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屯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樊屯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2.22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樊屯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1.1本标段内樊屯隧道位于建昌县樊屯村附近,呈北东向展布,设计两条分离式单行曲线隧道,属中隧道,隧道概况见下表。

平面线形:隧道左右线起点均位于直线上,左、右线终点分别位于半径1200m和1400m的右偏圆曲线上。隧道建昌端平面线位线间距为23.1m,兴城端平面线位线间距为29.1米,隧道最大平面线位间距位于中间段,为31.6m。

为保证隧道施工依据局级工艺标准制定隧道测量施工方案。

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一台、水准仪一台、木脚架一个、铝合金脚架两个、机座两个、单棱镜两个、覘标两个,强光可充电电筒三个。樊屯隧道属中隧道,为了确保测量的精确性,全站仪选用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Ⅲ级的有免棱镜测距功能和带可见激光的全站仪全站仪,便于洞内测量。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权威部门鉴定合格,全站仪应每年到有检测资质的单位标定一次。

熟悉掌握洞外控制导线点的具体位置及数据,认真分析洞口位置与洞外导线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污水处理厂工程厂外管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

对隧道中线及高程的设计数据认真复核,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设计单位。

测量工程师必须具有丰富测量经验,熟悉掌握各等级导线测量的规范要求及测量方法,并取得权威部门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测量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测量经验,能熟练的操作仪器并经测量工程师考核认可后方能上岗。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洞外高程控制测量→洞内导线测量→洞内高程控制测量→隧道洞内中线的测设→隧道施工放样→隧道贯通误差的测量与调整→竣工测量。

洞外导线测量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设计院提供的隧道控制网进行复测,以保证隧道控制网的精度,在施测过程中应根据设计院提供原导线控制网的导线线路形式采用闭合、附合导线形式或三角网的形式进行复测。

作为隧道工程控制的洞外水准测量,其精度等级的选定,除了与隧道的长度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段的地形情况,因为地形的起伏决定着水准路线的长度。因此,洞外水准测量的等级,必须通过现场踏勘,将两洞口水准点间的水准路线大致确定之后,估出(可借助于地形图)水准路线的长度(指单位长度),并可由此知道应该选用的水准仪的级别及所用水准尺的类型。

洞内导线测量的目的是以必要的精度,按照洞外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建立洞内的平面控制系统。根据洞内导线的坐标,测设隧道中线、放样隧道衬砌位置及其他附属设施,定出隧道开挖的方向,保证相向开挖的隧道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贯通。

(5)洞内导线的布设形式

洞内导必须随隧道的掘进不断向前延伸,而且是在隧道贯通之前,就得依据导线测设路线中线,进行隧道施工放样,因此,洞内导线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应尽可能有利于提高导线临时端点(开挖面前的导线点)的点位精度。

新设立的导线点必须有可靠的检核,避免发生任何错误。在把导线向前延伸的同时,对已设立的导线点应设法进行检查,及时察觉由于山体压力或洞内施工、运输等影响而产生的点位位移。

单导线用于短隧道,如,A点为洞外平面控制点,1、2、3、4为洞内导线点。单导线角度可采用左、右角观测法,即在一个导线点上,用半数测回观测左角(ɑ)半数测回观测右角(β)计算时再将所测角度统一归算为左角或右角,然后取平均值。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配置度盘位置。在左角和右角分别取平均值后,应计算该点的圆周角闭合差:

式中:ɑi平——导线点i左角观测值的平均值。

βi平——导线点i右角观测值的平均值。

对于单导线,在设立新点之前,应对前面角度进行检查,如:设立了新点4,在测3点角度之前,应先在2点测角,以检查1、2、3、点有无移位。

如:主导线为A─1─2─3─………;副导线为A─1′─2′─3′─………。主、副导线每隔2~3条边组成一个闭合环。主导线既测角,也测边,而副导线则只测角不测边。通过角度闭合差可以评定角度观测的质量和提高测角的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有利。但导线点坐标只能沿主导线进行传算。

导线网一般布设成若干个彼此相连的带状导线环,网中所有边、角全部观测。导线网除可对角度进行检核外,由于测量了全部边长,故计算坐标有两条传算路线,对导线点坐标亦能进行检核。

(6)洞内导线点的埋设

洞内导线点应采用地下挖坑,然后浇灌混凝土并埋入铁制标心的方法。这与一般导线点的埋设方法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洞内狭窄,施工及运输繁忙,且照明差,桩标露出地面极易撞坏,故标石顶面应埋在坑道底面以下10㎝~20㎝处,上面盖上铁板或厚木板。为便于找点使用,应在边墙上用红漆注明点号,并以箭头指示桩位。导线点兼作高程点使用时,标心顶面应高出桩面5㎜。

