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广播电视中心扩建(改造)工程土方施工方案

某广播电视中心扩建(改造)工程土方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02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广播电视中心扩建(改造)工程土方施工方案

1、设计图纸及会审、洽商、变更文件;

3、XX广播电视中心扩建(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XX广电施工组织设计;

高层住宅楼消防系统安装施工组织设计.doc5、XX广电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XX广播电视中心扩建(改造)工程位于XX市南门地区,北邻中山南路七十七弄,南至仲伟路,西为中山南路,东为征存路。本工程由XX广播电视集团投资兴建,基坑支护由XX市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XX四方监理有限公司监理,XX一建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施工。

本工程建筑业务用房总面积为61515.55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16059.51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45456.04平方米。主楼为地上21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为98.85米;裙房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建筑高度24.45米。

本工程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区域场地地表下100米的土层,从上到下依次为:(1)杂填土;(2)粉质粘土夹粉土;(3)淤泥质粉质粘土夹淤泥质粉土;(4)粉土;(5)粉土夹粉砂;(6)粉质粘土;(7)粉质粘土;(8)粉质粘土;(9)粉砂;(10)粉质粘土;(11)粉砂;(12)粉质粘土。

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及施工道路设计

4.1工程施工总平面图

根据现场施工场地较狭小,东、西、北三面无出口,地下室施工基坑周边无场地的特点,在南侧16~17轴设置出口,以满足现场施工材料及土方进出需要,详细的现场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4.2土方开挖阶段平面布置及行车路线

土方开挖阶段因基坑周围无施工场地,故施工道路必须在基坑内考虑。为便于土方开挖及行车,故决定在第三层土方开挖时,临时道路放坡比例控制在12%以内,通时配备一台专用挖机随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路面情况。

土方开挖的原则:必须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土方开挖与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基坑周围15m范围内严禁大量堆载,地面堆载小于或等于20Kpa。土方施工需合理安排车次,进行信息化施工,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标高,严禁超挖。严禁碰撞桩、结构柱、降水井。本工程充分利用现场场地,设置土方出入坡道,该部分土方从坡道外运。

5.2.1施工生产准备

(1)土方施工开工应提前组织施工队伍进场,对机械车辆进行维修、保养、试运行。

(2)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检验、检修工作,以备队伍进场使用。

(3)深入细致地进行周围环境调查研究,了解沿线交通状况,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土方施工顺利进行。

(4)土方弃置场地及行车路线要事先与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办理好相关事宜。

(5)按设计图纸、规范及甲方要求,做好安全、质量详细的交底,建立工作流程及各种施工准备工作。

(6)降排水详见降水施工专项方案。

(7)对四周的支护桩及临边周围的建筑物进行检查。

5.2.2施工技术准备

(1)认真阅读审核设计图纸,做好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

(2)按设计图纸做好测量控制和基准点的设置,并定位放线。

(3)详细调查施工沿线地下障碍物的情况。

(4)土方施工的季节正好在夏季,因夏季雨水较多,应积极落实雨季施工的排水措施及雨季施工专项方案。

1工人进场前,对全体职工做好雨季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的专题教育,尤其提醒施工人员雷雨天气不要在高压杆、大树下等易遭雷击的物体下面避雨。

2设专人听天气预报,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现场设置排水明沟及集水坑,避免场内积水。

4雨天施工现场必须有排水措施,严防基坑雨水流入桩孔内。

5施工现场的所有电器设备必须设置防雨罩及漏电保护装置,并设专人进行巡视。

(5)组织好第三方的变形观测,对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标识。派专人负责落实监测变形,并作好对数据的记录、整理、统计。

(6)完善技术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及保证体系。

5.2.3地下障碍物清除及文物保护

施工时应对施工现场内地上、地下障碍物及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并制定排障计划和处理措施,开挖过程中发现与勘测报告不符时,首先停止现场的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汇报。待相关部门给出确定意见后再恢复施工。

