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

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34.8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指导性

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咨询项目部

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一、概述………………………………………………………………1

2011学习资料大全: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1

2.主要技术标准……………………………………………………1

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2

4.工程的环境特征………………………………………3

二、环境管理组织机构、职责及环境监控………………………4

三、路基工程………………………………………………………13

四、站场工程………………………………………………………13

五、桥梁工程………………………………………………………13

六、隧道工程………………………………………………………13

七、绿化工程………………………………………………………14

八、临时工程……………………………………………………………14

1.施工场地……………………………………………………………14

2.施工营地……………………………………………………………15

3.施工便道……………………………………………………………16

5.取土场……………………………………………………………18

6.弃土场……………………………………………………………19

九、重点工程……………………………………………………22

十、特殊环境敏感区……………………………………………………9

1.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28

2.郑州西流湖水源保护区……………………………………………29

十一、文物保护……………………………………………………30

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2.铁道部《关于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预审意见》(铁计函[2004]651号)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环审[2005]550号)

4.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关于同意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通过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复函》(三湿函字[2005]1号)

5.水利部《关于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水土保持方案的复函》(水函[2004]308号)

6.郑州市市政管理局《对“关于申报郑西铁路客运专线穿越西流湖审批手续的函”的复函》(郑市政管[2005]25号)

7.国家文物局《关于郑西客运专线工程的批复》(文物保函[2005]322号)

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东起郑州,西至西安,线路全长458.279公里,并包括引入郑州、西安枢纽的配套工程。

本工程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角、豫西山地和渭河冲积平原东南部,南倚秦岭和其东支余脉,北临黄河、渭河并斜穿伊洛河。根据地貌类型工程沿线大致可以划分为六大地貌单元,从东到西依次分别为山前平原区、河流冲积平原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岩石丘陵区和低山区。

工程沿线穿越的主要河流有伊河、洛河、十二里河、戏河、渭河、灞河等。

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路基110.184km,桥梁231.037km,隧道76.703km,新建车站9个(新巩义、洛阳南、新渑池、新三门峡、新华山、新渭南、新灵宝、新临潼、新荥阳),设置综合维修工区5处(新荥阳、洛阳南、新渑池、新三门峡、新渭南)。工程共征地2.096万亩;拆迁房屋85.62×104m2;全线路基土石方总量3546.1×104m3;路基加固CFG桩及水泥土挤密桩等3437.2×104m。

另外,西安枢纽新建西安客车北环线工程与本客运专线同步实施,客车北环线工程正线全长57.229km,其中:路基长度14.839km,桥梁长度42.629km,新建西安北车站1个,西安综合维修段(含综合维修工区)1处(西安北)。拆迁房屋61.3×104m2;征地0.493万亩,路基土石方工程372.7×104m3;路基加固CFG桩及水泥土挤密桩等357.5×104m。

全线(含客北环工程)共设置铺轨基地2处,制梁场20处,级配碎石和改良土拌合站42处,施工便道372.8km。

客北环工程总投资69.38亿元,其中静态投资66.53亿元,动态投资2.85亿元。

施工总工期为4年,即2005年9月—2009年9月。

(1)新建铁路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

最小曲线半径一般为9000m,困难7000m;

到发线有效长度暂按700m;

速度目标值:200km/h及以上;

列车采用动车组,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采用综合调度集中。

(2)新建西安客北环线工程

最小曲线半径新临潼至西安北为7000m;西安北至咸阳西为3500m;

到发线有效长度暂按700m;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14)《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15)《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9)《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

(21)《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22)其他国家和省、市有关的法律、法规

(1)工程穿越多处环境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其中工程在DK248+250—DK254+500段穿越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之实验区,长度为12.6km,其中桥梁9.064km、路基3.536km;工程在郑州枢纽还建的陇海线K576附近将穿越郑州市西部的西流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另外工程还穿越或靠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巩义宋陵永定陵、隋唐东都西苑遗址、西岳庙等。

(2)工程经过多种地貌单元,包括山前平原、河流冲积平原、黄土丘陵及台塬、岩石丘陵及低山,其中黄土丘陵及低山区地表植被不发育,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达到6000—8000t/km2.a。

(3)工程土石方数量巨大,土石方总量达3918.8×104m3,且挖方远大于填方,大量的弃方对水土保持存在巨大的威胁。

(4)工程位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原大地,沿线村镇、文物古迹分布稠密,工程建设导致的噪声、振动、扬尘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表现明显。

二、环境管理组织机构、职责及环境监控

1.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铁路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及相互关系见下图。

