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缺陷处理施工方案

泵站缺陷处理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99.87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泵站缺陷处理施工方案

新建泵站采用一列式布置。主泵房位于河道上,主泵房北侧布置北副厂房,南岸布置安装间和南副厂房。工程由泵站、站下清污机桥、公路桥及闸下交通桥等几部分组成。

截至目前工程形象面貌:泵站EL19.45m以下结构混凝土,上部框架结构正在施工中;上下游翼墙已完成10节,剩余4节;清污机桥结构混凝土施工完成;安装间排架柱EL32.90m高程以下混凝土、吊车梁混凝土施工完成;南副厂房EL19.45m以下混凝土施工全部完成;北副厂房基础灌注桩完成。

主站身基础采用CFG桩基,桩径400mm,桩距1600mmDB4401/T 89-2020 预制构件用座浆料应用技术规程.pdf,共计864根,于年月日开始施工、于年月日完工。

主站身底板分为两块,南侧块m×3,北侧块m×m,厚度均为1.0m,两块间设有2cm宽的沉降缝,南侧底板浇筑日期年月日,北侧底板浇筑日期年月日。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W6F50,常态三级配,采用布料机入仓的方式,浇筑分层厚度50cm。

进水流道层由下游的进水流道和上游的空箱隔墙段组成,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W6F100,进水流道为常态二级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空箱隔墙为泵送混凝土,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0月21日。进水流道为肘型结构,采用布料机入仓的方式,空箱隔墙采用混凝土泵浇筑方式,墩墙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50cm。

水泵层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W6F50,常态二级配,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0月27日,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1月10日。采用布料机入仓的方式,墩墙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50cm。

出水流道底部空箱隔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5W6F50,泵送二级配混凝土,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1月16日,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1月27日。采用泵送入仓方式,墩墙浇筑分层厚度50cm。

出水流道底板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W6F100,泵送二级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2月7日,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1年1月4日。采用泵送入仓方式,浇筑分层厚度50cm。

联轴层包含两部分,下游侧为站身联轴段,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W6F50,泵送二级配,上游侧为出水流道下游段,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W6F100,泵送二级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1月16日,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0年11月28日。采用泵送入仓方式,墩墙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50cm。

出水流道上游段墩墙顶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W6F100,为泵送二级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1年1月16日,北侧块浇筑时间为2011年4月16日。采用泵送入仓方式,墩墙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50cm。

电机层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W6F50,泵送二级配,南侧块封顶时间为2011年1月9日,北侧块封顶时间为2011年4月10日。采用泵送入仓方式,墙柱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50cm。

所有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减水剂等。

1.3主站身基础处理情况

1.3.1基础处理参数

地基采用CFG桩处理方案,桩径0.4m,强度等级为C15,桩长12~14.4m,间距1.6m×1.6m,每排36根,总计24排,共864根。CFG桩顶设褥垫层与主站身钢筋混凝土底板连接。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280KN,允许最大加载量600KN,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允许值不小于230KPa,允许最大加载量648KPa。

下沉速度:2.5~3.0m/min;

提钻速度:3.5~4.0m/min;

出机口坍落度:180~220mm;

现场坍落度:不小于180mm;

混凝土泵压:10MPa。

1.3.3施工材料及配合比

水泥:江苏宿迁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

中砂:江苏宿迁骆马湖天然砂,FM=2.67;

碎石:山东台儿庄生产的5~20mm人工碎石;

粉煤灰:江苏淮安华能电厂生产的I级灰;

CFG桩的配合比设计委托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完成。

CFG桩基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单桩低应变检测:Ⅰ类桩781根,Ⅱ类桩83根,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设计要求。

业主组织相关各方于2010年7月16日、29日分别对主站身南侧底板、北侧底板下CFG桩及褥垫层基础按重要隐蔽单元工程进行了联合验收,主站身CFG桩全部满足设计要求,质量等级评定为优良。

1.4主站身结构沉降观测

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采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沉降量监测,莱卡TCR402全站仪进行平面位移监测。

1.4.3观测时段及沉降量

南侧块观测时段自2010年8月13日,北侧块观测时段自2010年9月2日,至今累计最大沉降量3.5cm,位于南侧块进水流道下游侧,最小计沉降量2.2cm,位于北侧块出水侧。具体位置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的排查、统计和判别

2.1混凝土外观缺陷排查

2.1.1排查基本要求

在混凝土结构拆模后,单元工程评定前及时进行,由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复查并认定缺陷等级。