开挖过程中如发现文物等,首先保护好现场,并不得破坏、哄抢、私分、隐藏文物,及时通知业主及有关文物部门进行收集、保护、鉴定。严防违法现象发生。经通知许可后再恢复开挖。需要时可以停工并配合文物保护、考古部门的开挖、清理工作。

5.3土方开挖施工工艺流程

5.3.1本工程采取机械挖土及人工清槽相结合;选用一台反铲挖掘机,沿着灌注桩开挖,其余按场地布置四至五台大挖掘机和配套的小挖土机来满足流水施工。本工程基坑开挖分三次开挖(第一道支撑梁上、第二道支撑梁上、第二道支撑梁下),五步走。第一次开挖(第一步)、第二次开挖(第二步)、第三次开挖(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

第一步土方开挖至—2.82m

第二步土方开挖至—6.82m

第三步土方开挖至—10.08m

第四步土方开挖后浇带、集水井、电梯井

5.3.7标高控制在挖土过程中,水平测量应与挖土机同步推进,随挖随抄平,对坑底标高进行有效的控制。

5.3.8人工清底当机械挖完土后,应安排人工挖除坑中30cm厚的余土和清底,清出的土方应运出场外,不得堆于坑口四周,以免塌方。最好是前面在进行机械挖土,随着即进行人工清底,使清出的土由反铲一并带出运出场外。

5.3.9运土场区无堆土场地,挖出的土均由施工单位用自卸车运出场外堆存。

6.1、监测内容及工作量

根据基坑地基土的构成特征、开挖的深度、支护结构的特点、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的要求,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要求,并征得基坑支护设计人员同意,基坑开挖监测项目拟设置以下几项:

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在本工程中沿支护结构顶部每隔20.0m左右设置一个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预计共布设20个水平位移(W1~W20)、20个沉降观测点(C1~C20)。监测支护结构体水平、垂直位移的大小及变化发展情况。

形监测基准网由基准点J1—J4号点组成,为闭合网。按照导线测量一级网精度测量,严密平差。

由变形监测过渡网监测变形点的变形情况。

垂直位移变化情况由基准点和过渡点共同组成两个基准网,由基准网调整过渡网的精度,再联测沉降观测点。全部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

2、支护结构外侧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

①首先在预定位置成孔埋设好测斜孔,管内有互成90。的四个导槽与土体变形方向一致(与基坑边线垂直);

②监测过程中,放入带有导轮的测斜仪沿导槽滑动,由于测斜仪能反应出测管与重力线之间的倾角,因而能测出测斜仪所在位置测管在土体作用下的倾斜度为θi,换算成该位置测斜仪上下导轮间(或分段长度)的位置偏差△d:

式中,L为量测点的分段长度。自下而上相加可知各点处的水平位置:

        d=∑LLsinθi

与初次位置测值相减既为各点本次量测的水平位移。

测试方法:测量时,孔顶管口高程以二等水准联测求得,管口顶至管内水位的高差由水位计测出,由此计算水位标高。各孔水位高程的初始值在水位观测管埋设两周后并在基坑开挖前作出二次测定,取平均值为初始值。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变化量,本次与前次测得之值的差值为其本次变化量。

5、基坑周边建筑沉降观测

临近基坑周边建筑按设计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计共设置25个观测点(F1~F25),监测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加深和地下室施工的进行,监测基坑周边道路、建筑的沉降的变化发展情况。

为防止立柱沉降、隆起引起基坑的破坏,在立柱上布设沉降观测点,采用十字钢钉标志,共布设5个观测点,编号为LZ1~LZ5。

支撑轴力监测可清楚的反映开挖过程中支撑及围囹梁的受力变化,从而控制围护结构顶部位移和沉降,对基坑的开挖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根据本工程支撑的分布情况,共布设28个(14对)监测点,编号ZL1~ZL28。

(1)测点埋设:测点埋设在基坑内支撑受力较大的支撑上,埋设在支撑的设计部位。

支撑梁扎好钢筋笼后,在设计要求的位置上采用绑扎法将钢筋计固定,绑扎长度要满足规范要求.

