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53.95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海逸锦绣公馆GD2202002

我方已根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完成了海逸锦绣公馆深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的编制HG/T 20711-2019 化工实验室化验室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并经我单位上级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

附:海逸锦绣公馆深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

承包单位(章)广东省建筑构件工程公司

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深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海逸锦绣公馆

工程地点:南海区里水甘焦

总承包施工单位:(法人章)广东省建筑构件工程公司

施工单位:(法人章)广东省建筑构件工程公司

编制单位:广东省建筑构件工程公司

审批人:(编制企业技术负责人)

3 施工部署与施工计划 3

5 降排水措施及工程测量 10

7 质量保证措施 23

8 工期保证措施 24

9 施工安全措施 25

10 文明施工措施 28

海逸锦绣公馆工程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甘焦,场地北面和东面为现有道路,离地下室边线最短距离越为3.1米,场地南面有一高压线离地下室边线越5米及一条正施工道路,东南角为华鸿汽修厂,西面离地下室边线越4.8米为小区道路,离地下室越5米为旧电井,离地下室边线越8米为泄洪管,离地下室边线约13米为星照人家家园小区及星照人家花园施工工地。建设单位为佛山市南海海逸锦绣蓝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勘察单位为XXX有限公司,基坑支护工程由广东贝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设计,由广东省建筑构件工程公司施工总承包。

该工程总用地面积为8650㎡,本工程采用黄海高程,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8.000m。

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场地原始地貌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现已进行人工回填,按地层成因类型和岩土层性质,场区内地层自上而下分为: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层(Qmc)、残积层(Qei)及第三系(E)泥质粉砂岩,现将各岩土分层情况及其工程特征从上而下分述如下:

1、素填土(层序号(1)):

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层(Qmc)

1、淤泥质土(层序号(2))

场地内部份分布。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含较多砂粒。层厚1.10~5.10m;顶板标高5.20~2.10m。本层做标贯试验11次,实际击数N范围为2.0~3.0击,平均2.7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范围为1.8~2.9击,平均2.4击,标准值为2.2击。

2、粉质粘土(层序号(3))

1、粉质粘土(层序号(4))

下第三系(E)泥质粉砂岩

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序号(5))

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序号(6))

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序号(7))

4、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序号(8))

场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积土层中,各岩土层均相对贫水,透水性也较差。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侧向渗入补给,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为2.30~3.90m间,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基本持平。根据本地经验,水位变化随季节性气侯变化波动幅度不超过1.2m。

《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89);

《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国家、地方现行使用的其他有关规范或规程;

本工程施工图纸和招投标文件;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施工总体部署如下:

1、本工程工作量较大,每天的劳动强度大,要求健全班组的组织管理;

2、施工队伍分成3个班组,即排水沟施工班,土方开挖班和锚杆、锚索、喷锚施工班,分工配合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

3、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需分段进行施工。施工方向总体上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但在相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各工种之间应尽量创造条件穿插进行施工。

4、施工临时道路安排:目前,施工道路顺畅,可以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灵活布置施工临时道路。总的施工指导思想:

(一)总体布置坚持按项目种类在平面上分区分段,在时间上及时跟进、交叉作业。

(二)对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按分区分段、多点布置、平行前进、流水作业的原则进行,布置足够的机具设备以节省工期,同时为了便于后续项目尽快开工,同一工种各个机具、前后工种不同机具的前进方向应尽量平行布置。

(三)在垂直方向布置方面,按从上而下施工锚杆,再从上往下施工砼面层。在项目、工种安排方面按平行跟进、交叉作业、立体展开的原则进行,以节省工期。

3.2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人员配置计划

本工程施工实行“施工项目管理法管理”,实行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即“三控、三管、一协调”。

锚杆、锚索、喷锚施工班

锚杆成孔、锚杆制安、注浆工作拌料、喷射砼

3.3施工用水、施工用电计划

1、施工用水:施工用水从已有供水点接入,供水量须达到0.1m3/min以上的要求。

2、临时用电:从已有接电点分别安装一个电源开工接入。本基坑支护工程计划临时用电量约为150KW。

3.4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施工机具的规格、性能、配套数量应满足施工要求,详见下表。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一览表

3.5施工工期与进度计划

分施工段同时展开支护施工面,计划工总期为105个日历天(雨天顺延)。见进度表:

1、组织施工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踏勘,进一步了解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供水供电情况、施工条件、交通情况、材料供货情况。

