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某隧道(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某隧道(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65.25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某隧道(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1.1国家、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验收所采用的规范、规则和标准及铁建设[2003]76号《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建技[2003]97号《关于印发〈提高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施工质量补充规定〉的通知》。

1.2国家、铁道部、相关部委、地方政府以及总指关于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劳动保护、医疗卫生保障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实施细则。

1.3宜万铁路施工有关工期、质量、投资、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的各项管理规定。

JB/T 13660-2019 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用便携式测压仪.pdf1.4《宜万铁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1.5现有关施工图纸、现场核对情况。

xx隧道范围内DK28+511~DK30+060的隧道、大型临时设施以及土建工程引起的过渡工程。

3.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新建铁路宜昌至万州线X标段铁科工程队管段(起讫里程为DK26+000~DK35+651),位于宜昌市点军区境内,线路全长9.188km。

xx隧道为单线隧道,起讫里程DK28+511~DK30+060,全长1549m。隧道进口路肩标高254.45m,出口路肩标高为279.10m。该隧道位于R=2500m的圆曲线上,DK30+036.5~+060段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为15000m。全隧道位于纵坡+15.9‰上。设计最高时速160km/h。

xx隧道地处xx地带。xx山脉呈近东西向延伸,地势高耸。山势起伏,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沟谷切割深,且多呈具“V”字型谷,山顶多为尖形土夹石质山地,山梁较缓,土层植被茂密。

3.1.3工程地质、水文

本工程处于低山区,相对高差约80m,山谷深切,山坡自然坡度约40°,山坡上植被发育。山坡表层几无覆盖层,山坡上部为K1S砾岩,弱风化,表层呈强风化,泥钙质胶结,棕红色~灰白色;下部为Q3SN白云岩,弱风化,产状130~145°∠7~15°,节理较发育,构造节理一组;上下之间为不整合接触,饱和抗压强度52~58Mpa,属于硬岩,山间沟谷局部为碎石土、角砾土,厚约2.4~3.8m下为块石土,厚约1.9~3.7m,部分谷底表层为黏土(Qel+dl),褐黄色,硬塑,0~2m,岩溶裂隙水发育,零星有岩溶洼地及岩溶漏斗发育,受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洼地汇集,沿岩溶裂隙排泄,因隧道浅埋,地表水可能直接涌入隧道,拟采取工程措施对岩溶漏斗封堵,将地表水疏导出隧道范围。隧道洞身围岩为硬岩,结构面发育2组,岩体较完整。DK29+428~+520浅埋段穿过谷地,隧道顶板地层为厚约6.6m的角砾土及块石土,雨季谷地汇水易涌入隧道,可能造成涌水,且易坍方冒顶;DK29+735~+775段隧道穿过岩溶洼地及漏斗,雨季汇水易沿各种裂隙通道涌入隧道,可能造成涌水。

本工程主要工程数量:隧道正洞开挖:Ⅱ级围岩47695m3,Ⅲ级围岩24577m3,Ⅳ级围岩8956.3m3,Ⅴ级围岩19917.3m3。洞内设小避车洞40个,大避车洞8个。

隧道正洞初期支护:网喷混凝土:897.88m3;素喷混凝土:2310.8m3;格栅钢架Ⅳ级围岩21榀,Ⅴ级围岩123榀;Ф42超前小导管(Ⅳ级围岩):138根;Ф25中空锚杆:4329根;Ф22中空锚杆:1149.5根;Ф22砂浆锚杆:3421根;Ф22超前锚杆:1160根。

隧道暗洞衬砌:Ⅱ级围岩7387.1m3,Ⅲ级围岩3937.8m3,Ⅳ级围岩1628.6m3,Ⅴ级围岩1818.8m3。明洞衬砌:拱部(C30钢筋砼)805.08m3;边墙及仰拱(C25混凝土)3080.1m3。防水板/土工布:30861.3m2。

隧道各段围岩类别明细表

DK28+511~DK28+522

DK28+522~DK28+545

DK28+545~DK28+605

DK28+605~DK28+790

DK28+790~DK28+816

DK28+816~DK28+885

DK28+885~DK28+925

DK28+925~DK29+075

DK29+075~DK29+185

DK29+185~DK29+270

DK29+270~DK29+295

DK29+295~DK29+423

DK29+423~DK29+449

DK29+449~DK29+508

DK29+508~DK29+525

DK29+525~DK29+545

DK29+545~DK29+695

DK29+695~DK29+730

DK29+730~DK29+780

DK29+780~DK29+825

DK29+825~DK30+025

DK30+025~DK30+060

4.1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的分布

4.1.1施工组织机构(见组织机构框图)

xx1#隧道施工主要人员安排:

