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天府广场隧道工程2标段主体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成都市天府广场隧道工程2标段主体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12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成都市天府广场隧道工程2标段主体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成都市天府广场隧道工程2标段

主体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本工程位于成都市东西干道,隧道主体工程位于天府广场北侧。所处地貌单元为成都平原的东南边,地形平坦。地表水系为府、南河及其支流水系。

场地所处成都市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m/s,年平均气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

场地各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层(Q4me)、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fgl)JBT 13836-2020 袋式除尘器用滤料孔径特征的测定方法.pdf,白垩系灌口组泥岩(K2g)。

2.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工程起点桩号K0+000位于人民西路—东城根街交叉口中心,隧道起点K0+135.76(西华门街交叉口以西约50m),终点K1+233.88(西沟头巷以东约20m),全长1098.12m。隧道平面线形为单一直线,偏离蜀都大道中线以北2.35m设置。

根据隧道施工方案的不同,隧道框架部分设计有两种结构形式,全断面施工双箱整体框架和半幅施工框架两种结构形式。框架全部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S8。

双箱整体框架框架全高7.30m,内部净高5.0m(已经扣除0.3m设备空间),单箱净宽8.80m,外侧墙厚度0.7m,中立墙厚度0.6m,顶板厚度0.7m,底板厚度设计为0.75m(G框架底板厚度加厚至1.5m)。

半幅施工框架和全断面施工框架不同之处在于中间立墙分两次施工,第一次形成厚度为0.4m,第二次形成厚度为0.2m,第一次施工预留接头钢筋。

隧道框架在紧急停车带段单侧加宽2.0m,并在纵向两侧3.0m范围内顺接。

隧道内部附属排水泵站利用隧道框架侧墙开洞形成,结构公用隧道外侧墙。在K0+505及K0+820两处隧道中墙开洞形成车行横洞。

道路类型:交通性主干道;

设计车道:双向四车道;

隧道净宽:2×8.80m;

隧道净高:≥4.5m;

隧道路面横坡:1.5%;

设计车速:隧道内50km/h。

经研究施工设计图、地质柱状图、现场及有关文件规定,结合现场的水文、地质、环境等因素的调查,分析认为该工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3.1地理位置突出,环境要求高

成都市天府广场隧道工程位于城市主干道上,又处于成都市中心地带,是成都的标志性地区。地理位置十分突出,车流量大,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景区、城市交通组织和城市投资环境及形象等要求。

3.2工程地下水较高,施工难度大

本场地地下水较高且人工填土层下的卵石层透水性较强,由于基坑采用明挖方式,对降水、排水、防水的要求较高。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施工的影响。

3.3地下管线众多,需精心施工

由于工程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主干道上,各种地下管线众多,且走向、大小、现状等情况复杂。施工中需充分考虑,周密安排,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做细管线的迁移、新建、改造、保护工作。

3.4交通流量大,需精心组织

工程周边道路交通量巨大,施工中必然对交通产生影响,交通也必然对施工产生影响。需和相关部门充分配合,制定科学可行的交通疏解、保障措施。

3.5工期要求紧,未知因素多

由于施工将对道路行车造成影响,而且工期要求非常紧张,同时地下管线多、城市交通运输、环境以及水文、气象等各种因素,均有可能对工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施工中必须作好组织与协调工作,加强预控和工期的计划管理。

3.6建设标准高,技术复杂

成都市天府广场隧道工程建设标准高;施工中现浇砼抗裂、防渗、框架箱体的沉降与变形、基坑稳定、基坑支护防水、隧道内施工缝、变形缝的处理等技术较为复杂。

3.7基坑开挖边坡紧临周围建筑物,在施工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周围建筑物不受影响。

4.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

4.1.1下穿隧道:基坑开挖采用“水平分层、纵向分段、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开挖过程中每层坡度控制在约1:0.25~0.33。

