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地铁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某地地铁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16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地地铁综合办公楼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本工程为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新店车辆段基地综合办公楼。办公楼为地上6层,地下1层,在OA~E轴范围内就地下一层,培训中心及司机宿舍为地上5层;建筑总高度为23.75米,柱距为6~9米,一层层高5.0米,二层层高4.5米,三~六层层高3.6米。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梁、板均为现浇混凝土;基础型式均为独立基础、筏板基础。

地下室基坑内采用降水井降水,基坑坡顶设置截水沟,坡底采用排水沟,开挖边坡坡率为1:1.5,坡面喷射C20混凝土。

1、新店车辆基地综合办公楼结构施工图

8、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汇编Q/ZT12技06.A1~2—2006

建筑幕墙安全专项施工方案10、其他相关的国家规范标准

(一)、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人员配备

1、综合办公楼施工组织机构见下图。

2、根据施工进度要求,班组工作内容及计划人数见下表。

根据施工方法,需进场下表所列的设备和机械,确保各工序正常施工。

施工前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熟悉图纸,对照招标文件,提出问题并在图纸会审时落实。然后要根据工程特点编制施工方案。根据施工方案提出材料计划,并向施工人员下达详细的技术交底

施工人员上岗必须经过培训,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操作方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电工和焊工必须持证上岗。该工程电气涉及到系统多,工序复杂,质量目标高,施工有一定难度,且工期紧,所以施工人员的素质相对要高一些,对于独立承担施工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施工道路、施工用水、临电和场地统一规划,生产、办公、库房等临时用房由项目部统一安排,现场设办公室、库房等。材料设备提前进场,合理布置。

1、开挖前必须对放坡开挖边线、降水井、坡顶截水沟结构进行实地放样,为基坑开挖提供条件。

1、降水井布置情况与参数

采用冲击钻成孔,井径400mm,井孔必须保证圆正垂直,孔深不小于设计值。井管下入前注入清水置换,抽出沉渣并测定井深。井管吊放井管要垂直,两节井管间焊接牢固,并保持在井孔中心。

井管下入后立即填入滤料。滤料沿井孔外四周均匀填入,且保持连续以将泥浆挤出井孔。随填随测滤料填入高度,当填入量与理论计算不符时及时查找原因。滤料为卵石,井管降水井深度约为10米,降水井底标高应低于开挖面以下4米。降水井结构详见下图:

(1)、钻孔施工达到设计标高后,每隔0.3~0.5m用大泵冲洗减少沉淀,并立即下管,注入清水,稀释泥浆比重按近1.08后投入滤料。

(2)、井孔应垂直,深度应符合要求,孔径宜上下一致,井点管口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掉入管内。

(3)、开始下管前须探测孔深,当孔深与管长不符时,须重新成孔,下管时轻提慢放,仔细检查密目网包扎质量,并使井管居中,当上部孔缩径或孔底淤塞,须向孔内注水,缓慢放入,禁止上下提拉和强行冲击。

(4)、洗井工作在填砾料后进行,以防井壁泥质硬化,造成洗井困难。洗井时必须清除停留在孔内和渗入含水层中的泥浆与孔壁泥浆,疏通含水层,并在井周围形成良好的反滤层;洗井前后两次抽水涌水量差须小于15%,洗井后井内沉淀不上升或基本不上升。

(5)、洗井结束,安装地面真空抽水系统,连接抽水管路,进行试验性抽水。

(6)、在降水过程中,加强井点降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保证连续不断地抽水,不得随意停抽。

4、降水运行管理与管井拆除

①试运行之前,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

②在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阶段要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运行一口,要求在基坑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基坑底开挖面以下0.5m深。水位降到设计深度后,观测井内的水位恢复情况并维持抽水。

①降水井抽水时,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的时间相应要长。

②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质量记录,做到准确齐全。

③降水运行过程中对降水运行的记录要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合理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降水运行记录每天提交一份,对停抽的井及时测量水位,每天1~2次。