钢筋计电缆线固定在钢筋笼内,然后将各线头引出置于施工不易碰撞处;

变量的确定:以土方开挖前几次的稳定读数均值作为初始值。观测频率视工程情况而定。一般为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其余时间2~3天一次。

混凝土支撑轴力按下式计算:

P=K△F+b△T+B

式中:P—被测钢筋(H型钢)的载荷(kN)

K—钢筋计(应变计)的标定系数(KN/F);

△F—钢筋计(应变计)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

b—钢筋计(应变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N/OC)

△T—钢筋计(应变计)的温度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OC);

B—钢筋计(应变计)的计算修正值(kN)

6.2、监测工作实施步骤

根据测试项目订购PVC高精度测斜管、水位管、沉降(水平位移)标志点、钢筋轴力计以及辅助材料,并完成资料率定计算工作;制作水平位移及垂直沉降观测点的标记和基准测量标石。

2、测试仪器设备的埋设阶段

⑴基坑开挖前7天,在支护结构顶埋设好水平位移测量标志点,同时埋设好立柱的沉降变形测量标志点,监测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及周边道路、支撑立柱沉降变形的变化规律。

⑵基坑围护桩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围护外侧土体中用钻机成孔将PVC测斜管埋设在相应测点的位置上,PVC测斜管在顶部用砖和水泥砂浆砌筑好保护装置,并插红旗提醒各施工单位注意保护。

⑶在支撑浇筑前,将标定的钢筋应力计按设计要求预先绑扎(焊接)在支撑结构的主筋上,长度、位置要满足规范要求;

钢筋计电缆线固定在钢筋笼内,然后将各线头引出置于施工不易碰撞处,并妥善保护。

根据基坑施工进程,对各测试项目进行1~2次初始数据的采集,保证初始数据准确、连续、可靠。并对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调查,并进行拍照存档。

4、基坑开挖和施工的安全监测阶段与基坑施工同步进行各测试项目的监测。

⑴基坑开挖初期每隔2~3天监测一次。

⑵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加深至底板浇筑完成后3天,加密观测间隔,每隔1~2天监测一次,如出现异常或险情,则每天监测一次,甚至一天24小时连续监测,以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

⑶基坑开挖到底部及基础底板施工期间,每隔1天监测一次,如出现异常或险情,则每天监测一次,甚至一天24小时连续监测,以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

⑷基础底板浇筑完毕至地下室浇筑至±0.00,则每隔3~4天监测一次。

具体监测频率根据基坑工程施工进度和基坑变形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5、监测的成果资料及提交

对各项测试数据用微机进行计算分析,及时将测试结果打印成表格送交有关各方(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分析使用。

①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②支护结构顶部、立柱的沉/隆监测成果表;

③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成果表;

④地下水变化监测成果表;

⑤周边建筑及道路沉降观测成果表;

⑥支撑轴力监测成果表;

⑵监测成果资料的提交:

监测当天在现场将有关监测成果算出口头汇报给各有关单位,正式的打印报表下次监测时送至工地;

6、报警值的确定原则及报警值

①按照设计要求,满足设计计算原则,取设计值的70—80%作为预警值;

②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预警和保护的目的;

③满足各监测对象的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④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

⑤在保证安全的前题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当监测值达到下列数据时,则提出书面报警,以备有关方面采取工程措施时参考。

监测项目速率(mm/d)累计值(mm)

坡、桩顶位移:3mm且连续2天30

深层土体位移:3mm且连续2天30

坑外地下水:3001000

支撑轴力:1.2*f2(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7、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阶段