工区主任:XXX负责隧道全面施工生产;

技术负责人:XXX负责隧道施工技术工作;

内业资料负责人:XXX负责隧道施工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领工员:2名负责现场施工任务的安排、落实及实施;

4.1.2施工队伍的分布

根据施工中不同时期的特点,机构与人员组成在不同施工期按动态、高效、精干的原则调配,根据施工需要灵活调配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

4.2临时工程分布及总体设计

xx隧道大临设施充分考虑了工程分布、队伍部署、任务划分,交通运输条件、用水用电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以满足施工需要、压缩临建规模、减少临时占地、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原则进行布置,力求经济合理。

以既有村道作为本工程施工的主要通道,修筑通往隧道洞口、弃碴场的施工便道,便道采用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4.5m。

施工用电从甲方提供的“T”接点位置接入,DK28+816线路左侧设1台800KVA变压器满足工点施工生产及生活办公需要;并自备1台150KVA发电机组,供停电应急使用。供电线路设三级漏电保护装置,确保施工用电安全。

洞内布设380V动力电缆线、220V及36V照明线。在开挖和衬砌作业面采用36V电压照明,衬砌完成段用220V电压照明。

生活区、辅助企业、仓库、地面施工场地及洞内非作业段采用220V照明线路。洞内开挖支护及衬砌台车浇筑混凝土工作面采用36V照明线路,用行变灯将380V或220V电压降为36V供电。

根据现场条件和本标段施工特点,采用落步溪水系,先在落步溪沟谷截流,设置蓄水池,然后采用高压潜水泵抽水至隧道上方60m3高山水池内,再以φ100mm钢管输送至洞内外生产、生活区。

4.5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

内业资料由专人收集、整理。竣工文件编制办法的主要依据是铁道部办档(2002)8号文所规定的内容。文字材料和各种表格一律使用A4纸幅,工程日志用32开本记录。各种文字材料表格检查证均用微机打印,需要签字的地方一律由责任人亲自签写,不得代签。施工日志由专人填写。填写内容:开竣工时间、施工勘测测量情况,工程进度及上级指示;施工组织方法、机具配备使用情况。每日完成的主要工程数量、质量以及气候变化情况;使用主要材料的规格数量材质成品的试验情况。隐蔽工程检查情况等。

建立竣工文件编制移交的管理办法,由专人负责编制工作。做到工程施工与内业资料同步进行、工程验收交接与竣工文件同步完成。

施工程序如下:征地拆迁→场地清理→测量放线→现场核对→开工报告→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检签证→试验检测→质量评定→工程验收→土地复耕→工程保修。

xx隧道为单线隧道。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进口处11m范围Ⅳ级围岩地段及DK28+816~+885段Ⅴ级围岩,采用明挖法施工,DK29+449~+508段明洞(Ⅴ级围岩)采用先墙后拱法施工,其余Ⅳ、Ⅴ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施工,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

隧道进洞施工是展开隧道施工的关键,正确认识洞口地质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洞口施工成败的关键。本隧道进洞洞口位于DK28+816~+885明洞两端,进洞前先采用明挖法开挖此段明洞,然后由明洞两端分别向进出口方向掘进。进洞洞口施工工艺如下:

按设计要求结合实际地形进行边仰坡测量放样→据设计措施对边仰坡进行清除→测放开沟位置→砌筑天沟→对边仰坡范围进行锚、网、喷封闭→开口进洞施工。

洞口开挖前,首先在距仰坡刷坡线5m以外施作截水沟,水沟与路堑侧沟连接,以拦截地表水,避免地表水冲刷洞口边仰坡,危及洞门;对洞口悬崖上的危岩体进行清除或加固,以免危及施工及运营安全;洞口施工避开雨季。

洞口边仰坡整修到位后,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固、防护。在边仰坡上布置锚杆,挂设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由湿喷机施作。

