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城智慧谷(E地块)孵化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苏州科技城智慧谷(E地块)孵化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64.74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苏州科技城智慧谷(E地块)孵化器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苏州科技城智慧谷(E地块)孵化器项目

1.3公司现行的质量、安全手册及项目管理手册

1.5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及省市有关规定,企业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

MH/T 5027-2013标准下载建设单位:苏州高新软件园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苏州新区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苏州新区新世纪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江苏金土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苏州科技城智慧谷(E地块)孵化器项目

工程地址: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南

层数: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面积:23784.93㎡

建筑高度20.80m,设计±0.000米相当于1985国家高程基准3.600米。

地下一层为C35、P6的钢筋混凝土自防水剪力墙,地上内填充墙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为玻璃幕墙及混凝土实心(空心)砌块。

2.2.1.3内外墙面

外墙分为铝合金玻璃幕墙、保温外墙加干挂石材和水溶性高弹外墙涂料三种。地下室内墙刷白色防霉涂料,其它内墙面详二次装修设计。

地下室底板及地面为金刚砂地坪,其它楼地面详二次装修设计。

地下部分刷白色防霉涂料,楼板底部露空部分刷水溶性高弹外墙涂料,其它地上房间详二次装修设计。

2.3.1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下车库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上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地下防水等级为Ⅱ级,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

2.3.2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本工程基础为桩+独立承台+筏板,地下室外墙采用两道防水措施,即:第一道为1.5厚PMC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第二道为1.5厚贴必定PET湿铺法自粘卷材。

2.3.4钢筋和混凝土

本工程设计采用I级、II级、III级钢筋。基础:混凝土基础强度等级为C40,防水底板、混凝土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内掺防水剂,抗渗等级为P6。地下室垫层砼等级为C15;砌体隔墙上构造柱、过梁、圈梁和设备基础砼等级为C20。柱、梁板、楼梯标高16.450m以下砼等级为C40;标高16.450以上砼等级为C30;

包括低压配电、照明、防雷及接地。

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雨水废水系统。

现场较平坦,靠西侧有一河浜,无临时道路,无施工用临时水。

本工程占地面积一般,工期紧,共需设两台QTZ40塔机,方能将工作面基本覆盖,具体位置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目前临建、水、电已基本完成。

3.1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

3.1.1项目部组织机构(附图)

3.1.2项目部管理人员名单及专业分工(附图)

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各工种劳动力,安装与土建密切配合,主要阶段主要劳力计划见附表《主要阶段劳动力计划表》。

根据施工的需要,地下部分分为四个自然流水段;地上部分亦为四个自然流水段。

3.4.1基础部分:定位放线→挖土→垫层→防水→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基础→地下层框架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地下层顶板→防水→回填。

3.4.2主体、装饰部分:框架主体→砌体封闭→预留预埋和安装→屋面、楼地面→内外装饰→门窗安装→竣工清理。

本工程施工重点是冬期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屋面、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室内高级装修。

3.6大型机械设备配置

主体施工阶段设2台QTZ40塔吊,1台物料提升机。

3.7材料供应与管理措施

3.7.1由技术人员确定材料的种类、数量,材料员负责采购。

3.7.2现场材料及加工件的堆放、储备位置见平面布置图。

3.7.3现场的材料按计划、进度实行收、管、发制度。

3.7.4库内、场内的各种材料按规格,型号分类堆放整齐。

3.7.5加强管理,防止材料的浪费、丢失。废料、下脚料等及时回收。

4.1.1由该项目工程师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发现问题,纳入图纸会审。

4.1.2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做好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报建设单位、监理审批。

4.1.3做好定位放线,并经规划、设计、建设单位、监理部门验收。

4.1.4准备施工需要的技术资料、图集、规范,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施工规范,制定现场施工管理制度。

场内按平面布置图的位置,修筑施工临时道路,道路两边设排水沟,表面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场地四周按文明工地标准进行围挡。

5.土建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根据选定的引测点坐标和求出的各轴线点的坐标,计算出两者之间的角度和水平距离,用全站仪将各点定位。