3、安排好性能优良的施工机械,全面进行检查、维修、保养,准备随时进场开工作业。

4、组织足够和精干的施工人员准备按施工计划分批调遣进场。

5、本工程所需要钢材、水泥、砂碎石均由市场择优采购,进场时均应有质量合格资料,并送专门的质检单位进行检验,合格后,按施工计划安排分期分批运于现场。水泥存放于遮盖严密的仓库内,避免日晒雨淋,随领随用;砂碎石存放于干净平整的露天场地中,并避免泥土杂质污染。

6、土方开挖前,应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7、建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8、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9、选择机械,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形与作业条件、土的类别与厚度、总工程量和工期综合考虑,以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来确定。

10、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人员,物资设备的配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开工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1、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参加图纸会审。

3、编制作业指导书并做好层层交底工作。

4.3、施工进度控制实施准备

1、分解工程进度控制目标,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2、协调各施工项目之间穿插关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3、收集工程进度控制信息,做好工程进度监控准备工作。

4、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实现工程进度控制目标。

5、统筹安排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及施工进度。

4.4施工质量控制实施准备

1、分解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体系。

2、认真确定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点,落实其质量控制措施。

3、制订质量计划,分析工程质量变化因素。

4、采取有效质量控制措施,实现质量控制目标。

1、根据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和劳动力需用量计划要求,确定以作业队组形式,使队组内部工人技术等级比例合理,并满足劳动组合优化的要求。

2、根据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我司劳动力进场,并安排好工人进场后生活,然后组织上岗前短期培训。

1、编制材料需用量计划,按月提出计划表,根据计划提前落实材料的订货,按计划组织进场。

2、各种原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并根据规范做好送检工作,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3、进场材料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安排的地点堆放,保证堆放整齐,施工现场产品畅通,场地整洁。

1、配备足够施工机械及配套使用,提高机械施工效率。

2、设备安装就位、调试。

1、现场清理和测量放线

工人进场后,马上清理现场,平整场地。并汇同甲方和监理单位组织控制点验收和资料移交工作。并及时做好轴线控制测量,放样边坡修坡线。引测水准控制点。并对轴线控制点和水准点加固保护。

2、搭好各种临时设施,收集查明现场的有关资料,开工前到有关单位报批、办理各种手续,办好施工报建手续,合法施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会同监理工程师及有关单位代表,按设计尺寸复合、验收、签证、做好资料记录。

根据的地质勘察报告,在整个基坑开挖时,应先做好基坑内外排水措施,并在坑内及地面四周周设排水沟,做好坑内排水工作。拟计划在基坑内布设适量排水坑。

基坑顶、底设置排水沟,坑顶排水沟尺寸300×500mm(平均),坑底地沟尺寸300×500mm(平均),浇筑100厚C15素砼垫层,坑底铺设碎石,灰砂砖砌筑,M7.5砂浆抹面。在基坑拐角设置集水井(兼作沉淀池),尺寸1500×1000×1000mm。基坑转角处及每隔20米设集水坑以利于水泵抽水排向市政管网。

基坑采用集水井降水法。集水井降水法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基坑底设置集水井,并在基坑底四周或中央开挖排水沟,使水流入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的方法。集水井设置在基础范围以下,每隔5~10米设置一个。当挖至设计标高后,集水井应低于基坑底1~2米,并铺设碎石滤水层,以免将泥砂抽走,坑底土被搅动。水泵可采用离心泵、潜水泵和软抽水泵等。

根据建设单位、监理移交的座标控制点、水准点及桩号,设立辅助施工基线,施工基线及施工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干扰、牢固可靠、且通视好、使于控制的地方,一般应沿场区边线方向布置。

高程测量采用不低于S3级水平仪进行一组往返测回。其一站视线长度不应超过100m。其水准点测量的闭合差不超过±12(式中:L为水准点间距,以km计)。

采用辅助施工基线、桩号控制点和水准点复测工程范围原地面标高,并进行施工放样,放出场区分区分块施工分界线、锚杆位置、排水沟位置、边坡变形和沉降监测点位置。

在基坑支护过程中,密切配合土方开挖,对四周环境进行测量监控和基坑坡顶位移观测。

环境和基坑监测内容有:a、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b,基坑坡项位移观测,c、地面沉降观测;