5.2.2隧道正洞开挖支护

根据隧道不同的围岩类别采用相应的开挖方法,即隧道进口11m范围Ⅳ级围岩、DK28+816~+885段Ⅴ级围岩采用明挖法,DK29+449~+508段明洞(Ⅴ级围岩)采用先拱后墙法施工,其余Ⅳ级、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Ⅱ、Ⅲ级围岩段采用全断面法开挖。采用光面控制爆破法开挖,侧翻装载机装碴,5T自卸汽车运输。

Ⅴ级围岩:采用锚网喷砼作为初期支护,其中DK28+790~+816段、DK28+885~+895段采用格栅钢架与超前锚杆加强支护。Ⅳ级围岩:采用锚网喷作为初期支护,其中DK28+522~+545段浅埋,局部地段采用格栅钢架加强,DK29+730~+780、DK30+040~+050段采用格栅钢架与超前锚杆加强支护,DK30+050~+060段采用格栅钢架与超前小导管加强支护;Ⅲ级围岩采用锚喷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Ⅱ级围岩采用喷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局部设系统锚杆。隧道按复合式衬砌设计,初期支护作为结构受力的一部分,施工中,通过加强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及时绘制时态曲线,判定支护是否处于稳定状态,为施工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在施工中,严格执行“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

5.2.2.1Ⅳ、Ⅴ级围岩开挖支护

Ⅴ级围岩处于DK28+790~+816,DK28+885~925,DK29+423~+449及DK29+508~+525段,两侧岩石节理发育,岩石较破碎,施工时拱顶易坍塌,侧壁易失稳。本隧道DK28+522~+545、DK30+025~+060及DK29+730~+780段Ⅳ级围岩,洞身为白云岩,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为有效加快施工进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台阶法施工,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勤量测,确保施工安全。

施工中,首先在隧道拱部打设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对拱部进行超前预加固,然后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的拱圈保护下,上台阶法(5.76m)进行洞身开挖,架设格栅钢架、打设拱部注浆锚杆、挂网喷砼进行初期支护,上台阶每循环1.5m,下台阶每循环3m。

Ⅳ、Ⅴ级围岩施工作业程序说明:

(1)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施工

A、搭设工作台,工作台一次搭好,钻孔顺序由高孔位向低孔位进行,以缩短移动钻机与搭设平台的时间,便于钻机定位和定向。

B、工作平台整平处理后,画出开挖轮廓线,以保证锚杆(超前小导管)的位置、方向的正确性。

D、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安装好后,进行下步施工。

(2)系统锚杆作业(包括钻孔、注浆工作)

锚杆:锚杆设于拱部边墙范围内。钻孔垂直于岩面,锚杆的尾端与钢架焊接在一起,注水泥浆。锚杆安装作业应及时进行,并必须加垫板,垫板应与喷层面紧贴。

为充分发挥机械出碴的效率,上台阶开挖高度定为5.76m。出碴后初喷混凝土封闭围岩,打设系统锚杆,梅花形布设。安设格栅钢架,挂设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方式,复喷分层达到设计0.2米厚。

初喷,打设边墙锚杆,安设下部边墙钢架,挂网复喷至设计厚度。

5.2.2.3Ⅱ、Ⅲ级围岩开挖支护

Ⅱ、Ⅲ级围岩主要处于隧道的中部,埋深大,岩性脆,强度高,本标段Ⅲ级围岩长度为398m,Ⅱ级围岩长度为770m,其施工进度直接影响着总工期。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白云岩,岩石节理较发育,围岩自稳性强,施工中采用全断面控制爆破施工,Ⅲ级围岩拱部预留沉落量7cm,Ⅱ级围岩拱部预留沉落量5cm(可根据量测做适当调整)。

②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方式,喷射厚度Ⅲ级围岩为8cm,Ⅱ级围岩为6cm。Ⅲ级围岩系统锚杆为Φ25(Φ22)中空注浆锚杆,L=2.0m,梅花形布置;Ⅱ级围岩视情况局部打设长2.0m的Φ25(Φ22)中空注浆锚杆以加强支护。