(3)、降水运行的注意事项

①做好基坑内排明水的准备工作,以备基坑开挖时遇降雨能及时将基坑内的积水抽干。

②降水运行阶段要经常检查泵和管路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不正常及时修复。

③降水运行阶段保证电源供给,如遇电网停电,立即启动自备发电机

随着主体土方开挖,降水井井管逐渐曝露出来,采用人工逐段拆除管井,并保持降水井的正常运行。土方开挖到基底后,为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应间歇性抽水以保持水位。灌注框架底板砼时,井孔位置处的砼可暂不浇注。结构满足设计抗浮要求后,方可停止抽水拆除管井,为确保井孔处底板砼的整体性和防水效果应对井孔作特殊处理。具体处理措施为:

①在井孔四周的底板内增加加固钢筋。

②停止抽水后井内用素膨胀砼填实,然后用带螺栓的钢盖板和橡胶垫圈盖好,拧紧法兰上的所有螺栓。

基坑开挖采用反铲式挖掘机开挖,渣土汽车运输渣土,开挖边坡坡率为1:1.5。

土方开挖应分层进行,每一层土方开挖必须在其上部的支护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基坑每层开挖应分层分段分块进行开挖。每层挖深不超过1米,每段不超过20米。当开挖至板底标高处,应人工修整至垫层底标高;电梯井等局部深处必须人工开挖。以确保开挖过程中土体自身的稳定。

开挖过程中,由测量人员全程控制开挖的基坑尺寸及深度。

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立即浇筑振捣现浇混凝土垫层,防止基坑底土体暴露时间过长。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的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开挖,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方可继续开挖。

土方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基底原状土不受扰动。

土方开挖过程中及地下室施工期间基坑周围不应堆土方或建筑材料,应严禁超载;严禁施工机械碰撞、碾压支护结构。

水平位移:在基坑顶部周边布置水平位移监测点,监测点距离15~20米,观测支护结构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的侧向变形。

沉降:在支护结构定周边的地面及邻近建筑物上布置沉降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地面、重要地下管线或道路每15~20米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周边每个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不少于4个。观测地下室施工对周围土体及建筑的影响。

测斜:在坡面土体内预埋测斜管,监测点间距50米,测斜管埋设长度为9米,观测基坑侧壁土体的侧向变形。

基坑边缘以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管线应进行监测: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应布置监测点,平面间距每15~25米布置一个监测点。

观测频率详见下表。遇到暴雨或位移较大等异常情况时,应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具体应报由设计人员确定。

观测频率可根据观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即观测结果较为稳定时,减少观测次数;当观测结果变化较大或遇暴雨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并将结果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采取适当措施。

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数值,且不应少于3次。

1、根据该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等条件,先把原地面降低至基坑深度只有3.8米。基坑工程采用自然放坡的方式,坡率为1:1.5。

(六)、坡底排水沟及集水坑设置

(七)、人工清底及验槽

开挖基坑,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基坑底预留200mm原状土,然后采用人工清理,垫层浇筑前进行清理,不得晾坑、泡坑,清底土方采用人工运至基坑外。

基坑清底达到设计标高后请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基坑验槽,如验收结果和设计不符时,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给出变更方案。

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验槽合格后,应及时封闭基础垫层,基础垫层为C20素混凝土厚度为10cm。

(二)、质量保证具体措施

确定以下为施工质量控制点:

1、应先由测量人员对所有测量放线进行校核检查,特别是检查土方的开挖尺寸,避免基坑挖小,而且测量人员要定期检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以减少误差,并报经工程部检查合格,再报监理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在施工前,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包括土方边坡、标高、分层厚度等,并现场检查分层分段施工的情况。

3、严格执行“三按”、“三检”和“一控”。其中“三按”:严格按图纸、按工艺、按规范标准以及土方开挖方案施工。“三检”:自检、互检、交接检。“一控”:自控正确率,一次验收合格。

4、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持证上岗。

(三)、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基底超挖:开挖基坑标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控制北京某住宅楼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如出现超挖情况,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2、基底保护:基坑开挖后不得对原状土进行扰动。

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等,挖运土时不得碰撞。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定位标准桩和水准基点应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2、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及时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线、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止损坏管线,造成严重事故。

1、保证项目:基坑、基土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严禁扰动。

2、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查, 用经纬仪、拉线或尺量检查

CJJT204-2013 生活垃圾土土工试验技术规程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