基坑开挖均采用明挖施工,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自卸车运输。

基坑开挖前,首先做好坑顶的截水沟并进行井点降水,确保基坑施工作业面无地下水。开挖时采取分层分段进行,分段为F~J号框架段、J~N号框架段;标准段分3层,第一层厚度3.0m、第二层厚度3.0m、第三层厚度3.2m,最后人工开挖厚度0.2m,并与土钉竖向步骤匹配,开挖一层支护一层。

挖掘机开挖至比设计标高高20cm处,人工清底找平,严禁超挖,严禁“大锅底”开挖。基坑开挖后,沿基坑四周挖排水沟,汇集至集水井处,用污水泵抽出基坑。同时机械作业应避免损害其周边管线,采用人工修整边坡。

4.1.2基坑支护方案

4.1.2.1下穿隧道基坑支护:

土钉墙施工时要紧随开挖面分层逐段施工,主要施工工序如下:

4.1.2.1.1工作面开挖

坡面开挖采用自上而下,分层逐段进行,分层高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并与土钉竖向步距匹配。开挖完成后,人工配合机械刷坡,清除坡面浮碴及覆土。

4.1.2.1.2喷射底层砼

4.1.2.1.3成孔

4.1.2.1.4土钉钢管制作安装

钢管壁每30cm安装角钢倒刺,增强抗拔力。为了保证钢管在孔中的位置及钢管的保护厚度,制作时在锚钉上每隔2m焊一个定位架。插入前,首先用高压风将孔内残留及振动废土清除干净。

4.1.2.1.5注浆

4.1.2.1.6绑扎钢筋,安装钢垫板

注浆完毕,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悬挂钢筋网片。钢筋网片采取集中制作,现场绑扎,并使基紧贴坡面,同时在钢筋网片下部及需搭接边预留不小于25倍钢筋直接的搭接长度。钢筋网片绑扎完后,在土钉外露端头,安放钢垫板安装钢垫板,用扳手拧紧螺母,施加预紧力。压住钢筋网,与第一层砼壁密贴。

4.1.2.1.7喷射面层砼

第二次喷射C20砼。为使搭接方便,每层每段下部及搭接边留30cm,要暂不喷射,并做成45º的斜面形状。

4.1.2.1.8施工注意事项

4.1.2.1.8.1筋网与土钉锚固装置要连接牢固,喷射砼时钢筋不得晃动,钢筋网钢筋经除锈,除油且平直;

4.1.2.1.8.2边坡开挖前,应首先做好坡顶截排水沟。施工中,应做好坡面,坡底的排水工作;

4.1.2.1.8.3土钉施工前先进行拉拔试验;

4.1.2.1.8.4机械开挖时,坡面要预留保护层,然后采用人工清方刷坡,坡面必须平整、规则。

4.1.2.1.9基坑边坡坡度:土层边坡坡度1:0.3,卵石层1:0.25~0.30。

4.1.2.1.10固土层厚度变化(按查设计资料4.2~6.0m),锚杆长度在大于4.5m地段,上面锚杆加长2m。

4.1.2.1.11提前确定好基坑顶面可堆载的位置,设计规定在基坑边缘10m范围内的堆载不得大于15Kpa,考虑到施工需要,在基坑边将有荷载,其预计荷载值见基坑开挖示意图。

为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除在基坑边坡有荷载处铺设钢板以分散降低应力外,对该处边坡进行加强,即在边坡方向将喷桨厚度加厚到20㎝。锚杆按荷载加长3~5m。

4.1.2.2地下人行通道开挖边坡加固:

K06+00地下人行通道需下挖15.3m,A段端头受省机械厅围墙所限,C段端头受施工便道所限,两侧开挖时又受场地管线限制,每边只能放坡3m左右,为了施工安全,在周边增加18根支护抗滑桩,抗滑桩中间用土钉墙支护,该抗滑桩由设计院设计,在此不再检算。在上部5m采用1:0.5坡度,下部为垂直开挖。

4.1.4交通组织方案:

4.1.4.1东单路口交通组织方案:

北半幅隧道施工:见“东单路口北半幅隧道施工交通疏解图1”;

全幅隧道施工:见“东单路口全幅隧道施工交通疏解图2”;

