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煤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建设施工组织设计

山煤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建设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8.04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山煤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90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建设施工组织设计

为统筹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洪洞陆成煤业)整合矿井项目管理,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矿井建设成本,特编制本矿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一)井巷工程方面:改造原山西陆成煤业有限公司的主斜井作为重组后的主斜井,利用原陆成矿井工业场地的副立井、回风立井并联作为重组后的回风井,将原山西德汇煤业有限公司的主斜井作为重组后的副斜井,矿井采用混合开拓方式,全井田划分为一水平开采。

LY/T 3200-2020 圆竹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二)机电运输系统方面:

整合前,原山西陆成煤业有限公司是由左木35kV变电站711专线配出至陆成10kV变电所,作为该矿的主供电源,主变容量为6300和3200kVA;保安电源是由山头35kV变电站849线路(行业专线“T”接其它负荷)配出。

原山西德汇煤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资源整合前已取消用电户名,场地有地面10KV变电所一座,主变容量为6300和3200kV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90Mt/a,主运输全部采用带式输送机。

大巷辅助运输采用无极绳绞车牵引矿车的运输方式。

矿井现采用1t系列矿车提升及运输,升级改造后仍加以利用,同时增加必要的重型平板车运送大件。

主井工业场地内设主斜井,副井工业场地内设副斜井。主斜井井筒倾角为16.3°,斜长562m,装备一条带式输送机,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井筒倾角为8°,斜长765m,采用串车提升方式,装备单滚筒矿用提升绞车,担负矿井矸石提升、设备、材料运送等辅助提升任务;副斜井装备井下架空乘人器,担负人员升降任务。

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矿井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通风方式采用机械抽出式。

(三)土建工程方面:根据生产工艺需要,生产系统新建项目主要有副井绞车房、主井绞车房、主井井口房、筛分间、主井井口房至筛分间皮带走廊、筛分间至筒仓皮带走廊、筒仓、变电所等。

(四)矿井自然条件方面:该矿属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煤层自燃等级为Ⅰ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根据调查,预计矿井正常涌水量为60m3/h,最大涌水量为80m3/h。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1、采矿许可证,《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报告》,瓦斯、二氧化碳年度汇总表,煤质检验报告;

2、《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3、《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初步设计》及矿井安全专篇。

4、国家和部颁的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各专业施工及验收规范、预算定额、有关经济指标、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相关文件。

三、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建设方针、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在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工程进度,立足高标准,早投产,早见效益,达到稳产高产。

2、科学合理安排各环节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法,精心组织三类工程平行交叉作业和均衡施工,采取技术组织措施,保证关键线路工程连续快速施工。

4、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矿井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设计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把防水、防火、防瓦斯、防尘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贯穿到各单位工程、各道工序、各项系统,做到防治结合。

5、尽量利用永久设施技术改造,严格控制大临工程,以缩短建设工期,节省投资。

6、坚持行之有效的承包经营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目标管理制,建设监理制等制度,并不断创新和深化。

1、应尽快委托初步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制作,并签订供图协议,确保施工图纸供应。

2、本矿井的建设工期要求比较紧,在编制本设计时,是按照多队多头平行作业考虑的,所以要求在选择施工队伍时,应选择人员素质好、施工质量高的施工队伍,并加强施工现场运输及质量管理。

3、本矿属整合改造矿井,井下部分原有生产系统可利用,因此在主井开工的同时,井下工程可同时开工。需注意的是应对原有巷道进行隐患排查及检查,断面不足处应按初步设计进行刷大,以保证井下施工和运输需要。原有井底排水设备应保持完好,水泵及排水管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保证有足够的备用量。所有利用的机电设备应进行全面检修,严禁“带病”作业,确保安全施工。

4、井下原有巷道、小窑破坏及采空区较多,施工时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防止采古空积水、有毒有害气体涌出。井田范围内共有108个小窑井口和7个地质钻孔,虽然小窑井口应按要求进行了永久封闭,但井巷工程在接近这些井筒或钻孔时,必须进行探放水。对开采深度较浅的地表,应经常检查采动裂隙(尤其是雨季前后),及时填平压实,防止地表水渗入井下。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约26km处的霍家庄村附近,行政区划属左木乡管辖,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2′59″~111°25′41″,北纬36°19′51″~36°23′22″。

井田位于吕梁山脉南端的东部,地貌单元属中山区,井田内自西南向东北发育一道山梁,山梁两侧沟谷发育,总的地势为中间高,西北、东南两边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部,高程为1343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部沟底,高程为1015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328m。

地表水系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地表多为沟谷溪流,东部流水注入汾河后汇入黄河。地表水为季节性水流,冲沟发育,山沟内多有季节性小溪流,夏、秋季流水量较大,受季节影响明显。

据有关资料,历史上近百年来本区未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根据国

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洪洞县属8度地震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五、当地经济概况

本区农业以郊区为主,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小麦、高梁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蓖麻、油菜等;经济作物有优质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花生等;蔬菜类作物主要有白菜、萝卜、韭菜、茴子白、茄子等,是城区主要供应基地。