③出碴运输:采用侧翻装载机装碴,5T自卸汽车运输。

5.2.2.4明洞施工

隧道进口11m范围Ⅳ级围岩、DK28+816~+885段Ⅴ级围岩采用明挖法,施工前先施工洞顶截水天沟,然后按要求进行边仰坡开挖,采用喷锚网支护,DK29+449~+508段明洞(Ⅴ级围岩)采用先墙后拱法施工,从上向下分台开挖,先做好两侧边墙,再作拱圈,最后作防水层及洞顶回填。

5.2.2.5变断面、变工法地段的衔接施工

本标段在隧道进口端由明挖断面进入暗挖开挖面,隧道中部由于地质构造影响,围岩类别多变,断面形式较多,断面之间工法转换频繁,给施工造成困难。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明挖断面与暗挖断面衔接施工

明挖断面开挖后,及时对边仰坡进行喷锚支护。在洞口施作3m护拱。进洞按Ⅳ级(Ⅴ级)围岩,先打超前锚杆,在超前锚杆的保护下,按台阶法开挖拱部土石方,循环进尺1.5m,开挖完成后立即架设钢架,打设锚杆、挂网、喷混凝土等形成初次支护体系,开挖隧道上部断面。

(2)台阶法与全断面法之间的工法衔接

Ⅳ、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Ⅱ、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当围岩破碎、不宜采用全断面法施工时,先按台阶法开挖拱部并进行临时支护,同时按台阶法作业程序进行下半断面的开挖支护,即可由全断面法转入台阶法施工。

当围岩逐渐变好,向Ⅱ、Ⅲ级围岩过渡时,拱部开挖仍然继续进行,此时加快下台阶开挖进度,尽快赶上上台阶。若上、下台阶发生施工干扰时,以下台阶施工为主,下台阶赶上上台阶后转为全断面法施工。

5.2.3附属洞室开挖支护

5.2.4接触网锚段开挖支护

本隧道DK29+270~+423段范围内设置非绝缘下锚段一处。

支护:下锚段扩挖后,对变断面处及时进行支护加强,径向锚杆采用中空注浆锚杆,其它支护与一般锚段支护施工相同。

本隧道施工全部采用无轨运输方案,出碴车辆根据隧道断面选用5t自卸车,数量根据运距情况,考虑3台。洞内弃碴直接运往指定碴场。并按设计要求对碴场进行防护,避免污染环境。为保证洞内道路畅通,出碴快速有序,施工中做到:

①确保运输车辆性能良好,坚持轻车让重车,不抢道、占道。

②运输道路设专人进行维修和养护,使其经常处于平整、畅通状态。道路两侧的废碴和余料随时清除。

③行车速度:在施工作业地段和错车时不大于10km/h,成洞地段不大于20km/h。

④车辆装碴不应太高、太满,以免沿路抛洒,影响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

本标段隧道施工采用无轨运输方式,污染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爆破产生的有害气体;二是无轨运输施工机械设备排放的尾气。隧道通风采用自然通风与管道通风。为降低粉尘含量,在隧道内设喷雾、洒水系统,经常洒水降尘。特别是爆破出碴前,先进行洒水降尘;在出碴过程中,分层多次洒水,以降低粉尘浓度。加强设备维修管理,减少尾气、废气排放,确保洞内空气清新。

DK28+511~+816段施工时采用反坡排水方式,每隔50m设集水坑一个,使用抽水泵抽水至洞外沉淀池。DK28+885~DK30+060段施工时设置临时顺坡排水沟,水沟断面满足洞内渗出水和排出施工废水的需要,水沟位置距边墙基脚不小于1.5m设置,围岩松软或裂隙发育地段的水沟用浆砌片石铺砌,洞内水排至洞口沉淀池处理后排入自然河沟。

排水沟设专人维护,经常清理淤泥,保持排水畅通。洞口及早挖临时截水沟,防止山坡上地表水和雨水冲刷洞口。

二次衬砌正洞断面采用全自动液压衬砌台车,采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混凝土输送泵车泵送入模。Ⅳ、Ⅴ级围岩仰拱及Ⅱ、Ⅲ级围岩铺底,超前衬砌先行施工。

本隧道二次衬砌采用C25混凝土。洞身衬砌分二次施工,首先进行仰拱或铺底施工,其次进行洞身二次衬砌施工。

根据隧道衬砌断面的特点。采用全断面模板台车整体衬砌,模板台车长10.5m。模板台车厂制,单件最大重量不超过5T,以便于运输和洞内现场拼装。模板台车加工完成后在厂内试拼装,各项性能检查合格后,用于衬砌施工。

