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04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

(1)广西沿海铁路钦州北至防城港段扩能改造工程工程量清单、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有关文件。

(2)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和设计资料。

(3)铁道部下发的有关铁路桥梁建设施工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方面的有关文件、通知。

(4)我单位现场踏勘、调查、采集和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5)我单位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营业线雨季施工方案.doc,以及在以往铁路桥梁施工中所积累的施工经验。

(6)相关技术规范及国家、铁道部颁发的现行规范、规程、验标等各项技术标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1)严格遵守国家、铁道部颁发的规范、规程和规则等技术标准的原则

国家及铁道部颁发的现行各项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和规则是指导本标段工程施工的权威性行业标准,技术方案编制中将严格遵守这些行业标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施工组织中。

(2)全面响应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要求的原则

在充分领会设计意图的前提下,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及我单位的实际施工能力和水平,力求工期、质量、安全和技术方案等各方面能充分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并相应制定出完善的保证体系和保证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3)确保施工工期的原则

整个工程统筹组织,超前计划,合理安排工序衔接,严格遵守节点工期和总工期,施工进度安排注意各专业间的协调和配合,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轻重缓急,充分考虑气候和季节对施工的影响,在有关工程施工安排上注意时间的前后调整。

(4)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

确定质量目标,严格执行现行铁路质量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国家及铁道部相关验收标准和设计要求。

(5)坚持文明施工,注重环保和水土保持的原则

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在方案的编制上力争把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制定出详细的文明施工和环保措施。

(6)力求施工方案的适用性、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位于康熙岭镇新坪村,跨度2(27×32)m。起点里程DK18+147.710,终点里程DK19+042.291,桥长894.581m。中心里程DK18+595,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较为复杂,基础型式钻孔桩基础,桩基础深度最长39.5m,桩径1250mm,墩台高度最高达18.5m。

水磨麓水库特大桥主要工程量

C35混凝土承台(抗侵蚀)

C35混凝土垫块(抗侵蚀)

C35混凝土桩身(抗侵蚀)

C35混凝土(抗侵蚀)

C35混凝土(抗侵蚀)

实体墩钢筋HPB235

实体墩钢筋HRB335

支承垫石钢筋(HPB235)

支承垫石钢筋(HRB335)

Lp=32m整孔简支箱梁(直)

Lp=32m整孔简支箱梁(区)

后台挡板钢筋HPB235

后台挡板钢筋HRB335

C40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

桥址处为丘陵性地貌,地面标高为13~38,相对高差为0~25m。该桥跨越水磨麓水库,其中18#墩、21#墩、25#墩位于水库内,平均水深4m,桥址范围无道路穿插其中,交通较为不便。

该桥桥址属于第四系广布,基岩以沉积岩为主,并分布有变质岩(以混合岩类为主)。

地表水主要为河水,水塘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和径流条件好,地表水发育。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赋存布于土层及基岩中,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微弱,地下水位一般为1~4m。

(5)不良地质、特殊岩土

无不良地质,特殊岩土为软土。

质为软黏土、淤泥质黏土,黄褐色、灰褐色,软塑~流塑状,黏性较强,局部微含碎块石,其层厚约0~4m,主要呈透镜状分布于黏土、圆砾土层等硬壳之下、基岩层之上,上面硬壳层厚约5~12m,属Ⅱ级普通土。经静探统计:qc≈462Kpa,σ0≈62Kpa,ES≈2.6Mpa。

(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桥区属丘陵性地貌,地势起伏较小,未发现构造痕迹,岩层单斜,覆土厚度不均,一般层后1~4m,最厚达5m,无不良地质情况;特殊岩土为淤泥,一般厚0~4m,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布范围小,对桥影响不大,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发育,对砼有侵蚀性,总体来说,该桥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1)该地带多为松树,施工时尽量少占林木,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2)施工弃土设弃碴场,避免将废碴弃于水库和大沟槽中,并对弃渣场地进行围拦和挡防。