各区各层放线时,应复核相邻各区轴线与其关系是否正确,发现偏差,及时处理。支设模板时应校验外墙框架,防止外围框架发生偏差过大。为控制楼层标高,支模及混凝土浇筑时二次用仪器校核所要控制的标高。

5.1.2高程测量和垂直度控制

基础施工:采用塔尺将水准点标高引测到基底。基底设控制标高桩,将标高在控制桩上用墨线标示清楚。

主体施工:根据原有的控制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各个楼层上,以控制各层的标高。每层利用水准仪往返测量与基准点校核,将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5.1.3水平距离测量

在用钢尺对位置点进行测量时,用水准仪协助控制尺子两端的水平,拉尺用力应一致、均匀。距离测量均采用来回两次拉尺的方法,用两次排尺的平均值消除人为误差。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轴线竖向投测和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为:

混凝土柱垂直度允许偏差<3mm

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

5.1.5.1水准基点的布设

5.1.5.1.1现场设3个水准基点,组成水准网,对水准基点定期进行高程检测并做好记录。

5.1.5.1.2由于沉降观测要在竣工以后仍须进行,所以水准基点的布设要放在不受震动或不影响施工的部位。

5.1.5.1.3为防止水准基点受冻胀的影响,水准基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m。

5.1.5.1.4水准基点与观测点距离不得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5.1.5.2观测点的埋设

5.1.5.2.1观测点的埋设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

5.1.5.2.3钢筋埋入柱内的长度应大于露出的部分,以保证点位的稳定。

5.1.5.3沉降观测

5.1.5.3.1观测的次数:首层完后观测一次,以后每完一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完成以后每月一次,竣工验收后每季度一次,竣工一年以后每半年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稳定标准为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但是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加测一次。

(1)在春节前后各观测一次;

(2)建筑物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进行加测一次。

5.1.5.3.2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安排如下:

(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使用固定的水准尺及水准仪;

(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按固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5.1.5.3.3沉降观测的精度和成果的整理:

(1)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的容差为±1mm。

(2)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进行计算,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

(3)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沉降、时间、荷载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每一观测点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4)对于曲线中出现的异常的情况,认真查找原因,排除测量本身的误差、基准点不牢固等因素的影响。及时通知设计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5.2.1.1开挖形式

挖土采用机械挖土,机械采用4 台反铲挖掘机,15辆自卸汽车。

5.2.1.2开挖方法

桩间挖土要特别注意,不要用铲头挖掘桩头,桩间放不下铲头的部位用人工清理。

5.2.1.3开挖顺序

挖土按先深后浅、先北后南的顺序开挖。

5.2.1.4基坑护坡和排水

本工程采取先开挖基坑边围护部位的土方,同样分层台阶式开挖,开挖宽度满足喷锚支护操作面。随土方开挖进度及时做基坑边坡支护。挖排水明沟、清浮土:随土方开挖进度,配人工在基坑边开挖排水明沟,在适当部位设置集水坑,中间部位利用纵横暗梁槽作为排水明沟引至设计集水坑,并设专人负责抽排水工作。在机械开挖至标高,人工配合及时清理浮土,以便及时外运。坡顶用钢管支设护栏。

5.2.1.5人工清槽

在基坑底设计标高以上留置30cm厚的土层由人工清理。

人工清槽完后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监理、设计、勘察部门验槽。

地下室室外回填安排在地下室防水完毕后进行。

(2)填土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为200~300mm。

(3)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按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土的干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5.3.1模板方案设计:

(1)基础、地下室墙、柱梁板用胶合板模板。

(2)地上工程柱、墙、梁、板全部采用胶合板模板。

支撑系统采用扣件式脚手架。

5.3.3主要模板施工方法

5.3.3.1基础模板

基础底版侧摸采用910x1820mm胶合木板作为基础的模板。

(2)混凝土剪力墙模板

梁板模板采用胶合板,支撑体系为满堂脚手架。梁底模板直接支撑在脚手架上,侧模通过ф14对拉螺栓固定。平板模板:在满堂脚手架上铺钢管作为模板的龙骨,龙骨上铺胶合板。胶合板之间的缝隙用胶带纸密封,防止漏浆。