施工单位自查工作由具有初级以上工程系列技术职称,并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检查、判别和处理工作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完成。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检查(测)所用的检测,计量设备,必须经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技术监督部门或相应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并具备有效的检定证书。

2.1.2排查的主要内容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主要检查(测)项目为:建筑物外部尺寸偏差、表面平整度、表面蜂窝、麻面、气泡、孔洞,缺损、挂帘、锚台、钢筋头外露、管件头外露、冷缝、施工缝等。

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检查(测)项目为:裂缝发现时间、位置、数量、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深度、裂缝产状、裂缝走向、裂缝发展状况、缝面渗水(包括冷缝、施工缝渗水)、钢筋锈蚀、析出物等。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检查(测),施工单位逐项进行排查,检查(测)结果应详细记录,绘制缺陷位置图,并备有影像资料。检查(测)记录及时整理,并编写检查(测)报告,建立档案,存档。检查(测)结果及时报送监理。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裂缝等检查(测)以直接测量法检测为主。裂缝深度检查,以无损检测为主,也可采用钻孔压水方法进行辅助或验证检查(测)。

外观质量缺陷处理后,必须回填检查(测)孔洞,回填质量必须满足结构安全、运行及外观要求.

2.2混凝土外观缺陷统计

2.2.1按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影响程度分类统计

根据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所处的工程部位、严重程度,对结构安全、运行及外观影响程度,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分为三类。

I类质量缺陷为:未达到设计或合同技术要求,但对结构安全、运行无影响、仅对外观有较小影响的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

Ⅱ类质量缺陷为:未达到设计或合同技术要求,对结构安全、运行、外观有一定影响,经常规处理后,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和寿命的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

Ⅲ类质量缺陷为:对结构安全、运行、外观有影响,需进行加固、补强等特殊处理,处理后,不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和寿命的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

2.2.2按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形态分类统计

根据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的形态,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分为蜂窝、麻面及气孔、错台、漏筋、冷缝、裂缝等外观缺陷。

蜂窝:由于骨料堆积、分离和漏振等使得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骨料外露,骨料间缺少砂浆包裹的现象。蜂窝的深度与骨料粒径、坍落度和施工工艺有关。

麻面:由于气泡集中出现,或浇筑时灰浆喷溅到模板面上,或拆模过早等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不光洁的结果。

错台和漏筋:由于模板安装期间或浇筑过程中,支撑或固定不可靠,在浇筑过程中模板偏移造成混凝土体型局部偏差。

冷缝: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入仓不连续或间隔时间超过初凝时间,重新铺筑砂浆后层间结合不佳,造成初凝缝明显的现象。无论什么原因浇筑中断,结构混凝土在终凝后不得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

裂缝:混凝土成型后,由于原材料、环境方面极端因素的影响,以及施工工艺、设计理论等方面的不足造成混凝土在薄弱、敏感断面开裂的现象。

2.2.3按缺陷部位和运行期工况分类统计

由于缺陷处理方法是根据缺陷性质、规模和运行期工况分别制定的,因此在制定处理方法时,还需将缺陷处理的工况条件和永久影响仔细研究,合理分类统计,以便制定适当、有效的处理方法。

2.3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判别标准

2.3.1混凝土表面缺陷判别标准

较高速水流区V>6m/s;局部突起高度≤12mm

一半流速区V≤6m/s;局部突起高度≤25mm

注:表面缺陷面积主要包括麻面、蜂窝、空洞、气泡、缺损掉角、挂帘,小于1cm错台。

2.3.2混凝土结构裂缝检查判别标准

缝宽0.2~0.4mm

缝深不超过钢筋保护层小于结构厚1/2

2.3.3混凝土外观缺陷判别方法

表面缺陷用直尺、三角板等进行测量,裂缝一般用超声波等无损检测方法进行测量,裂缝处理过程中灌浆前可以用压水试验进行裂缝深度复核。

3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情况

项目部对前期发现的外观缺陷进行了处理,但有些部位处理很不规范,效果较差。如修补部位与相邻原结构面色差明显,错台处理后坡度较大,在原结构面上未经特别处理即对蜂窝部位进行涂抹,造成涂抹层脱落等。特别是南水北调办公室2011年6月18日现场质量专项整治检查发现如下问题:1号机组进水流道右边墙大面积涂抹,各进水流道中隔墩底角均有不同程度水泥砂浆涂抹现象,个别部位拉杆钢筋头未处理,以及进水流道中墩迎水圆弧面有不同程度的漏振、跑模变形等现象,采用随意涂抹、打磨后观感较差等问题。