地下室工程结束,基坑土体部分回填后,即可终止安全监测。对所测资料进行全面地综合计算分析,提交基坑监测最终分析成果报告。

6.3、技术及质量保证措施

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保证真实、及时、准确地做好监测数据预报工作,监测人员首先要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积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我们要求监测人员:(一)要了解工地周围环境情况;(二)要了解基坑开挖施工和结构施工概况;(三)要了解监测内容的预计变化值及变化规律;(四)要结合现场工况来分析监测数据,一旦数据变化异常时,能及时提出问题。同时我们还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抓好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

施工前摸清基地周围的情况,按照规范进行各类监测点的埋设,保证测点的可靠性。如监测数据的采集必须严格按照各种测量规范及仪器操作规程进行,并进行检验或复核。

对于水准测量点,一定要设立相应的的参考点,并定期检查。参考点一般设在远离现场的合适位置,保证参考点的稳定性,场内的监测点高程定期与参考点联测,以掌握场内各测点的高程变化量,以便对场地变化心中有数。

3、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

监测点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载体,监测点的保护是做好监测工作的前提。工地施工单位多,人员多,给测点保护带来一定困难。为加强监测点的保护,我们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争取业主和施工总包方的支持,要求各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

(与各施工单位协调好关系,争取方方面面的配合;

(对重要的监测点加护套管或窖井,并在监测点上做好醒目标志;

(加强工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跟踪施工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测,对重要地段和重要施工阶段根据需要随时监测,不遗漏监测信息。

对采集到的各类监测数据及时进行计算机处理,对变化较大的数据要进行复核,即重新采集数据,重新进行计算,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现场施工过程,随时记录施工工况,根据工况变化调整监测频率,结合工况分析监测数据,增强数据的可靠性。

速率变化是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是监测单位提供报警的重要依据。严密控制速率,首先要掌握速率变化的规律和不同施工阶段、施工区域的速率变化安全值,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施工期间监测单位应及时将周边环境变化速率反馈给施工单位,调整施工工艺,控制施工节奏。如果发觉速率有超常规现象,就应立即报警。

当数据变化超常规时,不管是否有合理的解释,都应该提出报警,报告业主和总包方,组织专家对情况进行分析。以确保安全施工。

9、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

5.1清槽完毕,检查无误后,应及时请建设、设计、勘察、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验槽,并填好隐蔽工程记录,以便核查。

5.2由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代表填写验槽意见;如地基要进行处理时,按处理意见执行,然后再提交二次验槽。

成员:现场施工员及各级责任工长

土方开挖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mm)

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注:地(路)面基层的偏差只适用于直接在挖、填方上做地(路)面的基层

8.1护坡桩遇有渗漏处理措施

在进行第一次土方开挖时,应随时观察并检查降水的变化。第二次开挖前(支撑梁施工中),应对基坑支护外的止水帷幕进行试降水检查,并对各项的预案措施(包括人机料法)组织到位。若基坑帷幕桩发现有渗漏,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封堵,防止因小失大。可根据漏水的具体情况,采用堵漏剂予以封堵、在外侧补加高压旋喷桩、高压注浆封堵等方法。若基坑支护桩发现有渗漏,也应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予以封堵,一般采用堵漏剂予以封堵,采取留置水管,压浆封堵等方法。并在基坑内布设排水沟,集水坑等有效措施,组织排水。

8.2.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8.2.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尺寸(沿四周支护桩为基坑边),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8.2.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8.2.4土方开挖时,需在基坑合理位置设置排水明沟,预防积水。

8.2.5每次土方开挖必须严格控制标高,严禁超挖,特别是最后基底部分土方开挖。

8.2.6开挖至桩、钢立柱、降水井位置附近,严禁直接采用机械挖土,在桩、钢立柱、降水井周围20cm范围内老土必须采用人工清土,防止机械碰撞桩身。

8.2.7当开挖到降水井位置附近时,首先把水泵提前拉出,并盖好比井口直径大200mm的木井盖,背面钉上木条作为井口限位。防止土从井口掉入。

9.1.1安全管理必须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各环节操作必须符合安全规定的要求,施工现场除专职安全员负责安全工作外,各级指挥人员要重视安全工作,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9.1.2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9.1.3施工中,操作人员必须服从指挥,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