5.3.3.2主体梁板模板

(1)梁板采用胶合板,支撑方法采用满堂脚手架,梁底脚手架立杆间距为800mm,平板处立杆间距为1000mm。

(2)梁板模的配制:梁底模采用3.5cm长的钉子将1.2cm厚胶合板固定在10cm×8cm通长方木上制作而成,侧模采用3.5cm长的钉子,将胶合板固定在6cm×8cm通长方木上制作而成。板模板可直接将胶合板铺钉在10cm×8cm方木格栅上,格栅间距50cm。

(3)梁板模板安装:首先按照梁底标高在梁底扎水平大横杆,在大横杆上扎梁底支撑小横杆,小横杆间距50~80cm,然后在小横杆上铺梁底模板,校核梁底模板位置后,用钢管卡子卡牢,然后支设梁侧模板,穿对拉螺栓加固。梁侧模加固好后即可开始板模板的支设,首先根据板底标高扎板底水平杆,铺8×10cm方木搁栅,用12号钢丝将方木搁栅扎牢。然后在搁栅上铺钉胶合板,板缝采用胶带纸粘贴。

(4)框架梁、次梁模板安装顺序:

复核轴线、梁底标高位置→支梁底模(按设计规范要求起拱)→绑扎钢筋→支梁侧模→复核梁模尺寸及位置→相邻梁板连接固定。

(5)当梁高小于500mm时,梁侧模可用水平钢管顶撑,同时用一部分短钢管做斜支撑,当梁高大于500mm时,增加ф14对拉螺栓固定。

5.3.3.3柱、墙模板

1)柱断面长边60~70cm的柱子采用10cm×10cm方木柱箍加固,60cm一道,另外需设ф14对拉螺栓加强。柱断面长边70~90cm的柱子仍采用10cm×10cm方木柱箍加固,每50cm一道,均加设ф14对拉螺栓。柱断面90cm以上柱子采用10号槽钢加固。

(1)柱模板的安装顺序是:安装前检查→柱模板安装→检查对角线长度差→安装对拉螺栓→检查校正→整体固定。

(2)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底部混凝土面是否平整,若不平整应先在模板下口处铺一层水泥砂浆10~20mm厚,以免浇筑混凝土时漏浆而造成烂根。

5.3.3.4梁柱接头等异形结构模板施工

梁、柱接头、挑檐板、弧形梁等均制作胶合板定型模板,使混凝土结构一次成活,避免修凿、剔补。

5.3.3.5楼梯模板施工

楼梯底模采用胶合板平铺在斜杆支架上,楼梯侧模及踏步模板采用异型木模,施工前先放大样,确定加固方案。

拆除模板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以下要求:

(1)不承受混凝土重力的侧模板(如柱、墙、独立基础),其混凝土强度应在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

(2)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下表所规定的强度时拆模

注:表中所指混凝土强度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确定。后张预应力结构的模板需待灌浆强度达到100%才能拆除。

5.3.5模板其他几点技术管理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认真复核模板位置,复核柱墙模板垂直度和平整度及梁板标高,检查预留孔洞、预埋铁件位置及尺寸是否正确,模板支撑是否牢固,接缝是否严密。

(2)所有模板在使用前都要涂刷隔离剂,模板接缝处采用泡沫单面不干胶胶带密封,确保接缝处不漏浆。

(3)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5)模板拆除实行报告制度,必须经项目经理同意后方可拆除。

(6)设专人利用全站仪挂大线、拉通尺等方法复验放线尺寸,复验混凝土浇筑前的模板尺寸,预防和消除质量隐患。

进场钢筋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原件,每捆(或盘)都应有标牌,进场时分品种、规格、炉号分批检查,核对标志,检查外观,并按现行规范的规定抽样做机械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进场钢筋和加工好的钢筋应根据钢筋的牌号分类堆放,钢筋下面应铺垫枕木,避免污垢或泥土的污染,做好状态标识。

5.4.3.1钢筋配料

根据设计构件配筋图和图纸的说明及有关规范的要求,绘制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单根钢筋简图,并计算出钢筋下料长度和根数。