本区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线路所经地区气候具有夏长冬暖、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偶有奇寒,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22.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0℃以上。无霜期长达292~331天,霜冻期0~6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24.7mm,4~9月为雨季。全年多南风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6m/s,最大风速24.3m/s。年蒸发量1609.3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雾日数5.0日,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604.2小时。

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施工区位于山岭丘陵地区,交通较为不利。交通运输以新修便道为主,施工材料主要采用汽车运输,为便于施工水中墩,在水库中架设2座施工便桥,总长115m。

2.4.2沿线建筑材料分布

区内水系发达,沿线分布有较多砂场,河砂资源较丰富且质量较好。初步选择合浦上洋砂场。

沿线分布有较多采石场,汽车运输较便利,均产碎石、片石,质量、数量均可满足沿线工程的需要。初步选择武鸣中正石场。

线路所经各县、乡均有砖、瓦、石灰生产,可就近供应。

线路沿线燃料供应比较充足,施工机械使用的燃料可就近采购。

2.4.3沿线水、电情况

线路所经地区河网密集,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无特殊缺水情况,施工用水可就近河沟中取水。

线路所经地区电网发达,电力资源充足,高压电源线分布广,本线施工用电采取直接利用地方电源和施工用电临永结合的方式供应,在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设置400KW变压器一座。

3工程特点、重难点分析和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分析及对策措施

本桥设计行车速度为250km/h,采用盆式橡胶支座,设计里程以左线里程贯通。本桥基础部分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基础型式全部采用钻孔桩基础,桩基础深度最深可达39.5m,桩径1250mm,墩台高度不一,最高达18.5m,基础部分位于水库中,淤泥较厚,平均水深4m,施工采用钢板桩围堰和筑岛填筑的方法。

3.2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1)水库地质情况复杂,淤泥较厚;钻孔桩深度深达33m,钻孔难度大。

(2)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主要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结构使用过程中的正确维修与例行检测。就本工程而言,重在从施工过程控制的方面来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即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作用等级进行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选配,并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特别是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湿度控制等。

由于耐久性混凝土比侧重于满足强度需要的常规混凝土有更多、更高的施工要求,因此我们将在耐久性混凝土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消化吸收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保证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

(3)承台大体积混凝土运送、浇筑及养护也是施工控制要点。

3.3重点、难点工程技术的控制措施

水磨麓水库双线特大桥的重难点工程有:钢板桩围堰施工、耐久性混凝土施工、承台大体积砼施工;

3.3.1钢板桩围堰施工处理措施

3.3.1.1常规处理方法

(1)钢板桩进入施工现场首先对其进行仔细检查,对有明显弯曲破损、锁口不合、锁口有焊瘤等缺陷情况的及时修整。

(2)本围堰要求对水密封插打,组与组之间用水密封胶进行两通处理,确保承台施工的顺利进行,钢板桩底端打入持力层。

(3)内导框(围囹)安装好后,即可插打钢板桩,插打过程中按“插桩垂直,分散纠偏,有偏即纠,调整合拢”的要点控制。整个插打过程严格控制板桩的垂直度。

(4)在钢板插打后,对岛内进行抽水,同事组织人员进行岛内回填粘土,填土高度与库堤高度一致,岛与库堤边中间的空隙同样填筑粘土,保证库堤与岛上连通。从而在平台进行桩基施工。

(5)承台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在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沟,在钢板桩的四个角设置集水井用水泵集中排水,然后进行混凝土封底施工。若基坑内水流较大时,则采取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方法进行封底。

(6)钢板桩打入前一般应在锁口内涂以黄油,锯末等混合物。当锁口不紧密漏水时,用棉絮等在内侧嵌压,外侧包裹一层防水彩条布,起到防水和减小水压力的双重效果,在桩脚漏水处,采用局部砼封底等措施。若漏水严重,堵漏困难时,在钢板桩外侧补打木桩围堰,木桩围堰内测铺设彩条布,在彩条布与钢板桩围堰间填筑粘土进行封堵。