南半幅隧道施工:见“东单路口南半幅隧道施工交通疏解图3”。

施工的同时作好基坑防护工作,通过倒边分段施工保证道口行车,缓解交通压力。

4.1.4.2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

4.1.4.2.1全幅结构施工时,机动车改至天府广场临时道路行驶,北侧提供人行及非机动车道,宽度6米。

4.1.4.2.2半幅结构施工时,先做北半幅框架,车辆和行人在南半幅路面通行,宽度18米,同时北侧提供4米宽的人行及非机动车道;倒边施工时反向提供同等宽度的道路路面。

(见半幅施工交通断面图)

半幅施工段施工便道断面图见下图:

4.1.4.3交通组织措施:

4.1.4.3.1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施工场地尽量压缩,并且尽量不占用道路。

4.1.4.3.2为保证施工进度,除特殊情况下,土方车辆要求每天夜间可通行。

4.1.4.3.3实施前,主动与交通部门联系。介绍、汇报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总平面布置及工程材料、土方、混凝土的运输材料的运输量计划,请交通部门给予支持和指导,改进、完善交通运输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4.1.4.3.4施工场地采用封闭隔离措施,工地出入口位置经交通处部门审批同意后决定,主要出入口设置交通指令标志和示警灯,保证车辆和行人安全。

4.1.4.3.5为了少影响市区的交通,土方外运和混凝土浇筑尽量安排在夜里。

4.1.4.3.6施工期间进出工地的车辆和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服从交通管理部门的命令和管理。

4.1.4.3.7设立专职的交通纠察岗,负责指挥车辆进出工地,维护交通秩序。

4.1.4.3.8接受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监督和检查,发现影响交通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4.1.5基坑开挖过程中管线的保护

4.1.5.1横跨下穿隧道基坑的管线:

根据管线自重大小分别采取措施:自重较大的管线采用贝雷架托挂,自重较轻的管线采用地垄钢丝绳或工字钢悬挂.

(详见管线保护方案,后附)

4.1.5.2横跨人行通道管线保护(1)电力电缆隧道(2)基边管线

(详见电力电缆隧道承托梁方案)

4.1.6主体框架施工方案

4.1.6.1主体框架施工方案总则

4.1.6.1.1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纵向分段:主体结构纵向按F~N号框架即变形缝、施工缝位置进行分段施工,全幅段(K05+00~K06+47):F号分2节,G号分3节,H号分1节,I号分1节,J号分3节;半幅段(K06+47~K08+60):J号分2节,K号分4节,L号分4节,M号分4节,N号分1节(详见分节长度及里程图)。

4.1.6.1.2混凝土工程的模板采用18mm胶合板,内、外模均采用后背加设10cm×10cm背带形成大块模板以利拼装,尽量减少接缝和美化外露面,模板支架采用装卸方便灵活的WDJ碗扣脚手架。全幅段4套模板,半幅段4套模板或砼输送泵浇注。

4.1.6.1.3为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采用优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罐车运送混凝土,汽车泵浇筑混凝土。

4.1.6.1.4顶板外防水层,回填土方、北侧污水管及其它附属工程随隧道主体进展平行施作。

4.1.6.2主体框架结构施工流程

框架结构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4.1.6.3框架结构施工方法

每节施工顺序为:基底清理→垫层混凝土施工→铺设防水毯→底板施工→水平施工缝处理→中侧墙施工→顶板施工→防水层施工→回填土方压实。

4.1.6.3.1垫层混凝土施工

4.1.6.3.1.1清基:排除基坑内积水,清除基坑内的虚土,淤泥和其它杂物。

4.1.6.3.1.2基底检测:基坑清理完后,及时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测定,以书面形式及时向业主、监理工程师进行汇报。