(7)洞内导线测角和测边

洞内导线测角的方法与洞外导线基本相同,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只有两个方向时,可采用左、右角观测法。但由于洞内环境的特殊性,必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

洞口内、外两个测站的角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洞口内、外温差大,空气密度变化剧烈,使得测角时,目标成像极不稳定,严重影响照准精度,而且折光影响异常显著,给洞口内、外两个测站的测角带来极大的困难。而这两个测站又距贯通面最远,其测角误差对贯通影响最大。因此,洞口内、外两个测站的测角,应安排在最有利的观测时间进行。通常可选在大气稳定的夜间或阴天。

由于洞内导线边短,仪器对中和目标偏心对测角的影响较大,因此,测角时在测回之间,仪器和目标均应重新对中,以减弱此项误差的影响。为了减少照准误差和读数误差,在观测时刻采用瞄准两次,读数两次的方法。

洞内测角的照准目标,应采用覘牌作为照准目标,将灯光直接照明覘牌达到最佳的通视效果即可。洞内每次爆破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影响成像,因此,测角必须等通风排烟,成像清晰后方能进行。

对于隧道内有水的情况,要做好排水工作。即在导线点桩志周围用粘土扎成围堰,将堰内积水排除,堰外积水引流排放。

洞内导线测边。洞内导线边长用光电测距仪测定。

洞内导线的平差与一般导线的平差并无不同,但是,隧道在掘进中,凡是已构成闭合图形的导线环,都应进行平差计算,算出导线点平差后的坐标值。当隧道全部贯通后,应对洞内导线网重新观测平差,用以最后确定隧道中线。

洞内水准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在洞内建立一个与洞外统一的高程系统,以作为隧道施工放样的依据,确保隧道在竖向正确贯通。

洞内水准测量的方法与洞外水准测量基本相同,但由于隧道施工的具体情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隧道贯通之前,洞内水准路线均为支水准路线,因此须用往返测进行检核,由于洞内施工场地狭小,运输频繁、施工繁忙,还有水的侵害,会影响到水准标志的稳定性,故应经常性地由洞外水准点向洞内进行重复的水准测量,根据观测结果以分析水准标志有无变动。

2为了满足洞内衬砌施工的需要,水准点的密度一般要达到安置仪器后,可直接后视水准点就能进行施工放样而不需要迁站。洞内导线点亦可用作水准点。一般情况下,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200m。

3隧道贯通后,在贯通面附近设置一个水准点E,如:由进、出口水准点引进的两水准路线均连测至E点上。这样E点就得到两个高程值HJE和HCE,实际的高程贯通误差为

当ƒh不大于限差时,即可求取高程贯通点E的高程。若贯通面进口一侧与出口一侧的水准路线长度大致相等,则取HJE与HCE,的算术平均值作为E点高程;若路线长度相差较大,则应取加权平均值,其权由水准路线长度而定。其他的水准点则按距进口或出口水准点的路线长度成比例进行调整。

洞内水准点的高程调整后,以调整后的高程作为未衬砌地段施工放样的依据。

采用下述方法更为稳妥:在隧道贯通以后,由进口水准点至出口水准点,整个水准路线复测一次,按附合水准路线进行平差计算。

4.1.5隧道洞内中线的测设

1洞内中线测量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隧道掘进洞内之后,首先须建立临时中线,以指导导坑的开挖。随后应测设正式中线,指导隧道的全面开挖和作为隧道衬砌工程依据。

2洞内临时中线点的埋设,一般应采用混凝土包裹木桩,其上钉小钉的标志,点名为该点的里程桩号。正式中线点的桩志与洞内导线点的桩志相同,为混凝土金属标志。

3中线点的间距视施工需要而定。一般在直线段,临时中线点为20m~40m一点,正式中线点为90m~150m一点;在曲线段,临时中线点为10m~30m一点,正式中线点为60m~100m一点。

4洞内中线的测设方法可分成导线法和中线法两类。导线法是以洞内导线为依据测设中线点;中线法则根据路线中线来测设。

根据欲测设的中线点的里程桩号,计算其坐标。

选定用来测设中线点的导线点作为置镜点。

根据置镜点与中线点的坐标,计算以置镜点为极点的极坐标(角度和距离)。

将仪器置于置镜点上,用极坐标法测设中线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全站仪进行洞内中线测设,只要计算出中线点的坐标,输入全站仪,在测设时,仪器通过操作键会自动转换为极坐标,无须再自行计算。