根据现场普查,采用压水试验、定期观测,按裂缝宽度及运行期与水接触条件,为方便制定处理措施和处理质量检查,将发现的裂缝分为五种类型:

(1)A类裂缝:设计水位以上细微裂缝(缝宽<0.2mm):

主要出现在泵站下游外墙上(EL16.00~EL19.45m)。

(2)B类裂缝:设计水位以上明显裂缝(缝宽≥0.2mm)

主要出现在泵房下游外墙EL16.00~EL19.45m高程。

设计水位以上的各类裂缝在泵站运行期不与水接触,且处理后将被装饰层覆盖。

(3)C类裂缝:设计水位以下的干裂缝,运行期一侧有水、一侧无水的裂缝

此类裂缝主要出现在出水流道下空腔隔墙上游墙、联轴层廊道上下游墙(EL9.4~EL14.75m)。

(4)D类裂缝:设计水位以下目前渗水裂缝

主要出现在主站身南北端墙上,均为竖直缝。

(5)E类裂缝:过流面上的裂缝

主要出现在出水流道墩墙及顶板、下游南侧翼墙3、进水流道墩墙。

上述五种裂缝布置位置具体位置详见附图。

4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一般要求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部1999年第9号令;

《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及裂缝处理技术规定》(试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4.2原材料试验检验、配合比试验、生产性工艺试验

4.2.1原材料检验试验

用于缺陷处理的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白色水泥、各种外加剂、石子、砂子、界面剂、粉煤灰、环氧砂浆、丙乳砂浆等材料按照设计和试验规程要求的内容进行试验检验,各项技术参数、力学性能指标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要求。

提前进行与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比主站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高一级)相同的水泥砂浆配合比试验、强度等级C30(比主站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和其它砂浆性能试验。

各项试验结果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或行业规范及合同要求。

4.2.3生产性工艺试验

为确保缺陷处理效果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需要进行如下生产性工艺试验:

水泥净浆涂刷试验、水泥砂浆抹面试验、细石混凝土回填试验、环氧砂浆抹面试验和丙乳砂浆抹面试验,通过生产性试验取得合适的缺陷处理参数,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4.3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程序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处理:

缺陷排查、分类登记、描述缺陷状况→分析产生原因→监理部复查→拟定处理方案→选择修补材料、机具等→材料试验检验→配合比试验→工艺性试验→确定处理方法→监理工程师审批→基面联合验收→修补→养护→验收。

4.4外观质量缺陷处理原则

根据现场质量缺陷实际发生的部位、性质及泵站运行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必要的原材料试验检验,具体要求如下:

(1)选用的修补材料,其本身的强度、耐久性、防渗性及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等均应高于原结构物混凝土一个强度等级;

(2)修补材料颜色与原结构物混凝土表面相对一致或相近;

(3)修补时将缺陷部位的混凝土彻底凿除至密实混凝土,清除残渣,再用高压水或风将处理面清理干净;

(4)修补完成后,应根据所用材料的标准养护时间和方法进行养护。

5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法

确定并标示缺陷范围→用规则图形画出切割标线→切割机规则切割、人工凿除→清理基面(同时拌制准备修补材料)→基面验收→涂界面剂→修补→养护→验收。

按照蜂窝最大范围规则切割后,人工凿除至密实混凝土。凿坑边缘应凿成斜坡。

5.1.2.1非过流面蜂窝处理

(1)对于凿除至密实混凝土后深度大于2cm、面积大于30×30cm的麻面,采用比原结构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

浇灌细石混凝土前,先对处理合格的基面进行湿润,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同时为保证新老混凝土的良好结合,在凿除后的基面上采用打入射钉。模板采用新的镜面竹胶板,内部基面及辅助措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混凝土在现场按照配合比规定进行拌制,混凝土灌入后强力填塞捣实。

填补前,先对基面湿润,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接着,刷一道界面剂,再分层填补已经拌制好的水泥修补砂浆。每层都要用木棒或木锤捣实,直至泛浆。