(7)当承台施工完毕后,拆除钢板桩与承台侧墙之间的支撑,进行钢板桩的拔除。拔除按与打桩顺序相反的次序进行,拔除采用汽车吊进行,拔出的型钢应及时清除土砂,涂以油脂,拔一根清理一根。变形较大的钢板桩应该调直,清理完毕后需及时运出工地,并及时运走,以保证场地的清洁。

3.3.2耐久性混凝土的施工措施

3.3.2.1原材料选用

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石灰岩、花岗岩、辉绿岩等球形、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碎石,压碎指标不应大于10%,母岩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大于2,含泥量小于0.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5%,颗粒尽量接近等径状。

粗骨料粒径宜为5~20mm,且分两级储存、运输、计量,5~10mm颗粒质量占(40±5)%,10~20mm颗粒质量占(60±5)%。

选用无碱活性粗骨料(因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为0.10~0.20%的活性骨料时,由各种原材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应超过3.0kg/m3)。

细骨料应选择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的天然中粗砂(不宜使用机制砂和山砂,严禁使用海砂),细度模数2.6~3.0。

严格控制云母和泥土的含量,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1.5%,泥块含量应不大于0.1%

选用无碱活性细骨料(因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为0.10~0.20%的活性骨料时,由各种原材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总碱量不应超过3.0kg/m3)。

适当掺用优质Ⅰ级粉煤灰、磨细矿渣、微硅粉等矿物掺合料或复合矿物掺合料,Ⅰ级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分别应符合GB1596和GB/T18046的规定,Ⅰ级粉煤灰需水量比不应大于100%,磨细矿渣比表面积应大于450m2/kg。矿物掺合料掺量不超过水泥用量的30%,粉煤灰与磨细矿渣复合使用时,两者之比为1:1。

采用具有高效减水、坍落度损失小、适当引气、能细化混凝土孔结构、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专用复合外加剂,尽量降低拌合水用量,专用复合外加剂必须满足专用复合外加剂的规定。

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的要求。凡符合饮用标准的水,均可使用。

3.3.2.2耐久性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及要求

(1)耐久性混凝土控制

桥梁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级别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依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进行组织施工。

地下水土环境对混凝土具有侵蚀性地段,应根据其侵蚀类型、侵蚀程度采用相应的耐腐蚀砼(耐腐蚀砂浆),并满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铁建设[2007]140号文”的有关要求。

桥梁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级别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为满足100年使用年限的要求,在主体结构类型、构造、建筑材料上做到结构耐久、并有利于阻挡或减轻环境侵害。

施工中砼的配合比应根据现场取水化验结果,对所采用胶凝材料、骨料特性以及选用外加剂的技术要求进行调整配置,并取样试验,确保所采用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指标满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铁建设[2007]140号)的要求。

控制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因素是施工质量。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监理、设计等单位,针对工程特点、施工环境和现场条件研究制定施工全过程和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与质量保证措施,商定质量检验方法和管理办法。

加强施工管理,通过对耐久性混凝土的试配试制,检验合格后开工。施工过程中,从原材料采购、混凝土搅拌、运输、浇注、捣固到养护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质量标准操作,规范施工,切实保证施工质量。

4)使用及维护要求桥梁工程,应在100年的使用期限内,定期对其结构及材料的使用状态、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检测及监测,并就桥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判明桥梁结构的维护时机。必要时,根据需要对桥梁主体结构进行加固、补强绿化护坡施工方案,甚至更旧换新。

(2)耐久性混凝土施工

1)耐久性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强度、弹模、初凝时间、工作度等因素并通过实验来确定。

混凝土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进行准确称量,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掺合料等)±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细骨料的含水率,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搅拌时投料顺序为: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所需用水量,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应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应少于2min,也不宜超过3min。

混凝土拌合物入模前进行含气量测试FQY高性能膨胀剂结构自防水建筑构造---L15JT63.pdf,并控制在2~4%。

耐久性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输送泵输送或混凝土运输车运送。当采用泵送时,输送管路的起始水平段长度不小于15m,除出口处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其它部分不得采用软管或锥形管。输送管路应固定牢固,且不得与模板或钢筋直接接触。混凝土应连续输送,输送时间间隔不大于45min,且坍落度损失不大于1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