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温州市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34.8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温州市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温州市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是温州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防御洪水为主并结合城市建设、景观建设的综合性公益工程。建成后与江滨路、望江东路及沿江绿化风景带紧密结合,是温州城市“东移西扩”,彻底改变城市北大门面貌,提高温州“山水城市”品位的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和著名风景区江心屿隔江相望、相映成辉,将形成温州城市最亮丽的外滩景区。本工程的建设将使本段的防汛、城市景区和交通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为温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进一步展现温州市在改革开放中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防洪堤采用透空式结构,海坛山以西防洪堤(桩号L+0.00~L+394.431)断面宽度为31m~54m,分为前、中、后三个平台;海坛山以东防洪堤(桩号L+394.431~L+903.218)断面宽度为28m~40m,分为前、中两个平台。

根据堤线功能不同,前平台宽度、高程及结构不同。桩号L+0.00~L+100.00和桩号L+522.367~L+903.218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4.30m,宽12m。桩号L+0.00~L+1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基桩采用3根φ800PHC桩(AB型),为增加纵向钢度在每个结构分段的两端各设二对纵向叉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及前边梁、预制梁及后边梁和实心叠合板结构;桩号L+1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6.00m,宽12m。桩号L+100.00~L+2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基桩采用3根φ800PHC桩(AB型),为增加纵向刚度在每个结构分段的两端各设纵向叉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及前边梁、预制梁及后边梁和实心叠合板结构;桩号L+1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6.00m顶高程家,宽12m。桩号基桩采用3根L+100.00~L+200.00段防洪堤前平台φ800PHC桩(AB型)。桩号L+200.00~L+394.431段防洪堤前平台由于基岩浅埋,覆土厚度不满足弹性长桩的要求,拟采用2根φ1000钻孔嵌岩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现浇边梁和非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结构,为减小桩的自由长度及增加纵向刚度,增设现浇联系梁和纵向支撑,现浇联系梁与横梁之间采用现浇立柱连接,江测的圆弧形挑台采用现浇反弧悬臂板;桩号L+394.431~L+522.367段防洪堤前平台顶高程6.00m0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宽12m。基桩采用3根φ800PHC桩(AB型),为增加纵向刚度在每个结构分段的两端设二对纵向叉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现浇边梁和非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结构,为减小桩的自由长度及增加纵向刚度,增设现浇联系梁和纵向支撑,现浇联系梁与横梁支架采用现浇立柱连接。前平台排架间距为8m。在通道处6.00m平台、斜坡及台阶采用现浇立柱、次梁、叠合面板结构。

中平台宽10~31m,在桩号L+0.00~L+200.00段、L+522.367~L+903.218段及L+394.431~L+522.367段东端区域的中平台基桩采用3~7根600×600预应力砼方桩;在桩号L+200.00段~L+394.431及L+394.431~L+522.367段西端区域由于基岩浅埋,覆土厚度不满足弹性长桩的要求,拟采用5根φ1000钻孔嵌岩桩并嵌入中微风化岩不小于1.5m。中平台排架间距均为8m。中平台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叠合面板结构,预制面板为非预应力空心板,为了防汛和挡土,前部纵向设有现浇钢筋砼挡土墙,为增加平台整体刚度,在平台前后设有现浇边梁。

后平台宽9m,基桩采用2根φ1000钻孔灌注桩,在基岩浅埋处,平台宽度11m,拟采用2根φ1000钻孔嵌岩桩,排架间距8m。上部结构同中平台。

在中、后平台设置一定数量的透气孔,以消减波浪作用下的气攻压力对面板的冲击。

在海关码头上游段,PHC桩及预应力砼方桩以残积土或强风化层为持力层,桩长为24m~49m,岸侧钻孔灌注桩也以此为持力层。在安澜轮渡码头下游段,PHC桩以③4灰色中细砂层或④卵砾石层为持力层,桩长为35m~43m,预应力砼方桩以③4灰色中细砂或④卵砾石层为持力层,桩长为44m左右,岸侧钻孔灌注桩也以④卵砾石层为持力层。

本工程处于温州市区,施工条件较差,特别是现场施工场地紧张,施工场地要施工单位自行寻找或租用预制场,并不能建立陆上的拌和站,这给砼浇注和防施工干扰带来巨大的困难。

本工程下部结构为桩基工程,上部结构主要为梁板式或现浇面层。桩基类型多、数量大,这给桩基的制作、现场施工组织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难度。要顺利搞好本工程,基础工程是本工程施工控制的关键。