基面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喷砂、高压水冲洗、角磨机磨削和凿毛等方法对混凝土基面进行糙化处理;清除干净混凝土基面上的乳皮、松动颗粒等,使之外露新鲜混凝土骨料,然后再用干净的压力水冲洗。基础混凝土表面上的油污,需凿除,然后再用合适的材料修补。

界面剂的拌制:先将称量好的A组分倒入广口容器(如小盆)中,再按给定的配比将相应量的B组分倒入容器中进行搅拌,拌匀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次搅拌,均匀后即施工使用。

根据混凝土浇筑面积的大小,适量拌制界面剂。界面剂应现拌现用,以免因时间过长而影响涂刷质量,造成材料浪费和粘结质量降低。

界面剂的涂刷:用棉纱等物品将混凝土面上的明水擦去,以避免因此造成粘结力的降低。

用毛刷将界面剂均匀地刷涂在混凝土表面,不漏刷,不流聚。

在界面剂初凝之前,应将新混凝土浇筑到位,最好是一边刷涂界面剂一边施工。若下一道工序是抹砂浆,应待界面剂稍微干燥后方可进行。

混合稀释好的界面剂请在1小时(25℃)内用完,防止界面剂凝胶作废。

修补完成后涂刷养护剂,再覆盖塑料薄膜养护。

5.1.2.2过流面蜂窝处理

(1)对于凿除至密实混凝土后深度大于2cm、面积大于30×30cm的麻面,采用比原结构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至距设计表面不小于5mm。修补方法同非过流面蜂窝处理。

(2)对于凿除至密实混凝土后深度小于2cm的麻面,采用1:1水泥砂浆或者与原浇筑混凝土的水泥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分层填补压实至距设计表面不小于5mm。修补方法同非过流面蜂窝处理。

(3)待蜂窝处理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养护完成并干燥后,用环氧砂浆将预留的不小于5mm的处理面补平,妥善保护修补面,养护7天。

确定处理范围→准备基面(同时拌制准备修补材料)→基面验收→涂刷界面剂→修补→养护→验收。

5.2.2非过流面处理方法

处理麻面及气孔时,如需凿除表面混凝土再进行修补,其工艺流程按照蜂窝处理时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

(1)对于深度≥5mm的成片气孔,标定范围凿成四边形或多边形等规则面,凿至坚实混凝土基面,深度不小于5mm,用素水泥浆修补;

深度小于5mm的成片气孔,磨平后表面涂刷一层界面剂,用素水泥浆修补。

对于局部打磨后形成的小坑,将坑内清理干净后,用水泥砂浆修补,固化后再涂抹水泥浆。

(2)单个气孔的处理视其深度或直径大小而定,对于深度或直径小于5mm的,可在平整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将气孔空腔清净湿润,涂刷界面剂再回填素水泥浆,气孔大于5mm的,对气泡部位进行局部凿挖,深度不小于2cm,然后用水泥砂浆填抹。

气孔密集区满补,零碎区点补,水泥浆填补应保证孔内干净湿润,充填密实。最后一道工序满刮时,在混凝土面上不能留下刮痕。

5.2.3过流面及负压区处理方法

(1)对于深度≥5mm的成片气孔,标定范围凿成四边形或多边形等规形状,凿至坚实混凝土基面,深度不小于5mm,用环氧砂浆修补;

深度小于5mm的成片气孔,磨平后直接用环氧砂浆修补。

(2)单个气孔的处理视其深度或直径大小而定,对于深度或直径小于5mm的,可在平整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将气孔空腔清净湿润,涂刷环氧砂浆,气孔大于5mm的,对气泡部位进行局部凿挖,深至密实混凝土,然后用环氧砂浆填抹。

用环氧砂浆修补的基面应保持干燥。环氧砂浆修补后应保温养护7天。

确定凿除处理范围及深度→切割机规则切割、人工凿除→清理凿除后基面及钢筋表面水泥浆→基面验收→灌注细石混凝土→养护→验收。

对拆模后发现的露筋缺陷,先按照最大范围规则切割后人工凿除,直至密实混凝土。凿坑边缘应凿成斜坡,凿至钢筋底面以下不小于2cm。

清除钢筋表面水泥浆后,清理基面,采用比原浇筑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重新浇筑。

浇灌细石混凝土前,先对基面冲洗、湿润,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同时为保证修补新老混凝土的良好结合,在凿除后的基面上采用打入射钉,或者在露出的钢筋上焊接Ф6mm钢筋网片。模板采用新的镜面竹胶板,内部基面及辅助措施验收合格后再支模,上部预留缺口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在现场按照比原浇筑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进行混凝土拌制,如果凿除深度较大时可在混凝土内掺入抗裂纤维以增加抗裂性。混凝土灌入后强力填塞捣实,内部空间较大时采用Ф30软轴振捣棒插入振捣。