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

铁路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及相互关系

②结合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组织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培训。

①在技术咨询室配备专职环境保护专业人员,协助建设单位编写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宣传材料,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培训。

②由专职环境保护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编制的环境保护施工组织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定和技术要求的提出审查修改意见。

①配备专职环境保护监理人员,督促施工单位制定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

②负责对施工单位编制的环境保护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措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记录。

③按时向建设单位上报监理标段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动态情况。

②各部门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当代表施工单位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面的岗前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及要求贯彻到整个施工过程。

③各部门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标段内的环境特征和工程特点,筛选出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点工程,编制环境保护施工组织设计和防治方案,报咨询和监理审核同意后实施。

④配合地方环保、水保、林业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现场监测工作。

施工单位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框图

⑤按时向建设单位上报施工标段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动态情况。

监控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的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施工期包括: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施工车辆扬尘、跨河桥梁施工对水流的扰动、临时施工便道、施工营地、废弃物处置、施工时土壤表面的侵蚀、对文物古迹的破坏等问题,运营期:噪声防护措施(绿化、声屏障、隔声窗等)、污水处理设施、锅炉除尘脱硫设施等。附环境监控中对各标段的情况调查表如下。

XX标段环境监控调查表(DKXXX+XXX~DKXXX+XXX)

备注(职工人数及是否为自建营地)

施工单位配备洒水车情况

在环境监控中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测,包括在铁路施工期、运营期对水、气、声、固体废物、取弃土(碴)场、水土保持设施的影响,以及因铁路修建而诱发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一般环境监控监测计划见下表。

沿线所有的施工地点(施工场地、施工道路)

各施工、监理单位负责监测。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在现场调查时收集重点工点的监测记录,将监测结论纳入监控报告。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建设单位负责委托铁路局环境监测站完成,报告收集编制单位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工点的监测。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收集铁路监测站的监测结果,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管理监测结果,纳入监控报告。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运营单位负责委托铁路局环境监测站完成。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收集铁路监测站的监测结果,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管理监测结果,纳入竣工一年后的监控报告。(仅运营初期1年)

COD、BOD、PH、SS、石油类

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分析

建设单位负责,铁路局环境监测站完成。

COD、BOD、PH、SS、石油类

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取样和分析

运营单位负责,委托铁路局环境监测站完成。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收集铁路监测站的监测结果,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管理监测结果,纳入竣工一年后的监控报告。(仅运营初期1年)

现场检查,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准则”监测

建设单位负责,委托铁路局环境监测站完成。报告收集编制单位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工点的监测。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收集铁路监测站的监测结果,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管理监测结果,纳入监控报告

沿线受噪声影响严重的村镇、学校、医院等敏感点。

噪声等级及环评报告所提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现场监测,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准则”监测

运营单位负责委托铁路局环境监测站完成。奥希斯公司在现场调查时进行监测。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收集铁路监测站的监测结果,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管理监测结果,纳入竣工一年后的监控报告。(仅运营初期1年)

各施工、监理单位。报告收集编制单位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工点的调查。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检查。

收集各施工单位的检查记录,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检查记录,纳入监控报告

运营单位,报告收集编制单位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单位的调查。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监测。

收集各单位的检查记录以及环保部门的检查监督记录,纳入竣工一年后的监控报告。

取弃土场的挡墙及植被恢复(水土流失)。

各施工、监理单位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工点的调查。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检查。

收集各施工单位的检查记录,以及沿线环保局的监督检查记录,纳入监控报告

沿线路基边坡防护、挡墙等水土保持设施

各施工、监理单位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工点的调查。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检查。

在每季度的现场调查时进行重点工点的调查。沿线各地环保局监督检查。

对沿线各地因铁路的修建而诱发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的控制。

与各地环保局保持联系,收集对诱发发展的环境问题控制情况,纳入年度监控报告。

1.在施工组织时,尽量将路基土方的填筑、挖掘安排在旱季,以防雨季降水冲刷产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2.雨季填筑路提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实,依次连续进行,尽量不留松土面。

3.路基站场工程弃方应尽量用做路堤填料、施工场地的填筑及填补沟壑造田。

4.路基工程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重点在边坡防护,施工应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及时、全面地完成路基边坡的工程、植物防护措施(包括浆砌片石、栽植灌木、喷播植草等),避免长时间暴露裸露的土质边坡。