本工程分两阶段进行施工

工程范围:亲水、观光平台(92.612m)与防洪堤L+0.00~L+394.431段,总长487.043m。

施工时间:2002年10月18日—2003年7月10日

工程范围:防洪堤L+394.431~L+903.218段,总长508.787m。

施工时间:工程开工至2004年2月18日竣工。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根据温州气象台1951~1999年资料统计(站址:28°01’N,120°40’E),本地区气象特征如下:

⑴累年极端最高气温39.6°С

⑶多年平均气温18.0°С

⑷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28°С

⑸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7.8°С

⑴年最大降水量2919.8mm

⑵年最大降水量1103.0mm

⑶多年平均降水量1721.0mm

⑷日最大降水量392.7mm

⑸多年日最大降水量≥25mm的日数18.5天。

⑹降水量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的64.7%。

根据温州气象台(1951~1995年)资料统计,温州地区常风向为ESE向,次常风向为E向,其频率分别占14.3%和12.1%,强风向为S向,次强风向E向,最大极值风速为29.0m/S。详见表1—1。温州地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大,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2月份多NW向风,频率在14~23%,3~6月盛行ESE向风,频率为21~23%,7~9月以E风为主,频率为14~23%。

表1—1温州气象台(1951~1995年)测风资料统计表

本地区为辐射雾,其次为平流雾。年平均雾日数20.7天,年最多雾日数44天,年最少雾日数2天。

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温州地区平均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6月份正值梅雨季节,相对湿度为最高,年平均为89%,12月湿度较低,平均为74%。

根据温州气象台(1961~1999年)观测资料统计,影响本区的台风平均每年2.5次,7~9月份为台风影响盛行期,约占总次数的84%,其中尤以8月份最多,占39%。台风对本区的影响一般持续时间为2天,台风时伴有暴雨。

本工程区域的潮汐属非正常规浅海半日潮,温州港是我国著名的强潮地区,瓯江河口平均潮差超过4m,从河口向上游潮差逐渐减小。本工程潮位特征按温州(郭公山)水文站资料统计。

本工程水位以56黄海基准面为起算基面

平均涨潮历时4小时45分

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40分

100年—遇高潮位5.66m

50年—遇高潮位5.34m

高潮累计频率10%的潮位3.62m

本地区的波浪为小风区风成浪。本工程堤线走向为ENE~WSW向,经分析,对本工程影响最大的不利风向取为NNE~N向。推算设计波浪要素见下表1—2、1—3。

防洪堤前100年一遇风速,100年一遇高潮位时的波浪要素表1—2

防洪堤前50年一遇风速,高潮累积频率10%的潮位时的波浪要素表

本区域的潮流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流。最大测点流速出现在位于港务局5号码头前,该测站(FH#05)的实测最大涨潮流速在表层,流速为229cm/s,流向为256°。最大测点落潮流速在0.2h层,流速为209cm/s,流向为96°。实测垂线平均最大涨潮流速为196cm/s,流向为251°。垂线平均最大落潮流速为175cm/s,流向为78°。测验区域的落潮流历时大于涨潮流历时,落潮流历时为7小时30分,涨潮流历时为4小时42分。

推算可能最大流速为351cm/s,流向为83°。受地形和水深的影响,可能最大流速在同一断面变化较大。

根据河势分析报告可知:

⑴历史上江心南汊分流比为:1970年1月,落潮分流比为15%;1975年10月,流畅分流比为67%;1979年,落潮分流比为69.9%;1984年落潮分流比已达77%;而1999年的实测资料显示,落潮分比已达88%,最大实测流速为2.29米/秒,最大垂线平均流速为1.96米/秒,最大可能流速为3.51米/秒。

⑵特别要强调的是:从2000年1月份测得的水深图与2000年9月份测得的水深图比较来看,从瓯江南岸五码头至安澜段,距驳岸40~50米处,在八个月内刷深达0.5~2.0米。说明江心屿南汊现在仍处于严重冲刷状态。

本工程段共完成勘探孔74个(其中原状土孔27个,标准贯入试验孔15个,分层鉴别孔32个),前期勘探孔3个。

根据地下水文的赋存形式、埋藏和分布情况,本工程处地下水可分二类:

⑴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积层,其透水性和土层的颗粒组成有关,陆域浅部①杂填土,②灰~青灰色中细砂透水性较强,③层以下淤泥质粘土及一般粘性土透水性弱。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位受季节、气候、潮汐和人工地表排水等其他原因影响有所变化,尤其瓯江潮汐对岸区地下水位影响较大,浅部地层受江体切割,地下水与瓯江地表水水利联系紧密,受瓯江地表水潮汐水位控制,岸区地下水位也呈较潮汐的升降变化,或受瓯江补给,或向瓯江排泄,故浅部地下水位变幅较大,最高水位接近城区地面标高。

⑵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内,其含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有关,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第四系潜水和地表水。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勘察区属东南沿海地震断裂东北段,为少震、弱震区,镇海~温州断裂带是区域的主要导震断裂,历史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但震级均不大,一般为3级以下地震,曾发生4.75级地震一次。区域的地震频率为133年一次,现代地震活动极微弱,远场地震波的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之一。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本工程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程》(JTJ225—98)本工程处场地土为软弱~中软土,场地类别为III类。

综上所述,场址为基本稳定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4.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本工程岸线全长约911m,不同区段地基构成具有不同的特征:

⑴229#~230#、GZ1#~330#孔区段为基岩深埋区,该区段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达33.7~48.9m,其下部的残积土和晚更新世(Q3)堆积的粘土较发育,发育厚度受基底起伏控制,中、上部为全新世(Q4)堆积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及中细砂。

⑵231#~238#、331#~340#孔一带为基岩浅埋区,覆盖层厚度0.5~25.0m,以灰色中细砂为主,在231#、232#孔附近淤泥质粘土及粘土亦较发育。

⑶240#~249#、341#~349#孔区段为基岩深埋区,该区段揭露土层均为全新世(Q4)堆积的中细砂、淤泥质粘土和卵砾石层,中细砂及淤泥质粘土总厚度30m左右,其下伏为卵砾石层,卵砾石层厚度大于5.0m。

根据本工程处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埋藏深度、空间分布发育规律、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特征,将本区内地基土划分为11个工程地质层,19个亚层。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详述如下:

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Q4)

灰色,饱和,流塑。土质不匀。夹较多粉细砂薄层,局部夹层较多,含腐植物。局部混碎石,该层分布不稳定,仅330#、331#、333#、B320#、B321#、B217#揭示,厚度一般为1.00~4.20m,该层顶板出露于水底。该层标贯击数一般1~4击,局部6~9击。

③3粘性土混细砂(Q4)

⑤粘土夹粉质粘土(Q4)

⑥2粘土夹粉质粘土(Q4)

11中等风化层(J3m)

(1)桩基工程地质条件

各地基土层的预制桩和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f和桩尖极限阻力标准值qR值的推荐值详见表1—4。

表1—4桩基设计参数推荐值表

②2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本工程浅部20m深度范围内发育厚2.0~15.2m的②1—2灰色中细砂,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225—98),当设计烈度为Ⅵ度时,可不进行液化判别。

桩基总量为1522根DL/T 1157-2019 配电线路故障指示器通用技术条件.pdf,分别为PHC桩、预应力方桩、钢管桩、钻孔灌注桩及嵌岩桩。

桩基数量统计一览表表1—5

预应力方桩都在福建预制,预制方桩共530根,预制砼方桩的方量为5372m3。

空心板、纵梁及其他预制场件在江心屿预制场预制,共有预制件2766件。具体数量统计见下表(表1—6)。表1—6

混凝土主要集中在桩基、纵横梁、预制构件及面层上,砼总量约5.6万m3,其中预应力方桩5372m3,钻孔桩10912m3。预制件,一阶级为6070m3,二阶级为5594m3,现浇砼,一阶级需8226m3,二阶段为9955m3。

钢筋总需要7125吨,其中一阶段需3139吨,二阶段需3986吨。

由于业主提供给施工单位的用地仅限于外的绿化带江侧空地及现绿化带内的建筑物,场地较为狭窄,故我们预备现场布置的设施有办公室、实验室、临时住宅、食堂、卫生及医疗室及生产车间。其中办公室,含业主及监理人员的现场临时办公室、会议室等。当监理工程师要求结合永久建筑物施工时必须按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图纸施工。

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见示意图2.1,预应力方桩(600mm×600mm)在福建省港口工程公司预制场内生产,该预制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闽江南岸(东滨路29#)铁路“三电”及管线迁改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发布稿,我局与福建省港口工程公司长期联营。空心板及其他预制构件均在江心屿预制场内预制。然后将半成品运到工地现场安装。

施工用地计划如表2.1所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