细石混凝土拌制时留取1组试块,作为修补后验收时强度检验的标准。

5.4错台及表面不平整度超标处理

表面错台及不平整度超标缺陷处理的原则是“多磨少补、宁磨不补”,尽量不损坏建筑物表面混凝土的完整性,以确保工程质量。对模板接缝的错台和凹凸不平的凸部超过标准要求较大时,先用切割机配合手钎凿除,凿除过程中预留0.5~1.0cm保护层,后再用手持电动砂轮研磨平整。凹陷部位的填补参照上述蜂窝、麻面的凿除和填补方法。

对于涨模部分,首先采用切割机规则切割出最大处理范围,然后再在切割出的范围内进行1.5×1.5cm网格状切割,便于混凝土的凿除,切割深度按照突出厚度确定,分层切割凿除,每层切割深度控制在2cm左右,防止伤及钢筋并对设计结构面产生破坏,切割凿除至设计混凝土结构面5mm厚度后,采用磨光机打磨至设计结构面。

对于错台部分,采用平顺过度处理,从符合设计要求的表面或缝面较低一侧按1:20的坡度进行打磨,与成型混凝土平顺连接。处理时将突出的混凝土凿除,预留约5mm厚度,磨光机打磨平整处理。凿除凸出混凝土的过程中,凿挖时应掌握好力度,应避免形成深坑,反而需要修补。

对于混凝土表面挂浆部分,直接采用切刀铲除,无法铲除的部分采用磨光机打磨至混凝土结构面。

5.5施工缝缝面渗水及骨料集中夹层处理

对施工缝存在缝面结合不佳及骨料夹层的渗水,外侧填土前,采用三层环氧基液和两层玻璃丝布(三液两布)分层涂刷形成玻璃钢进行封闭,内侧采用钻孔聚氨酯灌浆的方法对缺陷段进行处理。对砂浆夹层先凿除至密实,然后再采用1:1水泥砂浆填补抹平。

水下结构部位的施工缝缺陷,为防止运行期渗水,首先采用钻孔聚氨酯灌浆的方法进行缺陷段处理,混凝土表面结合部用1:1水泥砂浆填补、抹平。

水上结构的施工缝缺陷,将夹层凿除至密实混凝土后,采用1:1水泥砂浆填补,抹平。

选用普通PO42.5硅酸盐水泥、堵漏剂、中粗砂、聚氨酯。材料使用前应按规范要求及标准进行相关性能检测。

(1)外侧有填土的施工缝缺陷

确定缺陷处理范围→切割机规则切割、人工凿除→清理凿除后基面→基面验收→堵漏剂填补至结构面→养护→粘贴“三液两布”→验收→填土。

内侧表面处理:确定缺陷处理范围→切割机规则切割、人工凿除→清理凿除后基面→基面验收→1:1水泥砂浆补至结构面→养护→验收。

内外侧封闭完成后从内侧进行聚氨酯灌浆。

钻孔→通水检查→埋设灌浆嘴→灌浆→可能的补钻及补灌→灌后效果检查→封孔

(2)水下结构施工缝缺陷

确定夹层处理范围→钻孔→通水检查→埋设灌浆嘴→灌浆→可能的补钻及补灌→灌后效果检查→封孔

结构表面处理:确定缺陷处理范围→切割机规则切割、人工凿除→清理凿除后基面→基面验收→1:1水泥砂浆补至结构面→养护→验收。

(3)水上结构施工缝缺陷处理

确定缺陷处理范围→切割机规则切割、人工凿除→清理凿除后基面→基面验收→1:1水泥砂浆补至结构面→养护→验收。

5.5.4.1外侧有填土的墙体施工缝缺陷处理

夹层挡土面部分,先按照最大范围规则切割后人工凿除,直至密实混凝土。凿坑边缘应凿成1:1的斜坡。凿除时如钢筋出露,应凿至钢筋底面以下不小于2cm。

堵漏剂填补前,先对基面湿润,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接着,刷一道水灰比为0.4-0.45的水泥浆做粘结剂,再分层填补已经拌制好的堵漏剂。每层厚不超过2cm,用木棒或木锤捣实。各修补层间,用竹刷或钢刷刷毛,以利结合。