5.及时按照设计要求,完成路基、路堑、隧道洞口排水设施的建设,合理疏通工程的排水系统。

6.施工前应对周围的地形作出勘察,了解工程周围的汇水面积、走向,对由于施工可能造成改变汇水面积、水流、走向作出预测,采取提前疏导、改向、加固等措施保护自然条件不被破坏。减少降水漫流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

7.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工程施工中开挖的土石材料对河流、水道、灌渠等排水系统产生淤积或堵塞。

8.改良土的土源来自取土场的,拌合站应该设置在取土场附近,利用从取土场取土直接改良,然后运至工地。改良土为移挖做填的,其拌合站应该设置在施工便道一侧。改良土用土要有一定的含水量,不得出现扬尘。拌合用料要有挡风措施,作业人员要按规定填加拌合用料,不得乱抛乱撒,避免水泥、白灰飞扬。水泥等包装袋子要集中存放,应存放在挡风地点。

10.应对人口稠密地区的施工场地、施工道路进行硬化或采取洒水等措施,控制扬尘。

11.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松散料运输或堆放必须遮盖或适当洒水湿润,运输时可采用帆布、盖套或类似遮盖物覆盖。

1.站场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站场土石方的挖填数量决定着站场工程环境影响和水土流失的轻重,土石方工程应及时平整、硬化、绿化,不得大面积、长时间预留裸露松散土面。

2.及时按照设计要求,实施站场路基边坡的工程和植物防护,消除站场边坡可能的水土流失。

3.按照设计要求,全面、及时实施站场范围内的排水系统,尽早构建站场范围的完善的排水系统,有利于降水的合理疏导,减轻降水冲刷的不良影响。

4.对打桩机类的强振动施工机械的施工要加强控制和管理,同时施工中各种振动性作业尽量安排在昼间进行,避免夜间施工扰民。在建筑结构较差、等级较低的陈旧性房屋附近施工,应尽量使用低振动设备,或避免振动性作业,减少工程施工对地表结构物的影响。

5.应确保使用的运输、装卸、挖掘等施工机械良好的工况状态,并使用清洁燃料,保证其尾气达标排放。

桥梁主体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桥头锥体填方部分,施工中及时按照设计要求对锥体填方进行防护(一般为浆砌片石),即可解决桥梁主体工程的环境影响。

(1)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桥梁基础,钻孔施工过程将产生大量的泥浆和钻渣,钻孔施工前应修建泥浆池及沉淀池,泥浆经沉淀后循环使用。剩余泥浆和钻渣需采用泥浆车集中外运至指定地点,不得随意遗弃或倾倒入河流、水体。

(2)跨河特大桥桥墩钻孔泥浆池的泥浆经沉淀后循环使用,多个桥墩可共用一个泥浆池。每个泥浆池容积、沉淀池容积可根据所需泥浆数量具体确定。沉淀池出水利用附近农灌沟渠排入天然排水沟渠。桥梁基础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如下图所示。

(3)河床、河道中所有临时防护工程,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并及时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4)合理安排桥梁基础的施工时间,尽量避免汛期施工。

(5)桥梁钻孔桩基础在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旋挖钻施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6)汛期来临之前彻底清运桥梁基坑的弃土,确保基坑弃土不被地表径流冲刷流失和汛期泄洪畅通。

(7)筑岛施工或修建临时丁坝,必须征得当地的水利部门的批准,并不引起水流过大的改变。

(8)对不可避免的河道及河岸的开挖工程,要明确并严格控制开挖界限,不得随意扩大开挖范围,减少对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隧道施工水土保持方案

1、隧道明洞、洞门水土保持方案

⑴隧道明洞、洞门开挖前,按照设计先修建截水沟,避免雨水汇集,避免冲刷开挖坡面,导致坡面水土流失。

⑵隧道明洞、洞门开挖前要与地方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尽量保证在晴天开挖,分段、分片进行,分段分片的大小能保证若是在开挖过程中突然降雨,则采用准备好的防雨布覆盖开挖面,预防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⑶隧道明洞、洞门开挖前先完善积水坑、沉淀池进行泥水沉淀分离,合理排放。

⑷隧道明洞应分段开挖,边坡每次开挖到位5~10m,立即打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坚持“随开挖,随封闭”的原则。

⑸隧道洞门刷坡要分块进行,每完成10~15㎡,应立即打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开挖面,保证雨水冲刷时隧道洞门边仰坡水土不流失。