中线法:用中线法测设中线点,若为直线,应采用正、倒镜分中法进行测设;若为曲线,由于洞内空间狭窄,应采用测设灵活的偏角法,或弦线支距法、弦线偏距法等。

4.1.6隧道施工放样

①开挖断面必须确定断面各部位的高程,通常采用的方法叫腰线法。如;将水准仪置于开挖面附近,后视已知水准点P读数a,即得仪器视线高:

根据腰线点A、B的设计高程,可分别计算A、B点与仪器视线间的高差

先在边墙上用水准仪放出与视线等高的两点A、B,然后分别量测△hA、△hb,即可定出点A、B。A、B两点间的连线即是腰线。根据腰线就可以定出断面各部位的高程及隧道的坡度。

②在隧道的直线地段,开挖断面的轮廓左、右支距(指与断面中线的垂直距离)亦相等。在曲线地段,隧道中线由路线中线向圆心方向内移d值,由于标定在开挖面上的中线是依路线中线标定的,因此在标绘轮廓线时,内侧支距应比外侧支距大2d。

③拱部断面的轮廓线一般用五寸台法测出。自拱顶外线高程起,沿路线中线向下每隔0.5m向左、右两侧量其设计支距,然后将各支距端点连接起来,即为拱部断面的轮廓线。

④墙部的放样采用支距法,曲墙地段自起拱线高程起,沿路线中线向下每隔0.5m向左、右两侧按设计尺寸量支距。直墙地段间隔可大一些,每隔1m量支距定点。

⑤如隧道底部没有仰拱时,可由路线中线起,向左、右每隔0.5m由路基高程向下量出设计的开挖深度。

隧道各部位衬砌的放样,是根据路线中线、起拱线及路基高程定出其断面尺寸。所以在衬砌放样之前,首先应对三条基本进行复合检查。

拱部衬砌的放样主要是将拱架安置在正确位置上。拱部分段进行衬砌,一般按6m~12m进行分段,地质不良地段可缩短至1m~2m。拱部放样根据路线中线点及水准点,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放出拱架顶的位置和起拱线的位置以及十字线(是指隧道中线与其垂线所形成的十字线,在曲线上则是路线中线的切线与其垂线所形成的十字线),然后将分段两端的两个拱架定位。拱架定位时,应将拱架顶与放出的拱架顶位置对齐,并将拱架两侧拱脚与起拱线的相对位置放置正确。两端拱架定位并固定后,在两端拱架的拱顶及两侧拱脚之间绷上麻线。在拱架逐个检查调整后。

边墙及人行、车行横洞的衬砌放样

边墙衬砌先根据路线中线点和水准点,按施工断面各部位的高程,用仪器放出路基高程、边墙基底高程及边墙顶高程,对已放过起拱线高程的,应对起拱线高程进行检核。如为直墙,可从校准的路线中线按设计尺寸放样支距,即可立模衬砌。如为曲墙,可先按1:1的大样制出曲墙模型板,然后从路线中线按算得的支距安设曲墙模型板进行衬砌。

人行及车行横洞的衬砌放样与隧道的拱、墙放样基本相同。其中心位置是按设计里程,由隧道中线放垂线(即十字线)定出。

仰拱砌筑时的放样,是先按设计尺寸制好模型板,然后在路基高程位置绷上麻线再由麻线向下量支架,定出模型板位置。

隧道铺底时时先在左、右边墙上标出路基高程,由此向下放出设计尺寸,然后在左、右边墙绷以麻线,以此来控制各处底部是否挖够了尺寸,之后即可铺底。

仰坡与边坡在坡面上的放样方法相同。即先把仰坡的坡脚线(相当于边坡的路肩线)按设计数据在地面上确定下来,在得到坡脚线高程和平面位置之后,再根据设计的仰坡坡度,即可定出坡顶线。

a直立式端墙,洞门里程即是端墙里程。放样时将仪器置于洞门里程中线上,放出十字线或斜交线即是端墙位置。

如果端墙有1:n的坡度,则应算出端墙基底的里程。

基底里程=洞门里程±nh

h为基底与洞门路基的高差。

将仪器置于基底里程的中线上桩上,放出十字线或斜交线。然后在洞门两侧按1:n的坡度设立方木,绷上麻线,据以砌墙。

当先砌洞门拱圈而后砌墙时,则应注意洞门拱圈端面的坡度要与端墙的坡度一致。

b翼墙的放样是按照设计尺寸,在地面上放出翼墙基底的位置,再在端墙上标出翼墙墙面的坡度,据此绷上麻线,指导施工。

4.1.7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

隧道贯通后,应及时地进行贯通测量,测定实际的横向、纵向和竖向贯通误差。若贯通误差在容许范围之内,就可认为测量工作已达到预期目的。不过,由于存在着贯通误差,它将影响隧道端面扩大及衬砌工作的进行。因此,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贯通误差加以调整,从而获得一个对行车没有不良影响的隧道中线,并作为扩大断面、修筑衬砌以及铺设道路的依据。