位移和沉降观测要求为:a、沿基坑坡顶每隔15m设置一个位移观测点;b、观测精度足二等精度要求;c、基准点应在开挖前观测一次。沉降和位移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开挖过程每1-3天测量一次,有条件的尽量每天观测一次,挖至坑底十天后每7-10天测量一次,如位移趋于稳定则十五天测量一次或更长,如位移和沉降速率过大应加密观测,基坑回填后可停止观测。

地面沉降及地下水位观测要求:观测从基坑开挖开始,开挖过程中每1~3天观测一次,挖至坑底后十天观测一次,如地下水位稳定则观测周期延长或停止观测,在开挖过程中,如果地下水下降过;则观测井兼作回灌井用。

所有测量精度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全面测量资料和成果均应经自审无误后才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查验,批准后才能使用。所有测量的原始记录及内业资料应系统保存完整。

确定开挖顺序→分段分层平均下挖→修边和清理、制作导盲沟

本工程土方量大约为:5万m3,开挖深度约为8.5m。

1、按基坑围护图纸要求,沿基坑开挖面放好开挖边线,部分临基坑围护线放坡,基坑边工作面1000mm宽或550mm宽,沿工作面周边做300×500mm(平均)排水沟。

2、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基坑土方开挖按照设计图纸的每一排锚杆为一个单元进行开挖,采取分层挖运,每层挖方深度约1.3m左右。喷锚支护后进行下层,喷浆前按设计留置泄水管。土方拟采用三台挖掘机配渣土运输车挖运;开挖时放出开挖边线,并在基顶做好标记。

3、根据锚杆设置间距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标高不能超过设置标高0.4m。先开挖能做喷锚支护的周边土方,综合喷锚时的工作面及车辆、设备通行,第一层拟先开挖1.3m左右,第二层开挖深度为1.3m,直至底层。

4、边坡根据设计定,坡角等机械不能挖至的地方人工配合清理。每开挖至一定的范围即用水准仪跟踪操平检测,边开挖边鉴定土质,必要时采用轻便融探辅助鉴定。

5、做到边开挖边支护,每一层朝一个方向退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速度适当。

6、开挖的同时在最低处底部按实际需要设置集水井,再由抽水机抽出基坑外沉淀后排至下水道,每个工作台阶向外作成流水坡,使渗出的地层水和雨水顺利流入集水井,保持开挖工作面干爽。严格控制开挖标高。

8、土方开挖由专人指挥,采取分层分段对称开挖。并严格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当挖至标高接近基础底板标高时防止超挖,并按围护结构要求及时修整边坡及放坡,防止土方坍塌。

9、雨期施工时,基坑应分段进行开挖,并在基坑两侧围以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防止坑壁受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3、对土方施工的要求:

1、基坑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标高超过设置标高值不得大于0.4m,开挖大致方向为先开挖周边为喷锚施工创造条件,后开挖中部;

2、本次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开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时空效应,土方开挖必须遵循“分段、分层、先两边后中间”的开挖方式,严禁超挖,严禁一挖到底,严禁上层未支护即开挖下一层土体;另外土方开挖必须和锚杆、喷锚支护密切配合,减少无支护暴露时间,土方开挖强度满足当日支护作业能力,严禁超挖;

3.如发现土质与勘察报告不符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1、开挖标高:允许偏差+30cm。

2、边坡和边线:允许偏差±25cm。

1、开工前要做好各级技术准备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员、测量工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桩及水准点的位置尺寸。

2、施工中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进行质量控制。要及时复撒灰线,将基坑开挖下口线测放到坑底,及时控制开挖标高

3、认真执行开挖样板制,即凡重新开挖边坡坑底时,由操作技术较好的工人开挖一段后,经测量工程师或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后作为样板,继续开挖。操作者换班时,要交接挖深、边坡、操作方法,以确保开挖质量。

4、开挖边坡时,尽量采用沟端刀开行,挖土机的开行中心线要对准边坡下口线。要坚持先修坡后挖土的操作方法。

5、机械挖土过程中,土建要配备足够的人工,随时配合清坑修坡,将土送至挖土机开挖半径内。这种方法既可一次交成品,确保工程质量,又可节省劳动力,降低工程成本。

6、底层开挖后即为设计场地面标高,要注意成品保护。

六、土方工程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挖运土时不得撞碰。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和变形。必要时应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或位移观测。