⑹隧道明洞、洞门弃土必须弃到指定的弃渣场。

⑺隧道进洞之后,立即修建二级沉淀池,疏通排水系统。同时进行明洞衬砌,洞门修筑,尽快形成永久建筑布局。

2、黄土隧道洞身水土保持方案

⑴隧道开挖后,要立即封闭掌子面,防止渗水下流,带走泥土,增加污水处理工作量。

⑵隧道开挖时根据围岩含水量及时调整掘进方法,必要时采取提前预报的方法探明前方围岩储水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大量涌水等情况发生,保持水土稳定。

⑶隧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设计的防排水原则,采取以堵为主,堵排为住结合的方法,防止地下水因隧道施工而严重流失。

⑷隧道开挖之后,严格按照新奥法的原理加强围岩监控量测,及时进行二次衬砌支护,保证地表土因隧道围岩收敛、沉降而不下沉。

⑸隧道开挖弃土必须弃到指定弃渣场。

(二)隧道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1)隧道施工污水主要来源于地层渗水和钻孔冷却用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石油类。根据以往隧道施工期污水实测数据,隧道施工期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与隧道涌水量和施工管理有很大关系,隧道实际排水水质及其对地表受纳水体有影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隧道施工污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的跑冒滴漏,因此为减废水污染物的影响,应从石油类污染物的源头抓起,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养护维修及隧道内废油的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小排污量。

(3)隧道施工污水由洞口、斜井排出后,应经过如下污水处理工艺:污水→收集系统→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放。

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工艺图

(4)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的隧道施工污水,应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沟排放至天然或人工排水沟渠,不得随意排放或漫流。施工期内对隧道施工排水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5)施工中隧道涌水中含有大量泥沙,也应设置沉淀池处理后排放。

(6)完善洞内外排水系统,加强生活和施工用水管理,确保污水引入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放。

(7)加强施工机械管理,注重日常保养,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防止油品存放和机械在使用、维修、停放时油料泄漏、渗漏,污染水体。钻孔机具进场前要进行检查、擦拭,防止机械漏油污染水源。

(8)挖掘机械进场前,要进行检修,确保不漏油。

(10)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两侧必须设置临时排水沟,把污水排到洞外,经过二级沉淀、净化后,按要求排放到指定的沟渠;若是下坡,则应在掌子面附近修建临时集水坑,用水泵把水抽到二级水仓,沉淀净化之后排到洞外。

⑵喷射混凝土必须采用湿喷混凝土,杜绝干喷产生灰尘对大气的污染。

⑶进洞机械应进行检修,确保尾气排放在允许排放的标准之内。

⑷加强通风,确保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规定范围之内害的气体。

⑸在有沼气或者瓦斯、毒气等有害气体地段,要加强检测、监控,加强通风,制定预案,备好实物以备不时之需。

⑴隧道的开挖爆破,必须采用光面爆破,减小噪声的冲击振动。另外,可以采用短进尺,弱爆破以减少震动和躁声的强度。

⑵隧道内大型机械作业,尽量轻起慢放,少装多跑,减少噪声产生源。

⑶洞口段施工,尽量把作业时间安排在居民晚上休息时间之外,减小对周围居民的噪声污染

(4)空压机站,发电机房,半和站等应远离居民、作业人员生活区。

⑴隧道弃渣尽量采用密封的运输车,防止泥土四处洒落污染周围的环境。

⑵隧道弃渣必须运送到指定的弃渣场,不得随意弃渣,不得堵塞河道、防洪通道或者良田。

⑶初期支护回弹的喷锚料应作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应弃到弃渣场。

⑷废钢筋、废拱架、二次衬砌后清理的废混凝土应作分类处理,钢筋回收利用或集中堆放,混凝土则弃到弃渣场。

隧道明洞、洞门的边仰坡在成型之后,应按照设计要求立即进行绿化处理,恢复原来生态环境。

1.及时实施设计提供的路基两侧、站段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花草等绿化工程,提出并落实保证绿化树种、草种成活率的措施。

2.对弃土场、取土场的保护除按照设计要求作好挡墙等加固设施外,弃土完毕后还应平整场地,覆盖熟土,种植树木,撒播草籽。绿化应考虑当地的风景特点,注意结合周围环境,征求当地村民和政府意见,做到协调一致。既保护了水土又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协调。

3.为保持工程沿线较好的景观效果,工程设置的取、弃土等破坏地表地形、植被的场地、工程尽量位于乘客的可视范围之外。

(1)施工场地包括铺轨基地、制梁场、材料场、拌合站及其他施工临时占用的场地。

(2)材料场、拌合站等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应选择在远离人口密集区(直线距离应大于300米),并最好位于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