9.1.4一切电器设备须设漏电保护装置,定期检查合格,雨后或移动后必须重新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投入使用。

9.1.5做好电缆的敷设,做好电缆的绝缘防护,严禁私自拉接,不准拖地。

9.1.6机械移动或清理时,必须先断电,严禁带电操作。

9.1.7凡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必须设明显标志提醒,必要时设专人看护。

9.1.8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工作,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9.1.9施工中随时观测周边地基及运土坡道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施工,并撤出施工人员,同时向技术负责人、监理及建设单位负责人报告,采取必要措施。

9.1.10土方开挖机械运转半径范围内及吊挖土方机械下方严禁站人,在开挖时派专人守护。

9.1.11土方运输坡道严禁多车同时通过,并派专人指挥。

9.1.12每次土方开挖前,检查地下水位是否达到施工要求,必须达到土方开挖标高以下不少于0.5m。

9.1.13四周设置防护拦杆,人员上下要有专用爬梯。

9.2.1工人进场前进行文明施工教育,体现施工单位的良好素质。

9.2.2施工现场设醒目标志牌,文明施工宣传牌,现场及生活区保持整洁,现场形象设计具有亲和力。

9.2.3施工材料按总平面布置安排位置堆放,并做到分类、分部位。

9.2.4施工中设置排水明沟、集水坑等,严禁污、废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市政管道。

9.2.5严格控制粉尘污染,运输车采用有效的遮盖措施,施工道路每日洒水,减少粉尘污染,并设专人清洁。

9.2.7尊重监理,服从设计,服务于甲方,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

9.2.8对施工机械采取可靠的降噪措施,减少扰民。

9.2.9运土车防遗漏保证措施。

9.2.9.1土方开挖施工前3日内办理市容、环卫和渣土消纳的一切相应手续;

9.2.9.2运土车全部采用密闭运输车,并按指定路线行驶;

9.2.9.3现场设置清扫、冲洗设施,并配备专人对运输车辆在驶出现场前进行清理,保证无任何杂物带出现场;

9.2.9.4现场大门至主干道之间,配备专职清扫人员随时进行清扫;

9.2.9.5对驾驶员进行交底,要求平稳驾驶,严禁猛刹猛拐,预防土方由于上述原因遗落车外;

9.2.9.6并预备工人4人,小车1辆,编织袋若干,对意外洒落在运输途中的土壤,随时进行清理;

9.2.9.7现场配备洒水设备,对未进行硬化的路面进行洒水处理,防止扬尘的产生。

第一层挖土土方量约20000m3工期5天

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占工期30天

第二层挖土土方量约40000m3工期10天

第二道钢混凝土支撑施工占工期33天

第三次挖土土方量约40000m3工期25天

总土方量约为100000m3。挖土累计工期天103天。

十一、土方施工中的应急措施

在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时,虽然事先进行了地质调查,但设计值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往往不一致。

1、地质土层的复杂性和离散性,勘察所得数据难以代表土层的总体情况;

2、设计计算中侧压力荷载的计算和支护结构简化计算的假定与实际土体作用存在一定的误差;

3、挖土与支撑安装中,施工条件改变,突发和偶然情况等随机因素等造成的误差。

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做好随机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的准备,以保证下一阶段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基坑施工及地下管线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二)、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

1、项目设立医务室,配备专职的项目部医生,配备急救的设施,药品,并保证有效;

2、准备必要的抢险、急救材料,如水泵、黄砂、铁锹、塑料布等,并保持材料供应商的联系,保证各种应急材料随时进场。

3、应急医院:确定XX市人民医院为项目应急预案的指定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救治到位。

4、完善现场的的消防措施,派专人维护,确保有效。

5、保持施工现场所有道路的通畅。

三)、相应情况的应急措施

1、围护墙体的渗水与漏水

土方开挖后围护墙出现渗水与漏水,对基坑施工带来不便,如渗漏严重时则往往会造成土颗粒流失,引起围护墙背地面沉陷甚至围护结构坍塌。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渗水或漏水应及时处理,方法有:

(1)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可采用坑底设沟排水的方法。

(2)对渗水量大,但没有泥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面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即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支护墙上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墙体进入墙背土体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而后将管边支护墙的薄弱处用防水混凝土或砂浆修补封堵,待修补封堵的混凝土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如封住管口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面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如果引流出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设法排出即可。

2、防止侧向位移发展的措施

基坑开挖后,围护结构发生一定的位移是正常的,但如位移过大,或位移发展过快,则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如发生这种情况,应针对不同的围护结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本工程采用支撑式围护结构,由于支撑的刚度一般较大,带有支撑的围护结构一般位移较小,其位移主要是插入坑底部分的围护桩向内变形。为了满足基础底板施工需要,最下一道支撑离坑底总有一定的距离,围护桩下段的约束较小,因此在基坑开挖后,围护桩下段位移较大,往往由此造成桩背土体的沉陷。因此,如发生桩背土体的沉陷,主要应设法控制围护桩嵌入部分的位移,着重加固坑底部位,具体措施有:

①增设坑内降水设备,降低地下水;

②进行坑底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③垫层随挖随浇,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并调整挖土顺序;

④加厚垫层、采用配筋垫层或设置坑底支撑。若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变形较大,则应在第三道支撑下面,加设一道斜撑;且要求第三道支撑底面以下的土体采用中心岛方式施工,先行挖除中心岛区域的土体,并立即浇筑垫层和底板,四周留土护壁,并开槽设置斜撑,撑于中心岛区域的底板上;待中心岛区域底板达到设计强度,钢支撑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分段挖除基坑四周剩余的土体。

在细砂、粉砂层土中往往会出现局部流砂或管涌的情况,对基坑施工带来困难。如流砂等十分严重则会引起基坑周围的建筑、管线的倾斜、沉降。

对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砂。对较严重的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m—1.0m左右。局部深坑(如电梯井等)部位也是易产生流砂的部位,一般也以井点降水方法最为有效。对面积不大的深坑,也可采用抢挖的方法处理,其施工方便、不占工期,但有一定风险,故在施工前应做人力、物力的充分准备,并拟订详细计划,做到万无一失。

管涌一般发生的围护墙附近,如果设计围护结构的嵌固深度满足要求,则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坑底的下部位的围护排桩中出现断桩,或施打未及标高造成。发生这类管涌,一般范围不大,对断桩或漏桩进行处理。如果管涌十分严重也可在围护墙前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与围护墙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应与围护墙底标高相同,顶面与坑底标高相同,钢板桩的打设宽度应比管涌范围宽3—5m。

4、临近建筑与管线位移的控制

基坑开挖后,坑内大量土方挖去,土体平衡发生很大变化,对坑外建筑或地下管线往往也会引起较大的沉降或位移,有时还会造成建筑的倾斜,并由此引起房屋裂缝,管线断裂、泄漏。基坑开挖时必须加强观察,当位移或沉降值达到报警值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对建筑的沉降的控制可采用跟踪注浆的方法。根据基坑开挖进程,连续跟踪注浆。注浆孔布置可在围护墙背及建筑前各布置一排,两排注浆孔间则适当布置。注浆深度应在地表至坑以下2—4m范围,具体可根据工程条件确定。此时注浆压力控制不宜过大,否则不仅对围护墙会造成较大侧压力,对建筑本身也不利。注浆量可根据围护墙的估算位移量及土的孔隙率来确定。采用跟踪注浆时,应严密观察建筑的沉降状况。防止由注浆引起土体搅动而加剧建筑物的沉降或将建筑物抬起。对沉降很大,而压密注浆又不能控制的建筑,如其基础是钢筋混凝土,则可考虑采用静力锚杆压桩的方法。