测量放线→锚杆孔施工、锚杆制作→插入锚筋→浆液制作、注浆→二次补浆

1、测量放线,钻孔前先根据设计要求测放孔位,并进行标记。

(1) 作业面场地要平坦、坚实,在作业面搭设操作平台,并铺设木枋及模板,作为钻机的安装平台,模板与脚手架间要可靠稳固,模板在脚手架上不得滑动。

(2) 钻机就位后,应保持平稳,导杆或立轴与钻杆倾角一致,并在同一轴线上。 

(3)锚孔直径为φ130,锚杆倾角15。(20。)。孔位偏差±50mm,孔斜<1%;孔深:按照设计图纸,孔深允许偏差±50mm。

(4)锚杆采用专用锚杆机干成孔;钻具可采用地质部门使用的普通岩芯钻探的钻头和管材系列。或采用旋转式钻机(地质钻机)成孔,锚杆钻孔工程拟采用压水钻进成孔法,这种钻孔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钻孔过程中的钻进、出渣、固壁、清孔等工序一次完成,可以防止坍孔,不留残土,软、硬土都能适用。

(5)根据土层条件可选择岩芯钻进,也可选择无岩芯钻进;为了配合跟管钻进,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长度为0.5~1.0m的短套管。

(6)主要钻进参数包括:(a)钻杆转速;(b)钻进压力;(c)冲洗液泵量。对于不同地层,采用不同钻进参数。钻进松散土层时,采用“慢转速、小压力、小泵量”工艺;钻进密实土层时,采用“慢转速、小压力、大泵量”工艺;

(7)锚孔深度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时作好钻孔原始记录。

(8) 在钻进过程中,应精心操作,精神集中,合理掌握钻进参数,合理掌握钻进速度,防止埋钻、卡钻等各种孔内事故。

(9)钻孔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孔底沉渣。

3、锚杆杆体的组装与安放

 (1) 按设计要求制作锚杆,锚杆钢筋采用HRB335钢,为使锚杆处于钻孔中心,应在锚杆杆件上每隔2m设置对中支架,保持锚筋处在钻孔中间。

(2) 锚杆钢筋应顺直、除油除锈。

(3) 安放锚杆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曲、压弯,注浆管随锚杆一同放入孔内,管口距孔底200㎜,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倾角保持一致,安好后使杆体始终处于钻孔中心。 

(4)锚杆锚筋搭接采用双面焊接。

(5)若发现孔壁坍塌,应重新透孔、清孔,直至能顺利送入锚杆为止。

(1)注浆材料采用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按水灰比0.50~0.55配置水泥浆液;

(2) 浆液应搅拌均匀,过筛,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注浆管路应经常保持畅通。 

(3)注浆管与锚杆杆体绑扎在一起,一次注浆管距孔底50~100mm,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应进行可灌密封处理。

(4)采用砂浆泵将浆液经压浆管输送至孔底(灌浆压力达到0.6Mpa~0.8Mpa),再由孔底返出孔口,待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可停止注浆。

(6) 注浆时,宜边灌注边拔出注浆管。但应注意管口应始终处于浆面以下,注浆时应随时活动注浆管,待浆液溢出孔口时全部拔出, 

(7) 拔出套管,拔管时应注意钢筋有无被带出的情况,否则应再压进去直至不带出为止,再继续拔管。

(8) 待第一次水泥浆初凝3~4h后进行二次补浆。

(9) 注浆完毕应将外露的钢筋清洗干净,并保护好。

(1) 锚杆工程所用原材料、钢材、水泥浆标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 锚固体的直径、标高、深度和倾角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 锚杆的组装和安放必须符合《土层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的要求。 

(4) 锚杆的张拉、锁定和防锈处理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5) 土层锚杆的试验和监测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1)水泥必须经过试验,并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有合格的试验资料。 

(2)在进行张拉和锁定时,台座的承压面应平整,并与锚杆的轴线方向垂直。 

(3)进行基本试验时,所施加最大试验荷载(QMAX)不应超过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8倍。 

(4)基本试验所得的总弹性位移应超过自由段理论弹性伸长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

(1)锚杆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50MM2016版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概算定额 第一册 建筑工程,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100MM。

(2)钻孔底部的偏斜尺寸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3%。

(3)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也不宜大于设计长度的1%。 

(4)锚杆锚头部分的防腐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3.4锚杆及土钉支护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GB/T 39021-2020 智能照明系统 通用要求锚杆及土钉支护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