5.6.1隧道衬砌施工技术措施

衬砌前,先检查、复核开挖断面,对衬砌混凝土接茬面进行凿毛处理,用高压水冲洗干净。衬砌台车就位后,准确测定中线、标高,钢拱架固定牢靠后,立钢模板涂刷脱模剂。墙基部位清理干净,衬砌前先以水泥砂浆铺底。模板接头整齐平顺,挡头板与岩面间缝隙嵌堵密实。靠边墙侧水沟矮边墙与洞身边墙一次成型。灌注混凝土时,控制好混凝土泵送速度,防止因速度过快引起模板变形。施工缝、洞门端墙接缝处,加设短钢筋或设置榫头、增强结构整体性。施工缝接头处严防漏浆,确保接缝混凝土质量。

对于施工缝、挡头等边角部位,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密实。振捣过程中振捣棒不碰撞钢筋和挡头板。

按设计要求预留沟、槽、管、线及预埋件,并同时施作附属洞室混凝土衬砌。

二次衬砌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2.5Mpa。

钢拱架严格按大样尺寸加工,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模板安设牢固平顺,确保混凝土外型美观,砼表面不产生大于2mm的错台,做到内实外美。

5.6.2仰拱、铺底施工

带仰拱地段优先采取先施作仰拱及填充后衬砌墙拱的顺序作业;其余无仰拱地段采取先铺底后衬砌墙拱的顺序作业。

为保证洞内出碴车辆的通行,需在钢架施工段、仰拱混凝土浇筑段、填充段设便桥,满足开挖与仰拱施工的需要。

混凝土浇筑前,对仰拱底部进行清理,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浇筑。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拌合,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入模,振捣器捣固。砼初凝之前抹平压光。为保证仰拱曲率,采用横向挂线控制。

5.6.3二次衬砌砼施工

砼在洞外搅拌站集中控制,砼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HBT60C砼输送泵泵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在模筑衬砌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准确施作各种预埋件或预留孔。本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复合式衬砌施作时间按以下条件确定:各测试项目所显示的位移率明显减缓并已基本稳定。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到预计位移量的80%~90%。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率小于0.2mm/d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5mm/d。当支护变形量大,支护体系能力又难以加强,变形无明显收敛趋势时,在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提前施作二次衬砌。

为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密实性、耐久性,达到设计要求的抗压、抗折、抗渗指标,开工前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选配,按要求添加混凝土外加剂,确保最优配合比方案。

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层两侧对称灌注,保证两侧灌注高差不超过1m,防止侧压引起台架变形移位。混凝土灌注过程防止过捣和漏捣,保证混凝土密实、表面光滑、无蜂窝麻面。灌注至拱顶采用挤压式倒退逐一泵送,确保拱顶混凝土密实。

输送泵供混凝土前润滑管道,灌注过程中保持运转连续、输送管顺直、转弯平缓、接头严密。灌注后清理现场,及时检修、保养,清洗管道,方便下循环使用。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

5.6.4结构防排水施工

隧道防排水一般地段采用“防、截、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隧道二次衬砌背后环向采用φ50mm软式透水盲管,每隔10m设一环;纵向在隧道两侧侧沟泄水孔标高处设贯通的两条φ80mm软式透水管盲沟。纵、环向盲沟用三通连接,设于二次衬砌与拱墙初期支护之间。

隧道采用全封闭防水系统,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铺设复合式防水板。防水板施工采用吊挂式无钉铺设工艺。施工时,先沿隧道纵向平行于隧道中线布设吊挂铁丝,间距0.9m,然后将防水板吊挂在布设的铁丝上。防水板搭接采用粘合方式,搭接长度10cm,使用403胶粘剂。

衬砌混凝土施工缝处按设计要求设置遇水膨胀止水带或遇水膨胀止水条,间距8m。

明洞部分:拱部设甲种防水层,拱脚设纵向排水管,边墙设竖向排水管。明洞结构在土石回填后,铺设隔水层,隔水层优先选用粘土层,在粘土取材困难时,选用复合隔水层。

下锚段及隧道内所有洞室采用自制衬砌台架配组合钢模板施工。台架采用I18工字钢,对口支撑采用φ150mm钢管,模板采用加强型3015组合钢模板。

钢架间距1.5m,安装时垂直线路。钢模板与钢架的连接采用U型卡件,模板之间的连接采用穿销和卡件,模板缝之间设止浆胶条。

为固定钢架,防止浇筑砼时跑模,下部砼未凝固前上浮力使模板变形、移位,加设木支撑,木支撑一端支顶在钢架上,一端支顶在初期支护上。为防止木支撑顶坏防水板,支撑端部加设橡胶垫。

