度(取24kN/m3)。

7.5灌注应连续进行,一气呵成。用测深锤探测桩孔内砼面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当导管底埋置于砼的深度约6米左右或导管内的砼下落不畅时,立即开始提升导管,提升速度不能过快,提升后导管的埋深不得小于2米。

7.6如钢筋笼不是全桩长设计时,当孔内砼面接近和进入钢筋骨架时,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应注意下列事项:

a、砼面接近钢筋骨架时,导管保持稍大埋深,放慢灌注速度,减少砼的冲击力。

b、砼面进入钢筋骨架4m以上后,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骨架在导管下口有2m以上的埋深后,方可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

7.7灌注距桩顶5米以内时,可以不提升导管,待灌注至规定标高才一次提出导管,拔管时注意提拔及反插,保证桩芯砼密实度。

7.9在水下混凝土灌注完毕以后24小时内,距离桩位5m以内不得进行钻孔施工或其他具有振动性的作业,以保护新浇筑的砼。

7.10灌注过程中将拔出的导管逐节拆除并清洗干净。

(七)、质量检验及质量标准:

8.1钢筋加工、绑扎的隐蔽工程检查,由我部质检工程师组织检查,由现场技术人员填写原始施工记录。

8.2砼浇筑记录由现场技术人员负责记录。

8.4钻孔桩成孔质量标准:

群桩:100;单排桩:50

摩擦桩:不小于设计规定;

摩擦桩:符合设计要求,≤300mm

相对密度:1.05~1.10;粘度:17~20Pa·s;

含砂率:<2%;胶体率:>98%

8.5钢筋骨架质量标准:

灌注桩钢筋骨架制作和安装质量标准

成立项目经理、施工区、专业作业队三级管理机构,在全单位范围内选拔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参与到本工程施工,保证本工程的施工质量。

健全财务体制,配齐财务人员,完善财务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力保障资金用于工程和职工、劳工的工资发放上。

成立设备物资部,依据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材料按时到达,经检验合格并办理相关手续后使用,杜绝劣质材料进场。

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良的设备投入到本工程的施工中来,并储备一定数量的设备配件满足正常保养和维修的需要,以保证本工程保质按期完成。

成立工程技术部、质量部和中心试验室,建立项目部、施工区、专业施工队三级自检体系,分部分项工程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配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新版本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与监理工程师一道严把质量监测关。

根据设计图纸给定的测量基线和坐标,利用全站仪进行定位和施工放样,利用水准仪进行标高控制,坚持测量三级复核制度,不经换手复核的测量结果无效。

石料:取样做试件,用压力试验机检验其抗压强度。

碎石:按规定频率取样,以砂筛和石筛做筛分试验,以确定其级配。用烘干机、天平测其含水量、干容重等。

①.原材料和砼配合比一律采用高监办审批的原材料和配合比,以保证砼施工质量。

②.每道工序自检合格后及时报请监理工程师抽验预应力箱形连续板桥施工工艺,抽验合格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做到科学施工;信息反馈及时,适时调整和优化施工计划,确保工序按时或提前完成。

2、编制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指导施工。

3、做好图纸会审、工前技术交底、工中检查指导和工后总结评比工作,使每道工序有标准、有验收、有结论。

4、加强工程试验与检验工作,建立台帐和施工记录,优选工程施工配合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做好施工测量放样工作,坚持换手复测1-施工组织设计(铜山水库).doc,确保路线及各构件定位准确。

消灭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消灭一切机械设备重大损失事故和交通运输责任重大事故,确保交通运输安全,消灭等级火灾事故,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标准化工地”。

(二)、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