(3)铺轨基地、制梁场、拌合站等产生较大噪声污染的施工场地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施工场界距敏感区的距离应大于200米,并将噪声级较高的施工机械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区的一侧。

(4)施工场地的修建应避免长时间、大面积地暴露松散土面,场地开挖或填筑后,应及时压实、硬化,暂时不宜硬化的闲置场地应撒草籽绿化。

(5)对修建施工场而地形成的土质边坡,应对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可以采取浆砌片石、干砌片石等工程措施,也可以采取撒草籽、铺草皮等植物措施。

(6)修建施工场地应对场地内的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地形等条件合理将降水引流至天然排水沟渠,避免降水漫流、汇集对场地周围产生冲刷。

(7)施工场地可能因工艺原因会产生部分生产污水,这些污水主要是机械、模具冲洗产生的高悬浮物污水,这部分污水排放前应设沉淀池进行处理,经沉淀后也可以循环使用,有利于节约用水量。处理工艺如下图所示,沉淀池规格可根据污水量酌情选择。

施工场地污水处理工艺图

(8)对于砂、石和石灰等散装建筑材料装、卸时尽量降低落差,并提前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10)对于水泥、粉煤灰、石灰、矿渣等细颗粒散体材料的运输、储存要遮盖或封闭,防止和减少飞扬。

(11)进出场地的运输车辆经常清洁,装料量要适宜,基本做到不带泥进入场地、不洒料,不扬尘。

(12)场内锅炉采用消烟节能性能好的锅炉,使烟尘降至最低限度。

(14)存放油料的库房地面采用混凝土地面进行防渗处理,机械车辆和设备维修地点采用铺油毡进行防渗处理。

(15)场内临时食堂的污水排放时,设置简易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16)场内临时厕所,设置化粪池,化粪池采取防渗漏措施。

(17)场地清理所剥离的表层土,对需要复耕的应予以保存,对不需复耕的及时清运出场。

(18)对于发电机等噪音较大的机械,进行定期保养,严格操作规程,以降低噪音污染。

(19)在施工场地禁止焚烧废弃物品,防止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

(20)混凝土外加剂妥善保管,库内存放,防止污染环境。

(21)混凝土运输车等车辆应在指定地点清洗,清洗产生的污水经沉淀后,排入排水系统。

(1)施工营地内临时食堂产生的污水,应设置简易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2)营地内设置的临时厕所,应设置化粪池,并对化粪池采取防渗漏措施。

(3)营地内设置的临时锅炉、炉灶等产生大气污染的设施应选用高效低耗的环保型设备,排烟设施应具有一定的高度,以利于污染物扩散。

临时施工道路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噪声、水土流失及扬尘等污染。

(1)严格规划临时施工道路的路线走向,以节约用地,少占农田,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破坏文物古迹,减少植被破坏为首要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若无现成道路可利用,则应严格控制施工道路修筑边界。施工结束后,恢复临时占用土地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2)施工便道的修建应尽量绕避水源、文物遗址、旅游区、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无法绕避时应采取道路硬化、洒水等措施,以控制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施工便道土石方工程本着移挖作填、充分利用的原则进行合理调配,以节约用地,减少弃土(渣)和地表植被破坏,避免水土流失。

(4)施工中避免形成高陡边坡,弃土(渣)场选择低洼地、不易受河流、沟渠等地表流经冲刷的荒地。

(5)对于不再使用的便道,占用农田的在施工结束后要复垦,恢复其使用功能;对于占用荒坡、荒地的要通过植物措施恢复其植被。

(6)在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特殊地质路段,尽量避免雨季施工;路基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挡防护,以防止边坡坍塌、水土流失。

(7)施工便道应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专职人员,即时洒水清洁保持运行状态良好,减少扬尘污染。

(8)运输车辆经过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时,应降低速度混凝土养护施工方案,控制鸣笛,以减少噪声污染。夜间在居民区附近禁止施工便道的作业,无法避免时应找当地政府或居委会、村委会协调,出安民告示,求得群众谅解。

(9)新建或改建施工便道时,均应修筑路侧排水系统,保证地面径流的畅通,减少边坡冲刷,防止水土流失。

(10)对低山丘陵区、黄土沟壑区的新建或改建施工便道,应修筑路侧排水系统,将山坡汇水引至天然排水沟渠,防止因修建临时便道引起的水土流失,其形式如“施工便道路侧排水沟断面示意图”。

(11)对新建或改建施工便道两侧裸露的土质路基边坡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1)取土场选择及防护原则

①贯彻集中、就近取土原则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优先利用既有取土场及其它企业的可利用弃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