4.1.6.3.1.3垫层混凝土浇筑:基坑基底经监理工程师检测合格后,即可进行垫层混凝土浇筑施工。

4.1.6.3.2底板施工

4.1.6.3.2.1将垫层表面清洗干净,在垫层表面作防水层。

4.1.6.3.2.2设置底板顶面标高控制桩。在垫层上绑扎底板钢筋。

4.1.6.3.2.3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浇筑底板砼。

4.1.6.3.2.4在浇筑底板砼的过程中,在施工缝处按设计设置防水材料,并注意稳定可靠,不移位。

4.1.6.3.2.5底板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沿施工方向分层预留台阶浇筑。灌至高程后,于初凝前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后进行抹面,并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

4.1.6.3.2.6底板浇注高度即水平分层在水沟盖板顶上35cm。

4.1.6.3.3中立墙、侧墙施工

4.1.6.3.3.1中立墙、侧墙采用碗扣式脚手架和穿墙螺栓,采用150×30cm组合钢模板施工。

4.1.6.3.3.2根据设计要求设置施工缝和变形缝,并注意稳固、牢靠、不变形不漏浆。

4.1.6.3.3.3立模之前,对防水层、钢筋及预埋件工程进行统一检查。

4.1.6.3.3.4一次浇注砼高度不超过3m,以利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4.1.6.3.3.5砼掺加微膨胀剂时要满足14d的养护要求。

4.1.6.3.3.6中立墙、侧墙砼分层浇筑(每层高度不超过30cm),浇筑连续不间断完成,分层浇筑时注意不出现漏振或过振。

4.1.6.3.3.7中立墙、侧墙砼浇捣完成后及时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4.1.6.3.3.8中立墙第二次施工

南北倒边半幅施工段的中立墙分二次施工,第一次形成0.4m,第二次形成0.2m,第一次施工预留接头钢筋。由于第二次浇筑的厚度较薄,在充分试验和论证的基础上,报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可对立模、配合比、骨料粒径、振捣方式等做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次施工时外侧不必立模,其内侧采用模板支撑,由于仅一侧有模板,无法采用一般的对拉螺栓的固定方法,模板支撑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容易导致胀模现象的发生。根据我公司的施工经验,决定采用如下模板支撑方法:

在底板砼浇筑时,于底板表面距外墙板约3m处,沿纵向每1.5m预埋φ32一根钢筋,并使之露出20cm,在支设墙板模板支撑时,将墙板支撑与之固定牢靠,立墙砼第一次浇筑时,在需第二次浇注的一侧对拉拉杆多预留40cm的长度,第一次立墙拆模时,保留拉杆作为第二次立墙施工的拉杆。

中立墙第二次浇注厚20cm,砼净厚只有13.8cm,墙高5.5m,而汽车泵头3m长软管外径15cm,不能直接直接插入到模板内,现采用以下浇灌及捣固方法:

采用150×30cm小块组合钢模,边浇灌边立模;

为了防止砼离析,用pvc(φ120)制作3.5m导管,导管顶部加漏斗;

用φ30加长型捣固棒从框架顶部插入振捣。

4.1.6.3.4顶板施工

顶板的模板支架采用满堂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如下措施:

4.1.6.3.4.1为保证沉降后下部建筑净空仍能满足要求,顶板底标高考虑支架系统沉降及施工误差预留高2cm(整个框架)。

4.1.6.3.4.2必须在砼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模。

4.1.6.3.4.3顶板砼初凝前对顶面砼压实、收浆、抹光,终凝前再次收光、压实、抹面并及时养生,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4.2.6.3.4.4顶板砼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在板上堆放设备、材料等。

4.2.6.3.4.5养护期结束后应立即施作顶板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细石砼保护层施作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

4.1.6.3.5支架

用于主体结构框架混凝土施工的支架为WDJ碗扣满堂支架,支架的布置通过计算以确保强度刚度满足施工要求,按每根碗扣立杆可承受3t竖向荷载考虑,计算时考虑到有边墙砼侧压力,顶板混凝土重量、模板重量,施工荷载(人、料、机等)以及作用于模板支架上的风力及其它可能产生的荷载,因此碗扣支架纵横向间距采用60cm。碗扣支架具有拆卸灵活的特点,施工中不设缷落装置。中间预留1.8×1.8m人行通道,见支撑图。