区内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粘土和石灰岩。

区内工业发达,主要有煤炭、冶金、机械、化工、电力、轻工和建材。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煤—焦—铁、煤—电—化为主的产业链,为洪洞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有无文物古迹旅游区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

井田范围内无文物古迹旅游区,井田内村庄较多,无其它大型建筑物。

本矿生活用水来自自有机井;井下涌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以上水源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井田位于乔家湾详查区内中东部,通过矿井开采工程控制及乔家湾详查勘探资料,现本井田批采煤层2号煤层达到勘探程度,可作为2号煤层矿井设计的地质依据,其它煤层未达到勘探程度,应进行补充勘探,提高其它煤层勘探程度。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10]810号文对《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洪洞陆成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进行了批复。

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上述这些地层在井田内均有出露。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为含煤地层基底,下段厚71.10~102.87m,平均厚89.99m,以泥灰岩为主,夹石灰岩、白云质泥岩,含纤维状石膏层。上部为深灰色石灰岩,下部为厚层状石灰岩或白云岩。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峰峰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9.03~40.90m,平均厚20.88m。以铝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含一层深灰色石灰岩,底部多为铁铝岩,经风化后局部富集为结核状,团块状褐铁矿,通常称为“山西式铁矿”,其上为铝质泥岩。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K1石英砂岩底至K7砂岩底,厚63.07~136.20m,平均98.56m。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底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K1,下段厚18.50~41.80m,平均厚33.90m。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煤层2层,分别为9+10、11号煤层,均为可采煤层。中段厚24.47~42.85m,平均厚32.80m。以2层深灰色石灰岩(K4、K2)和泥岩、铝质泥岩为主,夹不稳定薄煤层2层(7、8号煤层)。上段厚20.10~51.55m,平均厚31.86m。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钙质泥岩和1层不可采薄煤层(5号煤层)。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从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厚19.30~37.50m,平均27.50m,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黑色、黑色泥岩为主,含煤3层,分别为1、2、3号煤层,其中2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由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度64.48~157.96m,平均厚106.72m。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下段由K8砂岩底至K9砂岩底,厚29.62~76.50,平均51.72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细砂岩和不稳定薄煤层组成。上段由K9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34.86~81.46m,平均55.00m,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粉砂岩,灰白色含紫色斑块的泥岩组成,底部为灰绿色中砂岩。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区最大残留厚度约50m,为本组地层的下段,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地层之上,岩性以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细~中粒砂岩,含薄层兰灰色泥岩条带,底部为K10砂岩,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

7.第四系中更新统(Q2)

以黄土为主,大面积覆盖于基岩之上。全层厚0~60m,平均厚20m左右。

本井田位于霍西煤田西南部,乔家湾勘探区东部边缘,三交河背斜和霍家庄向斜穿过井田。

三交河背斜(S1):穿过井田西部,轴向总体为北东向,西翼地层倾角3°~29°,平均10°;东翼地层倾角3°~16°,平均8°。

霍家庄向斜(S2):位于三交河背斜东侧,轴向近南北,其东翼局部地段较陡,地层倾角4°~23°,平均10°;西翼较平缓,地层倾角5°~16°,平均10°。在霍家庄向斜东翼,发育有次一级的褶曲构造—轴向近东西向的短轴背斜构造。

另井田西南部有一背斜(S3),轴向北东东,两翼倾角较平缓,平均倾角6°左右。

在井下生产过程中揭露了三条断层,其特征如下:

F1断层:为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0°,落差10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650m。

F2断层:为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8°,落差7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550m。

F3断层:为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5°,落差45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1400m。

地面填图和井下生产中均未发现陷落柱,井田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根据地表和井下巷道揭露,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

太原组地层厚63.07~136.20m,平均98.56m,含煤5层,分别为5、7、8、9+10、11号煤层,其中9+10、11号煤层为稳定的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7.63m,其中可采煤层平均厚6.28m,含煤系数7.74%,可采含煤系数6.37%。

山西组地层厚19.30~37.5m,平均27.50m,含煤3层,分别为1、2、3号煤层,其中2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总厚1.85m,可采煤层厚3.17m,含煤系数6.73%,可采含煤系数4.36%。

位于山西组中部,煤层厚度0.35~1.50m,平均1.20m,井田内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顶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2号煤层在井田东、南部大面积剥蚀,属赋煤区全井田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据调查,在赋煤区内曾有小窑及原新窑煤矿开采过,已基本采空。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部,上距2号煤层80.10~95.28m,平均92.50m,据井田内原各开采井巷工程揭露及钻孔资料,其煤厚1.77~5.40m,平均2.50m,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3层,仅局部地段与11号煤层合并(L4号孔合并)。顶板岩性为细粉砂岩、泥岩、灰岩,底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属赋煤区稳定可采煤层,在井田北部、东南部部分剥蚀。