5.4.3.2钢筋除锈

直径ф6~8的级钢筋借助机械调直同时除锈,直径ф10以上的级钢筋使用电动除锈机除锈。

5.4.3.3钢筋调直

采用钢筋调直机来调直钢筋。

5.4.3.4钢筋加工方式

钢筋采用工地现场加工的施工方法。

5.4.3.5钢筋切断

5.4.3.6钢筋弯曲

钢筋弯曲机弯曲为主,辅助以人工弯曲。

钢筋尺寸和形状正确,平面上无翘曲现象。钢筋末段弯钩直径和长度必须满足验收规范要求。钢筋弯点处不能有裂缝,二级钢筋不能二次弯曲。钢筋弯曲成型的允许偏差为:钢筋全长±10mm,箍筋的边长为±5mm。

5.4.3.7钢筋接头方式

水平级钢筋采用绑扎搭接,筏基钢筋全部采用直罗纹接头。柱竖向钢筋Φ14以上采用电渣压力焊,Φ14以下其余竖向钢筋采用绑扎接头。

5.4.3.8电渣压力焊

5.4.3.8.1施焊操作要点

(1)引弧:通过操纵杆或操纵盒上的开关,接通焊机的焊接电流回路和电源的输入回路,在钢筋端面之间引燃电弧,开始焊接。

(2)电弧过程:引燃电弧后,控制电压值。借助操纵杆使上下钢筋端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进行电弧过程的延时,焊剂不断熔化形成需要深度的渣池。

(3)电渣过程:随后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钢筋端部插入渣池,电弧熄灭,进入电渣过程的延时,使钢筋全断面加速熔化。

(4)挤压断电:电渣过程结束,迅速下送上钢筋,使其端面与下钢筋端面接触,趁热排除熔渣和熔化金属。同时切断焊接电源。

(5)接头焊毕,应停歇20~30s后,回收焊剂和卸下焊接夹具。

5.4.3.8.2质量检查

在焊接生产中,若发现偏心、弯折、烧伤、焊包不饱满等焊接缺陷,切除接头重焊,切除接头时,切除热影响区的钢筋,即离焊缝中心约为1.1倍钢筋直径的长度范围内的部分。

5.4.3.8.3质量标准

(1)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2)钢筋的规格,焊接接头的位置,同一区段内有接头钢筋面积的百分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或尺量检查。

(3)电渣压力焊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必须合格。

力学性能检验时,从每批接头中随机切取3个接头作拉伸试验。每一楼层同级别钢筋300接头为一批,不足300接头仍为一批。

检验方法:检查焊接试件试验报告单。

4)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应逐个进行外观检查,符合下列要求:

(1)焊包较均匀,突出部分最少高出钢筋表面4mm。

(2)电极与钢筋接触处,无明显的烧伤缺陷。

(3)接头处的弯折角不大于4°。

(4)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超过0.1倍钢筋直径,亦不大于2mm。

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切除重焊。

检验方法:目测和量测。

5.4.3.8.4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焊接缺陷

5.4.3.9钢筋闪光对焊

钢筋闪光对焊焊接是利用对焊机使两段钢筋接触,通以低电压的强电流,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当钢筋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施加轴向压力挤压(称为顶锻),使形成对焊接头。

5.4.3.9.1施工准备

各种规格钢筋,具有出厂合格证,进场后经检验符合要求。

1)焊机、焊机容量、电压符合要求并符合安全规定。

2)电源已具备,电流、电压符合对焊要求。

3)钢筋焊接部位经清理,表面平整、清洁,无油污、杂质等。

4)操作人员经培训、考核,可持证上岗。

5.4.3.9.2施工操作工艺

(1)根据钢筋品种、直径和所用对焊机功率,选用连续闪光焊、预热闪光焊对焊工艺。

工艺过程:将钢筋端面闪平,然后预热,使两钢筋端面交替轻微接触和分开,使其间隙发生断续闪光实现预热或使两钢筋端面一直紧密接触,用脉冲电流或交替紧密接触与分开,产生电阻热(不闪光)来实现预热。本工艺适于对焊直径20mm以上的级钢筋。