一般断面衬砌台车施工至距下锚段1.5m处停止,改由自制衬砌台架配组合钢模板施工。下锚段立双排拱墙架,一次灌注成型。堵头墙模板边墙采用钢模板,拱部采用木制模板,支撑牢固,与混凝土接触面钉PVC板。特殊断面混凝土配合比选定、拌合、运输、入模、振捣、养护等均与一般断面相同。下锚段支立模板见下图

5.6.6特殊地质地段施工

本隧道不良地质地段施工时容易发生地表失稳涌水影响施工安全,是施工防范的重点。

应避免涌水淹没隧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施工进度。

①施工前,详尽调查,研究治理方案,采取以排为主,防、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作为治水原则,制定实施措施,并从技术、组织、物资等方面给予保证,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②施工中充分重视地下水活动情况,对出水部位、出水状态、水量大小、补给情况、变化情况、水质变化及地面变化情况作详细观察、记录,作出预报。

③隧道施工中,利用超前探孔探测前方地下水情况。超前探孔布置:每次开挖前,在掌子面设四个探水钻孔,拱顶一个,边墙顶各一个,底部一个,钻孔长5m。

④探测表明水量较大时,采取压浆堵水措施。沿掌子面四周用钻机钻孔,钻孔在前方形成伞形辐射状漏斗。钻孔间距0.3~0.5m,根据水量大小设单层、双层或三层注浆孔,内外孔呈梅花型布置,孔眼向外斜,孔底间距保持3~5m,且与开挖外轮廓线相距5m。钻孔孔径Φ75~Φ90,预注浆段每20m一段,注浆浓度采用0.5~1。

5.6.7水沟、电缆槽施工

隧道内设双侧电缆槽,双侧高式水沟,水沟的作用是将路面的水流排到洞外(与地下水分开排放)。由于铺底或填充超前施工,故需预留出沟、槽位置,待衬砌施工超前后,再进行电缆槽、边沟的施工。

沟槽采用专用大块组合模板立模。混凝土由洞外搅拌站提供,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溜槽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洒水养护。沟槽盖板在洞外预制场集中预制,运至洞内后,人工挂线砂浆找平铺设。

沟槽施工时,按设计间距在电缆槽沟底及隧底填充(铺底)顶面位置向侧沟内预埋PVC泄水孔,并保证泄水坡度。

5.6.8洞内管线布置

洞内左侧边墙架设动力电缆及照明电缆,高低压电缆上下分开,并悬挂整齐。洞内右侧墙脚铺设φ150mm高压风管及φ100mm高压水管。拱顶悬挂1500mm通风管。

洞内管线布置详见“洞内管线布置图”。

5.7隧道施工测量与监控量测

5.7.1隧道施工测量

5.7.1.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本工程位于xx山脉,植被茂密,地势陡峻,隧道洞外控制测量采用GPS测量。在控制点坐标测出后,注意保护好桩位,同时对每个控制桩放护桩,以防丢失时能及时恢复。水准点复核采用精密水准仪,由队部组成精测队,和邻近两标段进行联测,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

5.7.1.2洞内控制测量

隧道内中线测量采用精密导线测量法。及时进行洞内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接续布设导线基线。

隧道内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由洞外高程控制点传递,洞内每隔100m设立一对高程控制点,利用导线基线控制点作高程控制点,进行往返观测,观测限差和精度符合规定等级的精度。

5.7.1.3施工测量的组织和管理

本标段的施工测量等级和精度标准按规定要求执行。

全部工程测量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成立由专职测量工程师为组长的精测组和施工测量组,分别负责各自职权内的工作。

队部成立精测组,负责本标段的控制测量、分阶段性控测和复核检查工作,负责复核和指导工程队测量组完成施工测量任务,并负责向施工队测量组现场交点、交桩、交测量资料和成果。负责控制护桩的测量,保护和保存好工程范围内全部导线控制网、水准网点和控制点。