纵、横向贯通误差的测定

如果是采用中线法贯通的隧道,当隧道贯通之后,应从相向测量的两个方向各自向贯通面延伸中线,并各钉一个临时桩A和B,量测出两临时桩A、B之间的距离,即得隧道是实际横向贯通误差;A、B两临时桩的里程之差,即为隧道的实际纵向贯通误差。

以上方法对于直线隧道与曲线隧道均适用,只是曲线隧道贯通面方向是指贯通面所在曲线处的法线方向。

如果是用导线作洞内平面控制的隧道,可在实际贯通点附近设一临时桩点E,分别由贯通面两侧的导线测出其坐标。由进口一侧得的E点坐标为XJ、YJ;由出口一侧测得的E点坐标为XC、YC,则实际贯通误差为:

如果是直线隧道,通常是以路线中线方向作为X轴。此时横向、纵向贯通误差分别为:

如果是曲线隧道,设贯通方向与实际贯通误差f的夹角为Φ,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贯贯通面方向的坐标方位角,可根据贯通点在曲线上的里程计算。在Φ角算得后,即计算横向、纵向贯通误差:

将仪器安置在E点上,测出转折角β,将进、出口两边导线连接,就能求出导线的角度闭合差,这里称为方位角贯通误差。它表示测角误差的总影响。

调整贯通误差,原则上应在隧道未衬砌地段上进行,一般不再变动已衬砌地段的中线。所有未衬砌地段的工程,在中线调整之后,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指导施工。

用洞内导线控制贯通的隧道调整方法

自进口控制点J至导线点A为进口一端已建立的洞内导线;自出口控制点C至导线点B为出口一端已建立的洞内导线,这些地段已由导线测设出中线,并据此衬砌完毕。A、B之间是尚未衬砌的调线地段。在隧道贯通后,以A、B两点作为已知点,在其间构成含贯通点E的附合导线。因此,在调线地段可作以下调整:

以符合导线A─1─2─E─3─4─B计算角度闭合差(即方位角贯通误差),并平均分配至符合导线的角度上。

以调线后的角度,推算符合导线各边的坐标方位角,进行与边长推算各边的坐标增量,并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fx、fy(对于直线隧道,中线方向为x轴方位,fx、fy即是纵、横贯通误差)。

将fx、fy按边长成比例对各边的坐标增量进行改正,最后算出调整后的各点坐标。

以调整后的坐标作为未衬砌地段施工中线放样的依据

用中线法贯通的隧道方法

调线地段为直线,采用折线法进行调整。

当调线地段全部位于圆曲线上时,应根据实际横向贯通误差GB 51347-2019-T: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由调线地段圆曲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调整中线位置。

c贯通点在曲线始、终点附近,调线地段有直线和曲线

贯通点在曲线始、终点附近时,将曲线始、终点的切线延伸,理论上应与贯通面另一侧的直线重合。但是,由于贯通误差的存在,实际出现的情况是即不重合,也不平行。因此,通常应先将两者调整平行,然后再调整,使其重合。

调整平行采用调整圆曲线长度法。

调整重合采用调整曲线始、终点法。

隧道竣工后,为了检查主要结构物和建筑物以及路线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提出竣工文件所需资料,也为将来运营中的维修工程等提供测量控制点,必须进行竣工测量。

1在进行竣工测量时,首先进行中线测量,从隧道一端至另一端。在测量时,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以及以后需要加测断面处,如洞身断面变换处和衬砌类型变换处,应打临时中线桩或标出。如遇施工中埋设的中线点标志,即进行检测。在检测时应核对其里程及于中线的偏差。此外,对洞身断面变换处和衬砌类型变换处的里程也应该核对。在中线测量闭合后,于直线地段每200m左右埋设以个永久中线点。曲线地段应在曲线主点埋设永久中线点。如果主点之间曲线过长,则可适当加设永久中线点隧道开挖施工组织设计,使相邻各点能相互通视。永久中线点埋设之后,应在边墙上标明点的名称及里程。永久中线点的埋石同于洞内导线点的埋石。施工中已有的中线点,如其间距和埋石均符合要求时,可不埋设新点。

2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一公里的隧道应至少埋设一个或两端洞门附近各设一个。水准点的编号和高程应标记在隧道的边墙上。洞内水准点应符合在洞外水准点上,平差后确定各点高程。

3中线测量已在欲测断面处打有临时中线桩,据以测绘每个断面处隧道的实际净空,包括拱顶高程,路线中线左、右起拱的宽度,铺底或仰拱高程。测量的方法一般采用支距法,以路线中线为准。最后应绘出断面净空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