4.1.6.3.6模板

模板由底模、侧模两部分组成,现场拼装,顶板底模模板采用胶木板,侧墙、中隔墙采用150×30cm组合钢模拼装。

模板采用100×100方木作为纵横梁,内外模板采用拉杆对拉加固,对拉拉杆设置止水环止水,顶板纵横梁及侧墙竖带、横带间距为60cm,具体布置根据截面尺寸及模板接缝确立。

立模前要将模板进行打磨、涂油、试拼;立模时要将各种预埋件安装固定,模板脱模剂采用清洁的机油或质量可靠的脱模剂。

模板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安设竖墙内侧模带及外侧模竖带

4.1.6.3.7钢筋

侧墙钢筋待底板混凝土施工完毕及内模安装后绑扎,顶板钢筋待侧墙、中墙混凝土施工完毕及底模安装后绑扎,并按设计预留各种接茬钢筋。

钢筋绑扎前应安放具有一定强度的垫块,防止钢筋网挠度过大,保证受力主筋的保护层厚度。

应特别注意在施工缝处受力钢筋须留足35d钢筋搭接长度,并相互错开,保证在同一截面上钢筋的接头不超过钢筋面积的50%。

所有钢筋均按规范要求提前作好各种试验,严格按设计图纸的要求布设,并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钢筋绑扎、焊接要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4.1.6.3.8砼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认真作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各种材料实验,并报请工程师批准。本工程混凝土一次浇筑量大,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罐车运送,混凝土泵车泵送入模,为控制混凝土在凝固时产生的水化热,本工程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矿碴水泥。砼输送前必须对设备进行检修,确保机况良好。

4.1.6.3.8.1底板混凝土浇筑

采用两台混凝土泵车,分泵分层浇筑,混凝土从一端向另一端阶梯式推进,连续浇筑,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30cm,具体方法详见下图:

4.1.6.3.8.2侧墙混凝土浇筑

采用“斜面分层施工法”控制一次浇筑高度,做到分层下料,分层捣固,循环整体推进,每层厚度30cm为宜。采用两台混凝土泵车同时浇筑,框架两侧边墙及中间墙同时对称浇筑。

4.1.6.3.8.3顶板混凝土浇筑

顶板砼采用全幅分联一次性浇注施工,本工序是顶板防水一道重要工序,砼浇注前,要严格控制砼质量,认真摊铺,认真振捣,及时养生。

4.1.6.3.8.4混凝土捣固

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捣固,振捣棒移动间距不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并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混凝土捣固必须密实,不漏振、欠振、过振,采用快插慢拔法,振点均匀布置,施工缝及预埋件处要加强振捣,振捣时不触及模板、钢筋、止水带、底板,顶板混凝土振捣密实后,终凝前对表面原浆进行抹平、抹实、压光,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开裂。若振捣表面水分过多,采用表面真空泵吸水并多次抹压的方法,即采用一台真空泵,接一块15m2真空吸水垫将混凝土表面积水吸走,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出现开裂。

4.1.6.4主体基坑回填

回填土方前期采用5~8t自卸车,将外购土方运到施工现场,结构周围80mm范围内选用灰土、粘土回填,其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砖块、灰渣及有机物。

人工配合推土机初平,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隧道框架两侧按桥涵背回填施工,用1~3t打夯机进行夯实,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顶板填土按桥上部填土工序施作,离顶板50cm厚内用压路机静压,大于50cm厚可采用10~15t自卸汽车上土,推土机配合平地机摊铺平整,压路机振动碾压,密实度不小于95%。填筑好一层并检验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填筑,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回填土方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

4.1.7.1结构防水体系

遵循“以防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能力,改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其耐久性。同时以施工缝、变形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附加防水层加强防水。

4.1.7.1.1结构自防水;

4.1.7.1.2底板、侧墙膨润土防水毯;

4.1.7.1.3顶板K11防水涂料;

4.1.7.1.4结构变形缝防水采用带注浆管的中埋式橡胶止水带;