对基坑周围管线保护的应急措施一般有二种方法,同时及时向管线所有者通报情况。

(1)打设封闭或开挖隔离沟

对地下管线离开基坑较远,但开挖后引起的位移或沉降又较大的情况,可在管线靠基坑一侧设置封闭桩,为减小打桩挤土,封闭桩宜选用树根桩,也可采取钢板桩、槽钢等,施打时应控制打桩速率,封闭板桩离管线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管线。

在管线边开挖隔离沟也对控制位移有一定作用,隔离沟应与管线有一定距离,其深度宜与管线埋深接近或略深,在靠管线一侧还应做出一定坡度。

对地下管线离基坑较近的情况,设置隔离桩或隔离沟既不易行也无明显效果,此时可采取管线架空的方法。管经架空后与围护墙后的土体基本分离,土体的位移与沉降对它的影响很小,即使产生一定位移或沉降后,还可对支承架的搁置点可靠牢固,能防止过大位移与沉降,并应便于调整其搁置位置。然后将管线悬挂于支承架上,如管线发生较大位移或沉降,可对支承架进行调整复位,以保证管线的安全。在管线外露时,应设置警戒线,24小时有人看护。

在成桩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无法清除的地下障碍,使支护桩形成断桩或漏桩现象,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也会遇到坍孔等原因造成断桩,这对支护墙的受力会带来影响,断桩或漏桩也易造成严重漏水。

对于施工过程中已知的或怀疑可能发生的断桩或漏桩,在基坑开挖前,应先行对该桩位及桩背进行压密注浆或高压喷射注浆,保证其在开挖后不发生严重漏水,以便开挖后处理。断桩如发生在基坑底面以上,则在开挖后,可将断桩部位的泥浆、粘土、浮浆及不密实的混凝土凿干净,支模后用混凝土补浇填实。如桩发生在基坑底面以下,则应在基坑开挖前在该桩前(如基坑许可)或桩后,增加2~3根桩,桩径可比原桩适当减少,桩长一般与原桩相同。

对于施工过程未知的断桩或漏桩,开挖发现后应进行止水处理,再用混凝土补浇填实,如止水有困难,也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先在断桩处设一引流管,再将断桩修补,混凝土修补时可将引流管埋入其中,但引流管两端不可封死,应保证引流畅通,防止压力水对引流管边修补的混凝土产生微裂缝。在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可封住引流管。

施工阶段未知的断桩,其位置又发生在基坑底面以下,一般很难发现也很难修复。如开挖后发生坑底支护桩边有严重管涌、冒砂或土体隆起现象,应怀疑下部断桩,此时应先行堵漏,查明原因,如确系断桩,则可用高压喷射注浆予以修补。

6、围护结构失效的应急措施

若土方开挖后,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位移过大,甚至围护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失效,则应根据情况立即回填(也可采用向基坑灌水)、卸载,并采用新的围护结构进行补救,对于本工程可采用在止水帷幕搅拌桩中套打钻孔灌注桩。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及时疏散临近人员。

由监测单位每天提供监测报告,若发现异常,将增加监测频率,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按照每一项监测内容的监测

频率得到数据并绘制成曲线

立柱桩的沉降异常、基坑位移

的异常、管线位移的异常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围护结构设计单位业主项目管理监理单位

对监测的发展和变化作阶段总结

基坑工作结束作完整的监测报告

围护结构应急处理工作流程

按照每一项监测内容的监测

频率得到数据并绘制成曲线

发生围护结构顶部的沉降及位移≥10mm,围护结构

的倾斜≥15mm,坑外地表沉降≥10mm,坑外水

位≥350mm,围护结构内力接近设计值,

星城工程土方工程施工方案围护结构设计单位业主项目管理部市重点办监理单位

分析原因,商讨、制订针对性加固技术措施

对监测的发展和变化作阶段总结

基坑工作结束作完整的监测报告

土方施工阶段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DB41/T 1430-2017标准下载土方施工阶段安全保证体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