各工程队设测量组,负责工程现场的日常施工测量、施工放样及控制桩点的埋设及防护。

测量原始记录、资料、计算、图表做到真实完整,并由专人妥善保管。

工程施工中,按设计图纸进行中线、高程测量,确保中线、高程准确无误。工程完工后,及时与相邻合同段进行贯通测量,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竣工测量资料。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二人独立计算,核对无误才能交付使用。

测量仪器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精密测量仪器由队部统一管理,一般测量仪器由各施工队自行管理,建立保管、使用、维修制度。

各种测量仪器、量具按计量部门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证状态良好,建立测量设备台帐,准确记载检定维修情况。

5.7.2隧道监控量测

本隧道地质复杂,围岩稳定性差,为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将认真进行监控量测,以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保障施工安全,为评价和修改初期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依据,为配合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提供信息资料。

隧道一般监控量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测、拱部位移量测、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等。

5.7.2.1隧道监控量测流程

见“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图”(如下)。

5.7.2.2洞内外观察

由各施工作业面技术人员、领工员及工班长负责每次爆破后及支护后观察围岩变化、地下水变化、支护结构外观变化、地表变化、锚杆受力变化、喷射混凝土表面变化等情况的观测,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于交接班记录本,重大变化记录于工程日志。

5.7.2.3拱部位移量测

本隧道共设置37个拱部位移量测断面,其中Ⅱ级围岩地段设9个,Ⅲ级围岩段设8个,Ⅳ级围岩段设6个,Ⅴ级围岩段设10个。(见隧道监控量测断面布置明细表)

隧道监控量测断面布置明细表

每断面1个测点。测点采用钢桩预埋在拱顶初期支护中,复喷混凝土终凝后1小时内埋设。

用精密水准仪观测测试断面拱顶测点的高程变化,其下降值为拱顶下沉位移量。读数精度±0.01mm。量测的后视点必须稳定,且定期对高程进行核定。

量测频率:每次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15天内1~2次/天,15天至30天1次/2天,30天至90天1~2次/周,90天以后1~3次/月。当地质条件变差,或测量出现异常情况时,量测频度加大。

5.7.2.4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

本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断面设置同拱部位移量测断面,每断面2~3对测点。测点在复喷混凝土终凝后一小时内尽快埋设,以保证及时收集初始数据。

采用收敛计进行量测,测点间的测试长度与初始长度之差为变化值,该变化值与初始长度之比为相对收敛值,据此计算收敛变化速度,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量测频率按“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频率表”执行。

根据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关系曲线、位移-距开挖面距离关系曲线等,判定围岩的稳定性,及时预报险情,确定施工时应采取的保证措施和抢险措施及为设计部门提供修改设计的参考依据。变形管理等级划分见“变形管理等级划分表”。

隧道净空水平收敛量测频率表

0.2~0.5mm/天

表中,B—隧道开挖宽度

(Vn/3)≤V0<(2Vn/3)

表中,V0-实测位移值;Vn-允许位移值

当隧道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缝或隧道支护表面收敛速度无明显下降时,及时根据实测值找出回归方程,绘出回归曲线,由回归方程推算最终位移值,若最终位移值接近或超过4cm时,及时采取补强初期支护措施,并改变支护设计参数。

二次衬砌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做。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是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有明显减缓趋势;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m/d;总变形量已达预计变形量的80%以上。

5.7.2.5地质雷达监测

对衬砌完成段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检测,测出衬砌空洞、厚度、密实度等,从而判断衬砌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并对衬砌质量不良地段进行加固处理。

5.7.2.6监测数据处理、安全预报及反馈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各种仪器的物理量(或物理量时间速率)过程曲线。其横坐标为时间或时间和距工作面距离双坐标,纵坐标采用物理量(或其速率)量值和距工作面距离双坐标。

将时间和空间效应曲线从监测物理量过程线中分离出来,作为监测资料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绘制物理量沿洞周和围岩深度两个方向的分布图。

为进行统计比较绘制多测点或不同工程物理量之间的散点相关图和反映两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曲线相关图。

监测数据的定量分析采用反分析法进行。

采用地质超前和工程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各项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从而将工程的不同位置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暂时稳定、不稳定、危险等类或采用指标控制法对工程的稳定性进行基本定量分析。