4.1.7.1.5结构施工缝防水采用带注浆管的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结构防水构造总图详见如下。

4.1.7.2结构自防水施工

结构自防水是防水工程的主体,也是决定防水成败的关键,结构自防水的核心是控制砼结构中产生裂缝。

4.1.7.2.1防水砼生产

4.1.7.2.1.2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确保入模时的混凝土坍落度≤16cm,出厂时的坍落度与入模时的坍落度差值<3cm。

4.1.7.2.2防水混凝土浇筑

4.1.7.2.2.1控制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超过28℃,夏季施工采用夜间浇筑。

4.1.7.2.2.2在浇筑过程中设置临时测温孔,采用间隔浇捣法和控制砼的连续浇筑量的方法来控制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差<25℃。

4.1.7.2.2.3浇砼过程中严格注意浇砼流向,同一层中沿一个方向浇筑,严防出现冷缝。

4.1.7.2.2.4浇砼前必须协调商品砼供应,既要保证浇筑砼的连续进行,又不能使砼罐车现场等候时间过长。

4.1.7.2.3砼养护

4.1.7.2.3.1顶板混凝土在初凝后立即采用蓄水养护,蓄水养护至顶板防水层施做前,顶板养护达100%强度方可拆模。

4.1.7.2.3.2侧墙养护采用带模养护7天后立即使用偏氯聚乙烯养护液养护。

4.1.7.2.3.3底板养护采用蓄水养护,不能用蓄水养护处采用土工布覆盖浇水养护。

4.1.7.3结构外防水

隧道底板、侧墙采用钠基膨润土防水毯;隧道顶板采用K11柔性防水涂料1.0mm厚。

4.1.7.3.1底板、侧墙防水

4.1.7.3.1.1底板、侧墙防水施工流程

防水基面处理→底板铺设塑料薄膜→铺设防水毯→(膨润颗粒加强料)→50mm厚细石砼保护层(20mm聚氯乙稀泡沫塑料保护层)→回填土。

4.1.7.3.1.2底板、侧墙防水构造图

4.1.7.3.1.3防水层施工

4.1.7.3.1.3.1清理防水基面,使其清洁、坚实、平整、干燥。

4.1.7.3.1.3.2凸凹不平处用砂浆、或细石砼进行抹平或用膨润土颗粒找平。

4.1.7.3.1.3.3膨润土防水毯搭接不小于15cm,并以30cm的间距用钉子和垫圈进行固定。

4.1.7.3.1.3.4底板铺设膨润土防水毯后,立即施工3~5cm厚细石砼保护层;侧墙施工20mm聚氯乙稀泡沫塑料保护层。

4.1.7.3.1.3.5回填时为防止膨润土防水毯受损,设置防护板保护。

4.1.7.3.2顶板防水

4.1.7.3.2.1柔性防水施工流程

基层处理→配制K11防水涂料→涂刷第一道防水层→(增强涂抹或增补涂抹)→涂布第二道防水层→70mm厚细石砼保护层→回填土。

4.1.7.3.2.2顶板防水结构大样图

4.1.7.3.2.3防水层施工

4.1.7.3.2.3.1配制K11防水材料

按比例准确称量好中粉和浆料;先将浆料置入搅拌容器内,再随之加入中粉,并立即开动电动搅拌器(转速100~500/min)搅拌3~5min,至充分拌合均匀即可使用。

要注意称量准确,混合料偏差不大于±5%,不得任意改变配比。

应掌握不同施工温度下混合料的适用时间,以配制在此时间内施工所用混合料的一次拌合量,特别是在施工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意。

4.1.7.3.2.3.2涂布第一道涂膜

涂布第一道防水材料用塑料或橡皮板刷均匀涂刮,力求厚薄一致,厚度约为0.5~0.6mm。

平面或坡面施工后,在防水层未固化前不宜让人踩踏,涂抹施工过程中应留出施工退路,可以分区分片用后退法涂刷施工。

施工温度低或混合料搅拌液流动度低的情况下,涂层表面留有板刷或抹子涂后的刷纹,为此应预先在混合料搅拌液内适当加入二甲苯稀释,用板刷涂抹后,再用滚刷涂匀,涂膜表面即可平滑。