堵漏及完全干硬后,清除夹层两侧30cm范围内混凝土表面的灰尘,涂刷环氧树脂,粘贴玻璃丝布,完成“三液两布”的粘贴处理后,待完全固化凝结,并经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填土。

(2)对内侧表面夹层先凿除至密实,洒水湿润,采用1:1水泥砂浆填补抹平。

钻孔:在施工缝两侧30cm斜向钻孔穿越施工缝,两侧孔距交错布置,每侧孔距60cm,孔径为14mm。钻孔深度为穿过施工缝不小于10cm。

通水检查:采用0.3MPa的水压进行通水检查,对于盲孔在附近重新钻孔。

埋设灌浆嘴:用压力风(水)将孔清理干净,将专用灌浆嘴埋入孔内。灌浆嘴采用自膨胀针头式灌浆嘴。为专业厂家生产的金属灌浆针头,无需自加工以及孔边封堵,并带有止回头,造孔清理完毕后,直接插入橡胶膨胀部分,扳手拧紧自膨胀后即可灌浆。

灌浆:PU止水灌浆材料是一种单组分的低粘度灌浆材料,它具有黏度低、粘结强度高、使用操作方便、柔韧性好、遇水膨胀等特点,通过灌入裂缝达到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止漏的目的。

PU止水灌浆材料主要特点:(1)单液型,无需计量混合。(2)优良的亲水性,可与水反应封堵大压力水。(3)无毒、无污染,对人体无害,可用于饮水工程。(4)灌浆胶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后,借其缓慢膨胀及持续压力,可将灌浆胶渗透至微细缝隙,达到完全止水的功能。(5)耐化学介质及耐盐水性能优越,可用于海水或污水工程中,确保长期止水。

采用灌浆泵向裂缝内灌注聚氨酯浆材,灌浆压力为0.5MPa,灌浆过程中,当浆液溢出临近灌浆孔时封闭该出浆孔,灌浆至规定压力并稳压5min且进浆量趋于零时,即可结束该孔的灌浆。

灌后效果检查:灌浆结束后采用0.3Mpa压力水进行效果检查,当发现有渗水点时还需补钻及补灌,直至缝面干燥不出现渗水。

5.5.4.2水下结构墙体施工缝缺陷处理

首先进行钻孔注水及灌浆,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方法同上述钻孔灌浆方法,灌浆结束并经检验合格后,进行两侧缝面的修补,修补方法及工艺流程同上述内侧面处理方法。

5.5.4.3水上结构墙体施工缝缺陷处理

将缺陷处规则切割并凿除至密实混凝土,清理干净并湿润后,采用1:1水泥砂浆填补。

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方法同上述方法。

在EL14.75m高程,主站身与安装间地下室结构混凝土之间设有2cm厚的沉降缝,填充聚乙烯闭孔泡沫板,由于顶板施工时沉降缝安装的聚乙烯闭孔泡沫板被振捣砂浆挤入其与先浇块间的缝隙,造成闭孔泡沫板向后浇块偏移1.5cm,沉降缝上下不对应。

为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沉降缝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项目部进一步对该部位情况进行了探测,采用铁锤及钎子对错位部位的多余砂浆凿除,以检查缺陷情况。

5.6.3缺陷情况及原因分析

人工将错位部位的砂浆凿除后,发现侧墙上的沉降缝填充物位置准确,顶板上沉降缝填充物向南偏位1.5cm,深度20cm。

造成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偏位的原因是:主站身为先浇筑一侧,浇筑完成后,贴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后再浇筑安装间一侧,在浇筑安装间过程中,砂浆绕过泡沫板底部与模板之间的缝隙挤入到主站身一侧,将聚乙烯闭孔泡沫板推向了安装间一侧。

用铁锤及钢钎将中间多余的砂浆剔除干净,将聚乙烯闭孔泡沫板恢复原位。将安装间侧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涂刷界面剂,用1:1砂浆在安装间一侧填充密实,底面抹平,养护7天。

5.7外观缺陷处理验收标准

蜂窝、麻面、孔洞、错台等缺陷处理验收依据,以表面平整度测量、外观质量评价进行检查;

露筋处理以无损检测保护层厚度为准。

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处理的部位,每天拌制的砂浆或混凝土取样频次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灌浆质量检查用超声波无损检测,纵波速控制不低于4000m/s,灌浆以防渗为目的的还需进行压水检测。