(2)焊接前应检查焊机各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3)钢筋端头应顺直,150mm范围内的铁锈、污物清除干净,两钢筋轴线偏差不超过0.5mm。

(4)不同直径的钢筋焊接,其直径差不宜大于2mm。焊接时,按大直径钢筋选择焊接参数。

(6)焊接完毕,接头由白红色变为黑色,松开夹具,取出钢筋。

5.4.3.9.3质量标准

(1)所选用对焊机性能和工艺方法,必须符合焊接工艺要求。

(2)闪光对焊接头试验。在同一台班内,由同一焊工完成的300个同级别、

同直径钢筋焊接头作为一批。外观检查的接头数量,应从每批中抽查10%,且不得少于10个;力学性能试验时,从每批接头中随机切取6个试件,其中3个做拉伸试验,3个做弯曲试验。

(3)外观检查:接头处不得有横向裂纹;与电极接触处的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烧伤;负温闪光对焊接头处弯折角不得大于4°;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得大于钢筋直径的0.1倍,且不得大于2mm。

5.4.3.9.4成品保护

(1)焊接区防止骤冷,以免发生脆裂。

(2)钢筋对焊半成品按规格、型号分类堆放整齐。

(3)运输装卸对焊半成品时不能随意抛掷,以避免钢筋变形。

5.4.4钢筋堆放和运输

5.4.4.1钢筋堆放

钢筋加工完毕后,堆放在塔吊回转半径范围之内的位置,按规格、尺寸堆放整齐。堆放场地平整、坚硬,并挂标志牌。

5.4.4.2钢筋运输

场内钢筋运输以塔吊为主,人工为辅。塔吊运输长钢筋时找准吊点,并以方木或钢管加以附着,防止钢筋变形。

5.4.5.1绑扎钢丝

5.4.5.2绑扎工序安排

柱子钢筋在支模前绑扎,墙的钢筋在支好一侧模板后绑扎,梁的钢筋在支好梁底模后绑扎,楼板的钢筋在支好的模板上绑扎。

5.4.5.3绑扎接头位置

框架梁、联系梁接头位置,上筋位于跨中,下筋位于距支座1/3跨度处。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位置要错开,搭接长度内绑扎钢筋面积占受力筋总截面面积的比:受拉区≤25%,受压区≤50%。

5.4.5.4钢筋保护层

钢筋骨架垫水泥砂浆垫块,厚度为设计要求的厚度。柱子和梁侧面采用塑料垫块,柱每边不小于两竖行,上下间距1000mm。楼板支座处的附加钢筋和悬挑构件的受力筋的保护层采用钢筋马凳控制,间距1000mm。

5.4.5.5钢筋绑扎

筏基钢筋网片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牢。绑扎时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

1)套柱箍筋: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立柱子钢筋,在搭接长度内,绑扣不少于3个,绑扣要向柱中心。

2)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A)按已划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采用缠扣绑扎。

(B)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

(C)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筋交错布置,并绑扎牢固。

(D)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及加密区内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剪力墙筋要逐点绑扎,双排钢筋之间设置拉筋或支撑筋,其纵横间距不大于600mm。

3)剪力墙与框架柱连接处,剪力墙的水平横筋应锚固到框架柱内,其锚固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4)剪力墙水平筋在两端头、转角、十字节点、连梁等部位的锚固长度以及洞口周围加固筋等,均应符合设计抗震要求。

5)合模后对伸出的竖向钢筋进行修整,在搭接处绑一道横筋定位,浇筑混凝土后再次调整以保证钢筋位置的准确。

上海某工程精装修施工组织设计1)模内绑扎:画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梁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向架立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向钢筋→按箍筋间距绑扎。

2)模外绑扎(先在梁模板上口绑扎成型后再入模内)

画箍筋间距→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铺横杆数根→在横杆上面放箍筋→穿主梁下层纵筋→穿次梁下层钢筋→穿主梁上层钢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抽出横杆→落骨架于模板内。

3)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24层,摆放箍筋。

4)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5)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