位于太原组下段中下部,上距10号煤层0~6.05m,平均4.57m,煤厚0.90~4.10m,平均2.73m,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0—2层夹石,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灰岩,底板岩性为铝土泥岩、砂质泥岩、泥岩。属赋煤区稳定可采煤层,在井田北部、东南部部分剥蚀。

80.10—95.28

本区含煤地层以及煤层间距变化不大,煤岩煤质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岩性,岩相及煤层本身的特征为对比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建立了具有特殊性质的岩层,即标志层,再借助于煤质、电测曲线及煤层间距等方法,更增强了煤层对比的可靠性。

1.煤层自身特征:2、9+10、11号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各煤层厚度、结构、层位等一系列特征为煤层对比提供了一定依据。

2.标志层法:本井田的标志层发育较好,K2、K4灰岩或泥灰岩和K1、K3、K7、K8砂岩在煤层对比方面提供了参照依据。

3.层间距:本区的可采煤层、标志层发育比较稳定,层与层之间距离变化不大,在一定程度上给煤层的对比提供了依据。

该对比成果经本次与邻区资料对照,主要可采煤层层位确定基本合理,对比成果可供本次利用。

(二)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1.根据生产矿井采取的煤样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特征基本相似,现叙述如下:

9+10、11号煤层:黑色块状,条带状、细—宽条带状、粒状及少许片结构为主,呈弱沥青光泽,为光亮—半光亮型;煤岩组份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镜煤少许。

本井田未做这方面的工作,根据乔家湾详查报告资料,各煤层显微煤岩特征如下:

显微组分以镜质组、惰性组为主,分别为65.92%和25.93%,半镜质组为5.93%,壳质组为0.74%,矿物组为1.48%。

显微组分以镜质组、惰性组为主,分别为71.90%和17.10%,半镜质组为1.40%,壳质组为5.80%,矿物组为3.80%。

(三)煤的化学组成、工艺性能

根据本次井下6个见煤点采样化验资料及本次补充勘探的7个钻孔资料,各煤层化验资料汇总如下:

水分(Mad):原煤:0.60%~3.73%,平均1.42%;

浮煤:0.68%~1.23%,平均0.94%;

灰分(Ad):原煤:11.08%~45.64%,平均26.59%;

浮煤:5.22%~10.26%,平均7.43%;

挥发分(Vdaf):原煤:33.35~40.30%;平均36.59%;

浮煤:32.94%~36.43%,平均35.04%;

全硫(St.d):原煤:1.14%~3.75%,平均2.57%;

浮煤:1.52%~3.04%,平均1.97%;

发热量(Qgr.d)原煤:17.60~31.58MJ/kg,平均24.77MJ/kg;

浮煤:31.85~33.25MJ/kg;平均32.51MJ/kg;

磷(Pd):浮煤0.01%;

粘结指数(GR·I)94~104,平均99;

胶质层最大厚度(Y)22~30.5mm,平均27mm;

焦渣特征(CRC)原煤:4~8,平均6;

浮煤:6~8;平均7;

真密度(TRD):原煤1.52~1.69t/m3,平均1.60t/m3;

视密度(ARD):原煤1.36~1.55t/m3,平均1.44t/m3;

Cdaf:原煤80.38%;浮煤85.79%;

Hdaf:原煤4.64%;浮煤5.39%;

Ndaf:原煤1.52%;浮煤1.40%;

Odaf:原煤5.80%;浮煤10.36%;

浮煤回收率:24.10%~49.20%,平均34.97%。

水分(Mad):原煤0.34%~1.68%,平均0.90%;

浮煤0.64%~1.24%,平均0.77%;

灰分(Ad):原煤10.17%~39.70%,平均24.57%;

浮煤4.38%~12.40%,平均8.43%;

挥发分(Vdaf):原煤33.13%~39.58%,平均35.90%;

浮煤30.54%~36.00%,平均33.65%;

硫分(St,d):原煤1.08%~3.59%,平均2.41%;

浮煤1.25%~2.97%,平均1.97%;

磷(Pd):浮煤0.034%;

发热量(Qgr.d):原煤18.48~32.02MJ/kg,平均27.02MJ/kg;

浮煤30.83~33.07J/kg;平均32.34MJ/kg;

粘结指数(GR·I):浮煤90~103,平均97;

真密度(TRD):原煤1.39~1.78t/m3,平均1.58t/m3;

视密度(ARD):原煤1.30~1.47t/m3,平均1.40t/m3;

DB50/T 822-2017标准下载Cdaf:原煤84.77%;浮煤85.90%;

Hdaf:原煤5.34%;浮煤5.34%;

Ndaf:原煤1.31%;浮煤1.32%;

Odaf:原煤6.79%;浮煤5.87%;

浮煤回收率:19.10%~69.00%,平均45.28%;

胶质层最大厚度(Y):浮煤23~28mm,平均26;

焦渣特征(CRC):原煤:5~7,平均6;

高级豪华高层商住楼施工组织设计浮煤:7~8;平均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