反馈优化设计:根据对监测资料的分析,验算修正岩土材料的物理参数;根据监测资料,校核修正地应力、渗压、围岩压力等基本荷载;根据观察和量测结果,调整修改支护参数,使之符合工程实际;对最大位移、应力应变、松动范围、塑性区、破坏机制等进行校核验算;对安全监测方法和监控判据指标进行校核。在以上调整基础上,进行原设计方案的验算和调整。

反馈指导施工:在安全预警和安全警戒阶段,根据监测和观察资料,对施工项目和工序进行调整修改。在正常监控阶段对施工方案,简化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调整优化,减少或增加支护,变更支护方式等。修改地表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监控及防护措施。

6.1全断面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本隧道Ⅱ、Ⅲ级围岩段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流程见“光面爆破施工工艺框图”(如下)。

掏槽方式:采用直眼掏槽方式。

炮眼深度:掘进眼深度为4.2m,掏槽眼深度为4.4m。

爆破效果:炮眼残留率达到80%以上。

钻孔前测出轨面线和隧道中线,凿岩台车或台架就位,按W+5cm画出开挖轮廓,按爆破设计参数标出炮眼位置(地质条件变化时,适当调整钻孔位置)。

钻眼直径φ48mm,中空眼二次扩眼直径为φ102mm;

掏槽眼平行布置,以保证掏槽眼的掏槽效果;

掘进眼口排距、行距误差不大于6cm;

内圈眼与周边眼的排距误差不大于5cm;

周边眼间距误差不大于5cm,外斜率不大于5cm/m,与内圈眼间最小抵抗线误差不大于5cm,钻孔位置在轮廓线上;

当开挖面凹凸不平时,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力求所有炮眼(除掏槽眼外)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

钻眼完毕,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炮眼重钻。

装药前将炮眼内的泥浆、石粉用高压风吹干净,检查炮眼达到设计要求后装药。装药时严格按设计药量进行。装药后,所有炮眼均堵塞炮泥。

连接线雷管采用低毫秒段,同组连接线采用同种毫秒段导爆管。

6.2台阶法开挖光面爆破施工工艺

本隧道DK28+522~+545Ⅳ级围岩23m段及出口26m范围Ⅴ级围岩段采用台阶法开挖,预留光面爆破。

掏槽方式:采取楔形掏槽。

炮眼深度:上台阶钻眼深度为1.5m,掏槽眼深度为1.7m。下台阶炮眼深度为3.0m,掏槽眼深度为3.2m。

钻孔前测出轨面线和隧道中线,画出开挖轮廓,按设计标出炮眼位置(地质条件变化时,适当调整钻孔位置)。

掏槽眼平行布置,以保证掏槽眼的掏槽效果。

掘进眼口排距、行距误差不大于5cm。

内圈眼与周边眼的排距误差不大于5cm。

周边眼间距误差不大于5cm,外斜率不大于5cm/m,与内圈眼间最小抵抗线误差不大于5cm,钻孔位置在开挖轮廓线上。

当开挖面凹凸不平时,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力求所有炮眼(除掏槽眼外)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

钻眼完毕,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炮眼重钻。

装药前将炮眼内泥浆、石粉用高压风吹干净,检查炮眼,确认达到设计要求后装药。装药时严格按设计药量进行。装药后,所有炮眼均堵塞炮泥。

具体见“装药结构图”。

连接线雷管采用低毫秒段,同组连接线采用同种毫秒段导爆管。

6.3砂浆锚杆施工工艺

某高速公路某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砂浆锚杆施工工艺见“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框图”。

锚杆材料选用22MnSiφ22mm螺纹钢筋。

6.3.3锚固材料浸水

采用早强型锚固材料。锚固卷浸水前上端扎3~5个小孔(孔径1mm)。浸水时间约为1~1.5min。使锚固卷中的空气被挤排出,直到小孔不冒泡即浸水结束。

6.3.4锚杆体的安装方法

眼孔用高压风吹净后济南某商务港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将浸好水的几个锚固卷装入眼内,用木棍送至眼底。将锚杆插入,其位置尽量居中,端部外露长度为5~15cm。

6.4φ25(φ22)mm中空锚杆施工工艺

φ22中空注浆锚杆施工工艺框图

©版权声明