6混凝土裂缝部位施工情况及裂缝监测

6.1出现裂缝部位的结构特征

下游外墙随主站身分为南北两段,南侧块长度28.1m,北侧块长度28.3m,南北分缝处设置2cm沉降缝,墙体厚度80cm,混凝土标号C25W6F50。

出现裂缝的部位集中在EL16.00m高程施工缝至EL19.45m高程墙顶之间,裂缝在孔洞周边周边及梁底部位开展。

6.1.2出水流道墩墙及顶板

出水流道采用虹吸式,采用空箱隔墙基础。出水流道水平投影长24.00m,驼峰底板上表面高程为EL18.20m,顶板下表面高程为EL20.60m。流道出口底板高程为EL11.55m,出口高度为3.70m,宽度为8.00m,混凝土标号C25W6F100。

流道顶板结构复杂,厚度沿轴线渐变,顶拱最薄处60cm,出口最厚处125cm,在驼峰顶板最高处中间设置直径60cm真空阀预留孔;流道间墩墙混凝土厚度为:驼峰至上游出口部分墩墙最薄处100cm,最厚处240cm,驼峰至下游机墩部分墩墙内设置浆砌石填充芯墙,最薄处混凝土厚度80cm。

出现裂缝的部位集中在驼峰顶拱、出水侧墩墙。顶板裂缝集中在出水流道顶拱部位内表面,裂缝从流道顶板顶拱混凝土厚度最薄处预留孔处开展,并向下游侧施工缝延伸;墩墙裂缝都基本垂直于底板,位于墙体中部并在与上、下板结合处附近尖灭。

6.1.3主站身南北边墩

南北边墩总长36m,厚度100cm,混凝土标号C25W6F50。

出现裂缝渗水的部位主要在EL9.40m高程以上机墩与南北墩墙交接拐角处、下游外墙与北侧边墩交接拐角处、主泵房北侧边墩EL16.80m高程门洞下部两个拐角处。

需补充联轴层、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下空箱隔墙、翼墙等部位。

6.2出现裂缝部位的施工情况

6.2.1南侧块下游外墙

6.2.2北侧块下游外墙

混凝土在2011年4月11日浇筑完成,在EL16.00m高程设置施工缝,出现裂缝的EL16.00m~EL19.45m高程部分与电机层梁板一起浇筑,模板采用1.2cm厚镜面竹胶板,混凝土采用泵送二级配,浇筑期间最大坍落度为154mm,浇筑入仓温度为18℃~20℃,大气温度为12℃~19℃。混凝土采用常温地下水拌合,并掺加高效减水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顶部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每天高温时段不少于3次的洒水养护。2011年5月7日模板全部拆除完成后发现裂缝。

DB34/T 3753-2020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pdf6.2.3南侧块出水流道

6.2.4北侧块出水流道

墩墙与顶板一起浇筑,底板与墩墙之间设置施工缝,混凝土在2011年4月17日浇筑完成,模板采用1.2cm厚镜面竹胶板,混凝土采用泵送二级配,浇筑期间最大坍落度为158mm,浇筑入仓温度为18℃~21℃,大气温度为6℃~20℃。混凝土采用常温地下水拌合,并掺加高效减水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顶部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每天高温时段不少于3次的洒水养护。2011年5月16日模板全部拆除完成,5月19日检查时发现在流道间墩墙两侧发现多条裂缝。

与体型及结构尺寸复杂的主站身相比,在同等原材料、混凝土生产、浇筑等条件下浇筑的清污机桥墩墙、上下游翼墙等简单薄壁混凝土结构尚未发现类似裂缝。

2011年5月18日,建设处委托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对出现裂缝部位的混凝土实体工程质量进行了检测,根据检测报告显示,出现裂缝部位的实体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114P)6.3出现裂缝部位的原材料及混凝土情况

原材料的选择:水泥使用宿迁中联水泥厂生产的P.O42.5硅酸盐水泥,其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均符合规范标准;砂子采用宿迁骆马湖天然河砂,小石(5~20mm)、中石(20~40mm)、大石(40~80mm)石料均山东台儿庄产的成品料,其含泥量、粒径等质量均符合规范标准;粉煤灰采用淮安华能电厂生产的产品,属于Ⅰ级粉煤灰;外加剂选用我局自行生产的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和防冻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