4.1.7.3.2.3.3涂布第二道涂膜

第一层涂膜固化后,即可在其上均匀涂刮第二道涂膜,方法与第一道相同,但涂刮方向应与第一道的涂刮方向相垂直。涂布第二道涂膜与第一道相间隔的时间应以第一道涂膜的固化程度(手感不粘)确定,一般为2~3h。

4.1.7.3.3变形缝防水

结构变形缝防水采用带注浆管的中埋式橡胶止水带;

4.1.7.3.3.1变形缝防水构造图

4.1.7.3.3.2在支模的同时安装,用细铁丝悬吊于钢筋上,固定其位置(或用L卡固定)在底板不平安装时采用盒式模式;固定止水带,尽量整圈儿绕,安装前止水带应整圈悬置,勿使钢片挠曲。

4.1.7.3.3.3在安设止水带的同时按设计位置安设注浆管,注浆管的埋设间距为3m。

4.1.7.3.3.4止水带的接头处采用现场热接的方法以维护其连贯性、整体性。整个施工过程中,勿使止水带被钢筋扎破,止水带的设置不应翻转、扭曲,如发现止水带有破损现象,立即更换,灌注前先清除表面杂物,提高与混凝土粘合力。

4.1.7.3.3.5混凝土施工过程,在顶板变形缝处预埋涂过脱模剂的硬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剔除硬木形成沟槽然后在槽内采用低模量聚氨脂密封胶嵌缝,起到防水止水的作用。

4.1.7.3.3.6若止水带的下部混凝土拆模后发现未能浇捣密实时,必须在混凝土中压入清水环氧进行补强,确保密实。

4.1.7.3.4施工缝防水

主体结构砼分上、下两段浇注,侧墙设水平施工缝一道;不同的节段施工,节与节之间设环向施工缝一道,施工缝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止水,止水条的设置采用预留槽的方式固定。

4.1.7.3.4.1施工缝防水构造图

4.1.7.3.4.2预留槽施工:砼浇注前在成槽处预先设置涂过脱模剂的硬木或硬塑料条,然后振捣砼,待砼初凝后终凝前,剔除成槽,保证槽口平整,无缺损。

4.1.7.3.4.3施工缝处理:将不安装止水条的部位凿毛,然后用高压鼓风机吹干净。

4.1.7.3.4.4止水条安装:在安装止水条前,先在沟槽周围涂抹氯丁胶,将止水条粘贴在沟槽内。在止水条暴露面上涂抹缓膨胀剂,要保证贴合紧密、平整。

4.1.7.3.4.5浇注砼前在施工缝上摊铺一层高强度防水砂浆,施工中注意砼、钢筋和施工工具不得直接撞击止水条。

4.1.7.3.5其它防水措施

4.1.7.3.5.1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和绑架铁丝,不得触及模板。固定模板时,尽量避免使用对穿螺栓,必须采用的对穿螺栓穿过混凝土结构时采用下列措施:

4.1.7.3.5.1.1螺栓或套管加焊金属止水环,且焊缝必须满焊;

4.1.7.3.5.1.2螺栓套管上兜绕裹紧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圈或遇水膨胀腻子止条一圈;

4.1.7.3.5.1.3螺栓应加堵头。

4.1.7.3.5.2加强诱导缝处的模板固定,不得有跑模、移位现象。在此基础上使混凝土振捣密实(尤其在止水带底部)。

4.1.7.3.5..3侧墙后拆的支撑造成的“窗洞”,如有湿斑及渗漏,先进行堵引防水处理,砼浇筑采用逐步升模(增设门子板)浇筑,并预埋注浆引水管,新老砼交接面上设遇水膨胀腻子止水条加强防水。

4.1.8重要节点工程处理

重要节点工程为预留地铁1号线及K0+600人行通道工程。

4.1.8.1K0+600人行通道

4.1.8.1.1本标段人行通道对应隧道中心桩号为K0+600,长50m,并与蜀都大道正交,断面形式为双箱整体式框架结构,高宽为550×1400cm,单室净空为380×600cm。

4.1.8.1.2通道最大埋深为15.3m,基坑开挖采用明挖施工,隧道底板以上部分采用放坡施工,基坑两侧采用喷混凝土联合注浆锚杆支护;隧道底板以下部分采用垂直开挖,基坑桩板支护。

4.1.8.1.3基坑开挖期间,采用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

4.1.8.1.4基坑垫层、框架、防水砼、回填等施工工艺同隧道框架主体。

4.1.8.1.5人行通道施工回填完后,此段南、北侧雨水管按设计施工。

4.1.8.2预留地铁工程

地铁1号线位于天府隧道K0+540~K0+580斜交下穿,地铁预留空间为桩与盖梁形成支护体系对隧道主体的支护,支护桩为直径1.5m人工挖孔桩,盖梁为高1.4m钢筋砼。

天府隧道主体框架基坑开挖至预留地铁位置后,进行挖孔桩和盖梁施工,施工方法同隧道主体。

挖孔桩底设计高程为477.9m,埋深约为25m,加深该处的井管深度,即1~4号井管深为29~32.5m。确保孔内无水。

4.2.1级配碎石底基层

4.2.1.1工程概况

本标段级配碎石(连槽石)底基层厚30cm,计11282m2,采用路拌施工。

4.2.1.2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4.2.1.3施工方法

4.2.1.3.1检查验收路基,对土路基用12~15t三轮压路机或等效的压路机进行碾压检查,发现表面松散、弹簧及时进行处理,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验收。

4.2.1.3.2施工放样:恢复中线每10m设一桩并在两侧边缘外0.3~0.5m设边桩,进行水平测量并标出明显标记标出底基层边缘设计标高。

4.2.1.3.3根据级配范围要求备料,根据路段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击实密度和松散干容量按确定的配合比分别计算各段所需的未筛分的碎石和石屑的数量或不同粒级碎石和石屑数量。

4.2.1.3.4在料场洒水使未筛分碎石和石屑预定比例在料场混合,同时洒水润滑以便减轻施工现场的拌和工作量和运输过程的离析现象。

集料运输,用自卸汽车按需要数量均匀卸料堆放并及时摊铺。

4.2.1.3.5以事先通过做试验段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CG-753.82循环硫化床锅炉锅筒吊装施工方案,用推土机平地机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并检查其松铺标高厚度视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减料或补料工作。当采用不同粒级的碎石和石屑时,将大料碎石铺在下面,中碎石铺在大碎石层上,小碎石铺在中碎石层上,洒水使碎石湿润后再摊铺石屑。

4.2.1.3.6用稳定土路拌机拌和两遍以上或用平地机、多铧犁、缺口圆盘耙配合进行拌和,拌和深度直到级配碎石层底并挖坑检查,拌和结束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均匀并较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且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4.2.1.3.7用压路机在已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然后再用平地机进行精平和整形,并随时拉线检查标高,在整型过程中随时消除粗细颗粒离析现象。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立即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至要求的密实度为止,并及时做压实度检测。

4.2.1.3.8作业段的衔接处搭接拌和,第一段拌和后留5~8m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再一起拌和整平碾压。在未作上承层严禁开放交通,应先自检验收,对不合格处加以处理。

4.2.1.3.9施工工艺见下图

4.2.2二灰砂砾基层

4.2.2.1工程概况

本标段二灰砂砾基层设计数量30cm厚11282m2;20cm厚5189m2,采用厂拌法施工。二灰砂砾基层配合比为石灰:粉煤灰:砂:砾石=7:13:16:64,基层回弹模量不小于500MPa,7天以上时不小于350MPa.连槽石按级配施工,含砂量不大于30%T/CECA20021-2022 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绿色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指南.pdf,连槽石回弹模量E不小于170MPa,卵石最大粒径不大于6厘米。

4.2.2.2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